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访谈录

  • 天才职业者访谈录

    作者:天才捕手FM

    平淡日常中鲜为人知的职业故事

    10位天才职业者

    10段新鲜带劲的真实人生

    根据线上播客“天才捕手FM”音频节目整理成书。

    在我们身边一直存在着各种不为人知的小众职业,我们听过很多传说,却不了解真相:遗体美容师会见鬼吗?DNA鉴定师心里藏了哪些秘密?睡眠医生如何让人睡个好觉?...

    在这本书里,你会了解10种小众职业,认识10个天才从业者,他们将自己职业里的见闻和故事、知识和秘密,分享给你。

     为3000名海啸遇难者辨识身份的DNA鉴定师

     在羊肉串摊前上演无间道的卧底警察

     生死一线调度掌控局势的120接线员

     满世界搜寻“外星快递”的陨石猎人

     给《大话西游》里的紫霞仙子配音的配音女王

     掌握好好睡觉密码的睡眠医生

    ……

    每个故事都是一位职业人独一无二的冒险,甚至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高光时刻。希望这些故事会陪着你,做你的后盾,在遇到困难的时刻为你增加一些勇气。

    >>>>>>>>>>>>>>>>

    不只是猎奇,去认识一些我从来没有听过的职业(例如传销解救师),也不只是丰满我们对于某些职业认知的细节(例如警察在混浊河水裡捕捞尸体的办法);我在这本书裡读到的,更是职业与人相互塑造的过程:一个人如何被他的职业塑造出一份动人的个性,他又如何把抽象的职业角色活成了立体的人格。——梁文道

  • 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

    作者:[日]春日太一

    作为日本电影巨星,仲代达矢九十高龄仍活跃在电影界与戏剧舞台。他无比丰厚的从影经历是日本电影史的宝贵财富。

    在日本电影的黄金期(1960年代)仲代达矢与黑泽明、成濑巳喜男、小林正树、五社英雄、冈本喜八等著名导演合作无间,共同铸就了无数经典电影,他与三船敏郎、高峰秀子、原节子、胜新太郎等名演员共同工作的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由此堪称电影史的活证人。

    本书是他晚年接受电影史研究学者春日太一访问的精华,他娓娓道来自己的片场经历,各个名导、名演员的接触印象,是引人入胜的回忆文字。

  •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作者:(奥) 弗朗茨·卡夫卡 口述 / (捷克) 古斯塔夫·雅 诺施 记述

    ◆格非万字导读

    ◆ “卡夫卡就是⽂学本⾝,正如莫扎特就是⾳乐本⾝。”

    ◆和小职员出身的文学大师卡夫卡聊聊天,逃离眼前的办公桌,进入属于你的阅读世界。

    ◆1920 年至1923 年,卡夫卡在他的生命最后四年里,向十七岁的青年古斯塔夫·雅诺施传授关于文学的一切。最生动的一线记录,还原一位文学圣徒的真实形象。

    ◆卡夫卡在本书中既谈论文学、写作、艺术的日常思考,也谈论工作、人的自由、家庭、城市生活等普世话题,金句频出,十分精彩。

    ◆1951 年初版后 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蜚声国际文坛 与《歌德谈话录》并称为德语双璧。

    本书是弗朗茨·卡夫卡的谈话录。

    1920年,文学青年雅诺施初次拜访在保险公司任职的卡夫卡,从此开始了一段亦师亦友的情谊。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办公室里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的边走边聊,围绕文学、艺术、阅读、写作、自由、爱情、孤独等话题,卡夫卡展开了一系列洞察人心的思考和表达。他用书建起屏障,抵抗自己的局限性和惰性,抵抗眼前的办公桌和椅子。雅诺施记录了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句子,让我们有幸听见这位文学圣徒的真实声音。

  • 波拉尼奥的肖像

    作者:[阿根廷]莫妮卡·马里斯坦

    ★波拉尼奥,比肩马尔克斯,文艺青年的新偶像_ 苏珊·桑塔格x余华x毕飞宇x格非 挚爱作家

    ·

    ★聚焦波拉尼奥的口述与访谈 ———》 中文版重磅面世!_ 这本口述访谈录,从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在众多声音中,波拉尼奥显影。

    ·

    ★《2666》《荒野侦探》标配读物_ 波拉尼奥的大量创作素材、创作原型在这本众人口述访谈中,一一揭露,出版前后谜团一一展开。

    ·

    ★写作x青春x流亡x爱情x拉美文学圈x现实以下主义x冒险,让你在此读懂波拉尼奥!_ 本书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 内容介绍

