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生态

  • 没有我们的世界

    作者:[美]艾伦•韦斯曼

    读罢此书,请一定要思考:“我们如何才能与这个世界相爱相生?” • 启示录般的奇想 惊世骇俗 • 冷静科学的推理 无懈可击 “人类如果退出,地球将会怎样?”第一次读到这样的问题时,着实被吓了一跳。 诚如《没有我们的世界》的忠实读者们一再反复传颂的评价------“这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实验”,它是一位深具科学精神、逻辑思维、人文情怀与想象力的卓越调查者和旅行家严谨又天马行空的推理与论证。 人类对地球重要吗?这部作品可以满足热爱科学幻想,同时又深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读者最大胆的科学假设和想象。 人类离开后,自然的生机在恢复,在重新占领地球,人类太多自认为坚不可摧的东西会土崩瓦解,但很多痕迹被深深留住:那些核电站、那些人为的“墙”如疮疤般被留了下来,地球将带着人类的印记继续转动。 来看看我们人类给这个星球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吧? 人类退出后,世界是如释重负还是会怀念我们?如果没有了人类,这个星球会不会因为少了我们的贡献而变得有些贫乏呢? 既然一切纯属想象,我们何不梦想一个无须人类灭亡也可以让大自然蓬勃发展的方式呢? 在阅读此书之前,“你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你会被艾伦•韦斯曼‘劫持’到另一个世界里,久久沉迷其中。”
  • 生态设计

    作者:斯迪特 编

    《生态设计手册:建筑、景观、室内设计和规划的可持续设计策略》是第一本全面的、艺术的绿色设计导则。《生态设计手册:建筑、景观、室内设计和规划的可持续设计策略》集合了来自全世界的大量“绿色”作品,从保罗·索莱里(Paolo Soleri)、巴克敏斯特·富勤(Buckminster Fuller)等开创性的人物到提出替代性材料和实验方法的未名的先锋倡导者,再到该领域世界知名的专家,首次全面总结了建筑领域中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同时,《生态设计手册:建筑、景观、室内设计和规划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将为你日常的建筑设计工作提灵感,并言简意赅地提供了工作中具体的操作方法。 作为生态学设计思想的一种综合信息文献,《生态设计》在当今和未来几年内将为你提供信息和灵感。
  • 生态政治

    作者:丹尼尔·A·科尔曼

    环境危机的罪责究竟该由谁来承担:是人口繁衍过滥?消费者贪得无厌?还是技术胡作非为?我们这颗星球的拯救之道又路在何方:是生育节制?适用技术?回收利用?还是生态消费?   人们一般把环境危机的根源及其化解之道落实到个人行为上,而科尔曼却说:请再思量,当我们过多地追究个人的责任时,我们反让政府和公司溜之大吉,我们做一些改变自已的生活方式的环保小事固然有其价值,但决计不可因此漠视环境灾难的深层原因,真正的原因深深扎根于人类事务的政治之中,化解之道自然也存乎其中。他认为我们可以让环境破坏的过程发生逆转,通过确立生态责任、参与型民主、环境正义、社区行动等价值观,生态型政治战略是可以行之有效的。无数事例表明,可持续社会决非虚无飘渺、无从实现。
  • 封闭的循环

    作者:(美)巴里.康芒纳

    环境和生态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大计。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但有关调查却显示,我国公众和学界的环境意识均非常欠缺。我们深感,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绿色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文化工程,中国的绿色事业任重而道远。 在世界环境运动史上,有许多绿色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荒野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
  • 环境伦理学

    作者:戴斯・贾丁斯

    该书是讨论当代环境伦理问题的优秀导论。作者在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层次上更进一步,精确审视了环境问题之下的哲学争议。精彩的个案抓住了重大环境问题深层的哲学和伦理的分歧,极富讨论性,其理论涉及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的“深伦理学”和“生态女权主义”,是案例与理论联璧的典范教材。 强力推荐: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vita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 城镇转型愿景

