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藏学

  • 日本涉藏史

    作者:秦永章

    《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是国内外第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近代日本(1868年—1945年)与我国西藏地方之间历史关系的著作。《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利用了大量的日文档案等第一手史料,以日本近代史中的明治、大正、昭和三个历史时期为顺序,系统地论述了自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叶日本渗透侵略我国西藏的具体过程,详细地披露了日本侵藏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染指我国西藏的真实面目。 《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不仅可以填补学术界在日本与中国西藏关系史研究方面的空白,拓展和深入学术界对日中关系史尤其是日本侵华史的研究,还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渗透、侵略我国西藏的种种阴谋和不良用心,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所谓“西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的实质。因此,《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 任乃强藏学文集-全三册

    作者:任乃强

    《任乃强藏学文集(套装上中下册)》:我国近代藏学家任乃强先生的代表作 根据作者1929年入康考察一年所得材料及有关文献档案 全书分境域、民俗、地文三篇 针对当时康藏纠纷和西康是否具备建省条件的讨论 康藏境域界分 西康建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途径 被誉为“边地最良新志” 首次最详尽地介绍、论述了西康的民俗文化 步行深入西康各县做实地考察 民俗篇包含西康产业、民族、宗教、土酋等诸多内容 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消除文化隔阂 深入民族文化的心理层面 对藏族文化做了比较客观、真实的描述 摒弃民族偏见 当时对匡正视听、纠驳民族歧视偏见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十分宝贵的民俗资料 地文篇为地记、交通等篇的合并 作者有深厚的地理功底和实地考察研究的经历 首次运用现代地学知识 西康的山脉 西康的河流走向、支分 古今中外异名和汉藏地名翻译规范的尝试 对康藏高原地质、地理、气象、水文进行了科学的论述 批驳谬说、澄清讹传 具很强学术性的康藏历史地理著作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藏学概论

    作者:王尧

    《藏学概论》是藏学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八章,分别论述了藏族的语言文学、考古、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天文和历法等学术领域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学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成果,内容全面系统,材料取舍合理,语言叙述清楚。着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藏学研究所取得的新的成果和学术研究水平,是《藏学概论》的一大特点。 《藏学概论》既可为关心西藏和藏族文化的读者提供一部高水平的知识读物,又可作为我国民族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
  • 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

    作者:霍巍

    本书对近年来吐蕃考古新发现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对其中吐蕃墓葬、出土棺板画、金银器、马具、丝绸、各地佛教考古遗存、祭祀遗迹、大石遗迹、城堡居室遗址等主要的考古发现结合文献材料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吐蕃考古与吐蕃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出土资料所反映出的吐蕃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等问题也做了研究论述。本书适合于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史、藏学等领域研究者以及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对西藏文化有兴趣者阅读。
  • 康巴

    作者:格勒,海帆 著,李玉祥 摄

    康巴的茶马古道、格萨尔史诗、活佛转世、三岩帕措,以及康巴人磕长头于残雪中以身体丈量横断山的宽度、高度等种种人文现象,均举世罕见,且康巴人对藏文化,尤其是对藏传佛教文化的贡献,亦举足轻重。 本书从卷帙浩繁的学术史料中,从错综复杂的藏传佛教黄籍中,精心择举书稿内容,深入浅出地展现出康巴乃整个藏民族的文化精要。两 位来自康区的作者以优雅流畅的文风及丰富而有趣味的史料、传说,带给阅读者充分的文化享受。
  • 喜马拉雅的人与神

    作者:(意)图齐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   既有对西藏风俗、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风趣详实的描述,又有一流学者专门的文论,可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藏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深邃内涵及藏民族的独特魅力,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珍贵的资料价值和研究的参考价值。
  • 西藏的神灵和鬼怪

    作者:(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

    《西藏的神灵和鬼怪》内容有:保护神(护法神)的形貌;护法神的分类、形貌和标志;出世间护法神;班丹拉姆女神; 太黑护法;多闻子、丑身、宝藏神;阎王及其相关的神灵;姊妹护法神;白哈尔及其伴神;金刚具力神;大梵天神;善金刚;居士白毡神;载乌玛保与“赞”系神魔;长寿五姊妹及其相关的女神;山神;地方保护神;厉神;战神;供品与圣器;垛”及其施“垛”仪式;护法神崇拜等等。
  • 中部西藏与蒙古人

