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记忆碎片

  • 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作者:杜威.德拉埃斯马,Douwe Draai

    荷兰作家西斯.诺特波姆(CeesNooteboom)的诗句“记忆像一条狗,躺在它怡然自得的地方”果如其然吗?我们童年时那个漫长而慵懒的夏日如今何处寻觅?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也像是浓缩了一般加速流逝竟浑然不觉,而当青春不再,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却似乎又历历在目、宛如昨日?在这本发人深省的书里,作者杜威.德拉埃斯马(DouweDraaisma)探讨了自传性记忆(autobiographicalmemory)的实质。他将精湛的学术知识、诗性感觉和敏锐的洞察力独特地融为一体,阐释了诸如似曾相识、濒死体验、傻子天才的记忆之术、脑损伤对记忆的影响等特异现象和问题。这本充满着智慧和哲理的书解答了众多关于心理学自传性记忆方面的问题,相信它在带来教益和消遣的同时,也会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 上海往事

    作者:西坡

    豆浆是饮食店必备的常馔,只是它并不像大饼油条那样供应充足,记得要吃豆浆者必须趁早,一般在七点以前还能凑合,之后便告售罄。如果你不怕涩喉咙,也许还有一些高比例豆腐渣含在其中的豆浆,浅浅地覆在豆浆桶底上。   点心店的豆浆都是靠专门的豆浆制作供应商提供,点心店只负责兑成甜浆或成浆。甜的,在淡浆里加糖便成;成的较为复杂,里面有油条、虾皮、紫菜、辣油等。淡浆三分,甜浆四分,成浆五分,层次分明,一般不吝吃上成浆的,可看作是有钱一族。淡浆和成浆,只差两分钱,很多人就是喝不起。   怀旧,是一个人逃脱不了的人生过程,这和观念、品质、学识等等没有关系。如果说人家的怀旧还带着一点欣慰和快乐的话,作者的“怀旧”,则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否定——对那些失去理性岁月的否定。但愿读者能够看得出来。
  • 追寻80年代

    作者:新京报 编

    这是激情流溢的年代,这是理性回归的年代;这是众声喧嚣的年代,这是暗潮涌动的年代;这是启蒙祛魅的年代,这是复兴崛起的年代;这是需要追寻与怀念的年代,这是尚待品啜与反思的年代。   80年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坚冰在被打破,思想启蒙气氛活跃,敢为天下先,使命感,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时代的潮流。——于坚   现在回想,80年代好像发了一场天花,到现在还能看出后遗症。——欧阳江河   上世纪80年代的所有探索是真挚的,但都很粗浅,急就章,它填补了“文革”后的真空。——陈丹青   你可以用浪漫来形容80年代,当年的很多想法都太乌托邦,自己还觉得非常有意义,会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实际上并没有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你还可以用脆弱来形容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脆弱,阿城说那个时期的人知识结构都是残缺的、单薄的,虽然有热情但能力并不是很大。——查建英   自“文革”结束以来,对历史进行回顾、反思一直成为当代中国思想生活的重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很多理论争论,很多思想冲突,都是围绕着这些回顾和反思进行的,一直没有停过。90年代以后,社会风气骤变,物质主义像一股暴虐的台风席卷了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风过后,物非人非。但是对历史做回顾、反思的习惯似乎并没有断掉,就像有一根坚韧的绳索,让许许多多喜欢思想的人都紧紧抓着它,彼此呼应,鱼贯前行。这样一想,我就越觉得读者手里这本《追寻80年代》是很值得一读的书,如果它还有什么缺点,有不尽人意之处,以后再改进就是了。——李陀
  • 七只象

    作者:苏善生

    十年后的一次长途行走,逐渐揭开十年前的残酷往事,以及十年内所有的悲欢离合。 不同的男女之间,不同的感情波折,不同的世事无常。却有着相同的无奈与绝望。 七只象,是叶清晨的母亲留下的一把古筝底部的图案,是青海湖畔一段美丽的传说。 七只象,在这里代表了七个人,他们行走在这个世间,用真爱和泪水浇灌逐渐枯萎的都市灵魂。在这里也代表七种爱,包含我所认知的人生百态。
  • 陆上行舟

