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东

  • 伊朗

    作者:[英]迈克尔•阿克斯沃西

    伊朗(波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也是全球为数不多仍保持着自身文明独特性的国家。时至今日,作为具有广泛区域影响力的伊斯兰大国,伊朗以其丰富的能源储备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即便如此,伊朗看起来却一直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为什么伊朗政府公然表示不愿适应西方意识形态?伊朗何时、何故转为什叶派国家?哪些因素诱发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伊朗的核计划真是为了拥有核武器吗?哈梅内伊是否是独裁者?究竟是谁在掌管这个国家?一系列与伊朗相关的疑问呼之欲出。要解答这些疑问,必须深入了解伊朗历史。

    本书通过问答的方式,逐一解释了与伊朗密切相关的那些重要问题的历史根源与演变过程。叙述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纵贯至21世纪初期,提取关键事件与节点,剖析影响与后果。本书一改通常从西方和外交视角落笔的历史写法,立足伊朗本国文明发展历程,着眼伊朗国内文化、经济、政治、人民的真实面貌,为世人迅速了解当代伊朗何以如此、何以至此、将何去何从,提供了新的、更丰满的解答。

  • 伊朗四千年

    作者:[伊朗]霍昌·纳哈万迪 / [法]伊夫·博马提

    ★四千年的历史,一把理解伊朗的钥匙。

    ★连通东西方的“十字路口”,各大文明交织碰撞的熔炉。

    ★一个充满矛盾的地域,一个尚未被世界理解的历史大国。

    ★它背后的故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是世界历史的注脚。

    ◎编辑推荐

    ☆6种文明的碰撞,18个朝代的更迭,对4000年历史的全景式呈现。

    ☆丰富的史料,叙述性的写作方式,严谨的同时富于情感和趣味。

    ☆13幅精美彩图,包括历史古迹、重要文物、艺术作品,直观感受伊朗的历史和文化气韵。

    ☆精美装帧,外封反面彩印朝代更迭示意图,纷繁朝代更迭一目了然。

    ————————————————————————————————

    本书是一部讲述伊朗4000年的通史。

    在这片土地上,埃兰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交替与碰撞,一个接一个王朝建立又灭亡。它们采用了怎样的行政体系,留下了哪些璀璨的文化,推行过怎样的宗教政策?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居鲁士大帝、霍斯劳一世、阿拔斯一世,开疆拓土,建立治世,写下这片土地的辉煌与荣耀;山中老人、鲁米、塔荷蕾,波斯刺客、诗人、传奇女性,为历史添上了神秘与浪漫的色彩。

    作者查阅大量史料,采用叙述式的写作方式,使得这部严肃的历史著作情感丰沛,且趣味盎然。

    数不清的跌宕与转折之后,当下的伊朗慢慢成形,其国家与民族心理的特点,甚或其困境,都隐现于它的历史选择之中。读懂本书,便掌握了理解伊朗的钥匙。

  • 伊朗简史

    作者:[英]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

    千年丝路上的明珠,享有盛誉的波斯诗歌,中东火药桶,当下举世瞩目的核危机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一个多面的伊朗?

    一部简史,浓缩了伊朗前世今生5000年的精髓

    ◎ 编辑推荐

    ☆由职业外交官所书,20余年的审慎观察,打破西方对于伊朗固有的他者印象,重塑对于伊朗的理性认知。对于伊朗这样一个独特的文明古国,可以不赞同它,但必须去了解它。

    ☆穿过漫长岁月,在不断的战争与和平交替中领略古波斯的宗教文化、诗歌、建筑、细密画之美,超出国家和文明的范畴,感受伊朗作为一个心智帝国经久不衰的力量,很好地集中解答了伊朗历史的连续性问题。

    ☆见解独到,深刻地挖掘了伊朗为何会成为国际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比如为何在中东独树一帜以什叶派为国教?伊朗的传统是扩张主义,还是被动防御?伊朗女性的地位和享受的权利到底如何?作者尽力呈现一个最真实的伊朗,解除我们对于伊朗的诸多误解。

    ☆为何美国和伊朗势不两立?伊朗政府为何执意发展核计划?来之不易的伊核协议是如何促成的,在伊朗内部和美国分别面临哪些威胁?作者冷静解读了伊朗核问题,并做出了前瞻性思考。

    ◎ 内容简介

    从先知琐罗亚斯德时代到强大的古代波斯帝国,再到1979年革命、人质危机和艾哈迈迪·内贾德执政时期,作者生动且完整地描述了伊朗数千年的历史。他清晰又详细地解释了古代伊朗复杂的王朝更迭和在共同的文化纽带联系下各族群融合而成的现代伊朗文明混合体。书中多处具有启发意味的独到见解使得本书成为理解伊朗这片复杂土地的重要指南。

