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摄影集

  • Shanghai

    作者:Liu Heung Shing,Kare

    Shanghai is a visual history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modern China as witnessed by this romantic city. The end of the Opium Wars in 1842 effected a dramatic transformation, turning a sleepy backwater into a bustling treaty port. Over the intervening 160 years, Shanghai has been shaped by outside forces - foreign concessions, Japanese invasions, the arrival of the Communists and the cult of Mao, they have all played their part in sculpting today's Shanghai. China's turbulent history is traced through Shanghai's evocative, beautiful, and sometimes painful images. As we reach the present day with its helter-skelter development, lavish wealth is juxtaposed against grinding poverty, and documented through the lenses of Shanghai's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artists. Told through rare official archive photographs, images taken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 new commissions, and co-author Liu Heung Shing's own work, Shanghai is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the most beautiful of China's cities. Shanghai will be available in both hardcover and paperback, and will be for sale inside the Shanghai hall of the World Expo 2010.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讲述了现代上海如何由各种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现代中国形成的缩影。本书编著者为上海这座极富魅力的城市提供了一部完美的视觉历史。 “上海,是一个充满了美妙的矛盾与奇异反差的国际大都会。她俗艳,然而美丽;虚荣,但又高雅。上海是一幅宽广壮阔、斑驳陆离的画卷,中国与外国的礼仪和道德相互碰撞,东西方的最好与最坏在这里交融。” 1934年出版的《上海大全》(All about Shanghai and Environs)是上海最早的旅游指南之一。那本书中这样描述鼎盛时期的上海:19世纪中期到来的西方冒险家和商人,已经成功地在这片黄浦江边的淤滩之上创造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对于外国殖民者来说,上海最初是作为鸦片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的;对于清政府来说,上海则标志着民族被奴役的屈辱。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由此在上海等地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对历届中国政府来说都是国家的耻辱,也是他们后来竭力斗争以期甩掉的帽子。 在过去的近170年间,虽然历经了外敌入侵、民族解放战争、内战以及自然灾害,上海始终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充满着相反相成的对立与矛盾。今天,正如对19世纪的冒险家和创业者而言的那样,“上海”依然是时尚、文化、商业和机会的代名词;只不过,现代上海是由当代中国企业家和各方汇集此地的人民而不是外国投机者所创造的。 ★ 本画册图片丰富,可作为单位或个人珍藏用书。本书的摄影图片时间横跨近200年之久,从上海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至20世纪30年代成为“东方巴黎”的辉煌历史,再到抗战“孤岛”、1949建国之后“大跃进”,直到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大陆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侧影。这本文化和历史凝聚的珍品佳作,作为收藏品是再合适不过了。 ★ 作为世博会企业联合馆特邀制作的画册,可作为单位或个人礼品用书。2010年世博会期间,预计将吸引总共7000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作为主办方的上海,献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同时还有她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而如何向那些对上海的历史和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游人清晰而明了地展现上海的历史风貌,这本画册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 这本由著名的摄影师和艺术家主编的画册,可作为摄影爱好者的学习用书。刘香成和凯伦·史密斯都是国际上著名的摄影师和文化艺术大家,他们所创造的众多作品得到过国际上知名艺术家和组织的认可,刘香成作为普利策奖获得者,其新闻摄影作品背后所折射的历史和文化视野更为世人所称道。 ★ 画册作为历史的剪影,可作为对于上海的文化和历史有兴趣的读者的参考用书。上海正如很多人所评论的那样,是中国变化的一个缩影,这里不仅是江河汇聚之地,也许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之所。她的历史值得学习,她的文化业值得考量。这本画册展开的是一幅历史的画卷,今天世博会作为一个历史的节点同样是对上海历史的小结,而这本画册也可以说是这个节点的一次漂亮的回眸。
  • 女装少年

