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播学

  • 好公民

    作者:【美】迈克尔·舒德森

    《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讲述了从北美殖民 地时期直至20世纪末的美国公共生活,是一本内容庞 杂的社会史,涉及政治、新闻传播、经济、法律、教 育、科技等诸多领域。《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 作者迈克尔舒德森认为,美国的公共生活史可分为 四个时期:开国前后可被称为“同意政治”时期,公 民所要做的就是对绅士的统治表示“同意”;接着是 “从属政治”或政党政治时期,公民、报纸、商人都 应该对其所属政党效忠,无论政党有何主张;到19世 纪晚期,政党对于选举和新闻业的影响逐渐减小,不 依附于政党的、能独立做出理性判断的“知情的公民 ”成为一种民主理想;到20世纪中叶,黑人的民权运 动使“权利政治”兴起,公民权利成为公共生活的核 心议题。 基于对近三百年的公共生活的考察,作者指出, 美国的公共生活没有衰退,它只是发生了变化。美国 历史上的“公共领域”远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因而大可不必发出“今不如前”的哀叹。现代的公 民不必效仿过去的公民,现在他们应该做的就是通过 大众传播媒介密切监视政治世界。
  •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

    作者:李仁淵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ISBN:9789867862778,作者:李仁淵
  •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

    作者:[英]汤姆·斯丹迪奇

    【内容简介】 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西塞罗和其他古罗马政治家用来交换信息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在报纸、广播和电视在散播信息上面统治了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交媒体重新变成人们与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并推动公共讨论走向一个新的模式。 汤姆•斯丹迪奇在书中提醒我们历史上的社交网络其实跟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天主教会在回应马丁•路德的攻击上的两难境地很像今天那些大企业回应网络上的批评时的状况;17世纪人们对于咖啡馆会分散人们工作、学习注意力的指责也很像今天对社交媒体负面作用的担心。借助对托马斯•潘恩和“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等人物的讨论,作者还探索了一些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从言论自由和审查之间的张力到社交媒体在启迪创新和激发革命上的作用。这是一次对社交媒体演进的迷人回顾,也是基于历史对未来趋势的完美预测。 --------------------------------- 【编辑推荐】 ◎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怎么能不知道社交媒体的前世今生?本书就是一次对社会化媒体演进的迷人回顾,完全颠覆你的传统思维,重塑我们对社交新媒体的看法。 ◎ 从莎草纸信到小册子、咖啡馆、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介怎样进化? ◎ 从古罗马到宗教改革、美国革命,再到阿拉伯之春,社交媒体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 【评论】 汤姆•斯丹迪奇又一次完美展示了他将历史与现实的争论联系起来,并激荡出新知的天赋。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论证也很具说服力。 ——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媒体理论家) 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今天的互联网,其实是一个肇始于古罗马的社交媒体传统的延续。这就让我们能更清醒地感知人类现在是如何在转推历史并同时创造未来的。 ——克雷格•纽马克(Craig Newmark,craigslist创始人)
  • 莫斯科的黄金时代

    作者:[美] 克里斯汀·罗思-艾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对参与者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是了解二战后到苏联解体期间苏联电影、电视和广播文化宣传方面别具一格的作品。 第一次从全新的文化视角剖析了拥有强大文化实力的苏联在与美国的文化冷战中最终落败的深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苏联媒体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然而却成败参半。1959 年,赫鲁晓夫访问好莱坞,可是却在那里遭受一些女演员的恶意中伤。他表现出了十分强硬的态度:苏联文化定会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扔到历史的垃圾箱。 本书作者描写了二战以后到20 世纪70 年代之后,苏联的广播电视业和电影工业的基本状况,向读者阐释了赫鲁晓夫构想苏联媒体文化的勃勃雄心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全力发展现代媒体业,致力于为全国观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观众群)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苏联人民热衷于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但是他们所收听、收看的并非西方媒体上作为重要新闻所播报的五彩纷呈的文化,而是典型的、正统的苏联式节目,这都是由于赫鲁晓夫对好莱坞的强硬态度所决定的。 这正是苏联文化真正的黄金时期,它向世人宣扬:社会主义文化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应该享有的。但是,这种苏联式的成功也带来了复杂的、始料未及的后果。 作者强调了苏联的独立自主的媒体文化、越来越复杂的消费者文化、国外媒体种种深谋远虑的诱惑性影响以及媒体的野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向人们展示了战后苏联传媒帝国由内部发生的转变。 由此,作者还得出结论:苏联的新媒体文化越来越接近西方的大众媒体文化(比如好莱坞文化),也就是它所定义的敌方文化。20 世纪70 年代,苏联传媒帝国超越了赫鲁晓夫的雄心,开始不断将苏联特有的正统文化予以瓦解,并渐渐走出了文化冷战。
  • 外国新闻传播史

