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伊斯兰

  • 伊斯蘭文明

    作者:馬歇爾.哈濟生(Marshall. G.

    關鍵特色 ★ 跟隨歷史學家哈濟生的權威著作《伊斯蘭文明》,拓展你的歷史視野,看近代伊斯蘭如何展開第二次的興盛。 ★ 徹底了解伊斯蘭歷經火藥帝國時期、近現代西方世界崛起的衝擊,普世伊斯蘭如何讓它的文化遺產遍佈世界各個角落。 ★ 台灣第一套不以西方史觀為主軸的歷史書,告訴你近現代歷史上重要時刻裡,除了西方國家,伊斯蘭如何發揮影響力,深入世界版圖。 媒體推薦 「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著作,不只是因為作者對其主題的掌握極佳,更因為它為人們展示了歷史該怎麼寫才最為理想。」──《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這部著作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書……作者不只闡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飽富思想、甚至帶有哲學性的文風。」──《非洲歷史研究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哈濟生避開了東方學者常犯錯誤的陷阱,而從伊斯蘭文明本身的複雜性看待之……他寫作的範圍極為廣泛,涵蓋了伊斯蘭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時刻。」──William B. Quandt(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曾任北美中東研究學會理事長)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論: 「所有你想知道的伊斯蘭歷史、概論性著作能觸及的所有細節都在這本書裡。」 「西方研究伊斯蘭與其歷史的里程碑……不像大部分的著作,哈濟生不只書寫政治實體與朝代,更關注了社會的知識與藝術成就。」 「這個系列是真正的珍品……哈濟生沒有讓自己的偏見影響了這部著作,而用非常客觀且精湛的觀點描寫伊斯蘭歷史與伊斯蘭世界。絕對值得在書架上放一套來收藏。」 讀完伊斯蘭文明最終卷,真正一窺世界史全貌。 台灣首次出版伊斯蘭文明史套書,歷史迷必讀入門經典之作, 是掌握世界歷史的最佳案頭書。 穆罕默德於西元七世紀創立伊斯蘭教,歷經數百年,伊斯蘭發展出遠遠超越宗教範疇的世界性文明,觸及歐亞非三大洲,更融合波斯、閃族、突厥、蒙古、印度、甚至不同宗教的文化傳統。 《伊斯蘭文明》縝密刻畫伊斯蘭歷史的重大發展,一覽浩瀚的世界性文明發展。上卷「伊斯蘭的古典時期」描述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的過程,以及穆斯林政治體制從初期到伍麥亞朝、阿巴斯朝的繁榮發展。中卷「中期伊斯蘭的擴張」講述十到十六世紀伊斯蘭文明如何傳播至歐亞非三大洲,而其中的阿拉伯帝國與蒙古帝國的影響力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下卷「火藥帝國與現代伊斯蘭」則是關於薩法維波斯帝國、帖木兒帝國與歐斯曼土耳其帝國帶來的二次繁盛,以及二十世紀穆斯林對抗西方,獨立自決意識如何興起。 繼上卷、中卷之後,你更不可不知牽動世界歷史的伊斯蘭脈動…… ★十六世紀,伊斯蘭興起了第二次繁榮,成為火藥帝國,這個時期的文明無論在文學或物質方面均展現了榮耀的盛景,對抗西方勢力,也說明了:「文明一旦發展,它就有物質與精神方面的能量」。 ★繼蒙古勢力侵入之後,歐斯曼勢力維持最久、也最強大,出現了專制國家政權的軍事制度、奴隸家族。帝國在各個方面都是以軍事組織來維持, 一切以軍事貢獻來衡量,因此,伊斯蘭法與軍事專權結合,也發展出繁榮強盛的帝國勢力。 ★在17世紀與18世紀晚期,伊斯蘭化的社會與文化生活變得相當式微,由於當時的潮流,導致了伊斯蘭漸漸式微。19世紀是穆斯林強權沒落的重要時刻,歐洲霸權影響了伊斯蘭的勢力,西方的存在變成一種威脅、西化浪潮一再來襲,伊斯蘭不再佔有主導地位。 ★二十世紀,世界處於革命的時代,歷經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強權 大致抵定,世界文明包羅萬象,不同的穆斯林民族開始獨立,歷經世界局勢的重大變化,穆斯林的責任也開始轉而適應這個世界。 歷史學界權威著作中的遺珠之憾- 領先薩依德的《東方主義》十餘年, 歷史學家哈濟生領先世界的世界史鉅作。 哈濟生堅信,理解任何歷史發展都應該從整個大歷史的角度切入,才能看見真正的歷史全貌,這樣的歷史哲學在《伊斯蘭文明》中表露無遺,他推翻了全球文明是以西方為中心的迷思,闡述伊斯蘭文明參與現代文明的重要角色。 《伊斯蘭文明》的寫作比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早了十餘年,但哈濟生已經在書中以歷史為佐證,批判東方主義和西方霸權的自滿,更讓人驚豔的是,這樣具有前瞻性的觀點竟然出自一位西方學者之筆,更顯現他深刻且敏銳的思考與反省。 哈濟生還不只描寫朝代政權的輪替,也關注背景脈絡、社會階級、世俗文化、文學藝術等面向,他筆下的伊斯蘭文明鮮活立體、充滿哲思與魅力。 《伊斯蘭文明》娓娓道來數百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但其中所隱含的觀點卻遠遠超越歷史,幾乎預示了現代西方與伊斯蘭世界之間對立的激化,即使已經成書四十年仍歷久彌新。 世界歷史的幕後推動者:伊斯蘭文明 在西方主流撰寫的主流世界歷史中,總是把「東方」視為「原始」、「落後」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先進的現代性發展並非完全依靠西方的力量,其中更有強大東方力量的推動。伊斯蘭文明對宗教、法律、科學、哲學各個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卻在主流歷史敘述中銷聲匿跡。 世界史其實並非由西方帶領,而是各個文化與文明發展的交融,但台灣長期受西方觀點影響,導致伊斯蘭文明史也在台灣的歷史課堂上缺席。我們讀著西方版本的世界,就以為那是世界的全貌。 而東西衝突頻繁的當代,正是我們跳脫西方偏見的最佳時機。透過閱讀歷史、增進多元的史觀,才能補足片面的世界史想像。當我們能從不同的視角觀看人類的過去,才能深刻理解世界的當下。
  • 四类英才

