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许知远

  •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全四辑)

    作者:许知远

    《十三邀》,我们时代里无尽的盛大对话,对真感情与真思想永无止境的找寻。许知远历时4年对话52位杰出人物,在52个领域跨界游走,重生对个体的信念,重建对话的精神;通过《十三邀》,与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直接对话,搭载他们的思想巨舰光顾历史与未来:4季内容全收录,精美函盒珍藏版。

    ◎编辑推荐

    ★全民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全4季内容首度结集:打破节目区隔,重新划分主题,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

    本次出版首度将4季内容深度整理、全番结集,并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分辑,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时代精神: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涌现出极富性格的杰出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付出了何种代价。所以,《十三邀》挑选受访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大特色: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和叙事。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52位标志人物,从中发掘真实,尊重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同时通过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视频;许知远专门为每位人物撰写点睛式侧写

    相比剪辑后呈现的视频节目,图书版《十三邀》更为忠实、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收录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和访谈照片;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每位嘉宾均附时间年表,人生轨迹一览无余;

    新加大量注释,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方便读者深入理解。

    从视频到纸书的转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内容简介

    关于成功,也关于失败的艺术,关于符号与表达,也关于偶像与浪潮,关于时代大问题,也关于另辟蹊径的小注脚,关于知识和审美,也关于个体的多种可能性。关于与过去的人和解,也关于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关于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年轻人应该如何安顿身心、安顿自我,也关于人类学家项飚对我们生活中“附近”消失之后的理解与新的建议;关于功成名就后的艺术家,如何看待创造与失败、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关于我们时代最知名的知识者如何谈论价值,寻求理解,提出问题……

    《十三邀》,是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与我们时代中各行业、各领域内最具典型性的样本人物所展开的一场盛大对话。他们各自以独有的视角,在个体与时代、智性与审美、自我与世界、见识与创造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对个体与时代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全面展示出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头脑与心灵对历史、当下和未来做出的追问和探索。通过《十三邀》,我们阅读到52段故事,体会52种人生,游历52种交错的时间与空间,遇见52种立场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访谈,更像是一种旅行。

    与视频节目不同,图书版《十三邀》打破了1至4季的区隔,重新划分为艺术界、演艺界、人文知识分子、时代浪潮人物等四大领域,使得每个领域的意见、经验与心得更加具有模板作用,以不同领域中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切片,进而带领读者在这些对话的碰撞中重新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也正因这样精彩的对话而变得魅力非凡。

    ◎作者自述: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名人/媒体推荐

    从上海第一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陈冲(导演 演员)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我很喜欢许知远老师,他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真诚而质朴地保持着认真和严肃,《十三邀》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平时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第一次喝到了白开水,它平静、淡然、清透,让我觉得原来这才是自己本该喝的东西,而且应该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十三邀》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创造性也在这里,它之于脱胎于电视台演播厅的访谈,好似台湾新电影之于琼瑶电影,走出三厅,发掘真实,尊重真实,并赋予真实以创造和审美。

    ——雷晓宇(作家)

    ◎观众评价:

    《十三邀》呈现的种种冲突和思考,也正是它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与这样一个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带来了有趣的思想撞击。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不成熟”的“冲动”带来的冲击,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庸本身也许不需要被否定,但中庸带来的往往不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反而是某种保守,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守卫者,但对于舒适区的逃离本身就是和“卫道士”的对抗,这样才有可能迸发新的思想,正像是欧洲的启蒙运动那样。然而,《十三邀》也让我感觉启蒙运动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希望这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觉吧。

    ——华云枫

    看《十三邀》对思想的改变是剧烈和彻底的。那么多人物,每个人都能在与许老师的交谈中,谈出那些他们最珍贵的思想、经验、人生,这些是在我可及的所有视频节目中,独一无二的,因此,《十三邀》对23周岁的我本人意义非凡,这几年的人生观的逐步完善,与看这个节目不能说没有联系。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每一期,都值得不断玩味咀嚼,每一个看完《十三邀》的夜晚,都觉得良宵难得。

    ——雨墨

  •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

    作者:许知远 主编,刘柠 客座主编

    《东方历史评论(第6辑)》以中日关系为主轴,作者阵容强大,涵盖葛兆光(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辻康吾(日本独协大学教授)、约翰•道尔(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牛津大学教授)、唐纳德•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入江昭(哈佛大学教授)、矢吹晋(横滨大学名誉教授)、家近亮子(日本敬爱大学教授)、刘柠(日本研究专家)等知名学者和作家,梳理近现代日本的中国学乃至东洋学、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日本学,或介绍相关领域的学者及著作。访谈栏目收入对作家张大春关于他的新作《大唐李白》的采访;影像栏目收入摄影师北野谦的风景观念摄影;书评栏目收入路易斯•梅南对《到芬兰车站》的评论、與那霸润为内藤湖南旧籍重刊撰写的导读后记等。
  • 祖国的陌生人(增补修订版)

