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哈佛

  • 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

    作者:扬米·穆恩

    《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内容简介:如今,“丰富”已经不再是人们最渴望的东西。超市货架上的同类商品往往有几十种之多,而且每个商家都宣称他们自己的商品是“更新、更好”的。疯狂的竞争促使商家面面俱到地改善产品弱点,企业之间互相追逐,最终导致商品平均水平提高,但严重趋同化。而面对眼花缭乱的产品,消费者很难区分其细微的差别,同时不计其数的营销方式反而会使消费者对商家的宣传表现出冷淡、困惑和怀疑。 作者认为,企业要想从嘈杂混乱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忠诚,不应在不足的方面追赶其他品牌,而要做相反的事情——加强优势,以此拉开与竞争者的距离。有所取舍,不仅是差异化的标志,更是优秀的标志。 《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通过对Google、捷蓝航空、宜家、Mini Cooper、红牛、Wii游戏机等品牌成功案例的研究,告诉企业如何在“相同”中寻找“不同”:逆向品牌战略:减少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跨行业品牌战略:彻底忽视既有的类别定义,把消费者从习惯性的消费节奏中拉出来; 敌对品牌战略:欲擒故纵,不以传统方式进行营销,甚至有一点反营销,拒绝使用吸引顾客的传统理念。 海报:
  • 特权

    作者:[美] 多塞特

    哈佛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是全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然而,她那耀眼的光环之下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本书作者获得杰出教育的梦想终未能在哈佛得到实现,他发现学校里充斥着精英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权欲和野心。学生及其父母,甚至校方管理者和教授,都将大学视为通往高收入和精英阶层的踏脚石,而非献身于卓越学术研究的机构。他对《平权法案》、“政治正确”、生源构成、分数制度和课程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生动地描绘了现代大学生活的图景: 酗酒、恶作剧、性生活探险、攀爬社会阶梯和钻营求职门径等等。本书是一个年轻哈佛人的自述,真实坦率且诙谐风趣。它是全面了解美国大学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是世纪之交美国精英教育的生动纪实和反思,也是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一个缩影。
  • 哈佛第一年

    作者:罗伯特·里德(Robert Reid)