    作者:(伊)内扎米・阿鲁兹依・撒马尔罕迪

    编辑推荐 本书是波斯有关文翰、诗歌、天文学和医学的重要著作,成书于1156-1157年。全书共分四章,每章有总论,后附十位学者轶事,内容翔实生动,是有关伊朗古代文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该书是一部文人笔记。是作者根据其亲身经历和查访所得的资料记述文翰、诗歌、天文和医学四个方面的杰出人物(包括作者本人)的事迹和成就。全书分四章,书前有总序,每章各有论述有关学科的序言,说明当年这一学科的发展状况和从事这方面活动的基本要求。总序反映12世纪穆斯林世界对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看法。在总序后半部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说应以“先圣信条和笔维系这个世界”。应该说内扎米·阿鲁兹依论述的这四种学问在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的确是显学。也就是说该书论述了12世纪以前伊斯兰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反映了伊斯兰文明的一个重要侧面,即伊朗的文化成就。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二册)

    作者:艾哈迈德·爱敏

    本收为全书第二册,即“年午时期”上卷,阐述阿拔斯王朝前期(公元750-847)百年内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本书根据大量的原始资料,阐述了阿拉伯人和各族穆斯林学者,对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古籍进行大量的翻译和校勘、诠释,并结合伊斯兰教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开创阿拉伯文化的鼎盛时期的光辉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还着重阐述了奴隶阶级对文化的贡献。阿拔斯人重视女奴的教授,培养她们通晓各种学艺,尤其是文学诗词和歌舞弹唱。女奴来自文化高度发展的各邻近民族,女权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远非阿拉伯自由妇女所能及,可以和男奴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媲美。
  • 中国陕甘宁青伊斯兰文化老照片

    作者:王建平

    《中国陕甘宁青伊斯兰文化老照片:20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考察纪实》汇集了美国基督教新教圣公会传教士、中国内地传教会秘书长毕敬士先生在1933年和1936年两次赴中国西北一些省区的穆斯林聚集区传教、宣教同时考察中国穆斯林状况,了解他们生活、思想并试图掌握如何赢得穆斯林心灵以便让他们接受耶稣教导的旅途过程中摄下的真实照片。
  • 伊斯兰技术简史

