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隨筆

  •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

    作者:張雍

    談攝影,人們總是三句不離景深、快門、光圈…… 然而拍照最常用到的其實不是單眼相機,是你的那雙眼睛。 沒有捷徑/攝影就在日常裡 64篇散文、94幅攝影作品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_張雍迷路在每個日常的證據 張雍,1978年生,台灣台北人。2003年起旅居東歐,目前落腳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洛維尼亞。曾就讀布拉格影視學院攝影系碩士班。從事影像創作時,往往被人物在不同環境裡的反應吸引,於是專注地朝人性靠近,也藉此更認識自己。《蒸發》及《波西米亞六年》分別收錄他旅居布拉格時期的代表作。《雙數/MIDVA》則翻轉鏡頭,記錄自己與妻子等待女兒到來的心情。從單數變成多數,新手爸爸的生活讓他發現攝影的祕密就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裡。最新攝影散文集《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是一位體悟「故事不在遠方」的攝影師用十年生命所完成的圖文創作。 求學時,他不甘只是一組號碼的替身。出了社會,他拒絕讓頭銜在自己身上蓋戳記。2003年,二十五歲的張雍隻身前往神祕東歐,學著用相機收集故事,想像一場遠方的旅行即將展開。精神病院.馬戲團.吉普賽村落.A片工業──他聚焦社會邊緣,作品充滿深刻的人文氣息,他確信照片中每個眼神與臉孔與他分享的祕密是自己願意花一輩子去追問的故事。2013年,三十五歲的張雍從捷克落腳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洛維尼亞,學習如何扮演一位好丈夫、好爸爸,生命中的禮物讓他無法再像過去一樣追著世界各個角落的故事,然而他也突然有所體悟,思索為何攝影師總要到「遠方」拍攝「別人」的故事,尤其當攝影師的生活周圍就充滿了最具生命力的故事。旅歐十年,張雍了解了故事不在遠方,生活不在他方,攝影對他而言不是一種職業,是一種骨氣,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而照片是這一切的證據。 名人推薦 李屏賓(攝影師)、張惠妹(音樂人)、郭英聲(攝影師)、魏瑛娟(劇場編導) 溫暖推薦 圖文辯證機智,思考深刻,而且極美,常忍不住玩味再三,攝影不只是攝影,這是張雍最好的作品。--劇場編導/魏瑛娟
  • 浮生六记

    作者:沈复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 本次出版选开明书店民国本为底本,考以《雁来红丛报》本、霜枫社民国本、林语堂英译本重新点校;并请张佳玮精心译述,作长文译记为读者导读。原文、译文并收一本。 独家收录“沈复的一生”(年表)“沈复三十年游历图”,另附“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便于读者朋友更好读懂这本书,从中获益。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浮生六记》六卷。成书后并未刊行出版,而在民间多有传抄,引以为珍。道光年间,由江南士人杨引传于街市书摊购得,转妹婿王韬于申报馆付梓出版。因其中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其中《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杨引传购得版本已佚。民国时期有称找到足本,并付梓出版,收录佚失两记,然实为时人拼凑杜撰。后常有传言佚记真本现身,或有相关、或片段,但至今仍无被证实可靠完整的,故本版只收底本所录《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 俞平伯:“《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 林语堂:“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 建築名詞:張永和的作文本

    作者:張永和

    作為華人建築世界裡,最是觀瞻動見的張永和,藉著這本跨越二十餘年的文字書寫紀錄,讓我們有機會找到梳理他允文允武生涯過程時,一個重要眺看的平台位置點。……張永和此刻的位置點,有其隱性卻強大的重要性,他在本書中的陳述與宣示,都可能對未來中國的城市與建築,乃至於社會文化發展,開啟出他全面的影響。而張永和以寬廣的文化與社會性角度來思考建築,也同時讓我們可以再次透過微觀的建築,觀看到更大層次的宏觀現代性問題。──〈遊園不驚夢〉,阮慶岳 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系主任及教授的建築師張永和,為當刻中國火紅的新銳專業學者及建築教育家。本書收錄其1980年代至今陸續發表的三十餘篇文章,全書依文章撰寫時間先後作編輯,架出讀者得以循序捲軸閱讀的縱深可能,也隱約描繪出作者的思考與關注點,隨著時空變異轉化的拓痕與輪廓。同時這些充滿個人意趣的文章即使脫離了建築的線索,仍能提供讀者閱讀上的愉悅。在建築初始的概念設計中,文本構成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這些文章也占了本書最主要比重;其他文章則包括對某些建築學問題的討論,如空間、城市等。
  •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冯唐