    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诗人、小说家,当代西语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中国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本书作者莫妮卡在与波拉尼奥由书信往来构成的访谈中,成为波拉尼奥的挚友,对波拉尼奥的人生和内心有很深了解。

    这本口述访谈录,从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它是断片的、忧郁的、零星的,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

    ————————————

    ▼ 媒体推荐

    阿根廷《民族报》

    这部作品的贡献在于,能让你看到神秘背后、现实一面的波拉尼奥,他甚至就在读者的手中。

    ·

    阿根廷《共和报》

    这本书对于波拉尼奥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宝藏,翻阅完472页后,你会发现波拉尼奥就活在你眼前的每一章节中。

    ·

    墨西哥《至上报》

    在畅销书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逐渐忘记如何去了解一位作家在历史上代表的力量。在波拉尼奥逝世近20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能够帮助你透过波拉尼奥,追溯拉丁美洲文学的重要意义。

    ·

    智利《合作》

    .这本访谈录是目前为止最接近波拉尼奥传记的一部作品,首次向读者揭秘作家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的种种细节。

  •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作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 权力的眼睛

    作者:米歇尔·福柯

    ◎福柯被布罗代尔誉为“法国当代最光彩夺目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各种时代思潮。

    ◎福柯的思想深邃、多变,他的著作也晦涩、难懂,《权力的眼睛》一书通过选编福柯生前发表的19篇对话、访谈、演讲,生动呈现了福柯的思想肖像。揭开概念迷雾,我们可以更真实地触摸福柯。

    福柯不是一位学院派哲学家,因为他关注的对象——疯人院、监狱、妇女、儿童等——初看起来不那么“哲学”。然而正是由此,福柯发现了笼罩在世人身上的隐形的权力之网。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蛛丝马迹都被记录、分析,以便精准化营销。权力之眼不仅仅是圆形监狱、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还是不断迭代的大数据。人人都是透明人。

    福柯并未远去,他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通过他生前留下的大量访谈和演讲,我们可以更便捷地了解他在《癫狂的历史》《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等著作中表达的深邃哲思。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当代最光彩夺目的思想家”!

  • 绿眼睛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情人》《广岛之恋》作者、法国国宝级大师、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中文世界首度引进

    《电影手册》出品,力邀杜拉斯共同企划之经典特刊,家人特别授权、百年诞辰纪念发行

    畅聊电影、文学、政治与私人记忆,激进年代的流行文化、社会热点,对谈欧美导演、诗人、思想家

    收录家庭私藏珍贵摄影作品、片场剧照、亲笔手稿

    直观立体呈现杜拉斯的生活印记与心灵世界

    一比一复刻法文原版尺寸,高品质布面烫黑精装,极具典藏价值

    编辑推荐

    玛格丽特•杜拉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具个性的法国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以颠覆性影像实践著称的电影人。1980年6月,杜拉斯受“新浪潮”摇篮、世界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推出电影专论特刊《绿眼睛》。

    在本书中,杜拉斯介绍了拍片过程中的个人心路与思想脉络,以及对周遭世界与种种争议的看法。收录文章既包含《电影手册》编辑对杜拉斯的专访,也有杜拉斯与同时代备受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作家、导演的对谈,还穿插着与主题相关的信函、随笔或宣言、檄文。

    作为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箴言集、关于当代社会的省思录,《绿眼睛》有着杜拉斯一贯的行文风格:跳跃、拼贴、非线性的文本组织,极具破坏性和压迫感的高密度文字流,以及满溢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强大的精神魅力——孤傲睿智、愤世嫉俗,近乎孩子气的野性和好奇心。

    这些文字营造出激情与柔情并存的对话场域,新增的60余幅照片则建构了一个以“观看”为基础的游戏互动空间,要求看书的读者在交错的视线中探寻深藏的真相:关于电影,关于写作,关于世界,关于自我。

    ◎ 杜拉斯阐述其独特电影观念的唯一专著,《电影手册》独家纪念特刊:

    对于“何为理想影像”“电影与写作、阅读的关系”“小众艺术片与商业片各自召唤怎样的观众”“现代媒体泛滥的影响”等问题,杜拉斯抛出了犀利精绝的洞见,极致坦诚的行文,将你卷入奇妙电影理念的思辨漩涡。

