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闻

  • 伟大的时刻

    作者:路易斯·L.辛德

    本书收入录了105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报道。本书的目的,“在于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报道,特别着重战地的报道。”作者大都是当时身历其境的专业新闻记者。书中材料多半辑自美国的报刊,但也选辑了一些英国、法国、苏联、德国、日本报纸上的报道,以显示对某一特殊史实的双方观点,使“一条新闻的两面”能对照以观,更显出编者的法眼与慧心。   本书中所收集的作品中,有一小部分并非出于新闻记者之笔,而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像海明威、史坦贝克、毛瑞斯、欧文萧、萨洛扬、斯特恩,以及剧作家艾金逊、布朗等人的杰作。   书中所选各篇报道,依编年次序排列,也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用一种合理、连续、叙述的体裁,来表现出二战全部的情节。二战中几乎所有决定性的大事都包括在本书之内。同时,本书也选用了某些次要的事件,因为有一些优秀的记者当时在场进行了报道,并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各篇报道之前,都各有一段“前注”,提供报道的背景,指出它在历史中的地位,以便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 新闻背后的故事

    作者:杨正泉

    《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录》作者曾先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交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等职。《新闻背后的故事》集纳了作者对40年(1960年代到21世纪初)新闻宣传工作中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回顾记述,多是这些宣传报道的过程和细节,是公开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
  •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作者:黄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新世纪版)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新世纪版)中的一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新世纪版)以崭新的视角,即以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为脉络,阐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作者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中继承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又以其开放性的视野和国内外新闻传播文化的底蕴,形成了这部教材兼专著。
  • 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作者:彭兰

