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宗教学

  • 基督教概论

    作者:麦格拉思(Alister McGrath

    《基督教概论》是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教育家麦格拉思为想要了解基督教的读者特意撰写的著作。麦格拉思以晓畅的文笔对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基督、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的历史以及基督教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基督教概论》出版后很快成为一部经典的教科书。
  • 圣学复苏精义(全二册)

    作者:安萨里,萨里赫·艾哈迈德·沙米

    编者前言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全世界的主宰。最美好的祝福与祝安归于我们的领袖,文盲先知穆罕默德,归于他的家属及一切圣门弟子们。主啊!万赞归你,一如你的尊严与权威;主啊!万赞归你,我们只求助于你。无法无力,只凭你。 如果仅仅重复他人的工作,让自己和别人在毫无新意的活动中疲于奔命,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样一来,此人只不过在罗列现成的、没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也是别人的时间。这种行为在安拉面前是要负责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与上述行为无关。这不是在给伊玛目安萨里《圣学复苏》许多的缩写本书目再增加一个本子。这仍然是《圣学复苏》本身,尽管它的形式缩小了,但它的内涵却和《圣学复苏》原著毫无二致;它不仅蕴含原著的风采和精髓,而且使之脱去了损害原著的消极因素,使原著重放异彩,焕发出它原有的迷人魅力。所以,这不是《圣学复苏》的缩写本。“缩写”或“简写”都不适作本书的书名,它们都无法表述这一工作的内容和实质。这其实是“修订”与“提炼”。我们在本书中所做的,是“提炼”之后不失原著的风 貌,故名《圣学复苏精义》。 祈安拉使这一工作只为主的喜悦,主确是准承祈求者。愿主赐福于我们的领袖穆罕默德。最后,万赞归主,全世界的主宰。 伊历1412年1月 公元1991年7月 萨里赫·艾哈迈德·沙米 作者序言 不息的赞美全归安拉。虽然,弱仆的赞美在安拉的尊大下显得何等微小;祝福主的一切使者,从至圣到各个钦圣;求主襄助,使我有决心和毅力撰写《圣学复苏》;我开始行动,去击灭昧真者的自鸣得意。我不再沉默。昧真者们在支持虚伪、美化无知,对昭然若揭的真理熟视无睹。是我发言的时候了。 昧真者们之所以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是因为他们身患瘟疫,而无视这一重大课题。他们不知道,这一事情非同小可:后世将至;今世即逝;寿限临近;路途遥远;路资缺少;除了取主喜悦的知与行,一切将不被接受;没有向导和伴侣的后世之路将疲惫不堪。 学者们是引路人,是先知们的继承者。而这个时代,学者无影无踪,受撒旦支配的因袭者却大有人在。以至人们以为,除了下愚者们争吵不休时用以排除异己的“法塔瓦”(决议)外,并没有什么学问。后世道路的学问,先贤们的遗风、安拉称之为“理解”(Figh)、“哲理”(Hikmah)、“知识”、“光明”、“引导”等方面的知识,却已被束之高阁,弃之一隅。 鉴于教门中的这一缺口,我觉得著述《圣学复苏》非常重要,它旨在复兴宗教学问,揭示前辈伊玛目们的方法论。我将本书分为四卷:“功修卷”、“习俗卷”、“自毁卷”、“自救卷”。“功修卷”包括十篇,述及功修的详明规则和礼节,功修的奥义,是务实学者所必知的;甚至可以说,不了解这些内容,就称不上是后世学者。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非格亥(法学)学科所忽视的。 “习俗卷”包括十篇,述及人际关系的要诀和哲理,以及其中的 敬畏、虔诚因素。是持宗教操守者不可或缺的。 “自毁卷”包括十篇,述及各种恶德;古兰每每要求信士们纯洁 心灵,驱除这些恶德。我谈到了各种恶德的定义、实质及其产生的 原因,医治方法。 “自救卷”包括十篇,谈到各种美德,虔敬之士所具备的各种可 佳属性,仆人借此去接近自己的主。并述及这些属性的定义、实 质、源泉,它们的效应及特征。 有关这些内容方面,已有不少著述,但本书却有与众不同的五 个特点: 一、阐发他著中未阐发的内容,解明他著中走马观花式的概 念。 二、将他著中零散的内容分门别类,整理组合。 三、简化他著中的冗长内容,对他著的结论加以核实、确定。 四、省略他著中重复的内容,保留他著中的基本内容。 五、考证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这在其他书中绝无仅有。 这是本书的一些特点。同时,本书囊括了宗教学科的综合内容。我们祈求安拉赐我们顺利,走正道,得真理。安拉是慷慨的,博施的 【图书目录】 - 圣学复苏精义(上下) 上册: 功修卷 第一篇 知识 第二篇 信仰基础 第三篇 清洁的奥义 第四篇 礼拜的奥义及职能 第五篇 天课的奥义 第六篇 斋戒的奥义 第七篇 朝觐的奥义 第八篇 育读古兰的礼节 第九篇 记主与祈祷 第十篇 功修程序与夜功拜 习俗卷 第一篇 饮食的礼节 第二篇 婚姻的礼节 第三篇 谋生的礼节 第四篇 合法与非法 第五篇 待人处事的礼节 第六篇 隐居的礼节 第七篇 旅行的礼节 第八篇 听音乐的礼节 第九篇 劝善戒恶 第十篇 生活的礼节与穆圣的美德 下册: 自毁卷 第一篇 心灵奇观 第二篇 修身洁行 第三篇 克制两种欲望 第四篇 口舌的害处 第五篇 贬斥恼怒、仇恨、嫉妒 第六篇 贬斥今世 第七篇 贬斥吝啬、贪财 第八篇 贬斥争荣、沽名 第九篇 贬斥骄傲、自满 第十篇 贬斥自欺 自救卷 第一篇 忏悔(讨白) 第二篇 坚忍与感恩 第三篇 希冀与畏惧 第四篇 贫困与淡泊 第五篇 认一与信赖 第六篇 热爱、欣慰、悦纳 第七篇 举意、诚笃、诚实 第八篇 防备与自查 第九篇 思维 第十篇 死亡前后
  • 论“神圣”