    ◎ 媒体&名人推荐

    每一页都是对伊朗历史的精辟提炼,闪现出深刻的洞察力。迈克尔·阿克斯沃西,当代伊朗事务方面的作家和学者,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伊朗事务处的前负责人,从头开始,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金融时报》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是波斯事物的爱好者,比如伊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明之一的历史、波斯诗歌和现代电影等。作者在本书中将伊朗理解为一个心灵帝国(一个更深层次、人道、深思熟虑的伊朗)和一个革命性的伊斯兰帝国(对自己的独特性有了更高的认识)。

    ——《犹太先驱之声》

    对伊朗历史绝佳的单卷版介绍。

    ——《新政治家》

    比小说更扣人心弦……本书对于当代伊朗及其面临的挑战的描述相当于一千部纪录片和新闻简报。

    ——罗伯特·欧文,《展望》

    这本书引人入胜、论证有力和文笔优美,描述的是一个发现自己再次处于国际事务中心的国家。

    ——贾斯廷·马罗齐,《帖木儿大帝》

  • 与摩西同行

    作者:邱一新

    基本上,我总是带着想象力去旅行。因为,我的旅行常常走在非文明地区,不是沙漠,就是丛林莽原,再不就是古文明遗迹,所以,如果缺乏想象力,可能会很无趣。就拿到西奈半岛考古摩西的《出埃及记》那次来说吧。一路上烈日当头,放眼四周不是石砾荒漠便是光秃秃的山,如果没有想象力…… 精彩的地方有:勇进伊朗——深入伊斯兰世界的什叶派国度;霍梅尼回教帝国探秘,遇到“圣战士”——我的导游穆森; 要过关,先抽血验艾滋——伊拉克边界通关记;《一千零一夜》没有说完的故事——巴比伦、亚述、苏美尔文明考古之旅;登西奈山,小心骆驼骗你钱——摩西“出埃及记”路线实地走一遭;入埃及记——伟大的导游亚瑟。
  • 喀布尔女孩

    作者:[美]盖尔-雷蒙

    《喀布尔女孩》是基于作者盖尔?雷蒙在喀布尔、伦敦及华盛顿特区长达三年的实地采访和调查,写就的一个震撼心灵的真实故事。 《喀布尔女孩》是一个普通女孩在战争环境下成长进取的痕迹,《喀布尔女孩》也是一个姊妹情深合力奋斗的故事。《喀布尔女孩》中主人公卡米拉冒着重重危险奔波于市场,巧妙地与塔利班士兵周旋,化解种种危机。《喀布尔女孩》描绘了卡米拉带领姊妹们和附近社区的女子们,一针一线,从家中客厅开始,缝制出一个足以造福家乡的制衣王国的传奇。所有曾经自卑、自弃,畏缩不前或看不到希望的读者,都应该读读《喀布尔女孩》。《喀布尔女孩》中这些女子的经历深深地鼓舞了阿富汗地区及至全世界的女性:即使被全世界遗忘,也不要轻易放弃希望。只要努力和坚持,你终将绽放属于你的那一份美丽。
  • 圣地

    作者:[英] 大卫.罗伯茨

    跟随《圣经》中先民们跋涉的路线,走入荒凉而寂静的大漠,重温一个个传说中神迹显示的地方和人类所创造的伟大奇迹,在这片孕育古老文明的神秘之地,时光,仿佛也被施加了魔咒,即使今天看来,那些面孔深邃沧桑、在艰难中度日的人们,壮丽奇美的石头建筑,流溢着东方情调的嘈杂集市以及天工造化、突越想像力的大自然奇景,依旧与19世纪大师罗伯茨笔下的画面毫无二致,带着某些不死的神圣与尊严。
  • Once Upon a Country

    作者:Nusseibeh, Sari

    Born into a prominent family with deep roots in Jerusalem, Nusseibeh reluctantly became involved in politics, constantly aware that co-existence with Israel is possible. Hated by extremists on both sides, he has always held fast to the principle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which have guided all his decisions, no matter what the personal cost. His beautifully-written memoirs, interwoven with the story of his larger family - and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Palestinians since before 1948 - are a rare view into what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has meant in reality for a Palestinian fami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1967 war changed things even further for Nusseibeh's life in Jerusalem - not always negatively. Appointed by Arafat to be the PLO representative in Jerusalem, we get a first-hand view inside the workings of the first Palestinian Authority, and a close-up of Arafat himself. "A deeply admirable book by a deeply admirable man." New York Times
  • 石頭之屋