    此书对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首次进行了全景式、全程式的历史记录,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史宏观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以及当代中国媒体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汉奇 图书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投石问路:中国网络媒体萌芽(1994一1995年) 9 第一节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互联网兴起 10 第二节 科技人员先行:中国迈入互联网世界 16 第三节 基础建设铺路:网络在中国延伸 19 第四节 寻求突破:中国媒体踏上新大陆 23 第二章 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网络媒体探索未来之路(1996一1998年) 35 第一节 互联网概念普及:多路媒体抢滩互联网 36 第二节 《人民日报》网络版:“国家队”出击新媒体 42 第三节 《华声报》电子版:小媒体大事业 46 第四节 新浪率先:商业网站涉足新闻 51 第三章 热火朝天:中国网络媒体大跃进(1999—2000年) 57 第一节 从热浪滚滚到寒流暗涌 58 第二节 媒体网站的第二次触网 64 第三节 众人瞩目的联合道路 73 第四节 商业网站继续前行 83 第五节 网络媒体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87 第四章 风起云涌:中国网络媒体继续壮大(2001一2002年) 91 第一节 多条腿走路:网站尝试突围 92 第二节 原生网络媒体命运堪忧 94 第三节 中国网络新闻发展气候晴朗 98 第四节 改版显示网站发展新思路 102 第五节 地方新闻网站与行业新闻网站继续发展与整合 107 第六节 网络新闻在重大报道中成长 111 第七节 商业网站新闻大战 n6 第五章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网络媒体实现跨越(2003年) 121 第一节 网络经济继续复苏 123 第二节 网络新闻发展再遇良机 124 第三节 媒体网站改革与提高 128 第四节 非典时期网络当道 133 第五节 网络輿论一浪高过一浪 138 第六节 商业网站新闻竞争再上台阶 146 第七节 博客现象挑战网络媒体 149 第八节 规范与自律:网络媒体的新高地 151 第六章 十年磨砺:中国网络媒体事业规模初成 155 第一节 多元化、多层次中国网络媒体格局形成 156 第二节 政策法规为中国网络媒体搭建舞台 163 第三节 网民在网络媒体发展中贡献显著 167 第四节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困惑与阻碍 174 第七章 天地渐宽:网络新闻持续发展 179 第一节 从继承到革新:网络新闻业务与观念的发展 180 第二节 从内到外的认识深化:网络新闻发展模式的探索 202 第三节 主流化与边缘化:网络新闻发展的双重轨迹 214 第八章 柳暗花明:网络媒体经营之路拓宽 237 第一节 事业化还是产业化:媒体网站运行体制的探索 238 第二节 扩大产品线与提升产品价值:网络媒体产品 第三节 从一条腿走路到多条腿走路:网络媒体营利手段的探索 255 第九章 民声彰显:网络媒体干预现实生活 275 第一节 公共领域抑或公共话语空间:有关网络媒体政治功能的理论探索 276 第二节 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网络作为对话渠道的疏通 282 第三节 舆论监督与民意表达:网络舆论力量影响日增 285 第四节 主流与支流: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302 第十章 百花齐放:网络传播研究及网络新闻教育的发展 309 第一节 网络传播研究的发展:视野与手段同时开拓 310 第二节 网络新闻教育的发展:有待完善与提高 332 第十一章 各辟蹊径: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三地网络媒体的发展 343 第一节 中国台湾媒体网站的发展 344 第二节 中国香港媒体网站的发展 352 第三节 中国澳门媒体网站的发展 354 结 语 371 附录1:各层次的新闻网站网址 379 附录2:网络媒体及网络传播研究的著作目录 40l 附录3: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网址 407 参考文献 413 后 记 419 书摘 节 媒体网站的第二次触网 可以说,1996—1998年是中国传统媒体的第一次“触网”潮。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全国已有1/7的报纸办起了自己的网络版。而1999—2000年,是中国媒体的第二次触网潮。对第二次触网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其一,第二次触网,使传统媒体上网的规模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记协在1999年初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小组,在这一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宣传单位已达700多家。 其二,对于在此之前已经上网的媒体来说,红红火火的网络经济气氛使他们进一步审视网络的前途与命运,增强了在网络中发展的信心,并重新认识网络这一媒体的价值。大部分中国媒体上网之初,都是以网络版的形式来扩大其传统媒体的影响。在新闻理念、新闻手段方面,还明显受到传统媒体的束缚,但是进入1999年后,一些传统媒体网站已经开始认识与研究网络新闻的独特规律,并在实践中将这些认识体现出来。新闻观念的变化,也带动了经营观念的变化。 其三,对于刚刚加入网络大潮的媒体来说,他们有了一次机会站在P64更高的起点上,考虑自己的发展道路。超越网络版,走“做大做强”的道路,成为了很多媒体上网的基本出发点,事实上,这一阶段,中国媒体不再满足于与网络的浅层次的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媒体网站已经显现出要超越传统媒体的雄心。 多种探索齐头并进 1999年1月1日,成立于1996年12月的中央电视台网站改版,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发展的第一次提速。也反映了中央电视台网站在发展模式上的新思路。 1999年,一批冠以“××网”、“××在线”的媒体网站应运而生。如:《电脑报》网站改称为“天极网”,《中国计算机报》网站改为“赛迪网”,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网站改称“申网”,《广州日报》网站改名“广州日报大洋网”,《深圳商报》网站改名为“深圳新闻网”,《浙江日报》网站除了提供网络版外,还建立了“浙江在线”这一地方门户网站。 地方媒体还开始探索联合的网络发展模式。四川新闻网是这其中的先行者。四川新闻网1998年筹备就绪并试运行,1999年工月正式开通,它先后汇聚了全省106家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上网。据有关部门统计,它成为了全国各省、市中上网媒体最多的一家新闻网站。它与《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有线电视台并列为四川省五大重点媒体。 四川新闻网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推出原创新闻。它自称在国内首批组建了网络记者队伍,每天都有自采自写的新闻上网。2000年10月“西部论坛”举办期间,网站派出记者对论坛进行全方位采访,据统计,四川新闻网在论坛召开的3天中被中外69家媒体(网站)下载新闻769篇(次),成为这次论坛的最大新闻源。 2000年6月26日,湖北省首家获得网上新闻发布权的网站“荆楚新闻网”正式开通。这是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湖北电台中广新闻信息传呼中心承办的综合性新闻网站。荆楚新闻网是唯一代表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外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威网站,该网站有权调用湖北全省一切新闻。它以各大新闻机构在新闻采编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为依托,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互联网优势,把传统媒体与第四媒体有机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荆楚新闻网的成立、开通,标志着湖北省新闻宣传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P65
  • 中国新闻史新修

    作者:吴廷俊

    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在已出版多本相关著作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本集大成的中国新闻事业史著作。全书以时间为序,“上编”、“中编”和 “下编”分别叙述了“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并用“补编”的方式叙述了我国台、港、澳地区1949年以来新闻事业的变迁史。作者认为,“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代”新闻事业的形态特征分别是“八面来风”、“五方杂处”和“定于一尊”。这是“史实”的一条线。“绪论”和各章“简论”构成了全书的另一条线——“史论”。基于各章史实,本书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在横向上论述了在中国环境中主要生长出了“利器媒介”、“喉舌媒介”和“官营媒介”;在纵向上论述了中国媒介发展的沿革呈现“承袭型”,发展的动力是“政治推进”,生存方式为“依附生存”。此外,无论是“史”还是“论”,本书对1949年以前的民营媒介和自由主义报刊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本书被方汉奇教授誉为“体例新,内容新,观点新”,“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开阔的视野”,“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理论勇气”,以及“对整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全局的和准确的把握”,并认为此书于“史胆、史识、史才都有所追求,也都有所表现”,“十分难能可贵”。
  • 徐铸成回忆录