    作者:青山 裕企

    内容紹介 「女装」というフェチズムと文化を撮る、新しい「女装少年写真集」―― 『スク水』『絶対領域』など、さまざまな目線から、見る人を楽しませる写真を撮る写真家・青山裕企氏が新たに作りだす世界は「女装少年」。 テレビや雑誌、新聞など各種メディアを賑わせる「女装」という新しいカルチャーは、もはやひとつの固定化した文化として認知されつつあります。 かわいらしい服やフェミニンな服を着たいという男性、あるいはそれを見るのが好きだという人々は男女関係なく増えてきており、もはやひとつのファッションとして存在しています。 そんな中において、青山氏が撮る「女装」というシチュエーションにある写真は、顔を撮影せず、身体と動きで「女装」を表現するという、ひとつ独自の世界観をもって描き出される「女装そのもの」を収めた写真によるフェティッシュなフォトブックです。 これまでの「女装写真集」とはまったく違う視線の、「女装」というものそのものを扱う新しい写真集は、女装が好きだという人々の「女装少年を見たい」「女装がしたい」という二つの大きな嗜好ともに吸収できる写真集になっております。 著者について 「身近な人」を被写体に、「個」ではなく、シンボライズされた「記号」を撮る手法により、今までにない新たな世界を写真によって築き上げる写真家。『スクールガール・コンプレックス』(イーストプレス)、『絶対領域』(一迅社)など多数の写真集を手掛け、独自の表現に魅了されるファンも数多い。
  • 与狼同行:狼的隐秘生活

    作者:[美] 吉姆·达彻,[美] 吉米·达彻

    1对夫妇,1顶帐篷,6年,零下40度,与1群狼朝夕相伴2000多个日日夜夜,会见证怎样的故事? 狼群高度社会化,然而地位的划分,不是靠体型和年龄,而是依据性格禀赋。卡莫茨有责任感、爱维护秩序,成为了头狼;他的亲兄弟拉科塔却忠厚、懦弱,成了一个受气包;马齐,正义、勇敢,既是首领的助手,也是冲突的和事佬和狼崽的保姆。 狼像人一样懂得爱、亲情,虽然只有卡莫茨夫妇可以生育,但狼群所有成员都为小狼诞生而欢呼雀跃,并共同抚养幼崽。 狼之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友谊。每当拉科塔为了躲避欺负,藏进森林,马齐都会过去陪它。卡莫茨死后,拉科塔一连三个星期,都在夜里孤独地嗥叫。 狼群所有成员都团结、忠诚、更重感情,谁也离不开谁。狼远不止美、力量和智慧这些外在的品质,它们更有不亚于人类的共情、悲伤、愧疚等心理活动。这无不使我们深思:对狼的探索对人来说代表着什么?
  • 318国道

    作者:骆丹

    镜子般的原生态记录,直观展示行进于巨变中的中国人精神和生活状态。深度的视觉记录,不仅表达了个体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也必将成为一种集体的记忆。
  • 读Reading

    作者:(法) 玛格南图片社

    这本图册选取玛格南图片社以阅读为主题的历史图片百余幅,作为读库十周年特别纪念,与各位读友分享阅读之美。图片以时间排序,上限始于二战期间,下限终于二十世纪末。书中既有伦敦的流浪汉,又有巴黎的绅士,还有纽约的老者以及秘鲁的摊贩……虽然主人公种族、身份各异,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共同的情感和气质流淌在全书之间。书为圆脊精装,内封用的是红色牛津纹纸,并配了外封保护。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m/reading
  • 我要我的“真情郎”

    作者:[澳] 布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

    女人最容易为情所困,究其原因,通常认为相比男人,女人需要更多的情感和交流,而这本书的答案则更为直接:因为男人和女人属于不同物种。 《我要我的“真情郎”》是畅销书作家布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继《你今天心情不好吗?》、《我爱你,妈妈》、《生命的意义》之后的又一部作品。在这里,一位男性作家完全站在女性的角度讨论建立别开生面的两性关系,他沿袭了前几部作品的诙谐和调侃,而且更犀利、更通达、更透彻;他把两性关系中男人和女人各自的褊狭描画得淋漓尽致,把恋爱中一相情愿的荒诞刻画得入木三分。它对所有恋爱中、失恋后和远离爱情况味的人都有效,它大胆自嘲,它有些刻薄,但更多是体谅很温暖的宽慰。
  • 何藩 昨日香港

    作者:何藩

    何藩語錄:…【大家記著非萬不要拋棄舊底片。因為它們可能是一個寶藏來的。因為今天你在底片上看不到的東西,十年後因為成長了,人生哲學改變後你可能對同一影像有新的看法。所以我覺得正方形的菲林格式對我的創作非常有用、大家一定要保留所有的底片。】 (原英文訪問,Bobby Lee翻譯)
  • 这世界教我的事

