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实验艺术丛书

  • 伊夫·克莱因

    作者:皮埃尔·雷斯坦利

    《空心之火》:书名是动人的。本书的目的在于将伊夫·克莱因作品中的火定位在虚幻的投影、典礼象征及艺术实践三重层面上。这一分析的三重层面将单色画家的火道路置于加斯东·巴什拉尔的哲学默想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的中途,也就是说炼金术思想的中心。 皮埃尔·雷斯坦利,由于他自一开始就对伊夫·克莱因的作品极为喜爱,他成为唯一一个有能力对在火的影响下的人和作品重新提出来讨论的当代艺术史家。 对伊夫·克莱因的这一极为独特的重读,将为一部分人开启一些意想不到的反思境域,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则肯定不那么出乎意料,这些人坚信“在空之心中一如在人之心中,有一些燃烧的火。” 皮埃尔·雷斯坦利生于1930年。1960年在巴黎、米兰创建了新现实主义者团体。他激情而常常引起论战的活动使他成为艺术舞台上的一位出色人物,闻名于全世界。
  • 被历史控制的文学

    作者:安娜·西莫南

    ANNESIMONIN LA LITTERATURE SAISIE PAR LHISTOIRE NouveauRomanetguerre d’AlgerieauxEditionsdeMinuit 年轻的法国学者西莫南用了十几年时间研究午夜出版社的历 史,最终把握住了它的性格:以不顺从为己任。如果说午夜出版社 半个世纪的出版经历集中了先锋文学的所有因素――遭受责难, 被查禁,然后是至高的荣耀,那么,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被历史控 制的”。西莫南的这份报告出乎意料地让我们了解到午夜出版社在 “书面文学”新小说之外的另一面:揭露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动 用酷刑的“介入文学”。两条看似无关的平行线在“121人声明”事件 中交叉并合,使午夜出版社和新小说都具有了一种道德性。 安娜・莫西南(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1986 年以一篇《1947年至1948年的午夜出版社:一个文学出版社的起 源》获“20世纪历史研究深入文凭”,1993年获博士学位。她已发 表的关于午夜出版社的论著还包 括:《1942至1955年的午夜出版社: 以不顺从为己任》(1994,528 页),《午夜出版社和瑟耶出版社: 面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两种出版策 略》(1991)。
  • 后现代状况

    作者: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

    内容提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代文 艺思潮之一,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 起,不久波及德国、日本,在前苏联及其它国 家也有所反应。一般认为它与自19世纪后半 期以来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不同。有 人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有人认为是现代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进入信息社会、新技术 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危机的产物。后现 代主义问题涉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和 西方及前苏联文化、文学倾向的认识和评价, 是一个有关全球文化处境的问题,因此引起人 们的关注,我们对它也应该有所了解。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是当代法国后结构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曾任巴黎第八大学和美 国加州大学哲学教授。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 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 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 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 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 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 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着重探讨当代 西方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状态嬗变,试图以语 言应用学(Pragmatics)观念与方法解释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与其他几种后 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既不像丹尼 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 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像尤根・ 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 并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沟通理论,又疏离弗莱 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叠合于资本 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讯 (competance)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眼,深 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 话语(metadiscOurs)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 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域。这种 强调知识“不可通约”和开发不同语言岐见的后 结构主义观念,虽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保 守主义思潮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多有冲突纠 纷,毕竟作为重要的歧见给这场论争供述了新 的话语内容。同时,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话语对于西方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影响颇大。 至今,由他所激发的关于“艺术表征危机”的论 争,仍在“众声喧哗”的氛围中持续进行。
  • 谈话即道路

    作者:许晓煜

  • 达利的秘密生活/一个天才的日记

    作者: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

    SALVADOR DALI 萨尔瓦多・达利是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 在《达利的秘密生活》和《一个天才的日记》中,作者始终 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 伟绩,但字里行间却让读者贴切地感受到天才的平凡和 平凡的强大生命力,这无疑是众多天才自传中难得的一 次文体策划的成功。 这两本书同时也是优秀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 直觉、梦境、幻觉的状态中展示着超现实主义文化的力量 和一种超越逻辑的逻辑。
  • 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第一卷)

    作者:阿兰·罗伯—格里耶

    不可能用几句主知来概括罗伯-格里耶的早期作品,也不可能找到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新小说阅读指南”。在这些设置了重重陷阱的文本当中,细心的读者既能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又能惊喜地发现——如同《幽会的房子》叙述者普经指出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 反复

    作者:[法] 阿兰·罗伯-格里耶

    故事发生在1949年11月的柏林,作品主人公HR作为法国秘密情报部门的一个低级间谍,来到了这个满目疮痍的旧都市,他自以为跟这座城市有某种联系,心中勾起了一种模糊的记忆,并不时地追溯到他遥远的童年。今天,他来这里是肩负了一项神秘的使命的,而他的上司却不认为有必要向他揭示该使命的实在意义,只是想给他提供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期望他忠诚而又盲目地完成所交代的任务。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预想的那样……
  • 戈达尔

    作者:[英] 戈林·麦凯波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戈达尔在当代电影中的地位并不是因为他在“新浪潮”运动中的 出色表演,他的影片的意义体现在他对于电影的历史和作用的思考。因此,如何将一个无畏 于面对悖论、矛盾的内在心境或客观形势的电影导演知识上的演变过程作一个重点摘要,并 依此作出合理的解释,成为了本书作者文化研究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戈林・麦凯波是英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文化学者,1981年因“宣扬结构主义”,成为英国保 守学术势力的众矢之的,被逐出剑桥大学。�
  • 图像·女人的盛典

    作者:贝格

    《图像·女人的盛典》主要内容:三十年后,让·德·贝格变成了让娜·德·贝格,但是她——假如人们最终能猜出这是一位太太的话——写的还是同样的东西:是erotique(情色)而不是sexuelle(性)。此外,她崇拜波丽娜·雷阿日也许甚于萨德,前者和她一样,一鸣惊人却又身份不明。 笔名就是面罩。然而,在这副面罩的后面,除了情色文学的优美文体和某种冒险,难道就没有其他的东西? 当人们发现作者真正的名字既不是让·德·贝格也不是让娜·德·贝格,而且,而且署名P.R.的序言作者也从未写过《O的故事》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 打女佣的屁股

    作者:(美)罗伯特.库佛

    《实验艺术丛书》着眼于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60年之后)世界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探索、实验和革新的精神,通过出版作品、论著、评论、传记、访谈录等,分别展示美术、文学、电影、戏剧、音乐、建筑、摄影等各项领域中的实验成果,并呈现产生这一成果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本丛书自1992年起陆续出版,旨在为中国当代艺术工作提供文本参考和理论研究的机会。 这本小书讲述的是一个极具刺激性而又令人窒息的故事:女佣人每天早上带着清洁工具和让主人满意的信心进入男主人的卧室(掀开床单时看见各式各样奇怪和恐怖的东西),但男主人看见的尽是她那不可救药的错误——他想要她懂得,达到工作的完美不过是为了追随一种更高层次的理想。女佣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并安于她的处境,男主人则根据一本手册上的教诲严格执行他的责任,他对手册的服从如同女佣人对他的服从。尽管他们都想过要结束这不断重复的场面,但除此之外他们又该干什么呢? 当罗伯特·库佛的中心比喻魔术般展现时,它揭示了一个无法言喻的生与死、创造与摧毁的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