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拉丁美洲

  • 被抹去的历史

    作者:[巴拿马] 玛丽萨·拉索

    ★编辑推荐

    “西方文明论”将欧洲和美国描述为人类发展的巅峰,然而这一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地理文化概念,是建立在一系列虚构的叙事和修辞之上,通过抹杀其他地区的现代性,将世界分裂为文明发达的西方与不开化的非西方两个对立阵营,进而建构自身高级文明地位,对“落后国家”进行“合法”的殖民。

    这就是发生在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内容简介

    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凭借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性,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先进文明”治理的“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然而这一文明与技术的成果更像是修辞上的胜利:在“西方文明论”盛行的年代,美国为了确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合法性,成功地将拉美这个民主政治先驱之地描绘成不开化的野蛮大陆,抹去巴拿马文化和政治上的现代性,将这个先进富饶的商贸王国塑造成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文明”的救赎。

    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在管理上的诸多失败之后,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不仅是工程与技术的炼金术,更是美国展现自己神力的试验场;它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如何将世界分裂、建构成发达文明的“西方”和落后蛮荒的“非西方”,而这一虚构的观念又如何统治了现代世界。

    ★媒体推荐

    《被抹去的历史》对工业化和城市变革的传统叙述提出了挑战,这些叙述长期以来都忽视了诸多真实的历史,以及为现代性做出基础性贡献的人们。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巴勃罗·皮卡托(Pablo Piccato)

    本书以娴熟的技巧戳穿了西方文明的神话,即如何将一个共同的现代性世界划分成两个想象的世界:一边是蓬勃向上、遵纪守法、技术先进的美式运河区,另一边是暴力、原始、落后的热带“香蕉共和国”。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豪尔赫·卡伊扎雷斯-埃斯格拉(Jorge Canizares-Esguerra)

    这本书不仅仅是美国如何将巴拿马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换成热带蛮荒丛林的历史,还揭示了西方话语如何抹杀巴拿马的文明和现代性,以及这种抹杀对这一地区造成了什么样的长期政治影响……读者应该借此重新评估巴拿马和它的历史了。

    ——《选择》(Choice)杂志

  • 银、剑、石

    作者:[美] 玛丽· 阿拉纳

    ★201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榜中榜非虚构获奖作品

    ★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小说与非小说奖入围作品

    ★理解拉丁美洲的钥匙,就藏在银、剑、石三股力量交织的历史之中

    .

    【内容简介】

    莱昂诺尔·冈萨雷斯生活的小社区位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5 500米的高处,那里是海拔最高的人类居住地之一。与已故的丈夫一样,她在金矿上工作,其工作方式与西班牙征服后的印第安人被迫从事的几无二致。在当地,文盲、营养不良和疾病与五百年前一样盛行,而时至今日,一个矿工的生存状况依然受制于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卡洛斯·布埃尔戈斯是古巴人,年轻时曾在安哥拉内战中浴血奋战,现居住于美国新奥尔良郊外的一个安静社区。他是1980年古巴驱逐到美国的数百名罪犯中的一员。他的故事呼应了贯穿拉丁美洲历史的暴力行为,从前哥伦布时代的征战到西班牙殖民的暴行,从19世纪和20世纪的战争与革命到今日的街头动乱和军事镇压。

    哈维尔·阿尔沃是一位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耶稣会神父,他移民到玻利维亚,数十年如一日在原住民中工作。他自认在思想和情感上都是一名印第安人,因而在自己的“第二祖国”广为人知。尽管他的目标更多是学习而非传教,但他的经历实际上与一段充满变数的过去一脉相承。那时,神父与征服者并肩前进,为了争夺新世界而强制原住民皈依基督教。从那时起,天主教会就在拉丁美洲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中心作用,而这种作用显然具有两面性。

    在《银、剑、石》一书中,秘鲁裔作家玛丽·阿拉纳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扎实的纪实写作将三位当代拉美人的故事与拉丁美洲过去千年的历史无缝编织在一起,从而阐释了自前哥伦布时代至今,定义拉丁美洲的三个恒久主题:来自外部的对资源的无尽索取(银)、挥之不去的暴力阴影(剑),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石)。串联历史与现实,抛开“胜利者视角”,阿拉纳尝试挖掘拉丁美洲的独特经历奠定的“本性”,勾勒出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身份、心态与命运。

    .

