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制度

  • 通志(三册)

    作者:郑樵

    《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也有将其列入百科全书类的。全书200卷 ,有帝纪18卷 、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作者郑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几次献书。《通志》为纪传体,但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保存了《晋书》的载记部分。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除礼、器服、选举、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 通志 》现存 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
  • 唐代州郡制度研究

    作者:陈志坚

    《唐代州郡制度研究》是作者积七八年之功,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又经数年努力修改、增补而成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以后,中国两千余年都实行中央控制下的郡县制度,只是地方设置或为二级,或为三级。唐前期实行州(郡)县两级设置,后在中央和州郡之间设置了“道”,形成三级建制。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大体上都为三级的建构。地方机构无论为二级抑或三级,州郡都是中央实行统治的重要一环。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变革时期的唐代州郡制度的演变,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在唐史的研究中对于州郡的探索却甚少。
  • 文献通考(全二册)

    作者:(元)马端临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现在征得商务印书馆同意,据万有文库十通本重新影印出自:《文献通考》(全2册)。
  •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作者:道格拉斯·诺思

    内容简介 在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诺思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经济变迁过程的方式。二十年前,道格拉斯•诺思通过揭示经济绩效大体上是由支撑市场的制度类型及质量所决定的,激发了经济史上的一场革命。正如他在开启新制度经济学之门的两本经典著作中所表明的,产权和交易成本是基本的决定因素。这里,诺思阐释了不同社会是如何形成制度性基础的,这种制度性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经济轨迹。 诺思认为,经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适应性效率,即一个社会在创造生产性的、稳定的、公平的以及广为接受的制度上的有效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制度要足够灵活,从而在应对政治和经济反馈时能够被变更或被取代。虽然坚持了早期对制度的定义,即制度是约束人类行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但是为了探究这些规则的演化以及经济变迁的深层次决定因素,诺思拓展了先前的研究。利用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诺思把意向性作为关键变量,揭示了意向性是怎样成为社会学习的结果及其随后是怎样影响经济的制度基础的,进而影响其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 本书不仅解释了过去的制度变迁,而且解释了当今各经济体之间的不同经济绩效。因此,这部大作也是改进发展中国家绩效的重要指南。 名家评介 这本由大师创作的简短著作将为人们广泛阅读、探讨和争论。它大胆地迈向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是一本比经济增长甚至是经济史更加雄心勃勃的著作。它的主题是经济变迁,并且敢于提出那些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仍将迷惑多年的论题。 ——乔尔•莫可里,西北大学 正如诺思早期的经典著作《制度与制度变迁》引起了主导90年代的理解制度的革命一样,他的新著——《理解经济变迁过程》 ——寻求同样革命性的变迁。现在,诺思把认知成分融入这种分析:意识是怎样运行的,我们是怎样形成有关世界的信念和理解的,以及社会怎样解决——或没有解决——它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本书是诺思的上乘之作。 ——巴里•温加斯特,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 在这本著作中,诺思再一次开创了经济研究的新前沿。他提倡探究人类意识,以寻求关于个体和社会获取的知识如何在文化上和制度上影响变迁过程的理解。他勇敢地闯入了大多数经济学家比较陌生的领域,如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并用这些发现深化了我们对当今时代最为迫切的经济问题的理解:现代技术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可是为何许多经济体仍然未能实现繁荣? ——阿夫纳•格雷夫,斯坦福大学 这本著作使诺思的研究历程达到了顶点,并指明了解决当今经济学中最有价值但也最不易解决的问题的方向: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当第一次读这本著作时,我立即发现了它对我研究工作的意义,并开始反思有关经济体及其政府如何相互联系的几个基本想法。从诺思那里学到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思考方式,这种改变是对其智力影响的最好测度。 ——约翰•约瑟夫•沃利斯,马里兰大学
  • 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上下)

    作者:刘凤翰

    《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上下)》共设陆军、空军、海军、后勤、省军与保安部队、警务与宪兵等十一章,对国民党不同历史阶段的国防政策、军事制度、中央与地方部队的组织与演变,都追踪索要,做了详细的考述。此外,《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上下)》还以相当的篇幅,介绍了国民党军撤台以后,面对两岸关系的变化,在军事编制和武器配备上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和演变。《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上下)》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五代十国制度研究

