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梵高

  • 凡·高家书

    作者:凡·高

    《凡·高家书》为“散文译丛”之一,收录了凡·高写给胞弟提奥的部分信件。 凡·高(1853.3.30—1890.7.29)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1853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十六岁起在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先后在海牙、伦敦分店、巴黎总店和多德雷赫特工作。1878年当过传教士,后在比利时西南部博里纳日矿区工作,由于同情、支持穷苦的矿工而被教会解职。他的艺术生涯很短暂,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873-885)是与困难斗争、寻找自我表现方法的时期,也是学艺、失败和改变方向的时期。第二个时期(1886-1890)是飞速进步、获得成就和做出贡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结识了土鲁斯、高更、毕沙罗和修拉等在现代绘画中起重要作用的画家,打开了眼界,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其代表作有《向日葵》 《吃土豆的人》《星夜》《夜间咖啡馆》《麦田里的乌鸦》等。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时尚的今天,我们究竟如何解读凡·高这一永恒的谜?究竟有哪些因素帮助造就了这样一位“疯狂的天才”,赋予了其作品如此巨大的震撼力和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寻找答案,《凡·高家书》的译者从凡‘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七百多封信中精心选译了一部分,虽然它们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凡·高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认为,凡‘高之所以成为凡·高,是与以下这三个因素密不可分的。 首先,他是一位来自下层,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穷困疾苦寄予极大同情心的画家。不管境遇如何,凡·高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放弃过这样的信念:即艺术应当关心现实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他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融入了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唤起人们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如在《吃土豆的人》中,他选择了当地的农民为题材,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有着某种精神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其次,他是一位注重抒发主观内心感受、极富个性、开创一代画风的绘画大师。凡·高作为后期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前期印象画派的最大区别是,他更注重如何在绘画中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所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期印象画派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绘画面貌,使当时的画风逐渐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因为以凡·高、高更和塞尚等为代表的后期印象画派画家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其中,凡·高的《向日葵》系列《星夜》《麦田上的乌鸦》等都是具有强烈个性和象征意义的作品。有人说,凡‘高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在谈到《吃土豆的人》时他说:“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当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时,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更重要的是,凡·高不仅用自己的心作画,而且用自己的生命作画,他是一位真正视艺术为生命、富有强烈使命感的画家。可以说,“艺术即凡·高,凡·高即艺术”。为了作画,他有时甚至达到癫疯的程度。他生前和身后的命运极富戏剧性。他在世时四处漂泊,穷困潦倒,在给提奥的信中,相当一部分谈的都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免于挨饿,整日为生计而发愁,画作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欣赏,乃至最后因精神绝望而饮弹自杀,年仅三十七岁。其全部作品(包括八百幅油画和七百幅素描)在生前只售出过《红色葡萄园》一幅,但他始终痴心不改,潜心艺术,终成大器,死后得到世人的认可。余光中把凡·高喻为“向日葵”。他说,“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令人联想起中国神话的夸父追日,希腊神话的伊卡瑞斯奔日。”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得更好: 他生下来。 他画画,他死去。 麦田里一片金黄, 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 梵高手稿

    作者:[荷] 文森特•梵高,[美] H. 安

    梵高一生中写过很多信,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如保罗•高更与埃米尔•伯纳德。梵高一生中也画了很多画,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 【内容简介】 自学画画的梵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了解,但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绘画技巧,不断的画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有意义的。梵高焦虑着,怀疑着,痛苦着,也狂喜着,但他却从未让自己对绘画的激情被充满悲剧性的人生影响过,靠着不懈的努力与天赋的才华,梵高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了无数已成为无价之宝的作品。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 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编辑推荐】 ★ 150多封精心挑选、全新翻译的私人书信——更准确、更紧凑。 ★ 250多幅高品质再现的罕见画作手稿与草图——更震撼、更赞叹。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亲笔撰写的分章导读——更全面、更丰富。 ★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首发,全彩16开本 1. 你真的了解梵高吗?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他画画时都在想些什么?本书精选梵高写给亲人及友人的150多封书信里谈创作、构思、理念的内容,辅之以250多幅作品,让读者两相对照,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眼中的艺术。 2.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全新首发,全彩16开,不能错过梵高的每个细节。原书出版以来,因其新颖的设计和独到的角度,广受读者好评,中文版对原书进行全面优化,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3. 编纂并未每章撰写导读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安娜•苏,详尽介绍了梵高在各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理念,因此即使你是艺术小白也没关系,只要心存美好,就一定能看懂梵高!
  • Lust for Life