    作者:【叙利亚】哈桑等

    本书从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军事技术、船舶与航海术、化学技术、纺织品、纸和皮革、农业和食品技术、采矿和冶金、工程师与工匠等方面讲述了伊斯兰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影响伊斯兰科技发展并致使其衰落的主要原因,论述了伊斯兰技术在伊斯兰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展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世界所作的贡献。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科技史、科学社会学和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相关学者和研究生参阅,也适合对阿拉伯伊斯兰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基地秘史

    作者:阿卜杜勒·巴里·阿特旺(Abdel Ba

    丘吉尔在不列颠战役后表示:"人类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从这么少的人那里得到这么多!"对本·拉登与基地,他也许会说--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这么多人被这么少的人打扰。 这是21世纪最大的一场秘密战争,基地组织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动用了迄今为止,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有游击、反恐作战的经验。它精通对手,也了解世界。它深刻认识20世纪人类文明提供的所有技术手段以及活动方式。本书作者以其亲自采访本·拉登的冒险经历为开篇,深入探讨了基地的成因及未来走向,考察了自杀式袭击的历史和现象,思考基地的经济战略,提出西方若想消除恐怖主义的威胁,必须先了解它,并建立有效的对话渠道。正如作者在开篇时所言:忽视基地是危险的做法,因为它从未远离。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八册)

    作者:艾哈迈德·爱敏

    本卷依据大量的原始资料,详细考察并介绍了伊斯兰叫个主要教派——穆阿台及勒派、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在阿拔斯王朝后期的发展及各派之间的分歧,并对各派的主要教义、著名人物和文学做了充分的阐述。
  • 文明冲突的背后