    作者:瑞卡斯Ricas

    成长是一个失去又获得的过程。它虽然渐渐剥夺了我们年幼时的纯真,也褪去了我们青春时的青涩,但也让我们告别了年少时的那些无知与轻狂。当我们走过这段路途就会懂得,那些我们走失过的迷途也好,遭受过的疼痛也罢,都是这世界给我们的馈赠。
  • Tokyo Lucky Hole

    作者:Nobuyoshi Araki (Aut

    这本书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色情行业的图案 该专辑是真实的,没有景观照明,非常真实的照片 大多数好的和坏的妇女,男人少,而且丑陋 不是电影,因为妓女都知道信义荒木色情照片刊登在杂志上,它也慷慨地向他投 在序言中规定,涌入了大量的业余性行业,他们觉得没有遗憾,因为这合适的工作,一个新的幌子技巧拿出有吸引力的客户,以及传统的色情业是一个重大的影响, 1985年正式通过了新的规管架构,以控制娱乐业保护传统性产业。 已三年。信义荒木的照片年龄杂志被迫关闭。 欲望,性别,纯艺术总是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关系。 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决定性的艺术简单地说,不能否认的是不是另一个春宫画上了一定程度。 也许,我们应该再看看通常的注意他们的工作,这是真的。不是征服欲望和挑逗。
  • 我爱你,妈妈

    作者:布拉德里・特雷弗・格里夫

    有时,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向妈妈倾吐自己的感受。对妈妈无私的爱和不知疲倦的付出,你怎样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谢意?《我爱你,妈妈》这本书将帮助所有年龄的子女(尤其是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用真诚之至的话语和图画传达特别的思想和情感。《我爱你,妈妈》将生动的动物照片与轻松的幽默和真挚的感谢话语艺术性地结合在一起,是献给所有母亲的一份深情的礼物。这本可爱的小书会告诉妈妈,你所做的一切是多么令孩子感激,他是多么热爱你。
  • 蔷薇刑

    作者:細江英公

    "As the author of the text and the subject of the photographs, Mishima almost tenderly exploits his most intimate obsessions: his erotic desires, his creativity, his body, his premeditated death. Hosoe's work mirrors Mishima's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s in photographs whose images melt into superimposed layers of symbol and meaning."--Booklist ". . . an opulently printed, large-format book . . . Hosoe explores light and shadow, and collages images from Renaissance paintings and other sources, resulting in photographs that possess a piercing beauty, photographs where there are no lies and no deceptions."--"25 Best Books of 2002," THE magazine, December 2002/January 2003
  • 漂游放荡

    作者:编号223

    十年来他都发着同一个梦:梦见自己躺在一张可以自由飞翔的大床上,一路漂游放荡;十年来他一直18岁,狂热激情,他在热烈中得到滋养,他在激奋中度日;十年来他用镜头强而有力的直击观者心头,成为时尚与艺术界的宠儿;他镜头下的世界,是一种自我放纵中的沉溺,是上帝赐予人类美好的时间记忆。 这本书就是关于这些,胶片,成长,旅行和记忆。
  • 寂静

    作者:hansey

    他的摄影和他的文字,都有一种属于hansey特有的无声力量。 在无边无际的「寂静」里,存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摄影隽永唯美,记载无常世相。文字内敛简洁,探索内心向度。 hansey出道七年首本图文杰作集—— 叩问圣谛真义,胸中万语千言,消逝于寂静之海。
  • 俺爹俺娘

    作者:焦波

    《俺爹俺娘(精)》作者总结其多年企业管理咨询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企业有效成长阶梯”,将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家族化管理、半职业化管理与职业化管理,详尽而生动地分析了各个阶段企业管理模式所具有的特征及适用逻辑,着重、全面地剖析了半职业化管理阶段企业面临的诸多“瓶颈”问题,并提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解决方案。 《俺爹俺娘(精)》既具有相当的管理学论意义,又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文字生动、案例丰富,是我国各种性质、各种规模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可多得的一部工作参考手册。
  • 中国:1976-1983

