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温故

  • 温故(二十二)

    作者:刘瑞琳

    《温故22》内容简介:精彩依旧,2012年《温故》总页码256码,本辑“影像”专栏特别奉献钟文典《国联防疫团在广西:法国穆克瑞博士的影像记录》,32码精印老照片,论及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民族危难时刻来自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援助,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能够有幸重温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 特稿王鼎钧《文学江湖:我从胡适面前走过》回忆我们曾经的台湾岁月,秦宝雄《往事杂忆:与宋恩荣谈晏阳初先生》追溯世界乡村改造和平民教育之父。 本辑“记忆”、“人物”专栏,郑凯梅《身历朝战与越战:一位美军退役上校的讲述》,赵曰茂《张士珩与神尾光臣》,蔡登山《文廷式的革职与脱险》,岑燮钧《章太炎笑傲袁世凯》,魏邦良《周作人与胡适:和而不同》,周言《〈吴宓日记〉中的陈寅恪》,肖伊绯《天地一沙鸥:程曦与〈燕园梦〉杂剧琐议》……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温故(合订本贰辑)

    作者:刘瑞琳

    《温故》(2辑合订本)(精装)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 温故(二十八)

    作者:刘瑞琳 主编

    2014年推出的第一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了沈继光先生自1980年代以来拍摄老北京、老物件的代表作近四十幅,并附文写在“残片图本”之后,讲述了作者多年拍摄的心路历程和《乡愁北京》、《物语三千》的成书过程。 本辑“特稿”专栏,沈志华《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依据中国和苏联双方的档案文献讲述了自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到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这中间六七年之间中共和苏共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 “记忆”专栏,《童年琐议》是七旬老人卜毅留下的回忆录中的一部分,讲述了民国时自己的童年回忆,生活在北京五世同堂的太祖家、南城富商外祖母家的经历;王凡《我曾经“室友”:在“五七学校”与童小鹏伯伯相处的日子》回忆了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文革”期间在“五七学校”时的许多故事。 “人物”专栏,张功臣《邹鲁与女同盟会员的恋爱》以史料为基础,梳理了国民党元老邹鲁与其两位同盟会出身的妻子许剑魂、梁定慧,还有早年追求对象黄扶庸、晚年伴侣赵淑嘉之间的往事;金圣华《历史长河的彼端》结合父亲的口述和相关史料,详细回顾了抗战期间在上海民华电影公司的创办及其创业巨献《孔夫子》拍摄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从“无所不谈”看晚年的林语堂》以林语堂自1965年2月起发表在专栏“无所不谈”上的百余篇文章为主要材料,分析了晚年林语堂的政治态度、语言文字方面幽默风格的形成、对白话与文言之争所持的见解、关于《红楼梦》的论战等问题。 “往事”专栏,徐义亨《战时一所流亡大学的兴衰》记录了一所始于抗日战争、末于解放战争,十年间三易校名、播迁五地的“流亡大学”——苏州学院的兴衰过程;周冀生《我的大学:北京大学一个右派学生的二十二年》分“上篇:劳动教养在徽州”和“下篇:回乡生产的岁月”详尽回忆了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被责令离校、强制劳动教养到1979年获得平反,此间二十二年的坎坷经历。 “文本”专栏刊出了1958年时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吴奔星教授被划为右派后的日记(1958.1—1958.8),从中可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处特殊环境时的复杂心境。
  • 温故(十八)

    作者:刘瑞琳主编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对人类以往生存状 态的追怀; 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 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目录: 特 稿 谭天萍 我的职业生涯 聚 焦 张耀杰 宋教仁血案中的袁世凯 人 物 李继锋 郭 彬 特立独行的师徒——袁振英与辜鸿铭 蔡晓滨 复辟闹剧话张勋 赵映林 胡适日记中的一则记载 印 象 马 嘶 听马寅初讲“新人口论” 记 忆 詹振权 旧帽子和新帽子 臧翠莲 初为人师 高振环 1976年:吉林的那场陨石雨 文 事 陈仁德 1972年胡惠溥与郭沫若之商榷 姚一鸣 中年文章——1930年代初期的俞平伯与周作人 风 物 罗朝晖 金泽的桥 钩 沉 王 任 一代诗魂,陨落何处?——重寻徐志摩遇难地 文 本 任 祎 战火中的困惑——一位作战参谋的战地手记 姜庆刚 一份坦白记录 片 语 王 锋 知识分子的去留之间 影 像 秦风老照片馆 上海品牌 / 中插
  • 温故(二十四)

