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诸子百家

  • 列子

    作者:列御寇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列子》,本书包括:天瑞、黄帝、周穆王等内容。
  • 韩非子

    作者: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 译注

    《韩非子》内容简介:韩非生年不详。根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韩非是韩国的宗族公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曾与秦国的丞相李斯一同问学于荀子,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韩非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战乱连绵的空前动荡时期,他目睹了韩国屡次败于秦国,损兵削地,国势日衰,便多次上书韩王,希望韩王变法图强,但韩王均不采纳。
  • 鬼谷子

    作者:鬼谷子

    《鬼谷子(图文本)》内容简介:有人把鬼谷子推为纵横家的师祖,《鬼谷子》是独传的纵横家学派的子书。就理论性和系统性而言,《鬼谷子》无疑是第一部理论著作。 此次整理注译,以《四部丛刊》陶弘景注本为底本,参考了《正统道藏》本、《四部备要》本和《百子全书》本,下卷三篇参考了《子汇》本,加以简校简注,做了今译和评析,对与其他整理研究著作理解不一致之处未加说明,文后附录了清代秦恩复的《鬼谷子篇目考》以及《鬼谷子佚文》等。
  • 孙子兵法·尉缭子·鬼谷子

    作者:白松青,任浩

  • 吕氏春秋

    作者:张双棣

    《吕氏春秋》的内容主要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同时又汇集了墨、法、兵等学派的学说,成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旧说传闻、天文、音律方面的知识,无论在史料上还是理论上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迷信思想,比如宣扬天下感应等,读者们在阅读的时候应仔细加以辨别。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取了一部分较为经典的精彩内容,并且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评析,以确保读者能较为准确地理解其含义。
  • 老子

    作者:老聃

  • 大学

    作者:

    《大学》是儒家经典,也是四书之一,全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本书对《大学》注析解读,旨在从平民的视角出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之成为指导平民修养的教科书。
  • 墨子校注(全2册)

    作者:吴毓江

    《墨子校注》(上下)内容简介: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中,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清秀的作品。新编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书,着重选收兴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於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兴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也拟选入(用清陈立疏证)。
  • 莊子今注今譯

    作者:陳鼓應 註譯

    一、《庄子今注今译(上中下最新修订重排本)(竖排繁体)》“注释”部分化费的时间最多。经常为了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查遍了古注而找不到恰当的解释。二、《庄子今注今译(上中下最新修订重排本)(竖排繁体)》的“今译”依据“注释”,并参考目前已译成之中英文译本,为使译文畅晓与切近原意,别人译得好的语句我尽量采用。有许多地方与别人的译法不同,乃是出于我个人对庄文之解释观点所致。 三、《庄子今注今译(上中下最新修订重排本)(竖排繁体)》所用庄子原文,为根据庄孝忾点校的郭庆藩集释本(世界书局影印本》。郭庆藩集释收录了郭象注、戍玄英疏和陆德明音义三书的全文,摘引了清代王念系、愈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并附有墉嵩焘和他自己的意见。集释原根据黎庶晶洁逸业书覆床本,庄校又根据续古逸估丛书影宋本、阴世陷隆本、道藏成玄英疏本以及四部丛刊所附孙毓修宋赵谏议本校记、近人庄叔岷校释、刘文等书加以校正。《庄子今注今译(上中下最新修订重排本)(竖排繁体)》凡有增补或删改原文时,均于“注释”中说明。 四、庄书极为庞杂,而杂篇中尤为杂乱。为了明晰起见,将全书标上数字号码以分节次段落。 五、《庄子今注今译(上中下最新修订重排本)(竖排繁体)》注译时,除参考古今校注外,还参考英、日文和大陆学者有关庄污的专述。《庄子今注今译(上中下最新修订重排本)(竖排繁体)》的参考,只限于考据字义的解释,这是据于学术上的需要,不涉及政治思想问题。 六、《庄子今注今译(上中下最新修订重排本)(竖排繁体)》撰写期间,值俨灵先生先后印出庄仔集成初编与庄《艺文印书馆发行》,使《庄子今注今译(上中下最新修订重排本)(竖排繁体)》在注释工作上得到许多的方便。
  • 老子