    作者:[美] 刘香成

    “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故事,有无限的可能。我只能用很小很小的细节,来讲述它。” 后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将近200帧照片,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短短八年时间拍摄的照片合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的中国所走过的、从“文革”后的困境中解脱的复兴之路。拍摄这些照片的时间到现在已经30年了,今天的中国经过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国家。刘香成的照片就是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影像记录。 这些珍贵图片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香港Asia 2000出版社1987年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公司修订。此书是首次出版的中文版。
  •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作者:刘香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意识形态不再铁板一块;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 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距今已将近30年,当时画面中的人们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现代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1987年由香港Asia2000出版社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图片社修订再版。本书是在之前几个外文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数量未发表的照片,编辑制作首个中文版——《中国:1976—1983》。因部分读者反映《中国:1976—1983》定价较高,我们又重新制作了小开本的普及版《毛以后的 中国1976-1983》,在前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订,添加了几幅照片。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抓住了多重矛盾的幽默与讽刺,这些矛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有趣而难以捉摸。这个集子使得刘足以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比肩。” ——夏伟(Orville Schell),美国亚洲协会中国部负责人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中文网
  • MOON·映像

    作者:文子,浩森

    208张海量图片 24篇梦幻文字 10张年华明信片结集成册 青春摄影殿堂一线书模豪华阵容 集MOON工作室2920小时倾心拍摄 梁晓雪 王若琳 许飞 黄磊 邹容 榛生 七微 那夏 苏小城 于筱筑 夏日紫 鼎力推荐
  • 空事

    作者:荒木 経惟

  • the eyes,the ears,

    作者:川内 倫子

    きっ和、それらはぜんぶここにあるべきも的たち。完璧なバランス、そしてすぐにこわされるも的。
  • 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