    【编辑推荐】

    1、揭开朦胧面纱,用一本书感知拉丁美洲

    怎样全面把握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怎样的特征?无论是神秘的古代文明、鲜明的文学风格,还是动荡的政局、不平衡的发展,拉丁美洲究竟为何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此不同?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会有答案。

    2、银—剑—石:把握拉美灵魂的三元素

    作者阿拉纳独到而大胆地提出了千年来定义拉丁美洲这片土地的三个恒久主题:银——来自外部的对矿藏资源的无尽索取,剑——根深蒂固的暴力手段,石——宗教信仰的持久力量。它们的影响自殖民者到来之前就已存在,也根植于今日拉美人的思维之中,是理解拉美的重要切入点。

    3、秘鲁裔美国作家真诚思考拉美身份,尝试挖掘拉美的“本性”

    阿拉纳出生于秘鲁利马,9岁移居美国(父亲是秘鲁人,母亲是美国人)。她童年经历了两国生活的转换和适应,对拉美文化身份有多年的思考和洞察,既有丰富的切身经验,又能具备他者视角,既有批判,又有反思,堪称写作本主题的不二人选。

    4、历史与纪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兼具全景与洞察

    阿拉纳以记者身份深度跟踪3位访谈对象,短则5年,长则25年,用特稿式的生动写作呈现了他们的经历。她又用扎实而严谨的文献研究铺陈出拉美的千年历史大背景,使我们看见这3位矿工、士兵和神父的生活轨迹如何与数百年前的祖先遥相呼应,拉美人民的命运如何与“银、剑、石”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

    【名人/媒体推荐】

    玛丽·阿拉纳的拉美史新著《银、剑、石》意义深远,令人惊叹。建议任何想了解这个半球和我们当前危机的人都去读一读这本书。

    茱莉娅·阿尔瓦雷斯Julia Alvarez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美国国家荣誉艺术奖章获得者,《蝴蝶飞舞时》作者

    正如阿拉纳本人所言,《银、剑、石》并非一部直截了当的拉丁美洲史。同样,它也不是一部新闻纪实作品。确切而言,它是个混血儿,将学术性的历史分析与深度报道和政治评论结合在一起……有理有据、掷地有声的表达,值得广泛关注。

    阿尔瓦罗·恩里克Álvaro Enrigue

    墨西哥作家、普林斯顿拉美研究项目研究员,《突然死亡》作者

    追寻一个大陆的灵魂是一项非凡壮举,玛丽·阿拉纳以精准的学术性、公允的道德立场和优雅的行文做到了这一点。任何想要了解——真正了解——拉丁美洲是什么以及从何而来的人,不妨从《银、剑、石》开始。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Juan Gabriel Vásquez

    哥伦比亚作家、《坠物之声》作者

    基于细致入微的研究,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史诗般的叙事、优美的文笔和丰满的人物刻画……阿拉纳的优势在于她讲故事时的激情与力量,她对过去五百年里是什么塑造了拉丁美洲的阐释触达了真相……上佳之作。

    《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通过对三重“烙印”的独到挖掘,阿拉纳将拉丁美洲的历史娓娓道来……在这部探索、联结与分析的杰作中,阿拉纳提供了一种扣人心弦、另辟蹊径的视角,重新看待一个被贪婪和暴政背叛的重要地区。

    《书单》(星级书评)

    Booklist (starred review)

  • 巴西现代化道路研究

    作者:董经胜

    拉丁美洲是发展中国家最大、最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实验室”。这里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艺术足球、桑巴舞、狂欢节……除此之外,巴西,这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南美巨人,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又带给我们何种启示? 在巴西现代化进程中,1964—1985年的军人政权占有重要地位,它创造出经济增长的“奇迹”,同时在政治上以排斥性的、专制的威权主义为特征。本书主要从巴西各社会阶级、集团在现代化的模式和战略选择上的分歧与斗争入手,分析军人政权产生的根源、它采取的经济政策及其成败、威权主义统治的特点和后期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并对同一时期拉美国家盛行的军人政权和第三世界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做了有意义的探讨。
  • 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