    哈佛第一年是地狱,第二年是天堂,本书详细讲述作者在哈佛第一年所经历的故事。
  • 哈佛读本

    作者:威廉·本廷克-史密斯 编

    内容简介 《哈佛读本》内容简介:编者从汗牛充栋的文献中精选出一百余篇,既有名人佳作,也有普通人的篇什,乃至手抄史诗,内容更是涉及哈佛定义、师生情谊、校园事件、男生女生、体育娱乐、仪式庆典等哈佛生活的林林总总,将哈佛的肃穆与喧哗、孤独与傲慢、庄严与洒脱尽收其中,集中体现哈佛之精神品格。 编辑推荐 《哈佛读本》: 关于哈佛、哈佛人、哈佛文化的权威读本 关于大学精神的百科全书 所有教育从业者的必读书 知识者、文化人的床头书 媒体推荐 如果刺猬不能在哈佛得到教化的话,刺猬就是在撒谎。 ——约翰·多索·帕索斯 虽然身为一名哈佛学子,但在思想和灵魂上,我还是个少年。本该读书的时候,我去林间漫步,在故乡村旁的湖泊和溪流边畅游。 ——亨利·D·梭罗 真正的教堂多半是那个看不见的教堂,真正的哈佛,也是那个看不见的哈佛。这个看不见的哈佛存在于哈佛之子的灵魂里。这些哈佛之子无畏地追求真理,独立不羁,往往能耐得住深深的寂寞…… 最值得理性爱戴的大学应该是这样的:在这里,孤独的思想者最少地感到孤独,最多地得到升华,最大地享受到丰富……哪一天哈佛把她的学生打造成单一的流水线人物,这一天就是她的垮台之日。 ——威廉·詹姆斯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哈佛神话,简而言之,就是破除哈佛神话。 ——赵白生 作者简介 译者:张旭霞 许德金 申迎丽 等 编者:(美国)威廉·本廷克-史密斯 目录 I 这是什么地方? 无名氏 关于学院(1643) 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 约翰·哈佛和自由的注释(1636—1936) 威廉·詹姆斯 真正的哈佛(1903) 沃尔特·普赖查德·伊顿 向哈佛口音致敬!(1936) 戴维·麦科德 薪尽火传(1941) 唐纳德·莫法特 哈佛谈(1948) 约翰·F·肯尼迪 播种者(1957) 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 当我们想到这所大学的伟‘大时,我们首先想起去世的人(1976) 五位校长 定义哈佛(1869—1980) Ⅱ 老师和学生 亨利·邓斯特 理由(1654) 克顿·马瑟 哈佛:从霍尔到马瑟(1702) 克利福德·K·希普顿 伊克斯皮尔伦斯叔叔的侄子(1730) 戴维·休厄尔 弗林特前辈的朴次茅斯之行(1754) 安德鲁·普雷斯顿·皮博迪 老波普(约1830) 四位校长的四封信 校长的韬略(1829—1862) 托马斯·希尔 与路易斯·阿加西同行的一次探询之旅(1848) 约翰·T·惠尔赖特弗雷德里克·J·斯廷森 罗洛是如何参加考试的(1880) 乔治·桑塔雅那 哈佛园(1882—1912) R·C·埃瓦茨 考考艾丽斯(1913) 西奥多·皮尔森 洛厄尔校长建造他的哈佛(1925) 内森·M·普西 光之岛(1925) 肖恩·奥法莱恩 哈佛——1926年酿造的葡萄酒——毫无甜意(1926) 罗洛·沃尔特·布朗 老教导主任(1934) 小约翰·H·芬利 坎布里奇的贺拉斯式人物(1945) 雅各布·勒文贝格 重访爱默生馆(1948) 约翰·LT·贝瑟尔 与伍迪一起听音乐(1969) 凯文·斯塔尔 读以前的邻居沃尔特·杰克逊·贝特所著的《塞缪尔·约翰逊》 一书所感所忆(1978) Ⅲ 榆树下的烦恼 伊顿夫人 我感到羞愧,我忏悔(1639) 爱德华·霍利约克 哈佛馆失火(1764) 塞缪尔·钱德勒 一桩校园悲剧(1773) 伊利法莱特·皮尔森 骚乱日志(1788) 奥古斯塔斯·皮尔斯 叛乱序曲(1818) 克里夫兰·艾默里 帕克曼医生失踪案(1849) 埃勒里·塞奇威克 简·托潘案(1892) 维克托·O·琼斯 当骚乱只是骚乱时(1928) 詹姆斯·B·科南特 我不想向全体教员道歉(1939) 史蒂文·克尔曼 见到麦克纳马拉先生(1966) Ⅳ 你可以识别一个哈佛人 一系列摘录 保留你的大学校规(1655—1790) 小托马斯·谢泼德 时光宝贵,切勿虚度(1672) 理查德·沃尔德伦 新生指南(1735) 弗雷德里克·韦斯特·霍兰 捉弄新生(1827)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话说坎布里奇与女性伙伴(1828—1830) 詹姆斯·伍德伯里·博伊登 入学考试(1838) 托马斯·希尔 他们脑子里只有恶意(1839) 威廉·塔克·沃什伯恩 医学教工会的一次集会(1858) 罗伯特·内森 彼得·金德里德的年轻岁月(1919) 伯里斯·扬 新生的警世智言(1980) Ⅴ 体育运动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 雅各布·雷特·莫特 南方人玩乐在哈佛(1831) 查尔斯·W·埃利奥特 这样的天气比赛,真棒!(1858) …… Ⅵ 她孤独的孩子 Ⅶ 另一半 Ⅷ 庆典仪式 Ⅸ 校友 Ⅹ 远方来客 材料来源 译后记:正视哈佛 序言 大约三十年前,这部选集出版。现在看来,那个时代相当遥远,而又迥然有别。那时,经济大萧条、哈佛三百周年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短暂而辉煌的军人法案还都记忆犹新。尽管有朝鲜冲突和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滑稽行径,但美国大学已经步入正轨,学生也是如此。虽然拉德克利夫的女生已经分享了哈佛课堂,但是她们还没有入住哈佛宿舍。哈佛学院仍然是男性一统天下,白人占主导地位。最高法院还没有对“布朗对教育委员会”一案进行裁决,对大批少数族裔的美国学生来说,上哈佛尚须时日。不过,哈佛学院已对全国开放,而在研究生院和职业学院,各国的新生则纷至沓来。 三十年只占哈佛史的十分之一。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美国和哈佛都经历了知识、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变革,而这本书酝酿于另一个时代,却能流传下来,真是个奇迹。本书不胫而走,颇受欢迎,得力于哈佛各校友俱乐部的一贯支持,这是实际原因。每年,他们一如既往把本书作为获奖图书之一,奖给全国各中学的三年级尖子生——不管这些学生报考什么大学。在过去三百五十年里,哈佛人和少数观察家对哈佛多有谈论,本书运用个案法,精选一二。它对哈佛史钩陈探幽,令人解颐。这是本书继续吸引读者的另一个原因。 在几乎每个哈佛人的一生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时刻,他或她突然认识到哈佛的魅力。三十年前如此,今天仍然如此,我们希望,未来也是如此。 后记 为什么要译《哈佛读本》? 一有“内需”。中国办大学,历史不长,问题自然不少。平心而论,大学是社会的先头部队,实验探索是其天职,出些问题在所难免。可是,有些问题是根本性的,根本问题不解决,大学只能徒有其名,根本办不“大”,世界入流,不过是大言欺世。我们的问题是,大学在玩“空城计”。主事者把大学城当作权力场,上训下效,眼中基本不认什么大学之道。目中无道,大学表面上越并越大,轰轰烈烈,可是没有大学精神润泽其内,学校仍然空空如也。主事者这样,从业者又有多少人心存高远学术自立呢?不少大学,甚至某些名牌大学,一个系,乃至整整一个学院的教师,没有研究高深学问的习惯,不理解学术的真正内涵,更谈不上维护学者的尊严。其结果,泡沫学术大行其道。大学的从业者务虚蹈空,国家没有坚实可靠的在野力量,我们的希望何在?因此,怎样办好中国上千所大学,而不仅仅是几所重点,我们有内在的需求。 二要“外源”。现在某些国内校长,言必称哈佛。可是,哈佛的灵魂是什么?校长干不好,马上走人。新世纪刚上台的那位校长,颇受非议,他的处境是,四面楚歌,卸任了之。哈佛校长是有气魄的。哈佛教改闹得沸沸扬扬,科南特校长不顾一长之尊,当众道歉。林肯总统的儿子行为出格,希尔校长不畏权势,直书总统,严词相劝。当然,哈佛更有像梭罗那样的毕业生。他敲着警钟,提醒世人不要把哈佛太当回事,那里所教的尽是些让人破产的学问。这,美国的超级国父富兰克林早已有言在先。 文摘 Ⅰ 这是什么地方? 约翰·哈佛和自由的注释(1636—1936) 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 美国文学选集如果不选弗朗西斯·帕克曼的作品就不全面,任何哈佛文献汇编如果没有三百周年纪念历史学家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的文章也就不完整。迄今为止,莫里森对哈佛历史的阐释最为贴切。三百周年庆典开始那天——创建人的生日即11月8日——莫里森教授宣读一篇文章,对“源于古代知识和启蒙大河中的哈佛之作用做了精辟论述。在期间所有的世纪里,哈佛从未中断这项事业”。回忆历史是哈佛传统的一个方面。大多数哈佛人,无论他们多么憎恨“传统”这个词,都会为思想自由的原则奋战到底。《哈佛校友通讯》这样评论莫里森教授的文章:“就像今天它必须抵抗政治和经济教义的干涉一样,大多数时候,哈佛都不得不抵制宗教干预。正统观点一直都存在,其追随者们害怕思想,一个伟大大学为捍卫独立必须与之抗争。自由不是正统也不是异端,是真诚地热爱真理和科学训练,学识必须经过积累才能出成果。它意味着只有充分自由,经过认真观察,社会才能从大学获益。莫里森教授找准了三百周年庆典的主旋律:通过回忆过去,重新致力于根本、持久的目标,重振哈佛精神。” 秋天,葡萄榨汁器已压榨出美酒。11月份到了,家庭聚会和新英格兰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五月花号”在11月瞥见了科德角,制订契约;感恩节、重要的橄榄球比赛和约翰·哈佛的生日都在这个月。《老农夫历书》上写着,11月要收割卷心菜、算好账,并把地下酒窖装满甜美的苹果酒,“那种健康、提神而不会醉人的酒”。因此,让我们暂时停下来,清理一下我们的历史,暂时忘记墨索里尼、埃塞俄比亚和我们的政治,从书架上,取下布拉福德的《普利茅斯殖民地历史》,找到清教徒前辈的总督在晚年总结殖民地时说过的那段著名而有预言性的话: 因此,上帝之手从细小的开始创造伟大,他的手能无中生有并把一切给予人类;就像一支小蜡烛可以照亮一千个人,这儿点燃的光。可以给许多人带来光明;啊,在某种程度上,照亮整个国家。 (引自卓越网)
  • 哈佛笔记