    ◎ 作为跨界“作家导演”,抱怨制片商、嘲讽影评人,亦热烈推崇激发共鸣的创作者:

    对于戈达尔、伯格曼、卓别林、伍迪•艾伦、伊利亚•卡赞等同时代名导演,杜拉斯一一“毒舌”点评,一针见血、爱憎分明。种种交往逸事与珍贵对谈,勾勒出艺术大师之间惺惺相惜的画面,天才灵光交相辉映、令人心折。

    ◎ 一部微观私人文学史,纷繁叙述中,杜拉斯作品里的常数俯拾可见:

    暗藏在系列照片中的童年叙事、《广岛之恋》式的战争创伤记忆、作为流浪象征的犹太喻象、俄罗斯套娃般的层叠女性影像、对边缘群体的持续关注、带有鲜明印迹的主观新闻时评……串起杜拉斯宇宙,为解读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线索。

    ◎ 高品质布面烫黑方脊精装,一比一复刻原版尺寸和排版样式,极具典藏价值:

    甄选细织平棉布、上质象牙白贴纸,高级亮光烫料跨材质烫黑。封面照片选用法国著名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前主席布鲁诺•巴贝作品,大师镜头、精彩构图,定格文艺大家风采瞬间。法文原书恪守作者亲自授意版式,中文版一比一复刻,再现作者的强力在场。

    * * *

    ■杜拉斯语录:谈电影与写作

    ✍ 想要拍电影,也意味着想要走出资本主义电影消费者的角色,从中挣脱出来,并且阻断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很显然,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消费是所有消费恶性循环中最完美的一环。我们通过拍电影来控诉。

    ✍ 我与电影之间是谋杀关系。一开始,我拍电影是为了获取毁灭文本的创造性经验。现在,我拍电影是为了抵达图像并将其浓缩。

    ✍ 对我而言,电影的成功根植于写作的溃败。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写作的屠杀。这场屠杀如桥梁一般,将我们引向阅读本身。

    ✍ 我谈论的是写作。即使当我看上去像是在谈论电影的时候,我谈论的依旧是写作。胶片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电影。

    ✍ 一本持续前行的书如同潜在的生命。和生命一样,书也需要各种阻力、窒息和痛苦,需要放慢节奏,需要苦难,需要各种羁绊,也需要安静和夜晚。

    ✍ 当任何人都不拍电影的时候,电影是不存在的,电影从来没有存在过。但当任何人都不写作的时候,写作依旧存在,而且始终存在。当一切都终结时,在奄奄一息的灰色地球上,书写仍将无处不在。它在空气中,在大海上。

    ■杜拉斯语录:谈世界电影大师

    ★ 查理•卓别林:他是残疾的天才,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传奇意外,也是电影的巨大裂痕。从未有人在有声电影中达到过卓别林电影中无声的境界。

    ★ 伍迪•艾伦:应该是个很可怕的人,他肯定没有爱过生活里的任何事物。作品是由一些碎片和碎块缝合而成的,能看出缝合的痕迹。

    ★ 让•雷诺阿:在雷诺阿的电影里,爱情演得太过头,处处泛滥着善意。但特别爱他的《大河》,他或许是去世的电影人中最喜欢的一位。

    ★ 雅克•塔蒂:太爱他了,他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人。《玩乐时间》是部巨片,唯一一次我们可以说“真正出演的是人民”。

    ★ 罗贝尔•布莱松:巨人一般的存在。他是所有电影的奠基人。《扒手》和《巴尔塔扎尔的遭遇》这两部影片就能代表整个电影。

    ★ 让-吕克•戈达尔:他是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是世界电影最重要的催化剂。当感到孤独的时候,当想到其他电影人的时候,就会想到戈达尔。

    ★ 英格玛•伯格曼:从来没有喜欢过伯格曼,虽然之前认为自己喜欢他。《假面》和《沉默》都是过眼云烟。伯格曼和德莱叶,我们不可能同时喜欢两者。

    ★ 伊利亚•卡赞:或许是唯一一个具有国际维度的美国电影人。他的工作区域带有国际属性。伟大的“犹太人”,用他的电影覆盖了整个地球。

    ★ 玛格丽特•杜拉斯本人:不喜欢杜拉斯的一切,但喜欢《印度之歌》《她威尼斯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卡车》《奥蕾莉娅•斯坦纳》。它们可以被列入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