    作者:老子

    中国文化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自秦以后形成“儒道互补”的格局。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都源远流长,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而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儒家传统与道家传统的延续,都离不开其具有原创性的经典。儒家的经典是《五经》、《四书》,道家以及道教的经典则是《老子》、《庄子》和《列子》等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一经典”。其影响又不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产生的一部伟大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所贡献于世界的。 ------ 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说文》云:“道,所行道也。”“道”字的本义是道路,其引申义是道理、规律、原则。“道可道”的第一个“道”字,即是指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第二个“道”字的意思是言说,如《论语?宪问》中“夫子自道也”的“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的“道”,不是人们一般所说的道理、规律、原则,而是“常道”,即恒常之“道”。《韩非子?解老》篇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老予的恒常之“道”,不仅“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而且如《老子》二十五章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混然存在了。恒常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即世界的本原。老予认为,恒常之“道”是不可“道”,即不可言说的。 “常道”之“常”,以及后面的“常名”、“常无”、“常有”等“常”字,马王堆帛书本写为“恒”,注家认为“常”是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而改。《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为“建之以常无有”,《韩非子?解老》篇引《老子》日“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且对“常”多有解释和发挥。《说文》云:“恒,常也。“恒”与“常”义同而通用,今保留诸传本“常”字之旧,以下“恒”、“常”的异文不另加注。 “名可名”,第一个“名”是指名词概念;第二个“名”是名的动词用法,即用名词概念来称谓、表达。“常名”是用来指称“常道”的。老子认为,“常名”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老子》二十五章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恒常之“道”在老子的思想中本是一种不可言说、不可用名词概念来表达的“意”(意思或思想),但这种“意”只有见诸文字才能成为后人可读的《老子》书,所以只好“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言道德之意”而“强”为之“著书”(《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书的文字是“言”,老子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意”。《易传?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老子》书,不能把其中的“言”读死,而要读活,体会其“言”外之“意”。 “万物之始”,据马王堆帛书本改。王弼本作“天地之始”,但王弼注云:“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可见王弼本原亦作“万物之始”。 “无名”和“有名”都是指“道”,也就是说,“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说文》云:“始”女之初也。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日象乳子也。“万物之始”是指万物产生之前“道”的浑沌状态,此为“无名”;“万物之母”则是“道”孕育、产生、养育万物,此为“有名”。《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四十一章:“道始无名”;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比“有”更根本,但“无”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还有“有”的属性,“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所以能孕育、产生、养育万物。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可断句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和“常有”都是指“道”。高亨《老子正诂》云:“常无欲以观其妙,犹云欲以‘常无’观其妙也。常有欲以观其徼,犹云欲以‘常有’观其徼也。因特重‘常无’与‘常有’,故提在句首。”《庄子?天下》篇述老子之学“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常无”与“常有”的省文。 “观”,一种直觉的认识,即观照、体认。“妙”,奥妙。“徼”,循行,边际。《说文》:“徼,循也”,“循,行也”。吴澄《道德真经注》:“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是也。…“道”之奥妙本是无形无际的,但其运行也有微渺的边际、理路,此为万物由以产生的端倪,这要从“道”的“常无”与“常有”中去体认。 马王堆帛书本“常无”与“常有”句,“欲”字属上读,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此两者”,指“常无”与“常有”。“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 “玄”,玄妙,幽深不可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马王堆帛书本作“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众妙之门”,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总根源。《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是指天地万物之母,“玄牝之门”也就是“众妙之门”,意谓“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译文] 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它就不是恒常之“道”;名,如果可以用名词概念来表达,那它就不是恒常之“名”。 无名,乃是万物未生之时的原始;有名,则是生养万物的母亲。 所以,要从常无中去体认“道”的奥妙,也要从常有中去体认“道”生养万物的端倪。 常无与常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相异,同可以说是“玄”。“道”是玄而又玄的,它是一切玄妙变化的总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辞)[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恶”,与美对言,即丑。“已”,通“矣”。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恶”前无“斯”字。 “不善”,与善对言,即恶。马王堆帛书本此两句作“皆知善,斯不善矣”,郭店竹简本作“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无相生”,此与《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不同,“有生于无”是从宇宙的最根本处说,“有无相生”以及后面的“难易相成”等是从万物产生后各种对立面的相互对待和转化而言。此章对关丑、善恶、有无、难易等的论述,表达了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的辩证法思想。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有无相生”作“有无之相生也”,后面的“难易相成……音声相和”亦同此句式,有“之”字、“也”字。 “形”,据河上公本、傅奕本改。马王堆帛书本此字写为“刑”,郭店竹简本写为“型”。“刑”、“型”均通“形”。此处“形”谓长短相比较而显其形的长短。 “高下相倾”,谓高下相比较而成其高下。“倾”是高下之间的倾斜。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倾”作“盈”,意为充盈、包容。 “音”与“声”,古人用时有区别。《礼记?乐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任继愈《老子新译》:“简单的发音叫做‘声’。声的组合,成为音乐节奏的,叫做‘音’。”“音声相和”,谓不同的声音相附和。 “前后相随”,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前”作“先”,帛书本在“先后之相随”后有“恒也”。 “圣人”,理想人物,先秦各家都把理想人物称为“圣人”,但各家的理想有所不同,此处是指道家所理想的人物,即得“道”者,有“上德”的人。 “无为”,因顺自然,不妄为,不做违反自然之事。“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和根本价值主张。《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言之教”,不用言辞的教化,即不发号施令,不以名教、法令治国。此与儒家的以名教治国和法家的以法令治国相反。 “不始”,王弼本作“不辞”,傅奕本、敦煌本作“不为始”,马王堆帛书本和郭店竹简本作“弗始”,“弗”与“不”通。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说:“在郭店简中,‘始’和‘辞’皆写为‘台’。此‘台’到底读为‘始’,还是‘辞’,抑或其他字,主要依文义而定……在此处,本应读为‘始’,而王本却误读为‘辞’。”“万物作焉而不始”,谓圣人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生长,不在自然之先而为其创始。《老子》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不始”即不为天下先。 “生而不有”,此四字涉《老子》五十一章文字而衍。“生”谓产生万物,圣人并无产生万物的功能。敦煌本、遂州碑本无此四字,帛书本和竹简本亦无,今据删。 “为而不恃”,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力。 “不去”,谓其功绩不会失去。
  • 先秦诸子十二讲