    作者:刘瑞琳 编

    1.《温故》,呈现珍贵文本——本辑“特稿”专栏,亮轩《绝对孤本》为我们解读、展示了伴随董作宾的女儿董敏七十六年的“绝对孤本”,它见证了董家从抗战之前的南京到抗战期间的四川李庄、再到落脚台湾的播迁流离,是一本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册家国沧桑的佐证。“文本”一栏全文刊发作者吴大年12岁时写下的《小难民自述》,记录抗战爆发后随家人从北京到昆明长达九个的逃难生活。 2. 《温故》,讲述故人故事——本辑“人物”专栏,汪宁生《听顾颉刚谈鲁迅》记述了作者1979年前往顾颉刚先生寓所拜访顾先生的对话细节,辅以相关史料,重新梳理了20世纪文坛上“顾颉刚与鲁迅先生交恶”的公案;张贻贝《鲁迅与毛泽东二三事》力图将毛泽东、鲁迅“请下神坛”,以史料还人物本来的面目、澄清二人的关系……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讲述故人故事,感受细节的力量。 3. 《温故》,重温公民记忆——本辑“记忆”专栏,史学家赵俪生的女儿赵絪《扉页上留下的痕迹》回顾了父亲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购书、藏书的故事,配合留有扉页提及的珍贵书影,展示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和那一代学人的气质风骨;张而而《“串联”的滋味》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自己13岁时(1966年)坐火车从张家口到北京串联、途经上海、河南、武汉前后两个多月的所见所闻……既是来自基层的个人记忆,亦是共和国早期的民间历史。 4. 《温故》,展示中国影像——本辑“影像”专栏李佳达《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悲喜剧》一文回顾了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初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和他们的种种遭遇,文后刊出了秦风老照片馆提供的精选自英国、法国、美国、荷兰等国有关中国事务和华人代表性画刊中的图文报导,共16幅彩图,更直观、更清晰地展示了那段历史中的“世界华人与华人世界”。
  • 温故(二十三)

    作者:刘瑞琳 主编

    2012年《温故》总页码256码,“影像”专栏特别刊出秦风老照片馆《陪都岁月》48幅图片,以形象直观的 语言,展示了重庆作为陪都时的风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那段特殊的岁月。 本辑特稿《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黄杰的工作日记,真实再现了国民党在大陆下台前改朝换代的混乱情形。“人物”专栏江青《教我如何不想他》、张珑《母亲的日记: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记忆”专栏祝万安《我在基层当法官》、杜高《我们经受的历史伤痛》、用欣《运尸记》、王碧蓉《忆袁世凯的六儿媳陈徵》…… 1.《温故》,呈现珍贵文本——以今天的视角审视过去,以一手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本辑特稿《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黄杰的工作日记,真实再现了国民党在大陆下台前改朝换代的混乱情形。 2. 《温故》,讲述故人故事——本辑“人物”专栏,《教我如何不想他》,江青女士为我们讲述了她与世界船王董浩云先生相知、相交的平凡小事;张珑《母亲的日记: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详细回顾了在抗战爆发的这一年,国家命运大动荡的背后一个普通家庭的聚散离合。还有章济塘《纪念沈昌瑞老伯》、王碧蓉《忆袁世凯的六儿媳陈徵》……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讲述故人故事,感受细节的力量。 3. 《温故》,重温公民记忆——本辑“记忆”专栏用欣《运尸记》生动讲述了一位老妇人50多年前独自一人把丈夫的尸体从酒泉带回渝中老家的离奇经历、祝万安《我在基层当法官》记录了作者自建国后担任法官38年来亲历的诸多案例;还有杜高《我们经受的历史伤痛》……来自基层的个人记忆,共和国早期的民间历史。 4. 《温故》,展示中国影像——用影像记录社会变迁,本辑“影像”专栏特别刊出秦风老照片馆《陪都岁月》48幅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语言,展示了重庆作为陪都时的风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那段特殊的岁月。
  • 温故(二十七)