    作者:安東尼.夏迪德 Anthony Shad

    兩度榮獲普立茲獎,他曾遭到槍擊,被軍隊扣押毆打,最後在採訪途中身亡。 ★ 2012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類決選 林博文(專欄作家、自由撰稿人) 專文推薦 張桂越(周刊巴爾幹總編輯)、張翠容(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感動推薦 「馬亞永有許多無人居住的房子,它們搖搖欲墜,有如鬼屋,訴說著這裡一去不返的輝煌歲月。許多年頭過去,戰爭與死亡此起彼落,馬亞永的故事就是以這些房子寫成,寫成一段各奔東西的歷史。」 兩度榮獲普立茲獎的傳奇中東戰地記者,重溯家鄉百年動盪歷史 將近一個世紀前,為了躲避戰爭帶來的殺戮、疾病與飢荒,夏迪德的祖父母離鄉背井,輾轉遷徙至美國南方,家族中的其他成員則散布世界各個角落。2006年,以色列對黎巴嫩展開報復攻擊,夏迪德也深入戰區報導。遭到攻擊的平民城鎮之一,便是夏迪德的祖先聚居之地「馬亞永」。隔年他再度回到馬亞永,整修外曾祖父留下的百年石砌大宅。 《石頭之屋》從夏迪德返鄉整修屋子的契機開始,記述他與當地工匠和居民的來往,生動幽默,常令人放聲大笑,不但穿插回溯了一整個家族與地區百多年來的歷史,同時也是當代黎巴嫩及中東地區族群、宗教與文化最鮮明的寫照。他的文字洗鍊抒情,宛如吟唱一首歌,巧妙交織著他個人的經歷、家族的離散、馬亞永的興衰、黎巴嫩傷痕累累的歷史,以及百年前多元包容的燦爛中東。 ★ 名人推薦 夏迪德這部回憶錄文字優美,生動記述了一個人逐漸融入中東世界與地中海東岸文化的過程,他曾祖父這幢屋子的房間與迴廊所述說的故事,將跟隨每個讀者許久許久。在《紐約時報》讀過他報導的讀者不只會對他身為作家的能耐感到佩服,他筆下每個人物的生命如何反映了當地揮之不去的不幸也將深印你的腦海。 ──安德列.艾席蒙(Andr? Aciman),《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作者 夏迪德寫了一本優美的書,關於一個殘破的地方與一個心碎的人。《石頭之屋》哀淒、痛苦,時而令人放聲大笑。這是一個歷史與療癒的故事,夏迪德的文字如此抒情,像是聆聽一首歌。 ──大衛.芬克(David Finkel),《好士兵》(The Good Soldiers)作者,普立茲獎得主 我立刻就被夏迪德撼動人心的文字擄獲。……如果馬奎斯探索過非小說領域,《百年孤寂》裡的馬康多感覺會像馬亞永一樣真實。 ──戴夫.卡倫(Dave Cullen),《科倫拜》(Columbine)作者 看到第六頁,我對自己說,如果夏迪德繼續維持這樣的水準,這本書將會是經典。一頁一頁看下去,他真的保持這種水準,寫出了一部毫無疑義的經典。 ──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塞敦》(Zeitoun)、《究竟是什麼》(What is the What)作者 ★ 內文試閱 序曲:家園 千年來,阿拉伯語隨著時間慢慢演進,語彙幾乎無所不包,細節可說無微不至。「bayt」直譯是「房子」,但是它的意涵豐富,超出了房舍與牆垣,召喚出人們對於家族與家園的渴望嚮往。放眼中東地區,「bayt」是個神聖的字眼,帝國衰亡、國家覆滅、疆界改易,舊日的忠誠可能消失無蹤,或者一夕易主。然而「bayt」,無論指的是建築物,還是熟悉的根據地,歸根究底,都代表一份永不褪色的認同。 馬亞永位於今日的黎巴嫩。很久以前,伊斯伯.薩瑪拉(Isber Samara)留下一間房子。這間房子從來不曾要求我們佇足或進入,它只是等待著,必要時提供庇蔭。伊斯伯.薩瑪拉把房子留給我們,也就是他的家人,讓我們與過往連結起來,維繫我們的生存,做為許多故事的場景。我曾經花了許多年時間,拼湊伊斯伯的事跡。他年少時白手起家,我喜歡想像他如何生於斯、長於斯。豪蘭(Houran)的原野向遠處延伸,連愛作夢的他也難以理解想像。 在一張歷代相傳的老照片中,伊斯伯的肩膀看似厚實,但已顯出老態,儘管他並沒有機會老成那個樣子。而且他的表情帶有一抹淘氣的味道,感覺相當年輕。與其說伊斯伯英俊,不如說他引人注目,他的臉龐在風吹日曬中磨損,但眼睛依然是漂亮的葉門藍,與周遭景物的閃族棕對比,分外獨特罕見。伊斯伯生養了六名子女,看起來非常不修邊幅,紅棕色的頭髮糾結蓬亂,鬍鬚像一撮粗大蓬鬆的畫筆。他從小就出社會闖蕩,想證明自己的能耐;後來,他也相信自己已經證明。 伊斯伯與家人拍攝這張照片時,年紀大約四十來歲。然而更讓我感興趣的,卻是後來的伊斯伯:他變成一位父親,雄心壯志不復當年,為了子女生存而將他們送往美國。我不知道他是否曾經想像,自己的兒子女兒、孫兒孫女和一代又一代後人,度過跟他一樣變化莫測的人生。他是否早在多年之前就已預見我們流浪回來,走上龜裂的臺階,打開老房子的門。 