    全新修订的平装版《活着活着就老了》,除收录了经典篇目“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还新收录了“给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的六个锦囊”、“《不二》笔花四照”、“读齐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嘘”、“十信”、“三里屯前史”、“战略规划的十二大注意”、“你不可能永远尿那么老高”、“一个人的二十四史”“读林曦的三个矛盾统一”、“手稿教派”、“风雨一炉,满地江湖”、“老却成佛”、“山寨精神的群众基础”、“古玉十条”等22篇新作。 全面恢复历史版本删节文字,原汁原味,元气淋漓。
  • 種地書

    作者:蔡珠兒

    各方喜愛讚譽的《紅燜廚娘》,終於7年後,我們又等到了她…… 她是蔡珠兒!全新作品《種地書》! 首次呈現珠兒的攝影,文字與影像並茂的生活好書 關於飲食,她走遍全球;關於植物,她俯拾可談; 關於旅行,她興味盎然;關於生活,她心有所感。 她在小島種地。 晴耕雨讀。日裡夜裡。 揀瓦礫,播種籽;讀一本書,喝一杯茶。 曾經,廚房是她的聖壇,書房即她的解放。 而今,多了幾畦地,汗滴下土,芽萌出綠。 春夏秋冬,有如時而至的,有無常侵擾的; 關於土地關於食物關於安居關於旅人 關於肉身之衰關於生活與生命。 她在小島種地。天地悠悠。日復一日。 ★ 每次都挑戰書寫深度與廣度的蔡珠兒,7年後全新大作《種地書》,除美食外,更寫下一篇篇世間樂趣讓你一探窺究。「傻婆荷蘭豆」章節記錄了珠兒下田當農婦的趣味與興味;「暖紅色瑪麗亞」章節一段段出走、環遊世界的探險;「馬場維修記」隨筆出生活的手記;「叮叮見聞」長住香港的珠兒,融入這社會的多年觀察,她筆下的香港硬是個道理;「時間的逃犯」記錄時代變遷的社會樣貌、人物書寫、風土體驗,以及最引人入勝、大呼過癮的蔡式美食書寫…..全都在《種地書》,最受矚目的話題新作! ★蔡珠兒的美食書寫,有其溢於紙上的色香味、有歷史考究的淵源、有食物與人的關係,更有全球化食物的生態鏈批判,這龐雜全面的食物與美味書寫,非一般美食書籍之單選項能望塵莫及。 這深厚的功力,大內高手的底蘊。蔡珠兒首次揭露其寫作思維:「我都是用寫論文的方式來寫散文的。」「我寫文章看重結構,還要收集和消化資料,步步為營,層層推演,真的跟寫論文沒什麼兩樣。」 ★名作家傅月庵、名設計者楊雅棠聯手整體編輯設計,最堅強的金三角陣容打造出最受矚目的話題新作。 ★蔡珠兒「都市農婦」生活,《種地書》出版,讀者Q&A: 1. 為何開始自耕生活? 搬到香港後,我一直在陽台種東西,地方有限,只能零敲散打,種些青蔥、辣椒、迷迭香、九層塔等調味小植物,不過癮啊,很想大刀闊斧玩真的。 兩年前搬到新家,有個花園,終可如願,腳踏「實地」,大種特種。鄰居多半在花園裡闢泳池,裝修的工頭慫恿我也搞一個,說是一來風水好(有水嘛),二來增值加分,有泳池,房價可以多出百分之十呢。哼,才不要,我又不會游泳,還是把地拿來種田。他聽了,嘴裡陪笑,眼中卻露出奇怪的神情,唉唉我知道,那意思是「呢個女人傻傻地」。(粵語的「傻」,有輕度瘋、痴之意,近乎台語的「秀斗」) 至於為什麼想種地? A)自己種菜,有機,安全,且能種市面未見的品種(例如甜菜和紅鳳菜)。 B)產地直送,從花園到廚房然後端上餐桌,新鮮生脆美味,有錢也吃不到哩。 C)可以勞動強身。 D)果菜看來美,又可招蜂引蝶,給花園增添顏色和風光。 E)自種蔬果送朋友,或是請朋友來吃,開心又有面子。 F)進修增值,學習一種生活的新技能。 G)從廚娘到農婦,上溯生產源頭,更能掌握食材的滋味和特性。 H)我是南投農民的後代,土性深重嘛。 理由太多了,還可以一直列到Z,不過先這樣吧。 2. 自耕生活甘苦? 呵呵,這「甘苦」可要用台語說了,真的不容易啊。 興沖沖種起地,以為在地裡灑下菜籽,澆澆水施施肥,就可以等著採收。誰知一開始就跌頭撞壁,掘土整地時,發現地肉薄弱、土質貧瘠,更糟的是,地下埋了很多建築廢料,石塊殘磚密密麻麻,清完一層又有一層。兩年來,我一點一點慢慢挖,撿出的磚石廢瓦,可以裝滿幾隊砂石車,搞不好能在香港近海填出一個人工島! 土質先天不良,我又沒經驗,一開始菜長得很差,萵苣不結心,莧菜黃瘦長不大,小黃瓜蜷曲不直,皆因肥力不夠。於是查找看書,並向農友請教,進行一場長期的「土(地)改(良)革命」。一邊繼續挖地,一邊嘗試各種施肥法,又逐漸了解作物的特性(例如芹菜喜濕,要多澆水;香茅喜乾,不要常澆),土質終於有起色,出現腐植質和蚯蚓,收成也因而漸入佳境。 甘:自種的蔬菜有滋味,芒果、木瓜芳馨甜美,瓠瓜巨大,可吃又可玩。 苦:胼手胝足,勞動過度,手上起繭,腰痠臂痛。左臂患了「網球肘」,推拿治療了幾個月。 至於曬黑、中暑、被蚊蚋狂咬、割傷破皮等等,就算小意思了。 3.睽違七年的《種地書》新書感想與心得? 天啊,七年掛零蛋,我這算哪門子的文字工作者? 慚愧呀,真該在我的菜園挖個洞,鑽進去不見人。 可是,我好像也沒閒著呢,做飯、種菜、讀書、爬山、旅行、請客和作客,玩這個玩那個,日子過得熱呼呼,忙著哩。 我向來把文字看得很重,沉沉地扛在肩上,壓在心頭。這幾年,我逐漸明白,寫作只是生活的一種可能,不是全部。做菜、種地、遊戲,也都是生活的各種可能。做菜給朋友吃,我覺得那快樂不亞於出一本書──雖然這書很短暫,寫在餐桌上,讀者也只有幾個。種地亦然,這書寫在土地上,僅有一季,但滿足的強度一樣。 生活有很多可能,天上桌上地上,到處可發表。 所以,對文字就更懶怠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呵呵,我又給自己的懶惰找藉口了。
  • 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