    作者:[英] 肖恩•张伯伦

    编辑推荐: 未来20年间,随着气候变暖和石油危机的扩展效应,如不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世界将面临的不利变化和负面影响。本书对此前景进行了描述,同时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方式何以成为可能的一条民间路径——城镇转型。 城镇转型秉持“本土化、当地化”理念,以社区为本,唤醒地方民众的绿色环保意识,开启新的低碳节能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重建当地的“生态复原力”,通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相关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手册……你可以用它来改变世界。 ——卡洛琳•卢卡斯 欧洲议会会员(Caroline Lucas MEP) 城镇转型愿景提供了有价值的创新途径,用新颖的叙述手法以及创新思维的工具, 帮助我们打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立刻”阅读它! ——保罗•艾伦 替代科技中心董事、《零碳英国》专案负责人 城镇转型,可以“再生”一个文化现场,置入新形态的工作模式,树立重返古城 生活的典范,创建新型消费经济,回归古城传统人文活动,实践“简朴新生活”。 ——登琨艳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兼任教授 从1898年花园城市到现在的城镇转型,英国人在浪漫主义思维下,一直在追求人 与自然协调的最佳共存方式。在当今生态严重破坏、自然灾害常态发生的环境中, 这种简约节能的城镇模式将是地球生态物种得以持续发展的最佳与最后途径。这 个模式让我们有自赎的机会! ——黄孟伟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及都市规划硕士、美国AIA纽约注册开业建筑师、西安“绿色城市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座谈会总召集人
  • 自然的终结

    作者:麦克基本

    《自然的终结》是一部有关于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的诸多后果的优美、诙谐和悲剧性的著作,分为两个部分:“现实”和“不远的将来”。作者比尔·麦克基本在该书的10周年纪念版序中写道:“当我在80年代末撰写《自然的终结》时,我进行了两方面的观察。首先,我们错误的表述了时间———我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在无限缓慢地改变着,但事实上这一改变现在正在加速———作为我们自身的改变而导致的后果,地球的改变是急剧的、危险的和神秘的。其次,我们的有关空间的概念也是错误的———我们曾经认为人类是渺小的,而地球是巨大的,但是,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相反的情况已经发生了。”
  • 增长的极限

    作者:[美] 梅多斯

    增长的极限,ISBN:9787111192633,作者:(美)德内拉·梅多斯,(美)乔根·兰德斯,(美)丹尼斯·梅多斯 著;李涛,王智勇 译;李涛译
  • 生态乌托邦

    作者:欧内斯特·卡伦巴赫

    《生态乌托邦》的雄心是提供一幅吸引人的画面,即我们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可持续”到底是什么样子,向大家展示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新的生活方式,确保人类可以比较舒服地在地球上生存更长时间。 书中描绘的许多日常生活细节,使得许多读者都为之着迷,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希望与乐观,对年轻读者格外有吸引力。它揭示了蒙在环境退化、社会异化、社区衰败、个人压力等看似不可避免的表象上的面纱,教导我们:敢于做梦是件好事,乐于尝试新观念新想法是件好事,想象自己快乐幸福是件好事,与我们的同伴拥有相互支持关系同样是件好事。
  • 边做环保边撒谎

    作者:冯永锋

    本书是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撰写的第五本环保时事作品。几乎每一次,他都把笔探到了许多人关注,却往往关注不到位的地方。从《拯救云南》到《没有大树的国家》,一直如此。作者总是能提前告诉读者一些“真相”。 读本书之前,你一定会问:“纯自然”的森林、草原、湿地、河流,与似乎算不上“自然”的垃圾场、变电站,这中间有什么共同关系?它们都遭受了哪些共同的困难? 你也同样会问,阴阳五行与环境保护有什么相通之处?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中国生态危急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沦落的过程?而中国生态复壮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焕发的过程? 中国的草原正在退化为农田和工业基地,中国的湿地正在干涸,中国的森林正在成为人工纯林,中国的河流正被大坝拦截成“湖泊”,中国的城市正遭受垃圾的进攻,中国城市里的变电站、高压线正被市民一遍遍地质疑。 该书用传统文化的“五行”概念,考察了森林、草原、河流、湿地、城市垃圾等五个“最虚弱的点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作者认为,当今中国,“发展权”部分回归到了个体生命,但“保护权”仍旧没有回归,这是中国生态灾难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促进“权利回归”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方法。按照“权利回归”的理论,作者调研了许多案例,既有动人的故事,又有鲜明的观点,对中国公众维护个人的环保权益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欣喜地发现,遭遇困难的过程也是解决困难的过程,自然被伤害的过程也是自然开始重振元气的过程。在书里,你能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环境即将由全面恶化转向有所好转的时代,中国公众的环保能力在提升。作者用一个个案例告诉了我们他的发现:中国环保很大一部分希望,在无处不在的“草根”那里。同时,作者说,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草根性。
  • Whole Earth Discipline