    作者:刘瑞琳主编

    2013年推出的第四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了1904—1905年日俄战争(历史上的第零次世界大战)法兰西画刊对战争的第一手报导图像近40幅,为秦风老照片馆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本辑“特稿”专栏,唐逸《落花飘逝的年华》回忆了1940年代自己在北师附小读书时的童年时光;汪朝光《剪不断,理还乱:抗战时期的蒋、宋、孔关系》以藏在美国胡佛档案馆的三人日记等材料为依据,回溯了这个阶段三人间纠结、复杂的关系。 “人物”专栏,诸葛计《白天将军在历史研究所》回忆了1963-1974年自己与白天将军共同经历的“四清”、“文革”等运动、长达十年的相处;林建刚《董时进的人生片段》通过零碎的史料勾勒出了这位民国史学家的一生;此外还有杨萍《金岳霖:人生就一“好玩”》。 “记忆”专栏,唐龙潜《父亲这一生》回忆了50-60年代大跃进期间自己因为“投机倒把”、偷卖烟枪被抓的经过和父亲两次被关押的痛苦经历;张樯《旧光阴的主人公》写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些难忘的人和事,其中有自己暗恋的初中同学“女特务”张苏莉,有性格乖张、才华出众的侯老师,还有文工团的年轻人,等等。 “口述”专栏,《几次运动中的经历》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三部分,口述自己1950年代在参与历次运动的经历。 “往事”专栏,亮轩《崔小萍与曹禺:记一段千古不灭的师生之缘》记录了台湾戏剧界的名导演、现在已是九旬老人的崔小萍女士回忆1940年代在曹禺门下当学生时的生动掌故和1989年她专程回到大陆探望老师的感人场面; 此外还有赖炜福口述、朱新地整理成文的《寻常人家的百年故事》。 2013年3月因患急病离世的青年学者张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辞世,年仅36岁。 他遽然离世的消息,让众多同辈学人唏嘘垂泪。《温故》的“文本”专栏,特邀约张晖多年的挚交好友维舟将已经整理的、两人1994—2000年高中至大学毕业初期的六十余封通信在《温故》杂志上分两期首次全文发表,本辑刊出了第二部分。此外,这一辑《温故》还独家发表了由张晖遗孀张霖女士整理的,张晖在南京大学从本科毕业前夕到硕士一年级求学期间(1999年5月—2000年12月)的日记,可以视为中国当代青年学人求学过程的写照。
  • 温故

    作者:刘瑞琳 主编

    2013年推出的第二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秦风老照片馆提供的图片共30幅,反映的时代集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从台湾光复前后到两岸严重对峙的大约三十年的光景,系首次发表,极具价值。 本辑“特稿”《蒋介石其人》展示了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对蒋介石从1915年到1972年共57年间的日记的全面解读和深度思考,透过这些日记,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了解许多在档案、报纸中不曾记载的政治秘密。逃亡之路》记述了作者曾庆斯在“文革”期间,首次逃亡香港未果的经历;《姑苏女杰陆兰秀》追忆了即使遭遇迫害、面临生死抉择但仍然坚持独立思想、深刻批评“文革”错误的革命烈士陆兰秀;《逃亡之路》记述了作者曾庆斯在“文革”期间,首次逃亡香港未果的经历。 “人物”专栏,冰云《陈独秀寥落到晚年交游》描写了陈独秀晚年被开除出党、避居江津后,与章士钊、沈尹默、台静农、郑学稼、何之瑜等人的通信、交往,他晚年的境况,为我们认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先驱的坎坷命运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注脚;许述《你不一定知道的冯玉祥》一文里不仅可以看到中共内部对冯有另一种看法,还可以看到苏共、美国人以及国民党对他的观感与评价;还有淮茗《吴梅、黄侃两次交恶史实述考》、李宝《作为“文物大盗”的康生》。“风物”专栏,《狄思威路108弄4号》是陶希圣的外孙沈詝2012年回国后来到自己阔别六十余年的故居后的所思所感;“口述”专栏,《第一次执教武汉大学》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一部分。 “记忆”专栏,《无牵无挂地走吧:忆黄苗子、郁风伉俪》,舞蹈家江青回忆了与黄苗子、郁风的相识、相知的动人往事;邹宁远、倪慧如《中国志愿军张纪》追忆考察了参加1930年代西班牙内战的中国老志愿军张纪的生平故事;还有楚泽涵《对几位老师的回忆》、陈履生《照相馆往事》等文。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温故(十九)

    作者:刘瑞琳 主编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对人类以往生存状 态的追怀; 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 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温故(十五)

    作者:刘瑞琳主编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对人类以往生存状 态的追怀; 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 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 目录 ••特 稿• [美]赫伯特•雅德礼 一位美国顾问在战时重庆的生活 •回 眸• 周孜仁 “四清”琐 忆 李文华 当年“驴行” 詹振权 我在50年代的大学生活 •人 物• 蔡登山 报界奇人陈彬龢 赵克风 戢翼翘将军事略 •聚 焦• 赵映林 胡适成蒋介石“诤友”的来龙去脉 •印 象• 张方晦 跟陆小曼学画 杜欣欣 无常中的永恒——献给做书人严喆民 赵 絪 偶逢遇罗克 •文 事• 吴兴文 章丹枫、顾颉刚与《读书笔记》 姚一鸣 断鸿记 •记 忆• 杨 进 与父亲的三次离别 刘光生 大宅门里的舅父 简 杨 嫁妆 •风 物• 罗朝晖 回望县溪 秋 禾 关于“苏州船娘” •文 本• 姜庆刚 朱偰先生的两则检讨 周允中 注释整理 周楞伽与陈梦熊的通信 •留 痕• 何季民 胡适校长最后的题照与题字 •中 插• 托尔贝克 北平表情:荷兰女摄影师镜头里的民国世相
  • 温故(十三)

