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记

  • 史记与今古文经学

    作者:陈桐生

  • 史记鉴赏

    作者:文成英,傅德岷

    《史记鉴赏》(文白对照精华本):《史记》内容浩博,艺术精湛,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视为瑰宝的艺术精品。但是,当今的广大文学爱好者、社会青年、大中学生,因处于快节奏、高频率的现代信息社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窥探《史记》的全貌,加之古文素养较为薄弱,要领略《史记》的精髓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市场上流行的《史记故事选》之类的读物,由于略去了原文,读者无法欣赏《史记》深邃的韵律美与节奏美,不能在写作时进行引用,故事的叙述又嫌不够准确、完美,出于对《史记》的钟爱以及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我们编著了这本《史记鉴赏》。《史记鉴赏》(文白对照精华本)精选了《史记》重要篇目中的精彩片断九十五则,这些片断具有传奇性,而且是长期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有影响的故事,有的甚至是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处,如《完璧归赵》、《将相和》、《鸿门宴》、《毛遂自荐》等;为了保存《史记》的原汁原味和便于广大读者的阅读、理解、欣赏,我们既保留了这些片断的原文,同时又对原文作了详注、白话翻译和思想艺术的鉴赏,书末还附了《史记鉴赏》(文白对照精华本)所选篇目的“名句摘引”,便于大家写作时引用。比之于市场上流行的有关《史记》的读物,《史记鉴赏》(文白对照精华本)更具有精典型、故事性、可读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说是我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必备之读物。
  • 史记索隐引书考实(上下册)

    作者:程金造 编

    程金造先生,北京外国语学院中文部教授,一生研究《史记》,有专著《史记管窥》问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新建设》、《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研究《史记》的论文。本书係作者又一部关於研究《史记》的专著。 《史记》从两汉到晋,由於辗转传钞,字句之间颇有差异。晋徐广作《史记音义》,把那时不同的字句记录下来,其间的差别往往很大。六朝刘宋裴骃作《史记集解》时,十分感慨地说:“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真譌舛杂。”那是五世纪时《史记》流传的情况。到了唐初,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时,《史记》本身的问题更加複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引用了四百多种书籍来加以说明。而今时过千余年,其所引书大多亡佚,即有存者,而或与今本有异。考稽钩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这就是本书的作用。《史记索隐》引书,种类繁多,名称不一,至有将《吕氏春秋》误为《春秋》者。此类问题,作者均予解决,不为无功。该书不仅匯集了《索隐》引书的全部书名,而且还介绍了所引古书的基本情况。这也是研究《史记》的一个重要方面。读者可以从此瞭解司马迁当年撰写《史记》依据了哪些材料,由此可以加深对《史记》一书的瞭解。另一方面,也可瞭解《史记》一书产生后,其它古籍怎样引用了《史记》。所以,本书在选题上虽较偏僻,读者面也不会太宽;却颇有学术价值,作者的这一工作仍是做得颇有意义的。 作者通过细緻的工作,把《史记》全书的《索隐》引文,复原成四百多种古籍。特别是其中大部分书都早已亡佚,使读者可免於翻检之劳而从此稿看到这类佚书的大致面貌,此书对读者起到索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对每书所作的提要,内容丰富而又扎实,文字叙述简明扼要,在持论方面也较平允、严谨。如关於《尚书》孔注,该书引吴承仕之说作为结语。而吴氏对孔注有关部分的评价,则比清人的看法较为全面。
  • 史記-百衲本二十四史-上下

    作者:司馬遷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始稱《史記》。它是古代第一部由個人獨力完成的具有完整體系的著作。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 史记(全四册)