    作者:徐铸成

    本书为著名报人徐铸成的“搁笔”之作,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历经两年杀青。以平实流畅的笔触,加忆了作者八十年丰富而坎坷的人生历程,着重于作者的记者生涯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涉及了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者自称:“司马温公有一句名言:事无不可对人言,我凑上一句,脸有是非堪自信,作为一副对联,用以自况。所以,自己在写回忆录的时候,用不着推敲,更毫无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之处,可以信笔直书,无所隐讳。当然,因年已日近钟鸣漏尽,有些琐碎的细节,是记忆不周全了。”徐铸成曾任第一、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57年被错划右派沉寂二十余年。晚年复出,游历著述,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专著及文集。
  • 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

    作者:陈建云

    民营报刊的消失和民间报人的转变,是至今令人感慨不已的事情。本书选取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这三位民间报人,及其所主持的《文汇报》、《夫公报》、《观察》周刊,铺排史实,索隐钩沉,感受他们在1945-1957年这一历史大变局中的憧憬与彷徨,欣喜与迷惘,奋发与无奈,坚持与哀愁。几许中国新闻历程的碎片,三个民间报人的艰难抉择,一段大变局中的自由心灵史。
  • 秘密线人

    作者:鲍勃·伍德沃德

    《秘密线人:水门深喉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一个生动的、发人深省的故事。1972年7月16日美国发生“水门事件”后,一个被称为“深喉”的秘密线人向记者伍德沃德提供了绝密情报,帮助记者坚持不懈地追踪报道,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被迫辞职。这个神秘的“深喉”是谁?在隐蔽了33年之后,今年5月31日“深喉”——年已91岁高龄的美国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公开向媒体承认:“我是‘深喉’。”《秘密线人:水门深喉的故事》从1971年伍德沃德偶然与费尔特相识写起,详细记述了他们二人在“水门事件”后一次次在一座地下停车库秘密相见的前前后后,真实描写了竭力掩盖“水门事件”内幕的尼克松当局与勇敢揭发罪行的媒体及秘密线人之间的斗争。
  • 维基解密

    作者:苏言,贺濒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维特克曾经用四句奇怪的谚语概括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第一句是:当“上帝”要某人某年灭亡的时候,往往先令其人有炙人的权势。第二句是: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第三句是:蜜蜂盗花。结果会使花更繁盛。第四句是:暗透了,便可望得见星光。 在 《谁授权美国统管世界(维基解密你不知道的事情)》中,四句谚语也在某种状况下被诠释着,“数字革命”带来权力转移,完全颠覆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无政府主义幽灵的队伍正在悄无声息地壮大。“维基解密”恰恰代表着个体在虚拟世界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权力…… 《谁授权美国统管世界(维基解密你不知道的事情)》由苏言,贺濒所著。
  • 深呼吸

    作者:张建伟

  • 世界新闻传播史

    作者:陈力丹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一篇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概述。第二至第七篇,以洲或大区域为范围,首先用少量文字概述这个洲或区域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然后从中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较为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 黑夜中尋找星星

