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佛学

  • 景德传灯录

    作者: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套装共10册)》主要内容简介:宋代释道元撰,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共三十卷。为我国禅宗史书之一。《景德传灯录(套装共10册)》系统地述禅宗师徒相承机缘,从过去七佛起到历代诸祖,共1701人。附语录的951人。灯能照明,祖祖相授,以法传人,譬如传灯,故取名《景德传灯录(套装共10册)》。《景德传灯录(套装共10册)》系研究我国禅宗史之根本资料。卷首有杨亿所撰之序。卷一、卷二述过去七佛与第一祖摩诃迦叶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之传法情形。其他各卷也都是介绍各传法情形及所属法系。在卷二十九题为‘赞颂偈诗’,共收录白居易等十七人之偈颂。卷三十题为‘铭记箴歌’,共收录二十三种坐禅箴、证道歌。《景德传灯录(套装共10册)》问世后在佛教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禅宗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也为以后有关学术思想史的撰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式。
  • 佛教常识答问(插图本)

    作者:赵朴初

    本书介绍了佛陀和佛教的创立,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僧伽和佛的弟子,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复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等内容。
  • 中阿含经

    作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

    《中阿含经》五十九卷汉译本最初由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译出。后来罽宾沙门僧伽提婆发现这个译本“违本失旨,名实不当“,于东晋隆安二年(398)与僧伽罗叉重译。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六十卷本,初译本现已散佚无存。 此经主要讲述原始佛教基本教理,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禅、六界、六处、涅槃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联系当时社会现实阐述善恶因果报应,鼓励人们止恶行善。阐发教理时多用日常生活事例和富言故事,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 龍樹與中後期中觀學

    作者:梶山雄一

    本書為日本角川書店發行的「佛教思想」叢書之一部中的主體部份。原書名為《空の論理》,介紹以龍樹的《中論》為主脈的中觀學,即空之哲學。全書凡四章,分別就與中觀哲學的發展有密切關係的《般若經》思想與有部思想、龍樹的空之邏輯,及中後期中觀的思想,展開討論,而其焦點則在研究龍樹的邏輯。
  • 坛经校释

    作者:[唐]慧能 著,郭朋 校释

    《坛经》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者慧能系禅宗创始人,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本书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种改编本进行校释。
  • 注维摩诘所说经

    作者:僧肇

    《注维摩诘所说经》主要以主角维摩诘随机说法为主线,阐述佛教般若性空的理趣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菩萨行。僧肇注的十卷本《注维摩诘所说经》,糅合古三家注本,又以老庄思想解读佛经,辞虽不文,然世咸玩味。
  • 佛教眼中的神秘

    作者:索达吉堪布

    本书主要收录了2011年3月索达吉堪布应邀前往上海,出席“上海慈惠公益基金会”的成立仪式。后又应邀前往复旦、南大、人大,与知识分子关于佛教的重要概念,比如怎样认识物质世界、前后世是否真的存在、佛教如何应用于生活中,进行了互相交流与沟通,有理有据地向大家揭示了佛教的神秘。
  • 真正的修行

    作者:阿迪亚香提

    《真正的修行:发现纯粹觉知的自由》内容简介:如果你不加干预,随顺万事,如果你放弃控制的欲望,相反去拥抱在每一个当下呈现的体验,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14年的学禅过程中,阿迪亚香提发现:最老到的修行者都将修行作为目的本身来看待,而不是将修行看做达成某个目的的手段。他最终认识到,唯有放下一切技巧——甚至视自己为修行者的概念都要放下,这样修行艺术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从而让自身安住于自然的状态中。《真正的修行》邀请你加入日益增长的阿迪亚香提修行者行列,一起学习:如何“无为而为”,深入体验当下时刻。沉思性的自我质询和减法之道:如何提出强有力的觉醒问题——并确立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 大般涅槃经

    作者:昙无谶 译

  • 佛学教科书*佛*法*僧

    作者:佛光星云

    《佛•法·僧》主要内容:佛、法、僧三宝是佛教的信仰中心,从教主佛陀、教理经典、教团僧伽三方面了解佛、法、僧三宝乃整个佛教的总纲,是了解佛教真义的第一步。学佛者应由根本信仰——认识佛、法、僧三宝开始,继而参照修学佛法的次第,循序渐进,成就圆满无上菩提。 菩萨的意义内涵、实践次第以及修证方法,给予菩萨行者一个正确的依循方向。从观音、文殊、龙树、世亲、胜鬟、维摩等的事迹中,可以看到菩萨欢喜包容的慈悲性格和卫法护教的无畏精神;而现代高僧大德如太虚、慈航等,更一一树立了人间菩萨的楷模和典范。
  • 持戒

