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吴宓

  • “学衡派”与近代中国大学教育

    作者:朱鲜峰

    ☆《学衡》创刊将满100周年之际付梓。走进“学衡”学人,回望一世纪中国大学教育 。

    ☆鲁迅曾说:“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鲁迅(不)佩服的“学衡派”诸公,真如他所言愚顽不化么?

    本书以严谨细致的研究,展示梅光迪、吴宓等“学衡 派”诸 公的另一面。

    与“激进”的五四新文化派相对,“保守”的“学衡派”不“ 保守”,

    在 “西学”与“国故”间,他们也在探索一条新路,成风化人,复兴民族。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东北大学……

    在这些学校及其前身,都可以看到“学衡派“的足迹和踪影。斯文不坠,弦歌不辍。

    【内容简介】

    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以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为代表的“学衡派”力主“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其教育主张独树一帜。 “学衡派”主要成员多执教于国内著名学府,教学与学术研究亦卓有建树。

    本书以“学衡派”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哈佛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正大学等高校的档案等新史料,对这一学派在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做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探讨。

  • 学衡(全16册)

    作者:

    《学衡(全16册)》杂志是二十年代南京东南大学几位教授创办的一个刊物,从1922年1月创刊发行至1937年7月因抗战全面爆发而停刊,共编发了79期,存世12年。该杂志的主要编者如吴宓、胡先骕、梅光迪、柳诒征等人学贯中西,创刊宗旨为“讲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编发的文章既有关于中国古代学术的研究,也有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的介绍,对开阔当时中国的知识界的视野,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时代的局限,该刊物也编发国少量维护封建主义的文章,鲁迅当年对此有过批评文字。
  • 吴宓诗话

    作者:吴宓

    我父亲1934年自编《吴宓诗集》(后由上海中华书局于1935年5月出版),于卷末汇录了许多他所撰关于讨论诗的原理、艺术、内容及形式的文章。这些论究一切诗之通义原则的论文,大多选自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所主编的《学衡》杂志和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他之所以作如此汇录,是想以卷末所收诸文与他所作之诗互为表里。所以,在父亲看来,《吴宓诗集》的卷末附录为《诗集》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这次重新整理出版《吴宓诗集》,由于新收入父亲1934年以后所作诗及师友学生酬赠唱和之作很多,篇幅大大增加,不得不将父亲原附于其《诗集》卷末论诗诸文删去,另行编集成册,作为《吴宓诗话》,与《吴宓诗集》同时出版。事非得已,尚祈读者谅解。   《吴宓诗话》基本按照原《诗集》卷末附录的内容顺序编辑整理,此外增加了一些父亲于1934年以后所作的读诗笔记、授课讲义等,全部录自父亲遗稿和日记。从中得以看出父亲多年对诗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观点和主张,坚持一贯,始终未变。父亲一生酷爱读诗、作诗、研究诗,他所写诗话当远远不止本集所收录的这些。据父亲留下的文字与某生所书借据,他在清华所授《中西诗之比较》课的全部讲义,他为姑丈陈涛(伯澜)笺注的《审安斋诗集》(四卷本),他详为考证评注的近世名人诗选《采风录》以及众多师友的诗词集刊,都于“文化大革命”中被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65年毕业的一名学生(曾任成都十中教员,巴蜀书社编辑。)以借阅和代为保管的名义取走,至今不肯归还;使他的心血和主张不得与世人见面,这是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和愤慨的!                           吴学昭                         2004年2月北京
  • 吴宓日记续编(1963-1964)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光荣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1963至1964年间,国家走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和民众生活有新恢复。作者承担了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开设《英国文学》、《文学名著》等等课程。为取得更多任课教学的机会,作者谋求从历史系调入了中文系。
  • 吴宓日记续编(1972-1974)

    作者:吴宓

    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光荣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作者在本册日记中记述了正在“文革”中蹉跎岁月的人们日常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974年的日记已在“文革”中丢失,仅存的残页由整理者作了描述和说明。本册是作者日记的最后部分,虽然日记结束得比他生命旅程的终结略早,但一部分自1910年开始的人生记载,穿越岁月,历尽艰辛犹能大部完好地存在于人世间,确是一个奇迹。
  • 吴宓日记续编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嬗变之际,选择了留在祖国大陆,理由很简单,他不能离开这块对他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根植所在的土地。 吴宓先生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西南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伏,暨得到当局的礼遇,也备受运动的摧残,他忠实地记录了自己每日所思所行所见所闻,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最后含恨而终。 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吴宓日记续编》共十册,记录了1949-1974年的个人生命历程,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6年3月出版(内部发行)。
  • 吴宓日记--第2册(1917-1924)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 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 生涯、个人际遇和在 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 况的记录,也是二十 世纪中国学术史、教 育史的珍贵记录。
  • 吴宓日记--第3册(1925-1927)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 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 生涯个人际遇和在 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 况的记录也是二十 世纪中国学术史教 育史的珍贵记录
  • “学衡派”谱系