    作者: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 史记纂

    作者:(汉)司马迁 原著,(明) 凌稚隆 编

    《史记纂》是明清至今影响较大、流传较广泛的《史记》选本之一。作者凌稚隆是明代著名的出版家、史学家。 凌稚隆,字以栋,号磊泉,浙江乌程晟舍(今属浙江湖州吴兴区织里镇)人。祖先世代为官,而凌稚隆则一生功名蹭蹬,所以史书记载较少,以至于其生卒年皆不可考。他出身书香门第,家学颇深,历代都有才学之士闻名于世。祖父凌震字时东,富有俊才,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颇有文名。父亲凌约言字季默,著有《史记抄》,以史学著称。从兄凌迪知,著有《史汉评林》,以文学和雕版印书著名。侄儿凌濛初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因创作《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而闻名遐迩。凌稚隆自幼受家学的熏陶,笃志好学,满腹经纶。他潜心著述,成果颇丰。主要有《史记评林》一百三十卷、《汉书评林》一百卷、《史记纂》二十四卷、《汉书纂》八卷,等等。晚年的凌稚隆仍然学而不倦,在辑录《三才统志》的过程中,每日呕血数升,仍笔耕不辍,书未竟而卒。凌稚隆又是一位著名的出版家。凌氏家族是当时颇有盛名的书刻家族,又与创造著名的“闵版”出版世家乌程闵氏世代姻亲,他们刻书不辍,其套色印刷代表了晚明印刷术的最高成就,风靡海内。 凌稚隆特别嗜好《史记》,他曾历经两年的辛苦整理与撰辑,完成了巨著《史记评林》。《史记评林》是一部汇辑《史记》历代评论、阐发《史记》意旨的集大成之作。《史记评林》问世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王世贞《史记纂•序》云:“《评林》行,而自馆署以至郡邑学官,毋不治太史公者矣”,社会上由此兴起了“《史记》热”。为了更进一步宣传《史记》、研究《史记》,凌稚隆又编纂了《史记纂》,“盖不佞既辑《史记评林》也,而复有《史记》之纂。”(《史记纂•序》)因为《史记评林》一书,不足以充分表达自己对《史记》的钟爱与独到见解。 “盖自髫之岁,始口授而臆解,师传而受习。„„于是叹马迁之良于史,甚也。雌黄在手,笔不得下者,不知岁之几更,牍愈削而不成编,既绝而读者屡也。”(《史记纂•序》)在这种强烈的思想情感的支配下,作者几经努力,编刻出版了《史记纂》。 《史记纂》与《史记评林》同为研究《史记》的著作,但两书的着重点各不相同。《史记评林》是《史记》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重在汇集历代历家研究《史记》的成果,而《史记纂》则采用节选加评点的形式,掇取《史记》之精华,重在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 据《史记纂•序》云:“万历巳卯春三月吴郡王世贞撰”,可知此书编刻于明万历年间。全书分为二十四卷,从《史记》中选文102篇,附《报任少卿书》一篇。包括“本纪”9篇,“表”6篇,“书”6篇,“世家”23篇,“列传”58篇,约三十余万字。其中全文选入的有45篇:诸如《项羽本纪》、《封禅书》、《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刺客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司马相如列传》,等等,都是《史记》中的精华。节选的如《秦始皇本纪》、《孔子世家》、《赵世家》、《乐毅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屈原贾谊列传》,等等,都是传统的精彩段落。凌氏对《史记》底本的选择非常慎重,他根据《史记》的章法布局,恰到好处的因繁就简,所以《史记纂》不仅保持了《史记》体大思精、包罗宏富的风格,而且所选篇章节奏鲜明,条理清晰,内容集中,首尾圆融,与天头批注,正文批点的形式相辅相成,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史记》的优秀选本。这是此书最大的特色。 《史记纂》集中表达了凌稚隆对《史记》独特的见解。凌氏学习《史记》,研究《史记》,与司马迁心灵相通,表现出不凡的见解。 其一,高度赞扬《史记》文章的审美价值。《史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不仅给人以历史的教益,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史记》材料安排颇具匠心,故事生动,情节曲折;语言精炼传神、生动感人;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洋溢在字里行间。对此,凌氏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如凌氏评价《五帝本纪》云:“此文古质奥雅,词简意多而断制不苟,盖赞语之首,尤为超绝云。”评价《高祖功臣年表》曰:“尔雅之文。”评价《范雎蔡泽列传》云:“文劲而腴。”都肯定了《史记》语言生动、准确、灵活的特点。《史记》叙事,详略得当,各篇都有贯串始终的主线,和主线有关的事件作者都详写,凌氏不仅注意到而且作了极高的评价。如评价《李斯列传》云:“此传斯佐秦功仅十之一二,而叙高亡秦特十之七八,见得为乱者高而所以成此乱者斯为之也。此是太史公极用意文,极得大体处。”指出《史记》详细记载赵高历史是寄寓了司马迁的褒贬态度,这是凌氏深刻的见解。《史记》叙事最大的特点是“寓论断于序事”,这是其重要的笔法。对此,凌氏也做出了恰当的评价。他评价《商君列传》云:“太史公首言鞅好刑名之乐,则鞅所以说君而君悦者,刑名也。