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老六

  • 读库1102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1102》内容包括:《物之物语》、《戈麦之死》、《暗自揣度》、《阅卷》、《我的高考》、《外科之花的艰难绽放》、《在书中,我老了》、《末世风月》和《卯年记忆》。 种种不起眼的居家小物件,年深月久仿佛就成了精。木然漠然呆着,不学狗摇尾巴猫跳主怀,你不理它它不会理你。与你相忘于咫尺,相忘于终日累年。猫狗有它们自己的历史,小物件却负载着你的历史。冷不防一瞥瞥见它,一念念及它,一用用到它,它就会拉回逝去的时间,唤醒远去的亲人,重演依稀的旧事,俨然成了一段历史的发言人。 以贵州安顺民谚“一样生,百样活”起头,戴明贤先生的《物之物语》写的是“物”,成的却是数十位亲人师友的人生轨迹,而且尚存者已然寥寥,不禁生出“此身虽在堪惊”之感。 “惜物,惜人,惜光阴,惜旧情,惜缘分,惜传统”,同名书籍如今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那个笼罩着政治风雨的年月中,书中人物以各自的耐力与韧性维系存在,无助而有尊严,缄默而有定见”。 1991年9月24日,有北大“校园诗人”之称、毕业后任《中国文学》编辑的戈麦,自沉于北京西郊圆明园附近的万泉河,时年二十四岁。 消息传开,中国当代诗坛再感震惊,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这段时期内,一批青年诗人相继自杀身亡,或殉情,或殉诗,或是另有其他什么原因。在这一批自杀的诗人中,戈麦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最彻底的一位。离世前,他毁弃全部手稿,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且征兆全无。因此他的自杀辞世,在诗歌圈子内外,让人们震惊之余,惋惜,感叹。 有论者认为:“戈麦的死已经使我不再仅仅从孤立的个体生命的消殒这一狭窄的角度来考虑诗人之死的问题了。与死去的诗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都有责任深思这一现象。”这就是引起文坛内外关注的“海子-戈麦现象”。 王岳川在《戈麦——圆明园的冷然毁诗与静穆地投水》一文中有些悲观地指出: 人们不再读诗而仅热衷于成为诗人之死的看客。当十几位小诗人在全国各地相继自杀时,我吃惊地发现,人们已不再对“诗人自杀”感兴趣,人们不读诗也不在乎诗人的死。诗人成为多余人,诗成为多余品。或许可以说,当诗失去思言道之本真时,诗人自杀了,诗也自杀了。 不过,多数诗歌及文学圈人士并不同意王岳川所说的“诗人自杀,诗也自杀了”这种偏激的立场,也不认为,在二十一世纪之初的中国,“诗人成为多余人,诗成为多余品”。更多的人分析探讨“海子-戈麦现象”,是借此现象探讨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诗人群体(尤其是年轻诗人群体)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以及在这种状态处境下,对诗歌、对文学理想以及人生信仰、生命价值的坚持、固守、奋进、抗争,以及由此对中国诗歌创作的走向和未来产生的影响。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一开头就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又说,一个人,“自杀的行动是在内心中默默酝酿着的,犹如酝酿一部伟大的作品。” 海子和戈麦显然都是加缪这种哲学思想的实践者,只不过选用的方式与时间的先后不同而已。 《暗自揣度》向我们展示的是金日成时代的朝鲜绘画。 作者张家荣先生写道:“若干年前,我看到一本关于朝鲜的画册,里面有不少绘画作品,当时心中一怔,挑动了关于过去的某些情结,自然就将这些画与我们的那个时代联系起来。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朝鲜的美术作品资料,并像大多数人一样,进行种种的揣度。说实话,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为揣度而生的,但对朝鲜,我们的理解要复杂得多。还有,因为不了解,所以揣度,所以猜测。”
  • 读库1304

    作者:张立宪 主编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六篇文章,《下乡养儿(上)》,《九爷》,《战乱年月》,《<雨果>DNA》,《汉家陵阙》以及《漫邮记:戏曲之美》。 《下乡养儿(上)》讲的是一对夫妇为了帮八岁的女儿天天克服上学恐惧,在朋友的帮助下举家搬到农村,希望更广阔的天地能让天天渐渐勇敢,回到学校。一个来月的乡下生活确实让天天有了不小的变化。 《读库1202》里曾有一篇《小九》,这篇《九爷》继续讲述了主人公九爷从监狱出来后的生活状况以及几次往返台湾的经历。 《战乱年月》的作者姜淑梅老太太在《读库1303》发表过《穷时候》,这次她回忆了他们一家人和几位亲戚邻居在“战乱年月”的遭遇。 电影《雨果》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写给电影的情书,片中那个坏掉的机器人就像尘封的废弃老胶片,需要修复者用爱心钥匙重新开启,发条的转动就是胶片放映机的转动,钢笔的涂鸦也仿若电影魔术般,让后人领略其魅力并发现历史背后的故事,而代表时间的钟表才是传统胶片最大的敌人。小雨果在影迷老爸身上继承了“修复”的手艺,同时也传达出斯科塞斯对电影修复事业的执著。影片最大的意义在于梦想的修复,同时承载着对老胶片转制成新数字3D影像的时代进步。《<雨果>DNA》梳理了这部电影中的那些老片基因。 中国古代建筑史有个悲剧性事实,由于以木材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加之长期缺乏保护古建筑的意识,甚至经常性的人为破坏,中国古代建筑的保留状况与西方相去甚远。当初业已成熟与辉煌的汉代建筑,如今却没有任何一座木构建筑留存下来。所幸数量巨大的汉代各类墓葬建筑成为了填补建筑历史空白的最珍贵资料。《汉家陵阙》试图对汉代建筑进行讨论,将主题放在汉代帝王陵墓上,着重描绘了汉武帝的茂陵,并特别详述了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为方便对照,文章还对秦始皇陵以及汉代一些诸侯王、贵族墓葬进行了逐一审视,希望通过它们各自特殊的建筑形制和卓绝的艺术造诣,来努力想象和拼凑出尚未发掘的汉武帝茂陵神秘莫测的地下世界。 上次的《漫邮记》系列是《读库1106》里的“园林之美”,这次作者谭夏阳介绍了有关戏曲的邮票。从京剧脸谱到京剧行当,从京剧到昆曲、粤剧,从戏曲名伶到剧作家,在方寸小舞台上展现戏曲之美。
  • 读库0802