    作者:张静

    《哈佛笔记》是关于社会学以及大学文化问题的、反映作者独特社会学分析视角的文化随笔集。全书由五十多篇短文组成,所记述均为作者在哈佛一年当中访问、研究、观察与思考之心得。
  • 假如我的青春在哈佛

    作者:[韩]姜仁仙

    ★ 99.99%的人此生与哈佛无关,当这0.01%的机会来临时,你怎样用它逆转人生? ★和厄瓜多尔总统同堂上课,听诺贝尔获奖者的公开课,听商学院老教授霍华德剖析商业秘密,叼着三明治听国际名流演讲,然后和比尔•盖茨一起毕业……这听起来简直在 做梦,本书作者姜仁仙刚到哈佛 时也庆幸自己太幸运了! 可是,事实哪有那么简单,哈佛其实是有着天堂口碑的炼狱场。 黎明读书凌晨睡,公寓不过是可以躺着看书的图书馆,哈佛校园里随处可见睡觉的人。三个小时的午休时间,白日做梦,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报告,让人忙到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不过,很奇怪,在炼狱哈佛,她没时间痛苦;走出哈佛,她的人生价值百万。 改变和区别到底在哪里? 730天, 能让人生蜕变吗? 答案是yes! 如果说阿仙同学在哈佛的730天学到了一件东西,那就是—— 每个人都有能力复制的人生最好教育——哈佛模式。 ★一流赢在态度,二流输在方法,优秀来自严格自控的自我管理。这就是哈佛模式。 不管你是不是哈佛学生,也不管你的人生会不会与哈佛某种联系。但是,如若能掌握“哈佛模式”,那它将是你生平维持自我竞争力的最佳资产。如果没有,那这就是你和哈佛牛人的差距,同时也是哈佛学生之所以一流、哈佛模式之所以神奇的原因。 ★不是任何人的青春都迷茫。即使你不在哈佛,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借鉴哈佛模式。 ——哈佛的牛人有哪些高效能优秀习惯? ——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公开课到底要怎么样听? ——哈佛人说,最好的教育,不是读书? ★眼不见不为实,亲身经历才是最靠谱的回答。 文艺范儿犀利女记者,哈佛回炉深造,零距离感受哈佛教育,全情讲述最真实的哈佛大学。 给你与我这样的普通人,一次能复制的人生最好教育。
  • 哈佛散记

    作者:张晓晶

    《哈佛散记:与经济学的亲密接触》以一个经济学者的独特视角,记录了作者在哈佛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其中包括与经济学的亲密接触,与哈佛大师们的交流,哈佛的日常生活,以及写在哈佛边上的经济学思考。作者以轻松的笔触,将发生在哈佛的故事娓娓道来:萨默斯的大嘴与伯南克的袜子,曼昆的语速惊人与巴罗的慢条斯理,把经济学大师们的执拗与可爱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在哈佛课堂身临其境经济学的发展以及信手拈来的掌故,则让人感觉到经济学不再是抽象的公式和模型,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化解经济学的艰涩,字里行间透出的幽默令读者在会心的微笑中领略经济学的“门道”。在这里,你能读到一种不一样的经济学,一个不一样的哈佛。
  • 哈佛新鲜人