故通篇以‘法’字作骨,曰‘鞅欲变法’,曰‘卒定变法之令’,曰‘于是太子犯法’,曰‘将法太子’,而终之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血脉何等贯串。”肯定了司马迁在历史记载中表明自己观点的笔法。《史记》叙事,有时候常常叙议结合,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此,凌氏发表了许多不同凡响的评论。他评论《伯夷列传》云:“传体前叙事,后议论,此以议论代叙事,传之变化也。势极曲折,词极工致,若断若续,超玄入妙。”不仅如此,凌氏还看到了《史记》叙事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魅力。他评价《乐毅列传》云:“读《乐毅传》,令人顿生肘翼,为之愤咽流涕云。”凌氏愤激悲咽之情跃然笔端。 其二,肯定《史记》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就。《史记》所描写的人物众多,范围广泛,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如凌氏评《郦生陆贾传》云:“写郦生狂态有生气。”评《平津侯列传》云:“此传暗以‘曲学阿世’四字摹写平津侯,极得其髓。”这些评论,洞察细微,更好地揭示出《史记》文章的旨意。《项羽本纪》描写荥阳大战中,“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杀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对此,凌氏评曰:“模写威猛如画。”不仅肯定了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入微记载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而且表现了自己对项羽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三,肯定《史记》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异彩纷呈,摇曳多姿。“而最早对司马迁的风格做出精确概括的,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是以‘雄深雅健’作为司马迁的风格特色的。”(张新科俞樟华《史记研究史略》)凌氏也继承了韩愈的说法。他评价《游侠列传》云:“此传气势阔达,正史公愤激著书处。”评价《秦始皇本纪》云:“太史公补叙秦人兴亡本末,如指诸掌,行文有法度,议论有义理,开合起伏,精深雄大,真名世之作。”凌氏用“气势阔达”、“精深雄大”来概括《史记》的艺术风格,是很有价值的,既阐明了《史记》风格的多样性,又能给读者以启迪,启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史记》,研究《史记》的艺术价值。凌氏这些精辟的见解,对后人研究《史记》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于普及《史记》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史记纂》兼容并包,博览众采。全书以凌稚隆的点评为主,同时又收录历史上二十多位研究家对《史记》篇章的评论:有凌约言(字季默)、邓文洁、刘知几(字子玄)、张玄超、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林茂贞、唐应德、刘辰翁(号须溪)、王允宁、杨用修、真德秀(号西山)、董用均、王思道、邵思抑、闵师望、余丙仲、苏辙(字子由)、王钦佩、何玄朗、王济之、钱与谦、田叔禾、黄震(字东发)、李桢伯、许台重、陆子渊,其中凌季默、邓文洁、茅坤、刘须溪、王允宁的评论收录较多。明代研究《史记》的门派分立,各自为是,而凌氏能汇集众名家的评点于《史记纂》中,这种兼收并蓄的思想,既可见其学术思想的包容性,又为后世研究《史记》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既展示出当时《史记》研究的前沿成果,又体现出作者精准的筛选能力;既反映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自由的学术思想;又可以提升人们学习和研究《史记》的学术思维。 在校勘过程中,我们以《史记纂》为底本,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进行整理。段落、标点依中华书局点校本,并将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底本中明显的错字则采用加“按”的形式,一一指明。底本中的夹批与眉批原无标点,校勘时我们进行了标点;底本中的眉批置于正文上方,有些眉批有时涉及《史记》前后很长一段内容,很难确定究竟应该插入何处,校勘时将其插入整理者认为最合适的相应的原文中,并用鱼尾括号表明“眉批”。底本中凌氏对《史记》原文中的精华、文采、纲领、眼目照应、提掇等进行了圈点、勾画,其标示符号多达七种之多。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底本的原貌,校勘时有的依然采用底本的标示符号,有的则用其它符号替换。如:凡文采底本用实心逗点圈点、勾画的,则用点式下划线替换;凡点缀底本用空心逗点圈点、勾画的,则用短粗横下划线替换;凡精华底本用○圈点、勾画的,则用单波浪下划线替换;凡眼目照应底本用◎圈点、勾画的,则用双波浪下划线替换;凡关键底本用●圈点、勾画的,则用粗波浪线替换;凡提掇底本用短抹圈点、勾画的,则用双横线替换。
  • 史记通解(全九册)