伊斯伯傳承了遊牧民族貝都因人(Bedouin)的好客傳統,他的房子總是歡迎旅人光臨。這幢房子是由岩石與磁磚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完工,周遭種了許多橄欖樹與李樹。它至今矗立在我們的故鄉,那地方的戰爭經常讓時間停止流動;它像一幅水中反射的倒影,在家族成員心中縈繞。我們是一個永遠無法安身立命的家族,成員關係緊密,從數十年前的幾個世代就開始離鄉背井。當我們想到「家」,根源意義或者地方意義的「家」,我們總是想到伊斯伯的房子。 伊斯伯的房子建築在一座小山丘上,洋溢地中海東岸(Levantine)風情,也透顯出他期待渴望的生活型態。它讓人想起一個失落的開放年代,當時鄂圖曼帝國尚未滅亡,各色各樣的人們在共享的土地上遷徙。伊斯伯房子所在的塞瑞爾區(Hayy al-Serail),過去曾是當地最美不勝收的社區,石灰岩建材、尖頂拱門、紅瓦屋頂。這些紅屋瓦是從法國的馬賽進口,在十九世紀初年見證了當地的四通八達與都會時尚。此外它們也像鄂圖曼帝國士紳戴的塔布什帽(tarboosh)一樣,透顯出地中海東岸的風格。塞瑞爾區的士紳們,銀器總是擦得發亮,每日午後必喝咖啡。家族元老,有如一張布滿塵埃的老舊長沙發,拿起繡有姓氏字母的手帕,擦拭著溼黏的眼睛。他們父子世代交替,傳承備受看重的姓氏。然而,伊斯伯的姓氏原本並不特別顯赫。 在伊斯伯所處的地域和時代,白手起家的例子並不常見,但他打響了自己的名號。他所屬的大家族默默無聞,只有「不到二十間房子」。他的家具價格不菲,遠從敘利亞進口,但也是不久之前才成為他的財產。他的房子獨樹一格,原因不只是新穎而已。建造這幢房子的伊斯伯是個作風粗獷的商人,唯有他的妻子芭希雅(Bahija)才能夠讓他不要一直盯著帳簿。這幢房子連結的時代,既蘊含珍貴的文化素養,也曾發生難以想像的悲劇。此外,它彰顯出一個善良但並不完美的人,如何善用自己的一生。伊斯伯建造的房子告訴世人,他摯愛以及賴以維生的事物;也提醒我們,日常生活的所在儘管並不起眼,但卻具備豐富的意涵。進入房子的雙扇門高大寬闊,正適合伊斯伯這樣的人物,他是一個關不住的人。 伊斯伯是我的外曾祖父,他的女兒名叫瑞伊法(Raeefa),生下我的父親。在我成長過程中,關於伊斯伯的回憶讓他死而復生,那些故事讓他變得真實起來,同時也將我的家人傳送到他的世界,一座已從新近出版地圖消失的驛站:傑戴迪特馬亞永(Jedeidet Marjayoun)。我的家人提到故鄉時,一定是稱呼它為傑戴迪特馬亞永,不會只說「傑戴迪特」或者「馬亞永」。我們使用全名,表達敬意,因為這地方是我們的源頭,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存在的根本。 我的祖先定居的馬亞永,曾經是商品貨物的集散地,貿易的路線由基督徒、穆斯林與猶太人開拓經營,三大族群編織出古老中東的圖像。馬亞永是地區交通的門戶,通往地中海濱的城市希登(Sidon)、赫蒙山(Mount Hermon)另一邊的大馬士革、古代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古羅馬城鎮遺址巴亞貝克(Baalbek)。由此可見,馬亞永算是這個地區最具國際色彩的城鎮,它的文化與先進發展鶴立雞群。 然而今日並不時興對小地方的流連忘返,這些小地方與大世界格格不入。的確,馬亞永的光彩逐漸黯淡,而且過程已持續數十年。廣受歡迎的星期五市集,如今難以為繼,過去人們總是盛裝打扮參加,女士穿上來自大馬士革的華服,男士掛上購自美國的懷錶。現在夜裡的馬亞永,只見得到搖曳微弱的燈火,連走投無路的旅人都有可能錯過。來到城裡的廣場(Saha),店鋪的商品滿布塵埃,幾十年來都標明降價求售。店主不再把櫃檯擦得發亮,不再送上雪水釀成的果子露,也不再販賣來自異國的菸草。過去有一位壞脾氣的長老會幫人看病,心情好時還會開藥方,現在早已歇業。馬亞永已經停止觀照外面的世界,也完全跟不上這個世界的腳步。城裡四處散落著各種碎片,幾十年前的舊報紙,昔人特別留下的古怪物品。當然,如今已沒有公路通過馬亞永;它的影響力曾經遍及敘利亞全境,籠罩埃及西奈半島的大城阿里什(Arish),一路延伸到藍尼羅河與白尼羅河的匯流處;相較之下,現在沿著馬亞永最大一條街走上一英里路,它就變成一個無足輕重的地方。 就在這地方,我的家族曾經協助樹立一座十字架,打亂了當地的平靜。我們雖然是馬亞永最早期的基督教徒,但是向來缺乏性情溫和公允的名聲。我們曾經走過這些街道,在開闢的過程中決定它們要通往何方,後來又沿著它們離鄉背井。雖然我們家族仍持續有新生代加入,但在情感方面依舊保持深藏不露(mastourin)的傳統,儘管我們回顧往事有時候還是會熱淚盈眶。 馬亞永有許多無人居住的房子,伊斯伯大宅是其中之一。我們稱這類房子為「mahjour」,阿拉伯文的意思是遺棄、荒廢、寂寞。它們搖搖欲墜,有如鬼屋,訴說著馬亞永一去不返的輝煌歲月。