    作者:鲍鹏山

    《先秦诸子十二讲》是“千年中国,智慧人生”系列讲座之一,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以各个历史人物所经历或创造的巨大历史事件或文化业绩为纬线,组织专题系列讲座,主要介绍了先秦诸子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和庄子等人物的具体时代背景、生存状态、精神思想和生活细节情况等。
  • 二十二子

    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十二子》主要内容:先秦两汉魏晋诸子书,是我国学术的一个重要源头,其中保存着丰富的文史资料,研究古代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文字学乃至古代自然科学等,都离不开诸子书。清光绪初,由浙江书局辑刊的《二十二子》,吸收了历代学者考订、注释诸子书的主要成果,选目精要,刻印精善,向为学界所重视。但此书今已极难购得,且原书以线装分订八十余册,翻检甚感不便。为此,我社将浙江书局辑刊的《二十二子》缩印成十六开精装一册,并新编《二十二子篇名总目》列于卷首,拟于一九八五年底出版,以供学者需要。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作者:魏强

    《中华国粹经典文库:诸子百家名句赏析》内容简介——所谓“三教九流”,“九流”者,阴阳、儒、道、墨、名、法、农、杂、纵横九家是也,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代表。当时各家著书立说,互相辩难,儒家主张仁政,要求“克己复礼”;道家主张“无为”,要求“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玫”;法家主张“法”、“术”、“势”……熟读这些已影响千年的各家名言,既能更全面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现实的工作和学习亦有莫大帮助。
  • 诸子集成(全八册)