    作者:森山大道

    [照片是光與時間的化石…] 一本教你如何看的攝影書 街拍大師森山大道的攝影學校開講 ※本書是對森山攝影作品的入門、甚至是對所有攝影的入門者,最佳的一本「如何看」的攝影專書。 ※只要是對攝影有興趣的人,這本書都能引起你的強烈欲望! ※森山大道首度以全書對話的型式,於攝影學校授課的內容輯錄。 「每次快門的聲音,就跟我心臟的跳動一樣;每次拍下來的畫面,就跟我走路的步伐一樣。」 --森山大道 喜歡可疑、猥褻、複雜、哀愁、惡德渾然天生的地方,巨大欲望的人生攝影棚。將自身比擬為街頭的探測器,朝著感應到的方向前去,一邊按壓快門、一邊讀取街道的訊息,慢慢地進入街道深處。像是進行一場刺激又愉快的遊戲。 以黑白底片捕捉街道上、人群間生動細膩影像聞名的街拍大師森山大道,多次於攝影學校開課講授。從暗房技巧、底片及相紙的選擇、相機及鏡頭的掌握、快門及光圈的運用、黑白攝影及彩色攝影的表現……等這些攝影技術的討論,一直到攝影手法及拍攝風格、如何看待日益普及的數位相機甚至照相手機、如何成為一位攝影師、攝影的魅力何在、攝影是否有準則等攝影本質的探討,《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由媒體專欄作家及藝術評論人赤阪英人策劃編輯,將這些森山與年輕學生之間的對話輯錄成書。 有些學生提出關於攝影基礎的疑問,而森山則根據經驗,經過深思熟慮做出回答;其中也有攝影尖銳直接卻擊中本質的提問,以及森山站在現實面,頗具哲學思考的回答。回答的根本,展現了以不確定的「世界」為對象,總是採取格鬥姿態的這位前衛攝影家「森山式」的思考。 透過本書,彷彿看到森山大道不斷拿著相機到處移動、拍攝的影像。為了提出「無法明白出示的東西」,森山大道持續不斷地攝影,而本書正是他以言語揭示的「街拍」集。 取景構圖 --當面對拍攝對象時,腦中是否已先設定好影像?還是是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接近拍攝對象? 拍攝街上擦身而過的人們,有時是依據直覺、沒有透過觀景窗觀看,直接就按下快門。這些時候我大多依據皮膚反應來拍攝,就算事先想好畫面也沒有意義。但是通常這樣子拍攝出來的畫面,跟我直接感受到的影像很像。不過當我在拍某個東西或是街景特寫時,當然還是會透過觀景窗拍攝。這種時候,當然就很容易想見沖洗出來的照片會是如何。 --按下快門瞬間? 我平常使用的相機是RICOH GR21的廣角傻瓜相機。有時候我的直覺會感受到很多像是動物性的某種東西。就算沒有事先設想或是不曾預期的事,就在一瞬間突然感應到。這時我就會將相機朝向哪邊,不透過觀景窗拍攝。因為GR21是相當廣角的鏡頭,所以幾乎可以拍到所有東西。相對於必然,我反而期待一瞬間感應到的偶然。飄散在街頭的必然與偶然,射進我心中的某個必然與偶然。當然有時我也會透過觀景窗等待拍攝時刻到來,像是不會動的東西、海報、招牌,或是路旁的東西,我就會仔細觀察之後才進行拍攝。而當我感受到某些東西時,就會直接反應、不透過觀景窗拍攝。當我在街拍時,這兩種攝影方式是混在一起的。 --我用的是6×6的相機,在視框中先決定好各種要素再拍攝。 單純來說,就是採用看著觀景窗裡的景色,再決定構圖的方式吧。若以結論來說,就是人各有不同呢。比方說攝影適合攻擊性強的人,也適合內向的人。所以會有像你這種想將世界緊緊鎖在框架中的人,也有像我這種跑出框架外面的人。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因為性格、體質不同,因而選擇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你想要在6×6相機的視界裡,以自己的世界來創造構圖,想要拍攝冷靜、靜止的感覺本身一點錯都沒有。 但是因為是6×6相機,一定得看觀景窗再決定,如此一來,意識就會先出現,很難抓取一瞬間發生的事。所以必須看清楚觀景窗裡的各個角落,然後再決定構圖。當自己這麼想時,就等於思想犯一樣,就算想要不看觀景窗拍攝也沒辦法了。不管是哪種方式,只要能夠將訊息傳達給觀者就好了。 器材 --在拍攝夜晚的風景時,若使用閃光燈會改變影像嗎? 我使用的是傻瓜相機上面的閃光燈,光量還不足以會改變風景吧。只是當作補助使用,像是在拍夜晚的海報時,稍微接近一點時會使用。基本上,我不太喜歡使用閃光燈。只是像是招牌或是貓,突然出現在眼前時,我會先關閉閃光燈拍一張,之後再打開閃光燈拍一張。就只是這樣而已。傻瓜相機閃光燈的亮度雖然只能照亮數公尺以內,但是對於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微妙地還蠻有效的,採用TRI-X的底片,就可以明白微妙之處,所以蠻有趣的,而且又具有效果。 --拍立得相機? 不管是玩具相機,還是拍立得相機,照片最基本、有趣的地方還是相通的。就像是每次影像顯現後,都會感到驚訝。也像是在玩玩具,拍到了、拍到了大喊出來的感覺。這種覺得有趣的心情,因為與日常採用底片拍攝沖洗出來,再看著印樣印到相紙上的經過不同,所以會覺得新鮮。我平常雖然不拍彩色照片,但是使用拍立得相機時,會覺得彩色照非常有趣,因為會出現不可思議的顏色,而玩具相機有時會出現無法預測、奇妙的灰霧(底片曝光部分發黑),這件事就很有趣。 光圈/快門 --在「森山大道 in Paris」中,拍時裝模特兒時也一樣用傻瓜相機拍攝,這種時候會不會改變光圈大小或快門速度等,以追求不同的效果? 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我不會去改變曝光值。我現在使用的GR21和GR10,因為是傻瓜相機,就算改變曝光值,也只能上下補正各兩個階段。只是依據工作內容,極少數會改變曝光值。剛剛看到的時尚攝影風,是在巴黎拍攝的,當時是採用Scala的黑白正片拍攝,從一開始拍攝時,我就決定不改變曝光值。因為是21mm的鏡頭,周圍的光線,多多少少都會有點暗,而我知道就算是正常拍攝都會有點偏暗,所以沒有必要特地調暗或調亮,至少使用這種底片時不需要。 我反倒比較在意遇到逆光時,依據底片的特性應該如何對應,還有該如何產生對比等方面。總之,與平常拍攝的街頭攝影不同,而且又是拍攝平常很少拍的模特兒,再加上背景又是在國外,我比較在意的是不能放過模特兒一瞬間的表情。所以在接到雜誌、彩色攝影的工作時,我就會依照正常模式拍攝,然後再放大、縮小二個光圈值來調整。像這種時候,我都會採用正片拍攝,所以多少都會出現一點陰影,也無法透過機器修正,所以都是在暗房沖洗時調整調性。但是在街拍時,基本上我不會這麼做。反倒是比較在意快門速度,有時還會轉到F值(光圈值)拍攝。 色彩 --在森山老師的照片中,灰色的部分非常漂亮,該以嘈雜來形容嗎?我總是在想到底該如何做,才會出現那些灰色呢?我很在意那些灰色,那到底是什麼呢? 荒木先生也說過同樣的話呢。請看森山先生照片中灰色區域之類的話。荒木先生在我的照片中感受到灰色區域,但是對我個人來說,我對於照片中出現的灰色區域,並沒有特別的堅持,因此也不會特別在意。但是我想或許潛伏在我身體某處的東西,已經形成了我個人的體質也說不定。所以就算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獨特的灰色層次或是調性,我卻無法加以說明。我只能這麼說,緣因於各式各樣的理由,最後形成這樣的結果。 --黑白照片與彩色照片的差異? 基本上我喜歡黑白。若是用現代的說法來形容,就是有點時代錯誤的感覺。當然我也曾經拍過彩色照片,還有像是拍立得也很有趣。雖然我說我喜歡黑白,但並不表示我認為彩色照片就是不好。只是就我個人獨斷的想法,還是認為照片就應該是黑白。前陣子因為雜誌的工作,拍攝一位女演員,偶而拍彩色照片我也覺得蠻有趣的。因為平常很少拍彩色照片,所以覺得很新鮮,稍微改變一點曝光,整個影像就有很多種變化。以我的情況來說,就算是拍彩色照片,也不會採用數位相機拍攝,拍完之後,感到很不安,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拍到,相反地也感到很興奮,覺得蠻刺激的。 還有另一個原因。從小時候開始,我看過的所有攝影,其中讓我非常感動、或是受到衝擊的,沒有一張是彩色照片。不管是威廉.克萊茵的《紐約》(New York)、東松照明的《長崎》(Nagasaki),還是尤金.阿杰(Eugene Atget)拍攝世紀末的巴黎,全部都是黑白攝影。但也不光只是因為這樣,我認為黑白攝影能夠帶來衝擊,黑白的魅力與顏色深深地附著在我的細胞與視線。就是這種感覺。 基本上拍攝彩色照片時,我希望盡量拍得明亮、有趣,以遊玩的心情拍攝。我只是認為難得有機會拍彩色照片,所以希望能夠拍街上我喜歡的顏色。所以我會拍聲色場所的招牌或看板、愛情賓館的霓虹燈或入口、化著濃妝的小姐或禮服,結果還是會被可疑、印象深刻的顏色所吸引。因為我很了解我自己所以我知道,我特別喜歡黃色系、粉紅系及紫色系。雖然我想用遊玩的心情拍攝,但是有時會突然拍到奇怪的影像,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因為有些是黑白照片無法拍到的影像,所以覺得很高興。總之,我不希望因為拍攝彩色照片而感到疲累,因為平常拍攝黑白照片時感到很疲累。 攝影論 --挑選照片的基準? 