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薛忆沩

  • 不肯离去的海豚

    作者:薛忆沩

    《不肯离去的海豚》收录的小说最初写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那十年之间。它们中大部分的篇幅都不足以被称之为“短篇”,而其他更小的篇幅标记又与它们本身的“容量”极不相称。它们是很难从篇幅上定位的作品。 书中的风格也包罗万象,从现实主义一直到魔幻现实主义甚至超现实主义。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从风格上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界定。这包罗万象的风格显示出在自己的创作刚刚起步的阶段,我就对写作怀有的野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在致力于寻找写作的各种“可能性”。
  • 遗弃

    作者:薛忆沩

  • 薛忆沩对话薛忆沩

    作者:薛忆沩

    薛忆沩近三十年独立于主流和正统的文学道路是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路。他总是说:文学不是我的选择,而是我的宿命。 作者将其写作生涯中应邀所写的各类访谈文字,重新梳理,以未删节、未编辑的“原汁原味”的薛忆沩风格,呈现在这部全新的随笔集中。包括多篇颇具影响的访谈,如《面对卑微的生命》、《写作是最艰难的人生冒险》、《文学永远只有一个方向》等。
  • 首战告捷

    作者:薛忆沩

    《首战告捷》——“战争”系列小说是薛忆沩的短篇哲理小说集,共收入12篇短篇小说,共10万字。在本书中,个人与历史的冲突是作者着力探索的一个主题,而“战争”则提供了进入这个主题的特殊通道。 无论是《首战告捷》和《上帝选中的摄影师》中的“战争”故事,还是《一段被虚构的掩盖的家史》中的“故事”迷宫,抑或《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里的“探究”叙述,在作者双面隐喻的叙事手法下都呈现了存在困境中个体的心理状态。 与直面死亡而获得向死而生的生存方式不同,《首战告捷》中心灵苦闷的“苦思冥想者”,从起初认为“走出去”是最重要的事情到最后意识到“回到哪里”才是重要的事情,这种转变呈现了死神笼罩下生命积极的意义。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恐惧。死亡并不是存在敞开的唯一可能,正如死亡可以照见存在,欢乐也同样可以使存在呈现。这样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存在主义。
  • 一个年代的副本

    作者:薛忆沩

    《一个年代的副本》与《文学的祖国》不同,这本随笔集作品大都是“以人为本”。也可以说是一部以“我”为本的随笔集。作者为了本次的出版,重写了随笔集中的大部分作品。
  • 文学的祖国(新版)

    作者:薛忆沩

    《文学的祖国》是向文学和写作 的致敬之书。书中涵盖数十位著名作家和知识分子,包括卡夫卡、茨威格、海明威、米兰•昆德拉、加西亚•马尔克斯、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卡尔维诺等。拥有这一串闪亮的名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我们生活的世界,远非我们想象的 世界,但是, 用语言构 筑的文学国度,却是向人类永远敞开的精神故乡。在这个国度里,人类被赋予了应得的平等、权利、尊严,以及渴望的自由。 《文学的祖国》(新版)经由了作者严格的“重写”。“重写”对于薛忆沩这位对自己要求极其苛刻的作家来说,不只是字面上的,更是灵魂的更新,乃至与经典在一次次碰撞中的重生过程。 “文学的祖国”注定是一片自由的大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写作者将会在那里汇合,尽情享受想象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 ——薛忆沩 一个想以写作为生的人必须要有最顽固的精神。只有这样,他(她)才有可能顶住俗世对写作者肆无忌惮的冷漠和轻蔑。 ——薛忆沩
  • 献给孤独的挽歌

    作者:薛忆沩

    你所熟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你所陌生的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故事 《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看“诺贝尔文学奖”》是薛忆沩近年所著的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关的作品结集,作者用严苛的文字对这一热门话题发出了“另外的声音”。其中收录了缅怀马尔克斯的同名长文《献给孤独的挽歌》, 并对赛珍珠、黑塞、海明威、加缪、帕斯捷尔纳克等著名作家的得奖轶事娓娓道来;作者迷人的文字令其对这些得奖作家代表作品的评价剖析具有了与逸闻趣事同等程度的可读性。
  • 与马可·波罗同行

    作者:薛忆沩

    本书是关于卡尔维诺的名著《看不见的城市》的解读。这一段特殊文学之旅的初稿完成于2006—2007年间。那期间,薛忆沩在为《南方周末》和《随笔》杂志撰写以“书”为本的专栏。每天一程的“与马可•波罗同行”是薛忆沩为强化训练汉语写作能力而给自己出的“附加题”。这难度极大的“附加题”记录了一个生活在异乡的苛刻的写作者对母语近乎疯狂的思念。 这些精妙的文字于2008-2012年间陆续发表在《读书》、《上海文化》、《作家》杂志上,并得到了来自专家和读者的顶级的评价。跟随着马可•波罗叙述的五十五座城市,作者展示了一段特殊的文学之旅,并回答了“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
  • 文学的祖国