    作者:郑超然

    《外国新闻传播史》共计八篇,二十四章。第一篇为总论,综述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进程;第二篇至第七篇,分述各洲各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重点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美国、日本、印度、巴西及埃及等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国家,而每个国家,均包括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的创始、发展、现状及趋势;第八篇介绍了关于世界新闻传播新旧秩序的论争。
  • 传播学史

    作者:E.M.罗杰斯

    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该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必读的读物。该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 从狄德罗到因特网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巴尔比耶,卡特琳娜·贝

    从1751年狄德罗《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到21世纪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几百年间,法国传媒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本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展开,昭示了法国以至欧洲传媒发展进程中,影响最为巨大的那些传播形式。《大百科全书》、司汤达小说、任天堂游戏,电话、广播电视、因特网,这些看似松散的元素是如何集中在一起的?传媒的变迁与文化演进、民族特性的关系如何?传统书业与启蒙运动、印刷刊物和大革命的渊源又怎样?诸多问题得到了详尽而明晰的探讨,许多观点与论据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 本书为研究、了解法国传媒史的必读图书。被译为英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中文等多种文字。
  • 西方媒介史

    作者:(法)让纳内

    本书是作者在巴黎政治研究学院讲授的十五节课的讲义基础上拓展而成的媒介史专著。书中线索灵活,不仅论述了西欧各国媒介发展史,而且还厘清了各种媒介的发展史以及各个时期媒介的发展过程,突出了西欧媒介的整体性,并通过横向对比来表明它们的相互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结论部分着重论述了媒介的历史与民主的未来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研究领域。
  • 传播学简史

    作者:阿芒·马特拉 米歇尔·马特拉

    《传播学简史》作为一部学术史,既没有按照编年方式撰写,也不存在一条线性的发展线索,而是通过追溯包括哲学、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控制论以及认知科学等多学科在传播领域的“张力和对抗”,把握学科发展的态势。《传播学简史》内容包括:第一章社会有机体第二章新大陆的经验主义第三章信息理论第四章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利第五章政治经济学第六章回归日常生活第七章支配性传播
  • 传播学史

    作者:[美] E. M. 罗杰斯

    作者E. M. 罗杰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传播学学者,他的这本《传播学史》对传播学的历史和建构作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最显著的特点是:资料翔实;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时间跨度较长。全书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传播学领域的建立”三部分。
  • 中国新闻传播史

    作者: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作者皆为新闻学领域的大家,他们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源远流长。
  • 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

    作者:凯文·威廉姆斯

    从15世纪的古登堡印刷机到21世纪的通信革命,本书详尽地叙述了英国出版业、报业、电影业、广播业、电视业等多种大众传媒与英国政府、经济、民众等多种社会力量之间波澜壮阔的互动过程及其运作逻辑。诺斯克利夫革命、英国广播公司的建立、舰队街的兴衰、新媒体的崛起,数百年英国大众传媒历史历历在目。本书亦因其精到的历时性回顾与分析,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大学读物。
  • 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作者:前坂俊之

    本书以1931年—1945年日本国内及中日关系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详细有据地叙述了日本主流报纸对这些事件的报道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珍珠港事件,对于这些扭转中国、日本甚至全世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日本主流报 纸进行了怎样的报道,这些报道又对时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从野心膨胀到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中,主流报纸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应独立客观的“第四权”,为何一步一步沦为政客愚弄民心、推动战争的罪恶凶器? 从战争与新闻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舆论管制对于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走向的影响,运用大量原始资料,为读者展示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景况,对御用报纸、犬儒媒体对日本侵略战争的推波助澜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并揭示了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对于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重要意义。
  •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作者:[美]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

    本书分两卷、共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是西欧从手抄书文化向印刷文化的过渡,尝试勾勒这一次传播革命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论述这次传播革命和其他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变革通常被认为与其相关的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联系在一起。
  • 全球新闻传播史

    作者:李彬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力图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里揭示的一系列"全球化"命题为指导,同时吸取20世纪以来"新史学"的理论,针对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化、社会动因、专业背景、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等,展开全面系统分析,点面结合、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结合,以期勾画一幅有机的全球新闻传播史,从而既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又为我国新闻传播界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提供科学的历史参照。
  • 全民書寫運動

