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诗

  •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作者:[印度] 泰戈尔 著,华宇清 编

    美国的意象派诗人庞德在读到“吉檀迦利”和听到叶芝的朗诵后感叹地说:“集子中的一百首诗全都可以演唱。曲调和歌词浑然一体。看来,东方的音乐远比我们的音乐更善于做到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最易懂的东西是即兴的光辉的短句。有时在‘晨曦用右手挎着金灿灿的篮子’里,我们像是看到了古希腊人……这种深邃的宁静的精神压倒了一切。我们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像是平稳感回到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一样,它使我感到,一个寂静的感觉来到我们机械的轰鸣声中……   泰戈尔的诗具有自然的宁谧。这些诗似乎不是风暴或激越的产物,而只是显示了他往常的脾性。他与大自然浑为一体,没有任何矛盾。这一切与西方的时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诗集的大部分诗歌,以向大神献歌的形式,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对祖国自由独立的憧憬,阐述了诗人的宗教思想和人生哲学,倾诉了诗人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他向往的理想王画。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营构了众多神奇的意境,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除了檀迦利外本书还选取了园丁集、新月集、采果集和飞鸟集,以飨读者。
  • 拉丁美洲散文诗选

    作者:卢本·达里奥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诗歌观念的更新,诗人们开拓了诗歌内容的新的领域,进行了诗歌表现形式和表现兵役法的多种实验,现代自由诗和现代散文诗的出现,标志着诗歌史新时代的来临。 本套丛书编写的初步设想是:尽可能全面地以往现代散文诗自贝尔特朗以来的名作,译文均从原文译出,避免转译,译者都是有多年翻译经验的名家。各书均有译者写的比较详尽的评价、必要的注释和有关资料,希望能借此提供一个现代散文诗的较鲜明完整的轮廓。
  • 先知

    作者:纪伯伦

    《先知》为2007年7月第1次印刷。 中国现代文学从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汇撞击而催生成长的,翻译不仅对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而且它也承担了思想启蒙和文化构建等时代赋予的使命,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为了全面展示中国现代文学家的翻译成就,也让读者了解作家的另一个侧面,以及他们思想储备的重要来源,我们编辑出版这套《天火丛书》,选取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在书目的选择上,我们兼顾了作品的文化价值、在当时的文学影响和作用以及当今读者的阅读要求与口味。 这些耳熟能详的曾经为几代作家提供滋养的名家名著或许你已经读过其他的译本,而这些现代作家的译笔也许生硬而拙朴,鲁迅便曾直言不讳自己的“硬译”,但他们绝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这其中浸润的是执着和真诚,是移来他山之石的责任和使命。这些翻译著作是他们与外国作家心灵交流和对话的通道,是他们观察社会看取人生的窗口,也是他们文化价值取向的坐标。
  • 野草

    作者:鲁迅

    《野草》(赵延年木刻插图本)是插图本,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是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虎。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 野草

    作者:鲁迅

    《大学生必读•野草》是大学生必读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为依据,收录了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野草》。 《野草(大学生必读)》具有很强的经典性及学术性,该书不仅是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书籍,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读物。可供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阅读收藏。
  • 野草

    作者:鲁迅

  • 野草

    作者:鲁迅

    野草,ISBN:9787020054732,作者:鲁迅著
  • 野草

    作者:鲁迅

    在线浏览 http://luxun.chinaspirit.net.cn/yec.html
  • 野草

    作者:鲁迅 著,裘沙 王伟君 绘图

    《野草》收入鲁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创作的散文诗23篇及1927年编成集子时所作《题辞》1篇。《野草》贯穿着严肃的自剖和不懈的思想探索。它的艺术特色鲜明——象征和隐喻手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裘沙和王伟群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控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我妥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