    作者:张立宪

    本辑《读库》的彩页篇幅扩充为36页,是因为一位摄影师。 河南新野是一个密林之外的猴子之乡。如果你见到牵着猴子走江湖的耍猴人,那他多半就是这里的人。但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留心这些从你身边走过的人群了。 摄影师马宏杰从2001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落。他跟随耍猴艺人扒火车,露宿街头,游走城市卖艺,记录下流浪艺人的家庭场景、生活演变,以及这个行业的逐渐消亡。 《诗人活在福利院》是一篇迟发的文章。2001年4月,食指获得前两届空缺的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当时有媒体说“今年的《人民文学》诗歌奖一个给了自杀者,一个给了疯子”。 同为诗人的杨子辗转来到北京市第三福利院,找到这位已经有近三十年精神病病史的老病号。 “就我记忆所及,郭路生是自朱湘自杀以来所有诗人中唯一疯狂了的诗人。”这是诗人多多对于食指的评价。与食指的访谈结束后,杨子在文章中写道:“我没有必要去请教医学博士,请他告诉我为什么一个疯子在谈论诗歌时可以如此健康如此正确。” 李怀宇先生长期拜访百岁老人周有光,他为本期《读库》提供的周先生口述,尽述百年间的世事沧桑,人情世故,算是为我们难以理解的世界作出的别出心裁的脚注。 叶圣陶评价张氏四姐妹:“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本文也记录了周有光与张允和,以及张氏四姐妹各自不同的命运。 《六十年代清华生活琐忆》是余昌民先生所撰的个人生活史的一部分。“凡是经历过的事情,我都想从容地有个交待。” “随心写去,完了一读,真还有感于‘那个既单纯又无知、既热情又偏激、既阳光又冷酷、既清贫又富有的时代’。读过的同学(包括不同校的)都很兴奋,说我‘怎么记得’;我反而奇怪:‘怎么会忘记?’”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 《邦德,邦邦的》写的是风流间谍007手中那支硬邦邦的家伙。本文是对所有007电影中所用的武器条分缕析的研究,并对其中几个疑点进行了终极探讨,以期武器发烧友一睹为快。 《非洲的碎片》是曾刊发于《读库0602》中《非洲,我的非洲》的续篇。上篇大受读者好评,当年的《读者》、《青年文摘》和《海外文摘》在同一期都做了转载。文稿却在出版商处屡屡碰壁。作者柳桦先生曾经写过,其中一位出版人发表了大意如此的意见,这个人写的非洲一点异国特色都没有,说他写的是通县也可以。 “真的是我写的那些不够非洲不够异国情调吗?如果真是,我不后悔,因为我写的是人不是情调。有个和我几乎同时在异国常驻又同时写异国的人出了本书,我的一个良心大大地坏了的朋友常拿此人刺激我,有一天我很认真地告诉他,别拿这个人跟我相提并论,我写的是异国的我,那人写的只是异国的异国,虽然我的书还没有出来,但跟他相比还是有着层次上的区别。如果只是写异国,我还不屑。”他说。 本辑藏书票由王增延先生绘制 耍猴人江湖行 马宏杰 诗人活在福利院 杨 子 附:食指诗三首 周有光与张允和 举杯齐眉 李怀宇 六十年代清华生活琐忆 余昌民 邦德,邦邦的 杜 嘉 渴望雄起的投影 花之静 非洲的碎片 柳 桦 姥姥 舒 泥 《中性》三题 黄昱宁 Ask姬十三 姬十三
  • 读库0605

    作者:张立宪(编)