    作者:杨晓春

    这是一个摄影师的旅行日记。国内外兼有。内含许多作者自己亲手实地拍摄的照片,通过这些文字和照片,我们可以充分领略作者足迹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和美妙风景。 某年冬天,在维也纳的美丽殿大酒店(Le Meridien Wien A+T)里等待我回国的机位,看到一本他们酒店的小册子,上面第一句话这么说:“生命如同一本书,若你向来足不出户,你就永远只停留在第一页。” 我在世界无数不同角落拍下过不同种族孩子们的笑脸。这些孩子们,不管他们在什么地方,仿佛都是同一个天使的不同面孔。我喜欢看到这些天使们的笑脸。 要我说,美好生活,他们是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生活另一半令人沮丧部分的良好解毒剂。 生命如旅行,最有趣的部分往往就在这个Detour当中。Detour是印得中规中矩的人生铅字正文旁加的手写注释,最能看出旅行的品质和趣味。
  • 记忆碎片

    作者:见招拆招

    青春期的魔鬼词典、校园里的民间语文、一代人的基因密码。该书由十个章节组成,这十个碎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已经消逝的世界。打麻将,攒电脑,看毛片,泡妞,读书……人生最有意思,最值得回忆的事情,都在这本书里被一网打尽。以前没有这样的书,以后多半也不会有。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守望者——六七十年代的那批人纷纷年近不惑,不复为年少轻狂付出代价;随着这个社会越来越规范化,每个人的欲望都能在其中公开的得到解脱之时,有关过去的种种充满危险和诱惑的回忆,也将越来越接近于一个传说。《记忆碎片》这样一本书的诞生,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我们从一个被迫害者,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它代表了我们的全部成员以一种宽容的姿态共同宣判,赦免了囚禁在充满烦恼的过去,同时也偷换了关于过去的全部概念。被偷换掉的那些概念,仿佛是我们褪下的最后一层皮,在我们逐渐远去的笑声里,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隧道之中。
  • 低到尘埃

    作者:冥灵

    《低到尘埃》讲述了当张爱玲遇见胡兰成时,说道:“见了他,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都市少女黎子,是个外表大大咧咧,但心绪优柔的女生。自幼父母双亡,由舅舅抚养成人。和邻家二子艾兴青梅竹马,因此黎子暗恋艾兴多年。全文通过黎子的暗恋慢慢展开情节,描绘出一幅以上海为背景的都市绘卷,也通过黎子的经历,一一引出文中形形色色的都市男性形像。全文有最时尚的个性与装扮,最潮流的人物造型,繁华纷乱的夜上海生活,纠葛缠绵的少年情事……男主角是天性叛逆,高中后辍学离家的艾兴,为了生存,混迹于夜总会与酒吧等场所,甚至为了金钱牺牲过自己的色相。为了更好的生活,最后选择了平面模特的职业,期望通过各种传媒的选秀活动,而一跃成名。艾兴,面容绝美,个性阴柔和内向,是许多女人迷恋的男生版“芭比娃娃”,他让人又爱又恨,捉摸不定,也成为女主角黎子一生的不解情缘和伤痛。
  •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作者:张立宪

    八十年代,中国最后一个纯真年代。这本书是对这一纯真年代的终极回忆。 作者老六是生于1968年的“六八式”——所谓“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经历青春,在九十年代讨生活、在本世纪负责任”的一代。这本书就是他的一部八十年代微观个人史,由十二章记忆碎片构成——关于麻将、关于校园、关于打架、关于毛片、关于评书、关于电影、关于足球、关于买碟、关于电脑…… 其实,何止“六八式”,任何一代人的青春,激情和痛苦都是一样的,他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念之情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青春在什么时代度过,那就是他最好的年代,所以,翻开本书的人,不是被记忆虐待得同声一叹,便是温暖到会心一笑: 我们一直以为活的是未来,其实拥有的只有回忆。 多少人害怕变老,多少人正在变老,多少人已经老了。当一切都已经地覆天翻,精神麻木的现代悲剧大幕拉开之时,多说一句都是多余: 闪开,让我们开始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