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徐则臣

  • 午夜之门

    作者:徐则臣

    《午夜之门》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路径,复现了一个时代的巨大演进,写出了家庭伦理、旧式家庭、战争、爱情等诸多因素与个人成长的内在关联,以及主人公的曲折而滞重的精神成长史。小说骨骼清奇,形式上回归古典,意蕴上趋于现代,作者丰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考与精进的叙事艺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中的历史应是带有个人精神体温的历史。
  • 夜火车

    作者:徐则臣

    《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夜火车》内容简介:大四学生陈木年一直渴望“出走”,毕业前为跟家里要钱乘火车出游,欺骗父母说自己杀了人,父母信以为真。陈木年因这场轰轰烈烈的“虚拟杀人”事件而险被学校开除。在教授沈镜白的“帮助”下,陈木年留校做了一名临时工,但被扣留毕业证、学位证。四年间,两个证书一直求而不得,成了沉重的镣铐,使陈木年不得自由。最后,陈木年得知自己竟是一直敬仰的恩师沈镜白的一枚学术棋子。偶像倒塌了,信仰倒塌了,混乱中,陈木年失手杀了企图凌辱女孩秦可的魏鸣——他的大学同学,然后开始乘夜火车逃亡…… 《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夜火车》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出走”情结,或是对未知远方的好奇、探求,或是对当下境遇的不满、厌倦。而陈木年是将这出走情结转化为事实的一个人物。作家深刻表现了青年迈入社会之时的悲观境遇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居延

    作者:徐则臣

    《居延》收集了当代青年作家徐则臣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居延》《鹅桥》《长途》《纸马》等短篇小说,小说文笔凝练,意蕴深远,不但描写了生活在城市与城市边缘的人,道尽他们的艰难、辛酸、尴尬与无奈,同时表现了他们的正直、坚韧、善良与仁爱。精巧的构思,充实的内容,从容而沉静的文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底层人群的深切关怀和思考,作者所关注的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人和事,他一边坚守在当下文学的前沿,一边醉心十小况创作,用自己独到的经验和扎实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值得人们深思的现实生活画卷。
  • 到世界去

    作者:徐则臣

    《到世界去》是著名青年作家徐则臣的首部散文随笔集,也是一部让你远离城市喧嚣和烦恼的心灵笔记。记述了一位乡村少年从美丽的故乡到首都北京、再到世界各地十余年的心路历程,整部作品融文学、旅游于一体,让我们在作者如水般清澈透明的语言中,感受他对大自然、繁华都市以及繁复人生的描述和感悟。 《到世界去》由四辑组成,分别为:第一辑生活在北京;第二辑近乡;第三辑世界两侧;第四辑三十岁出门远行;是作者多年漫游生活中的沉淀和感悟。
  • 水边书

    作者:徐则臣

    《水边书》主要内容:小说讲述了十六岁的花街少年朴素的志向、情感和对世界的体认:遥想一个飘逸的侠客梦,陈小多在好勇斗狠的校园中拔身而出,踏上求侠问武的远游路,此去关山万千重,世事繁复,仿如换了人间;因为“拧着来”,因为成长之初最干净的尊严,陈小多和房客的女儿郑青蓝之间误会丛生,她背负流言蜚语开始了与他反向的出走,也许将一去不能回头。 真正的力最源自哪里?远走他乡的意义何在?如何判定成人世界的冷暖与菩恶?我们的成长究竟有多少种可能? 这一切,并非陈小多一己之问卷,它是一代人在跨进成年门槛前,对世界的最后一次沉切的张望。
  • 夜火车

    作者:徐则臣

    小说主人公陈木年是个很有趣的人,中规中矩地在既定的社会游戏规则下生存,偶尔却会有匪夷所思的举动,比如说扒火车逛世界,这也正是他内心巨大的“出走欲望”的特殊表达方式。 陈木年心地善良、性格单纯软弱,是个浪漫主义者,这样的性格造就出诸多荒谬可笑的人生场景。一切都仿如出轨的列车,陈木年渴望出轨,但又被现实一次次地驯服,而生活又屡屡以出轨狠狠地回报了他。他被沈教授相中,获得免试直升研究生的资格,但在顽童心态驱使下作出的恶作剧,使其命运瞬间改观。为了从父亲手中弄到钱,满足其游走世界的渴望,他“虚拟杀人”。虽然事件很快澄清,却使他失去了读研的机会,沦为学校的临时工。他爱上了邻家女孩秦可,当对方准备献身时,他却临阵脱逃,随后去红灯区游荡。四年之后他正要考研,德高望重的老师传出了性丑闻,同时一个更大的“阴谋”浮出水面。最让人惊愕的是,陈木年终究还是杀了人。这一次他动了真格,踏上了逃亡的不归路。 作品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的冲突以及边缘化的处境,同时充满了对循规蹈矩的生活路线、复杂人际关系的嘲讽。
  • 人间烟火