    作者:薛忆沩

    《文学的祖国》与《一个年代的副本》不同,收录了作者之前在报刊上那些“以书为本”的专栏中的主要作品,但这些作品在进入《文学的祖国》之前大都又经过了一丝不苟的改写。其中不少的作品甚至与原作已经判若两篇。
  • 流动的房间

    作者:薛忆沩

    这是中国当代小说家薛忆沩最漂亮的小说集,收录了他十四个短篇小说。作者重写了2006年初版中的多篇小说,并增添了新的篇目。作者在新版《自序》中说:“必须对存留的部分进行全面彻底的整缮和装修”,才能完整并全新地向读者呈现这本书,而对“个人”的同情依然是新的《流动的房间》显眼的品 质。
  • 遗弃

    作者:薛忆沩

  • 出租车司机

    作者:薛忆沩

    薛忆沩创作于深圳的《出租车司机》由2000年第5期《天涯》杂志刊出后,立即被包括最权威的《新华文摘》和最普及的《读者》杂志在内的“几乎所有选刊”选载,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最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12年来,小说又被反复选入各种“读本”和“选本”,并被列在“21世纪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前列,在读者中产生了特殊和持久的影响。众多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完美地体现了作者“节制”的美学原则,用词和用情都恰如其分,不可有任何的增减。 本书以《出租车司机》命名,收入了“出租车司机”、“女秘书”、“同居者”、“神童”等十二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在刊发时无一不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好评。作者之所以选择深圳,是因为这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人的来源方向很多。人在城市中,有各自的故事,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人们聚集在一起,不断发生着新的故事,这点让其创作充满了新意和生命力。他的叙述优雅而冷静,故事自然却又有一股砭人心魂的力量。
  • 流动的房间

    作者:薛忆沩

    这是薛忆沩的一部小说集。收入他1991年离开文坛前不久以及1996年重返文坛之后发表于《收获》、《花城》、《天涯》以及台湾《联合文学》、香港《纯文学》和美国《今天》的杂志上的作品。包括读者厚爱的《出租车司机》,学者垂青的《首战告捷》和作者自鸣得意的《广州暴乱》等。“个人”或者说个人忍负的“普遍人性”是薛忆沩全部作品的共同主题,不管具体的背景被乔装成爱情还是死亡、现在还是过去、战争还是和平。薛忆沩的长篇小说《遗弃》出版8年之后突然成为知识界的“话题”,而他的这一部小说集却是在一批知名学者和不少热心读者谈论和关注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才终于得以出版。不管在哪种情况下,时间都是对薛忆伪的作品最中肯的赞扬。
  • 空巢

    作者:薛忆沩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作品,以一段真实的受骗经历(电信诈骗)为素材,通过一位知识女性扭曲的“一天”与异化的“一生”,用精准又诗意的语言呈现中国魔幻的现实和荒诞的历史,叩问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在这里,充满现实关怀的文学第一次发出了“救救老人”的呐喊! 电信诈骗是波及无数中国家庭的“人祸”,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具体的诈骗案件将这两个“热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不仅精准地呈现出受害者在案发二十四小时之中细腻的心理变化,更是诗意和哲理地再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女性整个的心路历程和人生奥秘。
  • 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

    作者:薛忆沩

    《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在关于革命和战争的传统主题上,开拓出了一个新颖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本书以薛忆沩这篇解构历史而又震撼心灵的小说为主体,配合以他的《首战告捷》等三篇“战争系列”小说,通过“历史外面的历史”来审视个人在历史中的微妙处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深度。
  • 遗弃

    作者:薛忆沩

    《遗弃》是薛忆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是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的一个年轻人图林,图林是一个“自愿失业者”、“业余哲学家”,《遗弃》就由图林一年的日记构成(但从9月初到接近年底的三个多月的日记被处理成隐居写作哲学史而付之阙如)。作为一个“例外”中的“例外”,他突然陷入了存在的困境:他“遗弃”了自己的工作,发现了世界的“混乱”,挣扎在崩溃的边缘,“消失”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在这一年里,图林自动从公务员的岗位退职了;他久病不愈的外公去世了;他以前的上司、一位处长也可能死了;最后他当兵的弟弟也死了。他异地的女友先是怀了一个“别人”的孩子,后是嫁了另一个“别人”。他好像诸事都失败了,也许只除了一件事:他在心灵的路上走了很远。而他走的路是一条很少人走的路,他进的是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