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评论

  • 二十世纪艺术之书

    作者:[英] 费顿出版社

    现当代艺术是一面现实之镜,镜子里是每一个“你”

    全景式现当代艺术图鉴,尽览莫奈、毕加索、弗里达、霍克尼等500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45种风格流派,来自26个国家、超过90个艺术机构提供的500幅作品高清大图……

    ‍ 编辑推荐

    ☆ 全景式现当代艺术图鉴,美学爱好者的灵感之书

    500个艺术家,42种风格流派,来自26个国家、超过90个艺术机构提供的500幅作品高清大图,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波普……20世纪的艺术创新颠覆传统美学,突破大众想象,每翻开一页都是一次新的头脑风暴,足不出户领略世界艺术风潮。

    ☆ 费顿出版社精心打造,再版十余次的“艺术经典”

    国际艺术出版领导者费顿出版社重磅打造,“艺术之书”经典系列之一,继《艺术博物馆》《艺术三万年》之后的又一本重量级大开本艺术出版,全球现当代美术馆热潮下的看展必备书目。

    ☆ 文字精简、功能性强,现当代艺术不再是“看不懂”的艺术

    每幅图片配有艺术家的风格解读和作品的创作背景,附录部分帮助读者轻松梳理繁杂的艺术主义和流派,注重全书呼应,完美的图文比例打造轻松阅读体验,人人都可看懂20世纪艺术。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艺术之书》是对二十世纪艺术的一个全方位记录。它在包含标志性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是未来艺术方向的一种指引。500位艺术家按字母顺序并列,每一位艺术家配都有其权威作品的彩色图版,并附上精辟的文字,阐明了图像和创作者的情况。书中的交叉引用帮助读者建立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书最后的博物馆和画廊目录列出了向公众展出的作品。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邀请大家探索艺术不断扩展的边界的书。

    媒体推荐

    “这本图文并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500位现代艺术家的庆典,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

    ——《泰晤士报》

    “揭开了20世纪艺术的神秘面纱。作为一本有用的基本参考书,它以易于使用的A—Z格式记录了你可能需要了解的每一位艺术家。”

    ——《家居廊》

  • 优雅之必要条件(图文本)

    作者:周佩红

    我不是谈论绘画和雕塑 我谈论绘画和雕塑中的她 她的身影,姿态 她立足的地方 她的爱、惑、痛 穿过想象和虚拟之门 我向她走去 她的故事 也许也是你的故事 我们共同的故事
  • 作品与展场

    作者:巫鸿

    《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收集了作者近年来重要的艺术批评论文15篇,从艺术作品和艺术展览两个维度出发,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明快的理论气质和平实的写作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文本。文集通过大量史实和配图回答了诸如为什么当代艺术是"当代"?中国当代艺术有什么独特之处?什么是"实验性"展览?作品和展场的关系何在?等诸多问题,这些不仅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的人所必需涉足的课题,也是关注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最合适的途径。
  • 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

    作者:(西)毕加索

    本书精选了20世纪最重要的15位画家和雕塑家所撰写的20多篇最具代表性的论文。其中包括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格莱兹和梅青格尔;未来主义雕塑家波丘尼;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和克利;形而上画派画家德・契里柯;纯粹主义画家和建筑家勒・柯布西埃和奥尚方;至上主义画家马列维奇;构成主义画家嘉博、蒙德里安;表现主义画家贝克曼;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达达主义艺术家杜尚以及雕塑家亨利・摩尔等人关于现代艺术的论述。在这些论文中,现代艺术大师们集中阐述了他们各自在艺术创作上的思考和见解,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现代艺术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些论文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将使本书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全书配有295张精美彩图。
  • 中国前卫艺术状况

    作者:高氏兄弟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前卫艺术。
  • 和谐与冲撞

    作者:林路

    本书精选了100位世界摄影史上的名家,涉及不同的创作领域,时间跨度近百年,并根据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将其两两“配对”,从相似点和不同点等不同角度出发,讲述他们成长的故事,揭示其中创作的奥秘,评析作品的成功原因,将摄影的历史与现实价值逐一披露,并且通过三百余幅经典之作,完成一次赏心悦目的摄影之旅。
  • 女性,艺术与权力