    作者:何榮幸,台大新聞研究所

    內 容 簡 介 【在時間的快速流動中,總是有一群奇特的人,比別人更容易看見歷史的容顏。】 司馬文武/薛心鎔/黃肇珩/俞國基/南方朔/吳豐山/李旺台/殷允芃/周天瑞/戎撫天/楊憲宏/楊渡/王健壯/李永得/徐璐/黃年/陳銘城…… 二十年前,這群人親身見證,台灣這艘希望之船離開戒嚴、報禁港灣,從此航向廣闊無邊、深不可測的民主海洋。他們雖然參與其中、記錄過程,卻也只能載浮載沉,不知道大海的另一邊究竟還有多少風浪。 這群人散佈在最保守到最激進的媒體。他們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高壓氣氛中匍匐前進,姿態多半扭曲變形,很難保持優雅好看。有的人在主流媒體內兢兢業業,有的人想盡辦法在文章中「埋地雷」,有的人努力從中南部發聲,有的人深入觀察民間社會,有的人則與情治單位大玩「捉迷藏」遊戲;後人看似堅定勇敢,他們身處其中卻可能狼狽不堪。 他們像是在無盡的黑夜中尋找星星,對外迎向忽明忽暗的民主亮光,對內追尋若有似無的記者典範。 二十年後,這群人當中的十七位,成為本書深入訪談的主角。他們當年寫下的所有報導與觀察,早已存放在各大圖書館提供公開查閱;他們在新聞界甚或其他領域都是響噹噹的要角,成為菜鳥記者仰之彌高的學習對象;他們新聞生涯的成功與失敗,也已到了可以接受公評檢驗的時刻。 但是,他們走過那段歲月的心靈感受、心情故事與生命情懷,現在才正要開始緩緩傾訴而已。 何榮幸◎策畫、導論 台大新聞研究所◎召集、採訪/張錦華主持,林麗雲、洪貞玲協同主持 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贊助出版 本書版稅捐贈台大新聞研究所 目 錄 推薦序 追尋烏托邦/鄭瑞城(前任政治大學校長) 這是本有意義的好書!/朱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台灣新聞自由今昔/孫震(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董事長) 「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計畫緣起 回首來時路 莫忘初衷/張錦華 老靈魂與新生命的奇妙交織/何榮幸 導論/何榮幸 Part 1:他們看見了歷史 Part 2:歷史看見了他們 本書受訪者歷史年代對照表 一、與警總「捉迷藏」的日子:一九七九年黨外雜誌健將──司馬文武 ──只想當「真正的記者」 二、大陸來台的愛國媒體人:一九五○年大華晚報創辦人──薛心鎔 ──一甲子的信守與體驗 三、第一位女性黨營媒體高層:一九五九年中央社記者──黃肇珩 ──我是「記者」,不是「女記者」! 四、來自中南部的聲音:一九七一年台灣時報總編輯──俞國基 ──凌空看政治的專業新聞人 五、一輩子的評論志業:一九七二年民族晚報記者──南方朔 ──從文藝青年到自由左派 六、連寫二十年個人專欄:一九七五年自立晚報撰述委員──吳豐山 ── 記者是永遠的社會改革先鋒 七、美麗島事件見證人:一九七九年台灣時報採訪主任──李旺台 ──對抗威權體制的南部記者 八、國際媒體聲援美麗島:一九八○年紐約時報駐台記者──殷允芃 ──我自己跳下來幫台灣加分 九、海外華文媒體的宿命:一九八四年美洲中時總編輯──周天瑞 ──永遠在找最大公約數 十、解嚴前夕的主流媒體:一九八四年聯合報政治組召集人──戎撫天 ──曲筆奮進迎向新時代 十一、公害環保風潮:一九八五年聯合報環保記者──楊憲宏 ──科學精神的人文記者 十二、反杜邦運動與社會力:一九八六年時報新聞周刊記者──楊渡 ──以報導文學實踐文人理想 十三、破繭而出的政論雜誌:一九八七年新新聞總編輯──王健壯 ──永遠的自由派 十四、歷史性大陸行之一:一九八七年自立晚報政經研究室主任──李永得 ──絕不妥協的硬骨記者 十五、歷史性大陸行之二:一九八七年自立晚報政經研究室研究員──徐璐 ──不斷追尋自我的女記者 十六、五十八天創辦新報紙:一九八八年聯合晚報總編輯──黃年 ──黑金政治的命名者與批判者 十七、解嚴後政治人權報導:一九九一年自立早報記者──陳銘城 ──為受難人權發聲 強 力 推 薦 台灣在威權體制的戒嚴時代,絕對稱不上美好之地;一位在一九七○年代受牢獄之災的作家甚至以「看過地獄回來的人」自況並形容那個時候的台灣。台灣在歷經約四十年的戒嚴統治,終於游過了一條又一條湍急、凶險的河流,渡到了民主的對岸;而這群新聞人也歷經身心煎熬,在時代洪流裡載浮載沉地到達彼岸。他(她)們的靈魂深處必然埋著這樣珍貴的種子:深信人類可以更美好,台灣可以更烏托邦;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應該更相互尊重、更相互寬容、更訴諸理性、更追求正義。 ──政治大學前任校長/鄭瑞城 對二、三十歲的年輕一輩言,這本書所呈現的可能只不過是紙上的歷史,但對上一代的媒體工作者言,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活生生的共同記憶!今天我們享有言論與新聞自由,這十七位以及無數位曾經為自由、民主而奮鬥、犧牲的人功不可沒!《黑夜中尋找星星》叫我們從過去看現在,也叫我們從現在思考未來,它是智慧的記憶!……在迂迴、對抗、後退、前進中,台灣的言論與自由空間一步一步地擴張、變大了!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朱立 我想台灣很多人對報紙有很高的期待。我們希望報紙,至少一部分有格調、有理想的報紙,不只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教育文化事業,為社會維護價值,提供教育,捍衛正義。我年輕時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念學位,奧大餐廳牆上寫著奧克拉荷馬州聞人威利‧羅傑的名言:「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從報紙學來的。」媒體人能不感到責任重大嗎? ──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董事長/孫震 台灣走向民主與自由的過程,並非一條康莊大道,但確實是支流匯集、莫之能禦的長河巨流,許多深具理想與才華的媒體工作者在主流或非主流及黨外媒體等各種不同位置上,以各種方式實踐、結盟、衝撞或議題操作;審時度勢之際,雖時而沉默、時而妥協;但更伺機奮起、時而躍上浪峰,傲視迎向更寬闊的天際。 ──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
  • 中国报学史

