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主

  •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作者:Ronald Inglehart,Chr

    Review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Democracy is the crowning achievement of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he origins, evolu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human values. Bold in its theorizing, pathbreaking in its methods, breathtaking in its empirical scope, and stunning in its findings,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science works ever produc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regimes. Inglehart and Welzel make a compelling case for viewing development as the expansion of human autonomy and choice, and for political freedom and democracy as the consequ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Anyone who thinks modernization theory is dead will have to grapple with the powerful logic of their evidence and argument." -Larry Diamond, Stanford University "This book is a landmark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tization. It will polarize opinion, provoking both strong acclaim and fierce critique. For this work presents powerful evidence contradicting several major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t will be debated and cited now, and in years to come." -Hans-Dieter Klingemann, Fondation National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 Paris "Inglehart and Welzel's book is a tour de force. Its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how social modernization shapes human development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is theory is tested by a rich analysis of peopleas opinions and values from all four waves of the World Values Survey--an unprecedented social science resource that covers 85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ey conclude that social modernization shapes the human condition in predictable ways, and that the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modernization are a major force driving democratization. Culture matters--in nurturing the conditions for democracy to develop and in shaping the workings of the democratic process." -Russell J. Dalt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Good books raise important questions after they have answered other important ones. Readers interested in political culture research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democratization processes will profit greatly from this book and, in addition, they will become acquainted with a professionally managed large-scale survey research project that offers many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research." -Franz Urban Pappi, Universitat Mannhei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Product Description This book demonstrates that people's basic values and beliefs are changing, in ways that affect their political, sexu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behavior. These changes are roughly predictable because they can be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 a revised version of modernization theory presented here. Drawing on a massive body of evidence from societies containing 85%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modernization is a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which economic development triggers cultural changes that make individual autonomy, gender equality, and democracy increasingly likely.
  • 激进民主

    作者:道格拉斯·拉米斯

    《激进民主》力图通过重新建构民主观念,使民主重新有利于人民和左翼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作者认为,自由主义往往将民主等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政治制度,而事实上后者在很多领域是反民主的。作者主张为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种目的,形成面对面的小群体,以普遍价值相号召,争取在社区、工作场所和第三世界的本土尽可能实行直接民主和自治,壮大公民社会,建立自由空间,从而既可以代替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安排,又可以代替传统左翼的权威主义的组织方式。作者认为,这样的民主重建可以使左翼发现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并使左翼重新获得目标和号召力,这样,民主将再次和人民站在一起,有利于人民,这样的民主就是激进民主。
  • 论美国的民主

    作者: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

    所有社会精英一直关注的话题读物 政府高官、决策者、企业家、知识阶层、大中学生的必备藏书 20年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100本书之一 美国一流大学组织“常春藤联盟”指定必修读物 对民主制度和美国社会最深刻的剖析,揭示美国强盛之路的必经历程。 这本书,把民主制下已经显露和可能导致的恶果描述得入木三分。他以一种贵族的优越感平视着美国,既不美化,也不丑化,他平静的分析各项制度的成因、得失,可能的演变。他的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从常识出发,但得出的结论表面在说美国,实则在谈论人类共同的命运。    ——戴西(英国著名政治学教授) 《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问世于法国,是研究美国民主的最经典著作。这部作品刚刚出版就受到普遍好评,也使年仅25岁的作者托克维尔名扬海外。这本书先后在英、美、德、荷、匈、意、西班牙、瑞典、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出版发行。 《论美国的民主》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它也是一本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托克维尔在这部著作里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他对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的观点。他还在这部著作里做出了一些极为著名而且后来果真应验的预测。这些预测的一次次应验,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其实,无论是精彩的叙述还是深刻的思辨,都使《论美国的民主》成为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因为每一次阅读都能够给读者以新的感悟。
  • 辛普森案的啟示-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作者:林達