    作者:史考特·杜罗

    《哈佛新鲜人:我在法学院的故事》描述的是作者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法学院第一年的故事。身处美国最大、最老、最负盛名的哈佛,个人经验看似特殊时空下的产物,说穿了,与其他四万个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法律新生大同小异。美国法学院第一年的情形,差别真的不大。过去一个世纪以来,课程安排几乎没有改变。差不多所有学校的法一生,都要学习公认的基本科目——合同法、侵权行为、财产法、刑法及民事诉讼。就连教书的方式,也如出一辙。学生从选定的几个案例中学习法律,推衍规则;课堂上,大多采取所谓的“苏格拉底教学法”,老师点名个别同学起来进行案例陈述,答复问题。这些年来,进入法学院的学生个个聪明伶俐、成就辉煌;为了争取学业上的荣誉,以及日后职业的飞黄腾达,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对分数斤斤计较,紧张的气氛与不安的感觉普遍存在。不管是在哪里,法一经验既沉重又刺激,震撼的程度叫人耳晕目眩、心惊胆战。
  • 视界无疆

    作者:包明友

    《视界无疆:我在哈佛的学与思》作者把在哈佛大学每一天的所学、所谈、所见、所听和所想都记录下来,一来可供将来回忆,二来也给其他怀有同样梦想出国学习的人提供一个参考。和国内出版的很多介绍出国学习生活的书籍相比,这本书可能显得非常平常,没有多少神秘内容可以爆料,只有一位学子怀着对国家和亲人的感恩情怀在哈佛大学平凡忠实地记录这忙碌而充实的学习生活,希望这份平凡和忠实也是读者愿意看到的。
  • 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

    作者:洛菲尔.莫内欧(Moneo, Rafae

    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 Theoretical Anxiety and Design Strategies In The Work of Eight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八位当代建筑师作品的理论焦虑及设计策略 洛菲尔.莫内欧(Rafael Moneo)是一位知名勇敢的建筑师。他主要的作品包括在马德里的Bankinter银行总部、西班牙梅里达国立罗马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Roman Art in Mérida)、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改建(Pilar and Joan MiróFoundation in Majorca)马德里‧阿托查火车站扩建(the extension of the Atocha railway station in Madrid)、麻省卫斯理学院大卫斯博物馆(Davis Art Museum at ellesley College)、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与建筑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and rchitecture in Stockholm)、休士顿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in Houston)以及2002年建成的新世纪教堂建筑的典范之作:洛杉矶圣母教堂(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the Angels)等。 现在他也将以大胆的评论家之身分闻名。在本书中,他检视与他同期且全部都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八位建筑大师--詹姆斯.史德林(James Stirling)、罗伯.范裘利与史考特.布朗(Robert Venturi & Denise Scott Brown) 、奥多.罗西(Aldo Rossi)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奥瓦罗.西萨(Alvaro Siza)、法兰克.盖瑞(Frank O. Gehry)、瑞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赫尔佐格与德穆隆(Herzog & de Meuron),讨论他们的理论态度、技术创新以及设计贡献。莫内欧对八位建筑师的探讨,是以既口语又深入的一系列当代建筑大师建筑讲座的方式展开。读者读到的不是冰冷、毫无感情的学术理论,而是莫内欧看待当代建筑时其独到深刻的信念与说服力。内文还辅以超过600张的图例作为解释说明。 轮番讨论每一位建筑师,莫内欧先是给予一个扼要的简介,强调他们的意图、理论关注范畴、施工程序;再转到作品方面,对他认为若要充分理解每一位建筑师必须要知道的决定性案子,提供细节的评论分析。 文章中用以描绘他的观点所加入的很多影像就如同他上课时快速播放的投影片般,当然,莫内欧的洞察力是如此的独一无二。这些介绍文并非我们可以在大学图书馆书架上轻易找到的那种莫内欧称之为「缄默论文(tacit treatises) 」的无表情介绍文字,而像是真正生灵活现地碰上当中的建筑大师、甚至可以借着莫内欧的解说和八位建筑大师棋逢对手般应对着。 莫内欧是世界知名的建筑师。 1937年生于西班牙,1965年起执业至今。 1985年-1990年成为美国哈佛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1996年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UIA)金奖、法国建筑协会建筑金制奖章以及普立兹克建筑奖,2001年获得欧洲密斯.凡.德.罗奖;2003年获 得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皇家金制奖章。 本书目录Preface James Stirling詹姆斯.史德林 Robert Venturi & Denise Scott Brown罗伯.范裘利与史考特.布朗 Aldo Rossi奥多.罗西 Peter Eisenman彼得.艾森曼 Alvaro Siza奥瓦罗.西萨 Frank O. Gehry法兰克.盖瑞 Rem Koolhaas瑞姆.库哈斯 Herzog & de Meuron赫尔佐格与德穆隆 -------------------------------------------------------------------------------- 本书试阅读: 译者序/林芳慧1996年春季在哈佛大学念硕士第三年时,有幸地选上Moneo老师带的设计课。同时,也选修了这门讲当代建筑师的设计理论课。那一年,Moneo又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ward),有一学期可以和Moneo老师相处,学习设计、理论外,私下也听到很多他对建筑教育与建筑专业的看法。 这门课是设计学院的课程中,大家公认最营养的课程之一。课程没有太多要求,只要缴交一篇报告就可以pass。 Moneo老师告诉我们,他要求交报告只是符合学校要给成绩的一种机制。除非写出杰作,他才会给不一样的成绩,否则大家都也只会pass。成绩对他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他告诉我们他不点名。若我们选择不来上课、不认真听、不读他建议我们阅读的文章,那是我们自己的损失,对他而言无所谓。这堂课的内容是他整合多年对一些影响建筑界的重要当代建筑师的解读,愿意在学校与我们分享。 虽然这门课已经开了好几年,但Moneo老师每年都会修改课程内容,针对当时的变化做更新与延伸。这门课的学生有接近一百人,应该可以在系上最大的阶梯教室上课(阶梯教室可容纳五百人)。但是,Moneo坚持不要在那种正式场所授课。他选择要与学生的距离近一些,所以我们上课都在一间平时容纳七、八十人的教室。然而,上这门课一定要提早到,不然只能挤在地上听。每次都有很多人,甚至会有别系所、别校的人慕名而来,瓜分我们的权益。 念M.Arch.I (Master of Architecture, First Professional Degree;就是所谓的学士后建筑)的我需要选的课程非常重,尤其在这个学期还有跟Rem Koolhaas老师的上的Thesis Prep. (硕士论文预备课程),根本没有任何时间可以做课程的预习。然而,因为这堂课有很多参照与参考资料,在Moneo老师的想法中,那些是必备的建筑知识。 因此,在上课时他常常带过的建筑师、学派、历史学者、重要的建筑案例等,他都不会花时间解释,那些都叫做基本。为了可以吸收他对建筑史、建筑师、以及建筑理论的批判,以及要听得懂“最基本的”,不论有没有睡觉,我都尽可能预习,事前念一些他建议的文章。在本书中我加入了一些译注,企图帮助读者理解一些相观的参考。 Moneo老师是我建筑学习生涯中,影响我最深刻的老师之一。因此,我一看见这本英文书出版,就主动告诉田园城市这是一本一定要翻译的书,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幸运,可以吸收到精华、受到启发。因为对我意义深远,我向田园毛遂自荐,希望可以将Moneo老师的书译成中文版。 但是没有经验的我以为只需要几个月即可完成一本大概十万字的书,完全没有意识到它是一本将近二十万字,耗时我将近两年才完成的使命。虽然编辑知道我无法专职做这本书的翻译,但是亦没想到会延迟这么久。 Moneo老师希望保持的说话方式、书中很多的专业叙述、建筑批判和困难的论述,在中文的文法中很难表达。因此,从翻译到校稿花了很长的时间,请大家包容。 本书中很多人名、书名、地名、其他杂志或书的摘录,原文并非英文,多是来自西班牙文、义大利文、葡萄牙文以及法文。请对照原文以便了解其中意义。 虽然拖了这么久,可以将这本书的智慧以中文呈现给大家是我的荣幸。希望它可以帮助某些读者开启建筑学习中尚未被开启的一扇门。
  • 体验哈佛:哈佛MBA中国十人组集体汇报