    作者:许知远

    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作家许知远的经典文集,首次收入台湾版部分内容。 这是一次斜穿中国的旅行见闻,作者不仅记录了土地的故事,更为中国定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梁文道曾评价这本书:“许知远的确是今日中国最具宏观视野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渊博的学识,清醒的洞见,全部化成娓娓道来的故事;既是中国重新定义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青年搜寻自我定位的思索历程。”
  • 评论中国

    作者:许知远

  • 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

    作者:许知远 主编,绿茶 执行主编

    《东方历史评论》第3辑选取了十五位中国杰出青年历史学人,希望从他们的访谈和代表作里找寻这个时代的“志气”。如果说民国时代的历史学者面对的挑战,是让史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成为近代的历史学,那么我们今天的挑战则是摆脱阶级和革命史观的叙事,创造一个更新的,同时也还原一个曾经的历史学。
  • 东方历史评论(第4辑)

    作者:许知远 主编,绿茶 执行主编

    《东方历史评论04》以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为专题,收入对国内著名历史学者杨奎松、王奇生、青年学者周濂、唐小兵以及海外著名汉学家裴宜理的访谈,探讨漫长的革命世纪对中国的影响。影像栏目收录的是当代伊朗摄影艺术家施林•奈莎谈自身经历和创作的自述和访谈,并选取了她的8幅精彩的人物摄影。随笔栏目收入谈法国当代著名学者皮埃尔•马南的治学历程和思想变化、柬埔寨的现代历史、台湾青年流行音乐历史及未来走向等几篇文章,书评栏目则重点评介了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的代表作《文明的进程》、新近出版的玻利瓦尔传记等。
  • 观念的冒险

    作者:许知远

  • 昨日与明日

    作者:许知远

    本书是作者在本世纪,即2001年《经济观察报》“全球视角”专栏文章的结集。三年后的今天顺着这位观察家的目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我们不仅要问“2001年,我们记住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对这个走过了漫长历史,并且还要继续历经沧桑的世界保持新奇。
  • 后9・11世界(公共知识分子的声音)

    作者:许知远

    本书收录的是《经济观察报》观察家版组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发言的专栏文章,“9·11”事件以后,“不确定性”成了最频繁出现和取得最广泛共识的描述语,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身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中国不可能对世界的变动表示漠然,这个世界会走向怎样的未来,变革中的中国和这个动荡的世界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观察家的思考做作业没有像现在这样和世界联系得如此紧密。
  • 单读09

    作者:衷声 主编

    本辑内容有资深记者张泉带领读者《重走梁思成之路》,寻访这位中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史家的人生足迹;许知远与著名作家阿乙畅谈创作之路,讲述写作这条路上的孤独与坚守;沈从文研究者张新颖讲述沈从文的后半生,探讨这位文学大师后期的人生历程与创作之路;榫卯app的创始人孙勇讲述这款被苹果选为2014年年度最佳app的产品诞生的前后历程以及自己的创业理念等等。本辑的主题是耐心,为本期撰文的这些学者、作家和文化人士所从事的和关注的,多多少少都与耐心有关。然而,单纯批判这是一个没有耐心的时代是没有力量的,我们必须具体地解释什么是耐心,以及耐心在过去如何可能。我们选择了一些人,他们的命运和创作,可能拥有过耐心这个东西,而我们选择另外一些人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于他们的认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极大的耐心。
  • 单向街005

    作者:许知远 主编

    本书为《单向街》系列文集的第5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反智主义”,将美国当代竞选文化造成的对历史的无知、苹果公司精明的设计和销售哲学,以及同时作为“反传统英雄”与“时代病人”的吴虞的事略贯穿在一起,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背后其实都有着反智主义的实质。本辑其他文稿还有:对两位蜚声世界的汉学家舒衡哲和宇文所安的精彩访谈,青年摄影师张克纯拍摄的黄河地景,印度记者在中国的见闻、20世纪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孙女寻访并倾听祖父促进中西交流的事业的“回声”、本雅明在柏林的童年生活,等。
  • 转型时代