    作者:杜文玉

    五代十国时期选士的制度,被称为贡举制度,也有称科举制度的,如司马光记载南唐选士之事时,就有“当时唐之文雅于诸国为盛,然未尝设科举”的说法。但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这一制度却称贡举,元朝以后科举才多被用为正式名称,所以本书仍沿用贡举的称呼。
  •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作者: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2版)》论述了中国从前封建时代直至晚清的政治制度史。作者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了这一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既勾勒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核心问题。
  •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作者:中国军事史编写组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依据我国现有可信的历史资料和实物,系统地整理了我国历代——从先秦到中华民国的军制。其中包括军队组成、统御指挥、兵役制度、装备补充、人事制度、军法、训练等等,并论述了其发展和得失。它是建国以后头一部全面论述我国历代军制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作者:工藤元男

    对于睡虎地秦简的研究,过去一直集中于法制史资料的分析,鲜有涉及秦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讨论。而本书从“法和习俗”这一社会史研究视角,对睡虎地秦简所见秦律与《日书》作了全新的解读。全书以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国与楚地基层社会的关系为焦点,通过对秦简所见秦国官制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行神信仰等社会面貌的探讨,勾勒了秦国统治制度从最初受到基层社会习俗严重阻碍到逐步走向一元化的复杂转变过程。这一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无疑对推进睡虎地秦简等其他出土文献资料的全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作者:刘建军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旨在提炼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的基本法则,概括古代中国政冶制度的总体特征与构成要素,探讨古代中国治理的空间坐标和施政坐标,揭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体悟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的现代影响,深思中西政治制度差异的历史根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认为古代中国国家治理要解决的六大难题是:(1)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人,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2)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3)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4)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5)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6)如何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洽理?本是作者积14年教学研究之经验编写而成,其特色是将史论融为一体,以演讲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貌与神韵呈现出来。作者既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根基,又把四方政治制度和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背景,熟练把握各家观点,灵活运用史料,在崭新的理论框架中透视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既可作为高校教材,也可作为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和治国方略的入门书。
  • 制度变迁的逻辑

    作者:卞历南

    本书揭示了中国国营企业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单位制度,这并非单纯的外来之物,而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面临强大的外敌侵略,在种种内忧外患的严酷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创造并不断完善的经济制度。它发端于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兵器工业,最终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重工业与兵器工业中得以形成。在书中,作者将中国国营企业体制的根本性特征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官僚治理结构,二是独特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三是企业内部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与福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形成了阐释中国国营企业制度产生的理论框架,分别从兵器工业的发展、重工业的扩张、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企业提供社会服务与福利、国营企业与“单位”的得名等七个部分来展开论述,中国国营企业制度的形成表明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之特征。
  • 九朝律考

    作者:程树德

    本书搜集了唐以前已经散失了的法律、科令、格式、刑名以及相关史料,并作了综合的考订与论述,在中国古代法律史史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本书包括汉律考、魏律考、晋律考、南北朝律考、隋律考,对研究唐以前中国法律的变迁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汉至隋9个朝代的法律资料汇编。作者鉴于唐代以前的法典散失无存,从现存史籍中,收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间各种零散的法律资料,逐一考订,按朝代依次分类辑录,编成本书。全书包括《汉律考》、《魏律考》、《晋律考》;南北朝的《梁律考》、《陈律考》、《后魏律考》、《北齐律考》、《后周律考》和《隋律考》9部分,故称《九朝律考》。书的内容以考证为主,考证的基本依据为历代正史,并兼及其他史料。引文按性质编次,分类明细。每类以年代先后为序,检索方便。各个部分大都首先有书序1篇,简要记述各该朝代的法律概况以及辑录要旨和征引根据。在9部分中,以《汉律考》篇幅最大,约占全书的2/5以上,其中除序言外,包括律名考、刑名考、律文考、律令杂考(上、下)、沿革考、春秋决狱考和律家考等8章,共197目。其次为《晋律考》(上、中、下)、《后魏律考》(上、下)和《隋律考》(上、下)。其他部分的征引和分目则较为简略。   本书是从“搜辑丛残”编纂起来的,尽管征引考证和订讹补阙的范围比较广泛,仍不免有一些疏漏和错误。但它汇集资料较全,提供了广泛的研究线索,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一部有用参考资料。
  • Why Nations Fail