    作者:徐则臣

    《人间烟火》讲述了: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布老虎中篇书系”精选了当代中国一些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这些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本书为系列之一,收录了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徐则臣的六篇中篇小说。
  • 天上人间

    作者:徐则臣

    一群外来者为了理想和生活,从四面八方闯入当下的北京。他们年轻或者不年轻,一例具有深入生活前线的勇气和毅力,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自己与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机遇与前途遍地的淘金之所的隐秘的联系,在物质生活上有所收获,在精神理想上有所寄托;但事实并不能如预期所料,京城米贵,居之不易,而他们从事的又是与这个开放的法制城市格格不入的行当,制造假证,他们是一群伪证制造者。他们饱受法律和正义的追逐,要躲着阳光在街角和阴影里出没。当他们侧着身子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艰难地行走,突然抬头看天,他们将何去何从…… 《天上人间》是首部将这些城市边缘人纳入当代文学视野的长篇小说,真实地呈现了伪证制造者们在北京的希望与绝望、确信与疑难、卑微与正大、阳光与阴影,小说描绘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也是一部在“新北京”的背景下,着力探讨城市与人的关系的小说,它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 ----------------------------------------- 北大当然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青年作家,比如徐则臣,他在当下的青年作家中独树一帜,他对北京的书写,眼光独到且有自己的发现。 ——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 徐则臣的小说,自觉地继承现实主义传统,在对时代生活的沉着、敏锐和耐心的观察中,把握和表现人们复杂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疑难。他的“北京”系列作品,对巨大变革中一个开放性和流动性社会的景观、结构和内在精神作了十分深入的表达,引起了广泛注意。 ——李敬泽(《人民文学》主编) 好的小说无外乎两种:伟大的虚构或真实到骨头里去。20多岁时我愿意读前者,20多年后我更愿意读后者。这本书属于后者,说的都是那些活得不容易的外地人。除了闭上眼睛睡觉见不到这些人,睁开眼满眼都是。其实我们都是其中一个。很多拍纪录片的人穷尽心机想拍到这些故事,可是做不到。那就读这本《天上人间》吧。 ——吴文光(中国纪录片之父,《流浪北京》制作人) 身份焦虑,同一性危机,偏狭可怕的力量,无意义的时间洪流……徐则臣展览的其实正是你、我、他本人,正是我们的日常中国。 ——樊国宾(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新北京”,新北京这个词汇已经在口耳相传,媒体与政府也不断地重复这个词汇,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或者著名人士把这个词汇概念化,没有确实的定义,什么是新北京?本部小说首次将这个概念明朗化,提出,“新北京”就是由流动人口组成的北京。在流动人口的滋长中,不断地走向世界大都市的行列。 同时,作者徐则臣也是首次表达这个概念的作家,以小说的形式把“新北京”这个概念清晰化,形象化,提出了“一群人的生活,一座城的命运”。在书写北京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老舍与王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出自己关于北京的概念,而徐则臣在其之后,提出“流动的北京”这个口号。总结地说:老舍的北京是地域性的;王朔的北京是开放型的;徐则臣的北京是流动的……
  • 跑步穿过中关村

    作者:徐则臣

    《跑步穿过中关村》是一篇关于“京漂”一族的小说。作者在繁华的京城景象之下,展现了“京漂儿”这一特殊群体的阴暗、动荡、困窘而又不无喜剧意味的底层生活。“跑步”,为生存奔跑,有目标,有速度,有力度;以小人物身上洋溢着的旺盛向上的生命力,反衬其苦苦挣扎不甘沉没的悲剧。随着敦煌“跑步”的踪迹,读者可以穿越教育界、知识界、公安及工商管理界,连同广大市民的社会网络,窥见更为复杂离奇的世相。 小说中,情节不断分衍,场景随机设置,通篇结构看似大写意,却有细致的勾描,足见作者的掌控能力。叙述语言娴熟、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而又自成格调,是难得的佳作。
  • 我看见的脸