    作者:许知远

    观察家丛书第1辑 本书收录的是《经济观察报》“全球视角”栏目的精选内容,“全球视角”聚焦于世界各国政界、商界、学界和文化界的知名人物,通过深入而独特的人物专访,为读者提供观看世界的新视角。 我们向当今世界最杰出的人们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如何理解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如何定义我们在历史中的地位?个人和商业组织间是什么关系?商业在今日世界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今日亚洲的世界地位是什么?作为一个彼些完全不同的众多国家的组合,以及作为整个世界的一个奇异组成部分,亚洲能够达到怎样的地位?
  • 单读08

    作者:肖海生,许知远 主编

    本书为《单读》系列文集的第8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漫游者”,从艺术、文化和非虚构报道等多个角度,对各类社会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人和轶事作了回顾、访谈和叙写,本期内容包括:2012年引起强烈反响的小说《繁花》的作者金宇澄接受访谈,讲述这部小说的创作心路和挑战;作家庄秋水用冷峻深邃的笔触,回顾了发生在康熙年间的一桩文字狱,通过对此事前因后果及波及的众多人物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了清代部分文人悲惨的人生境遇。GQ男士网专栏作家张宇凌带着《雅典之爱》,与我们一同走近这座历史之城,领略和体会这座融合了神话与梦想的城市在几千年前是如何看待“爱”这一永恒的生命主题;还有畅销作家李静睿回顾自己生长的那座小城,以及个人人生和城市变迁的过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江弱水评介米尔斯基的《俄罗斯文学史》,从各个角度介绍这本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学价值的庞然巨作,等等。
  • 转折年代

    作者:许知远

    震荡之后的世界将以何种面貌出现?本书通过对15位全球杰出的学者的访问,以为我们更汪晰地理解这个动荡而新奇的世界,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时代的意义提供帮助。
  • 鍍金中国──大國雄起的虛與實

    作者:許知遠

    沒有比「鍍金時代」更適合於描繪中國了。金錢成為這個雄起大國的衡量標準,但在表面的金光之下,這個最為壯觀的實驗場仍面臨巨大的矛盾與迷思。 二十年前的中國,風雨飄搖,政府與民眾的情緒空前的緊張,共產主義世界正在坍塌,中國被孤立,一些人預言這個國家馬上就要陷入崩潰。但如今,中國是最令人矚目的國家,它不僅沒有崩潰,反而在世界經濟衰退中,以更強有力的姿態出現。然而,誠如中國《生活》雜誌出版人許知遠所言:「倘若你生活在此刻的中國,你會經歷一些與表面輝煌數字和炫目言辭不相同的另一些東西。」 被名為「中國最年輕的新銳思想家」的許知遠,以一種貼身式的觀察,寫下了《鍍金中國》,既描繪了中國過去十多年發生的變化與情緒,解讀其中的矛盾與表面金光之下的複雜面貌,也努力呈現自己的反思與批判,期望「在幻象消失的時刻,改變才真正開始」。 名人推介 「許知遠成為崛起中的中國一個嚴厲的批評者。當世人驚嘆於中國的經濟奇蹟,他大聲疾呼:『傻瓜,這不是經濟問題。』當各地華人為圓明園鼠首銅像拍賣而義憤填膺,他指出,如何修復內在的傷痛記憶,去理解這個新世界,才是此刻中國最迫在眉睫的任務。無怪乎不少人視許為掃興的人。問題是一個有獨立思考的人,你又怎可以期望他跟隨主旋律跳舞呢?」------ 文化雜誌《瞄》主編 林沛理 「許知遠給人一種強烈的印象,他是一個不安於中國黨政當局『傳統智慧』的作家,但也不是一個充斥在網絡上的「憤青」。他倒是要在中國新的政治經濟變幻的權力版圖上,寫出自己新的感情版圖。」 ---- 《亞洲週刊》總編輯 邱立本
  • 一個遊蕩者的世界