    1995年10月3日,洛杉機時間上午十點,經過長達一年的世紀大審判O.J.辛普森被控殺妻一案,在全美將近一億四千萬人盯著電視之際宣布了裁決,因證據不足,陪審團認定辛普森無罪。這一刻給了美國人民極大的震撼,這場司法審判給全美上了重要的一課,即使絕大多數人仍然認為辛普森涉案,即使社會迷漫著一股正義未得到伸張的氣氛,然而,美國人選擇維持這個制度,也選擇了維持這樣的制度背後矛盾與沉痛的代價。 言論自由的關鍵是什麼呢?我想,關鍵就在於它的「內容中性」原則,就是要把「真理」二字堅決地擯棄在言論自由的大門之外。只要讓「真理」二字一不小心從門縫裡溜進來,言論自由就完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呼籲和宣揚言論自由的人們是很容易上「真理」的當的。他們或是明確認為,或是在潛意識中,總是覺得言論自由是走向「真理」的一條「陽光大道」,覺得言論自由只是讓真理「越辯越明」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概念的指導下,一但走到自己感覺已經「真理到手」的這一步,言論自由被拋棄就成了十分順理成章的事兒。   ——林達,〈肥皂箱上的講壇〉 ★ 辛普森案的啟示-美國的自由及其代價 精采內容試閱作者簡介 林達 林達為兩名作者合用筆名。他們都於1952年出生在上海,1966年中國「文革」開始時中斷學業,1969年初到黑龍江務農,「文革」結束後在1978年進入大學。現居美國。作品有《帶一本書去巴黎》、「近距離看美國」三部曲:《歷史深處的憂慮》(即本書《辛普森案的啟示》)、《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
  • 顾准文集

    作者:顾准

    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统治的权威性学说或工艺制度,但大家必须无条件地承认,唯有违反或超过这种权威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保证继续进步。所以权威是不可以没有,权威主义则必须打倒。 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品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具备“直立独行,敢开新路,敢行己志”的现代精神的知识精英。中国市场经济的先驱者。 “有关许多根本问题,于我来说,他是先知先觉。”——李锐 “这本文集,看着看着,竟不禁为之击节者再,有感于先得我心者再;读至痛切处甚至禁不住扼腕而叹。”——陈乐民 “一部《顾准文集》,几乎言必称希腊,其实所言并非希腊,正如言不及中国实所言全在中国,作为个体思想的最沉实也最具挑战性的表达,顾准的著述,乃缘于某种现实使命。”——林贤治 “顾准是一座巍然屹立的山峰。不管是在天赋聪明才智方面,还是在道德文章方面,我们不一定都能接近于他所达到的境界。”——吴敬琏 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光明的,这是肯定无疑的。然而,历史发展的进程毕竟不是一条直线,未来的前景中可以预见到的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未知待继续进行探索,借以避免若干可以避免的痛苦。如果一切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当然,这种探索就地变成完全多余和可笑的了。可惜,严酷的现实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份笔记今后的命运怎样,让人无法预测和断定。也许它会像历史上并不鲜见的许多先人和他们的著作一样,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它可能在某种历史条件下面,居然还能被人所重视。但是,重要的不是他已经开始的这种历史研究是否有人继续下去,因为,五哥从事这种历史研究,他的本来目的并不在研究历史。 顾准是1975年以后唯一一个在中国代表精神独立的人,唯一一个能与西方学者如葛兰西、卢卡斯、哈耶克和伯林等对话的人,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的人。本书是他的文集。全书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等几部分。
  • 多头政体

    作者:(美)罗伯特﹒达尔

    在当今世界,研究政治制度尤其是民主的政治制度,达尔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在第一章里,达尔开宗明义,将公开争论(政体的自由化)和参与权(政体的包容性)视为民主化的两个基本尺度,并由此界定了四种极端的政体形式:封闭式霸权政体(低度自由化,低度包容性)、包容性霸权政体(低度自由化,高度包容性)、竞争性寡头政体(高度自由化,低度包容性)、多头政体(高度自由化,高度包容性)——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其实处在这四种政体之间的模糊区域。达尔用这样干净漂亮的术语,取代了早已内涵模糊的“民主”、“权威主义”等概念,大大增强了其论证的严密性。 达尔相信大多数读者会同意多头政体比其他形式的政体更可欲,问题在于,只有在政府和反对派都能获得高度相互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构筑通往多头政体的道路,这种相互安全保障的体制在人数较少、理念较为接近的精英中间比较可能发展(比如英国);而在普选制和群众政治的条件下,要设计这种相互安全保障的体制是很困难的。这很有可能在政治变迁中导致一个令人遗憾的后果,遗留下很大一个分裂出来的和竞争性政治的合法性相对抗的公民团体——这种情况在当今世界并不鲜见。 达尔认为:“前工业化的乡村农业社会肯定不是天然就不适合竞争性政治或者甚至多头政治的。因为某些前工业化的乡村农业社会已经有过竞争性的政治制度——有时也确实令人惊奇地为包容性的多头政体提供了基础。”他指出发达的经济对多元社会秩序以及多头政体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多头政体也特别容易受到极端不平等的损害,在一个已经实行公开争论制度的社会,极端不平等增加了竞争性政治被霸权政治取代的可能性。 然而达尔着墨最多的还是本书的第八章:“政治积极分子的信念”。在他看来,“正如任何试图说明不同国家政体变迁的理论都必须将诸如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等的性质和程度、亚文化分裂的程度等等这样一些因素视为主要的独立变量一样,这样的理论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政治积极分子信念和‘思想观念’作为一种主要的独立变量。”
  • 论美国的民主(上下)