    作者:陈剑锋

    哈佛大学,一个耀眼的名字,在这样一个国际知名的学校窨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体验哈佛》将告诉你。眼下,市场与竞争的意识已如不断升腾的潮雾涌动、弥漫于我们社会的空气中,几乎人人都想获得一种魔力,打开成功之门,在起伏跌宕的潮流中掌握自己的命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MBA以其在经营管理人力开发的潮头效应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目标,而哈佛MBA更独特的教育体系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人们“朝拜”的对象,虽然每年全球招生七八百人,但能够登堂入室的中国人却少之又少。物以稀为贵,市场原则在人生体验中同样适用。十位《体验哈佛》的中国人为我们了解哈佛MBA打开了一个窗口。这十位作者于1999年从哈佛MBA毕业后,大多数回国创业或打拼职场,而且都成为有所作为的业界名人。
  • 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

    作者:艾瑞克·赛诺威,梅里尔·麦道

    66岁高龄的霍华德是哈佛商学院的传奇人物。在哈佛商学院,霍华德被看作是企业家的精神领袖。作为一位有代表性的老师,他是创新企业领域的领导者。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资产富可敌国。 在霍华德40年的执教生涯中,他为无数哈佛毕业生以及全球商业领袖们传授了知识和经验。他桃李天下,学生中不乏国家领导人,大型企业的CEO,还有不少世界级的商业领袖。例如有巴西的亿万富翁、世界知名企业百威啤酒的控股人豪尔赫·保罗·莱曼;瑞士医疗器具产业先锋人物兼大慈善家汉斯约格·魏斯;风险投资家之父皮彻·约翰逊;以及在英特尔与苹果的商业联姻中起推动作用的投资家阿瑟·罗克…… 为什么像莱曼、魏斯、约翰逊和罗克这些商业大亨们要拜这位老者为师呢?为什么那么多已经获得巅峰成就的人,在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会选择重回哈佛,听听霍华德怎么说?因为他们知道,这位老人拥有敏锐的心理洞察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惊人的商业眼光。 然而,某一天,霍华德的生命之钟卡了一下,这位传奇人物差点因心脏骤停而长眠于哈佛的那片被精心修剪过的草坪上。他的学生艾瑞克.赛诺威探望他时追问道:“当你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想到此生还有哪些遗憾的事?”霍华德的回答是:“没有。我对我的一生感到满足。” 离开病房时,艾瑞克·赛诺威被霍华德的平静与满足深深刺激了,在哈佛,有太多聪明人,但是霍华德不一样,霍华德拥有的是不凡的智慧。他用看似直接又不失技巧的方法来处理好人生中的各种困境,从而得到丰富的阅历与平静的内心。 为了留住霍华德一生所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他们决定写下这本书《我在哈佛的最后一堂课》,作为霍华德留给世人的礼物。书里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为我们带来了创造富足人生的十四个实用策略。
  • 哈佛经济学笔记