    作者:刘瑞琳主编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对人类以往生存状 态的追怀; 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 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特 稿• 陈为人 马烽与陈永贵的三次喝酒 •回 眸• 白先勇 建设广西模范省 ──白崇禧的“新斯巴达” 贺捷新 和平岁月 秋 禾 有关“兰溪阿金” 的历史记忆 •聚 焦• 张耀杰 “为宪政流血”的宋教仁 •人 物• 蔡登山 “莎乐美”的魅力 ——俞珊迷倒青岛大学的一群教授 •口 述• 朱世乐 口述 陈远 整理 父亲朱光潜的人生片断 •记 忆• 阎长贵 成为“坐探”以后 陈仁德 五妹 陈亚先 奄忽若飚尘——纪念先父陈公树周 祝伟坡 一个老“大立柜”的传奇 •风 物• 张家荣 故乡的呢喃 •文 本• 徐宗懋 蒋介石周恩来武昌会谈外记 周廉臣 撰 金小明 整理 一位小学校长的逃亡日记 何季民 阅读“老号簿” •影 像• 那爱德 消失的天府(中插)
  • 温故(二十一)

    作者:刘瑞林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期待已久,2012年《温故》总页码扩为256码,本辑特别奉献白先勇《白崇禧将军台湾岁月》,48码精印老照片,论及白崇禧与蒋介石的关系,分合之间,往往影响国家的安危。 本辑人物、往事专栏,“九三叟”秦宝雄《往事杂忆:从父亲秦汾和丁文江先生说起》,苏小和《财会知识分子顾准》,亮轩《最后的张白帆:兼述六十年前的陈素卿旧案》,周素子《西域探夫记》,吴大年《劳动大学遇险记》,张砚山《我住过的四合院》…… 特稿《我的父亲刘文典》不一样的“狂人刘文典”,冰云《陈独秀与托洛茨基》两个大起大落的历史人物。
  • 温故(十六)

    作者:刘瑞琳主编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对人类以往生存状 态的追怀; 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 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目录 •••特 稿• 张功臣 往事半苍茫(上)——成舍我的办报生涯 •回 眸• 邵盈午 风义平生师友间——清华四大导师的交谊 •文 事• 陈为人 “山药蛋派”今日谈 杨建民 1958年:诗人郭沫若 •轶 事• 蔡登山 陆小曼打官司——怒告平襟亚始末 •人 物• 岱 峻 金陵才女——曾昭燏、游寿和沈祖棻的人生悲欢 冯远理 宅心仁厚黎元洪 •印 象• 张方晦 追怀孙大雨教授 马 嘶 何其芳印象与“何其芳现象” 季 蒙 钱仲联先生与海日楼诗 •聚 焦• 傅国涌 20世纪中国两次和平转型的机会 张耀杰 鲁迅与钱玄同的化友为敌 •记 忆• 赵 絪 我与我的父母——童年记忆 苗振亚 改变命运的两封信 •文 本• 胡大勇 吴宓先生的一封轶札 •钩 沉• 赵映林 1948年蒋介石缘何游太湖 •影 像• 孙明经 1944年:西康掠影
  • 温故之八

    作者:刘瑞琳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每年出版四辑。《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本书表达了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人类始终生活在历史的投影里。历史的投影有远有近,远的如原始祖先迈向文明的渺然足迹,近的如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孔夫子他老人家一句“温故而知新”,虽平白如话,却如醍醐灌顶……
  • 温故(十一)

    作者:刘瑞琳

    本书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它以记述一个小人物生死与档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 温故之十

    作者:刘瑞琳

    本书是“温故书坊”系列之一的“温故之九”专辑,书中具体收录了:《毛彦文其人其事》《郑孝胥与严复交往始末》《温雅中有[铁]——从集外遣文看周作人骂陈西滢》《空战英雄刘粹刚的生死恋》《叩门访师记》《从小学到大学》《胡适与北大旁听生——兼及胡适为人的一宗疑案》《顾颉刚致刘敦愿书简四封》《西洋版画与北京城》等文章。
  • 温故(二十六)