    作者:孙玥 编

    《持戒:佛经中的做人道理》佛陀教给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这种特殊的自下而上技能,有助于调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难和矛盾。如果一个人能通达佛经中的做人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奉为生活指南,那么,他会过上一种堪称模范和值得赞美的生活,他能够随缘、顺性地活着,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际不沮丧。
  • 圣严说禅

    作者:圣严泽师

    《圣严说禅》没有教授禅修的方法,而是用一百则禅语的解说,让读者体验禅修者的心境,遇到困顿逆境时,可以当做精神食粮;遇到烦恼痛苦时,可以当做清凉散;遇到无奈时,可以当做避风港;遇到消沉落魄时,可以当做良师益友鼓励;遇到得恴忘形时,可以当做缓和冲撞的手刹车。
  • 长阿含经

    作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

  • 佛教常识答问

    作者:赵朴初

    赵朴初先生本着极其严谨的态度来写作这本小书。他在前言中称:“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做’,更害怕‘有题空做’。”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怀,作者将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源流、高深的教理教义、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地概括成为“常识答问”。这本书虽冠以“常识”之名,却 实为一部佛学入门大纲,对于希望了解佛学常识以及对佛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 本书自初版以来,在中国大陆已印行达几十万册,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外语版本,是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
  •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作者: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ISBN:9787805892337,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 译
  • 百业经

    作者:

    《百业经》是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述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
  • 续指月录

    作者:聂先

    《续指月录》,二十二卷,是对《指月录》的续编,清康熙十八年聂先编撰。全书由《卷首》一卷(补《指月录》所漏收的人物63人)、正文二十卷、《尊宿集》一卷三部分组成。正文二十卷所收世次,上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六祖下十七世起,下至清康熙十八年六祖下三十五世止,上下五百余年,勾索源流,详核世派,宗乘传承,了然明白。书中记载古德禅师为何见道,怎样师承,直指本源,亲证实相,是了解禅宗人物和禅宗发展史的重要参考书。 此次整理用《续藏经》本为底本。
  • 证严法师静思语

    作者:证严法师

    图书目录 上卷:静思晨语 第一篇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第二篇 如月·如镜·如水 第三篇 伤在她的身·痛在我的心 第四篇 清净的莲花 第五篇 无染的爱 第六篇 饱满的稻穗 第七篇 “无明草”与“增上缘” 第八篇 烦恼菩提 第九篇 觉天地之广阔 第十篇 那么轻·却又那么重 第十一篇 道德人心的第一课 第十二篇 一粒种子的力量 第十三篇 在生命的白纸上 第十四篇 工厂即道场 第十五篇 当一滴烛泪落下来 第十六篇 有限的人生·无限的世界 第十七篇 浸润在人性的源头里 第十八篇 无声的说法 第十九篇 让生命功能永远像春天 第二十篇 成功的起点 第二十一篇 沙漠中的甘泉 第二十二篇 慈悲与智慧的化身 第二十三篇 赤裸裸来的 第二十四篇 爱河千尺浪 第二十五篇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第二十六篇 理财之道 第二十七篇 在黑暗中点一盏灯 第二十八篇 在风雨中成长 第二十九篇 已经不残而废了 第三十篇 粒米成箩 第三十一篇 毒蛇陪伴的日子 第三十二篇 心上一把刀 第三十三篇 心田不长无明草 第三十四篇 这本经一定要念 第三十五篇 人生进行曲 第三十六篇 都是大家的努力 第三十七篇 精神的抗体 第三十八篇 常常汲取井水 第三十九篇 心灵的解脱 第四十篇 洒一滴甘露 第四十一篇 千锤百炼之后 第四十二篇 两手空空放不下 第四十三篇 无量悲愿力 第四十四篇 饮一杯智慧水 第四十五篇 广庇天下尽欢颜 第四十六篇 人生苦短 第四十七篇 此心即道场 下卷:答人间问 第一篇 即境答问 第二篇 即境开示 附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作者:宗喀巴大师

    本书主要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心。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做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无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做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求志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做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清净心,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万法依因缘而生,本来没有独立的实性,众生由无始传来的妄执习气,把无实性执为实有。就是“增益执”。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并非全无。若说万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损减执”。这“断”、“常”二边,均不合于真理。
  • 百喻经

    作者:史念林

    本书原名《百名譬喻经》,是一部著名的佛教寓言故事集。这是一部奇书,讲的是愚人的幽默故事,启迪的是聪明、智慧,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的大部分故事是寓言,内容简明、有趣,寓意深刻,或讽刺或说理,或暗喻或明示,把世人的愚陋之事,把人生中应引以为戒之理,把社会上应鞭挞之恶,通过一个个形象鲜明、妙趣横生而又寓有哲理的小故事讲述出来,被称为“东方的伊索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