    媒体推荐

    若想充分欣赏本书中的对谈和文本(最初发表在《电影手册》的一期特刊上),熟悉杜拉斯的电影、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是一项必要条件。这些对谈反映了杜拉斯对自己和许多电影导演及其作品的看法。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越南,在巴黎凭借小说《无耻之徒》(1943)首次登上文坛。她以实验性作家和电影人的身份著称,写作、拍摄的作品以“激进诗学”为特征,其中元话语和超文本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琴声如诉》《广岛之恋》《劳儿之劫》等)。在本书非正式的“围炉聊天”风格的行文中,读者会发现丰富的信息:关于杜拉斯对政治、媒体、文学和电影制作等方面的个人观点。大量的照片和电影剧照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补充。

    ——《图书馆杂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著名文学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1980年6月,杜拉斯受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参与其策划的特刊《绿眼睛》,随后编纂成书、正式出版。在这本书里,她回顾了自己在编剧、执导电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涌现的种种思索,亦点评了卓别林、戈达尔、伍迪•艾伦、卡赞等导演的创作风格,也谈及其文学、政治观点与私人生活。本书还收录了60余幅照片,部分出自杜拉斯之子让•马斯科洛及其本人的珍藏,是杜拉斯作品和人生的历史见证。

  • 笑之大学

    作者:[日]三谷幸喜 / [日]松野大介

    日本喜剧之王,编导演全能的娱乐巨匠

    陈道明、何冰主演人气话剧《喜剧的忧伤》原版作者

    日剧学院赏最佳剧本七冠王、日本奥斯卡最佳编剧

    木村拓哉、堺雅人、天海祐希、小栗旬、深津绘里……作品演员表永远明星云集

    从《古畑任三郎》《新选组!》《我家的历史》

    到《有顶天酒店》《魔幻时刻》《大空港2013》

    专攻喜剧30年,横跨舞台剧、电影、电视剧

    畅谈创作生涯“一路开挂”的故事

    全面揭晓制造欢笑与感动的秘诀

    「毫无保留,我道尽了自己的工作。」

    编辑推荐

    说起日本乃至世界级的当代喜剧大师,三谷幸喜可能是影迷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名字。他凭借天赋、热情和技艺,横跨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等领域,执笔/执导了众多打破常规、机敏睿智、令人捧腹又温情脉脉的喜剧杰作,成为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一代国民喜剧巨匠,在中国也人气颇高、拥趸甚众。

    如此成功的三谷喜剧,搞笑的秘诀是什么?他有哪些编剧法则和风格偏好?多年来是怎么保持旺盛创作力的?不爱回顾过去的三谷在本书中首度揭开自己喜剧的帷幕,挨部细数入行30年来20余部作品苦乐交织的创作历程,相信读者会从中发现这位宝藏创作人诸多不为人知的惊喜。

    ◎ 创作生涯全回顾,天才般地将喜剧融入推理、职场、大河剧等各类型

    从儿时独自玩的人偶游戏,到大学时代组建的剧团,内心一直潜藏着渴望:打造符合自己想象的世界;编剧生涯起步于为综艺节目写台本,搞笑短剧、电视剧集、电影剧本……稳扎稳打、精益求精,只想写“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医疗剧、法庭剧、推理剧、大河剧、人偶剧……浪漫爱情、科幻奇幻、家庭伦理、职人困境、多线群戏……挑战众多类型题材,但“最后还是会回归喜剧”;不具备领袖气质的“社恐宅男”,当剧团团长都勉为其难,居然还得亲自执导筒!导演心路满布矛盾,“以影迷编剧的身份执导电影才是原本该有的样子”。

    ◎ 在娱乐圈“搞事业”,凭实力一路避坑,收获豪华演员班底,终成喜剧之王

    在影视圈的摸爬滚打,宛如真实热血职人剧:临危受命、爆肝赶稿的刺激,被制片人逼到绝境更激发出潜能;工作人员对剧本胡乱删改,气到想亲自拍片示例节奏把握;现场拍摄者对剧本的思考浮皮潦草,因缘际会上阵执导,观众纷纷买账真是莫名其妙~

    作品与演员互相成就,凭尊重和才华揽人心:在《古畑任三郎》中尝试“对号入座式写作”,以田村正和为原型,塑造时髦有品位的侦探形象;与《了不起的亡灵》女主角深津绘里有表演趣味上的共同语言,从不NG的她在三谷作品中尽显喜剧天分;《新选组!》起用很少有机会演大河剧的新人——堺雅人、小田切让、藤原龙也……因为“他们10 年后会成为引领时代的演员哦!”

