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叙事学

  • 沙漠与沙

    作者:赵毅衡

    “最可怕的不是变成一粒沙,变成千万粒沙中的一粒,而是落到沙漠尽头之外的沙漠之中,消失在一切注视之外。”当代文坛罕见的学者型小说,以元小说的策略,追寻被历史“谋杀”的意义。《沙漠与沙》完整收录赵毅衡所有小说作品,旨在展现著名学者学术之外的创作才情,既包括其中篇小说代表作《居士林的阿辽沙》《沙漠与沙》,也收录了《妓与侠》《夜与港湾》《开局》《山河寂寞》等短篇佳构。作者文笔凝练,视角独特,其小说作品与其叙述理论完美融合,别有一番境界。

  • 中国叙事

    作者:浦安迪

    ★ 12位知名汉学家的集大成之作

    ★ 致力于中国传统叙事脉络之发现和比照

    ★ 深入探寻中国小说的诞生与兴起

    ★ 首次正式授权大陆简体版本

    《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浦安迪(AndrewH. Plaks)主编,召集了高友工、芮效卫、欧阳桢、何谷理等(包括他本人)十二位欧美代表性的汉学家,系统考察了中国从《左传》、六朝志怪,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的叙事作品,用叙事学中的各种概念、理论、视角来考察与剖析中国叙事文学的结构特点、视角特点与深层的中国审美精神与宇宙观的内在联系,读来既令人时时有豁然之感,也令人深觉文学研究的乐趣所在。浦安迪同时也意在为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建立一种属于中国小说美学的叙事方法论。

    ------------------------------------------------

    名人推荐

    浦安迪:

    公认的最为优秀的汉学家。——钱钟书

    一位罕逢的博通中华文化的学者,尤其他能以汉语文撰写高层次的学术论著,窃以为这是一个奇迹。——周汝昌

    韩南:

    欧美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第一人。——王德威

    夏志清:

    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钱钟书

  • 后现代叙事理论

    作者:马克.柯里

    叙事学是关于叙事的理论和系统的研究。在整个20世纪,它都以不同形式与我们相伴随,到现在,它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中最具体、最连贯和最确切的专门学头号之一。它作为研究叙事形式和叙事结构的科学崭露头角,继而以研究叙事的方法独领风骚,曾压制历史研究方法达数十年之久。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事学却遇到了麻烦,多年以来,从历史主义的营垒里不断发出反对的声音,近20年里,后结构主义者又不停地对其科学化的走向和权威性发起了进攻,于是人们开始宣布叙事已经寿终正寝。
  • 可能世界叙事学

    作者:张新军

    可能世界理论,是近年学界的新鲜事物,进入了许多学科,在符号叙述学中特别有用。一般文科学者觉得此理论逻辑复杂,令人困惑。张新军这本著作清晰地介绍此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创造性地应用于新闻、文学、网络、游戏等常见的文化活动中,体大虑周,视野开阔,令人耳目一新。 ——赵毅衡
  • 从史实性到虚构性

    作者:[美] 鲁晓鹏

    本书是一本全面研究传统中国叙事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它勾勒出了从叙事思想的萌发期一直到清代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在解释叙事作品时采用的一系列策略和习俗。在大多数的中国历史记载中,历史的可信性和事实的准确性是最受重视的。因此,虚构的小说叙事往往是依据历史叙事的标准而被理论化并被加以判断。概括地说叙事就是历史,而小说则是含有缺陷的历史。而国家政权也极力地通过诸如压制(审查)和否认(诋毁和庸俗化)等手段来控制虚构叙事。只有到了小说极受欢迎的明清时期,中国的理论家们才能认真地去面对小说,并且通过对叙事文本中不可避免存在的虚构因素的确认和赞同,将叙事理论从历史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这时,中国的叙事诗学从以历史性为中心的轨道中偏离了出来。批评家们承认优秀的虚构作品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洞察自然和人类情感,而读者也可以在虚构中发现有关生活的各种原则,就像他们在阅读历史和儒家经典时一样。叙事的作用不再是作为事实的记录或可信的历史,它的合法性来自于它创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新世界。全书在追溯中国叙事发展的漫长历史时,征引了大量东西方的相关理论论述,从而勾勒出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的同与异。
  •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

