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现象学

  • 思考建筑

    作者:皮特.卒姆托

    “这本书远离现代设计前卫。前卫先锋建筑似乎为了建筑师的利己主义欲望而存在,或者出于对技术的兴趣,只是为了对角度和曲线的着迷而存在,并非为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为目的”http://cfdong.wordpress.com/2008/05/25/%E6%80%9D%E8%80%83%E5%BB%BA%E7%AD%91/
  • 逻辑研究(第一卷)

    作者:[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逻辑研究》被公认为当代哲学最重要的“突破性”著作,它的影响不仅规定了当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 在《逻辑研究》第一卷中,作者主要批判了当时作为主流哲学的心理主义,认为它混淆了心理学对象与逻辑学对象,使后者的客观性丧失在前者的主观性之中,从而导致丧失客观真理,走向怀疑论。 胡塞尔的这种批判结束了心理主义在当时的统治,奠定了现象学理论的基础在《逻辑研究》第二卷中,作者将系统阐发现象学理论本身。
  • 现象学的方法

    作者:(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本书系“二十一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之一,由二十一世界影响最大的现象学创造人埃德蒙德・胡赛尔所著。    胡赛尔的著作卷帙浩繁,如果说《现象学的观念》一书是胡赛尔对现象学的总体介绍的话,那么本书则将为读者提供与胡赛尔一同进行现象学操作的可能。尤其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家,现象学研究协会主席克劳斯・黑尔德为本书写的导言,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清晰德现象学导言,它将成功地引导读者进入现象学地世界。
  • 海德格尔选集(上下)

    作者:海德格尔

  • 眼与心

    作者:[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眼与心》作者以迥异于前人的叙述风格,清晰平实的语言,探讨了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对人感知世界的过程,在身体与心灵之间的互动,做了简洁深刻直入本质的分析与表述,更赋予艺术家,尤其是画家在认知世界方面以重要的地位,提出诸多精辟见解,是一部意味无穷的杰作。
  • 来自德国的大师

    作者: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是一部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精髓的深入浅出的好书。《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以平实的语言,一边说故事一边讲道理,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家庭背景、童年和青年时的生活,他故乡的政治文化及宗教传统,他大学时期的思想转变,如何成为地下哲学王及与犹太姑娘,后来的著名的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恋情,纳粹时期的拙劣表演,光复以后政治上的顽冥与哲学上的深邃,并且按照海德格尔著作写作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评论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过程。该书不仅仅是一本海德格尔的思想传记,而且是一本20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史。
  • 空間詩學

    作者:加斯東·巴謝拉(Gaston Bache

    「我們的家屋是我們在世間的小角落,誠如常有的說法,家屋是我們最初的宇宙,一個真實的宇宙,如果我們親密地看待自己的家屋,即使最破落簡陋的落腳處也有美妙之處。」 家屋的空間散發出一股吸引力,它蘊集了它所庇護範圍的內在的存有。家屋是一種幸福空間、抵抗強大力量的庇護空間、令人鍾愛的空間、充滿想像的空間…而詩是一種靈魂的投身,詩的意象,即心理上驀然浮現的立體感。家屋這種「幸福空間」如何與詩做一種迷人的結合。作者告訴我們,心中的私密房間如今雖已消失,卻為何縈繞不去,成為難忘的過去?歇腳處如何又從何找到特別容許它存在的地點? 藉著回憶起「家屋」和「房間」,我們學習「安居」在我們自己裡面…它們在我們裡面,而我們也在它們裡面。透過家屋,作者描述心理學、深度心理學、精神分析學… 本書為哲學與科學的完美結合,空間心理學的經典巨著。對於有文字癮頭的知識份子而言,屬於重度刺激。
  • 纯粹现象学通论

    作者: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本书简介: 《纯粹现象学通论》(作者胡塞尔)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书中分为事实和本质;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自然态度的设定及其排除;现象学还原;纯粹意识的一般结构;关于理性理论问题系列的一般性层级等数章内容。
  • 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