    作者:新井一二三

    日本名詞,躲著味道。 玉子,春雨,蕎麥,牡丹肉…… 可愛優雅的外表下,是樸實的味覺。 日本名詞,收納異國情調。 露西亞,彷彿流轉魚子醬光澤。 南蠻,傳現當年紅毛人的霸氣。 日本名詞,統整群體的憂愁。 就活,婚活,終活;福島,在日,風評被害…… 社會現象與災難被語言理解,人心只能循規前進? 那些左右議題的人名,就是名詞。 (木尾)原一騎,上野千鶴子,孫正義,山口百惠, 他們各自代表了一個時代,幾種信念。 漢字中夾雜著平假名與片假名,留下了想像空間,形成獨特美感。 曖昧又美麗的語感,即是日文的魅力。 暫別中文的世界,新井一二三回到自己的母語裡悠遊, 新井一二三的快活,在字裡行間不時俏皮輕鬆的呈現。她說: 歡迎你參加新井一二三日文旅行團。 現在,我們就往日文的知識和感官世界出 發啦!
  • 中年廢物

    作者:馬家輝

    誰都年輕青春,又誰都蒼老廢敗, 中年老年少年,也相同,都一樣, 既活過也死過,既劇變也不變; 戲院是奇妙的時空穿梭機, 我們坐在裡面,眾生平等,「有目共睹」。 所以我們執迷於看戲。 旁觀者都喜歡意外。 電影中出乎預料的停格,音樂裡震攝人心的休止符。 弦外之音於是柳暗花明。 所有影像閃爍眼前再霎然停止, 天地無聲,一切靜默, 這是戲中最高潮的時刻。 一如中年。 《中年廢物》是馬家輝散文選集,由三輯構成,分別是「桃紅」、「柳綠」與「藍調」。行經中年,他站在那裡看戲,聽音樂,參與奇人軼事並說給我們聽。 他寫張愛玲生前叮囑要送人的錢包,細膩考究。他談唱情歌的羅大佑,反諷自己在愛情裡的滄桑。他細細刻畫《葉問》中的甄子丹和洪金寶,帶觀眾重回硬朗的中國,擂臺上的男人面對屈辱不閃躲不退讓,我們的記憶得以悲壯還鄉。《哈利波特》戲中,男女主角與成人世界對抗,戲外,演員卻反而在演藝世界提前長大。他精準點出作品中悲涼、荒謬、動人、諷刺的一幕。 馬家輝借影抒情,以極小的框格停攝住一景一幕,藉此顯現人生如戲,一切如電如影如音似幻,我們的人生既無常流轉,也同時在戲裡永恆凝結。
  • 寻觅意义