    话剧《暗恋桃花源》刚刚在大陆上演,本辑《读库》也推出了该剧的一个专题,详细描摹了《暗恋桃花源》二十年间的传奇历程,钩沉出丰富的史料细节和背景花絮。有两张照片让我不胜唏嘘,一张是1986年,该剧主演金士杰和丁乃竺在赖声川家的客厅中排练,赖声川和丁乃竺五岁的女儿赖梵耘在沙发上酣然睡去。二十年后,赖梵耘在2006年台湾版和大陆版的《暗恋桃花源》中扮演小护士一角。书中还彩印了该剧的珍贵剧照和海报,以飨“暗”剧戏迷。再说句很个人的题外话,由于若干年前都是通过雪花画质的录象带看到的林青霞,并没觉得她有多么美,这次大家可以看看书中林青霞的照片。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读库》将陆续刊出与小人书有关的系列稿件,诸如上辑贺友直先生的《过时老话》,这辑是李斌先生的《连环画廊桥遗梦》,记录的是文革结束后,斜刺里杀出一彪人马,众多国画、油画、版画界的高手纷纷投身连环画创作。 2000年,作家徐星在法国南特受邀进入一个法国家庭,见到了一些古老的中国物件,还有若干张照片,是这个家庭的祖父摄于八国联军入侵时的北京,照片上有法国军人,还有中国百姓。徐星花钱将这些照片复制下来,时至如今,首发于本辑《读库》。 《伶人往事》已经出书,本辑《读库》转载程砚秋先生的《我的学艺经过》一文,原刊于1969年香港《明报月刊》,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对照着读一下。《伶人往事》一书已经有两岸三地的三个版本,我个人以为台湾时报文化版的装帧最为漂亮,封面是程先生《赚文娟》中苏小妹的扮相。遗憾的是,这张照片在香港版中没有收入,内地版我还没看到书,不知道有没有。特地从章诒和先生处求来此照,刊于《读库》中。 《欲采苹花不自由——一本周刊的封面明星故事》指的是香港《明报周刊》。作者写一本杂志的封面女郎,也是在描绘一座城市的浮世今生,这座城中的女性数十年间的沧海桑田。 本辑藏书票有台湾漫画家敖幼祥所绘。 ——张立宪 ---------------------------------------------- 图书目录 二十年暗恋桃花源 水 晶 悲喜,快乐,忘我 《暗恋桃花源》的二三事 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剧情大纲 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剧本节选 编剧/赖声川 一个多么经得起打岔的戏啊• 连环画廊桥遗梦 李 斌 打口 王小峰 邂逅一个八国联军后裔 徐 星 在民主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 张 鸣 我的学艺经过 程砚秋 慢慢读,慢慢爱 杜 丽 沉睡之书 张传明 《故乡》三部曲本纪(下) 牟 森 王牌空战 杜 嘉 春天的十二个瞬间 张 钧 欲采苹花不自由 一本周刊的封面明星故事 程灵素 棋圣战的诅咒 杨 欢 石勒载记 刘 勃
  • 读库0602

    作者:张立宪 主编

    ※×※×※ 简介 ※×※×※ 本期主打《启蒙年代的歌声》、《故宫改造计划始末》。 《启蒙年代的歌声》 前溯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当沈从文还叫沈岳焕的时候,当胡适胡洪骍的时候,当冰心还叫谢婉莹的时候,当凌叔华还叫凌瑞棠的时候,当丁玲还叫蒋冰之的时候,当吴宓还叫吴陀曼的时候,当邹韬奋还叫邹恩润的时候,当曹禺还叫万家宝的时候,当茅盾还叫沈德鸿的时候,当沙汀还叫杨朝熙的时候,当郭沫若还叫郭开贞的时候……他们童年时学的歌,唱的歌,接受的教育。 《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四十多年前,一个改建故宫的计划在神秘地进行着。涉足其中者,有政治家,有读书人。故事以一些人的悲剧收场,使一些人的声名流传。故宫就这样与一个灭顶之灾擦肩而过。 《小话西游》 本文是对古典名著《西游记》的重新解读,而最有价值的是插图,收入了著名画家刘继卣先生的代表作品《闹天宫》。《闹天宫》创作于五十年代中期,共八幅,1956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年画条屏形式出版,为刘继卣先生工笔重彩作品的代表作。本辑读库中的这八幅作品得以彩色原貌展现,印刷精美。 《十七年间的爱情》 十七年,用来指称从1949年到1966年的国产电影。那个年代的电影中爱情是稀罕物,惊鸿一瞥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性感。相较而言,爱情在我们最近二三十年的电影中逐渐丧失了。 《享受优秀的好莱坞烂片》 美国电影“金酸莓奖”是与奥斯卡奖针锋相对的一个电影奖项,专门评选年度最差电影和各类单项奖,配以刻薄有趣的评论。《享受优秀的好莱坞烂片》是该奖创始人约翰•威尔逊去年写的一本书,本文对其精华部分进行了摘译,并补充了大量与中国观众有关的内容。 《非洲,我的非洲》 旅行文学逐渐兴起,但这类文章最不好写。罗列些掌故逸事,赞美一番大自然美景,再呼唤纯净心灵天人合一,大多文章都难脱窠臼。而柳桦先生的非洲系列,写出了人味和趣味,别有意致。 《戌年记忆》 大型专题片《甲子》已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三年,为当代中国梳理出个人历史,留存下一些民生图景的切片,构成一幅时间跨度达六十年的清明上河图。《戌年记忆》今年春节在央视播出,本辑《读库》收录的是《戌年记忆》的文案,和总导演陈晓卿的创作谈《我们没有失忆》。 《读库》丛书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为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采用陆续出版的方式,每两月推出一辑,2006年六辑分别为《读库0601》、《读库0602》……《读库0606》。继第一本《读库0601》在3月出版后,第二本《读库0602》在5月出版。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上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上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有趣,有料,有种”,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 目录 ※×※×※ 《读库0602》目录 特稿 启蒙年代的歌声 李太山 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王 军 人类不可能再发生这等奇迹 写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展来华前夕 陈丹青 人物 一个人、一份报纸和一个时代 梁由之 附:张季鸾文两篇 蒋介石之人生观 张季鸾 我们在割稻子 张季鸾 书乡 小话西游 刘 勃 乐坛 几个女生的欢喜悲 台湾校园歌曲三十年(上) 公 路 影苑 十七年间的爱情 小 于 话外之音 魏君子 享受优秀的好莱坞烂片 赵 强/编译 对手戏 杜 嘉 札记 非洲,我的非洲 柳 桦 历史的短信息 程灵素 另一种翻译 老 六 语词笔记 隐秘的心酸 黄集伟 文本 戌年记忆 影像志 我们没有失忆 陈晓卿
  • 读库1400