    作者:[德] 瓦尔特·比梅尔

    本书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学者比梅尔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选取三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来分析,论证他的观点,这三位大师分别是:德国文学家卡夫卡、法国文学家马塞尔 普鲁斯特以及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作者从现象学的存在主义角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深刻的思想分析,提示出他们的作品的生存论上的维度和哲学上的维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 行为的结构

    作者:[法] 莫里斯·梅洛-庞蒂

    这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宠蒂的另一本重要著作。在本书中,他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结构理论,试图赋予形式、结构以哲学的意义。他认为行为是主体的行为,行为表述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永恒斗争。 本书是一本重要的哲学著作,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 恶的象征

    作者:(法)保罗・里克尔

    本书综合运用现象学和释义学方法,描述了恶的原始象征系列以及成因,探讨了神话的动态联系及由此产生的哲学思想。作者将哲学家甚少关注的界域,诸如言语、诗、梦、神话、宗教史料、习俗等圈进思想领地,叙述了亵渎、有罪和恶的起源,暗示人的原本清白的存在向邪恶的现实的转变,从而考察了伦理—法律方面的惩罚与责任的关系;伦理—宗教方面的良心背谬;心理—神学方面深受诅咒和谴责的良心。由此,“径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此书代表了西方学术的前沿水准。
  • 梅洛―庞蒂

    作者: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

    本书以梅洛-庞蒂各个不同时期的著作为线索,按照著作的时间以及梅洛-庞蒂的生平经历为顺序,为读者展开论述了他的核心主体思想,使读者能够准确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 世界的散文

