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后殖民

  • 全球化与纠结

    作者:【印度】霍米·巴巴

    ★ 哈佛英文系“大牛”、极富“卡里斯玛”(charisma)魅力的批判知识分子霍米巴巴教授文艺评论精选集 ★ “另一个国度”10副“无国界艺术家”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构建起一场优雅而疯狂的伊斯兰当代艺术图景,带领人们逃离恐怖主义时代对伊斯兰艺术的刻板想像。 ★ “塑造法农”传记式呈现为阿伦特“论暴力”所抨击、为萨特所赞美的法农及其代表作——《全世界受苦的人》 ————————————————————————————————————— 印度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非洲裔美国本土世界主义者、社会学家W.E.B.杜•波依斯,“无国界艺术家”,诗人艾德里安娜•里奇,著名的反殖民斗士、法国作家弗朗兹•法农,……在本辑读本收录的四篇文章中,分别涉及霍米•巴巴对上述这些在全球化时代拥有“混杂”身份认同的知名学者、群体及其作品的剖析,集中展现了霍米•巴巴所擅长的全球化及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批评。 在“本土世界主义”的概念之下,霍米•巴巴反思和质疑全球化时代通行的普世主义和流行观念,探讨国族、社群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理解自身、理解世界历史与地理。 ————————————————————————————————————— 霍米•巴巴或许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印度学者。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写作涉及后殖民研究、文化理论、文学与艺术批评等广阔的领域;作为后殖民理论“三剑客”之一,霍米•巴巴推动了全球化批判、后殖民话语、文化认同、杂糅、第三世界批评、翻译理论、族群研究等诸多前沿问题的探索。 ——高士明
  • 后殖民与历史的诡计

    作者:[印度]迪佩什·查卡拉巴提

    再访天竺 自明中土 在想像世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 中国须要深切思考印度、亲近印度是为了自明。 ★《庶民研究》的开山祖师之一、《后殖民研究》杂志的第一位编辑迪佩什•查卡拉巴提作品首次中译,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探讨后殖民理论的系列主题。 在印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印度近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庶民阶层如何发挥了其自然而潜在的“政治性”作用?从《庶民研究》这一主题杂志的立意和相关研究出发,查卡拉巴提围绕上述主题,分别在本文集收录的五篇文章中展开详细论述。
  • 解殖与民族主义

    作者:許寶強 (編),羅永生 (編)

    《解殖与民族主义》内容简介:在驳杂纷呈的殖民文化图景当中,不同的学者对殖民关系的性质,殖民关系的涵盖面,以致解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都是有很不相同的展开,《解殖与民族主义》在理论挪用和经验借鉴的层面上,只能算是一个投石问路式的开始。
  • 后/殖民知识状况

    作者:陈光兴 张颂仁 高士明 主编

    六位杰出的亚洲思想者,剖析亚洲当下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与全球化与殖民/后殖民状态下的亚洲生存状态。 经济 民主 文明 穿透本地经验,为亚洲知识界寻找寻找自己的知识方式。
  • 帝国的话语政治

    作者:刘禾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塑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 东方主义

    作者:愛德華.薩依德

    後殖民論述  本世紀的最後這十年中,影響美國的社會與人文學科領域最普遍與最深遠的一股思潮,毫無疑問的是「後殖民主義」與其影響。  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於一九七八年出版,立刻引起廣泛的迴響與不同立場的批評爭議,值至今日,已經有日文,德文,葡萄牙文,義大利文,土耳其文等二十多種譯本相繼出版。  薩依德的論述,其影響力甚至從中東,伊斯蘭世界到非洲,南亞,中南美洲等地。有如股排笑影,成為文化論述的重要著作。後殖民主義思潮的經典,也影響了整個西方對東方的研究方向與思考態度。  《東方主義》是一本有關歐美如何看待中東,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兩百年學術傳統的權力與想像的研究。薩依德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論以及富柯的知識權力論為其論述的基礎。將東方主義者在全球性的網絡中,所建構的西方殖民勢力對東方世界權力的支配,知識再生產之霸權架構,殖民與被殖民者,西方與東方之不對等權力關係以及煮奴式的霸權體系一一展演於前。
  • 全世界受苦的人