    ◎ 迷影彩蛋连环抛,考古三谷欢乐多,揭秘一位“geek”型影人的奇趣脑洞

    喜欢好莱坞电影和美式情景喜剧,向伍迪•艾伦“隔空喊话”;喜欢“无能之人重新振作起来”的故事、“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挑战”的设定、“冒牌货反过来压真家伙一头”的情节;喜欢制片方强人所难的离谱要求,障碍越大越来劲,“因为有限制才能创作”;喜欢历史,想写天才身边的普通人,在书里翻翻找找来寻获灵感;喜欢以“形式之美和理科思维”来创作剧本,愿意做技术型编剧;喜欢用长镜头乃至一镜到底,充分发挥舞台剧出身的优势;喜欢挑战新类型、新想法,凡事只要有趣都想试试看,至今仍在等待“直播剧”的邀约……

    ◎ 台湾知名设计师操刀装帧设计,精致内外双封,Pantone专色油墨印刷;全书内页甄选高品质纯质纸,内文双色印刷、版式友好,开本轻巧便携,诚意满满,值得影迷珍藏。

    * * *

    三谷创作秘语

    ✍ 喜剧、密室、群像,作品里的三个重要元素

    ✍ 写剧本是从“脑海里冒出某个画面”开始的

    ✍ 坚持让每个角色都有存在的意义,为此下足功夫

    ✍ 用纸人和心理图表思考每个出场角色的心情

    ✍ 99%的逻辑为的就是突出那1%破绽的魅力

    ✍ 个人理解的幻想类作品里,出场人物都必须穿着鞋子

    ✍ 写剧本时一定会把“广告”的存在考虑进去

    ✍ 不会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不把剧本打印出来就很难客观看待

    ✍ 编剧如果太过坚持自己的意志,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别别扭扭的

    ✍ 只要是自己写下的剧本,就应该负起责任,亮出自己的名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国民喜剧大师三谷幸喜关于舞台剧和影视作品的创作访谈录,由日本知名搞笑艺人、作家松野大介采编而成。

    “不爱回顾过去”的三谷,首度完整畅谈自入行以来共20余部作品的编剧、导演心得和创作故事,谈及自己写作的灵感来源、坚持何种编剧法则和风格偏好、作品从构思到完成有哪些苦与乐、对合作者和演艺界有怎样的看法、多年来如何保持旺盛创作力……本书揭开了三谷喜剧的帷幕,把目光投向幕后,对于所有从事创意工作、身处娱乐行业的人,这本制造欢笑与感动的秘籍都值得一读。

  • 风云人物采访记

    作者:(意大利)奥里亚娜.法拉奇

  • 天下女人3

    作者:杨澜

    《天下女人3》是杨澜主持的大型强档谈话节目《天下女人》精选,汇集了她对宋祖英、赵薇、王小丫、李宇春、胡因梦、袁泉、闾丘露薇、欧阳夏丹、宋丹丹、伊能静、张茵、原晓娟等12位杰出女性的精彩访谈。在智慧、幽默的对话中,我们似乎能看到她们的生活哲学及独特魅力。在吐露内心感悟、倾听私密心语,揭秘成功密码的同时,杨澜与天下女人一起分享非凡的智慧人生。 从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到凤凰卫视《杨澜访谈录》;从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到北京2008奥运会的形象大使,杨澜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
  •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上)