許多年頭過去,戰爭與死亡此起彼落,許多人從它們旁邊走過,把這些房子視為朋友。望向一扇又一扇破碎的窗戶,行經的人看到的是閃亮的玻璃,以及玻璃後方發生的事情。人們透過想像看著那些幽暗的房間,除了看見斑駁剝落的牆面、塵埃堆積的地板,還有幾位老友正點亮油燈、燃起煤爐。 馬亞永的故事就是以這些房子寫成,寫成一段各奔東西的歷史。「我還是每天都會想起他們。」離去的人留下來的房子四處可見,不再受到人們眷顧。「他們剛開始還會寄信。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留下的人記得我們失去的人。「我們一覺醒來,發現他們的房子成了空屋。」走進這些破落傾頹的房間,人們會聽到幽靈的聲音以及悔恨,來自仍然記得它們的人們。 閉上雙眼,忘了馬亞永。接下來你將穿過利塔尼河谷(Litani Valley),翻山越嶺,來到傑贊(Jezzine),再前往海岸邊的賽達(Saida)。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鄂圖曼帝國從崩解走向滅亡,一股持續百年的移民潮應運而生,我的阿姨叔伯、祖父母與曾祖父母也隨波逐流。馬亞永地處內陸,當時隸屬於所謂的「大敘利亞」(Greater Syria),阿拉伯文稱之為「bilad al-Sham」,戰爭帶來經年累月的無政府暴力狀態,血腥殺戮是家常便飯,各種疾病猖獗,饑荒情況嚴重;後者是拜英國與法國之賜,兩國強行封鎖地中海岸所有的阿拉伯港口。數以萬計民眾活活餓死,從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到伊斯伯的家園,都無法倖免於難。一項針對一百八十二座村落的可靠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住宅毀於戰火,超過三分之一的居民死亡。 這可怕的十年以及後續的衝擊,促使許多村民離鄉背井,飄洋過海,我的家人也是如此。從南美洲、西非到澳洲,都是他們的寄居之地;也有一些人來到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奧克拉荷馬市與堪薩斯州的威契塔(Wichita)。這段流離的年代結束之後,一九二○年,當歐洲列強瓜分鄂圖曼帝國,散居海外的黎巴嫩人竟然比國內人口還多。 我的檔案櫃中有一個綠色的資料夾,標題寫著「家族紀錄」。裡面有歸化公民與婚姻的證書,美國陸軍發給我祖父的退伍令,一位姑姑為祖母寫的生平事跡,祖父從貝魯特搭乘「拉佐號」(Latso)輪船來到波士頓的紀錄。還有兩份皺巴巴、折成三疊的族譜,涵蓋我的母系與父系祖先,也就是薩瑪拉與夏迪德兩大家族。其中一份家譜上最早的一位先人薩瑪拉.薩瑪拉(Samara Samara)生於一七四○年,後來參與一場歷史性的大流亡,據說是由豪蘭地區(位於今日的敘利亞)的一群女性領導,來到山巒起伏的馬亞永。家譜的其他部分就更為複雜,開枝散葉成兩百多個名字,以英文和阿拉伯文一一仔細記錄。 資料夾裡也有照片,其中一張出現我的外曾叔祖父米克包(Miqbal),臉龐看起來還有點孩子氣,穿著很不合身的西裝外套,翻領上別著一朵碩大的白玫瑰。其他的照片,女士們愁眉苦臉;男士們蓄著翹八字鬍,一簇一簇的頭髮似乎永遠梳不整齊。無論女士男士,都拿出星期日才會穿的考究衣裳,打扮得非常花俏。老米克包開了一家布料服飾店,招牌上寫著「物美價廉」,但是英語翻譯就不是那麼肯定:「賓主互惠」。上面的字體顯然是出自母語人士之手,帶著阿拉伯文的優雅斜度,向左邊傾側,壓倒正經嚴肅、直挺挺的拉丁字母。 吸引我家人移民的美國,遠在馬亞永七千英里之外。儘管山路崎嶇,海道兇險,然而旅程中最艱難的一段,卻是在剛離開家園的幾英里路,離開那些日後不再熟悉的面容。等到我們抵達紐約、德州、奧克拉荷馬或者任何一個地方時,我們已經失去許許多多事物。美國作家伊莉莎白.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寫道:「旅行時的第一個發現,就是自己並不存在。」換言之,你動身時不僅留下其他人,也留下你所知的自己。隨家族姓氏而來的權勢或懲罰消失了;先人胼手胝足換來的名聲,到新國度之後無人知曉;瞭解你生命歷程的人消失了;足以解釋你所犯錯誤的過往緣由消失了;在你抵達新國度的那一天,除了你的姓名之外,一切都會消失,甚至就連姓名都有可能被迫更改。 為了生存,太多的事物必須拋棄。你的感受遭到忽視,因為有更多的人吃了更多的苦。對這些旅人而言,他們還能擁有的就只是生存,以及回憶中的臉孔,直到他們珍藏的照片磨損不堪,甚或四分五裂。儘管我們都無法喚起它的形象,伊斯伯.薩瑪拉的大宅兀自矗立,訴說他的與我們的姓氏。這是一個讓人回顧過往的地方,有如一具船錨,回顧留在那裡的一切。對於我的族人,無論是離散還是團圓,伊斯伯的大宅向他們宣示:記得過去,記得馬亞永,記得你的本來面目。
  • 伊斯兰与国际热点