    作者:戈公振著

    对中国报学的研究,此书当为开山之作。它的最大特点是图文互证,史料翔实,不少报刊资料赖本书得以传播。作者态度严谨,广泛收集也报学史相关的材料,精研覃思,用力弥深,使本书成为中国报学史的权威著作,成为学者和报刊文献收案头必备的读物。
  • 中国新闻社会史

    作者:李彬 编

    《中国新闻社会史》同样是这种“个人记述”或一家之言,是著者从几百部他人的著作里提炼出来的“家酿”。虽然自己一向服膺“一切真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但历史肯定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管是历史事实,还是历史叙事,客观与真实、庄严与神圣既不能颠覆,更不容亵渎。因为,归根结底,历史乃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基。人们往往喜欢将历史比作滔滔不息的活水,如所谓历史长河,而一代代的人就生活在这条滚滚活水的两岸,仰仗历史长河的滋润与沾溉。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历史与理论》一书里写道:“我们畅游于古代,恰似鱼儿畅游于水中,我们谁也无法逃避历史(We swim in the past like fish in water,and we cannot escape fromit)。”换句话说,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化石,而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生命之源,是同人们的现实世界息息相关、丝丝相扣的源头活水。所以,一代代的人都必须重新诉说历史,必须自己诉说自己的历史,恰似一代代的人都必须引水蕃衍。由此说来,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了给后代子孙留下繁衍生息的文化源流,当代史家自然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国新闻社会史》也正是本着这样的心意所做的微薄努力,弱水三千,但取一瓢。
  • 分解与重构

    作者:赵建国

    本书沟通新闻学与历史学,扩展视角,重现1905至1921年报界群体活动的史实。在用力搜集各类史料的基础上,关注报界的结社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维护行业公益等有组织行为,着重探察其包括职业群体自认和国民意识提升两个层面的群体自觉进程,拓展了近代中国新兴社会群体史研究。
  • 历史现场

    作者:张功臣 编

    本书按“人物”、“事件”、“生活”、“城市”四部分选编出西方记者的代表作品,展示了20世纪初年到中叶这半个世纪的中国生活。
  • 总统班底

    作者:卡尔·伯恩斯坦,鲍勃·伍德沃德

    本书讲述了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是《华盛顿邮报》的普通记者,他们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得到一次像样的新闻报道机会。所以,当他们在接到水门闯入案这桩被公认为“三流盗窃案”的报道任务时,失望和沮丧是可想而知的。 但机会来了。记者的敏感使他们感到了这个案子后面有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他们压抑已久的才华以及对正义的追求,顿时迸发出来。经过日日夜夜艰苦卓绝的调查采访,他们最终把深匿幕后的白宫二、三
  • 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

    作者:王芝琛,刘自立

    《1949年以前的大公报》力求真实再现昔日《大公报》的风貌,在图片的征集上做了大量工作,是迄今为止介绍《大公报》的书籍里面刊载照片最多的。此外,在编辑过程中尤其注重了原始文本的呈现,较多地选载了《大公报》不同时期的社评,反映了《大公报》对军阀混战。民主宪政、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立场和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大公报》社评的立场和观点无疑有其局限性,用一句流行的话说便是“颇有可商榷处”。然斯报既殁,诸贤已逝,又商榷与孰?今刊布于此,意在为后人之研究提供些许史料,或可免于搜检之烦。
  • 外国新闻传播史

    作者:郑超然

    《外国新闻传播史》共计八篇,二十四章。第一篇为总论,综述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进程;第二篇至第七篇,分述各洲各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重点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美国、日本、印度、巴西及埃及等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国家,而每个国家,均包括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的创始、发展、现状及趋势;第八篇介绍了关于世界新闻传播新旧秩序的论争。
  • 《大公报》百年史

    作者:方汉奇 等著

    《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ISBN:9787300052311,作者:方汉奇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