    作者:陈晋

    《啥佛经济学笔记》不是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它没有也不应该有经济学教科书的严谨性,但它却是经济学教科书的一本很好的补充读物。它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哈佛大学的课堂,聆听众多哈佛教授娓娓道来各种经济理论和观点。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躲藏在枯燥文献背后的真实故事。不应该把《哈佛经济学笔记》作为一本经济学入门书来读,它是为已入门的经济学爱好者撰写的。它也非常关心现实经济问题。对美国经济政策辩论有兴趣的经济学爱好者,一定能从这本书中发现许多无法从哈佛课堂之外获知的意想不到的知识。
  • 公正

    作者:[美] 迈克尔·桑德尔

    当我们遇到生死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常常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可是,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生命至上时,为什么像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却会给生命贴上价格标签?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又会反对同性恋婚姻?我们认为法律必须保护合同的有效性,但为什么一些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却被法院推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潮、我们的正义观,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是公正的,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性。我们能否找到另外一条道路,让我们的社会规范即体现人性,又体现客观性?“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寻找的,正是我们期待的有关公正的第三条路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德性,做出有道德的选择。
  • 哈佛主义

    作者:张宏杰

    这本书是在不知不觉中写成的,因为写之前并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去构思,而是在不断的采访中形成这本书的轮郭。书中23位主人公基本上都是2002年7月份在国内大学毕业,然后马上飞赴美国留学,其中12位去哈佛,6位去斯坦福,5位去麻省理工。这排人称得上是中国2002年最优秀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也是名副其实的一批中国“青年精英”。 排在前3位的学校基本不分上下,各有千秋,称之为“世界三大校”,也是世界超级名校。国内的“三大校”指的是清华,北大和中科大,中国高中生对“国内三大校”也是各有所好,正如中国大学生对“世界三大校”各有所好一样。能去“世界三大校”的人在国内都是不简单的,我主要采访的是去哈佛的学生,今年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学生有三十多人,我基本上都联系到了,有的人老早去美国了不方便采访,有的人拒绝我的采访,有的根本就不理睬,最后真正采访到的只有12位。斯坦福和麻省理工两所世界名校跟哈佛处于同个档次,我同时采访了今年去这两个学校的中国学生,在他们身上我同样发现了很多闪光的东西。
  • 毁约

    作者:理查德·卡伦伯格

    本书以小说家的角度写就,作者娓娓叙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他曾是个圈内人、目击证人,最后又成为技巧娴熟、循循善诱的说故事者。他把焦点集中在历史记录上,使他的情绪、见解和感伤,都落在事实上,以及每个不同的特殊情境当中。一幕幕的课堂情景映入读者的眼帘,仿佛我们都是陪审员,正在评判证据。
  • 故园风雪后

    作者:邓小宙

    《故园风雪后》讲述的是:有些人,不知幸抑或不幸,经历过一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比爱情小说发展得更浪漫、更热烈,完结得更伤感、或者更圆满。小宙就属于这一小群人其中之一。他的爱情故事,无论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再完美不过的——试想在人一生最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卫斯理校园内,和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孩经历一段毕生难忘的恋情……
  • 哈佛经典(全套50册)