    作者:王小强

    总序 南怀瑾 序言 肖梦 总序 自从二次大战以来,世界上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国际间交往更趋频繁,相互竞争牵制。先是犹太人战后在中东地区建立以色列国,后来发展成严重的中东问题。二战后,非洲的殖民地国家,都脱离了白人的统治,宣告独立自由了;只不过,自由却带给他们贫穷疾病,和更多的问题。 欧洲在二战时受创极重,经济上困难尤甚,有远见者不久即开始研究整合欧洲及欧元的发行。由于美国参加作战,美国富有,美国出头了,语言文化也随之而来。好莱坞的电影、美式牛仔裤及快餐,逐渐风行全球。传统以法文为国际契约的习惯,也渐渐用美式英语取代了。 亚洲受美国的影响更大,占领日本,改造日本,韩战越战,美国试图掌控全世界。 战后科学的进步和新发明,如电视计算机的普遍化,民用航空的发展进步,使地球上的国家都成为紧邻。医药的大幅改进,人口的增长,使竞争更加激烈。加上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核子武器的发明,造成国际间的互动更为复杂。 不论世界如何发展和变化,关系人们存在和生活的,基本上仍然是文化经济问题。 中国在闭关二十多年后,终于开门面对世界。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与其它各国的关系,国际的平衡也产生更多的变量。在自我奋斗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遭逢的问题,较之其它国家更加复杂。它目睹了苏联共产制度解体,面对自身文化的何去何从,以及经济制度的方向等等严重问题。 在各种严苛的挑战下,中华民族,像以往一样,总有许多知识分子,怀抱为祖国打拚的热情,运用智能,研究问题,提出分析见解,扮演着智库的角色。 在这些知识分子之中,有一个名叫王小强的学者,多年来投身研究工作,发掘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在一九九三年春季,老友许鸣真先生自北京来香港相叙,同来携有王小强君,许老特意介绍,慎重托付,望予照顾指引云云。 我见小强,挺拔强项,大有不合流俗的器识,俨然一士谔谔的风格。但世俗中岂可或少这样一类特立独行的人物,当下便欣然接纳。 小强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投身中国改革的调查研究。一九八九年赴美,先后就读于克罗拉多州立大学经济研究所,以及匹兹堡大学公共管理及国际事务硕士研究班;以后再赴英国,在剑桥大学得到政治与经济系博士学位。 小强对经济问题有深入的研究。经济问题因各国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不同,实行起来各自有别。人们都知道美国自称为民主国家,但是,早有学者及有识之士指出,民主是一种救时的方剂,正如庄子所谓:"仁义者,先王之蘧卢,可以一宿,不可以久处也。"一个国家的社会体制,只能适用于自己本国,输出到别国就会水土不服而变调。经济政策也是如此,各国只能依照自身的特点,调整适合自己的经济政策。 小强后在香港的大学和机构继续研究工作,并成立桑尼研究公司。他全力以赴,孜孜不倦,他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于中外许多杂志和文献中,现在经过整理汇集,陆续印行出版。在出版的一系列书籍中,有《再造一个香港》、《文明冲突的背后》、《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其它人物不同角度的探索。 小强的文章言论每有意气。其实,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有感而发,大多有这份的习气,这正如宋儒辛稼轩所说的:"昔越王见怒蛙而式之,曰:是犹有气。盖人而有气,然后可论天下事。"以此观之,亦可为之展颐了。 近年来,小强留港时间较久,对香港各方面都加深了认识,希望香港能更加进步,生活美好。尤为难能可贵者,王君自从由欧美归来,除政治经济问题外,也着力于中华历史文化方面的研讨。融合东西文化,视野广阔了,他锲而不舍地努力,提出所知所见,目的无他,企能引起更多学术讨论,共同为国家社会的进步贡献心力。 小强尝谓,学术非为一己之私,各家见解虽有不同,但经过论辩,必能激荡出完美的政策方向。 古人云:"道并行而不悖",见仁见智,互擅胜筹,汇合各方主观,相互容纳,即为集思广益。今值桑尼系列书籍出版之际,特为之序,有鼓励也有鞭策,并致祝贺之忱。 南怀瑾 于香港 二○○四年八月 序 好友小强让我为他的新书《"文明冲突"的背后》写个序,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任务。作为一个编辑,我自己很少写什么文章,总喜欢对别人的东西评头论足,有时过于挑剔,可能还得罪过人。既然是当了二十多年的编辑,看的文章多了,就在心里面留下了对这些作者的划分,大概分量最重的,就是我所评判的标准:"用功" 还是"不用功"。小强的"用功"是我最佩服和最应该学习的。且不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他所研究的领域总追踪时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去用功地探索。《"文明冲突"的背后》同样是有感而发,不停留于发感慨的空谈,而是用功地搜寻缘由和发展,探索真谛。从去年他开始着手研究,初稿、修改稿,发给我看,许多我所关注的问题,可以在文章中找到回答,我追随着这"解读",以弥补自己对当今世界这么大问题的认识上的不足。 三年前的9.11,当飞机撞上纽约的世贸大厦,也撞击了我们的思想和灵魂,记得在那些日子里,我曾经和一些朋友讨论,我认为,美国一定会好好想一想,调整它的外交政策。朋友反对我的说法,告诉我,正好相反。事实当然是朋友对,我错。当我看到西方世界那些我所一直喜欢的作家、演员、教授站在反战的一边,我怀着希望,人类追求文明的力量,追求世界各民族、文化和宗教都是平等的力量,可以遏止压迫和强权,当然,还是我错。 为什么这些并非无知莽夫的伊斯兰青年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消灭另一生命?是什么使标榜捍卫人权、民主和自由的人从不愿意想一想别的民族的境遇,他们真正在想什么,他们有权利选择什么!什么原因在冷战结束以后,这个世界不但没有走向一个更好的世界,反而充满了战火和不人道?小强说,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从已有的公平出发,搞经济改革,追求效率;资本主义阵营从已有的效率出发,搞社会改良,注重公平。两大阵营的对抗和竞争,付出巨大代价,毕竟从不同的方向,推动人类整体的社会进步。"力量平衡的打破,结果就是帝国霸权的持强凌弱,所有的文明与进步力量都在明火执仗的强权下显得那么愤怒的无奈。我不喜欢这样的世界,我感到深深的哀伤。 本来,追求社会正义,追求人的尊严,追求自由与平等是最基本的普世价值的底线,在今天,却可不一定是唯一的"政治正确"。当年一起战斗的改革战友,因为仇恨共产党,所以认定美国可以而且应该充当世界警察去"人权高于主权"!为了"改革"的目标 - 建立私有产权,所以,俄罗斯的私有化绝不会比国有制更不公平,即便是黑手党也能最终建立秩序!本来,崇尚自由与平等就得铲除强权 - 无论是独裁政府还是帝国霸权,怎么就变成了如此的双重标准?普世价值已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扭曲了。有的人变得利欲熏心,有的人变得麻木不仁,"理想主义"成了珍稀品。 小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些天,"也有人热泪涔涔,忧心忡忡,却不是由于个人的不幸"这句子,总盘旋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放到他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很久很久以前,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还是孩子,能够得到的书是那么少,却把里面读到的警世名言都抄在自己的本子上,成为激励自己度过跌宕起伏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食粮。当时有一批苏联小说,《多雪的冬天》、《你到底要什么》和《落角》等,记得最清楚的就有这么几句:"也有人热泪涔涔,忧心忡忡,却不是由于个人的不幸",和"好人永远激动",可惜我已经找不回当年我的记满箴言的本子,是其中哪本书中的句子也分辨不明了,不过,人就是这样,青年时代的一两句话,足以融于自己的血液中,成为自己一辈子所思所行的习惯。 我们在好问的年龄里,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在不上学的学生时代里如饥似渴地读一切可以获得的书。从马克思、列宁到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从德热拉斯、萨特到爱伦堡;从政治到文学;从"垮掉的一代"到唐诗宋词。那些白皮书、黄皮书和灰皮书,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复杂而又新鲜的世界,打开了我们心灵的窗户,也点燃了我们去思索的火花。三五个朋友,常常要冒着陷入囹圄之灾的危险,聚集在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纵论天下大事与小事,讨论什么是理想世界,讨论什么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讨论什么时候,怎么样的情势下才可能结束这样的"文革",使中国走出当时的"动乱",使中国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身处特殊的历史时期,怀抱着理想,我们互相滋补着知识与思想,靠了这些养料,于是,我们长成不断发问,不断寻找答案的人。 我相信,正是有过那一段特殊经历锤炼的人,当他们投身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大潮之中,他们总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即便是孤立无援,即便是处于逆境,即便是屡战屡败,还是会屡败屡战,探索真理的脚步从未停下。因为心里永远抱持着"理想、希望、追求 - 这些被世界冷落而被我们热爱的东西。"张承志这样说。而小强正是这么做的。 肖梦 2004年9月11日
  • Destiny Disrupted