    作者:Stewart Brand

    An icon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outlines a provocative approach for reclaiming our planet According to Stewart Brand, a lifelong environmentalist who sees everything in terms of solvable design problems, thre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are under way on Earth right now. Climate change is real and is pushing us toward managing the planet as a whole. Urbanization-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now lives in cities, and eighty percent will by midcentury-is altering humanity's land impact and wealth. And biotechnology is becoming the world's dominant engineering tool. In light of these changes, Brand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ists are going to have to reverse some longheld opinions and embrace tools that they have traditionally distrusted. Only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raditional green pieties will allow us to forestall the cataclysmic deterioration of the earth's resources. Whole Earth Discipline shatters a number of myths and presents counterintuitive observations on why cities are actually greener than countryside, how nuclear power is the future of energy, and why genetic engineering is the key to crop and land managem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rigor and passionate advocacy, Brand shows us exactly where the sources of our dilemmas lie and offers a bold and inventive set of policies and solutions for creating a more sustainable society. In the end, says Brand,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must become newly responsive to fast-moving science and take up the tools and discipline of engineering. We have to learn how to manage the planet's global-scale natural infrastructure with as light a touch as possible and as much intervention as necessary.
  • 希望的收获

    作者:[英] 珍·古道尔,[美] 加里·麦克艾

    在《希望的收获》一书中,珍·古道尔博士告诉我们,我们正在以数不胜数的方式毁灭这个星球:我们在生产食物的过程中大量使用的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污染了空气、水和土地,并且造成人畜生病、环境恶化,以致制造出新的疾病;大型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耕地和种子,甚至控制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食用动物的饲养日趋密集,并且采用非天然的方式饲养,只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每只动物身上攫取最大的利润。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人们更加关注这些对生命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关乎这个星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动物的福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人类的健康。
  • 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

    作者:(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谁才是地球生态真正的敌人?现代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固有的本性和道德水准?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为此,本书直接进入当代生态政治学领域,对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土地肥力、原始森林保护等诸多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同时,对资本主义世界在1992-2001年间,应对环境危机的主流经济措施进行了集中的批判,以此展现了作者独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 Ishmael

    作者:Daniel Quinn

    MORE THAN ONE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The narrator of this extraordinary tale is a man in search for truth. He answers an ad in a local newspaper from a teacher looking for serious pupils, only to find himself alone in an abandoned office with a full-grown gorilla who is nibbling delicately on a slender branch. “You are the teacher?”he asks incredulously. “I am the teacher,”the gorilla replies. Ishmael is a creature of immense wisdom and he has a story to tell, one that no other human being has ever heard. It is a story that extends backward and forward over the lifespan of the earth from the birth of time to a future there is still time to save. Like all great teachers, Ishmael refuses to make the lesson easy; he demands the final illumination to come from within ourselves. Is it man’s destiny to rule the world? Or is it a higher destiny possible for him—one more wonderful than he has ever imagined?
  • 马克思的生态学

    作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中,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成功地拓展了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证明了马克思理解包括人类对自然界的疏离在内的异化。福斯特批判了当今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性与自然的退化等同起来的环境主义,并指向一种深奥的没有怀旧情调的环境主义,这种环境主义把资本主义而不是现代性作为本质上所要解决的问题。
  • 生态哲学

    作者:[德] 萨克塞

    《生态哲学》一书1984年由联邦德国科学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作者汉斯·萨克塞是享有盛誉的学者,任美因兹大学化工和哲学教授。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人类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和技术发展史的研究,阐明了技术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作者认为,技术使人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又由于其本身的专业化的发展,而要求人类的相互联系和协作,从而导致社会的形成。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尤其是技术专业化的发展,又使人类受到技术日益严格的控制,使人类生活日益单调而失去自主性。因此作者强调指出:必须慎重地使用技术,必须认识到人类不仅是自然界的主体,更是构成自然界的客体,所以必须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理解。 本书对于了解国外有关学者从生态学角度对人类生活状况的思考,探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所帮助。中译本根据德文原版译出,个别文字作了删节。
  • 哲学走向荒野