    作者:纪伯伦

    收入这一《全集》的作品,虽然一般说来都可以称之为散文诗,但具体分析起来,并非篇篇都符合文体学家提出的散文诗定义和标准。严格地说来,收入本书的某些篇章称之为“抒情散文”,“杂文”,“哲理小说”或“现代寓言”等亦无不可,不一定非冠之以“散文诗”的名称。我们之所以将它们选入,主要考虑到它们和纪伯伦散文诗的总体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也尽可能照顾到各个集子的完整性,从而放宽了标准。
  • 夜之卡斯帕尔

    作者:贝尔特朗

    文学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些作品发表时名躁一时,过后却落进被遗忘的深渊;某些作品当时默默无闻,后来却散发出奇光异彩,经久不衰。《夜之卡斯帕尔》属于后一类。据法国的评论家统计,受它影响的文学大家达几十人,这里不妨列几个读者较熟悉的名字: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法朗士、阿波里奈、艾吕雅、布雷东、纪德、尼彩……
  • 沙与沫(中英对照)

    作者:纪伯伦

    中英对照,最美丽的英语,最经典的译本。 《沙与沫》收入了作者有关人生和艺术锦言妙语,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短的只有一句,长的有十几句,看似信手拈来,但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不但文笔优美,风格隽永,而且思想深邃,见解新颖,富于哲理性与启发性,读之发人深省。 与其他的作品一样,纪伯伦的诗文超越了时空、国界的限制,字句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满足了不同心灵的不同需求。
  •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法] 夏尔·波德莱尔

    《巴黎的忧郁》中既有对肮脏、丑恶社会现实和世俗习气淋漓尽致的抨击和讽刺,也有对美的引人入胜的描绘和心向往之的渴求。该书在当年曾引起评论界极大非议,诗集被禁,波德莱尔还为此吃了官司。但流放中的雨果却对诗集大加赞赏,称它犹如“光辉夺目的星星”,给法国诗坛带来了“新的颤栗”。
  •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波德莱尔

    法国诗人,象征主义诗歌先驱,以诗集《恶之花》成为法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位诗人、现代诗歌的最初一位诗人。还著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艺术评论集《美学珍玩》、文学评论集《浪漫派的艺术》等,译有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
  • 纪伯伦散文诗精选

    作者:纪伯伦

    《纪伯伦散文诗精选》精选了纪伯伦的十四部散文诗集,分别为《先知》、《先知园》、《沙与沫》、情与思》《音乐短章》人泪与笑》、《疯人》人暴风集》、《先驱者》、《珍趣篇》、《人子耶稣》、《大地之神》、《流浪者》、《佚文集》。
  • 人造天堂

    作者:[法] 夏尔·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散文诗代表作之一,以一种抒情性的笔调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三种兴奋剂、麻醉剂或毒品——酒,印度大麻,鸦片的作用及其后果:它们并不能造成一个极乐世界,相反,通向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地狱。
  • 先知

    作者:纪伯伦

    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学上,东方比西方都晚了许多世纪,这是学界所公认的。然而,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创作风格却以独树一帜著称。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所以
  • 先知·沙与沫

    作者:纪伯伦

    当真和善以如此美的方式道出,难道还需要将它们纳入某种理论的范畴去进行诠释吗?每一位读者都不仅像汲取阳光空气那样自然地去品味纪伯伦的智慧和境界,去体验自己内心的渴望与满足。
  • 纪伯伦散文诗经典