    作者:Irving Stone

    No artist has been more ruthlessly driven by his creative urge, nor more isolated by it from most ordinary sources of human happiness, than Vincent Van Gogh. A painter of genius, his life was an incessant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discouragement, madness and despair. Lust for Life skilfully captures the exciting atmosphere of the Paris of the Post-Impressionists and reconstructs with great insight the development of Van Gogh's art. The painter is brought to life not only as an artist but as a personality and this account of his violent, vivid and tormented life is a novel of rare compassion and vitality.
  • 尖叫的耳朵

    作者:(荷)梵高艺术研究基金

      本书曾被评为西方五大伟人传记之一,分“天才的生活”和“亲爱的提奥”两卷,体汇集了天才画家梵高的精彩传记和200多幅油画和素描。我国享誉世界的画家吴冠中作序推荐,是2005年度最值得收藏的书籍之一。   作为19世纪最杰出的天才画家,文森特·梵高了生于荷兰一个小村庄里。他生前穷愁潦倒,默默无闻,一生仅卖出一幅油画和两幅素画,死后却万众景仰,被尊为大师。提起梵高,免不了会想到金黄的向日葵、明亮的玫田、被割掉的耳朵。事实上,他们早已成为天才物疯狂的象征。正如我国享誉世界的画家吴冠中所说:“他眼里的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当我第一次见妻他的向日葵时,我立即就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本书所描述的正是这位热爱生活,却屡遭挫折的天才所走过的短暂而灿烂的一生。作为一个牧师之家的长子,他短短的37年的人生历程饱含寂寞,却又璀璨无比,身后留下了1500多件油画和素描,以及几十万字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他的一生被写成小说和拍成电影,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和普通民众。本书分类“天才的生活”和“”   亲爱的提奥”两卷,系统地介绍梵高生平和画作,汇集了200多幅油素素描,值得收藏。
  • 凡·高自传

    作者:文森特·凡高,欧文·斯通,吉恩·斯通

    被誉为“疯狂的天才”的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潦倒,死后殊荣。比他小四岁的弟弟提奥,给凡·高物质和精神上极大的支持和慰藉。在凡·高日杀六个月后,他也哀痛地相随九泉。 关于凡·高的传记虽然有好几种,但凡·高本人一生没有留下任何别的文字材料,他的人生观、艺术观、个人血泪交织的辛酸史,集中反映在他致胞弟提奥的大量文学性很强的记实性书信中,即《凡·高书信选》,这是世界著名的传记大师欧文·斯通编辑的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不凡·高自传。它真实地汇录了凡·高一生穷愁潦倒而有顽强拼搏的艺本历程;生动地描写了他几次缠绵悱恻、哀婉凄清的爱情经历。同时真实记载了他和胞弟提奥生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手足深情并详细描写了凡·高和另一位艺术巨匠高更具有戏剧性的怪诞友谊。其中情节曲折,波浪起伏、传奇色彩浓郁,闪耀着深刻的哲理光辉和独到的人生见解、艺木见解。此书出版是我国读者的福音,购买收藏必定增光添彩,受益非浅。
  • 塞尚、凡・高、高更通信录

    作者:赫谢尔·B.奇普 编

    他们孤独而又自负,他们信马驰骋,朵朵鞭影弹跳出愤世嫉俗的火花。他们放歌而去,抖下一片蔑视,淌出满世界的喝彩。要了解塞尚的艺术观点,我们几乎只有从他给朋友的少量信件中着手。他是一位令人吃惊的书信作家。他的许多书信已被保存下来,但是他在信中谈及艺术通常少于谈及家庭琐事、朋友和一般问题。爱弥尔・左拉是塞尚童年时代的朋友,这位作家在巴黎文化艺术界是很活跃的。
  • 凡·高的激情与孤寂

    作者:晓楠

    《名人密码:凡•高的激情与孤寂》着力于凡•高的爱情之路和艺术之路的追踪与再现,“激情”与 “孤寂”是凡•高一生中最闪光的两胥亮点。“激情”与“孤寂”,说的既是他的爱情,也是他的艺术,他在艺术上的“激情与孤寂”又同他在爱情上的“激情与孤寂”纠缠在一起,既错综复杂,又颇合逻辑。以此为主线,串起了凡•高短暂而压抑、苦涩而孤独的一生。 上天似乎待他很不公。在常人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对他却是一种奢侈,他苦苦地追寻爱情,可到死还孑然一身;他渴望成功,生前却鲜被赏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经历着生不如死的挣扎,最后孤独地在一片金黄的麦田里,对着胸口扣动了扳机,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上天似乎又待他很公正。生前默默无闻的艺术家实在太多,唯独他,去世百年以来,作品连创新高,一堆破纸成了无价宝。1962年,荷兰建起凡•高美术馆,1987年,《向阳葵》拍卖成交价为2250万英磅,《鸢尾花》为5390万美元;1990年,《加歇医生像》8250万美元成交;至今,有关他的传记作品已卖出了数千万册……
  • 梵·高艺术书简