    作者:焦元溥

    內容簡介 作者花費近五年的光陰,憑著對古典音樂的熱情及知識,以及對音樂詮釋的好奇與探索,遍訪各地名家完成此一巨作。放眼當今閱讀世界,還沒有任何一本書能邀請到如此眾多的音樂家,在相近的時空中討論人生及藝術,並在訪問中透過藝術家自己的經驗來反映時代。本書搜羅五十五位頂尖鋼琴家,在五十萬字的篇幅中呈現跨越歐、美、亞洲的精采紀錄。訪問中不只關於音樂,更包括許多對於藝術、文化、歷史、社會、家庭以及人生的討論,適合所有讀者欣賞。 本書特色 出版將分為2冊。18開本,黑白印刷。每位鋼琴家皆有精采照片,許多更為未曾公開的私人照片。 當今國際鋼琴巨匠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20年來首度接受專訪;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將元溥專訪當成個人官方資料。眾多鋼琴家在元溥的專業及熱情引導下,暢所欲言,而本書七成以上鋼琴家訪問為中文世界首次訪問。當今音樂世界第一本具如此形式及內容,其英文版出版計畫會在國際造成巨大迴響。 對於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本書是直接與鋼琴家對話的最好工具;對演奏者,本書如同參加高級大師班,如國際名家親臨;對一般閱讀者,足以窺見當代文化巨匠對時代及文化的觀感及反省;對研究者,本書記錄鋼琴家與作曲家的合作,是探索偉大創作心靈的第一手資料。 請到文化評論家楊照作序推薦導讀,約5000字。 目錄(上下) 第一部份 法國鋼琴學派 導論「法國鋼琴學派在二十世紀的轉變」 布提 Roger Boutry 帕拉史基維斯柯 Th?odore Paraskivesco 胡米耶 Jacques Rouvier 柯拉德 Jean-Philippe Collard 拉貝克姐妹 Katia & Marielle Lab?que 海瑟 Jean-Fran?ois Heisser 貝洛夫 Michel B?roff 羅傑 Pascal Rog? 安潔黑 Brigitte Engerer 艾瑪德 Pierre-Laurent Aimard 穆拉洛 Roger Muraro 提鮑德 Jean-Yves Thibaudet 巴福傑 Jean-Efflam Bavouzet 第二部份 俄國鋼琴學派 導論「簡談俄國鋼琴學派」 史塔克曼 Naum Shtarkman 戴薇朵薇琪 Bella Davidovich 巴許基洛夫 Dmitri Bashkirov 阿胥肯那吉 Vladimir Ashkenazy 雅布隆絲卡雅 Oxana Yablonskaya 薇莎拉絲 Elisso Virsaladze 凱爾涅夫 Vladimir Krainev 蕾昂絲卡雅 Elisabeth Leonskaja 魯迪 Mikhail Rudy 齊柏絲坦 Lilya Zilberstein 紀新 Evgeny Kissin 盧岡斯基 Nikolai Lugansky 第三部份 歐洲鋼琴家 波哥雷里奇 Ivo Pogorelich 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 桑多爾 Gy?rgy S?ndor 瓦薩里 Tam?s V?s?ry 歐匹茲 Gerhard Oppitz 弗格特 Lars Vogt 唐納修 Peter Donohoe 賀夫 Stephen Hough 安斯涅 Leif Ove Andsnes 第四部份 美洲鋼琴家 杜蕾克 Rosalyn Tureck 史蘭倩絲卡 Ruth Slenczynska 堅尼斯 Byron Janis 佛萊雪 Leon Fleisher 薛曼 Russell Sherman 康寧 Martin Canin 柯瓦契維奇 Stephen Kovacevich 列文 Robert Levin 歐爾頌 Garrick Ohlsson 歐蒂絲 Cristina Ortiz 第五部份 亞洲鋼琴家 傅聰 Fou Ts’ong 殷承宗 Yin Cheng-Zong 王青雲 Bobby Wang 白建宇 Kun Woo Paik 陳必先 Pi-Hsien Chen 鄧泰山 Dang Thai Son 陳毓襄 Gwhyneth Chen 安寧 Ning An 簡佩盈 Gloria Chien 嚴俊傑 Chun-Chieh Yen 附錄: 受訪鋼琴家「Top Three CD推薦」 鋼琴家訪問記錄表 索引
  • 梅纽因访谈录

    作者:大卫·杜波

    《梅纽因访谈录》以对话的形式不仅展现了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对音乐的理解,对艺术的热爱,也表达了这位艺术大师对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对科学发展以及对人生的人道主义的理解。全书分为:“论音乐和音乐家”、“论音乐与人生”、“论人的生存境遇”三个大部分,并附有梅纽因讲解《管弦乐家族》组曲的文字。
  • 站在常识一边