    作者:张大可,丁德科

    《史记通解》,全书共九册,约计450万字。通解行文采用精善读本金陵书局张文虎校本为底本,与中华书局点校本对照,并做全新的技术处理。增加了结构段的划分,在译文中括注段意,推出新意。 全书体例包括序论、五体说明、题解、简注、语译、集评等六项内容。(1)“序论”,宏观评述司马迁其人其书,对《史记》全书结构、书法和史事内容简要说明,引领全书。(2)“五体说明”,对《史记》五体特点以及篇目系统做简明概说,写在每体篇目之前。(3)“题解”,将解题与提要结合起来,点示义理,包括四项基本内容:一释篇题;二介绍传主;三揭示篇旨;四作者意向。(4)“简注”,以简洁明快的白话疏通原文语意为旨归。(5)语译,用口语对译,为初学者提供便利,也是普及的最基本形式。(6)集评,汇集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给读者提供资料线索。 对《史记》传统的注解以三家注为典范,为辅助读者理解其原文的要义,三家注对《史记》中的字音、字义、历史掌故、人物、职官等做出注解,属于微观的研究方法。现代研究《史记》的论著多属宏观研究方法。微观法帮助读者理解字面意义,但缺乏对总体结构的把握;宏观法具有宏观的解剖与分析,但脱离原文,给读者空疏之感。《史记通解》的创新价值在于其敢于打破传统的方法,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不仅以现代的价值观与研究方法反映时代思想,而且创造了新注、语译、集评新的体例,弥补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不足。《史记通解》一书很好地做到了普及与学术相结合,既可作为学术著作供史记研究者参考研读,又可作为课程教材,供课堂教学。此外,本书也适合文史爱好者自读与自学。
  • 《史记》订补文献汇编

    作者:徐蜀

    史记探源 清•崔适撰 校刊史记集解索引正义札记 清•张文虎撰 史记正义佚文纂录 李蔚芬撰 史记订补 李笠撰 史记琐言 清•沈家本撰 学古堂日记•史记 清•雷浚等撰 史记校 清•王筠撰 史记识误 周尚木撰 史记考证 清•杭世骏撰 史记正讹 清•王元启撰 史记校注 佚名撰 史记拾遗 清•林茂春撰 史记注补正 清•方苞撰 史表功比说 清•张锡瑜撰 景佑本史记校勘记 龙良栋撰 史记毛本正识 清•丁晏撰
  • 空山堂史记评注校释 附史记纠谬(上下册)