    作者:金宜久

    本书共分为五编。第一编为导言,它概略地讨论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的概念、伊斯兰教的发展模式、伊斯兰世界、近现代伊斯兰教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相关后果论问题。 第二编,选择伊斯兰世界具有代表性的13个国家,分别是论述这些国家的政教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伊斯兰教在这些国家传播,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各国的伊斯兰复兴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的政教关系问题。本编的目的在于为其后各有关章节所拟讨论的问题做一铺垫。 第三编,论述冷战时期析地区冲突和战争。本编所述内容实际上涉及地区政治问题。 第四编,论述冷战时期的伊斯兰世界。本编讨论的问题仍属于地区政治问题。它讨论在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下,一些伊斯兰国家是如何既分别依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是如何对美苏在伊斯兰世界的激烈争夺做出或强或弱的反应的。 第五编,从不同侧面论述冷战后的伊斯兰世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国际政治向多极化发展和演变。 最后,本书将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伊斯兰因素问题作一总的讨论以为结束语。
  • 伊斯蘭國

    作者:派崔克.柯伯恩

    快速竄起的伊斯蘭國,佔有的領土已逾7個台灣大 它已經不只是個「恐怖組織」 而是一個──真正的「國家」! 《獨立報》駐中東逾35年資深記者 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的第一手資訊 全球搶先發行! 伊斯蘭國(IS/ISIS/ISIL)的前身是伊拉克基地組織。 賓拉登死後,他們迅速發展。現在的伊斯蘭國,殘暴得連基地組織都必須與其劃清界線。而他們的領土,也在短時間內擴張逾7個台灣大,比英國還大,領有六○○萬人,有能力對外銷售石油,每天進帳二○○萬美金,甚至有稅收體系──儼然是個真正的國家。 ◎伊斯蘭國能在2014年立國,要謝謝美國 如果沒有美國送武器給敘利亞所謂反阿塞德組織,ISIS也拿不到美軍最精良的武器。若不是美國與「溫和派」互通聲氣,ISIS也無法掌握美國動向。 在美國的支持下,伊拉克成立了世上少有的腐敗政府,把人民逼去支持ISIS。美國資助伊拉克41.6億美金建立35萬大軍,不但餵飽貪官,還敗於ISIS六○○○人,直接奉送石油大城摩蘇爾!伊斯蘭國之所以成長、茁壯、建國,怎麼能不謝謝美國? ◎送桶瓦斯到巴格達,要1萬美元 過去的伊拉克,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海珊、石油與專制政體。而美國從海珊手裡「解放」伊拉克以後,現在的伊拉克,不但政府腐敗,連軍紀也一同敗壞!一位伊拉克退休將領對現在伊國軍隊評語是:「貪腐、貪腐、貪腐!」 貪腐,讓伊拉克人當兵要付錢、升官要付錢,連期滿出獄都要付錢!國家的軍隊變成純粹的投資人,35萬大軍+65萬警察,加上41.6億美金的經費,打不過ISIS的6000人。而伊拉克的墮落,也成為ISIS壯大的溫床,中東國境崩潰的前奏。 ◎沙烏地不是當美國的友邦?怎會是恐怖組織的金主? 空襲敘利亞!警告ISIS!沙烏地阿拉伯這位美國的盟友,並肩作戰的夥伴,其實也與九一一事件有關,而且從未被究責?不只是ISIS,沙烏地阿拉伯還是基地組織的金主,中東諸多激進組織、反抗運動的參與者、指導者! 聖戰、阿拉伯之春、反恐戰爭,沙烏地阿拉伯通通有分!為什麼?而又是什麼原因,讓沙烏地阿拉伯緊急剎車,轉向美國一起「反恐」?而若是──轉向已經太晚,又會造成甚麼樣的影響? ◎反恐戰爭全面潰敗,伊拉克即將消失? 二○○三年,美國推翻海珊政權。然而,換來得卻不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分崩離析的伊拉克。ISIS,一個「恐怖組織」,不但已經擊敗美國支持的伊拉克政府,並幾乎已經獨立建國。 美國、沙烏地等6國聯手空襲-─也無法遏止ISIS的腳步! 是什麼樣的誤判,導致美國徒耗人力與財力,最後只能黯然撤離伊拉克?而美國與「盟友」的作為,看似聲勢浩大,卻攔阻不了ISIS──原因又在哪裡?而在反恐戰爭全面潰敗後,我們即將面對的,又是什麼樣的中東新局勢? ◎石油重鎮摩蘇爾四天就淪陷的第一手觀察-出版前緊急追加,全球搶先曝光! 透過公然殺害記者、並將影像透過網路傳布到全世界,ISIS成功打造自己的恐怖形象!以至於在二○一三-二○一四年間,幾乎沒有完整的伊拉克資訊進入西方世界的主要媒體當中。 也因此,石油重鎮摩蘇爾的陷落讓西方世界陷入一片靜寂。大家都嚇壞了──摩蘇爾是怎麼陷落的?這可是伊拉克第二大城,伊拉克的石油命脈!到底發生什麼事? 作者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是英國獨立報的資深記者,駐中東超過35年。本書不但獨家搶先披露的完整紀實,作者並深入紀錄摩蘇爾人對此的反應與想法,由此觀察ISIS的興起,究竟對伊斯蘭世界投下一個甚麼樣的震撼彈。 ◎英國《獨立報》駐中東35年資深記者,中東第一手資訊! 本書作者派崔克.柯伯恩(Patrick Cockburn)目前是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的資深記者,駐派在中東已達36年。