    作者:[法]法农

    这是法农在生命最后时期的著作。作者从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人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揭露长期的殖民统治对于非洲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对非洲人民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和摧残,从而指出,第三世界的人民在进行反殖民化斗争中和获得独立之后将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独立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解放和自由。这本在四十年前秘密出版的政治小册子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更证明了本书的不朽预见性。
  • 逆写帝国

    作者:(澳) 阿希克洛夫特 (Ashcoft,

    殖民的经验与后殖民世界的挑战,已经导致了新的英语写作的爆发。让多样化而有力地文学体,在文化差异甚大的各个地区建立了后殖民的具体实践,更挑战文学与文化上现存的经典与主导的意念。本书包罗万象的研究,展开了这些文学间相互关系的辩论,探讨运作于后殖民文本语言上的强大力量,更显示这些文本如何构设出,对于隐伏于文学和语言上,欧洲中心一年的假设的极端批判。本书是对广泛后殖民文本及他们于后殖民文化较大课题的关系上,第一部主要的理论叙述。
  • 后殖民理论

    作者:赵稀方

    《后殖民理论》内容简介:西方的反殖民思想,与殖民历史一样久远。早期西方反殖思想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道主义的道德批判,另一种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批判。前者可以被称为欧洲殖民主义批评之父的拉斯·加萨斯(Las Casas)主教写于l542年的《简论印第安人的毁灭》(A Short Account of the Degtruction of America)一文为代表,后者可以亚当·斯密写于1776年的《国富论》为代表。应该说,l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超越了上述人道主义道德批判和自由主义经济批判两种欧洲思想传统。在经济上,马克思、恩格斯一反亚当·斯密等人认为殖民主义不能使宗主国受益的说法,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殖民主义的产物。
  • 后殖民理性批判

    作者:(印)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

    世界顶尖文学理论家斯皮瓦克,为后殖民研究领域奉献的第一部全面探讨之作。本书由哲学、文学、历史、文化四部分构成,涵盖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后殖民和跨文化研究,是集后殖民、解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领域众多成果的重要著作。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审视这一领域的现状。在本书中,她将自己的批评视角转向了90年代的全球化、后殖民和跨文化研究。她的批评可分成四部分:哲学(对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的阅读),文学(重读吉普林、雪莱、库切,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历史(对档案文献的思考,以及她对自己有关“殖民地人民能否言说”的一贯回答的修改与重写),文化(对全球纺织工业及其所体现出的矛盾的关注)。斯皮瓦克有力地质询了各种思想形态的实践、政治和托词,如先天论、精英后结构主义理论、大都市女权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等。
  • 白色神话

    作者:(英) 罗伯特·扬

    本书从当代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埃莱娜·西苏(Helene Cixous)对历史之作为“男性中心主义的书写”的批评,罗伯特·扬审查了西方思想中(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到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后殖民批评)的不同“历史”概念。他考察了黑格尔、马克思、卢卡奇以及萨特力图建造对历史的更加合理的理论尝试,以及阿尔都塞和福柯建立“非历史主义”的历史理论努力,罗伯特·扬最终认为,所有单一陈述历史的尝试都注定会失败。
  • Provincializing Europe

    作者:Dipesh Chakrabarty

    First published in 2000, Dipesh Chakrabarty's influential "Provincializing Europe" addresses the mythical figure of Europe that is often taken to be the original site of modernity in many histories of capitalist transition in non-Western countries. This imaginary Europe, Dipesh Chakrabarty argues, is built into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very idea of historicizing carries with it some peculiarly European assumptions about disenchanted space, secular time, and sovereignty. Measured against such mythical standards, capitalist transition in the third world has often seemed either incomplete or lacking. "Provincializing Europe" proposes that every case of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 is a case of translation as well - a translation of existing worlds and their thought - categories into the categories and self-understandings of capitalist modernity. Now featuring a new preface in which Chakrabarty responds to his critics, this book globalizes European thought by exploring how it may be renewed both for and from the margins.
  • 在理论内部

    作者:(印) 阿罕默德

    二战以后,民族主义成为从印度次大陆到拉丁美洲及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强烈表达。本书作者反对“第三世界”文化和文学的同质性倾向,提出了对“殖民话语”和“后殖民话语”的理论陈述,这部理论批评著作揭露了当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批评老生常谈中的欺骗性。本书梳理了詹明信、赛义德和“庶民研究”等理论,本书同样精彩地分析了印度文学,以及“第三世界”的词源,以及所谓“殖民话语理论”在知识分子圈子中出现的各种条件。
  • 一门学科之死