    作者:张立宪

    《读库》每年推出一册00号,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流通之用。 与此前已经出版的《读库0600》、《读库0700》、《读库0800》、《读库0900》、《读库1000》、《读库1100》、《读库1200》、《读库1300》一样,《读库1400》是自《读库1300》至《读库13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以及我们2013年组织的讲座精华纪要及编辑手记。对于那些第一次听说《读库》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个了解这套丛书的窗口
  • 读库1001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老课本 邓康延 寻找游牧文明 舒 泥 我和我的作者们 杨 葵 深入东王府 诸荣会 人要从梦中醒来看自己的梦 李树波 布鲁克林大桥之外 八 爪 摩尔小姐 蓝 桦 寅年记忆 影像志
  • 读库0603

    作者:张立宪

    特稿 一幅油画的缘起 李 斌 英伦博物馆之旅 童亚男 人物 一步三回头 袁劲梅 大师之哭 刘三田 书乡 《唐山警世录》背后 张庆洲 答读者问 张庆洲 1976·唐山 张庆洲/供图 渴望生命 张庆洲 《人民日报》中的唐山大地震 李晶莹 沈从文:开天窗的命运 李 辉 用《悠游小说林》读《达·芬奇密码》 匡 匡 乐坛 几个男生的旷古情 台湾校园歌曲三十年(下) 公 路 草根嘻哈大师 袁 越 影苑 危局上的城 《东京审判》拍摄记 高群书 哪一种的傲慢,哪一种的偏见? 顾文瑾 好莱坞电影俗套(续) 周 舒/编译 老枪新传 杜 嘉 札记 几个皇帝 刘 勃 放逐 张永义 “汉语”闲谈 刘 晖 少年游 韦 北 关于世界杯的记忆碎片 老 六 周日联赛 克 韩 补白三则 缪 哲
  • 读库0601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0601》是《读库》丛书的第一本。该书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为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每两月推出一辑,2006年计划出版六辑。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作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今年最具出版品质的开春之作。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上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上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有趣,有料,有种”,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这期主打是郭德纲,五万字的专题包括三部分内容,一为北京民间相声演员郭德纲的长篇人物通讯,一为作者与郭德纲的访谈,一为其相声作品选刊,配以中国青年报著名摄影记者贺延光的人物摄影,对这位长期坚持在天桥一带演出、献身相声事业并日益得到民众、特别是都市文化人群认可的相声演员做全方位深度展示。
  • 读库1105

    作者:张立宪 主编

    在中国,有一种人,他们很难形容自己的故乡,也很难准确地将自己与某座城市产生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他们来自于一个城市不是城市、乡村不是乡村的所在。他们曾拥有自己的学校,自己的银行,自己的礼堂,自己的社会,似乎除了火葬场之外,应有尽有。 他们所存在的地方通常都有一个代号,或者是385信箱,或者是406信箱。他们的周围通常都是山,以及广袤的农村。他们在蛮荒之地拉小提琴,在不为人所知的地带唱俄语歌曲,并将视线牢牢地锁定在大山之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肩负崇高使命而来到这里。 他们是来自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三线人。四百万知识分子、技术骨干,以及随后衍生出的数千万三线后代,他们在崇山峻岭之间构筑了至少两代人的生活。长期以来,他们沉默不语,世界便不为人所知。 从1964年开始,在其后五年时间里,先后有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综合科研和实验基地在内的三百八十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包括能源、电子、光学、机械等行业的二百多个新建项目,从1965年开始在三线地区同时动工兴建。第一批支援三线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从沿海地区工业城市赶赴内地,成为这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远离中心城市的荒山野岭之中,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踪迹,在荒僻、冷寂、亘古无人的所在,一个又一个三线企业在那里安营扎寨。 自1965年起,全国四百万知识分子与技术骨干开始不断接到调令以及谈话。 他们的一生,从此改变。 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围绕着“共产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三个被称为“公社大楼”的样板工程在北京破土动工。 关于公社大楼,作家史铁生在散文《九层大楼》里这样回忆当年老师在课堂上的描绘:“总之,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 如今在广渠门内大街边显得落寞的安化楼,正是三座公社大楼之一,它曾经承载过意气风发的“首都和全国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生活的期盼。 半个世纪过去了。另外两座公社大楼,北官厅大楼与福绥境大楼,一个已拆迁,一个已面临拆迁。安化楼也正在慢慢老去,它的墙皮已经斑驳,老式的木框窗户上净是碎裂的玻璃,走廊天花板下拉满了电力电信明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就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过去的小学》和《儿童房里的启蒙运动》,写的都是小学和启蒙教育,一个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一个是将近二百年前的德国。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教育的艰难起步和灿烂童年。同时收录有德国最大的三家博物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收藏的儿童启蒙读物原件内容。 李娟,汉族,1979年7月生于新疆阿勒泰地区一个叫做“车排子”的地方。这里之所以叫“车排子”,是因为在那一片近乎荒漠的戈壁中,一块车排子是方圆多少里之内最有人类气息的物体。李娟父母在新疆长大,属建设兵团的第二代,原籍四川乐至。后因变故,李娟从小随母亲和外婆长大,母亲靠在牧区卖杂货抚养她成长,后来又开了裁缝店。李娟体弱且个小,但是性格极其倔强能干,自尊心也极强,从小就是家里的好帮手。一个汉族家庭常年追逐哈萨克牧民转场,一起漂泊迁移,清贫辛苦难以想象。但这对于有着感受天赋的李娟来说,却是看到这个不为人知的世界的最好角度。虽然她并未上过大学,常年在深山也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和阅读,却在大自然中孕育了天籁一般的文字。她最先在网络上发布这些文章,慢慢获得关注,陆续出版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以及马上要出版的《荒原的主人》、《羊道》。她的才华被很多读者誉为“精灵的吟唱”。许多人通过她的文字,对新疆阿勒泰这块地方产生强烈兴趣,他们希望去看看李娟和她所写的这片土地。但是,李娟并不太希望受到打扰,她依然过着之前的生活,极少接受采访。她的原话是:“不见网友。不见读者。不签名。交流限于网络,请保护我的安静,多谢。” 桑格格也是这样一名好奇的读者,她与李娟同年出生,同是四川女孩,曾用四川方言出版自传体小说《小时候》。李娟阅读过这本书,喜爱,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些她对于遥远家乡四川的记忆,也对桑格格这个人产生好奇。相互好奇下,她们相约新疆相会,于是有了这篇两个人近距离接触的文章。 桑格格并没有告诉李娟,她其实患抑郁症一年多了。李娟看见的这个能吃能睡的家伙之前一直都厌食和失眠。桑格格和李娟在一起的半个月,她长了十一斤肉,回到北京之后也没有再服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她觉得她是见过新疆金秋和无边大漠的人,和以前不一样了。有时候哪怕天是灰的,但是毕竟太阳晒过,温暖不会那么快消失。 本辑读库中同时收录了柴静老师对李娟文字的解读。三个女性的笔下,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李娟。
  • 读库1401