    作者:(清) 牛运震 撰,崔凡芝 点校

    牛运震是清代有名的《史记》专家之一。本书共十二卷,从本纪到列传,作者探其要,对《史记》一书的写作特点记载的虚实等,都一一作了评点。特别是在写作上的评点。能够画龙点睛,一语道出《史记》文字的优长所在,不论对读《史记》还是研究《史记》的人,都十分有益。本书点校者崔凡芝教授,长期从事《史记》研究,对本书研究尤深,她特选了牛运震得《史记纠谬》一书附在了本书之后,更增加哦了本书的学术内容。
  • 韩兆琦《史记》新读

    作者:韩兆琦

    《韩兆琦 新读》涵盖了韩先生讲座十二讲的内容,包括秦始皇、李斯、项羽、高祖、吕后、韩信、张良、周亚夫、文、景两皇后、汉武帝及司马迁与《史记》;选取人物主要集中在秦汉部分。在编排时充分保持了讲座原汁原味的特点;另外在此基础上,于每一讲讲稿之后附上了历代对所讲主要人物或相关人物的评价与相关诗歌,以助读者深入理解讲稿内容。与其他《史记》讲解本不同的是,这《韩兆琦《史记》新读》重在“新读”二字。韩先生讲解之“新”体现在:首先是秉承《史记》纪传体的优势,从历史人物的命运切入,以人物为中心讲述历史。从中读者在获取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同时,还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其次讲述诸多历史人物不脱离司马迁的立场、态度与感情而讲,使人们看到在各个人物背后有一个有着鲜活传奇人生的司马迁。讲解虽同样以历史人物为主,却不喧宾夺主。尊重《史记》、尊重司马迁;最后还充分注意到《史记》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特点。韩兆琦〈史记〉新读》一书深刻渗入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在活灵活现地展现秦汉历史人物命运与历史文化的同时,《韩兆琦 新读》还生动真切地诠解了《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史实与诗情融合的特征。而且讲解通俗易懂,生动精彩;体现出审慎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平民化的人文关怀,雅俗共赏。
  •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作者:姚大力

    有关司马迁的历史资料其实很少。要想了解司马迁,最好的办法是用心去阅读他的《报任安书》和《史记》;要想真正享受蕴含在《史记》里的古朴雄伟以及它无法言传的美,只有自己从“耳食之人”变成原始文本的阅读者。
  • 史记斠证(全五册)

    作者:王叔岷

    史记》博极古今,包罗万象,流传既远,由于后人的传抄、刊刻甚至妄改,难免存在很多错误。王叔岷先生广泛运用经、史、子、集以及古注、类书等校证《史记》,解决了前人根本无法解决的重要问题。作者对《史记》的校证,以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为底本,参校刊本,最早者为北宋监本;次为南宋黄善夫本;最晚为清乾隆武英殿刊本。作者的主要工作包括:一、字句整理;二、史实探索;三、陈言佐证;四、佚文辑录;五、旧注校补。作者以一人之力,历经十七年的时间完成了全部文字校勘工作。《史记校证》是近人整理《史记》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为《史记》校证本中最权威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史记之魂(全二册)

    作者:王嗣敏

    《史记之魂(套装上下册)》以一种全新的忠实原蓄的解读方式解读《史记》,打破原著篇章的结构,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使《史记》成为一本真正通俗易懂的普及读本。《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条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史记》的最伟大之处就是揭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读《史记》可以知王侯将相的兴衰之道、先圣贤哲的治世之方,更可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史记之魂(套装上下册)》力图通俗地揭示《史记》的伟大精神与智慧。 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思想家所关注,小说家所演绎,百姓家所乐道,就在这段壮丽浓郁的历史中!一团团疑窦丛生的迷雾,一个个个性张扬的英雄,一部部文思泉涌的巨著,一幕幕纵横捭阖的话剧,一曲曲豪情勃发的赞歌,就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伟哉!尧舜禹汤,龙游四海;春秋五霸,豹行天下;战国七雄,虎啸神州;楚汉英豪,鹰扬华夏。呀!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何处再觅我神州大地之璀璨文化?多少志士仁人,继承先人遗愿,力图推陈出新,发扬中华文化,唱响中国之声,同享顾盼尊荣。诸君,莫着急,且看彼时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笔者夜不能寐,信手涂鸦,细思司马公之入世雄心,代他创作一首《述志诗》:"纵横万里意峥嵘,力透千古鉴亡兴。百战金甲英雄泪,一片冰心志士情。鲲鹏展翼乾坤小,愚公矢志泰山移。炼狱独行我狂笑,潜龙飞天定无疑。"并借此诗之意境与诸君共勉!
  • 史记新证