    作者:朱凯

    本书前半部分介绍了西班牙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历史概貌、文化构成、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文学艺术简况和民俗传统,后半部分介绍拉丁美洲的地理环境、土著民族及其生存状况、文学艺术和宗教,最后还介绍了华夏文明和拉美文明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接触。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本科生及研究生作公选课教材,同时也可供西班牙-拉美文化研究者作参考资料。每章后面配有思考题。同时向教师提供多媒体课件。
  •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作者: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本書是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在拉丁美洲世界極為暢銷,被眾多書評家喻為「凡是識字的人,都看過這本書」。成書時間已逾十年,儘管書中談及的拉美局勢今非昔比,然裡面許多精彩的用語,仍為拉丁美洲諸多政治領袖公開演講時所用。 二○○九年的美洲國家領袖會議上,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將此書送給與會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此書可謂是「拉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甚至於殖民議題」的集大成解析,就連現今國際領袖也必然拜讀,藉由此書再次深入了解拉美社會演變脈絡。 知名世界新聞工作者,也是中東、拉美特派的戰地記者張翠容,長年觀察第三世界國家局勢變動,更是推崇此書影響拉美社會發展的定位。香港文匯報報導此書:「六、七零年代的拉丁美洲曾在依附理論的旗幟下討論大陸的前途,此書是為這一解剖美洲病體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骨架補給了血脈、經絡和肌膚。」 這本以「愛情小說」和「海盜小說」的方式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書,邀請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所長陳小雀專文導讀,以及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吳錫德、世界新聞工作者張翠容聯名推薦。 本書是一本關於拉丁美洲文化背景的經典之作。此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題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講述了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第二部分題為「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敘述了新殖民主義如何通過自由貿易、貸款、鐵路、陰謀和暴力將拉丁美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扼殺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資、技術、經濟援助、合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等現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參與了古老的掠奪戰。 相較於一般史料類的歷史書籍,本書則是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哥倫布發現現新大陸世界的一大改變,娓娓道出拉丁美洲接下來腥風血雨的一段歷史。作者用小說的方式敘述拉丁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沒有嚴格的年代先後安排,更不按照國別鋪陳;每個小章節表面上是相互獨立的故事,彼此卻又有密切的關聯。這種鬆散的敘事結構,即便讀者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閱讀,也能迅速進入拉丁美洲綿密、永無止盡的悲慘時空。 第一個部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因」,即在描述歐美帝國主義以掠奪國土以外的天然資源為其擴張目的,而資源豐富的地區如拉丁美洲等國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的豐富天然資源如礦產、農產作物等,加上充足的勞動力,引來歐美等國的垂涎,結果造成了數百年的貧困。在這個部分,作者明確地提出藏在拉丁美洲血管裡 的血液是:黃金、白銀、農產品(蔗糖、可可、橡膠、棉花、咖啡)、勞動力、耕地與礦產(銅、錫、鐵、石油)。 當地的領導階級並沒有為當地人民發聲,而是在歐洲殖民者的威脅利誘下,成為殖民主義的共犯。當地人民受到經濟上的剝削,更受到政治上的高壓統治,統治者配合殖民主義演出,當地的傳統工業與民族工業無法發展,只能任由外來者的宰割,這正是當今政治經濟學所忽略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發展是遇難者多於航行者的航行」,是指英、美兩國把現代文明體繫帶進拉丁美洲,但這樣的現代體系並沒有為拉丁美洲帶來幸福,而是受到更不文明、更粗暴的對待,也因為英、美兩國的殖民統治披著「現代文明」的外衣,使得拉丁美洲人民「無處可伸冤」。 拉丁美洲國家在獨立之後,英國人舉著「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的大纛光明正大的「入主」拉丁美洲,但是「保護主義」與「自由主義貿易」是對英國人自 己而言的,當地人是無緣享受如此的保護與自由。英國人把拉丁美洲當地一切的工業成品往自己國家輸送,使得當地的貿易天秤往英國傾斜,當地的工業與貿易還是無法發展。英國人也開始在拉美修建鐵路,這看似為當地帶來文明的舉動是一種傷害,因為拉丁美洲各地的扇形鐵路網所面向的是歐洲各個主要港口,所背對的、留下的則是一大片的沙漠。 「正如人們所說的,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成就了歐美資本主義的發達」。在本書中,拉丁美洲的落後是一種惡性循環:殖民帝國所施加的壓迫與剝削造成拉丁美洲的落後,而拉丁美洲卻還必須承擔「輸血」後的惡果:過度都市化所造成的巨大城鄉差距、各種環境汙染、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下被注定的分工位置等等,使拉丁美洲難以脫離低度發展的困境。
  • 拉丁美洲

    作者:卡洛斯·安东尼奥·阿居雷·罗哈斯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复杂的拉丁美洲。本书作者把拉丁美洲文明看作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种文明,并从全球的、批判的和历史长时段的角度对它的各个主要因素作了深入的剖析。本书重现了拉丁美洲在目前世界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表现在新反体系运动( 如墨西哥恰帕斯州的新萨帕塔主义运动)上,表现在新城市民众运动上,表现在新拉丁美洲史学或新拉丁美洲文化上等。
  • 涅槃与新生