    作者:[美] 斯皮瓦克 Gayatri Cha

    本书原是作者在韦勒克图书馆的演讲,虽然篇幅短小,但力图从当代后殖民政治与解构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挑战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西方中心论”,以及进一步批判反西方中心论的学者所自身具有的“地域中心”观念。作者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比较文学的发展新方向,虽然仍有巨大的争议性,但新颖的观念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

    作者:〔英国〕罗伯特·J.C.扬

    本书内容新颖而活泼,与其他后殖民主义的简介大为不同。作者不是在谈抽象的理论,而是从世界局势、个人经历和史实评述入手来审视非殖民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他将讨论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所举例子涉及土著人、无地农民、阿尔及利亚的籁乐、后殖民女权主义以及全球性的社会和生态运动。
  • 藻海无边

    作者:[英]简﹒里斯

    《简·爱》问世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到底有多少痴心的女读者在这个相貌平平、过早饱尝人生辛酸、但终末失去与生活搏斗勇气的简·爱身上找寻自己的影子,寄予同情,其人数当然无法统计,但肯定是大有人在。然而,若要问有多少女读者对简·爱追求幸福的苦难历程上的障碍——幽禁在顶楼上的疯女人感到一丝一毫同情,甚或对她产生一点儿好感的,那倒大概可以说为数不多吧。但就在为数不多的人中,却有一位对疯女人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她就是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Jean Rhys,1894—1979)。凭她对《简·爱》一书的深刻研究,对疯女人出生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十九世纪英国在西半球的殖民地——的充分了解,再加自己对这一人物的理解和同情,经过多次修订再全部推翻重写的痛苦创作过程,终于完成定稿,并于1966年出版,书名《藻海无边》(Wide Sargasso Sea),而且于同年获得英国皇家文学会奖,1967年又获W.H.史密斯奖,还被接纳为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
  •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

    作者:(美)斯皮瓦克

    《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集结了斯皮瓦克理论研究的主要关怀;囤积了她30年学术生涯的累累硕果;见证了一个亚裔女学者与西方霸权体制注视与反注视的复杂关系。
  • 黑皮肤,白面具