    作者:[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中译者前言 《世界的散文》或《世界的散文导论》是梅洛-庞蒂的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或许是出于有意放弃的缘故。在他死后由文稿执行人克劳德·勒福尔(Claude Lefort)整理,并于1969年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在他死后出版的作品主要是《世界的散文》和《可见者与不可见者》(1964)两部没有完成的书稿,另外还有诸如《论自然》(La Nature)等讲课稿。由于梅洛-庞蒂系英年早逝,《世界的散文》和《可见者与不可见者》这两部未竟之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们既是《知觉现象学》的延伸,又是其断裂。所以,它们既代表着其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又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转折或过渡。《世界的散文》主要涉及语言哲学问题,《可见者与不可见者》则旨在探讨本体论,两者共同构成为他后期对于“真理”与“真实”的探讨。 《世界的散文》尤其探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中的一般语言问题、表达问题、交流与对话问题、形式化问题,集中代表了他对于绘画、文学、科学的评论与思考。作为现象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代表作,《世界的散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可以为探讨现象学向结构-后结构主义转折的契机以及梅氏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重要文本。本书因此对于从事哲学、语言学、文艺理论与批评诸领域的同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或许由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之中,梅洛-庞蒂有意放弃了《世界的散文》的写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抛弃了其中的思想,实际的情形可能是,由于把该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纳入到了本体论框架之中,《世界的散文》因属多余而被置于一边。但是,《世界的散文》的独立地位不容否认,它着眼于从“文化与知觉”(或“社会与知觉”)的关系角度探讨真理与真实,《可见者与不可见者》则着眼于从“自然与知觉”的关系角度探讨。两者共同推进了关于“知觉”的现象学,但明显出现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张力关系。这也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要探讨的主题,梅洛-庞蒂与列维-斯特劳斯的共同理论兴趣也因此突显出来。某种卢梭式的田园美梦和神秘意识,使梅洛-庞蒂从文化回归自然(当然是灵化了的自然,是世界之肉,也因此融合了文化和意识)。这或许是《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显得更为重要的原因。仍然需要注意的是,从《知觉现象学》到《世界的散文》再到《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梅洛-庞蒂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他始终走在限定和还原科学、修正和超越纯粹意识哲学的途中。 我们可以由梅洛-庞蒂本人的一个说明来理解本书书名的源起和他的语言理论之倾向性:“在我们为《真理的起源》所做的准备性工作中,在指望完整地处理这一难题(关于形式思维和关于语言的难题)之前,我们在一本已写成一半的、探讨文学语言的书中已经不那么唐突地旁及这一问题。在文学领域更容易证明:语言并非是在完全清楚明白中自我拥有的思想的一件素朴的外衣。一本书的意义首先不是通过其思想,而是通过语式、叙述形式或现存文学形式的系统而非同寻常的变化被给出的。如果表达是成功的,言语的这种口音、这种特殊的韵律特征逐渐被读者所吸收,并使他能够进入到一种他有时漠视甚至最初抗拒的思想中。文学的交流并不是作家对于构成为人类心智的先验性之一部分的含义的简单求助,相反,这种交流通过训练或者通过一种间接的活动使这些含义在心智中产生。在作家那里,思想并不从外面主宰语言:作家自身就像一种新的习语,它自己形成,自己发明表达手段并且按照它特有的意义产生变化。我们称为诗歌的东西或许不过是炫耀地肯定了这种自主的那一部分文学。全部伟大的散文也是对意指工具的一种再创造,自此以后这种工具将按照一种新的句法被运用。平庸的散文局限于借助习惯性的符号来探讨已经置入到文化中的含义。伟大的散文乃是获取一种到现在为止尚未被客观化的意义、并使它能为说同一语言的所有的人理解的艺术。当一个作家不再能够构造一种新的普遍性并在危机中进行交流时,他就只是在苟延残喘。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评说其它的制度:当它们表现出不再能够提供一种人类关系诗学时,也就是说当个人的自由不能够召唤所有其他人的自由时,它们也就停止存在了。黑格尔说罗马国家是世界的散文。我们把我们的这一工作命名为《世界的散文导论》,通过改造散文范畴,这一工作打算在文学之外给予散文一种社会学含义。”(见随后的《法文版“致读者”》) 需要说明的是,这份译稿中的注释分为三种,一是梅洛-庞蒂原注,以①、②、③……数字系列表示;二是法文编者注,以*、**、***…符号系列表示;三是中译者注,以[1]、[2]、[3]…符号系列表示。如果在第一种形式的注释中出现第二种、第三种,或者在第二种中出现第三种时,则分别在注释文字前面标上符号*或符号[1]。 杨大春 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出 版 说 明 法国思想文化对世界影响极大。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孟德斯鸠法的思想、卢梭的政治理论是建构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支柱;福科、德里达、德勒兹等人的学说为后现代思想、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其变古之道,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我馆引进西学,开启民智,向来重视移译法国思想文化著作。1906年出版严复译孟德斯鸠《法意》开风气之先,1918年编印《尚志学会丛书》多有辑录。其后新作迭出,百年所译,蔚为大观,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裨益良多。我馆过去所译法国著作以古典为重,多以单行本印行。为便于学术界全面了解法国思想文化,现编纂这套《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系统移译当代法国思想家的主要著作。立场观点,不囿于一派,但凡有助于思想文化建设的著作,无论是现代性的,还是后现代性的,都予列选;学科领域,不限一门,诸如哲学、政治学、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兼收并蓄。希望学术界鼎力襄助,以使本套丛书日臻完善。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00年12月 法文版出版说明 正像我们已经指出过的,《世界的散文》这一文本的篇幅为170页,写在用于打字机的通常尺寸的活页纸上,大部分都是单面写的。某些页面上有大量的修改,几乎没有哪一页能够避免修改。著作的名称和时期都没有被提及。 手稿由在第1页,第8页,第53页和第127页上用罗马数字特意标明的四个部分构成。根据其组织的内在逻辑,我们区分出了另外两个部分。第五部分开始于第145页,依据的是该页的顶端有一不同寻常的大幅空白。第六部分开始于163页,是由一个符号(三角十字)和同样处于该页顶端的一个类似的空白所提示的。我们所采纳的这种排列符合1952年8月的清单的提示(标题为“手稿修订本”),它包含六大段,的确只有前面四段有编号。 我们相信为如此构成的六章加上标题是适当的,因为作者没有为它们提供任何标题。这些标题的唯一功能是最可能清晰地表明论证的基本主题。我们选择的标题用词完全出自该文本。 我们不可能连同文本一道发表我们找到的该计划的笔记或大纲,因为它们没有标明时期,有时含混或者过于简练,而且不一致。另外,不作解释地从中选择一些也是不可能的,这看起来理所当然地带有任意性。我们唯一能够说的是:它们提示了致力于探讨几个文学样本(最经常地与斯汤达、普鲁斯特、瓦莱里、布勒东和阿尔托联系在一起)的第二部分,以及一般性地探讨世界的散文问题的第三部分,不过这种探讨是和政治及宗教相比照着进行的。 作为补偿,我们打算再现在文本边缘或者页底发现的那些评注。它们或许会使许多读者感到失望,因为许多表述是浓缩的或者突兀的。但这些读者可以毫不困难地忽略它们,而别的一些读者则会从中受益。 在誊写时,我们把严格地限制我们的介入确定为一个规则。当被觉察到的错误是不重要的(不合语法规则的性或数的变化)时,我们予以改正,每当改正要求更换单词时,我们注明原文如此(sic)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有可能,我们每次都尽可能使附注准确或者完整。 最后要指出的是,我们引入的那些注释,不管它们反映的是文本特性还是充为作者的评论,都在前面加星号(*)。而梅洛-庞蒂自己打算列出的那些注释则在前面加上一个阿拉伯数字。为了避免任何混淆,他的文本用罗马字母,我们的用意大利字母。 我们用来表示某些词不能被阅读的约定如下:如果这些词是难辨认的,用[?]表示,如果它们可疑但却有可能,则用[理由?](sujet?)表示。 克劳德·勒福尔
  • 诠释学