    作者:王松霞,王传龙

    拉丁美洲,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印加文化、太阳神庙、黄金帝国、热带雨林……神秘的美洲土著留给我们太多太多谜一般难以想象的世界难题。纳斯卡巨画、云中古城马丘比丘、复活节岛的神秘巨像也都令人浮想联翩。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来一睹这片神秘大陆的风采吧……   打开走向世界的窗口,洞察历史的昨天与未来。“世界文化通览”丛书为我们逐一展示那些具有悠久文化积累的不同国家或文化联系紧密的区域。本套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让关联密切的图片成为文字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丰富,充分尊重读图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时尚。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为我们介绍的是拉美文化的面貌和精神。
  • 拉丁美洲史稿(下卷)

    作者:李春辉,苏振兴,徐世澄

    拉丁美洲,一片广阔而雄奇,占老而富饶的十地。原始的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加上西班牙、葡萄才长期的殖民统治,形成了拉美迷人的异国情调和独特的猎奇色彩。巴西的足球更是向人们诠释了拉美的风情种种,你想了解拉美吗?这本《拉丁美洲史稿》是你了解拉丁美洲很好的读物。它向你揭开拉美的奥秘,展现拉美独特的文化的同时,让你成为一名拉美历史专家,本书最初系在北师大和人大授课十的讲稿,作为一部地区专门史著,系统性能很强, 可为历史爱好这接受,也可做教材使用。
  • 拉丁美洲史稿(上卷一、二)

    作者:李春辉

    拉丁姜洲,一片广阔而雄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原始的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加上西班牙、葡萄牙长期的殖民统治,形成了拉美迷人的异国情调和独特的猎奇色彩。巴两的足球更是向人们诠释了拉美的风情种种。你想了解拉美吗? 这本《拉丁美洲史稿》是你了解拉丁美洲很好的读物。它向你揭开拉美的奥秘,展现拉美独特的文化的同时,让你成为一名拉美代印第安人,下至1956年。本册为分论,分国别详细论述拉美各国历史。主要国家有:墨一名拉美知识专家。本叔最出席在北师大和人大授课十的讲稿,作为一部地区专门石柱,系统性能很强,即可做历史爱好表一般读物,也可做教材使用。
  • 拉丁美洲史

    作者:林被甸,董经胜

    “拉丁美洲”一词是19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首先使用的,指原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拉丁语系国家的殖民地在独立后建立的国家。20世纪60-70年代后,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英、荷殖民地获得独立后,其官方语言英语、荷兰语不属于拉丁语系,因此,国际组织和机构逐渐将“拉丁美洲”改称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目前共有33个国家,另有12个尚未独立的地区。人口52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陆地面积占世界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为世界第三大语言西班牙语的主要所在地,这些数字反映了它在全球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最早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地区,它的发展,无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征服

    作者:京虎子

    《征服:西班牙帝国的崛起》主要内容简介:西班牙征服美洲大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明的碰撞,这次大碰撞影响了其后五百多年的历史走向和文明进程。在世人的印象之中,这段历史就是西班牙侵略者靠着先进的武器到美洲大陆肆意屠杀印第安人的历史。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这一段历史有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有着时代风云的际会,有着文明的挣扎和交锋,更有着大国崛起的秘密。《征服:西班牙帝国的崛起》从西班牙统一开始,到西班牙完成对美洲大陆的征服为止,从文明碰撞的角度,按时间顺序描写这半个世纪大洋两岸,尤其是美洲大陆的风云变换。以科尔蒂斯和皮萨罗这两位西班牙征服者中的代表人物为主角,展示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大历史,揭示兴亡背后的秘密。
  • 拉丁美洲真相之路