    作者:董乃斌 主编,董乃斌 李翰 杨绪容 王继

    作者认为中国文学史由叙事传统和抒情传统这样两个传统贯穿,二者同源共生、互动互益,以弥补纠正以往研究的片面与缺失。本书从探讨汉字构型与叙事思维的关系开始,依次探讨了文学批评、历史记述、一般诗词、乐府、赋、散文、戏曲、小说等不同文体中融汇的两大传统,尤其关注两大传统互相交融影响的过程,并进而加以理论总结,探讨以两大传统研治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方向。
  • 小说叙事学

    作者:徐岱

    这是有关小说叙事理论的一部力作。在纵观中外小说发展的基础上,作者对中国古代叙事思想及当代西方叙事学说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和阐述。而作者本人对叙事理论的探讨则是从叙事的本体结构、构成要素、基本模式、控制机制及修辞特征等方面展开的。作者广征博引中外文论之精华,并以对大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分析为佐证,既肯定传统的小说风格,又提出一些全新的观念,从而显示出作者对与叙事理论在总体上的贯通和把握。
  • 虚构的权威

    作者:(美)兰瑟

    本书讨论的小说文本都通过文本中产生出来的叙述声音来涉及有关权威的问题。在各种情况下,叙述声音都是激烈对抗、冲突与挑战的焦点场所,这种矛盾斗争通过浸透着意识形态的形式手段得以表现,有时对立冲突得以化解,也是通过同样的形式手段得以实现的。我在书中探讨的文本都建构了这样一些叙述声音,它们力图通过写作加入总体文学,同时对其加以改造。这些叙述者们对男性文坛的权威氛围心存疑惑而避之惟恐不及,也常常对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持批判态度;但是她们都身不由己地受到社会习俗和文本常规的推动,不断复制出她们本欲加以改造重构的结构来。这样的叙述者常常对自己赞同的权威提出质疑,或者对她们质疑的权威表示赞同。也就是说,这些叙述者在致力于创造权威的虚构话语的同时也就展示了西方小说已经建构成形的虚构的权威。而巨,展示虚构的过程最终导致权威的再次确立。其中有些文本在主题意义层次上显示了这样的困境,建构了虚构的权威,亦可说建构了有关权威的虚构话语。
  • 写小说的艺术

    作者:【英】安德鲁•考恩

    《写小说的艺术》是小说家、东英吉利大学艺术硕士创意写作方向主任安德鲁•考恩撰写的写作指南。这本书以细腻、亲切的视角,提供了极富实用性的创作技巧指导——从记日记到编辑修改,从创意的激发到语言的精妙使用,以及对于掌握小说写作关键要素(结构、人物、声音、场景)的建议。书中还包含70个精心设计并经过大量实践检验的写作练习。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了解: •诸多作家的写作习惯 •如何跨越写作障碍 •创造令人信服的人物和令人难忘的场景 •写出可信的对话 •故事和小说的结构安排 •为了风格和原创性做编辑修改 •创意写作工作室
  • 叙事研究

    作者:[以]利布里奇

    《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它从讲述者的故事开始,以对故事进行诠释为其主要任务,重在对叙事材料及意义的研究。本书就是以生活故事为例,通过分析和诠释一些生活故事,向我们展示如何进行叙事研究。作者首先从“什么是叙事研究”入手,定义叙事研究为”任何运用或者分析叙事资料的研究”,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不提倡把所有叙事都看作是虚构文本的绝对相对主义,也不肤浅地认为叙事就是对现实完整、准确的描述。
  • 中国叙事学

    作者:杨义

  •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

    作者:黄霖 韩晓,李桂奎 邓百意

    序一 序二 弁言 上卷 时间论 第一章 回顾与瞻望 第二章 传统时间文化与小说叙事特征 第三章 天时、人时与叙事架构 第四章 头绪、次序与时间统筹 第五章 追溯、预言与时序倒错 第六章 时间变形与时速调控 第七章 《水浒传》“夜化”叙事及其特效 第八章 《聊斋志异》“夜化”叙事及其特效 小结 中卷 空间论 第一章 回顾与瞻望 第二章 古代小说空间的哲学渊源 第三章 古代小说空间的构成 第四章 超现实空间与现实空间 第五章 空间叙事的基本单位--场景 第六章 古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第七章 古代小说的空间艺术与思想内蕴 小结 下卷 节奏论 第一章 回顾与瞻望 第二章 小说节奏的速度表达机制(上) 第三章 小说节奏的速度表达机制(下) 第四章 小说节奏的力度表达机制 第五章 小说节奏的宏观调控机制 第六章 中国古代小说节奏美学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叙事学