    作者:伯戴克

    中部西藏与蒙古人:元代西藏历史(增订本),ISBN:9787311035259,作者:(意)伯戴克 著 张云 译
  • 文本与历史

    作者:沈卫荣,侯浩然

    本书以对藏文文献的介绍和研究入手,通过对各种类型的藏传佛教文献分别在不同时期的出现、形成和发展的描述,来讨论藏传佛教之各种历史叙事的内容,及其建构和变化的过程,从而说明藏传佛教文本的形成与藏传佛教历史的建构之间的紧密关系。 同时从对源自西夏、元、明时代的汉译藏传密教文本的研究出发,运用以通过多语种佛教文本的对勘和分析来构建历史的学术方法(History through Textual Criticism),成功地构建了藏传密教于西夏、元、明三代传播的历史,并为汉藏佛学研究这一新学科的建构建立了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 此外,本书还对国际藏学界于近二三十年来对藏文文献和藏传佛教历史的研究及其成果,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可以为相关从事藏学研究的学者开展研究提供一个详实的参考和明确的起点。
  • 西藏考古

    作者:(意)杜齐向红笳,图奇

    《西藏考古》内容简介:在《西藏考古》中,杜齐先生对几十年来在西藏考古以及西藏文化起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由于作者本人在20世纪40年化曾多次到西藏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和拍摄了大量的实物和遗址。因此,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得出的某些结论对我们当前从事的西藏考古、西藏文化及其起源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 贤者喜宴

    作者:巴卧•祖拉陈瓦

    《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中心的宗旨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研究为辅,坚持百家争鸣,鼓励学术创新。注重选题的前沿性,在充分利用汉文史料基础上,鼓励发掘少数民族语文文献史料和域外史料,注重田野调查,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取得原创性成果。努力推出新人新作,培养中青年学者,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整理出版汉文及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史料,并进行研究,是本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文献资料丛书》将收入本中心整理研究的有关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的文献资料成果,通过出版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希望能给学术界带来一些新鲜的资料和使用的便利,促进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的深入。
  • 法国藏学精粹(共4册)

    作者:郑炳林

    西藏在中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西藏山川巍峨,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西藏文化吸引了全世界,故而藏学也在全世界。读者通过郑炳林主编的这部《法国藏学精粹(共4册)》,便可以窥见塞讷河畔、卢浮宫旁的藏学研究的点点滴滴。法国的藏学研究,基本上还是公正的,属于其考据派传统范畴。大多数法国藏学家还是坚持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论述西藏传统文化,对西藏人民,乃至对整个中国人民满怀着深厚感情。他们处理资料的手段、观察问题的角度、以他方的观点来看待西藏传统文化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借鉴,会对我们产生不少启发。
  • 探寻西藏的心灵

    作者:魏正中,萨尔吉编译

    本书所展现的是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的生命和学术,以及他求索西藏心灵的藏学研究活动。图齐不仅是个学养深厚的学者,更是一位融学术研究于性灵陶冶之中的行者。鉴于国内学界对图齐了解的有限性,于是将介绍图齐生平和学术活动的相关文章汇集成册并译为中文出版,以飧国内同好之举。
  • 西藏和蒙古的宗教

    作者:(意)图齐,(西德)海西希

  • 白史

    作者:根敦群培

    《白史》是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汗崇尚佛教后所制定的政教并行制度的一部典章性著作,是蒙古文撰写的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从内容上讲,是一部有关蒙古国家体制与法制方面的重要文献。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重点论述国家与宗教两种体制,即“世俗法规”与“宗教法律”政教两道并行的。
  • 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

    作者:[美] 滕华睿

    本书通过藏汉佛教徒的经历探索佛教在现代中国的形成及其与西藏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中国一直试图将西藏合并入现代中华民族国家,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在清王朝于一九一一年崩溃后,中国政治家在失去满清皇帝传统宗教权威的情况下,求助于共同的佛教传统以赢得藏人支持。另一方面,宣传共同的佛教传统也使中国佛教徒和西藏政教领袖追求各自的目标成为可能。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藏传佛教在中国内地极受欢迎。在汉藏领导层之间的关系削弱后,宗教和文化的联系依然密切。共产党取得控制权后,在五十年代继续利用这种联系加强对西藏的管治。本书有助于读者理解继续存在的西藏问题和寻找佛教徒与藏族喇嘛间关系之根源。
  • 西藏历史和佛教的语文学研究