    作者:張翠容

    「只要這個世界還有謊言,我就會繼續跑下去。」 --張翠容 被南方朔稱譽「將會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女子傳奇」的張翠容,多年來,仍是堅守報導新聞真相的初衷,繼續行腳於第三世界。這回,她將鏡頭轉向中南美洲,從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一路至巴拿馬、玻利維亞、厄瓜多、古巴等……,試圖勾勒出拉丁美洲各國在面對全球化的情勢下,其政治、文化、社會運動甚至經濟面如何受到衝擊,以及因其所衍生的社會問題的整體面貌。犀利、理性而寬廣的視角,以及具人文深度的文字,讓讀者對拉丁美洲有個全面性的思考和認識。 拉丁美洲,一個傳奇絢麗的舞台,底層一股如騎士般的革命靈魂恆久流淌著…… 墨西哥,是張翠容的首站。一走出機場,踏上墨西哥城市中心,迎接作者的是一派國際都會儼然擠身財經仕林的繁榮熱鬧。的確,近年來,許多的國際性會議,如財經、政治、文化、社會運動等都會在此地舉行。不管是街頭林立的高雅咖啡館、裝潢不俗的餐廳,即便是與作者插身而過、穿著幹練俐落的男男女女,在在讓作者彷如置身美國華爾街。 是啊!這光景不正是源自美國的”翻版”嗎?心裡正詫異者,身旁的記者朋友冷不防地說:「這是墨西哥與老大哥美國合作所創造出的雙贏局面。」當真如此?如果墨西哥的經濟開放政策確實為墨國創造財富,何以墨西哥仍然民運社會革命不斷?又為何會出現馬哥斯之類的現代羅賓漢? 此刻張翠容心裡有太多的“為什麼”。對眼見耳聞的事總是帶著質疑,勇敢尋找真相的張翠容,開始走訪偏遠小鎮,她希望在墨西哥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找到解開心中疑問的答案。她看到工廠裡的工人盡是放下鋤具的農民,因為自由貿易,農業萎縮,農民沒田地可耕種,維生的工具沒了只好到工廠。她在政治小鎮Atenco見到一個小女孩對著她舞弄兩把長刀,作者笑著問她幾歲?她說8歲。才8歲耶,便跟著大人趕著要去遊行!在她小小心靈已經知道:我們不要大選只要革命,我們要拿起長刀保衛尊嚴與土地。她也眼見一個貧困社區,延著棄置的火車軌道建起了房字,這些房子都是密不透風的擁擠貨櫃車……這些親身經歷的一幕一景,讓張翠容心下清明,原來,「墨西哥,最接近經濟老大美國,卻是離天堂最遠的國家。」 瓜地馬拉,位於古代最輝煌馬雅文明的中心位置,豐富的文化遺蹟讓瓜國蘊育出一股沉靜的時間氛圍,讓作者驚嘆的是,連這裡的人都彷彿是踩著時光軌道而來,處處感受到歷史的重量……然而,如此的文明古國卻背負著一段「大屠殺」的黑暗歷史,馬雅民族遭受殘酷的迫害與殘殺。時間走到今日,馬雅人年年悼念,卻只能偷偷地為這段歷史哭泣。置身於瓜地馬拉境內,張翠容體悟到瓜國的歷史是沉重的,而今日的瓜國人民並沒有擺脫壓力與恐懼,長達三十六年的內戰,徹底將瓜地馬拉變成了一個充滿暴力、神經兮兮的國家。…… 閱讀拉丁美洲的歷史,如同閱讀一頁重要的全球化歷史;而閱讀拉丁美洲的歷史,也就像閱讀一頁核心與邊陲之境角力的歷史。張翠容一路行來,仍然一本新聞記者的熱情與正義感的初衷,透過理性的觀察和犀利文字,真真實實地呈現了中南美洲在面臨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洪流衝擊下,其政治、文化、社會運動等整體面貌。
  • 丰饶的苦难

    作者:索飒

    此书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拉美大陆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描绘,所涉内容包括西方人的入侵和殖民、天主教中人道主义思潮的衍化、拉美思想的奠基和繁荣、主要政治事件和人物、本质的艺术和文学代表、作为第三世界贫穷国家精神的拉美知识分子、民族的气质和性格,此外还有相关的地理环境、早期史、语言和文化基础、数据和文献,以上内容都力图交代清晰。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虽然是根据作者的判断选择过的,但更是概括的和确切的有益介绍。
  • 拉丁美洲史

    作者:(美)马丁 等

    美洲史研究领域的两位学者谢里尔·E.马丁和马可·瓦塞尔曼撰写的这部《拉丁美洲史》,对前哥伦布时代到2l世纪初的拉丁美洲历史做了最新的、全 面的阐释性论述。 本书内容包罗宏富,重点突出,是一部简明的拉丁美洲通史,也是一部拉丁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史。
  • 简明拉丁美洲史