    作者:国学整理社

    《诸子集成(繁体竖排版)(套装共8册)》汇集了先秦到汉魏六朝「诸子」著作二十六家的注释本或校本共二十八种。原书由国学整理社纂辑,抗旧战争前由世界了书局排印出版。本局曾于一九五四年、一九五六年及一九五九年用原纸型几次重印。原书收录梁启管子评传、麦梦华商君评传、陈千钧韩非新傅和韩非子书考,与全书编辑体例不一致。 《诸子集成(繁体竖排版)(套装共8册)》收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子书,计22家28种,其中不少书有较好的注释,有的甚至有两种注释。《诸子集成(繁体竖排版)(套装共8册)》是一部资料集中而完备的丛书,多年来为古代哲学、文学、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提供了方便。
  • 论语·大学·中庸

    作者:李浴华,马银华

  • 新语校注

    作者:王利器 撰

    《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凡两引谷梁传,至德篇末“故春秋谷”,似引传说鲁庄公事而缺其文。考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邱伯,受诗。”又一云:“申公以诗、春秋授,而瑕邱江公尽能传之。”又一云:“瑕邱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邱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夫谷梁家始自江公,而江公受之申公,申公受之浮邱伯,浮邱伯为孙卿门人,今荀子礼论、大略二篇具谷梁义,则荀卿谷梁之初祖也。荀卿晚废居楚,陆生楚人,故闻谷梁义欤?盐铁论:“包邱子与李斯俱事荀卿。”《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资贤篇:“鲍邱之德行,非不高于李斯、赵高也,然伏隐于蒿庐之下,而不录于世。”鲍邱即包邱子,即浮邱伯也。楚元王传注:“服虔曰:“浮邱伯,秦时儒生。”陆生盖尝与浮邱伯游,故称其德行,或即受其谷梁学欤?辨惑篇说夹谷之会事,与谷梁定十年传大同。至德篇说齐桓公遗高子立僖公事,本谷梁闵二年传。怀虑篇言鲁庄公不能存立子纠,亦本谷梁庄九年传。可征陆生乃谷梁家矣。故所述楚汉春秋,向、歆入之春秋家。但辅政篇说郑儋归鲁,至德篇说臧孙辰请籴,明诫篇说卫侯之弟鲓出奔晋,今谷梁传无此义。道基篇所引传曰:“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今谷梁传亦无此二语。彦升案:谷梁之着竹帛,虽不知何时,而出自后师。陆生乃亲受之浮邱伯者,实谷梁先师。古经师率皆口学,容有不同,如刘子政说谷梁义,亦有今传所无者,可证也。或乃以谷梁传为贾所不及见,既昧乎授受之原,且亦不检今传文矣。本传言“时时前说称诗、书”,而《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多说春秋,谷梁微学,籍以存焉。论语、孝经亦颇见引,盖所谓“游文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者,生书有以当之。
  • 太玄集注

    作者:扬雄,司马光

    《新编诸子集成:太玄集注(繁体竖排版)》收入先秦到唐五代的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也拟选人(用清陈立疏证》。全书将分两辑出版:第一辑所收子书与旧本储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各书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标点,校正版刻或排印错误。 第二辑收集第一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成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进行点校。这一辑中有不少是残阙或散佚的书,整理时区别不同情况,有的选取较好的现成辑本,有的要进行补辑或重辑。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手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中,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 韩非子集解

    作者: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讲述了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的整个社会中,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校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建国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决定重新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
  • 淮南子集释

    作者:何宁

    本书光绪二年浙江书局刻荘逵吉校刊本为底本,校以道藏本、道藏辑要本(简称蜀藏本)、中立四子本(简称中立本)、茅一桂刻本(简称茅本)、刘泖生景写宋本(简称景宋本)、唐写本兵略残卷(简称古残卷)暨唐,宋类书所引及诸书凡淮南所出及出自淮南者。 所辑各家之说,见附录淮南子书目,故但标作者,不逐条例与书名。每条前皆加“○”以为间隔,亦示异于原注。其着已见,以“宁案”二别之。 荘本正文及注,一仍其旧。偶有明显错误径予正,或注文说落径予增补者,皆在安语中说明所据版本。 所辑各家,以时代先后为序。
  • 大学中庸

    作者:曾参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和完善人格修养的过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二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