    作者:Daron Acemoglu,James

    Review "'You will have three reasons to love this book. It's about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s within the modern world, perhaps the biggest problem facing the world today. It's peppered with fascinating stories that will make you a spellbinder at cocktail parties - such as why Botswana is prospering and Sierra Leone isn't. And it's a great read. Like me, you may succumb to reading it in one go, and then you may come back to it again and again.' (Jared Diamond, Pulitzer-prize-winning author of bestselling books including 'Guns, Germs, and Steel' and 'Collapse')" ~~~~~~~~~~~~~~~~~~~~~~~~~~~~~~~~~~ Product Description This is a provocative new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explaining why the world is divided into nations with wildly differing levels of prosperity. Why are some nations more prosperous than others? "Why Nations Fail" sets out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ith a compelling and elegantly argued new theory: that it is not down to climate, geography or culture, but because of institutions. Drawing on an extraordinary range of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examples, from ancient Rome through the Tudors to modern-day China, leading academics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 Robinson show that to invest and prosper, people need to know that if they work hard, they can make money and actually keep it - and this means sound institutions that allow virtuous circles of innovation, expansion and peace. Based on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 and answering the competing arguments of authors ranging from Max Weber to Jeffrey Sachs and Jared Diamond, Acemoglu and Robinson step boldly into the territory of Francis Fukuyama and Ian Morris. They blend economics, politics, history and current affairs to provide a new, powerful and persuas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wealth and poverty. They offer a pragmatic basis for the hope that at 'critical junctures' in history, those mired in poverty can be placed on the path to prosperity - with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our views on everything from the role of aid to the future of China.
  • 制度与人情: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作者:张程

    皇帝是“三无人员”? 宗藩、后妃和宦官的命运由皇帝的喜怒哀乐一夕决定?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衍生出怎样的朝堂政治? 中央政务和地方变迁有哪些纠葛? 科举考试原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古代官员如何被任免,又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 古代中国的军事外交跟今天大不相同? 明清是传统政治最为成熟的时代。本书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表与里,勾勒演变轨迹,梳理出饶有趣味的非学术体简史。全书分十二个专题娓娓道来,既厘清了古代中国的制度架构,又找到了解读政治的另一把钥匙——人情。
  • 应该读点经济史

    作者:格里高利·克拉克(Gregory Cla

    为什么世界的某些地区如此富强,而其他地区却如此贫困?为什么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会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而非其他国家?为什么工业化不会让全世界富裕起来,反而让某些地区更加贫困? 流行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随着17世纪欧洲稳定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的突然进发而产生的。相反,克拉克提出,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前就存在。他认为,这些制度的渐变导致这些国家发生了深刻的文化变革,人们摒弃了狩猎一采集社会的本性——暴力、急躁和懒惰,转而形成了经济人的习惯——勤奋、理性并接受教育。 此外,克拉克在本书中大胆提出全新观点:决定人类穷与富的命运,并非剥削、地理因素或天然资源——文化才是决定性因素。 本书质疑“贫穷社会可通过外力介入,获得经济发展”的观念,论点精湛冷静、逻辑推理严密,更大胆以截然不同的崭新观点探讨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人类历史与当今世界面貌。《纽约时报》将本书誉为“经济学领域的下一枚巨型炸弹”。
  •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作者: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论述了中国从前封建时代直至晚清的政治制度史。作者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了这一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既勾勒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核心问题。
  • 大国之道

    作者:袁伟时

    中国经过许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今非昔比。本书为“中国人文讲演丛书”之一,以学术的普及为旨归,以思想的撒播为内涵,以学术的讲演为形式,搭建人文、经济、管理、法律各平台,再现国内一流学者的学术讲演现场。
  • 费城风云