    作者:[美]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美]朱莉

    《简明拉丁美洲史: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的诠释(插图第8版)》从现代化的角度阐释了拉丁美洲自前哥伦布时代至21世纪初期的发展历程,重点聚焦于该地区的一个不解之谜——“富裕的土地上生活着贫穷的人民”。作者指出,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悖论,关键在于殖民地时代形成的为上层人士服务的体制结构,在独立后得到加强,并延续至今。因此,拉丁美洲的现代化,是一种“增长但不发展”的现代化,广大人民未能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在新的世纪,发展仍将继续成为拉丁美洲的主旋律。
  • 紙房子裡的人

    作者:卡洛斯.M.多明格茲

    這是對肉體的渴求,還是對精神的纏綿?文/達利 常買書/讀書的人,對於書大概有兩種看法: 一、書是文字的載具、而文字是內容的載具,所以在書上做記號寫眉批折頁角畫重點──只要書還可以被閱讀,這一切都是可以允許的,這類人要的不是本漂亮的書,而是本耐讀的書。 二、書的本身是種藝術品:不可被損毀、需要被呵護,要被排列整齊、要被分門別類;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不同裝幀,都有不同的收藏價值,至於閱讀,那得擺在其次。 對於前者,大約可以視為讀者與書產生了精神上的愛情,而對於後者,我們大約不得不承認:這種迷戀,實在非常地肉欲。 剛開始知道《紙房子裡的人》這本書時,直覺地認定:書中的瘋狂藏書家卡洛斯,必定屬於對書產生「肉體愛」的那種人;但這本小書讀起來輕快無比,直至閱畢,才會猛地發覺,卡洛斯不止是個對版本裝幀痴狂的傢伙,他還是個對作者生平、作品內容、創作背景、名作軼聞等等瞭若指掌的「精神愛」支持者。 不過,《紙房子裡的人》當中出現的愛書人,不止這個傳奇的狂人卡洛斯而已。這個故事從一位買了艾蜜麗.狄金生詩集、邊走邊讀時遭車撞個正著的女教授開始,談論書籍會用如何神奇的方式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過了幾日,接替她工作的教授收到一本邊緣黏著水泥碎屑的書,扉頁有女教授先前的題贈詞,寄件人則是他沒聽過的、遠在國外的卡洛斯。教授主角於是開始一路追尋女教授與卡洛斯的過往,也一路聽聞各式各樣關於讀書與藏書的傳聞故事。 現實裡摻著魔幻的因子,《紙房子裡的人》所追索的,不止是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一個隱在傳說中的奇人,也是關於寫書、賣書、買書、讀書... 一直到藏書這整段同出版相關的鏈鎖上,每個環節的反省與思索。讀完《紙房子裡的人》,我們不難體會:書不但是一個佔據書架位置的實體,也是一縷佔據心靈空間的魂魄。 「許多時候,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人和書被一種需要和遺忘的協商相互依附,書好似我們生命中永不復的某一片刻見證人,一旦它一直保留在那兒,我們便有依序的感覺,認為它是我們的一部份。」 《紙房子裡的人》一書如是說。不只是對肉體的渴求,也是對精神的纏綿;當您決定拿起這本書,您就將與之緊密地相互依戀。 一場閱讀的奇幻之旅,從劍橋到銀河流域,追尋傳說中的紙屋魔戀…… 劍橋學者布魯瑪.藍儂曾預言自己死的時候正在讀艾蜜麗.狄金生詩集,兩年後當她在蘇活區舊書店買到這本詩集的珍本時,果然被車撞死。布魯瑪死後不久,她的愛人收到一個神秘包裹,裡面是康拉德的小說《陰影線》,扉頁有謎樣題字,書緣則有水泥糊過的痕跡。滿心好奇的他,跨越大西洋來到南美的銀河流域,展開一趟尋找寄件人卡洛斯.