    作者:[美]理查德•E.帕尔默

    该书介绍了诠释学的定义、范围和意蕴,四位主要理论家: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并且收录了一篇对美国文学诠释的一个诠释学宣言。诠释学是一个在神学界、哲学界甚至文学界中日益不绝于耳的词,有学者认为诠释学是当今神学论战的“焦点”。诠释学还不是一个被广为接受的概念,但其重要性已收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相信这本书能给读者一个全面而满意的答案。
  • 空间的诗学

    作者:[法] 加斯东·巴什拉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 梦想的诗学

    作者:加斯东.巴什拉

    本书是一本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家以诗人语言向我们讲述梦想的诗学的著作,全书共分五章,前有非常重要的导言。系统地讲述了把现象学引入诗学研究的必要和优势,并分章论述了梦象与科学之间的互通以及在诗学上的反映,对词句的梦想、追寻梦想的梦想等一系列问题。本书高深而不晦涩,不同于一般哲学书籍的语言难懂结构与叙事方式,理论很精妙而可读性非常强。
  • 林中路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

    《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读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存在历史”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
  • 论文学作品

    作者:[波兰] 罗曼·英加登

    《论文学作品》主要内容:要对埃德蒙德·胡塞尔以如此不一般的精确程度,并且考虑到了许多非常重要和难以把握的情况而构建起来的这种理论表示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说明的是意向性客体存在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明确,实在客体的结构和存在的方式和意向性客体在本质上是不是一样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找到了一种毫无疑问是纯意向性的客体,有了它便可不受考察实在客体后所得出的看法的影响,来对这个纯意向性的客体的本质结构和存在的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正是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文学作品是特别适合于这种研究。
  •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作者:[波兰]罗曼·英加登

  • 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本书是英国著名批评家伊格尔顿的重要著作之一,作品简明扼要地评介了20世纪后半期的各种理论流派,包括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权主义等。为读者勾勒出当代西方学理论的主要脉络。本书是西方高等学校生学习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必读著作,清晰易懂,被誉为批评理论的“普及本”。 本书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的主要批评理论,在英美各大学颇受欢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理论在学术界越来越受重视,另一方面是伊格尔顿把这些晦涩的理论变成了比较通俗的语言,使人们容易读懂,不必花很大气力就能对各种理论的概况有所了解。 全书的基点是:文学理论是由特定历史阶段决定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理论的变化发展都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现实有关。 作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文学?”,通过追溯英国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说明文学的观念实际上是个时代的观念;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分别叙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主要文学理论;最后,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得出结论:一切文学批评都是政治的批评。本书的意图是为那些以前很少了解或不了解现代文学理论的人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