    作者:(美)琳达・诺克林

    本书是性别与艺术研究的开路先锋,也是女性艺术批评的经典名著。 作者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创建者,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她从1970年代开始长达20年的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通过对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视觉图象的考察,揭露艺术作品中主流话语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诺克林反思,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这本文集,通过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视觉图像,揭露把特定类别作品中心化的结构与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 现代艺术的激变

    作者:(德)沃纳.霍夫曼

    作者简介: 沃纳?霍夫曼,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学家,1962年在维也纳成立20工纪美术馆,自任馆长至1969年;1969年至1970年任汉堡美术馆馆长,曾在多所美国大学讲学并担任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符号与造型――二十世纪绘画艺术》、《现代艺术基础》《世俗乐园――十九世纪艺术》、《美杜莎魔力》等。本书译自其著作《二十世纪艺术的转折点》之英文版。 内容提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世界一下子变得纷乱无序,新艺术、野兽派、立体派、抽象艺术、行为艺术等诸多流派与手法竟波逐流,使传统艺术家及一般观
  • 看 (增订版)

    作者:[英] 约翰•伯格

    这部批评文集关注“可见”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不可思议之处,堪称视觉文化方面的经典之作: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最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瓦尔特·本雅明遗风。
  • 超越

    作者:刘淳,申冠群

    《超越:世界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代表作品赏评》从后印象派绘画开始,到波普艺术以至波普以后的种种实验艺术……作者带您进入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境地,去观赏并领略艺术家震撼人心的表达,相信您收获的不仅仅是新奇。 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强调原创性、开拓性,那么后现代主义艺术就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更多地强调观念性。《超越:世界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代表作品赏评》正是以此为标准,精选了2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强调原创性、开拓性,那么后现代主义艺术就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更多地强调观念性。《超越:世界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代表作品赏评》正是以此为标准,精选了20世纪1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96幅,逐一进行概括性的分析和赏评,并且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去挖掘作品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体验艺术家智力活动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超越:世界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代表作品赏评》从后印象派绘画开始,到波普艺术以至波普以后的种种实验艺术……作者带您进入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境地,去观赏并领略艺术家震撼人心的表达,相信您收获的不仅仅是新奇。世纪l00年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96幅,逐一进行概括性的分析和赏评,并且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去挖掘作品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体验艺术家智力活动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 伦敦艺术指南

    作者:山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

    这既是一部实用的艺术旅游指南,也是一部结构清晰的艺术史读物。它为旅游者参观伦敦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和画廊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以着重介绍精华藏品的方式,书写出一部故事性的艺术史。这本指南的独特方法,让你在伦敦众多的博物馆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艺术家或艺术风格。如果你喜欢拉斐尔前派的作品,本书将向你展现在伦敦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它们,既有展示在世界知名艺术机构中该流派的代表作,也有藏于有别常规的画廊中的精品小画。你可以在斯隆街上的圣三一教堂尽情欣赏伯恩-琼斯的彩色玻璃画之美,然后动身去泰特美术馆观赏密莱司的《奥菲莉娅》;你可以登上开往沃尔瑟姆斯托的地铁,去曾是莫里斯故居的威廉•莫里斯画廊,那儿如今展示着拉斐尔前派的精品油画。 本书还对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运动进行了简洁的历史叙述和评论性分析,向你展示哪里可以看到弗朗西斯•培根的标志性作品,并标出他以前在伦敦的居所和常去之处。 对所有游览或居住在伦敦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对于尚没有机会游览伦敦的人来说,这本书将为你勾画一场虚拟的伦敦艺术之旅。 超过150幅全彩高清图片,再现精品魅力。 全面展现伦敦博物馆和美术馆标志性作品。 附录伦敦城市地图,指引博物馆和美术馆位置。 兼顾实用、便利与精美,居家赏玩与旅行皆宜。
  • 黑白宋庄