布勞爾的奇幻之旅。 卡洛斯是一位瘋狂愛書人,他的屋裡滿滿全是書,從地板到天花板,甚至占據臥室和車庫;書籍的排列則有嚴密而不可違背的規則:例如莎士比亞不可與馬婁並列,因為兩人互控抄襲;馬奎斯和尤薩也必須分開,傳說兩人有瑜亮情節。他堅持以德布西音樂伴讀波特萊爾的詩、點著蠟燭讀十九世紀小說,和《吉訶德》舉杯對飲,甚至有人窺見他的床上以書擺成人形…… 本書是拉美文學中生代最受注目的作家卡洛斯.多明格茲囊括多項大獎的傑作,雖是趣味小品,卻有豐富的意涵,兼具文學懸疑和形上思索成分,在向魔幻寫實前輩大師康拉德致敬的同時,也對世間所有愛書成癡的讀者露出會心一笑。 書中搭配有十二幅充滿想像的插圖,由名畫家彼德.席斯精心繪製。 名人推薦 我本以為這是一本說書的故事。後來才發現,書在這個故事裡只是一種被物化了的道具。更明確一點說,那些書彷彿是在倫敦與拉丁美洲之間搭起的一座橋樑,多明格茲想告訴我們的,其實是懸在兩端的,一個悲慘的,詭異的,愛的故事。 多明格茲的文字簡潔流暢,敘述手法看似平淡,情節舖展卻步步為營,從一個劍橋大學女教授布魯瑪的車禍死亡開始,幾乎每個段落都藏著神秘玄機,有如一部驚悚的偵探小說。穿梭其間的經典書名,作家之名,鉅細靡遺的注解,以及各種特殊的閱讀儀式與偏執的藏書癖好,不但豐富了我們的視野,也給我們閱讀旅行的莫大樂趣。但多明格茲的終極企圖,是透過隱藏其間的人性追逐,結尾的愛情悲劇,嘲諷了學者的傲慢身段,藏書家的僵化思惟。讀破萬卷書,最難讀透的,豈不是人生這部大書! ──季季(作家∕印刻文學生活誌編輯總監) 一部關於「書與人」的曲奇懸疑小說,全篇充滿對書的熱愛與反思。從翻開首頁起,身為閱讀者的我們,即掉入作者所塑造「書能改變人的命運」主軸,並與之一起追尋一本書的出處:一如內文所敘「一個讀者,像一個旅行者在一個已然形成的景致中旅遊」。而我們也不由自主地與書中人物一樣反問:「『窮極一生都不可能跑完閱讀的旅程』,究竟意義為何?」 做為一個讀書人及愛書人,不容錯過如此一場與書息息相關的閱讀之旅。 ──鄭栗兒(作家) 《紙房子裡的人》以水與火(紙張的宿命大敵)寫下了珍本的末日、愛書人的夢魘,而故事裡的藏書人布勞爾,則藉此代讀者先行了一段絕聖棄智、絕學無憂的旅程:他被藏書宰制;他企圖回頭駕馭不斷膨脹的書之宇宙;他的反撲行動失敗。 「要從一本書中解脫,遠比獲得一本書還要難。」在我們大處專注器利、小處專注肉體,唯用是務的時世裡,從器的耽溺中解脫,也遠比獲得它們更加不易。 搗毀紙房子,布勞爾即能從此抵達「道」嗎?如果抵達了,那將適合人們的期待嗎?我不知道答案,倘使知道,大約也不會在此時此地編派這些文字了。所以我要就地停止:詮釋是美妙的陷阱,而話語被使用太多,應該把你留給這本言辭安靜、情節微妙的無書之書。或許你看得見紙房子裡的人去到的神祕境地,能回頭告訴書中困惑的敘事者:越過了陰影線的布勞爾,究竟「是不是幸福快樂」? ──黃麗群(自由時報副刊編輯) 在書架上,我已經把《紙房子裡的人》放在卡爾維諾和迪諾.布扎第的作品之間。 ──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暢銷書《堅強淑女偵探社》作者)∕紐約時報書評 諷刺、趣味、雋永。《紙房子裡的人》開啟一趟神秘細膩的閱讀之旅。從閱讀與藏書探討語義學、哲學,以及個人心靈層次的問題。書是一個負擔?還是「時光之門」? ──《波士頓環球論壇報》 《紙房子裡的人》是「一間用智慧與魔力建造的房子」,搭配彼德.席斯的插畫,帶領讀者深思﹁書﹂的命運:讀過的書何時會再被讀第二次?第三次?長久以來不再閱讀的書為何仍然一直擺在書架上?書該被如何對待? ──《猶他州早報》 卡洛斯.M.多明格茲從一個類似偵探懸疑氛圍的筆觸出發,繼而導引出一個愛書人對書的激情與疾病,闡述書與讀者的命運交替影響的奧秘,引人入勝。 ──馬德里《理性報》 阿根廷是一個孕育傑出小說家的搖籃,卡洛斯.M.多明格茲是波赫士、柯達薩、阿爾特、普易……等小說家之後,為阿根廷文學發聲的「新聲」。 ──巴塞隆納《前鋒報》
  • “边境”之南