    作者:[法国]弗朗兹·法农

    简介: 法国海外省的“法国人”,特别是“安的列斯人”,就法律意义而言是法国公民,他们鄙视法属非洲的黑人,而作为有色人,他们在面对白人时,内心又存在着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中承认白人的优越地位,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一切。本书就是从他们的这种精神迷惘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入手,揭露长期的殖民统治在已经是法国公民的有色人的心理上留下的伤痛。 导读: 他表明种族的问题、肤色的问题是如何隐秘地与一系列词语和意象联系在一起……是法农这个人,而不是那位医学专家或知识分子,使我们无法放下这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复杂而有原创力的著作,在今日有关种族主义本质的所有讨论中,仍然是至为关键的文本。 ——《文学评论》 引 言 我谈论的是几百万人,有人向这几百万人头头是道地反复灌输害怕、自卑感、颤抖、下跪、绝望、奴性。(A.塞泽尔,《关于殖民主义的讲话》) 不会在今天爆发。这为时太早……或许太晚。 我丝毫不具备决定性的事实。 我的意识未被必要的闪光点透过。 然而,我完全客观公正地认为有些事情还是说出来为好。 这些事情,我要说出来,而不是喊出来。因为长久以来,叫喊就已离开我的生活。 而且是如此地遥远…… 为什么写这部作品?谁也没请我写。 尤其是此书所针对的读者们没请我写。 那又为何呢?于是,我平静地回答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痴愚者。既然我这么说,那么就要加以证实。 走向一种新的人道主义…… 理解人们…… 我们的有色人种弟兄们…… 人,我相信你…… 种族偏见…… 理解和爱…… 几十页乃至几百页的文字包围我并试图使我接受。然而,只要一行字就够了。只需提供单单一个答复,黑人问题就失去其严重性。 人想要干什么? 黑人想要干什么? 即使我遭到我的有色人种弟兄们的怨恨,我也要说黑人不是人。 有一个无生命地带,一个特别贫瘠和干旱的地区,一个基本上光秃秃的斜坡,这块地方可能出现名副其实的黑人发祥地。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黑人降落到这些真正的人间地狱没有好处。 人不仅仅可能发生复兴和否定。如果意识确实是超验性的活动,我们也应知道爱和理解的问题萦绕着这个超验性。人是宇宙和声中的一个响亮有力的“是”字。你争我夺、四分五裂、混乱、被迫看到自己制定的事实一拨一拨地废除,他应该停止在世界中规划那与他共存的矛盾。 黑人就是黑人;就是说由于一系列的感情的迷乱,他在一个本应该把他从中赶出去的世界中定居下来。 这问题很重要。我们完全倾向于有色人种的人自己解放出来。我们将进行得很慢,因为有两个阵营:白种人和黑种人。 我们会顽固地探询那两个空想,并会明白这两个空想经常是使人软弱无力的。 我们对以前的地方长官和传教士会毫不怜悯。我们认为热爱黑人的人和嫌恶黑人的人同样是“有病”。 而想使自己的人种变白的黑人与鼓吹仇恨白人的黑人同样是不受欢迎的。 黑人绝对不比捷克人更可爱,而千真万确地,问题在于抛弃人。 此书本该在三年以前写的……但当时的事实使我们激动。今天这些事实可以不带激动地说出来。不需要为这些事实毫不客气地责备人们。这些事实并不想激起亢奋。我们不信任亢奋。 每当人们在某处看到出现热情,它预示战火、饥饿、贫困……因而,预示对人的蔑视。 亢奋尤其是无能者们的武器。 那些人把铁烧热以便打它。我们则要烧热人的骨骼并出发。我们可能会达到这个结果:人通过自燃维持热源。 人从别人的阻力所构成的跳板中解放出来并在自己的肉体中挖掘,为了给自己找得一种见解。 读我们书的人中只有几个人会猜测到我们在编纂这部著作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一个怀疑论者的怀疑扎根于世界的时期,在一个由一帮卑鄙家伙说了算的时期,不再可能辨别意义和非意义,要降到一个还未运用有意义和无意义范畴的水平变得十分艰难。 黑人想当白人。白人拼命实现人的等级地位。 在读这部作品时,我们会看到构思一个理解黑人—白人关系的评论。 白人坚持自己的白色。 黑人则坚持自己的黑色。 我们将试图确定这种双重自恋及其反映的动机的倾向。 在我们考虑的初始,我们觉得阐明那些大家要读到的结论是不适当的。 惟一指导我们努力的是对结束一种恶性循环的关注。 这是个事实:一些白人认为自己比黑人优越。 这仍然是个事实:一些黑人想不惜一切代价向白人证明自己思想丰富,自己有同样的智力。 如何摆脱呢? 刚才我们使用了自恋这个词。的确,我们认为只有对黑人问题作心理分析的诠释才能揭示成为气质结构原因的情感异常。我们努力对这个病态世界作全面的溶解。我们认为一个个体应该试图承担人类地位固有的世界性。而我们在提出这一点时,我们无区别地想到一些如戈比诺那样的男人或一些如马伊奥特·卡佩西亚(Mayotte Capécia)那样的女人。但要达到这种理解,要紧的是摆脱一系列的毛病,幼稚时期的后遗症。 尼采说,人的不幸是曾经当过孩子。然而,正如夏尔·奥迪埃(Charles Odier)让人明白的,我们不会忘记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尽管这个看法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如此地艰难,但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对于黑人,只有一种命运。