    作者:王德峰

    《寻觅意义》用简单的格式,将人生的真谛剪裁为一篇篇精美隽永的故事性散文,教导我们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意义,使得数千万颗迷惘的现代心灵都为之震颤。好的书是一个合格的恋人,是值的我们崇拜的,我们与之交心,向之倾诉,同之争吵。
  • 英国,没有老虎的国家

    作者:蔡天新

    《英国,没有老虎的国家》是数学家、诗人、作家蔡天新根据自己游学英国时期的经历写作而成的游记,作者的足迹遍布英伦三岛,从剑桥到牛津,再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英格兰,最后到伦敦。他将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历史典故、文化习俗、著名建筑、名人轶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鲜活生动,文笔优美。全书采用文字结合摄影照片的体例形式。128篇游记外加近200幅摄影照片,英伦三岛的风土人情全貌跃然纸上。
  • 台湾,我不是来玩的

    作者:马军

    一个陆生,和他所知、所见和所爱的台湾。
  • 居酒屋閒話

    作者:李長聲

    ◎共同推薦 陳浩/『中天書坊』主持人 楊照/作家、文化評論者 莊裕安/作家 茂呂美耶/作家 「知日者」的日本文化物語 北京上海廣州東京一路開專欄! 最有人氣的旅日華人隨筆作家! 居酒屋本來是庶民的小酒館。只要打出「居酒屋」的看板,就是為了號召大眾,排闥直入。價錢瞭然於胸,一樣的水酒,一樣的小菜,有如歸之感。自斟自飲,連明月也不邀,待喝出孤獨,便發現了自己的存在,唯我獨尊,達到獨酌的最高境界。 李長聲旅日二十年,眼冷心熱看扶桑,動手動腳寫文章,大至中日文化比較,小至江戶糞尿浴桶骨壺掌故;遠至春帆樓歷史恩怨,近如地鐵痴漢小說。無不嫻於心,落諸筆下。此書輕鬆風趣,見多識廣,讀來如沐春風。茶酒伴讀,長夜一瞬,東方已白而不自覺也。 〈文化的街燈〉 東京有什麼好?到處是一樣的招牌,一樣的燒鳥或刺身,一樣燈火通明的「扒金庫」。但走在街上,也有我看見就要進的,那就是舊書店。日本人把散佈大街小巷的書店叫作「文化的街燈」,賣新書的書店是,賣舊書的當然也是,只是昏暗些。 〈日本海的落日〉 落日是日本文學中常見的景色。小說家藤澤周平偏愛寫夕陽,或金光鋪滿原野,或又紅又大地掛在櫛比的房屋上,而人影是黑的,在餘暉中動搖。他記得自己小時候看著紅極了的晚霞而哭了起來。 〈路邊開著山茶花〉 同樣是凋零,櫻花被武士欣賞,山茶花卻遭到厭惡。因為山茶的花是整朵花「吧嗒」一聲掉下來,武士看著一激靈,好似被砍了頭,就覺著晦氣,以致現今人們也不拿山茶花探望病人。 〈別有風味蘿蔔泥〉 日本人吃魚,一生二烤,該丟不丟的用鍋煮,通常就是煮蘿蔔。蘿蔔怎麼吃也不會中毒,那就像拙劣的藝人再怎麼演也不會有人「中毒」,跑來充當她或他的追星族,此等藝人在日本就叫「大蘿蔔」。
  • 坐火車的抹香鯨

    作者:王彥鎧,繪者◎NOBU

    台灣,即便很小,也具備了一整個世界的豐富。 旅行無法被定義,重要的是怎麼看待旅行中的自己。 2000年,廣告人阿鎧為7-11的一個旅遊活動做企畫創意, 開始了台灣本土的田野調查,他發表一系列的平面廣告,激發大熱情。 緊接著投入一種以特殊的散文搭配NOBU清新風格插畫的旅遊書寫。 前後十年,累計七十篇以上圖文。 這是阿鎧的貼心行腳,走遍東西南北, 用最深情的筆觸,勾畫出前所未見但卻美麗如昔的台灣。
  • 書啊! 書