    作者:[荷]梵·高

    对于梵·高这个人以及他的艺术,我们需要从太多的角度进行解读,而从艺术的角度,从其艺术观去解读是最简便的途径。本书即是通过艺术观解读其作品的最佳读物。梵·高的一生除了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之外,亦撰写了大量的文字(书信)。这些书信洋洋洒洒内中有他的生活、他的艺术、他的爱情、友情等。本书在梵·高数百封书信的基础之上筛选而成,使读者可以在更深层面了解这位划时代的艺术伟人。
  • 告别梵高

    作者:卡罗尔·华莱士

    “这是我和文森特共同保守的秘密,他将之带进了坟墓……” 一部历史小说。从加歇医生的视角,描写了梵高生命中最后的日子,深入他的内心和艺术,展现了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深不可测……
  • 梵高自述

    作者:文森特·梵高

    《梵高自述:麦田里的不安和反抗》内容简介: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拥有记忆。唐•马克林说:“我终于明白了,你无声的语言,清醒让你如此不安;你多想把它们全部释放,却无人倾听,无人同感;也许,人们现在已有所改变,人们不可能爱上你,但你的爱却仍然真挚不变。当内心的希望全部遇难,在那繁星点点的夜晚,你选擇了永久地安眠。”
  • 梵高传

    作者:【美】欧文·斯通

  • 从零开始图解凡·高

    作者:陈彬彬

    1888年世人都不屑他的疯狂,100年后却有人以巨资买下他的名画《向 日葵》。 他不到四十岁就自杀身亡,在投入绘画的短短十年,完成了近九百幅 油画,上千幅素描,还写下七百多封书信…… 是什么力量让他拼命作画? 是怎样孤寂的灵魂,让他在作画之余,还写下一页页心情? 是如何激动的情绪,让他自残身体,甚至舍弃最宝贵的生命? 《从零开始图解凡·高》作者陈彬彬以图解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凡 ·高的名画世界,倾听他画中的心事,感受他那种无法与现实妥协又充满 生命力的创作激情!
  • 我们有一样的孤独

    作者:[荷兰] 肯·威尔基

    梵高出生到现在已经过去150年了,距离他去世也已经有110年了,然而他的生活和自杀都依然是个谜。 作者威尔基寻找与梵高有过真正接触的人们以及他的神秘经历的旅程,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从梵高的出生地到他最后的安眠处,从困扰梵高的可怕的疾病到充满禁忌的私生子的秘密,威尔基从未停止寻找和思考。他追踪那些被人忽视的线索,追寻那些被隐藏的证据和预测,足迹跨越了整个欧洲,揭开了这位天才艺术家充满戏剧性的人生篇章。 此书有四十多幅珍贵一手图片,得以见证梵高孤独的人生,还有作者充满魔力的历程。
  • 凡・高论生活

    作者:文森特・凡・高

    “我们的人生是一种可怕的现象,然而我们又不停在被不知情的东西驱使着。一切的事情都不能改变他的存在式样。任我们将它解释为或明或暗,终究无法改变它的性质。这个谜题使我夜里在床上不眠不休地思考……这一生不过是一种播种时期,收获是要在下一次人生作的。这种见解大概是使我对于世上的俗念漠不关心的原因。”—凡高。一百五十前的一八五三年三月三十日,文森特·凡·高出生在荷兰北部布拉邦特省的津德尔村庄。从此,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开始了他痛苦而历经折磨的生活。他在痛苦中死在弟提奥的怀中,那时他只有三十七岁。今年,他的家乡荷兰为他诞辰150周年举行了大盛大而降重的庆典,把他生前没有得到的东西都给了他,把这个曾经孤独无助的苦命人视为他们的骄傲。于是,这个世界再次将凡·高当成话题,大家都在说他的作品,说他的艺术,说他那短暂而苦难的生活。
  • 飞翔的耳朵

    作者:付娜

    《飞翔的耳朵(梵高画传)》内容简介: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障碍较大的,无疑是美术和古典音乐。就像我们很难有耐心欣赏西方交响乐和歌剧一样,我们也搞不懂那些“不知所云”的美术作品画的是什么, 更不可能对那些色彩、造型怪异的画派产生好感。 天才的达·芬奇、孤僻的塞尚、疯狂的梵高、怪诞的达利…… 他们的人生背后隐藏了孤傲、偏执、冷漠,还是愤怒、扭曲、仇恨? 为什么乱涂乱画也价值连城?为什么草稿也受人追捧?为什么未完成的作品也成为艺术杰作? 为什么恶评如潮的作品几年后突然升值?
  • 文森特·凡·高的一生