    作者:纪·哈·纪伯伦

    东方出了个纪伯伦(1883—1931),真是东方人的骄傲。纪伯伦是世界级文化名人,他的精美散文诗誉满全球,只说一句“美文共欣赏,妙趣各自得”就够了,用不着写什么“序言”,笔者仅想把他的生平及著述概略介绍一下。 纪伯伦是“旅美派”作家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旅美文学家们的头号领袖”、“旅美文学的旗手和灵魂”。他在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上不落窠臼,开一代文坛新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散文诗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仅当时的“旅美派”作家中无人能比,就是当今阿拉伯文坛上也很少有人堪与之相提并论。他不仅在用母语阿拉伯语创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还用英文写下了数部传世佳作,轰动了美国,传遍西方和东方。他虽不曾得过什么奖,但他在世界文坛上重要的一席之地无可争议。他用英文写的散文诗代表作《先知》,被称为“小圣经”。据统计,它已被译成五十六种文字,发行量超过七百万册。近日获悉,仅在新加坡的一家书店里,就有十二种《先知》中译本同时发售。在中国,纪伯伦的作品是仅次于《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文学第二大畅销书,在大中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里拥有众多读者。 纪伯伦的作品独具风韵。他的文笔轻柔、凝练、隽秀,宛如行云流水;语词清新、奇异、俏丽,色彩斑斓夺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别致生动,想像力无比丰富;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调的天启预言式语句,还有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感、运动跳跃感,构成了世人公认的热烈、清秀、绚丽的独特风格,被世人誉之为“纪伯伦风格”。 纪伯伦生前虽未得到文学大奖,然而身后世人给予他和他的作品评价之高却是许多大家可望而不可及的。1983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七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之一,其余的六位是瓦格纳、斯汤达、马克思、欧勒、卡夫卡和马丁·路德。 纪伯伦于1883年1月6日生于黎巴嫩北部一个名叫卜舍里的山村。父亲哈利勒(1844—1909)曾是负责征收牲畜税的乡官。母亲名叫卡米莱(1864—1903),以精力旺盛、聪明干练闻名乡里,与哈利勒结婚之前,曾嫁给堂兄哈纳·阿卜杜·萨拉姆(客死巴西)。卡米莱曾随他去巴西,生下儿子布特鲁斯。第二次,她嫁给一亲戚优素福·伊里亚斯·吉阿基阿。但此次婚姻一开始便不顺利,不到一个月时间,丈夫便撒手人寰。之后,她嫁给了哈利勒·纪伯伦,生下纪伯伦、玛尔雅娜和苏尔丹娜。母亲对纪伯伦的影响是巨大的。 纪伯伦五岁时,被送进距离卜舍里很近的马尔·耶沙阿修道院小学,接受读写规则训练。使纪伯伦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得以发展的是赛里姆·达希尔医生。纪伯伦对他的恩泽牢记不忘。这位医生逝世于1912年,纪伯伦曾以动情的言辞哀悼他,文章发表在《西方明镜》上。他写道:“雪杉青年逝去了。雪杉的儿女们,来吧,让我们用月桂树叶和玫瑰花做的尸床抬着他,遍游山谷和坡地吧!” 纪伯伦在故乡美丽的大自然怀抱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那里有黎巴嫩最神圣、最引人入胜的风光;神杉和卡迪沙谷地的美景从不曾离开他的心神与想像,曾给予过他无数启迪,为他的文章言辞与绘画色彩注入了难以言尽的美。 纪伯伦刚满十二岁,家庭生活遭遇重大灾难,父亲被控侵吞税款而入狱,财产被查封。 卡米莱竭力挽救局势,但毫无结果。1894年,她带着四个孩子离开卜舍里,前往巴黎,通过一位亲戚,要回了部分财产,继而从法国首都举家迁往美国。1895年到达波士顿,定居在华人区。 在波士顿,母亲和布特鲁斯经商,妹妹玛尔雅娜和苏尔丹娜则为邻居打工。纪伯伦进入一所平民学校,继续学习。一位英文女教师注意到了纪伯伦的天赋。纪伯伦也引起了艺术家法里德·荷兰德·戴伊的注意。戴伊接受了纪伯伦,并领他走上艺术之路。 1898年,是纪伯伦在平民学校度过的最后一年,他结识了美国女诗人约瑟芬·毕布迪(约瑟芬·布鲁斯顿)。纪伯伦为她画了像,女诗人写信给戴伊说:“这幅画像,对我来说是一桩幸事。” 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同时也实现自己童年时代的梦想,纪伯伦于1898年回到黎巴嫩,进入著名的“希克玛”(睿智)学校读书。他在这所学校读书三年,受名师指导,掌握了阿拉伯语和法语。胡里·优素福·哈达德就是名师当中的一位。 在黎巴嫩期间,纪伯伦数次返回故乡卜舍里探望父亲,并结识、爱恋上了一位富家小姐。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最后以他的中篇小说《被折断的翅膀》里的结局而告终。后来,有人问起小说里的恋情故事是否就是他的亲身经历,他说,《被折断的翅膀》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 在贝鲁特,纪伯伦还结识了艺术家哈比卜·苏鲁尔(1860—1927)和曾担任黎巴嫩国家元首的阿尤布·塔比特(1882—1947)及其胞妹苏日丹娜·塔比特;有人说,这位姑娘或寡妇就是纪伯伦的初恋情人。 