    作者:Tamim Ansary

    We in the west share a common narrative of world history—that runs from the Nile Valley and Mesopotomia, through Greece and Ro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to the rise of the secular state and the triumph of democracy. But our story largely omits a whole civilization that until quite recently saw itself at the center of world history, and whose citizens shared an entirely different narrative for a thousand years. In Destiny Disrupted, Tamim Ansary tells the rich story of world history as the Islamic world saw it, from the time of Mohammed to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beyond. He clarifies why our civilizations grew up oblivious to each other, what happened when they intersected, and how the Islamic world was affected by its slow recognition that Europe—a place it long perceived as primitive and disorganized—had somehow hijacked destiny. Entertaining and enlightening, Destiny Disrupted also offers a vital perspective on current conflicts.
  •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

    作者:马通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很深的影响力。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倾力推出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一书,针对伊斯兰教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密切关系,以及其教派与门宦的广泛影响,探讨了中国的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影响,内容全面详实,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伊斯兰教是一个传播广泛,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尤其在现代的第三世界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一书,就详细的介绍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其门宦制度。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公元651年就传入了中国,对于我国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有广泛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概述了伊斯兰教的历史,中编下编,全面记录了伊斯兰教三大教派和四大苏非学派及其门宦的各项制度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书中内容都是通过大量实际调查收集的资料,包括一些教派、门宦负责人的口述和家史和地方志,真实可信,极具参考价值。本书附录还收集了伊斯兰教大事记、教派与门宦概况表,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传教世系,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对于对于我国的民族宗教工作者而言,有重大意思,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通过书中详实记录,可以对伊斯兰教的历史、教义和现况都有各透彻的了解。
  • 先知的土地・伊斯兰世界