    作者:許知遠

    一部世界主義者的文化行旅。一部充滿詩意的人文壯遊。 行旅是許知遠用來思考世界和尋找自我的方式。《祖國的陌生人》一書記錄了他的中國行腳,而《一個遊蕩者的世界》則是他在埃及、歐洲、印度、俄羅斯、中東等國外的行旅隨筆。在中國,他是祖國的陌生人;到了國外,他卻處處看到熟悉的中國。 在劍橋,他讀美國人160年前寫的一本書《一個美國人在維多利亞的劍橋》,詢問自己是否可以記錄下此刻中國和英國的相逢。在俄羅斯,他遇到的來自海參威的妓女都要給他半價,因為「你們中國人什麼都需要打折」。而在慾望的甦醒過程中,他想到了那個因一首詩而被史達林流放並死於海參威的俄羅斯詩人。在不丹,他看到了半山上造佛的中國人,將國內熟悉的邏輯帶到了單純寧靜的世界。在巴黎的十三區,他找到了鄧小平、周恩來、老華僑和新溫州人之間的微妙聯繫。在柏林,他藉著那堵著名的牆,引申到香港和深圳之間的界河。在羅馬,溫州人歐洲創業傳奇的故事背後,彰顯出移民和當地社區之間的緊張。在印度,他看到了中國在智力上和創造領域上可悲的落敗。他無法想像,泰戈爾在1916年的美國和日本演講的弘揚世界主義,反對民族主義虛榮和浮泛的《民族主義》,在快100年後的中國,是否還有人聽得懂。而在開羅,他拜會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斯旺尼,愕然發現他過著牙醫和作家的雙重生活。「埃及也是我的病人。貧困、腐敗、恐怖主義這些埃及面臨的問題,都只是病症。它們都來自共同的病因--政治獨裁。」…… 知性而獨立,迂迴卻直進,似乎是在這個經驗貧乏的年代,唯有通過歐、亞、非的場場壯遊,自我的追尋和對中國的質問才有可能完整展開。在世界,許知遠成為一個不斷回望中國與自身的游蕩者。 「在通往世界的途中,中國變得更清晰了。中國社會內部的成就、困境與失敗,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愈發分明。」 --許知遠
  • 单读07

    作者:许知远主编

    本书为《单读》系列文集的第7辑,本辑专题栏目围绕“旁观者之痛”,从艺术、文化和非虚构报道等多个角度,对各类社会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人和轶事作了回顾、访谈和叙写,本期内容包括:茨威格传记作者在《被征服的茨威格》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探讨茨威格为何会选择自杀,揭示这位以擅长刻画人物内心而著称的奥地利作家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著名作家伊恩•布鲁玛在《零年》中,回顾了父亲在二战期间的凄惨经历,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战争、人性与希望;记者林姗姗走进著名的九号院,试图拼凑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改革的宏大图景和决策制定参与者的各异群像,从更为个人化的角度展示了当时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前进之路的;旅加记者邹波则在“柳树屯教堂”,思考了自己在到达加拿大之后对于移民身份的困惑和融入新环境的挣扎;作家云也退从周立波起始,将时间倒推,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回顾了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常宝霆等相声名家,在不同时代里如何运用相声与笑声反映时代特色以及价值取向,等等。
  • 单向街 003

    作者:郭玉洁 主编

    本期是围绕复杂• 性这个永恒主题进行非虚构类写作。 《单向街003》坚持“纪录、探索、批评”的理念。 《单向街003》提供一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 《单向街003》杂志书,双月刊。本期是由郭玉洁主编,专题:复杂•性。撰稿者和采访对象有:许知远、关锦鹏、何春蕤、哈金、黄丹、孙歌等。 单向街系列,坚持“纪录、探索、批评”的理念。以非虚构类的报道、评论,摄影作品为主。将全世界最好的作品引入中国,鼓励一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将更多年轻人重新吸引到书籍、艺术与思想的情绪中去。《单向街》的特性,在于它思维的更年轻化与更敏锐的时代感。内容与时代贴得更近,中国正是一个各种社会实验的万花筒。在设计上他更与国际潮流接轨,在写作上它则试图树立非虚构类写作的标准。它还建立起一支以调查性记者、年轻学者、摄影师、艺术家为主的作者队伍。
  • 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

    作者:许知远

    什么令我们与众不同?不管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代人,或是一个个体,这都是一个不断被提出却永远迫在眉睫的问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一代人几乎是“天然的全球化的一代”。伴随着成熟,这一代人将必须肩负起更为重要的使命,他们要促使这个国家摆脱历史的阴影,向更为成熟与强大的方向迈进。谈论中国正在变成一种全世界的新时尚。中国看来正在重复一个个大国曾经走过的道路,它先是获得了财富,然后寻求政治上的权力,最后它可能塑造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股热潮能够持续多久? 历史学家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不同国家像性格各异、身穿 不同服装的运动员,他们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他们不但彼 此竟争,而且最优秀的选手还在上演接力赛,当到达某一
  • 新闻业的怀乡病

    作者:许知远

    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身为《经济观察报》主笔的作者许知远,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视角, 以新闻写实的手法,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这些全球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回顾、总结和展望,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精英们的媒体精神。 新闻从业者、传媒行业相关人士、媒体研究人员,以及对传媒业感兴趣的业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