    作者:杨子云

    21次专业执着的不懈追问 21篇直面坦诚的肺腑之言 采访者子云:5年专业的追问,与被访者一起观察、思考与选择 采访对象:袁伟时、任志强、韩寒、李连杰、王石、冯仑、杜维明、王学泰、信力建、武克钢、张跃、杨鹏、荣念曾、郭庆亮、陈彦、杨煦生、王丽、黄居仁、刘润华、张翠蓉、吕文举。 腾讯思享会主持人、记者杨子云在5年的时间里,对60多位来自实业界、法律界、思想界、文化界的影响力人物进行深度采访,直面当下问题,大胆设问,话锋凌厉。被访者大都坦诚相见,坦露肺腑之言。本书精选的21篇访谈,内容涉及当下众多热点议题,比如:政商关系、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法治专业主义VS专制主义、民办教育的空间、房价、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信任、公益事业与社会发育、儒家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张力、以及“上帝崇拜”的宗教信仰,等等。被访者以他们自己独特的阅历、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正直的品格、坦荡的良知,回应这些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他们的深入思考与洞见,无异于迷雾中的星星烛火,照亮前路,引领人们寻见有益于社会、让未来变得更好的共识。 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技术系统有不少创新,但社会公共结构和公共治理似乎仍停滞不前,历史把问题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在迷思中回到常识,从常识开始重新出发,也许是一条求解的路径,站在常识一边,也许能找到更多的共识。 任志强:最好的政府计划是没那么多计划。 韩寒: 我觉得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当社会压力足够大的时候,社会自然就会产生变革,我反对发动大量人民进行的暴力革命,这样的事情最后往往是心狠手辣者得天下。 信力健:资本有两个天性:第一它天生是自由的,第二它天生是追求民主的。资本和资本之间,商人和商人之间,不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未来,商人的力量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 冯仑:我始终认为民营企业是清白的,是干净的,是合法的,是合理的,是合乎规范的,是道德的。这是我的基本想法。 王学泰: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该正确对待暴力文化。枪杆子可以出政权,但枪杆子不能出文明。出文明需要继承,需要劳动、发明、创造。 黄居仁:自秦以后的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一统天下,最后都是通过强权把其他人干掉,难以形成各个不同地区文化各自保存、彼此抗衡的局面。专制主义让人们没有沟通和共谋的能力,中国缺乏共存的经验。 荣念曾:我讲的是大文化,不讲小文化。唱歌、跳舞、演出、电影等是小文化,它们只是一种表达。大文化是讲有没有一个集体的智慧看这个社会,思考这个国家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袁伟时:现在的危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度美化。仁、义、礼、智、信,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 出龛入龛

    作者:徐婷婷

    《出龛入龛:当代美国摄影艺术家访谈录》作者对美国当代摄影史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梳理,选择了12位在美国当代摄影不同发展阶段板具代表性的人物。作者不但介绍了他们的成长历程、文化背景、作品特点,也传达了美国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他们通过作品表达出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还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深入地探讨了每位艺术家不同的思想、逻辑和创作理念。《出龛入龛:当代美国摄影艺术家访谈录》就像一把打开研究美国当代摄影大门的钥匙,也像一面研究中国观念摄影的镜子。
  • 键盘上的反思

    作者:大卫·杜巴尔,David Dubal

    本书采访的音乐家都是成功者,是得以圆梦、实现宿愿的稀世奇才。他们是现代的游吟诗人。布索尼说:“钢琴家必须具有非凡的智慧、修养、感觉、热情、想像力和诗情画意,还得具有个性的魅力。”钢琴家生涯的艰苦,超乎想像;钢琴家内心的私密世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甘苦秘辛。 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致谢 1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 2 弗拉基米尔・阿胥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 3 埃马努埃尔・艾克斯(Emanuel Ax) 4 保罗・巴杜拉-斯科达(Paul Badura-Skoda) 5 大卫・巴-伊兰(David Bar-Illan) 6 拉扎・贝尔曼(Lazar Berman) 7 斯蒂芬・毕晓普-科瓦切维奇(Stephen Bishop-Kovacevich) 8 乔治・波雷(Jorge Bolet) 9 艾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10 叶菲姆・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
  • 建筑·城市·思想

    作者:欧宁

    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期间,库哈斯、奥布里斯特对二十余位著名的富有影响力的中国当代学者和知识分子进行了访谈,他们来自建筑、城市规划、艺术、文化批评,媒体诸领域,如建筑师张允和、姚嘉珊、谢英俊,万科董事长王石,城市规划研究、实践、评论者贺承军、黄伟文、唐杰,艺术家何煌友、汪建伟、刘小东,媒体人邵忠等。访谈内容涉及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筑、规划与文化,以及城市文化与思想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本书就是这些访谈的实录,并加以整理而成。 库哈斯,生于1944年,荷兰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和城市研究学者,亦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担任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的教授。2000年获“普立兹克奖”。在中国,除了备受瞩目的CCTV总部大楼外,他的设计项目还有台北艺术中心和香港西九龙文化区。 奥布里斯特,1968年生于瑞士,国际著名策展人、评论家,目前担任伦敦蛇形画廊展览和国际项目负责人。他多年采访了数目惊人的对20至21世纪影响至深的文化精英,并出版数本对话录。 本书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各个面相,对话的形式使得主题的阐述与展开更加灵活,并激发出富有独创性的观点,使得本书富于可读性。
  • 耶鲁的青春岁月