    作者:查尔斯·爱略特 编

    《哈佛经典》中英文目录 第1卷 His Autobiography, by Benjamin Franklin Journal, by John Woolman Fruits of Solitude, by William Penn 《富兰克林自传》 [美]本杰明·富兰克林/著 《乔治·沃尔曼日记》[美] 乔治·沃尔曼/著 《痛思录》[美]威廉·配恩/著 第2卷 The Apology, Phado and Crito of Plato The Golden Sayings of Epictetus The Meditations of Marcus Aurelius 《柏拉图对话录:辩解篇、菲多篇、克利多篇》[希腊]柏拉图/著 《爱比克泰德金言录》[希腊] 爱比克泰德/著 《沉思录》 [罗马] 马库思·奥勒留/著 第3卷 Essays, Civil and Moral & The New Atlantis, by Francis Bacon Areopagitica & Tractate on Education, by John Milton Religio Medici, by Sir Thomas Browne 培根论说文集及新阿特兰蒂斯 [英]弗兰西斯·培根/著 米尔顿论出版自由与教育 [英]约翰·米尔顿/著 虔诚的医生 [英]托马斯·布朗爵士 第4卷 Complete Poems Written in English, by John Milton 约翰·米尔顿英文诗全集 [英]约翰·米尔顿/著 第5卷 Essays and English Traits, by Ralph Waldo Emerson 《爱默生文集》[美]拉夫·沃尔多·爱默生/著 第6卷 Poems and Songs, by Robert Burns 《伯恩斯诗歌集》 [苏格兰]罗伯特·伯恩斯/著 第7卷 The Confessions of Saint Augustine The Imitation of Christ, by Thomas à Kempis 《忏悔录》 圣奥古斯丁/著 《效法基督》 托玛斯·坎皮斯/著 第8卷 Agamemnon, The Libation-Bearers, The Furies & Prometheus Bound of Aeschylus Oedipus the King & Antigone of Sophocles Hippolytus & The Baccha of Euripides The Frogs of Aristophanes 《希腊戏剧》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尤里皮德斯、阿里斯托芬/著 第9卷 On Friendship, On Old Age & Letters, by Cicero Letters, by Pliny the Younger 《论友谊、论老年及书信集》[罗马]西塞罗/著 《书信集》[罗马](小)普林尼/著 第10卷 Wealth of Nations, by Adam Smith 《国富论》[英]亚当·斯密/著 第11卷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Charles Darwin 《物种起源论》[英]查尔斯·达尔文/著 第12卷 Lives, by Plutarch 《比较列传》[希腊]普卢塔克/著 第13卷 AEneid, by Vergil 《伊尼亚德》[罗马]维吉尔/著 第14卷 Don Quixote, Part 1, by Cervantes 《唐吉珂德》[西班牙]塞万提斯/著 第15卷 The Pilgrim"s Progress, by John Bunyan The Lives of Donne and Herbert, by Izaak Walton 《天路历程》[英]班扬/著 《多恩与赫伯特生平》 [英]艾萨克·沃顿/著 第16卷 Stories from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天方夜谭》[英]爱德华·威廉·兰讷/译 第17卷 Fables, by Aesop Household Tales, by Jacob and Wilhelm Grimm Tales, by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民间传说与寓言》 伊索、格林、安徒生/著 第18卷 All for Love, by John Dryden The School for Scandal, by 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She Stoops to Conquer, by Oliver Goldsmith The Cenci,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A Blot in the "Scutcheon, by Robert Browning Manfred, by Lord Byron 《英国现代戏剧》 [英]德莱顿;谢里丹;歌德史密斯;雪莱;勃郎宁;拜伦 第19卷 Faust, Part I, Egmont & Hermann and Dorothea, by J.W. von Goethe Dr. Faustus, by Christopher Marlowe 《浮士德(第一幕)》 [德]歌德/著 《浮士德博士》 [英] 克里思托福·马洛/著 第20卷 The Divine Comedy, by Dante Alighieri 《神曲》[意]但丁/著 第21卷 I Promessi Sposi, by Alessandro Manzoni 《许婚的爱人》[意]曼佐尼/著 第22卷 The Odyssey of Homer 《奥德赛》[希腊]荷马/著 第23卷 Two Years before the Mast, by Richard Henry Dana, Jr. 《两年水手生涯》[美](小)达纳/著 第24卷 On Taste, On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Reflections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 A Letter to a Noble Lord, by Edmund Burke 《伯克文集》 [英]爱德蒙·伯克/著 第25卷 《穆勒文集》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著 《卡莱尔文集》 托马斯·卡莱尔/著 Autobiography & On Liberty, by John Stuart Mill Characteristics, Inaugural Address at Edinburgh & Sir Walter Scott, by Thomas Carlyle 第26卷 Life Is a Dream, by Pedro Calderón de la Barca Polyeucte, by Pierre Corneille Phadra, by Jean Racine Tartuffe, by Molière Minna von Barnhelm, by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Wilhelm Tell, by Friedrich von Schiller 《欧洲大陆戏剧》 卡尔德隆;高乃依;拉辛;莫里哀;莱辛;席勒/著 (该帖作者修改过1次,最后修改于2007-01-02 18:38:48) ------------------------------ 1,牢记我是襄院人,我深爱着我的母校!(Falling in love with XiangYuan !) 2,在母校面前,在知识海洋的岸边,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都是学生。 3,历史是公正理智的,在历史面前,我们会明白进取心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真正的良心,因为人类还要把眼光放到未 来,放到更广阔的宇宙生存空间. 4楼 楼主:宁静~致远 2007-01-02 18:35 引用 回复 编辑 第27卷 English Essays: Sidney to Macaulay 《英国名家随笔》 菲利浦·锡德尼;本·简森;亚伯拉罕·考利;约瑟夫·爱迪生;里查德·斯迪尔;斯威夫特;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约翰逊;休谟;西尼·史密斯;柯勒律治;威廉·哈兹利特;韩特;兰姆;德·昆西;雪莱;马库莱 第28卷 Essays: English and American 《英国与美国名家随笔》 萨克雷;纽曼;阿诺德;罗斯金;白芝皓;赫胥黎;佛里曼;斯蒂文森;钱宁;爱伦。坡;梭罗;洛威尔 第29卷 The Voyage of the Beagle, by Charles Darwin 《比格尔号上的旅行》 [英] 查尔·达尔文/著 第30卷 Scientific Papers 《科学论文集: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 法拉第;赫姆霍尔兹;汤姆森 ;纽科姆;盖基/著 第31卷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venuto Cellini 《契里尼自传 》[意]本维努托·契里尼/著 第32卷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文学和哲学名家随笔》(法国、德国、意大利卷)蒙田;布沃;勒南;拉辛;席勒;康德;马志尼;拜伦;歌德/著 第33卷 Voyages and Travels: Ancient and Modern 《古代和现代著名航海与旅行记》 希罗多德;德雷克;吉尔伯特;雷利/著 第34卷 Discourse on Method, by René Descartes Letters on the English, by Voltaire On the Inequality among Mankind & Profession of Faith of a Savoyard Vicar, by Jean Jacques Rousseau Of Man, Being the First Part of Leviathan, by Thomas Hobbes 《法国和英国著名哲学家》 笛卡尔;伏尔泰;罗素;霍布斯/著 第35卷 The Chronicles of Jean Froissart The Holy Grail, by Sir Thomas Malory A Description of Elizabethan England, by William Harrison 《见闻与传奇》 傅华萨;马洛尼;哈里森/著 第36卷 The Prince, by Niccolo Machiavelli The Life of Sir Thomas More, by William Roper Utopia, by Sir Thomas More The Ninety-Five Thesis, Address 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 Concerning Christian Liberty, by Martin Luther 《君王论》 马基雅维利/著 《乌托邦》托马斯·莫尔/著 《马丁·路德论文和演讲集》 马丁·路德/著 第37卷 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 by John Locke Three Dialogues Between Hylas and Philonous in Opposition to Sceptics and Atheists, by George Berkeley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by David Hume 《17、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 洛克;伯克利;休谟/著 第38卷 The Oath of Hippocrates Journeys in Diverse Places, by Ambroise Paré On the Motion of the Heart and Blood in Animals, by William Harvey The Three Original Publications on Vaccination Against Smallpox, by Edward Jenner The Contagiousness of Puerperal Fever, by Oliver Wendell Holmes On the Antiseptic Principle of the Practice of Surgery, by Joseph Lister Scientific Papers, by Louis Pasteur Scientific Papers, by Charles Lyell 《科学论文集:物理学、医学、外科学和地质学》 帕雷;哈维;詹纳;霍姆斯;利斯特;巴斯德;赖尔/著 第39卷 Prefaces and Prologues 《名著之前言与序言》卡克斯顿;喀尔文;哥白尼;诺克斯;斯宾塞;莱利;培根; 第40卷 English Poetry I: Chaucer to Gray 英文诗集(卷I):从乔叟到格雷 第41卷 English Poetry II: Collins to Fitzgerald 英文诗集(卷II):从科林斯到费兹杰拉德 第42卷 English Poetry II: Collins to Fitzgerald 英文诗集(卷III):从丁尼生到惠特曼 第43卷 American Historical Documents: 1000-1904 美国历史文件:1000-1904 第44卷 Confucian: The Sayings of Confucius Hebrew: Job, Psalms & Ecclesiastes Christian I: Luke & Acts 圣书(卷一):孔子;希伯来书;基督圣经(I) 第45卷 Christian II: Corinthians I & II & Hymns Buddhist: Writings Hindu: The Bhagavad-Gita Mohammedan: Chapters from the Koran 圣书(卷二):基督圣经(II);佛陀;印度教;穆罕默德 第46卷 Edward the Second, by Christopher Marlowe Hamlet, King Lear, Macbeth & The Tempes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伊利莎白时期戏剧(卷I): 爱德华二世 马洛/著 哈姆雷特,利尔王,麦克白,暴风骤雨 莎士比亚/著 第47卷 The Shoemaker's Holiday, by Thomas Dekker The Alchemist, by Ben Jonson Philaster, by Beaumont and Fletcher The Duchess of Malfi, by John Webster A New Way to Pay Old Debts, by Philip Massinger 伊利莎白时期戏剧(卷II):德克;约翰逊;博蒙特;佛莱彻;韦伯斯特;马辛加/著 第48卷 Thoughts, Letters & Minor Works, by Blaise Pascal 帕斯卡文集 帕斯卡/著 第49卷 Epic & Saga: Beowulf, The Song of Roland, The Destruction of Dá Derga's Hostel & The Story of the Volsungs and Niblungs 史诗与传说 贝奥武甫 罗兰之歌 鞑德嘎旅店的毁灭 沃尔松和尼贝龙根之歌 第50卷 Lectures on the Harvard Classics 哈佛经典讲座
  • 做书虫也做玩家