    作者:滕威

    本书在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中考察中国在1949-1999年间对拉丁美洲文学的翻译与接受,关注这一过程中翻译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揭示翻译与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误读与错位、改写与挪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当代中国的文学与历史。书分五部分: 近现代对拉美文学的零星翻译;19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拉美文学翻译机制的建立;1980年代研究"魔幻现实主义" 的拉美文学热;1990年代以博尔赫斯为代表的后现代作家的译介;结语归纳前述历史过程中体现的中国自身文化定位与世界视野的变迁。 作者力图避免将翻译与政治、文学与政治相对立的研究思路,尤其警惕不加反省地移植"操控"理论观照本土翻译历史。相反,本书通过细密的历史考察,再现翻译与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结,并试图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恢复翻译/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当第三世界/南半球在中国视野中渐次消隐,当全球范围内财富疆界(南/北)渐次清晰时,重提一种第三世界/南半球文学,反观它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历史,再现中国与拉美/第三世界之间曾经紧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无疑是出于某种恢复完整的世界视野、探索多样性的未来道路的一种自觉努力,亦是作者希望在学术写作中带入的一种现实情怀。
  • 丰饶的苦难

    作者:索飒

    《丰饶的苦难》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拉美大陆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描绘,所涉内容包括西方人的入侵和殖民、天主教中人道主义思潮的衍化、拉美思想的奠基和繁荣、主要政治事件和人物、本质的艺术和文学代表、作为第三世界贫穷国家精神的拉美知识分子、民族的气质和性格,此外还有相关的地理环境、早期史、语言和文化基础、数据和文献,以上内容都力图交代清晰。
  •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

    作者:张翠容

    拉丁美洲,一个传奇绚丽的舞台,底层一股如骑士般的革命灵魂恒久流淌着…… 阅读拉丁美洲的历史,如同阅读一页重要的全球化历史;而阅读拉丁美洲的历史,也就像阅读一页核心与边陲之境角力的历史。 这回,张翠容将镜头转向中南美洲,从墨西哥、萨尔瓦多、危地马拉、萨尔瓦多一路至巴拿马、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古巴……试图勾勒出拉丁美洲各国在面对全球化的情势下,其政治、文化、社会运动甚至经济如何受到冲击,以及因其所衍生的社会问题的整体面貌。犀利、理性而宽广的视角,极具人文深度的文字,让读者对拉丁美洲将有全面的思考和认识。
  • 二十首情詩與絕望的歌

    作者:聶魯達

    ☉內容簡介: 世紀末最美的一本詩集。 《二十首情詩與絕望的歌》是聶魯達最重要的情詩作品之一,這本詩集記載了年輕詩人的心路 歷程,同時記錄了他與女人、與大自然、與世界接觸的經驗,也記錄了他個人的欲望、激情、寂寞、 內在疏離的情感,有憂傷的回憶、有真情的吶喊、有情感的剖析、有深沈的哀嘆。 這本詩集,透過詩人李宗榮溫柔細膩的筆觸翻譯,加上名插畫家紅膠囊精美的彩圖配置,讀者 將能感受到聶魯達的詩再次在閱讀中活躍情感,詩句中情景和影像的摹寫有了最完美的佐配── 一個詩人陪你讀情詩,一個畫家陪你讀情詩的真實。 ☉作者簡介: 諾貝爾獎得主聶魯達,出生於智利中部的鄉村怕拉爾,成長於智利南部的邊境小鎮泰慕科, 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詩人,他的詩作鉅多,詩貌繁雜,既抒情又史詩,深受世界各地讀者 愛戴,一九二三年第一本詩集《霞光之書》出版後立刻受到重視,二十歲時創作的第一本情詩集《二 十首情詩與絕望的歌》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 另有詩集《地上的居住》、《一般之歌》、《元素頌》、《狂想集》、《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 晚年創作政治和歷史性的詩作,《船歌》即是追述一生的際遇、關於他的的飄泊、政治生涯。 聶魯達的詩作所蘊含的活力和深度仍具有強烈的爆發力,將繼續成為後世讀者取之不盡的智慧 和喜悅的泉源,在其死後二十多年仍源源不斷地提供給我們向麵包和水一樣的詩的質素。 ☉譯者簡介: 李宗榮,一九六八年生,擁有多次的得獎記錄,得過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蘭蔻香水情詩 首獎……曾從事學運、擔任過國會助理、記者,目前正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近年來以「肉 身的遺書」為主題,進行一系列探討死亡的作品,第一本即將出版的譯作──聶魯達的詩集《二十 首情詩與絕望的歌》(大田出版),受到各方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