    作者:邁克

    或者好看的書評其實都不是書評﹐ 只是讀書的與書中人擦肩而過﹐ 衝口而出輕呼「啊﹐是你」那份驚喜。
  • 上海探戈

    作者:程乃珊

    海派是《上海探戈》中的主旋律,虽然一度历尽沧桑受尽误解,它仍如探戈乐曲中被誉为灵魂的响板,在天涯岁月中孤寂又顽强地敲击着,直到近年被重新解读…… 但愿各位能在《上海探戈》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旋律和感性的回忆。
  • 梳头记

    作者:周耀辉

    「我們喜歡懷舊,過去的,回想起來,總是比較美好。我知道這種想法相當愚笨,卻也聰明,反正就是自保的方法,說服自己日子沒有白過。20年後,再看當年寫的,也想過改之刪之補之甚至棄之,畢竟可惜; 只好承認,舊,還是要懷的,像鬼胎,切勿太相信。謝謝所有看到這篇文字的人。 」 從2 0年前為達明一派填寫《愛在瘟疫蔓延時》開始,周耀輝成為香港樂壇一位重要的詞作家,創作了達明一派《忘記他是她》、黃耀明《一個人在途上》、《下世紀再嬉戲》、王菲《色盲》、《流星》等數百首作品。 這次推出的限量版《梳頭記》(20年後簡體複刻版)書籍,由at17的林二汶重新配畫,供讀者和歌迷珍藏。 《梳頭記》是周耀輝20年前在香港出版的文集,題為“一個26歲男子的日記”,放于現時應稱為“博客”。此“博客文集”現已絕版,應讀者要求,凍鴛鴦文化特重編一本“梳頭記 20年後簡體複刻版”。文章一字不改,但邀請林二汶(at17主唱)重新配畫,時空交錯出一段美麗無端。
  • 出世入世

    作者:梁漱溟

    《出世入世·梁漱溟随笔》内容简介:梁漱溟是著名学者,也是关注人生的思想家,《出世入世·梁漱溟随笔》选编了他广有影响的深入浅出的作品,谈人生、谈理想、谈生活,启发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对于广大读者积极正确地对待随时遇到的问题,给予哲理上的解释。它对于人们理解生活,快乐生活,得到生活的信心与智慧,都有类似于教科书的作用。
  • 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龙应台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 20周年经典新版“母子之书” + 50后妈妈 + 80后孩子 + “家有二胎”的成长镜头…… 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后来,15岁的“底笛”(弟弟)说:“有时候,妈妈带我们在草原上放风筝。草原那么大,草绿得出水,我们躺下来,看风筝在天空里飞。我觉得我可以一辈子躺在那里。” 后来,19岁的“葛格”(哥哥)说:“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而最初,34岁的母亲(龙应台)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 爱默生随笔

    作者:[美]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爱默生随笔》中,作者以一个超验主义者的视角,积极热忱地思考着人生,平静地叙述着他对于命运的看法。书中汇集了他一生中写作与思考的精髓,以随笔的形式展示着他所感受到的普遍真理,对于性格、读书、健康、友谊等方面的论述都警句迭出、韵味无穷。文章语言洗练,深入浅出,说理透彻而又激情澎湃。 爱默生作为欧洲浪漫主义在美国的分支超验主义的发言人,曾为十九世纪的美国思想运动指明方向,被称为“美国的孔子”。而今天读他的书,你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引领你重新认识自我的历久弥新的力量,令人肃然起敬。
  • 一紙平安

    作者:董橋

    這是董橋踏入「七○後」,最新寫成的「從文篇」。全書收文二十一篇,每篇不分段落作者有意行止隨心所欲。此去桑榆晚景,不生葵傾之心,寫散淡之文,寫者平緩,讀者平安。書名題為《一紙平安》,浮想聯翩,信箋印「平安」,辭書上說叫「平安字」、「平安信」、「平安紙」。宋詩輕嘆「細讀平安字,愁邊失歲華」。元代《桃花女》楔子說「想我河南人出外經商的可也不少,怎生平安字捎不得一箇回來」。清代李慈銘樂府外集《星秋夢》說「凴盈盈生長畫堂前,勞夢裏家園指點,恨不得倩寄平安紙一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