    作者:沈卫荣

    正如作者所述,在传统的藏学研究感到材料匮乏、难以继续的情况下,他从我社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发现了藏传佛教的新材料,由此提出“重构十一至十四世纪的西域佛教史”的口号,首先对于黑水城藏传佛教内容真正开始了深度的研究。不久,对于《法藏敦煌藏文文献》揭示的西藏“前弘期”佛教和社会历史的资料,又揭示了“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的卓越评价。因其深厚的藏文文字和文献学的功底,以及15年海外学习研究形成的国际视野(精通德文、英文等),其治学取向已不同于老一辈王尧、陈庆英等的考据性的基础工作,而着重于历史学的阐述。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对于中西方学术的熟悉,使之左右逢源、思辨清晰、行文流畅,可以说篇篇都是十分精湛的美文。即使是非专业的读者也会感到可读性很强。
  • 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

    作者:格勒

    《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内容简介:1983年至1986年,我在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梁钊韬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我接受了包括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历史文献学、体质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全面训练。在此基础上,完成博士论文《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及与周围民族的关系》,并于1989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当时中国的藏学研究正处于逐渐恢复阶段,所以,这本书虽出版仅800册,但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书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资料连同注释被许多人引用、抄袭,于是有不少学友及同行建议我再版。我本人自调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后,身兼行政和科研双重任务,一直抽不出时间重新阅读和修改这本书。直到2000年,我才下决心见缝插针,一字一句地重新审阅和修改,并补充了一些新内容。
  • 西藏文化谈

    作者:耶律大石

    本书是耶律大石先生在大陆新浪网连续登载之同一系列文章,主要内容为论述西藏文化, 本属简体字横排之文章,使用英式标点符号。本书已数次被不同团体汇集成书, 印行流通于台湾及大陆,利益了许多修学藏传佛教的人士; 本基金会曾获得其他团体汇集印行之此书, 虽亦有意跟进印行, 藉以利益藏传佛教信仰者,但因不曾获得耶律大石先生的授权, 未能印行。近来已从网路上得悉耶律大石先生曾在网路上公开授权,可以免费结集出版其文章,于是本会开始著手编排,在尊重作者原著、完全保留原来文字之前提下,作了以下编排方面的改变: 将原文使用之简体字改为正体字,将横排文字改为直排, 并将英式标点修改为中式, 西元纪年阿拉伯数字改为中文, 文中显然是打字错误或简体字、正体字互换而产生之错别字也作了校正。因为无法与耶律大石先生获得联系, 谨在此公开声明: 感谢耶律大石先生的慈悲, 能使修学藏传佛教者普皆获得大利,其功德广大无边。 二十世纪以前的千年西藏文化,即是西藏密宗统治下的状况,因为二十世纪之前的西藏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当时佛法资讯流通管道并不畅通,又在政教合一的愚民政策与民众被误导的状况下,世世代代被密宗法王、喇嘛们洗脑及恐吓,善良同胞全心全意信受西藏密宗之法教,一生节衣缩食,几乎是倾其所余供养法王、喇嘛及寺院,得到的却只是印度教的外道法,与真正佛法的实证全然无关。但二十一世纪起,佛法资讯之流通快速而无远弗届,西藏民众之生活及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知识也因教育之普及而大为提升,佛法知见水平势必随之提升,不再是昔日政教合一的愚民政策下之牺牲品;又因藏地交通之大幅改善而导致经济之快速发展,将会引生藏地民众开始追求佛法真义而趋向智信,渐渐远离以往对喇嘛们的迷信崇拜,走向探索事实真相的时代;耶律大石先生的这本著作,可说是随顺因缘而出世。今将此书印行,供养一切已经受学藏传佛教的朋友们。
  •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ibet

    作者:Melvyn C. Goldstein,

    “A vital contribution has been rendered to the literature on both modern Tibet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Jrnl of Asian Stds (jas) / Se Asia & Western Pacific "A heart-pounding narrative interspersed with the cool, distant voice of analysis. From the first page, the reader is graphically immersed in the chaotic worl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Buddhadharma "An admirably sophisticated and powerful analysis of events of baffling complexity."—The China Quarterly "This brave manuscript is the first in any language to look a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ibet. The material is refreshingly new, coming from the authors' extensive interviews and oral histories collected in recent years. This is extremely valuable, as Tibet is not always accessible to western writers. It is indeed remarkable that the authors have been able to solicit view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factional struggle, so that we have now a clear contour of the tragic 1969 Nyemo Incident. This contribution cannot be overstated."—Uradyn E. Bulag, author of The Mongolia-Tibet Interface: Opening New Research Terrains in Inner Asia "This is an important, accessible, and riveting description of a controversial and significant episode in modern Tibet history that scholars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able to access."—Robbie Barnett, Columbia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