    作者:陈直

    史记新证  汉书新证  关中秦汉陶录  居延汉简研究  两汉经济史料論叢  文史考古論叢  读子日札  读金日札  三辅黄圆校证  摹上廬诗稿
  • 史记

    作者:(西汉)司马迁

    《史记(套装共10册)》共一百三十篇,汉司马迁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五十二万六千余字,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西汉武帝太初年间共约三千年史事。全书计[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史记》,原名《太名公书》,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世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
  • 史记菁华录

    作者:司马迁

    《史记菁华录》(文白对照)的选评者姚祖恩,从小喜读《史记》,有感于此书的意味深长,经"抽挹精华,批导窾郤",使《史记》的天工人巧和太史公的苦心孤诣呈露给读者。经过姚祖恩精心剪裁的《史记》,无论本纪、世家、列传,都可当一本写得十分有趣的故事书读。再加上姚祖恩的评点,更是道出了太史公文章的三昧。《史记菁华录》(文白对照)不但是我国历代正史的鼻祖,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常读《史记》,可以训练欣赏文学的能力和写作文章的技巧,因此,大学和中学都常选用《史记》作为国文教材。《史记菁华录》正是这部文史巨著的节本。
  • IT史记1

    作者:方兴东,王俊秀

    作者冷静地描绘IT世界的风起云涌,文以载道,这其中一以贯之的“道”究竟如何,是“数字化生存”,还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须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摆在每个IT英雄面前的难题,他们深味摩尔定律的技术推动力量,在诚惶诚恐的无间煎熬中将个人的能量推至极限,可是逆风飞飏之际,手中的奶酪已不知被哪个产业新贵悄然攫去。 这是一部真正的IT英雄历史,作者作为国内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经营数载,披览数千中英文著作,终于炼得此部IT历史,作者不求本书如《吕氏春秋》般不能“增损一字”,只愿本书能恰当地对每个IT英雄做出公允的描述,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得到不受误导的认识!
  • 史记探源

    作者:崔適著,张烈点校

    《史记探源》对史书典籍《史记》进行研究,作为近代经学家的作者从《史记》属“今文经学”为立足点,对著作进行仔细的校阅与辨正。《史记探源》主要内容包括序证、卷二 十二本纪、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傅等等。
  • 史记地图集

    作者:许盘清,张小峰,郑云波,卢昌玺

    2009年6月由北京地震出版社出版,全书地图为397张,文字说明为15万字,这是我国第一本专书地图。该书由许盘清绘制地图,张小峰、郑云波、卢昌玺等撰写说明文字,曾志雄统一修订。全书以地图为经,以《史记》内容为纬,把《史记》传纪体的五种体裁打散,抽取《史记》中与每张地图有关的文字,改写为简洁易读的说明,配置在每张地图的旁边,方便读者对图阅读。 张小峰、郑云波、卢昌玺等撰写的《史记地图集》是一本《史记》的专书地图,是研读《史记》的工具书。《史记地图集》以有形的图像诠释无形的事件,以眼前可见的地图显示古代已消失的时空,让读者更能贴近司马迁的叙事。全书地图分为以下几类: 1.每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地图; 2.战争地图,包括每次战争前各方的形势,各方交战经过,战后的局面; 3.重要人物行迹地图: 4.各侯国都城迁徙、分封以及疆域变迁地图: 5.少量的自然灾害地图: 6.先秦少数民族的迁徙。
  • 史记志疑

    作者:梁玉绳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书对《史记》中的错误作出了不少校订,对其疑难之处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并对于三家旧注的缺略,作了不少补充。为读者阅读了解《史记》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