    作者:张立宪 主编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六篇文章,《祖父的新屋》,《刘祥武相亲记》,《社会新闻内部版》,《古巴行记》,《塔窟东来》以及《舌染红尘》。 法殷洁在《祖父的新屋》里详细描绘了他们家的老宅,太湖边上的雪堰桥镇东街北沿河的二六六号。后门堂、灶锅头、二重门、客堂上、大房间、楼上房间,文中详细讲述了各个房间的历史和作用。这所1948年建好的房屋,是祖父为自己为祖母为儿女起的新屋,多年过去,儿孙大来还是各去,曾经的新屋后来的老宅,终于没能完全完工就空置没人住了,想想就是一场空。 《读库0904》里有一篇《西部招妻》,2010年2月,一位叫刘祥武的湖北青年看到了这篇文章,给作者马宏杰老师写了一封信,介绍了一下家里的特殊情况,请马老师“提供一些此类买妻的线索或者资料”。2010年底,刘祥武开始了他艰难的相亲之旅,马宏杰老师一直跟他保持联系,记录他这近三年来的生活经历。 “阿狐哥哥”是个网名,在网络世界有近十五年的历史了。现实世界中的阿狐哥哥在成都某报社工作,从业期间主要做社会新闻的采访与编辑。《社会新闻内部版》中他选了几个自己经手的社会新闻事件,给大家来了一个联播。这些事件已经不是新闻,但是有故事;也正因为时过境迁,才好把一些相关背景和当初只能内部掌握的材料一并带出——有些内幕如果披露太及时,就是不合时宜。 一如佛教高僧对佛经之翻译,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等诸般造型艺术,也被中国古代匠师“翻译”成为中国佛教艺术自己的语言。除了木结构的山门、佛殿、廊庑、僧舍等建筑群更多地受到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影响之外,佛塔与石窟则深深打上了印度佛教建筑的烙印。王南老师的《塔窟东来》描绘了中国佛教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观。一来看看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样式,结合中华各地不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创造出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二来比较中印两大古老文明,在塑造相似的佛教艺术象征主题时呈现出的迥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追求,可谓同归而殊途。 最后一篇《舌染红尘》的作者是六零后荆方老师,这位走四方的吃货写下的自己年轻时边走边吃的故事。
  • 记忆碎片

    作者:见招拆招

    青春期的魔鬼词典、校园里的民间语文、一代人的基因密码。该书由十个章节组成,这十个碎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已经消逝的世界。打麻将,攒电脑,看毛片,泡妞,读书……人生最有意思,最值得回忆的事情,都在这本书里被一网打尽。以前没有这样的书,以后多半也不会有。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守望者——六七十年代的那批人纷纷年近不惑,不复为年少轻狂付出代价;随着这个社会越来越规范化,每个人的欲望都能在其中公开的得到解脱之时,有关过去的种种充满危险和诱惑的回忆,也将越来越接近于一个传说。《记忆碎片》这样一本书的诞生,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我们从一个被迫害者,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它代表了我们的全部成员以一种宽容的姿态共同宣判,赦免了囚禁在充满烦恼的过去,同时也偷换了关于过去的全部概念。被偷换掉的那些概念,仿佛是我们褪下的最后一层皮,在我们逐渐远去的笑声里,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隧道之中。
  • 读库1003