    作者:[德]鲁道夫·奥托

    在一个术语以成为周所周知和被广为引用之后,能重新了解它的来源,乃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Numinous一词也许是贡蝎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宗教思想的最富深意的术语之一,而这个术语首次出现在奥托的这部著作中。 事实上,作者在本书中所坚持的是:宗教不仅是一种自然的东西。也是一种悖论的东西。宗教是关于某个存在者的真正知识,也是与这个存在者的真正的人格的交往,而这个存在者的本性却是超越知识和人格的。
  • 宗教学导论

    作者:(英)麦克斯·缪勒

    本书的特点有三:第一,它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个概念,赋予这门新的人文学科一个比较恰当的名称;第二,说明了宗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有的不同于神学的性质;第三,提出了宗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推动了大批学者将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于宗教学方面。这三点充分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如作者本人所说:“激起一股新的精神和一种新的生活。”
  • 论基督徒(上)

    作者:汉斯.昆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作者:【法】爱弥尔·涂尔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ISBN:9787100070591,作者:(法)爱弥尔·涂尔干 著
  • 道教

    作者:刘笑敢

    本书是当代中国著名道家道教研究者刘笑敢教授为了西方读者介绍东方智慧而用英文撰写的,现翻译为中文。全书全面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道家和道教的智慧,对中文读者也不失为一本认识道家和道教的入门书。
  • 宗教的七种理论

    作者:包尔丹

    宗教学这个学科是19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建立起来的。经过泰勒和弗雷泽、弗洛伊德、马克思、伊利亚德、普里查德、格尔兹等学者的努力,其理论不断完善,方法不断更新,形成了一门系统的科学。
  • 宗教经验之种种

    作者:(美)威廉·詹姆斯

    这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宗教经验进行探讨,并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经验为例。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宗教哲学命题,但书中和和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充满了小说的趣味。 本书是作者从个人经验角度对宗教经验进行探讨的著作,全书二十讲的内容都属于描述人的宗教构成,在第二十讲中,我提示了我个人在哲学上的结论。主要内容包括宗教与神经学、主题界学、健全心态的宗教经验、病态的灵魂、自我分裂与统合、圣徒性的价值等。
  • 宗教的自然史

    作者:[英]大卫·休谟

    《宗教的自然史》面世于近两百年前的1757年,但是尽管有这一可敬的地位,它的历史意义却往往没有被人们所了解。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神教是人类最初的宗教、多神教的起源、续同一主题、众神并不被认为是世界的创造者或形成者、多神教的各种形式:寓言、英雄崇拜、一神教从多神教中脱胎而出的起源、证实这一学说、多神教与一神教之间的往复流变、对这些宗教的比较,关于迫害和宽容、关于勇气或卑微、关于理性或荒谬等。
  • 宗教哲学

    作者:波伊曼

    本书分析严密而又易于理解,提供了一条进入宗教学主要问题的道路。作者的著述观点公正,他引导读者自己在这引起常常富有激情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中探索真理。   本书是一本探讨宗教哲学主要问题的国外经典哲学教材,分析严密,脉络分明,言辞流畅通达,易于理解。   在作者富有激情又亲切的论述中,我们会体验到对宗教经验的各种论证,体验宗教与伦理之关系问题的全新讨论,体验信仰与理性以及对希望作为信念的合适替代者的可能性的论述。
  • 神圣的帷幕