    作者:徐则臣

    徐则臣的小说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小说《水边书》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候选名单。《我看见的脸》中有关文学、哲学、音乐、新媒体的随感时时透露出作者知性的闪光和文化上的真知灼见。 《我看见的脸》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 把大师挂在嘴上

    作者:徐则臣

    随笔集《把大师挂在嘴上》自序 徐则臣 写作十余年,琢磨写作这件事也十余年,偶有心得思索,记之,忽一日,大大小小短短长长搜罗出来,竟也成了这本书。十余年不足两厘米厚,于是感叹时光之轻慢,于是也感叹人力之卑微。但是没办法,写作已然艰巨,十年又能积累几个厘米,何况心得思考,那只是劳作前的焦虑和劳作后的激动,是肌肉平息时的几下律动和精神安详后的三两叹息——如此想来,能有这一个多厘米,我也算是勤奋的。 人会喜欢这山望那山高,人也会更爱那些轻易拿不到的东西,比如我,一个写小说的,多年的愿望是出一本散文随笔集。如此持久和隆重,别的小说家可能要笑话。的确,在当下中国,很多小说家的散文随笔结集远比小说成书容易,三两年就两三本,我搞不懂这件事是如何做成的:是他放下了小说改治了散文,还是业余时得到散文写作的神启?在我看来,散文是比小说更加艰难的文体。 小说因为要故事,有细节、想象和虚构,这些都占地方,稍加铺排就得掀过去几页纸,假以时日,积累起几个厘米不是大难事;散文随笔需要更多真诚的情感和思考,这都是干货,你不可能每天都有好想法值得告诉别人,你也不会时时都能生出新感情,而且这种表达从来需要节俭,你写到揪光头发吐了血也未必能垒出个可观的厚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散文随笔充满敬畏,对小说家的散文高产存有疑惑;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出一本集子怀有持久隆重的想往。 现在总算有了这一个多厘米,一个小说家的虚荣心被散文随笔满足了。当然,我不敢说这些情感和想法一个个都好到了可以拿出来展览的程度,但我基本上可以保证,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第三只眼一直盯着五个字:修辞立其诚。基本的东西我要求自己尽力做到。 这话说得好像很仗义,就跟写作都是为了别人似的,就像作家都是白求恩,背着文学的药箱千里迢迢只要救死扶伤——不是,我以为写作首先是为了自我表达;就像我记下这些事关文学的思考与心得不是为了“告诉”,而仅仅是要“说出”,说出我抽完烟后,感受到的尼古丁在舌尖上、喉咙里和肺叶中分别是什么味道:一个人感受到的文学的尼古丁(请勿做科学和道德上的判断)般的世界。不是开坛布道,而是自我揣度,暗暗品味:写作类如抽烟,烟消雾散了,尼古丁是剩下的焦虑和激动,是好是坏都被自己吞了下去——如果真要把“告诉”也算作一个目的,我以为那是额外的,就像让别人吸了二手烟。 这本集子就是积累了十余年的尼古丁;如果你碰巧打开,它就成了二手烟,希望它健康,有益你身心。 是为序。 2011-3-5,芍药居
  • 古斯特城堡

    作者:徐则臣

    文稿包含了作者18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古斯特城堡》这个短篇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短暂旅居期间的奇特经历,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既是叙述者也是作者的化身,小说营造叙述的真实感,让人身临其境。
  • 耶路撒冷

    作者:徐则臣

    少年时代,初平阳和小伙伴们在运河边一座摇摇欲坠的斜教堂外,听见一个文盲老太太独自在里面一遍遍地念叨:耶路撒冷。初平阳一直以为是这个词的汉语发音足够动听和神秘,才让他多年来念念不忘。直到博士毕业前夕,在一个从以色列来的犹太教授的追问下,他才发现,自己对耶路撒冷的想往,不仅源于汉语发音的诱惑,更是内心里隐秘多年的忏悔和赎罪之结……
  • 跑步穿过中关村

    作者:徐则臣

    本书有三个相互关联的中篇构成,共同书写北京边缘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他们没有北京户口,没有正式工作,除了身份证,很少有拿得出手的证明,时常也需要躲躲藏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这个社会旁逸斜出的那一部分,歪歪扭扭地在一边独自生长。比如《跑步穿过中关村》里卖盗版光碟的敦煌,比如《啊,北京》里办假证的边红旗,比如《西夏》里靠与朋友共同经营一家小书店来生活的王一丁。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怀抱最朴素的理想主义和激情准备大干一场或者瞎混一番,但最终以各自的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