    作者:李宇宏

    《耶鲁的青春岁月:21名耶鲁大学中国本科生访谈录》内容简介:希望能够通过采访,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这些学子的成长经历与背景,包括他们的家庭、中学教育;他们申请美国大学,特别是申请耶鲁大学的过程;他们对自身成长经历的评价;他们来美国后如何经历语言、文化以及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他们在耶鲁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他们毕业找工作的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与展望。希望通过介绍他们的亲身经历,为那些立志出国求学的中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经验与指导;为那些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大学深造的家长提供一些感性认识,还希望能为那些正在思考中国的中学和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人们提供一些国外中学、大学教育的实例与比较。
  • 美国心灵

    作者:(美)莫耶斯

    本书为美国著名电视人比尔・莫耶斯对41位美国知名人士的访谈,这些人包括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小说家、医生、科学家、诗人等等,从美国内政、外交、种族、历史、环境、移民、道德、宗教、科学等多种角度,共同探讨了美国人的生活、内心世界以及构筑了美国现在及未来社会的诸多观念,为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提供了多角度的参照。 本书编者贝蒂・苏・弗洛尔斯,得克蒴斯大学“自由艺术荣誉项目”(Liberal Arts Honors Program)负责人,同时教授诗歌和神话。弗洛尔斯曾有多部著作问世,包括《权力的四种保护》(Four Shields of Power),《女儿和父亲》(Daughters and Fathers),并主编了本书作者比尔・莫耶斯的另一本书《神话的力量》(The Powers of Myth)。
  • 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作者:[德] 安瑟姆·基弗

    本书是德穆兹和基弗之间从2003年春天至2009年之间的谈话集成的访谈录。这些谈话既可以单篇阅读,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读,起点已经在某个角度上给出了方向。 他们的谈话围绕着火、水、气和土等基本元素,围绕着《旧约》和《新约》中的叙述以及在佛教思想中起核心作用的空,追踪一切过去之物的复返或轮回,追问德国的历史和欧洲的历史,对基弗关于浩劫(Shoah)的深入研究进行专题讨论——尤其是通过基弗对策兰诗歌的“回应”。因此,这本访谈录探讨了基弗的艺术哲学和神学基础,探讨了他的艺术学和文化学立场以及他的工作和世界观,引导人们根据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基弗无比丰富的作品。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斥着各种关于“终结”的言说,“艺术的终结”更是无处无时不在被宣扬着。在基弗看来,艺术家乃是“一个持续的没落者。他永远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始终只能围着酒罐转,当他要接近酒罐时,他就像恩培多克勒那样掉进去了”。艺术面临危险,但几未没落,艺术在没落中升起。这是一个积极高调的书名。本书借助这个书名,希望在这个终结感、没落感日益增强的时代里,让我们仍然对艺术、对哲学、对生活,抱有一种向上的期待和希望。
  • 介入的旁观者

    作者:[法] 雷蒙·阿隆

    雷蒙•阿隆是难以归类的。作为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逆左翼知识界主导思想的潮流而动。其他方面,在对苏维埃政权和斯大林主义的本质上,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五十年代,他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立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完成一部无可争议的科学的工作。 雷蒙•阿隆同时身为记者、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在这部与让-路易•米西卡和多米尼克•沃尔顿的访谈录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政治和精神的历程,在这段生动和激情四溢的对话中,他分析了他所经历的半个世纪的重大事件:希特勒的崛起,法国人民阵线,慕尼黑会议,法国的崩溃,维希政权和抵抗组织,种族灭绝,冷战,以及与萨特和梅洛-庞蒂争论的问题,欧洲一体化,核子战略,阿尔及利亚和非殖民化,戴高乐主义和68年5月风暴,左翼联盟…… 在这本新版的《介入的旁观者》中,我们发现一种让自己置身于人类的自由的历史观,一份为西方民主的辩护词,同时也洞察到一种复杂、清醒且令人感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