    作者:赵铁林

    自由摄影撰稿人赵铁林追踪采访宋庄——北京画家村长达五年之久,拍摄的几百幅充满张力的纪实图片真实记录了青年艺术家们看似荒诞的艺术实践,和看似散漫的生存现状。画家村村民与赵铁林面对面:坦言自己艺术人生的心路历程,讲述着照片背后的奋斗与心酸、浪漫与怅惘。图片之外,汇集了圈里圈外对宋庄艺术家的精彩评判。   每个“落草”宋庄的艺术家都需有一种跳水的勇气。宋庄就是宋庄,它远离尘嚣,没有带薪的“单位”与“领导”,绝少制度,缺乏消息。艺术家们以都市文明和方便为代价,换取了起初会难以适应的“闲暇和自由”。 然而重要的是,宋庄已经诞生过一批融于国际文化潮流的艺术作品,并且每时每刻还可能孕育出这样的作品,因而,宋庄与城市之间短暂的距离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重要的。 而中国的现代艺术就从这里开始,充满艰辛地向世俗的生活中生根,那么我们就不能容忍他们在这种很极端、很刺激的生存状态有几分醉生梦死,不时来点“高峰体验”吗?不然人人都很小资,都很中产阶段,都很平庸,如何会有艺术产生呢?
  • 德拉克洛瓦论美术与美术家

    作者:[法]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洛瓦是著述艺术问题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他关于艺术的论述广泛而透辟,观点独树一帜、极具个性,可以与达·芬奇、丢勒那样的画家兼思想家的文字遗产相媲美。他带着一种重新估价过去的自信,对艺术中现实的与诗意的奥秘,进行了最细腻的分析。 本书收录了20篇文章,主要是德拉克洛瓦对若干艺术家的评论,以及德拉克洛瓦关于艺术与美学的论述。这些文章既是研究许多艺术家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德拉克洛瓦本人的艺术倾向的重要资料。本书中评论一些艺术家的观点虽有失公允,却也不乏片面的深刻,一些观点甚至带有某种颠覆性,对启发不同艺术思想的争鸣很有意义。
  • 画坛点将录

    作者:陈传席

    我猜许多人对中国近现代绘画没多少了解,他们当然听过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的名字,可是对这些名字代表的风格、经历、成就以及恩怨就茫然无所知了。我觉得,对这一部分读者来说,《画坛点将录》可以当成一本“画坛八卦录”来看。因为作者对近现代名家非常了解,又放言无忌,所以我们就有幸读到这样的话———“我看到的刘海粟的文章百分之九十都是假话”。当年,陈传席的这一系列品评初在《江苏画刊》等杂志上发表时,曾引起轩然大波,现在所有文章汇集成书,揭露的丑事就更集中了:张大千是造假冠军,刘海粟曾入“文化汉奸”之列,溥心畲的双料博士学位都是编出来的……我相信,多数人读完了这书,对大部分“绘画大师”的崇拜就幻灭了。
  • 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

    作者:史作柽

    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其伟大作品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种新空间观念的到来。杰出画家有诗人的心,灵动的手,更要有哲学层面的[看]。塞尚这样开风气之先的艺术家,不从哲学的、美学的高度探测,则难以走近。这本书是作者有关艺术的重要著作,书中对塞尚深刻而精彩的分析,从艺术到美学,从美学到人生,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只要我们愈长久地注视塞尚的绘画,尤其是当我们更能从他绘画之整个历程来看他的绘画,我们就愈是发现到,塞尚的艺术所给人的启示,绝不是任何单方面的、强烈的、惊喜的、快乐的,或悲剧性等等的情愫;反之却是一种透过坚实结构的宁静感,向人不休止展现的一种反省之情。 人永远有一个达不到的世界存在着,甚至就是我们知道了也一样说不出来。但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不休止地追求了下去,因为正有一片永恒的自然存在在那里,于是我们便不能不以永恒的追求去获致它,甚至就当我们明明知道追求不到时,我们依旧如此不休止地追求下去,此即永恒的追求,此即永恒的心灵,永恒的自然,同时亦发即一种人的永恒性。
  • 你为什么看不懂现代艺术?为什么你五岁时没做出来?