    作者:张立宪

    可可西里 理想者袁庚 金门今昔 金门·岛乡显形 绿色巨人 世界杯野史 乱世凌霄 德性 仓皇时世的阴谋与爱情 苦戏
  • 读库1302

    作者:张立宪 主编

    本辑《读库》一共有十篇文章,《西斋十年》、《柳河时光》、《北京水世界》、《穷时候》、《冤狱四则》、《盗梦哈扎尔》、《肉到用时方恨少》、《被背叛的遗嘱》、《医院》和《风流孟夫子》。 山西大学堂(今山西大学前身)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三所官办大学之一,在晚清民初便已成为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该学堂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其实源自一场轰动全球的惊天血案——山西庚子教案。提出建校并推进这一方案的李提摩太是苏慧廉的好友,在第一任总教习敦崇礼去世后,邀请苏慧廉就任西斋第二任总教习。《西斋十年》的作者沈迦因撰写苏慧廉的传记,追溯他于1907-1911年在山西的一段时光,引出了这段山西大学堂初创的故事。 1966年5月6日,林彪给毛泽东送去中央军委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第二天,5月7日,毛泽东致信林彪。在信中,他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既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柳河时光》留下的就是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的样本记忆。 2011年,舒泥对北京的水历史进行调研,走访老住户,请他们回忆北京的水体,完成了《北京水世界》,同时发现,原来北京从前不是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地方,这里曾经是北方的江南水乡。 《冤狱四则》是周翠老师对德国近几年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错判案件进行的梳理,她说,案件里的每一桩错误都是万丈深渊,让坠落其中的人粉身碎骨。 《盗梦哈扎尔》的作者郭建龙介绍了历史上哈扎尔这个奇怪的民族、它的传奇和谱系,并讨论了《哈扎尔辞典》这部小说的线索和写作技法等。 事关这具色情的身体,女性有个终极问题:发胖。《肉到用时方恨少》展示了大量中世纪到十九世纪末期间,在纸、石壁、木板、画布等介质上不同画家留下的丰腴肉身图像。而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起,胖女人逐渐(由视觉)变成现代色情事件的瑕疵。 《被背叛的遗嘱》里的主人公顾圣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之家,自幼接受音乐教育和钢琴训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她与傅聪、刘诗昆、顾圣婴、李名强、殷承宗被海外称为“中国钢琴五圣手”。其父亲顾高地1975年出狱后方知妻子儿女三人早已在1967年自杀身亡,所留遗嘱竟也散失。他四处搜集关于女儿的遗物,在家布置了一个顾圣婴纪念室,并于1988年立下遗嘱:在住所设置顾圣婴纪念室,保存圣婴所遗全部文物。然而二十多年后,顾圣婴纪念室却消失得没有踪影、无人问津。不知这被背叛的遗嘱还会不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 读库1305