    作者:[美]彼得·贝格尔

  • 宗教的本质

    作者:费尔巴哈

    宗教的本质一人的本质或上帝,我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已经加以阐明。至于那异于人的本质。 不依靠人的本质的实体。亦即那不具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个性的实体,真正说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宗教的本质二古代的希腊人认为一切并、泉、河、湖、海等都源自奥克安诺斯(Okeanos,是希腊神话里的大海神,即大海的人格化。——译者),源自大濒海,古代的波斯人认为地上的一切山脉都是生自阿尔波地山(Albordy)。认为万物都源自一个完满的实体,这个思想是否有较高明的意义,其方式是否与上述二事不同呢?并不!这个思想和以上二种思想是完全基于同一思想方式的。 宗教的本质三人有一些限制,而这些限制至少是人站在宗教立场上想象到、感觉到的限制,譬如说,人不能知道未来,不能长生,不能连续不断无忧无虑地幸福,不能有一个无重量的身体,不能像天神一样飞翔,不能像耶和华(Jehovah,犹太教的上帝。——译者)一样发出雷霆,不能任意使形相变大或隐身不见,不能像天使一样毫无肉欲和冲动地生活。 宗教的本质四对于自然中上帝智慧的宗教景慕,只不过是一时的狂热;它只是对于手段而发,一反省到自然的目的时,使销歇了。蜘蛛的网多么可惊羡!沙滩上蚁狮的漏斗多么可惊羡!可是这些设备为了什么目的而设呢?为了求食物——一个被人降为单纯手段的目的。苏格拉底说,“别人”——这些别人是兽类或野蛮人——“为了吃而活,但是我为了活而吃”。
  • 宗教的自然史

    作者:[英] 大卫·休谟

    《宗教的自然史》是近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一部经典作品。休谟是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哲学中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被视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则研究》《宗教的自然史》和《自然宗教对话录》。除了目前的这本《宗教的自然史》之外,我馆此前已经出齐休谟其他的哲学代表作品。译者曾晓平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我馆的《道德原则研究》即为曾晓平所翻译。本译文根据1826年爱丁堡版《休谟哲学著作集》第四卷收录的文本翻译,并参照1976年牛津克莱伦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的自然史和自然宗教对话录》和2007年牛津克莱伦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考订版《论激情和宗教的自然史》修订。
  • 宗教的意义与终结

    作者: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史密斯

    《宗教的意义与终结》从范畴与观念发展演化史的角度,考察了人类迄今几乎一切高级文明形式有关各自宗教生活的名称、指涉、术语、范畴、观念与自我理解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作者指出要真正描述和理解在人类宗教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就应当放弃使用不论是一般意义上还是个体意义上的“宗教”这一概念,而代之以“累积的传统”与“个人的信仰”这两上独立的概念。
  • 宗教社会学

    作者:格奥尔格·西美尔

    宗教社会学,ISBN:9787208042919,作者:(德)格奥尔格·西美尔著;曹卫东译
  • 宗教经验种种

    作者:(美)威廉·詹姆斯

    教经验暗示,我们的自然经验,我们严格的道德经验和慎行经验,恐怕都不过是真正的人类经验的一个片断。宗教经验模糊了自然的轮廓,开拓了最为奇怪的可能性和视野。 威廉·詹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之一。本书在从心理学角度对种种宗教经验的分析之中,实用主义观念贯穿始终,且思路清晰,洞见迭出,百年之后仍让人警醒。 这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宗教经验进行探讨,并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经验为例。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宗教哲学命题,但书中和和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充满了小说的趣味。
  • 特兰特圣公会议教规教令集

    作者:[英]J.沃特沃斯

    在西欧社会由中世纪向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天主教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其标志性事件之一便是在16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半岛北方小城特兰特召开了宗教会议,即天主教会所说的“特兰特圣公会议”,而《特兰特圣公会议教规教令集》便是这次会议成果的集中体现。在特兰他圣公会议之后的大约4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这部教规教令集一直发挥着天主教会的“根本大法”的作用。这部文献对于历史学﹑宗教学﹑哲学乃至社会学等学科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的译注工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8FSS004)。
  • 古罗马宗教读本

    作者:魏明德,吴雅凌

    本书是一部以文本学习为主的拉丁语教材,分两部分,前篇为古罗马宗教,后篇为古罗马宗教与基督教的相遇,前后两篇均包括述要、词语汇释和文本阅读三部分,述要主要介绍背景知识,词语汇释收录一些基本词条,而文本阅读部分则各收录二十二篇拉丁语名家名作,收录原作,同时给出主要词汇的释义、中文译文以及背景知识补充。另外,作者用序言的方式介绍拉丁语的语法要点。
  •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作者:陈垣

    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学人们很少未读过陈垣先生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本书是其早年的讲稿,内容主要是将六朝以来研究历史所常参考的佛教史籍,略按成书年代,分类介绍。关于每书的名目、略名、异名、撰人略历、卷数异同、版本源流,和各书的内容体制以及与历史有关的其他问题等,作者都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旁征博引,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四库提要》有关佛教史籍部分的错误,一一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