經歷過海珊崛起、波灣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到伊拉克後海珊時代的貪腐伊拉克,柯伯恩不但深入險境,也透過各種管道汲取各種消息!根據內文,他知道九一一的國會報告被刪除二十八頁,抹去沙烏地阿拉伯在九一一事件當中的足跡。他從伊拉克的高階將官處探聽消息,確認摩蘇爾戰役為何百萬大軍敵不過6000人。他直接與聖戰士對談,還原中東局勢的真正面貌。 名人推薦 ★前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研究員、民進黨祕書長 吳釗燮 ★作家﹑國際政治評論員 陳婉容 ★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趙恩潔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 聯合推薦(以上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序)
  • 伊斯兰中东

    作者:[美]查尔斯·林霍尔姆

    《伊斯兰中东:传统与变迁》主要内容包括平等主义的个人主义前提、国家和社会:先知,哈里发,神圣的权力:吟诵者,法学家和圣徒、苏丹和暴君、服从的困窘等,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 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

    作者:鲁宾逊

    本书是一部讲述从先知穆罕默德直至现代的伊斯兰世界文明史的恢宏巨著,含意深邃、深入浅出、生动流畅的文字表达,配以繁富的插图和史料,引领读者感受穆斯林文明的巨大魅力。 究竟何谓伊斯兰?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为何相互猜忌一直是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关系的特征?今日宗教与政治的原教旨主义根源到底何在? 作者以出神入化的笔触勾勒出伊斯兰文明的发展脉络,对穆斯林社会的经济根基、社会规范、认知的形成与传承,艺术上的伟大成就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着重探讨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它对东西方文化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是一部融权威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著作,通篇闪耀着真知灼见,配合每页文字的插图说明赋予这部书更丰富的内容,其阅读价值和参考价值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在8-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穆斯林世界无论是在地域的扩张还是在创造能力方面都首屈一指,在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漫长的较量过程中,仅仅是到了晚近时期西方世界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如今,穆斯林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已占到1/5,然而西方对于真实的伊斯兰世界却普遍存在着误解。 弗朗西斯·鲁宾逊和他搭档们致力于消除这些误解,他们打破了西方把伊斯兰理解为单一文化的偏见,驱散了笼罩着伊斯兰世界的重要迷雾,赞颂了它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种种成就,并且成功的探索了共享同一宗教,文化渊源的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极其复杂的关系。 《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以十分精准的语言表述出对伊斯兰世界极为透彻的理解,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伊斯兰世界,熨帖入微,旁征博引、全书洋溢着智慧之光,充分展现出学术大家的风范。
  • 阿以冲突 问题与出路

    作者:殷罡

    阿以冲突是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最久和最复杂的地区冲突。本书的宗旨是对阿以冲突,特别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的要点进行深入客观的专题论述。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阿以冲突及其政治解决的基本情况,“阿拉伯前线国家”在冲突及其政治解决中的作用,由阿以冲突引发并对政治解决有重要影响的叙利亚--黎巴嫩的特殊关系,以及埃及--以色列边界争端和黎巴嫩--以色列--叙利亚三方间边界争端。第二部分,论述巴勒斯坦问题的各主要议题,包括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国家地位,巴勒斯坦领土与边界的演变,耶路撒冷之争,巴勒斯坦难民的产生与永久安置等。第三部分,论述中东地区的军备控制与安全合作,水资源争端,阿以经济关系和巴勒斯坦经济环境。
  • What Is Islam?

