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Peter_Handke

  • 守門員的焦慮

    作者:彼得.漢克

    「水電裝備工約瑟夫.布洛希,這位名噪一時的足球守門員,上午工作報到時,被告知他已遭解雇。無論如何,布洛希將這個事實,也就是當他出現在工人們正休息的工寮門邊時,只有工頭吃著點心抬頭看他這個事實,當作消息早已傳開,於是他離開工地。在街頭,他舉起手臂,不過從他身邊駛過的那輛車並非計程車,布洛希根本也不是為了計程車而舉手。終於,他聽見面前一陣煞車聲,布洛希轉身,身後停著一輛計程車,計程車司機咒罵著,布洛希又轉過身來,上車,讓車開往納須市場(Naschmarkt)。」……被喻為是自貝克特以來最重要的後現代作家,奧地利小說/劇作家彼得•漢克1970年出版(當年他28歲)的小說《守門員的的焦慮》(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THE GOALKEEPERS FEAR OF THE PENALTY KICK),標題的原意為「足球的守門員面對十二碼罰球的焦慮」。這位細細記錄一位曾經名噪一時的足球守門員,在工作被解雇後,在小鎮終日晃蕩的小說,清晰的傳達了六零年代尾七零年代初德國右派獨權的社會焦灼。在小說中,漢克以其他對語言文字精準的執念,以外在連續事件的極為細微的描素,傳達約瑟夫.布洛希注意力的偏差現象,他總是會錯過主要事,而注意到第二件事。小說中帶有一股偵探懸疑的氣氛,但與其「類型小說」最大不同之處,是,漢克故意將其偶發性錯開,疏離化,像是他無動機所犯的謀殺,他醒來後將指紋擦掉,卻忘了床頭櫃上他所留下的幾枚美國錢幣。 年輕時就和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鬼混、一同創作的漢克,這本小說一寫完,溫德斯就開始找錢籌拍,成為他備受注意、得獎眾多的電影處女作。在多年後,他們還一同創作文本的《慾望之翼/柏林天使的詩》更是極為纖細傳神的電影。 作者簡介 彼得•漢克Peter Handke 1942年出生於奧地利的克恩滕(Griffen),被喻為自貝克特以來最重要的後現代作家,在1966年,方24歲,以其劇作《冒犯觀眾》(Offending the Audience)引起注意,他亦在此時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說。其隨後的創作作品囊括詩、戲劇、廣播劇、電影劇本、電影導演以及長篇小說。小說裡他對語言的精確度和實驗性,極為關注。作品多而且深沈。台灣已有中譯的作品包括描寫他母親自殺身亡後的悼念小說《夢外之悲》,描寫三十初歲帶著女兒離開丈夫,獨立生活的《左撇子女人》,以及幾個劇本的合集《冒犯觀眾》。他和溫德斯至少合作超過三部影片,包括《守門員的焦慮》,《歧路》,以及《慾望之翼/柏林天使的詩》。
  • 骂观众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 藐视观众 藐视剧场 的经典之作 ◎ 如入刑室,如坐针毡,欲怒不生,欲走不能 ◎ 孟京辉 史航 牟森 “愿效犬马之劳”的大师;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 ◎ 本书为剧本集,由三部剧作组成,包括《自我控诉》《骂观众》和《卡斯帕》。 《自我控诉》只有两个自我控诉者,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角色 。两个 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上的人物从头到尾诉说着自己的冒犯行为,没有情景,没有对话,只有声音的交替变化。 《骂观众》全剧没有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场次,没有戏剧性的人物、事件和对话,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从头到尾演示着对传统戏剧的否定。读来令人如入刑室,如坐针毡,欲怒不生,欲走不能。 《卡斯帕》对传统戏剧的颠覆性堪比《等待戈多》,它表现的是一个名叫卡斯帕的人如何学习说话。汉德克表达的是人学会了说话后,人如何为语言所折磨,人如何成了语言的奴隶,如何为语言所控制,而这“语言”又常常仅仅表达了传统的意识或统治者的意识而已,如今,正是这种语言已经驯化了人本身。 ◎彼得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当代作家中,惟有他的作品,让我感到最亲近,最理解,最爱读。 ——维姆•文德斯 ◎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 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 ——《纽约时报书评》 ◎ 汉德克曾经是,并且现在仍是战后欧洲最卓越的擅长叙事的作家和剧作家。 ——《波士顿环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