    作者:苏西·霍奇,Susie Hodge

    在过去,评价一位艺术家所达到的高度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忠实描绘现实世界的技能,不论是在纸或画布上,还是用木头或石头雕刻人像。人们期望中的一幅正规的肖像画应该是逼真、忠实的画像,而风景画应当在每一处细节上都能让人辨识得出。但是,特别是在照相术诞生之后,许多艺术家不再创作这样“真实”的画像,而转向更为直接的图像,试图传达出自己对主题的感受。通常,一根“简单的”线条就取代了早期艺术家竭尽全力画出的细节。在艺术追求发生巨大转变之初,批评家就误把显而易见的缺乏技巧当作缺少创作经验,经常嘲笑表现情感的作品,将它们等同于未经训练的小孩子画出来的。 在这本饶有趣味、引人深思的书中,苏西·霍奇审视了100件遭受百般批评的现代艺术作品,从塞·托姆布雷涂鸦般的《奥林匹亚》(1957年)、约翰·霍伊兰粗糙却由衷而发的《生命之树》(1994年),到翠西·艾敏显然漫不经心杂乱堆放的《我的床》(1998年),解释了它们并非无关紧要的新鲜玩意儿,而是如何启发新想法,并成为当时艺术观念的逻辑化延伸。她解释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作品,如卡尔·安德烈的《未经雕琢的原木》(1975年)——一堆红柏排成的方形,不可否认,小孩子都能做到——是如何在观念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既表现出前人带来的影响,它们本身又对后来的艺术家发挥着作用。5岁小孩或许能成功绘制如达米安·赫斯特作品那样的旋转画,而不必知道作品背后的含义或它在艺术奋进的历史上的地位,他也不会理解这件作品对艺术家和艺术史家的重要意义。苏西·霍奇全面而总结性地解释了,为什么现代艺术不是、也不曾是小孩子的把戏。 本书展示了从汉斯·阿尔普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图片,霍奇将每一件作品都放在它的文化背景下,以展现一种令人难忘的现代艺术视野。这本书将会让你理解,现代艺术与数百年前的写实作品的不同之处,改变你以后参观画廊的方式,并为此提供了大量信息。
  • 现代主义艺术20讲

    作者:马永建

    马歇尔·杜尚曾经说过:“我不相信艺术。我相信艺术家。”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反传统和反美学偶像在这里表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艺术”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迷信“艺术”是永恒性或者以固定不变的概念来限定“艺术”的行为都是愚蠢的。这种观念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出现以来一切艺术变革的潜在动力。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主义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一直以一种革命的性的姿态,不断地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艺术家们试图推翻原了“艺术”的定义,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之内。 大多数人全然无法喜欢现代艺术,每一个社会阶层都十分普遍地表面了这一精神障碍。因为一般说来,人人都有循规蹈矩;现代艺术扰乱了他们的传统感和安全感。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代艺术,它以表达主观性、紧张感和危机感而真正开始。 就像有人所说,现代艺术很快就会过时:事实上,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仅“代表它的时代”,这一事实反而增加了它的价值。换言之,艺术总是现代的。
  • 魏玛文化

    作者:(美)彼得・盖伊

    德国的魏玛共和诞生于1918年,1933年寿终正寝,时间虽然短暂,却已经成为一段传奇。因为这一“黄金时代”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学者,比如爱因斯坦、托马斯·曼、康定斯基、韦伯、海德格尔、本雅明、马库塞、施彭伯勒、勋伯格等,让我们不得不把魏玛看成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魏玛共和还有另一方面的可比性,它跟我们从1911年到1949年的民国很相像:一样的社会动荡,一样的政治纷乱,一样的人才辈出。因此,中国读者来好好读读魏玛共和的文化史就显得格外有意义了。 值得一说的是,本书作者彼得·盖伊就是在魏玛共和期间出生在柏林的,后来移民美国,成为美国最有名的文化史家之一。他对弗洛依德钻研尤深,是“心理史学”的代表人物。
  • 艺术十讲

    作者:约翰·罗斯金

    《艺术十讲》选取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1853年到1859年所作的关于绘画、建筑和设计的十篇演讲,集中表达了他的美学见解和艺术观。演讲的底稿均由罗斯金精心撰写而成,语言精准美妙,富于诗意和激情。这些演讲因对艺术真谛的深刻把握和深切的社会关怀而曾在英国民众中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仍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
  • 灰色的狂欢节

    作者:朱朱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一场资本与形式的狂欢,却似乎也褪不去精神贫血的灰色底调,本书围绕着这一外在环境与内在表达之间的双重变奏,系统梳理了这十年的艺术创作和事件,介绍了参与其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并附高清作品图片近两百张,构建了一幅全面、深入的现世艺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