    作者:刘瑞琳 主编

    2013年推出的第三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了日本军医小野正男拍摄的日占区的图片共20余幅,它们不仅真实再现了中国城市刚刚沦陷时的情形、被战争破坏的景象,还无意间记录了民国时期旧城生活的景观和形态,具有极为珍贵的文献价值。 本辑“特稿”专栏,杜高《劳动教养:比路还长的回忆》,回忆了1957年到1970年自己亲身经历的长达十二年的劳教岁月和这期间同被关押的巫宁坤、从维熙等难友;《老戚:纪念一位忘年之交的难友》,方子奋讲述了1969年在白下区看守所结识的忘年之交老戚在日本人的宪兵司令部的特工队破案、“文革”初期结识逃亡女子的传奇人生。 “往事”专栏,康狄《日本人为什么要杀害张作霖》分析了张作霖被日军杀害的主要原因,并对其一生的历史功绩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评价;杜元《一个抗战军人的“日本情结”》则回忆了自己的父亲—— 一名抗战期间在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做了八年军医的抗战军人与两个战俘和留学日本期间结识的学友、几位日本人之间的交往和故事。 “人物”专栏,吴海滨《早年罗尔纲的“一边倒”》梳理了罗尔纲的思想历程和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史学思想,探讨了其在思想上“一边倒”向人民、在政治上“一边倒”向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商昌宝《茅盾在“反右”运动中》以史料分析了茅盾在“反右”运动中的一系列言论和艰难处境。 “口述”专栏,《从大学教授到工会干部》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二部分,1950—1958年的口述记忆;《我的父亲林损》,由林守瑜女士回忆父亲林损——这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大的知名教授的访谈录音整理而成。 “记忆”专栏,沙漠《难忘的“拜托”》详细记录了自己跟朱厚泽交往的经历,文字细致入微、真诚感人;陶恒生《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讲述了父亲陶希圣、伯父陶述曾等陶家的家族故事;黄且圆《山雨欲来》回忆了1956年到1958年的北大校园,马寅初校长因提出新人口论的被迫离开、北大师生自编刊物《红楼》的出版等等;柳红《三十年秋风吹过》重温了三十年前,从1977年恢复高考前的备考到1982年大学毕业的生活;张际会《正在消失的词语:农村少年的“文革”记忆》回顾了少年时代对“右派”、“走资派”、“大字报”等的记忆。 2013年3月因患急病离世的青年学者张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辞世,年仅36岁。 他遽然离世的消息,让众多同辈学人唏嘘垂泪。本辑《温故》的“文本”专栏,特邀约张晖多年的挚交好友维舟将已经整理的、两人1994—2000年高中至大学毕业初期的六十余封通信在《温故》杂志上分两期首次全文发表。
  • 温故(十二)

    作者:刘瑞琳主编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 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 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目录 •特 稿• 白先勇 战后东北之争(下) •风 物• 简 杨 秋日寻谭 罗朝晖 千年王村 •回 眸• 蔡晓滨 遥望科德角 •人 物• 贺宝善 我的外公齐如山 古远清 胡兰成在台湾的传奇 高 信 商州故人(二章) •记 忆• 徐大毛 我遥远的赣州童年 黄且圆 跟孟昭英伯伯学英语的日子 •印 象• 李 伟 三遇许闻天 马 嘶 艾青主持的一次批判会 周绍昌 “痴者”黄继中 •口 述• 李光谟口述 陈远整理 李济去台湾的前前后后 •片 语• 苗振亚 胡适:他是谁的“帮凶” •补 遗• 贺捷新 也说“新疆俄专” •影 像• 那爱德 印第安人的肖像(中插)
  • 温故之五

    作者:刘瑞琳 主编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 《温故》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 《温故》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沈昌文:我很希望甚至有一个班子来专门考察这些事情。我刚才在路上我还跟他(对着雷颐)谈起,比如说现在到处拆房子的问题。这是一个“新”,从这个“新”里边可以发现很多“故”,因为这种事情外国都做过。英国、德国有很好的故事。 雷颐:我觉得《温故》确实是非常有意义,因为我的专业吧,搞历史,实际上就是在这里进行“温故”,就是在这里搞一种历史的记忆。从我的历史研究中,我觉得历史的意义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很多事情使我们觉得,现在抢救历史记忆是很有必要的。 徐宗懋:目的是创造一种多元的对过去的认识,不敢说是唯一的真理或是事实,但起码这个多元的文化观点、环境毕竟被容忍的,因为这是整个中国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
  • 温故(二十)

    作者:刘瑞琳 主编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对人类以往生存状 态的追怀; 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 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