    作者:易中天

    易中天:“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美国《联邦宪法》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编辑推荐: 《费城风云》初版于2004年,如今却毫无陈旧之感,反而越来越适合在“此刻”阅读。 所谓历史,由一系列选择所造就;所谓政治,其实是做出选择的智慧。 在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美国人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选择,起草了《联邦宪法》。然而美国人做选择时的底线很简单,只不过“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样几个字。即便展开来,也不过这样一些内容—— •不得立法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信仰自由; •不得立法剥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不得立法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向政府请愿、表达不满和要求伸冤的权利。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理念,而不是一个国家;直到现在,把美国各州统一起来的,是《联邦宪法》,规范着联邦政府、美国总统和全体国民的,也是联邦宪法。可以说,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这样一部宪法的诞生过程,怎能不让身处地球另一面的我们深深反思。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者理念,而不是一个国家。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正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 在1787年费城会议上起草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据此,美国人创造了一种既民主又共和的体制,并充分地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费城风云》再现了美国《联邦宪法》诞生的过程,在本书里可以看到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惊心动魄,领略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等风云人物的智慧与胸襟,以及各州代表在坚守共同底线的前提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最终伟大的妥协。第二部分《隔岸观火》收入易中天论美国政治的四篇文章。
  • 亚财政

    作者:洪振快

    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历史,先有吴思先生的《潜规则》,继有洪振快先生的《亚财政》,将官场、腐败、潜规则剖析通透。 《亚财政》是《炎黄春秋》执行主编洪振快先生的潜心力作,从生动、有趣的案例着手,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勾勒出明清官吏从公务活动到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官场活动和官员心态纤毫必现;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蔽在社会表面之下的“财富暗流”——“亚财政”。 “亚财政”是官吏集团利用权力汲取和瓜分社会财富的集体腐败现象。权力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形成了这种官吏们私下发展出来的非正式财政制度。 “亚财政”亚生于国家正式财政,所起的作用却不亚于国家正式财政:它使民众在缴纳“明税”之外还要负担“暗税”,“明税”体现了官民博弈均衡,“暗税”的潜滋暗长最终会突破民众的税负能力,博弈均衡由此被打破,民变频发,社会崩溃,政权更替,实现新的博弈均衡——这正是中国历史独特的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 中国历史幽暗而现实诡谲。“亚财政”犹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使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社会真实的运作逻辑。21世纪的中国,能不能克服历史的惯性,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宿命,这是现代中国面临的考验。通过对各国现代转型的比较研究,洪振快先生从历史和财政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编辑推荐: 为什么当官如此吸引人?为什么某些人只需“盖章”就能换取巨额财富?为什么某些人打招呼就能将公共资产转化为“私有”?……这一切都源于“亚财政”——官吏集团以权力为核心,通过血缘、姻亲、熟人等关系组织起来的权力网络,按照权力大小,低调、直接或间接地分享权力带来的等级性特权和财富。 《亚财政:制度性腐败与中国历史弈局》追溯中国历史社会表面之下汹涌澎湃的“权力—财富”暗流,将官场、腐败、潜规则剖析通透,揭示出了权力与财富之间的隐秘关系。 ★《亚财政》是《炎黄春秋》执行主编洪振快先生历时八年的潜心力作,继吴思先生《潜规则》之后,又一部既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开创性历史著作。 ★《亚财政》讲通透了官场、腐败、潜规则,讲清楚了中国历史弈局的动态博弈,讲明白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关键路径。不理解这三个方面,很难说我们真正“了解历史,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一定要读一读《亚财政》。 ★《亚财政》不仅是观察历史的方法论,更是了解社会现实的参考书。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关键,恰恰在于,搞清楚隐蔽在冠冕堂皇面目之下的实际利益格局。“亚财政”对历史的解读“皆中关窍”,宛如庖丁手中那把锐利的解剖刀,游刃有余,读出了史料后面隐藏的历史真相,读出了表象后面隐蔽的现实真义。 ★《亚财政》是一部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将“史事和叙事、历史本身和历史解读”结合起来,提出了对中国历史社会运作逻辑的深刻分析,很好地解答了,为什么中国历史存在周期性的“国家崩溃”。对于培养我们对历史传统、制度变迁、利益博弈、人性人心的洞察力,大有助益。 ★《亚财政》具有当下诸多通俗历史著作所无法比拟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通过各国现代转型的比较研究,探求中国社会转型的未来路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说过:“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人的观念和信念的改变。” 无疑,这是一本能够改变我们观念和信念的好书,非常值得一读。 ★《亚财政》史料详实,考证严密,旁征博引,不失趣味,难得地兼具了可读性、思想性、学术性,《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吴思、复旦大学历史教授葛剑雄、天津财经大学财政教授李炜光、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邹东涛、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丁骋骋等读后皆击节叹赏,鼎力推荐。 ★《亚财政》此次新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增加了一章的内容,重写了新的序言,对近年来的最新思路和心得做了详细的交代,并添加了近两百幅珍贵的历史插图。 媒体评论: 专家推荐: “亚财政”这个概念,照亮了一种遮遮掩掩的财政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利益分配的另一种故事。 ——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 吴思先生的“潜规则”概念可以看作是一把解剖刀,它的提出,让人们对许多历史现象有了一个更锐利的观察和解释的视角。而现在,我们有了另外一把可能更为锐利的解剖刀,这就是洪振快先生在其《亚财政》一书中提出来的“亚财政”概念。 ——丁骋骋(浙江财政大学副教授) 本书以大量史料分析了明清时代“亚财政”这个十分突出而未被细致研究的非正式制度,把集体腐败的潜规则揭示得淋漓尽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注脚,认真研究历史上的“亚财政”现象,对当今中国的公共财政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邹东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名学者) 我一直以为,学习和研究历史之难,不在于史料难以收集,或难以理解,而在于如何通过史料的文字,读懂看不见的史料,理解史料背后的事实。尽管我们已经无法进入过去的社会,亲自发现或感受史料背后的事实,但通过认真的研究,还是可以复原出部分事实。这就是我重视《潜规则》的原因,也是我推荐《亚财政》的理由。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网友评论: 吴思是否真的已经把中国历史说透了呢?新近出版的一部著作不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且给出了吴思实际上并没有说透的充足理由。这部名为《亚财政》的新著,不仅提出了“立”的新见解,而且以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为基础,搭建了一个不同于吴思的中国历史解释框架,核心则是“亚财政”。 ——远弋(原载于《中国证券报》) 官员们的灰色收入,用现代话语说即“亚财政”。亚财政是一种财富流,按照职务的高低,官衔的大小,以及差事的肥瘦来决定流量。 ——飞机榄(原载于《信息时报》) 时至今日,“亚财政”现象并没有成为历史的遗迹,而是依旧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每年报考公务员的盛况,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夸张,屡禁不止的“过节送礼”,从这些怪象中,不难瞥见“亚财政”的影子。 ——网友 忘情风君 从名字上到内容上,《亚财政》都几乎是《潜规则》《血酬定律》的延续……但是不得不承认,《亚财政》对“非正式财政体系”和“历史博弈模型” 描述,依然有其深入与独到之处。 ——网友 生年不满百 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强悍,和作者自由撰稿人有关吧,史料也较详实,读的时候经常会笑起来,即使不把它当成一本历史或财政的书来看,消遣着看也不错。 ——网友 秋凉晓寒 关于史料,详实,旁征博引不失趣味。对于作者,认真,治学精神值得敬佩。至于意义,不大,贵国古今一向如此。 ——网友 Shawnhai 客观,甚至于达到近乎残酷的理性,才能用最适合的角度,看待过往的种种,以致理解今天的现象。本书对于鸦片战争起源的分析最得我心,所说的,很符合国情,看完了,忍不住默默点点头,就是这样的,中国就是这样的。 ——网友 joeycheuk “亚财政”阴暗面游戏规则也不是中国自产的,这颗种子全球都开过花,只是天朝独特的土壤环境意识形态非常适合它扎根生长。西方人希望通过个人的博弈一步到位,天朝则是形成集体博弈共赢而繁荣。中国人聪明啊。 绕回来说,和社会一样,历史是一所非常好的大学。 ——网友 Stanley 我们也有几千年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谢谢作者提供了失败的经验。唯一的担心是这本书为官僚们提供了“亚财政”的创新手段。 ——网友 Wolfhawk 这本书以流畅的文笔和详实的史料,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清时期的历史画面,让我们从另外一个别开生面的角度去读历史,这种读法,逻辑清晰简洁,非常有说服力,不像教科书那般牵强附会。书里揭示的“亚财政”的规则,其实一直仍在影响当代中国。读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政府和社会。 ——网友 dangdangro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内容简介: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