    作者:刘轩

    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写下了自己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与生活的经历。比较作者过去的创作,显然无论题材还是创作手法都大有不同,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轻风扑面的文学气息……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描写哈佛大学墙外的流浪汉,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还是描写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咖啡店,都使读者看到了七十年代出生的年青一代,他们的成长路以及他们对生活中爱与美理想境界的追求…… 作者在书中告诉每一位追求事业、理想的年轻人:工作是为了休闲,战争是为了和平,辛苦是为了享乐,所以,做个可怜的书虫是为了做个轻松的玩家。 善待自己而不留愦憾,这就是新新人类全新的读书理念,以及现代精神生活。
  • 哈佛琐记

    作者:吴咏慧

    《哈佛瑣記》是筆者個人對哈佛求學時代一些瑣細的回憶。除最末一篇----〈重返哈佛〉----是描寫去年歲末重返哈佛的經歷之外,其餘十四篇都是記載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三年之間的見聞。 不可否認的,這些回憶都十分主觀,因此不免是片面的。讀者不難在字裡間發現筆者對哈佛的偏愛,這個偏愛實源於六年哈佛生活所產生的深摯情感,而不是可以用理性來推論的。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隱藏一個奧秘的精神泉源,不斷地支持他在現實世界裡過活,尤其在俗事紛擾之際,還能回到自己心靈的世界滋養休息,以便重新出發。 哈佛的可貴之處,便是提供一個良好的氣氛,讓每個人嘗試去表達自己,發覺真實的自我。在哈佛,每人受到鼓勵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覺,按照自己喜愛的方式去生活。除了個體層面的解放之外,哈佛還能夠承接西方智識的傳統,使置身其他的人隨時可以與古人精神相往來。 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曾描述他心目中「真正的哈佛」,他說:我相信,就培植自主與孤獨的思想者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學,無出其右者。哈佛的環境不祇允許,而且鼓勵人們從自己的特立獨行之中尋得快樂。相反的,倘若有天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模成單一固定的性格,這將是哈佛的末日。 筆者毫無異議地贊成詹姆士的想法。 的確,世界上還有不少大學的歷史比哈佛更悠久,還有不少大學的校園比哈佛更美麗,還有不少大學的精神比哈佛更貴族;但對筆者而言,只有哈佛才是心靈的故鄉。 ================================= 三十年前,怀着前往“西方取经”的宏愿,远渡重洋,到哈佛进修。其时名师云集,诸如哲学的罗尔斯、心理学的科尔伯格、社会学的贝尔、思想史的史华慈,百家齐鸣,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身临其境,聆听人间知识的曲目,何其幸运。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师逐一陨落,哈佛也迈入一个“无大师的时代”。但这种自由、多元、独立的学术精神,却深植我心,且影响了日后自己治学的取向,而受用无穷。诚如詹姆斯所言,哈佛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因此,真正的哈佛人无需魂牵梦萦,而是勇往直前,开疆辟土,追寻美丽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