    作者:[美]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哲学走向荒野》讲述了环境和生态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大计。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但有关调查却显示,我国公众和学界的环境意识均非常欠缺。我们深感,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绿色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文化工程,中国的绿色事业任重而道远。在世界环境运动史上,有许多绿色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荒野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历史性反思,感动过成千上万的读者,激励他们自觉投身于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其中许多著作,一出版就引起了公众的巨大震动,成为人人争读的畅销书,有些甚至被誉为“绿色圣经”。 正是这些书籍的广泛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改变着整个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成了一系列国际性环境保护机构和组织的酝酿成立及国际性环境保护运动的风起云涌,也在一定意义上延缓了某些环境劫难的发生时间 然而在我国,这些著作有的还没有被翻译过来;有的虽然有中译本出版,但无声无患,影响很小;有的虽然翻译出版之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并未给读者展开一个绿色的视野。《绿色经典文库》郑重征购版权,将这些久负盛名的绿色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给我国读者。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运动在中国尽管历时不长,但也涌现了不少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绿色经典文库》精选其中的代表性著作,以记录绿色精神在中国的成长历程。
  • 只有一个地球

    作者: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的两位作者,芭芭拉·沃德是一位经济学家,勒内·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学家,他们广博的知识背景使他们能够胜任编写《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这样的工作。不仅如此,正像大会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所说,他们还应该被看成是一项合作事业的创造性组织者,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是在58个国家15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完成的。   书中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环境问题。书中始终将环境与发展结合在一起论述,在谈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时,作者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政府,还应该注意到发达国家对抗污染设计和技术上的发展,对那些效果好、花钱少的方法,通过法令或合同使所有国内外新投资者采用这些技术……经过仔细的计划工作,当前的一部分工业增长可以绕过工业化污染的原始阶段,而把新工艺设备纳入最初的整体设计之中”。《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看法是在归纳、总结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还自然之魅

    作者:(法)莫斯科维奇

    《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主要内容:生态运动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文化。然而,却很少有人对生态运动的产生进行过思考,即使是从哲学角度的研究也很少。据我所知,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是法国为数不多的深人思考该问题的学者之一。1968年,《论自然的人类历史》作为费尔南·布罗代尔主编的丛书之一出版令当时的科学界和知识界感到震动。他们好奇、甚至有些不解地看到,自然重新挤进了政治生活,居然还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1972年《反自然的社会》的出版让我们激动万分,现在,莫斯科维奇对书中大部分文章进行了修订,一方面为了勾勒出他的思想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他接触到的年轻一代的经历和关切。书中文章最初发表时,绿党运动的未来尚未确定。后来,尽管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绿党却已经成为现实,一切因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两个时期谈论这一运动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新书,我们无法与过去——相关思想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一一保持某种延续性,而只是在书中不同地方做了一些注解。今天,政治性生态运动已经名副其实,读者可以透过书中主张,了解其主要思想和发展历程。
  • 荒野与美国思想

    作者:[美]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

    《荒野与美国思想》的前十二章,作者按照年代的先后,论述了荒野自旧大陆到新大陆不断变化的命运,从被仇视到被赞美,从被征服到被保护的整个过程;实际上,这也是美国思想的变化过程。美国人在不断调整对荒野认识的同时,也在调整着和自然的关系。毫无疑问,荒野是自然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荒野的概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随着农耕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认识,是与文明相对的一种概念。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对荒野的认识也不同;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在人的思想中,荒野有时是幽暗的,有时是灿烂的;在某些人的眼中可能是恐怖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则可能是壮美的。此时彼时,仁者智者,不尽相同。而且,令人纳罕的是,当人们认识到荒野必须得到保护之时,也就是荒野消失殆尽之时。 最后四章,主要讲了是20 世纪70—90 年代的美国荒野政策和管理及国内外的荒野现状。《荒野与美国思想》告诉我们,荒野由何而来,又向何而去。 《荒野与美国思想》自1967 年问世以来,已先后出了四版(1967,1973,1982,2001),印数达50 多万册,屡印不衰。它曾被《洛杉矶时报》评为“二战”后最有影响的100 本书之一,并被《户外》杂志看做是一本改变了世界的书。在学术界,它亦受到高度评价;40 多 年来,在美国高校中,该书一直被列为环境史学科和环境研究的必读书。时至今日,这部书已成为公认的一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