    作者:沈卫威

    正如同巴赫金所言,思想不是独白,而是多种声音的对话交流。借用雷纳·韦勒克在《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对白璧德的评价,这里可以说,“学衡派”不论存在什么局限性,也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因为他们“维护了评判的自由:批评的必要性”。你我可以不同意他们所说的具体意见,但要尊重他们说话的权利。
  • 吴宓日记--第8册(1941-1942)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 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 生涯、个人际遇和在 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 况的记录,也是二十 世纪中国学术史、教 育史的珍贵记录。
  • 吴宓日记--第7册(1939-1940)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 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 生涯、个人际遇和在 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 况记录,也是二十世 纪中国学术史、教育 史的珍贵记录。
  • 吴宓日记--第9册(1943-1945)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 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 生涯、个人际遇和在 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 况的记录。也是二十 世纪中国学术史教 育史的珍贵记录
  • 吴宓日记--第4册(1928-1929)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 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 生涯、个人际遇和在 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 况的记录也是二十 世纪中国学不史、教 育史的珍贵记录
  • 吴宓日记-第5册(1930-1933)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 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 生涯、个人际遇和在 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 况的记录、也是二十 世纪中国学术史。教 育史的珍贵记录
  • 吴宓日记--第10册(1946-1948)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 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 生涯、个人际遇和在 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 况的记录。也是二十 世纪中国学术史、教 育史的珍贵记录
  • 吴宓诗集

    作者:吴宓

    因为史家陈寅恪的缘故,许多人都知道了吴宓的名字。其实,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文化史上,吴宓是不必依赖旁人,完全可以自立的。他一生遭际坎坷,交游广阔,加上多情善感的性格,使得他的诗作大有看头。 作者自订的《吴宓诗集》曾于1935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此后内地再没有重印过,见者寥寥。目前这本新版诗集,增补了1934年到1973年吴宓病逝前的大量诗作(从卷十四到卷二十),并附录当时名流学者酬答的诗作,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大书。 诗集的整理者、吴宓的女儿吴学昭,在后记中说:“陈寅恪先生有句‘晚岁为诗欠砍头’,父亲虽未砍头,却也为他的做人真诚和作诗真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是耶,非耶,还要让后人来评断。
  • 吴宓日记--第6册(1936-1938)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 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 生涯、个人际遇和在 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 况的记录,也是二十 世纪中国学术史、教 育史的珍贵记录。
  • 吴宓 理想的使者

    作者:张弘 编

    吴宓以诗人兼学人,留学美国,游学西欧,以外语讲授西洋文学却酷爱中国古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行南北时创办、《学衡》杂志,提倡新人文主义的人格修养而婚恋情感浪漫多情,筹建清华园学研究院又随即辞职,“思想改造”积极表态但又在八十高龄的老残病弱之年坚决反对“批孔”……终生充满了矛盾与传奇,同时也屡遭社会与舆论的误解。以前他被:当成“复古派”、“国粹派”,近年又被视为“文化保守主义”,其实都没有完整全面地看到他的本来面貌与真实品格。 本书从文本出发,根据吴宓的文字遗存,对他的文化观念、文教志业、诗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建树与贡献作了分析梳理。本书的评述,突出了吴宓的思想理念、情感和意志的特点,还原了他的文化理想。吴宓无法赞成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也不同于一般的“国粹派”或“文化保守主义者”。虽因时代限制和本人性格因素,他未能成为这一文化理想的实施者或完成者,但他所做的种种努力使他成为文化理想坚忍而光荣的使者。
  • 吴宓与陈寅恪

    作者:吴学昭

    文史大师陈寅恪与著名学者吴宓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本书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二人从哈佛同窗、清华共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鸿雁往还,长达五十年的深厚情谊。书中披露了陈寅属与吴宓大量鲜为人知的学术观点和社会活动,其中一些诗词唱和也是初次发表。全书资料丰富翔实,文风清新朴素,对于二十世纪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书末附有徐葆耕教授的阐释性论文《文化的两难处境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