    作者:Shahab Ahmed

    What is Islam? How do we grasp a human and historical phenomenon characterized by such variety and contradiction? What is "Islamic" about Islamic philosophy or Islamic art? Should we speak of Islam or of islams? Should we distinguish the Islamic (the religious) from the Islamicate (the cultural)? Or should we abandon "Islamic" altogether as an analytical term? In What Is Islam?, Shahab Ahmed presents a bold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Islam that challenges dominant understandings grounded in the categories of "religion" and "culture" or those that privilege law and scripture. He argues that these modes of thinking obstruct us from understanding Islam, distorting it, diminishing it, and rendering it incoherent. What Is Islam? formulates a new conceptual language for analyzing Islam. It presents a new paradigm of how Muslims have historically understood divine revelation—one that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how and why Muslims through history have embraced values such as exploration, ambiguity, aestheticization, polyvalence, and relativism, as well as practices such as figural art, music, and even wine drinking as Islamic. It also puts for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constitution of Islamic law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hilosophical ethics and political theory. A book that is certain to provoke debate and significantly alter our understanding of Islam, What Is Islam? reveals how Muslims have historically conceived of and lived with Islam as norms and truths that are at once contradictory yet coherent.
  • 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透视

    作者:唐志超

    我是谁?我们的未来在哪里?长期以来,库尔德人一直在为自己的身份苦恼不已,并竭力探寻维护其民族权利的道路。20世纪初以来,库尔德问题一直是严重影响地区稳定与发展,且困扰多国的中东热点问题之一。《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透视》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剖析中东库尔德问题的著作,以库尔德问题百年发展演变为线索,尝试回答了“库尔德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世纪难题。 《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透视》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系统梳理了库尔德问题的历史发展过程,全面评析了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四国的库尔德问题,并对主要国际行为体(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以色列以及阿盟)的库尔德政策进行了逐一研究。《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透视》在多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对叙利亚和伊朗的库尔德问题研究、世界大国的库尔德政策、“阿拉伯之春”对库尔德问题的影响,等等。此外,通过对相关国家库尔德政策以及经验教训的探讨,本书对我国处理民族问题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 迪拜

    作者:克里斯托弗·M.戴维森 (Christo

    《迪拜:脆弱的成功》的主要内容包括:1酋长国的诞生;2从阿拉伯民族主义到共同安全;3自由港的建立;4经济多元化;5政治稳定与协商统治;6迪拜矛盾体;7联邦的稳定性;8安全、犯罪与恐怖势力等。
  • 阿拉伯剧变

    作者:马晓霖

    2010年12月中下旬以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多国相继陷入动荡、战乱和政权更替。本书汇集外交部、社科院、新华社等单位43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撰写的50篇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新媒体等不同维度和多个层次,剖析这场地区世纪剧变,梳理阿拉伯社会深刻演变的动因和走势,盘点各国危机应对得失,有利于国内读者重新认识和定位阿拉伯世界。 本书由博联社总裁、资深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主编。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前驻沙特阿拉伯、埃及大使吴思科作序。
  • 中东和平进程

    作者:匡特

    本书分析了自1967年阿以战争爆发至2004年阿拉法特逝世近40年间美国历任总统是如何应对中东复杂局势的挑战的。 作者采用最新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及其他已发表的有关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第一任期)八位美国总统的材料,将当前局势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并指出了打破巴以僵局的可能出路。
  • 中东政治与社会

    作者:王联

    《中东政治与社会》围绕阿拉伯、伊斯兰、冲突、革命和石油这五个核心概念,全面展示了战后60余年来中东各国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变迁,重点探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与国家、宗教与社会、政府与政治、战争与和平以及经济与发展等领域,同时也讨论了西方大国对本地区的影响,以及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等。《中东政治与社会》适应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可供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参考,对中国中东学的学科建设而言,也可称得上是一本中规中矩的奠基之作,对高校国际关系专业中东研究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大有禆益。
  • 耶路撒冷:伊斯兰激进派与西方影响下的圣城未来

    作者:(以) 戈尔德

    本书作者是以色列政府的高级官员,本书一本从以色列的立场全方位阐述耶路撒冷问题的专著,作者强调,耶路撒冷是古代以色列的遗产,与现代以色列的诞生有着密切关系。本书还梳理了美国布什、奥巴马政府对中东和耶路撒冷的政策。本书的观点不一定符合我们的立场,但是它对于我们分析耶路撒冷问题、看清以色列的立场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