    作者:张立宪

    《读库1305》一共包含七篇文章,《电影眼看中国 》,《家书》,《桑拿》,《电影编剧的秘密(终)》,《<异形>的诞生》,《私人文学史》以及《网络新成语》。 “电影眼”是苏联电影人狄加·维尔托夫命名他自己的一部电影以及他视为生命的电影理论,也是张同道珍爱的一个词汇。2011年,他得以观摩《冯玉祥北伐工作记》、《十九路军抗日战史》、《革命军战史》等一批老作品,老胶片虽然没有声音,但其专业影像和美学力度给予他的震撼超过预期,它也撕裂了当下电影史中关于中国早期纪录片的简单乃至简陋的描述,遗漏、遗忘、失误甚至以讹传讹。随后,张同道有机会做了“电影眼看中国”系列片,来梳理中国早期纪录电影。 1975年8月,两名北京邮递员投递的一封来自美国的寻亲家书,让身在海外的父亲知道了大陆亲人的消息,九年后儿子辗转看到家书,却已无人能接收回信了。张丁在《家书》里记述了这段往事。 有大约四年时间,摄影记者李前进出入北京、太原、西安、东莞、郑州、焦作、运城和黎城等地的桑拿浴场所,将镜头对准与桑拿浴有关的每一个象征性角落。他说,这个空间是摸不透的,是不肯向外面透露的,他想观察这个社会空间留下的痕迹,包括空间与人的暧昧关系。 2008年,王天兵和芦苇的讲座对话录《电影编剧的秘密》在《读库0804》刊发;2009年,《电影编剧的秘密(续)》又在《读库0901》发表。2013年6月18至19日,两人在西安电影制片厂芦苇的家里又进行了两次谈话,经王天兵整理成文,并由芦苇增补校订,最后由王天兵定稿。这次的谈话,补充了前几次谈话及近年来访谈的不足,就芦苇的职业生涯、对电影的理解,就他个人的成长等等,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回顾。 徐辰在《<异形>的诞生》里详细讲述了《异形》这部电影的诞生过程,包括故事的产生,剧本的写作,电影的制作,角色的确定,造型的设计,布景道具的搭建等等。最终《异形》成长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 读库1101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1101》内容主要包括:《中学生》、《辛亥私人记录:剪辫》、《辛亥私人记录:易帜》、《七年》、《毒斗天南》、《皮克斯“寻蛋”之旅(上)》、《风水和天命》、《心字香和声音》。 《中学生》是摄影师任曙林记录的八十年代北京一七一中学的中学生,他的镜头下,八十年代校园的懵懂与青涩让我们怦然心动。“那几年,许多中学还是社会上最后一块净土,还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那时的中学生好看,是因为她们脸上真有纯真烂漫,她们内心总还相信着什么,那时的恋爱是真恋爱啊。”潜心拍完那些照片,他说,“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不能复制,他们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2011正值辛亥百年,与之相关的概念书定会铺天盖地。傅国涌先生则另辟蹊径,通过亲历者的私人记录来多维展示历史大事件。 这些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重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史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全新的解读,让我们得以进一步靠近现场,看到一幅幅更真实的历史图景,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呼吸,重新认识那场改写历史的革命。 “剪辫”与“易帜”,在丰富的史料与细节中,傅国涌为我们展开了辛亥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一幅立体的工笔画,上至精英、下至底层民众,都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也是历史的塑造者。历史的真相,也期待我们在无限逼近的细节之中逐渐获得。 电脑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已成为影坛传奇。它将四个来自三家公司、不同职务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乔治·卢卡斯、史蒂夫·乔布斯、罗伯特·艾格和约翰·拉塞特。这四位,第一位是星战帝国的教父、《星球大战》的导演,第二位是苹果公司的CEO,第三位是迪士尼公司的CEO,最后一位是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师、全球范围内的迪士尼主题公园和度假胜地的首席创意顾问,一个曾经被迪士尼踢出家门的初级动画师。 1995年11月22日,《玩具总动员》在北美上映,引起了全美的轰动。从此,皮克斯成为电脑动画电影的王者,而这家原来濒临倒闭的公司,也开始逐渐被全世界的影迷所熟悉,观众为荧幕上那个欢快的小台灯而欢呼鼓掌。 也是从《玩具总动员》开始,皮克斯开始了在影片中的“藏蛋”之旅,并由此成为影迷观看皮克斯电影的乐趣之一。《皮克斯“寻蛋”之旅》则开始挖掘所有皮克斯出品的影片中深埋的彩蛋。 中国人成为世界上命运感最强的民族之一。《风水和天命》一文则是张宏杰先生揭示的曾国藩的一个侧面。 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他眼看着神州不断陆沉,自己却无能为力。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一生的奋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斫水,并不能丝毫影响水之东流。他对晚清朝廷上下一如既往的昏溃混乱、对时世沧桑人心难复深深失望,对自己一生灯蛾扑火式的努力深为失望,“老年常多悔惧”,“近年焦虑过多,无一日游于坦荡之天”。在“补救无术,日暮道穷”之际,不免愈加以天命说来排解自己的郁怀。 “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是皈依了天命说之后曾国藩的行事策略。也就是说,以天命说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以天人感应说来激励自己继续奋斗。鉴于这种考虑,曾国藩从不在众人面前谈论天命,即使私下谈论,也总不出亲信僚属的小圈子,并且多在事后。他愈是感到“天命难违”,愈是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甚至达到极端的程度。“志之所向,金石为开”一语,就是他晚年用来勉励年青人的。 2011年度的藏书票,选自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为自己的幻想小说《闪光平原》(The Story of the Glittering Plain,or the Land of Living Men)创作的插图。
  • 读库0906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0906》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 读库0902