可他是清白无辜的。 在开始诉讼前,我们要说说某些事情。我们进行的分析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然而,显然我们认为黑人的真正解放意味着突然意识到经济现实和社会现实。如果有自卑感,那是由于一个双重的过程。 ——首先经济的; ——然后由于这种自卑的内心化,或不如说是表面化。 弗洛伊德在反对19世纪末的立宪主义倾向的同时,通过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考虑个人的因素。他用个人发育的观点来代替一种系统发育的论点。人们会明白黑人精神错乱不是一个个人问题。除了系统发育和个人发育,有社会发育。在某种意义上,为了符合勒孔特和达梅的意见,不得不承认这里涉及一个社会诊断的问题。 预兆是什么? 但社会与生化过程相反,回避不了人的影响。人就是社会通过他而成其为社会的这东西。预兆是在那些想要动摇建筑物的被虫蛀蚀的根部的人手中。 黑人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斗争:鉴于从历史观点,他们受条件限制,一切片面的解放是不完善的,而最糟糕的错误是相信他们那机械的依附性。况且,事实与这样一个系统倾向完全相反。我们将指出这一点。 现实要求一次性地给予全面的理解。在客观和主观方面,应该给个解答。 而用不着唱“固执可笑的人——这是——我的——错”的曲子来宣布问题在于拯救灵魂。 只有当一切事物都在最唯物主义的意义上重新就位,才有真正的解放。 使一部方法论观点的心理学作品领先,这很有风度。我们使用得不够。我们把方法留给那些植物学家和数学家。有一个方法消失的点。 我们愿意站在这个点上看问题。我们试图发现黑人面对白人的文明所采取的不同立场。 这里并不考虑“偏僻荒漠地区的离群索居者”。因为对于他,某些因素还没有分量。 我们认为由于白种人和黑种人的对峙,引起大量心理存在的征候群。在分析这征候群时,我们意欲摧毁它。 许多黑人不会在随后的字里行间重新出现。 许多白人也一样。 但我认为,感到自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世界或性无能者的世界一窍不通,这一事实丝毫不损坏他们的现实。 我打算描述的态度是真实的。我无数次地重又发现这些态度。 在大学生身上,在工人身上,在皮加尔或马赛的靠妓女生活的人身上,我辨认出同样的挑衅和消极因素。 这部作品是一个临床研究。我相信那些在书中认出自己的人将是前进了一步。我真想引导我的兄弟,黑人或白人,最坚决地抖落那件几个世纪的不理解所编织的悲惨的号衣。 当前工作的筑造处于时间性中。一切人的问题要求从时间出发来看待。理想就是现在始终用于构造未来。 而这个未来不是宇宙的未来,但却是我这个时代、我的国家、我的生命的未来。我绝不应该打算筹备一个在我之后的世界。我顽强地属于我的时代。 我应该为了这个时代而生活。未来应该是个生存着的人的持久建筑。在我假定现在是个需要超越的事物的情况下,这个建筑与现在有关。 前三章留意现代的黑人。我谈论现今的黑人并试图确定他在白人世界中的态度。最后那两章试图对黑人的“生存”作心理病理学和哲学的解释。 分析尤为退步。 第四和第五章属于基本不同的方面。 在第四章里,我批评一本我认为是危险的著作。况且作者马诺尼先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立场暧昧。这可能是他的表现的长处之一。他试图报告一种形势。我们有权表示不满。我们有权向作者指出我们在什么方面与他意见不同。 题为《黑人的实际经验》的第五章,从种种理由上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展示的是面对自己种族的黑人。人们会发觉在这一章里所谈的黑人,同力图与白种女人睡觉的黑人之间,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后者身上重又发现当白人的欲望。无论如何,渴望报复。——在这书中却相反,我们目睹一个黑人作无望的努力,拼命要发现黑人身分的含义。白人文明、欧洲文化迫使黑人生活偏离。我们还将指出那人们叫作黑人精神的东西常常是个白人的结构。 文明的、作为黑人神话的奴隶的、自发的、宇宙的黑人,在一个特定的时候感到他的种族不再理解他。 或者是他不再理解他的种族。 于是他为此感到高兴,并发展这种差异,这种不理解、这种不和谐,他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人性的含义。或非常难得地,他想属于自己的种族。那是由于他盛怒之下说气话,心里却稀里糊涂,所以陷入这个大黑洞。我们将看到这种如此绝对的好态度,凭着对神秘的过去的信仰拒绝当前的未来。 出身为安的列斯人,我们的观察和结论只对安的列斯人有用,——至少是关于“在他家乡”的黑人的内容。本来要作一探讨,用以解释存在于安的列斯人和非洲人之间的分歧。可能我们有朝一日会做的。也可能这探讨会变得无用,我们只可能为此感到高兴。
  •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作者: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ISBN:9787532826254,作者:王岳川著
  • 后殖民批评

    作者:[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 杨乃乔

    后殖民批评是当下西方宗主国大学文学批评的重要课程,本书内容包括关于殖民主义的话语,论民族文化,东方主义的再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