    作者:約翰.哈特利

    在熱絡的網路上傳貼文、分享與回應交流中,數位原住民已主導了未來的知識與產業創新。 你必須擁抱數位素養,才能成為贏家! 數位時代關鍵的文化素養,已成為改寫教育內容、創造知識經濟的能量,也將是下一輪民主世代,必備也必須競逐的政治話語權及場域! 無論是熱衷上網的網民、關心數位教育的師長、追求產業創新的企業家與官員,都必須聽取文化研究學者哈特利的建言。 審定、導讀:簡妙如(中正大學電傳所副教授) 陳光興(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詹宏志(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鄭國威(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 推薦 微網誌、討論區和社群網站,正熱熱鬧鬧地上演著全民書寫盛事。在複雜的網路世界裡,我們如何引領系統走向創新的未來?如何看待數位時代的新媒體型態,如何正視數位世界的新奇、互動、創意特質? 因《解讀電視》一書享譽盛名的文化研究學者約翰.哈特利,以鉅觀的理論架構,穿透當前的數位文化現象,交出這本《全民書寫運動》。他檢視從印刷媒體走向數位影音多媒體的歷史變遷,就媒體的科技及文化形式,論證網絡社會裡的媒體運作型態,探討熱衷貼文分享的網友、關心數位教育的師長、追求產業創新的企業家與官員,在數位浪潮中應該積極努力的方向。 哈特利認為,數位時代的發展關鍵,將是能否善用「數位素養」。經由數位科技,我們自由地讀寫並用,並透過社會網絡參與公共領域、為知識交流貢獻一己之力。我們不僅可以在商業和社群環境中發展個人事業,創造經濟與文化上的價值,連帶開創了集體智慧的知識成長模式。 哈特利由這種以社會網絡為基礎的市場形態,延伸出「創意產業」的核心運作邏輯,認為這正可全面推動創意革新、知識成長與人類福祉。 五十年前,文化研究學者霍加特交出經典之作《讀寫能力的用途》;五十年後,哈特利延伸了霍加特的理念,交出又一部鉅作。有別於一般的個案現象討論,哈特利的系統性分析,讓我們更明瞭網絡運作的社會、文化與經濟價值,清楚創意產業的創新模式、價值鍊及經濟體系,也同時捕捉到數位世代眾多文化現象的深層意涵。
  • 我们能相信BBC吗?

    作者:[英]罗宾·艾特肯

    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能相信BBC吗?BBC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媒体品牌,每一年都在发展壮大。她的声誉与诚实精准的记者联系在一起。但是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这个公司普遍存在的左翼思想,这种思想正在危害BBC的公正性。本书展示了为何一些组织和观点得到强烈追捧而另一些坐冷板凳。 书中探讨了“公共广播”的概念,还质疑这是否就简单意味着广播和电视远离商业偏见,还提到媒体中存在的应该警惕的“隐藏的说客”。作者描述了在BBC担任记者和执行者25年的经历,以一种独特的权威视角来分析和讨论了新闻机器的内部运行的生动画卷。还告诉读者BBC是如何回应持不同政见的政客的。 对于一些原BBC职工通过媒体对他的批评,Robin Aitken做出了回应了还详细叙述了他近期与工作者决定发表此书的信函。本书是对于近期热议的公共广播的及时贡献。
  • 施剑翘复仇案

    作者:[美] 林郁沁(Eugenia Lean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 认识媒体

    作者:[美] 乔治·罗德曼

    本书共十五章,每一章都以独特的基本架构“历史、行业、争议”展开,分别介绍了图书、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电影、唱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及公关、广告的历史、行业状况以及面对的争议。这种独特的组织方式让读者得以全面直观地掌握媒体的概念,并了解媒体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等等。本书涵盖广泛,可视作一本媒体的小百科全书。 书中实例丰富,贯穿始终。这些来自美国的典型案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美国的媒介生态,使本书成为新闻传播学引进图书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入门级教材。
  • 王国与权力

    作者:[美]盖伊·特立斯

    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 掘地三尺深挖《纽约时报》内幕 每个名字、场景、故事,句句属实 每一天,从早上的新闻,到晚上的热帖,所有这些信息和咨询,全由记者报道,再由编辑打磨挑选。是他们的“创造”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谈论什么。 《纽约时报》是所有媒体中公认最可靠的历史记录者,它报道的就是事实。从地方小报到世界自由主义阵营的旗帜,哪些人为它奠基,为它添砖加瓦?是一群只为新闻而活的人。 他们全力报导今天,截稿时间一过,该跳舞跳舞,该赛马赛马。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也是真正的野心家、投机客和享乐家。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第一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本书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最权威细致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