    作者:张立宪 主编

    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有着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和纪念文字。本辑《读库》刊发的《穿越“五四”》一文,是一部正在筹拍的同名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文稿。按照一位学者的说法,“五四”研究应该“删简就繁”,不再依从简单的历史评价,而还原其更为丰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细节。本文在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者,多是中学教师,或有过中学执教经历的人。 威廉·林赛是一个英国人,1987年开始,他从嘉峪关出发,计划沿长城跑一趟。就在这一年,榆林地区公安处以“非法入境”的罪名将他遣送出境。他再次申请入境。这一次,他终于完成了自己艰辛的独步长城之旅。 为了在一百五十个地点重摄长城,林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行程估计超过三万五千公里。许多地方他去过多次,为的是确保新照片在取景、光线、背景、拍摄季节等方面尽可能与老照片一致。林赛表示,重摄长城的工作还会继续。 2007年,榆林市政府授予威廉·林赛“荣誉市民”称号。 1989年3月25日上午,海子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学院路校址出发,前往山海关。到达山海关并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后,第二天中午,他沿着铁道朝龙家营方向慢慢行走,最终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一段铁轨上躺下。列车呼啸而来,他持续了二十五年的人生随之结束。 海子之死,是一曲唱给田园与淳朴精神的挽歌。 二十年过去了,当今时代更多的是仰慕钢铁的秩序,不再需要古典而温润的心灵,而海子依然被大家纪念。 每年清明节前后,全国各地都会有大量诗人和读者用自己的方式怀念这个早逝的诗人。2009年是海子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日,各种纪念活动层出不穷,他的家乡县政府甚至要把海子作为一种文化产业。 《海子的事》一文,写的就是海子的生前身后事,当然,还有海子的诗。 十七年,用来指称从1949年到1966年。有一个概括是“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藏书家谢其章先生又自编了“三花一铁,新敌艳野”,“三花一铁”即《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铁道游击队》;“新敌艳野”即《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艳阳天》、《野火春风斗古城》。 谢先生写的并不是如何淘这些书的故事,而是如何发现了这些书背后的故事。 1947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国电影学院把特殊荣誉奖颁给了德裔喜剧导演恩斯特·刘别谦,表彰他二十五年来为美国电影作出的贡献。刘别谦是第三个获得这一殊荣的导演,在他之前是卓别林和格里菲斯,两位电影巨人,而在他之后的获奖导演是西希尔·戴米尔,好莱坞的奠基人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别谦是一位可以和格里菲斯、卓别林、戴米尔相提并论的导演。 刘别谦是喜剧大师,他的轻喜剧如同希区柯克的悬疑惊悚片、约翰·福特的西部片一样家喻户晓。同样的,正如悬疑是希区柯克的标签,刘别谦也有自己特有的一个商标,叫做“刘别谦式触动”。 《刘别谦式触动》和《谁是刘别谦》两篇文章,向我们形象而细致地呈现了“刘别谦式触动”。 竹久梦二是日本明治、大正年代的画家。作为从未受过专门艺术教育的在野艺术家,他娴熟地运用传统日本画和洋画的各种技法,在自身独特而纯粹的审美观的观照下,独创了被命名为“梦二式美人”的东洋风俗画,风靡了何止一代人。川端康成评价说:“无论是作为明治到大正初期的风俗画家,还是作为情调画家,梦二都是相当卓越的。他的画不仅感染了少女,也感染了青少年,乃至上了年纪的男人……我少年时代的理想,总是同梦二联系在一起。” 他的漫画,成为后来“子恺漫画”的艺术酵母。我们在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中,也能找到竹久梦二的影子。 本辑《读库》,同时辑选了梦二的绘画作品,特别是他风格独特的美人画,这种后来被称为“梦二式美人”的作品。
  • 读库0901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0804》曾刊发《电影编剧的秘密》一文,芦苇、王天兵从类型与艺术的关系切入,回顾了芦苇如何从写作类型片《疯狂的代价》起步,直到创作出《霸王别姬》的编剧历程。该文反响异常热烈,两位老师也一发不可收,延续上次谈话的话题,又做了一次深入访谈,从芦苇《霸王别姬》之后的从影经历开始,回顾了他过去十五年的职业生涯,谈话内容侧重电影编剧技巧,包括几部未能面世的电影剧本。 《我是六零后》是荆方女士的图文作品。在审校过程中,几位老师均表示,写的文字比画的画儿好看。等书印出来——这些绘画全部彩印,看到的人又说,画得真好看。 好看的并不是作者的功底,而是画中无所不在的生活细节。 北京奥运会期间,画家苏坚为四位奥运民工入画。他把画作取名为《他们》,他希望强调的是——这些民工被隔阂于另一世界,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 苏坚许了一个愿:如果这幅画卖出去,就请大家在北京看奥运会,住宾馆,吃大餐。 这件事儿最终得以实现,四个民工看奥运,也成为一众媒体报道的热点。 《他们》一文,则以开阔的视角捡拾了这一事件的纵深背景,让我们看到“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大教堂》在2008年出版了中文版,一帮迷恋“极简主义小说”的读者雀跃不已——尽管卡佛本人并不喜欢“极简主义”这个标签。本辑《读库》做了一个卡佛专题,《一座墓园,两个女人》讲了卡佛的生命八卦和题外话,《刻小说的人》则侧重卡佛的创作和文学主张:“我不喜欢写作中的不诚实,我不喜欢玩儿花招。我喜欢那些讲得很好、很诚实的故事。” 《对梦境的蓄意投奔》一文,节选自祝勇老师的著作《反阅读》。 鲁迅在“文革”期间,成为声望仅次于毛泽东的人。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介入”“文革”。在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普遍噤若寒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鲁迅先生最为忙碌的年代,他在“文化革命”的各条战线上疲于奔命。 余秋雨老师的一篇署名文章说: (鲁迅)自己亲身体察过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次次证明了马列主义的正确,从而信仰愈益坚定;反过来,又用马列主义判别和提炼着这些经验,通过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辛勤地在头脑里做着吐故纳新的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既不同于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也不同于死板的教条主义者。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论经历革命风涛之多,积累斗争经验之丰富,能与鲁迅相比的人,并不很多。但鲁迅却不沉耽于经验之中,而是为革命现实斗争的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上升到马列主义真理的高度,“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为理论”;正因为如此,他所学得的马列主义,也就不是一些抽象空洞的概念、教条,而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身边的现实斗争和他自己的思想实际紧紧扭结在一起,新鲜活泼,充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祝勇老师从文本的角度阐释了《野草》:《野草》是鲁迅为政治阐释预留的一块绊脚石。 这辑《读库》开始连载张铁志的一个系列,按历史顺序写二十世纪的抗议歌手。《昨夜我梦见了乔希尔》是首篇。他根据琼·贝兹一首歌的意境写道: 昨夜我梦见了乔希尔,那个二十世纪初惨死的工运歌手。眼前的他虽然浑身是血,但却显得精神饱满、眼中充满斗志,彷佛正要前往一场激烈的抗争。 我惊讶地说:“乔,你不是已经死了几十年了吗?” 长期待在矿场和其它工厂而显得粗砺黝黑的他,缓缓地说出:“不,我从来没有死。” “可是,可是那些贪婪的铜矿财主们不是枪杀了你吗?”我说。 “枪是杀不了一个人的。我从来没被他们打死。”他说。 “你知道,”乔微笑着说,“凡是没被他们击倒的人,都会继续坚持下去,继续去组织更多人。而我,不会这样就死去的。” 藏书票由姬炤华绘制,内容既古典,又魔幻。绘画方法是传统的工笔技法,材料却是水彩,纸用英国的手工水彩纸。2009年的六辑《读库》,将全部采用他创作的这一系列做藏书票。
  • 读库0804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0804期有八月的乡村、科人往事、 “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廖冰兄:侠骨童心、电影编剧的秘密、希腊城邦之光、贾格尔、列侬与1968、老电影笔记、那个硕大的飞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旧时女子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