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荒诞派戏剧

  • 荒诞派戏剧

    作者:[法] 米歇尔·普吕讷 Michel P

    荒诞派戏剧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奥斯威辛和广岛展现了人类所能制造的恐怖和疯狂,自此,人类生活在一个不再有准则的世界里,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带着焦虑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状态。荒诞派戏剧家们以大量充满挑战意义的作品更新了戏剧观念,力图通过荒诞表达现代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奈等荒诞派剧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戏剧语言的实验,以表现世界的不和谐和言语交流之困难。 米歇尔·普吕讷的这本《荒诞派戏剧》描述了荒诞派戏剧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详尽地介绍了荒诞派戏剧的主要剧作家,简要地分析了他们的戏剧,揭示出荒诞派戏剧的总体特征和影响。 编辑推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时间里,流行着荒诞的概念。奥斯威辛和广岛揭示了人类精神所能制造的恐怖和疯狂。生活在一个从此不再有准则和超验的世界里,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带着焦虑地就人类状况的意义缺乏和语言在个体间建立一种交流的无能进行思考。戏剧家们也带着同样的焦虑。他们以大量不同寻常的具有挑战意义的作品更新着我们有关戏剧表现的观念。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实验着一种戏剧语言,以表现世界的不和谐和交流之困难。 本书旨在向那些感到荒诞派戏剧已经远离自己的大学生揭示曾经使那些作为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记号的作者——阿达莫夫,贝克特,热奈,尤奈斯库——互相接近又互相对立的那些偶然性和独特性。这本书综述了他们每个人不带着任何宗派意识地,为了创造一种超出常规的戏剧创作方法而使用的那些手法。这种戏剧创作方法的嘲讽和颠覆性的特征来自于他们对于荒诞事物的不可接受的胜利的不能接受。
  •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第5卷-荒诞派戏剧及其他

    作者:汪义群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荒诞派戏剧及其他》(第5卷)着重介绍了盛行于西方五六十年代的荒诞派戏剧以及在此之前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戏剧流派。这些戏剧的作者来自于欧美各国,如英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美国等。
  • 秃头歌女

    作者:

    尤奈斯库和他的《秃头歌女》 尤奈斯库中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作品中的人生历程是支离破碎、漫无目的的。他的作品的戏剧表面上具有明显的喜剧性,却着力于指出人无力控制和规范日常体验,再三表明人是现代科技和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受害者。 尤奈斯库的戏剧从一开始就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种漂泊的生命:失去了内心的和宇宙间的依附和坐标,找寻着无法找到的避难所。悬而未决的人类的寓意处在"人的戏剧"的瓦砾中。他的作品抛弃了传统戏剧中的绝大部分合乎逻辑的结构。在剧中几乎没有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情节;不论角色们怎样狂乱地表演,他们的忙碌只不过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的任何事情都未曾发生。 尤奈斯库等人的作品,人们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称之为"焦虑不安的古怪"戏剧。这种"焦虑不安的古怪"来自于"对相对物质现实而言的精神现实的夸张",而这种夸张正是理解荒诞派戏剧的关键:我们在戏剧中所看见的正是被冲动、烦乱、幻觉、梦想及一段时间、一个空间内的神经质所控制的个体的幽灵: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的西方。但同时,人们也指责这种过激的新戏剧中所包含的对人类和个体生存条件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观点及对于社会情形及历史状况的全然忽略。 尤奈斯库戏剧中的人物,像贝朗热等都是反英雄的,他们尽可能从人类最卑微的方面做到了这一点在1949年首演的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一剧中,角色们坐着闲聊,反复他说着大白话,听起来废话连篇。作者以此说明口头交流的苍白无力。可笑而无意义的举止和交谈有时使剧作表面上呈现相当的喜剧色彩,但它隐晦地表述了严肃的形而上的苦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喜剧传统对荒诞派戏剧的影响,这种影响源于即兴喜剧、轻歌舞剧和杂耍歌舞,并同笑剧、杂技等戏剧艺术结合在一起。 在尤奈斯库的戏剧中,浪漫主义戏剧探索真理的特点不复存在。他和其它一些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不仅和尼克莱·果戈里、布莱希特的作品很接近,而且和艺术中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技巧和哲学主张有联系。
  •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作者:Martin Esslin

    In 1953, Samuel Beckett’s Waiting for Godot premiered at a tiny avant-garde theatre in Paris; within five years, it had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twenty languages and seen by more than a million spectators. Its startling popularity marked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ype of theatre whose proponents—Beckett, Ionesco, Genet, Pinter, and others—shattered dramatic conventions and paid scant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realism, while highlighting their characters’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one another. In 1961, Martin Esslin gave a name to the phenomenon in his groundbreaking study of these playwrights who dramatized the absurdity at the core of the human condition. Over four decades after its initial publication, Esslin’s landmark book has lost none of its freshness. The questions these dramatists raise about the struggle for meaning in a purposeless world are still as incisive and necessary today as they were when Beckett’s tramps first waited beneath a dying tree on a lonely country road for a mysterious benefactor who would never show. Authoritative, engaging, and eminently readable,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is nothing short of a classic: vital reading for anyone with an interest in the theatre.
  • 荒诞派戏剧

    作者:马丁·艾斯林

    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荒诞派戏剧》是评论荒诞派戏剧的权威著作。《荒诞派戏剧》分析产生并且流行于五十年代的以贝克特,尤涅斯库,阿达莫夫和热奈为代表的一派西方戏剧,书名《荒诞派戏剧》随后成为该流派的公认名称。马丁·艾斯林的这本著作研究这个奇特流派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传承与意义,也许是二十世纪写就的引用最多,因此也最为著名的一本戏剧论著。
  • 归于尘土

    作者:[英] 哈罗德·品特

    《归于尘土》收录了品特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往日”、“无人之境”、“背叛”、“月光”、“山地语言”等8部剧作及4篇演说。品特作品中的角色多是失业者、小职员等社会底层人物,擅长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诺奖授奖词称他的作品“揭露了日常闲谈掩盖下的危局,直闯压抑的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