纪伯伦得到小妹妹苏尔丹娜逝世的消息,离开黎巴嫩,于1902年4月回到波士顿。 在这一阶段,纪伯伦经历了一系列悲剧:同母异父哥哥布特鲁斯逝世(1903年3月,一说1902年3月12日),母亲逝世(1903年6月,一说1902年6月26日)……也相继迎来了命运的转折,首先是1904年在戴伊先生的关怀下举行画展并由此结识玛丽·哈斯凯勒(1873—1964),正是这位他的终身好友将他推向了文学艺术成功之路。哈斯凯勒介绍纪伯伦认识了法语女教师米士琳,纪伯伦喜欢她并为她画了肖像。纪伯伦还结识了艾敏·欧莱卜,他办的《侨民报》为纪伯伦打开了通往阿拉伯世界的大门,使纪伯伦作为阿拉伯世界空前的诗人出现。《梦景》一文便是起步的星星之火。 1905年,纪伯伦发表第一部作品《音乐短章》。 1906年,艾敏·欧莱卜为他出版《草原新娘》。 1908年,纪伯伦发表第三部作品《叛逆的灵魂》。 玛丽·哈斯凯勒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她慧眼识才,是纪伯伦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洋“女伯乐”。在她的鼓动和资助下,纪伯伦前往艺术之都,于1908年6月末到达巴黎,受教于世界艺术大师罗丹。在那里,他眼界大开,见识了古典流派和新流派等各种艺术流派,并在高利扬科学院研究了这些艺术流派。他还访问了许多著名画家,参观了巴黎和伦敦的许多博物馆、古迹和美术馆,随行者有他的好友、希克玛学校的同学优素福·侯维克和艾敏·雷哈尼。 1909年,他获悉父亲去世。 1910年10月22日,纪伯伦离开巴黎,在掌握了艺术秘密、心与眼饱受艺术熏陶之后,回到波士顿。 1910年11月初,纪伯伦在波士顿参加了成立于1911年的“金环学会”的创建工作。该学会的宗旨是让黎巴嫩、叙利亚侨民了解波士顿事件,支持他们举办的所有文化活动。 1912年5月,纪伯伦访问了“金环学会”邀请的客人、巴哈教领袖阿布杜·巴哈·阿巴斯,并为他画像。 尽管有妹妹玛尔雅娜和玛丽·哈斯凯勒在波士顿,但纪伯伦住在那里并不开心,觉得想像力和抱负都受到了限制,于是决定迁往纽约。 定居纽约,是纪伯伦居住时间最久,也是创作最丰富的阶段。他这颗星已升起在文学天空。 纪伯伦是一位文学家,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写作。玛丽·哈斯凯勒指导他用英文写作。以下是他生前发表的几部重要作品: 《被折断的翅膀》 1912年(阿拉伯文) 《泪与笑》 1914年(阿拉伯文) 《疯子》 1918年(英文) 《行列之歌》 1919年(阿拉伯文) 《暴风集》 1920年(阿拉伯文) 《先行者》 1920年(英文) 《珍趣篇》 1921年(阿拉伯文) 《先知》 1923年(英文)——这是纪伯伦最重要的著作。 《沙与沫》 1926年(英文) 《人之子耶稣》 1928年(英文) 《大地之神》 1931年(英文)——该作品在纪伯伦逝世前几天问世。 1920年4月,纪伯伦与旅居纽约的阿拉伯诗人和文学家成立了以他为首的“笔会”。该笔会的宗旨是复苏、革新并发展阿拉伯文学,使之积极干预生活。成员有米哈依勒·努埃迈、伊利亚·艾卜·马迪和奈西卜·阿里达等。 纪伯伦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了政治解放运动,并加入了救助难民委员会。 纪伯伦是位情感丰富的人,他与侨居埃及的黎巴嫩籍女作家梅娅·齐雅黛(1886—1941)之间的情书往来达十五年之久(1914—1929)。 1929年1月,许多阿拉伯人和外国人参加了纪念纪伯伦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二十五周年的庆祝会。 1926年,纪伯伦因工作繁重,身体开始衰弱,但他并未在乎病痛。他决心已定,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这样,疾病一天天侵害他的肌体,他却仍然沉湎于绘画和写作之中,直至1931年4月10日,他躯体中的生命火炬熄灭。但是,浸饱他的生命和灵魂之油的火炬,却一直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 1931年8月21日,纪伯伦回到了他所深爱的黎巴嫩,长眠在他故乡的马尔西克斯修道院,静赏大自然的美与静谧,分享着雪杉的不朽与盖努比谷地的圣洁。 纪伯伦逝世之后,他的英文作品《流浪者》和《先知花园》分别于1932年和1933年出版问世。 笔者2000年11月在科威特国际书展上买到了最新版本《纪伯伦全集》,共5卷,其中《集外集》、《书信集》和《诗集》,都是本人第一次看到。阿拉伯人说:“纪伯伦的许多遗作和手稿有待于搜集、发表。因为他毕生沉醉于绘画和写作,并无其他爱好,故他的已知作品与全部作品相比,就显得太少了。”但愿“搜集、发表”工作继续下去,日后译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文版《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被誉为“旅美文学家们的头号领袖”、“旅美文学的旗手和灵魂”。他在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上不落窠臼,开一代文坛新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仅当时的“旅美派”作家中无人能比,就是当今阿拉伯文坛上也很少有人堪与之相提并论。他的传世佳作,轰动了美国,传遍西方和东方。在我国,他的作品是仅次于《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文学第二大畅销书。本书首次直接用阿拉伯文译介。
  • 先知