    作者:(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

    伴随着叙述,展示了五彩缤纷的图画,它们传递给读者关于穆斯林世界的概念。穆斯林世界的范围自非洲的沙漠一直扩展到中亚的帕米尔山地,自西西里的海岸延伸到印度中部河流的两岸。书中出现的马赛克、浮雕和当代绘画讲述了在这广阔的伊斯兰世界中,那些居民的日常生活。如书记员如何施展其宗教书法艺术;猎人们如何跃马紧追猎物,猎鹰站在他们的手腕上,猎狗跑在马的左右;舞女的衣着如何华丽,舞步如何轻盈。还有一些物品的照片,如精致的玻璃水瓶、装饰华丽的书写工具盒,以及民间用的水罐,它们使这幅历史长卷更完整了。 为编纂这套丛书、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的同仁们饱览了学者、旅行家、博物馆和大学的藏品,不但给每一本书都配了丰富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插图,以期编写的故事能够惟妙惟肖地再现逝去的生活,还给制了各种各样的地图、城市和建筑物的复原图,以期重建故事发生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开卷的概览,是一篇有深度的史论,配以大事年表,让您首先对所述时代的概貌了然在胸。叙述力求引人入胜,不落俗套。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形象,每一桩轶事,每一件史实,都会让您耳目一新――感受到那遥远年代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 阿拉伯通史(上)

    作者:纳忠

    《阿拉伯通史》(上卷)以较多的篇幅阐述阿拉伯民族从游牧部落发展到强大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东起中国边外、西迄大西洋、横跨三大洲的阿拉伯-伊斯兰大帝国的全过程。除介绍历史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的发展外,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一般阿拉伯史书涉及不多的许多重大课题。重点放在古代和中代(从公元前后到1517年),近现代部分仅从阿拉伯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的角度简略叙述。《阿拉伯通史》(上卷)最后一部分,扼要介绍了16世纪以后的400余年内,阿拉伯各国在土耳其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轮番统治以及阿拉伯人艰苦斗争的错综复杂的过程,最后终于赢得了独立,进入民族复兴光明的时代。总之,《阿拉伯通史》(上卷)有益于专业研究,也宜于一般读者阅读。
  • 沙特阿拉伯史

    作者:詹姆斯·温布兰特

    《沙特阿拉伯史》内容简介:在西方人印象中,沙特简直是石油垄断的代名词;其奢华而拥有巨大财富的王子们,有关他们的传说和奇异经历吸引了小报读者的眼球,那些戴着面纱的不幸的妇女们,不得像男人一样开车,更不要说去单独旅行了。这种对沙特阿拉伯真假参半的、奇异的描述至今仍然非常盛行。可是,总体而言,沙特阿拉伯又不在大多数美国人所关注的视野之内,他们好像对揭示这个遥远国度的种种秘密,甚至对自己支票簿到底有什么影响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认知兴趣。
  • 中世纪维吾尔社会

    作者:拓和提•莫扎提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光荣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当然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世纪维吾尔社会》对历史上的“回鹘西迁”事件之后回鹘(维吾尔)人的去向、活动区域,喀喇汗王朝的建立以及伊斯兰教的东传、中亚地区的突厥化、伊斯兰化等重大历史性事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回鹘(维吾尔)可汗萨图克·博格拉汗首次接受并传播伊斯兰教过程的详细考察,探讨了喀喇汗王朝的起源、汗室皇族的民族成份、维吾尔社会的内部构造与经济文化变迁等问题。作者利用国际上的最新资料和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田野调查,对中亚突厥语诸族地区的伊克塔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对维吾尔社会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和卓家族、教派与帮派系谱、中世纪中亚伊斯兰社会的“阿雅尔”即侠客和无赖同维吾尔社会出现的孤胆英雄与无赖(诺奇和叵奇)现象首次进行了探讨,描述了侠客与无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及其同宗教教派之间的思想渊源关系等等,填补了学术界的这一空白。
  • 哈里发国家的浮沉

    作者:哈全安,周术情

    《哈里发国家的浮沉》内容始于610年伊斯兰教的诞生,结束于1258年蒙古军占领巴格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二、哈里发国家的变迁;三、哈里发时代的中东经济与社会生活;四、异彩纷呈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公元632年,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逝世之后,穆斯林经过百年努力,建立起一个西起大西洋、东至帕米尔高原、北迄高加索、南达阿拉伯海和亚丁湾的庞大帝国,这就是哈里发国家。在“三洲五海”的宏大舞台上,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等在岁月的磨砺中共同缔造了光彩夺目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它承前启后,汇流东西,使人类文明之薪火得以续传,使相互孤立之民族融通交流,为世界由分散走向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谁为伊斯兰讲话