    作者:【德】朱利叶斯·迈耶-格雷夫

    凡·高(1853—1890)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三位伟大画家之一,一生充满戏剧性,在世时并不为世人所重视,去世后身价倍增,给后人留下大量的经典美术作品,如《向日葵》、《阿尔的小屋》、《星月夜》、《麦田上的乌鸦》等。本书是凡·高的一本传记,对其穷苦而又充满戏剧性的一生、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价值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文字优美流畅,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 Dear Theo

    作者:Gogh, Vincent Van/ S

  • 梵谷傳

    作者:STONE IRVING

    展開在他面前的全景,有田,有開花的果園,蒙馬茹聳立的山丘,還有肥沃的谷地,被梨成千萬條深畦,都向遠方交匯於無窮的一點。可是使他伸手翼蔽自己愕視的雙眼的,卻是四野的色彩。天空藍得如此強烈,苛刻,深湛,簡直不是藍色,完全沒有了色彩了。展開在他腳下的這一片綠田,可謂綠色之精,且中了魔。燃燒的檸檬黃陽光,血紅的土地蒙馬茹山頭那朵白得奪目的孤雲,永遠是一片鮮玫瑰,紅的果園…… 這種種彩色都令人難以置信。他怎麼畫得出來呢?就算他能把這些移置到調色板上,又怎能使人相信世上真有這些色彩呢?檸檬黃、藍、綠、紅、玫瑰紅;大自然挾五種殘酷的濃淡表現法暴動了起來。
  • 阅读凡.高

    作者:刘治贵

    在电影《凡·高传》里,预言家描述了凡·高的一生“你会去伦敦、巴黎,在那里卖画;你还会恋爱,遭到拒绝。丢掉工作后,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妓女结合。画了八百幅画。在普罗旺斯发疯,在医院住了一年,三十七岁时自杀。一生只卖出一幅画……”凡·高的一生,就是这样充满坎坷却不失传奇色彩,饱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而作画不断。 这个孤独的艺术家离开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而他距离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更为遥远。然而,即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谁又能避开“凡·高”这个名字呢?事实上,在世界的不论什么地方,只要有两个爱好艺术的人碰在一起,凡·高的名字就是神圣的;在世界的不论什么角落,即使是艺术的门外汉,也都听说过凡·高割下自己耳朵的故事。海明威说,一个像凡·高这样的艺术家对我们的启示,要比来自一个作家的启示多得多。凡·高,这个热爱生活并创造了艺术之美的短命天才,对于我们的艺术的创造,对于我们的人生的启示,对于我们的心灵的滋养,也就不是可有可无的。 凡·高并不遥远,让我们走近凡·高。 走近凡·高的唯一途径,是阅读凡·高。 凡·高的意义是多重的,他的人生与艺术是如此丰富与深邃,在不同的阅读中,必然会有不同的取向。有时候,他的书信中所记述的琐碎的事,他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细微的技巧,其间所蕴涵的某种东西,往往能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停下来思索。本书在编排上有别于常规传记,而是从阅读凡·高的绘画作品进入,并呈现可资切换的凡·高主题,让读者用“点击” 的方式任意选择,进入情景阅读。这是一种互动交流的阅读方式,是与凡· 高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读者在聆听凡·高声音的同时,也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在观赏凡·高绘画作品的同时,也获得自己情感的释放与共鸣。 本书在凡·高绘画作品的解读和凡·高主题的叙述中,引用了大量西方美术史家和评论家的著述——是包括从观念到形式、从风格流派到精神意蕴的多个层次多种视角的经典阐释。虽然我们无须匍匐在权威的脚下,不假思索地趋从,但也不可忽略,前辈的智慧可以引领我们走近凡·高的世界。 阅读是一种体验,心智的体验。 阅读凡·高,将获得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让我们穿过纽南的沼泽地和蒙马特尔的小巷,在阿尔的麦田里,在圣雷米的星月下,阅读凡·高。
  • 麦田里的人

    作者:林和生

    林和生,四川社会科学院人才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为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曾经出版了《孤独人格——克尔恺戈尔》、《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等思想传记著作,还发表《反抗死亡》(贝克尔)等译著多种。此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凡高传记,它提供了一个研究和认识凡·高的新的角度——通过对凡·高思想的疏解来阐释凡·高的生活和创造历程。台湾牧村图书公司2000年7月也出版了此书,牧村版书名为:《麦田里的人性和艺术—— 梵谷——现实和绘画中的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