    作者:[法] 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 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

    作者:[美]斯蒂芬·布雷耶

    “为什么法院说什么,美国人都会照办?”面对一位非洲法官抛出的疑问,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试图给出答案。他回顾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切诺基印第安人案”、“黑奴公民身份案”和“小石城事件”,藉此提醒广大读者:最高法院在美国宪政体制中的无上权威,并非一朝一夕确立。历史教训表明,当最高法院的判决不被主流民意接受,甚至遭遇总统、国会的抵制时,司法机关保障人权、节制公权的作用将彻底失灵。经过几代大法官的孜孜努力,美国人民才将尊重并遵从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视为传统与习惯。 如今,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能说出《美国偶像》三位评委的姓名,却不知道三权分立是哪“三权”。布雷耶大法官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民主政制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司法系统支撑,也取决于普罗大众的理解和认同。为维系人民对法院的信任,布雷耶结合“华盛顿禁枪案”、“日裔公民集中拘押案”、“关塔那摩囚犯案”等案件背后的重大争议,阐述了最高法院应当如何以务实态度,处理好与国会、内阁、各州、先例和下级法院的关系,推动实现切实可行的民主。为进一步开启民智,这位“当代美国最有智慧的大法官”,用平实、通俗、浅显的语言,为广大非专业读者,撰写了这本《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
  • 可操作的民主

    作者:寇延丁,袁天鹏

    南塘村的意义超过乌坎,越过小岗村,它昭示着中国真正民主时代的来临。 自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至今,九十多年过去了,“民主”作为口号深入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困难重重。大家好像都很懂民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罗伯特议事规则规定了民主制衡的程序细节,体现的正是权利、法治和民主的精神。其核心原则,就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组织和会议当中人或者人群的权利”。总之,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民主”付诸行动、拥有可操作的策略与程序的可能性。 但在中国,议事规则的精英特质和中国农村的草根现实相去甚远,因此,议事规则能够最终走进基层,并在基层决策过程中起到作用,尽管它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至少能让民主真正由口号变为解决争端和分歧的有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无权威状态下的平等自治。南塘实验的最大意义,在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拿来讨论?——动议可行原则 总是“领导说了算”如何应对?——主持中立原则 有人不表态想当“老好人”怎么办?——弃权无效原则 老六(张立宪)、杨利川联袂推荐 精英与草根相结合,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让民主变成可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行为方式。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中国翻译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第一人) 中国人要民主要了上百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假如民主有一天真的来临,我们该如何拥有呢?我们该如何行使手中的民主权利?我们又该如何尽到民主的义务?这个时代不可能截然地分为没有民主的黑夜和拥有民主的白昼,在夜与昼之间,如果我们不进行学习,未经培训,那么民主的曙光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 ——老六(张立宪) 人们都承认,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民主可以获得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发乎人情,顺乎常理,本来就在民间。 不过,民主也是技术活,它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民主的细节决定民主的真实,没有操作细节的民主往往意味着欺骗,可操作的民主才是民主的真正落实。 南塘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证明着这个道理。 ——杨利川
  • 民主的细节

    作者:刘瑜

    《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修订版)》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修订版)》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可供各大专院校学生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阅读使用。
  • 人文·民主·思想

    作者:余英时

    《人文·民主·思想》代序为余英时先生获克鲁格奖时所做演说的中文译稿,正文选了三篇文章:《“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人文与民主-在“余纪忠讲座”上的演讲》、《中国思想史研究综述-中国思想史上四次突破》,比较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余英时先生对于人文、民主和思想方面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 时代正在改变

    作者:张铁志

    无论如何,走过1968年,走过1989年,走过2011年,从埃及到华尔街的抗议,人们还在继续寻求那个想象的乌托邦……没有人有乌托邦的答案。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以及明天的具体样貌,每一个人都将是关键的参与者,都会是时代的改变者。 在本书中,来自台湾的多面手评论家张铁志,以一贯的睿智理性的批判笔调,挑战既成的政治、商业与文化权力,强调个人抗争和参与对时代改变的作用与意义。本书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主化历程及其当代问题的回顾与评论,尤其关注台湾公民社会成长的曲折与艰难,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视角厘清大陆对台湾转型的部分误读;第二部分将视野推向世界,既反思民主与市场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关注反叛文化与社会运动的结合,无处不在探问时代正怎样改变,以及我们如何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 野火集