    作者:[美]约翰.L.埃斯波西托,[美]达丽亚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十几亿穆斯林的真实想法)》作者约翰·L·埃斯波西托所提出的“谁代表伊斯兰”的问题,恐怕是一个难以明确回答的问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近代以来,由于宗教解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世界伊斯兰教历来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代表机构,因此各种不同的解释主体(教派、学派、思潮、运动、宗教领袖、学者个体等等)实际上都有权对伊斯兰教进行解释,只是不能以自己的解释取代他人的解释。穆斯林大众的意见当然也非常重要,只是人们很难把它们的意见集中起来,反馈给更广大的人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应当感谢本书所提供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
  • 伊斯兰教史

    作者:金宜久

    《伊斯兰教史》是一部伊斯兰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伊斯兰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伊斯兰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伊斯兰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伊斯兰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伊斯兰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伊斯兰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伊朗史

    作者:埃尔顿·丹尼尔

    伊朗几乎有3000年的历史。它也是世界上文化最丰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在第一卷和其他许多卷之中,我们都适当地研究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不容易的任务。实际上,关于伊朗历史的所有领域,本书从头到尾都涉及到了。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足够的原始资料。因为它要么是没有,要么是难以读懂;还有就是存在着许多争议和学术方面的讨论,表现在用英语翻译或音译名称与专业术语的时候,就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就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和现在已经掌握的准确日期来说,也还有许多问题难以确定。在很多情况下,它只能说明发生过什么事情,但至于它们为什么发生,则只能是猜测了,这是因为有关事件参与者的动机和意图的资料太少了。 这也就是说,本书的目的是要给一般读者提供一本简洁的、可读性强的、根据现代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编成的最新伊朗历史评述。它主要是一部政治史,关注的是现代时期。 本书无意制定严格的、系统的名称和术语音译。有时,名称和专业术语是音译的。使用的是一个没有任何特殊变音符号的简单系统。例如,字母ayn,hamzeh等等,都没有标出(这是波斯语短元音a和i的字母名称——中译者注)。在使用拉丁字母表示人名时,尊重现代伊朗人通常的做法。“ou”用于表示长元音“u”,“a”的短元音和长元音不作区别。名称一般音译,除非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英语译名(例如,MoSaddeg 取代了Mossadegh、以及这个名字许多其他不同的异译)。缩写字母“b”,约定俗成用来表示伊斯兰时期之后某些人名之中的“某人之子”。除此之外,宗教派别、王朝和地理位置等等的名称,按照公认的英语拼音方式译出。 读者们将会看到,在某个时期,特别是在19世纪的时候,个别人物使用了尊称。这些称号和个人的名字一样,经常地改变。例如,著名的改革家埃米尔·卡比尔可能又称为米尔扎塔吉汗、埃米尔内扎姆等等。这种异名现象,本书有时会指出,但通常只用最出名的名字。按照传统的伊斯兰历法,每天是从日落时开始。因此,根据小时来计算,一天可能正好相当于格雷果里历两天之中的一部分。在确定某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时,也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在许多类似的年代问题上,权威学者们可能都有分歧。这种情况,甚至会出现在纯粹是现代的重大事件上。最典型的是个人选择的资料和这些资料的使用。除了某些特殊的、具体的重大事件可以确定时间之外,关于它们的不同说法和争论一概不提。
  • 圣战与文明

    作者:张锡模

    《圣战与文明:伊斯兰与西方的永恒冲突》为作者生前计划写作的《伊斯兰与世界政治》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由于作者去世最终未完成)。作者以伊斯兰的兴起、发展、衰落、转变为叙事线索,借助各个不同时代国际政治体系、权力斗争格局、东西方交流冲突形势的演变,透彻说明伊斯兰的兴衰与世界政治的紧密关系,以及伊斯兰与世界政治的深刻互动影响。作者娓娓道来,向读者表明了伊斯兰历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的背景,从而为人们了解今日世界伊斯兰问题的由来,打开了一扇宽阔的窗口。并为人们预测伊斯兰世界的前景,提供了若干宝贵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