拍照的瞬間,映在網膜上、影像的記憶,這個殘像在沖洗底片的時候會立刻回來。在那個時候我會再次確認,啊,這就是當時我想拍的照片。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想把影像印到相紙上看看。 在沖洗照片時,會將拍攝的時間與場所當作另一件事,就像是初次看到這張底片,以當時那個時點的直覺與判斷來選擇。在移動底片時,「啊,這個」以這種感覺來選擇。也就是以當時自己的直覺來選擇。總之,攝影時是第一個現場,沖洗照片時則是第二個現場,以不同的觀點與心情來選擇。 --對以「城市」為主要拍攝場所的森山老師來說,所謂的「城市」究竟是什麼呢? 城市是由街頭上的大馬路、街角、小巷子,與街頭外所有相關的東西所構成。那些東西渾然一體,變成超大型攝影棚,雖然那些東西的綜合體稱之為「城市」,但對我來說,我喜歡它們勝過任何其他的東西,那裡就是我自己的欲望,以及欲望與那些事物交錯產生的鮮明世界。城市就是欲望體。 不管是新宿、澀谷、大阪,還是紐約、上海,像這樣渾然天成的渾沌,就像是熱呼呼的大腸火鍋一樣,強烈飄散著人的氣味。 --攝影是否暴露了自己的內心? 攝影不僅展現世界,也暴露自己。不管以什麼被攝體做為對象,都可看透那個人。此外,也無法不暴露自己。 若是將照片視為創作,被攝體的裡面就會隱藏著創作者。透過作品不僅能夠看到創作者的膽識,也能夠看見創作者得意的面孔。若以我來說的話,性格上比較無防備,而且又是那種緊踩油門一直往前衝的人,所以更容易暴露自己內心。但是不這麼做的話,拍照也會變得很無趣。因為照片就是一個訴訟的媒介,若想要透過笨拙的概念來矇混過去,這可不行啊。所以我不喜歡那些透過照片矇混,或是透過照片搞神祕的人。荒木先生常說我是會隱藏的男人,他說森山先生不管什麼事都會藏起來,可沒這回事啊。的確照片的本質具有匿名性,但還是會顯露出創作者的體質與癖好。嗯,因為我個性如此,更容易暴露內心呢。 --是否有意識的攝影?拍攝主題設定? 只要設定主題,就會被主題綑綁。我認為街道是將所有要素混合在一起、無數的主題樂園,不需要刻意設定主題。要是事先訂了主題,照片的可能性就變得稀薄了。而且我也不相信那些照片的有效性。 我常說按下快門時是非常生理、很動物性的拍攝方式。雖然用文字說明就是像這樣的感覺,但是實際上,想要在無意識下拍攝是不可能的事情。想要按下快門,在那個瞬間,必定會介入各式各樣的要素及意識。雖然拍攝的動作是很肉體的反應,但是瞬間與瞬間的反應之間,與個人的記憶、認識,以及生活的型態有關。儘管是動物性的反應,意識也早已介入於其中。 我不會去想照片有什麼意義。所以不管是意識也好,還是意義也好,對我來說,照片的重要性在別的地方。 --森山老師至今拍攝過很多地方,我認為第一次去的地方與習慣去的地方,在拍攝方法上會有所不同,您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攝影法則? 總之,關於法則的話我沒有,但是第一次去的地方,或是沒去過的街道,很有趣呢。因為在那條街上,我變成了探測器。不管是坐火車去,還是開車去,我都會先到車站,從車站望向眼前綿延至遠處的街道,從這角落望向另一個角落,然後再透過以往的經驗,依循自己的預感再來判斷,之後再朝向自己感應到的方向前去。一邊按壓快門、一邊讀取街道的訊息,慢慢地進入街道深處。很像是刺激又愉快的遊戲。嗯,就結果來說,不僅可以拍到有趣的照片,又可以到不熟悉的街道。 就算我常會到新宿,但是就晃蕩的方式來說,沒有太大差別。我一直會去同樣的地方,拍攝相似的東西。誇張一點形容,就像「萬物流轉不息」這句話一樣,就算同樣是拍新宿,但是人會變,時間、天氣、季節也會變,每一個時刻都在改變,再加上當天自己的心情也有所不同,所以日日夜夜都在改變。 就像我常說的,基本上我很喜歡這些可疑的地方。就算讓我去那些整理、整頓得很好的地方,我也不知該如何是好,也不想拿出相機拍照。 --藉由累積拍攝的量,能夠突破什麼嗎? 總之要知道自己想要突破什麼、或是該突破什麼之前,只能多拍一些、累積照片的數量。藉此,如果發現了該突破的方向,之後為了突破,更應該使用更多的底片、拍攝更多的照片。雖然比喻得不是很好,但是街拍的狀況正是如此,這件事沒什麼好丟臉的,反倒是我的驕傲。 有一句名言說道:「持續就是力量。」當然說得沒錯,此外數量也能夠成為最大的力量。與其拘限在膚淺的美學與觀念上,還不如用數量來決勝負。像我去攝影學校時,有時會問學生一個月拍多少卷底片,還有聽到「二十卷」的回答,聽到這種回答,真的是讓人很頹喪,很想馬上就叫他放棄攝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