    作者:龙应台

  • 胡适文集(1)

    作者:欧阳哲生 编

    本册收入《我的信仰》《四十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和《胡适口述自传》四种。另辑胡适父亲胡传的资料四种,作为附录。 《我的信仰》是胡适的英文作品“What I Believe”一文的译文。英文原刊《生命哲学》(Living Philosophies)一书,1931年纽约Simon和Sichuster出版公司出版。同年,向真译为中文,收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中国四大思想家的信仰之自述》(赵家璧主编:《一角丛书》第一种)。另有《时人自述与人物评传》(出版处不详)所收的明耀五的译文。现以明耀五的译文为底本,与原文校对,对译文的少数几处重新作了修订。 ……
  • 大国寡民

    作者:卢跃刚

    一瓶浓硫酸把武芳变成了“鬼”,惨绝人寰:1988年4月26日,悲惨之夜。 大门敞开,多人参与施暴,集体围观不救。 司法机关办案不力,开脱罪犯,蹊跷环生,案件久拖三年不决,只因涉及一个副市长的二公子和陕西“精神文明”典型烽火村。武芳忍受强烈的身心痛苦,三年告状不辍。 市人大副主任拍案而起,怒斥“惨无人道”,行使人大干预权力,一名罪犯被诛,一名罪犯判刑。 武芳仍然不服,认为还有参与犯罪过程的嫌疑人漏网,以超常的毅力,八年不懈伸冤。武芳由生而“死”,由“死”而“生”,其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奇迹,令人惊叹。烽火村好恶鲜明,厚葬罪犯,厚待罪犯家属,武芳被迫流落他乡。 硫酸毁容毁身案揭开了一段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作者从八年武芳案追踪到烽火村四十余年历史的追踪。
  • 独裁者手册

    作者:[美] 布鲁诺·德·梅斯奎塔,[美] 阿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国家。据此,很容易明白:在刚果,利奥波德二世只需要让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 不得不提,对任何想理解政治的真正运作方式的人来说,《独裁者手册》都是一本必读的书,无论是政治领域的政治还是商业界的政治,无论是在独裁国家还是在民主国家。
  • 暴力之后的正义与和解

    作者:安德鲁·瑞格比 编

    饱受暴力冲突伤害的社会,如何让其成员对过去的历史采取和解态度的?如何为一个和平而稳定的未来奠定根基?如何应对复仇的冲动?对前政府时期国家暴力行为的责任者应如何处置?个人和社区如何尽最大努力去妥善处理民族创伤的后遗症?本书中探讨了这些令人痛苦与困惑的难题,具体分析了不同社会在处理过去创伤问题上所采取的不同方式的优点和缺陷,明确指出了接受过去与展望现在和将来的和平文化之间的联系。
  •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作者:胡德平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内容简介:由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耀邦同志之子胡德平撰写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对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从胡耀邦同志的直接史料出发,径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务求解读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当他的心路思绪已尽,无路可走原地打转时,他是怎样在荒原上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是对胡耀邦同志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的一种诠释与解读,深度呈现了胡耀邦同志的一段心灵史。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回忆胡耀邦同志与战友、朋友等交往的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朱镕基谈答记者问:书中讲话都是真话
  • 我反对

    作者:朱凌

    《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是一部讲述湖北省潜江市人大代表姚立法在12年内四次没有权势之下参选人大代表的传奇色彩参政故事纪实文学著作,由现为自由撰稿人的朱凌以三年时间写成。作者在前言中说道:因为作者心中的人大代表总是把“我同意”“我赞成”挂在嘴边,姚立法为表达以良心说话的真实想法所说出的“我反对”犹如浊世声音,别具气质,因而成为书名。本书也成为基层民主发展的一个代表作。
  • 托克维尔回忆录

    作者:[法]托克维尔

    小布什的成功连任,让我们想到太多的东西,也许我们的历史真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运动也曾经使那时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可是究竟进入到怎么一个时代,历史学家并没有定论。甚至有一位历史学家说:“1848年革命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不过,此后什么也没有改变。” 托克维尔,这位了不起的法国思想家、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他是1848年革命的当事人,也曾是第二共和国的外交部长,他留下了这部关于革命的回忆录,它不但是珍贵的历史记录,也是珍贵的思想记录。 1848年1月,也就是革命发生的前夕,托克维尔在众议院对政客们说:“诸位先生,现在我把我深信不疑的事情告诉大家:我们正睡在活火山上,我对此深信不疑……”可是,所有人报以嘲笑,觉得他夸大其辞。 也许,今天我们也同样睡在活火山上,只是我还半信半疑。是时候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汲取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