    作者:(黎)卡里·纪伯伦

    冰心说《先知》文词流丽,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黎巴嫩文学史家汉纳·法胡里说《先知》“具有东方苏菲精神”,“阐述了许多高尚而富有哲理性的教诲”,“文笔轻柔优美,如潺潺流水,有迷人的音乐感。” “纪伯伦那音韵曼妙且充满活力的感情所造就的言语,尤如圣经传道第一章中的庄严节奏……如果一个男人或者女人读了这本书,不安静地接受一位伟人的哲学:心中不欢唱着内心涌出的音乐,那么,这个男人或者女人,就生命和真理而言,确已死亡。” 书中的哲理可以说是纪伯伦经积年累月爱与睿智的结晶。其深邃广博几乎已达到人类精神修养所能及的最高境界,《先知》之所以可历久弥新,不受时间的限制,因为,它直接表达了“真理”,纪伯伦视《先知》为其一生最在的成就,他曾经说过:“我想,自我从黎巴嫩山构思《先知》一书开始,我就已和它寸步不离了,它仿佛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在我完成四年之后才将其付印,因为我想要确定,非常地确定,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必须是我的最佳贡献。 这一本奇妙的著作,它满足了个别心灵的不同需求,哲学家认为它是哲学,诗人称是诗,青年则说:“这里有一切蕴含在我心中的东西。”老年人说:“我曾不断追寻,但却不知追寻为何?但在我垂暮之年,我在这本书中找到我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