    作者:胡亚敏

    叙事学是在高潮迭起的文学批评中涌现出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叙事学》为“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中的一本,从叙述、故事、阅读这三方面阐述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阅读”一章,将形式批评与意义阐释结合起来,强调文本的未完成性和可交流性,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而这种从文本向读者的转移实际上是走出结构主义城堡的初步。此外,书中对情节完整性的诘问和提出的“过程论”人物理论等也是变革和拓展经典叙事学的尝试。
  •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作者:海登・怀特

    语境之地平线 当今,后现代文化几乎成为一种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不可躲避的以太,任何一个关心思想的人都无法不在它的普遍淹含之中。按照利奥塔、詹姆逊、哈桑等人的描述,后现代意味着宏大历史话语的合法性受到了普遍的怀疑、经验深度的弥平导致意义的隐蚀、形而上学的追寻下降到充满悖论的反讽。 在以总体性为鹄的的单数历史被质疑之后,建构一套“元历史”是否可能?当在一个只有拼凑模仿、欣喜若狂和自我毁灭的“景观社会”中,历史也必须遭遇淡灭的命运;在事实的数据整理、事件的情节编排之后去追寻历史性――即历史话语的深层结构,岂不是西西弗斯式的痛苦劳作?在形而上学自我降格,“反讽”呈现出话语自我消费与自我毁灭的悖论深渊的处境之中,怎样去诠释那个狡计百出、身位变幻的历史“真实”? 就是在这样一种语境地平线上,怀特的理论探索显示了一种伦理关怀和政治抱负:重构被怀疑论的魔眼穿成千疮百孔的“元历史”,在神话和科学之间寻觅作为历史话语深层结构的诗性,在审美(叙事形式)、认识(阐释策略)和伦理(意识形态)的多重观念构造活动之中、在文化语境和文本的互动中获取历史的“真实”。 就历史学事业而论,从19世纪第一个十年起,“历史问题”,即历史的真实与纯净受到了主观的污染,意义成为问题,这总是让思想家不胜苦恼。历史,和人文科学一样,无法摆脱19世纪自然语言的约束,以致历史的书写无一例外地被创造性阐释左右。这一时代的历史大师采用自己所偏爱的模式撰写历史,选择特定的世界观作为立场来评价自己撰写的故事。这样,历史大师们就在一个难以走出的困局之中不可自拔:历史不可能是严格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艺术,既不是思想,也不是神话,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呢? 怀特通过对19世纪的欧洲展开历史想象,指出历史话语跌落到“反讽”,深刻地显布了启蒙时代以来的历史危机,也终结了19世纪的历史思维。那么,什么是“反讽”?反讽,是一种通过滥用语词来显示内在的裂变、荒唐和困局的修辞策略,其基本样式是在表面上用肯定的言辞含而不露地表示深层的否定意图。比如说,福柯的反讽在于,以“语言”为主角撰写一部断裂的历史――一部无人和无名的人文科学历史。渊源于19世纪的历史意识的危机,其最重要的表征是历史意识跌落到反讽之中。利奥・斯特劳斯警策地断言:“历史主义的顶峰就是虚无主义”。这与怀特的暗示几乎不谋而合,其中隐含着深长的意味――必须“拒绝这种反讽的视角,按照我们的意志从另一种反反讽的视角看待历史”。 超越这种反讽的历史观,海登・怀特在后现代语境地平线上设定了一种理想的精神风景……
  • 叙事学

    作者:(美)杰拉德·普林斯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是一本饶富特色的叙事学概论,在力图概括“所有叙事,且仅仅是可能性的叙事”这一理论目标下,作者以简洁的篇幅,描述和解释了“叙事的机制及对其形式和功能过程有重大意义的诸因素”。全书行文简约,概念严谨,逻辑性强,引例丰富而典型,既是叙事学学科史上的名作,也是该学科入门的必读文献。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叙述”,阐述叙述交流中的各主体——叙述者、受述者及叙述过程中的各个变量概念,其中“受述者”概念是作者对于叙事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第二章“被叙”,阐述叙述内容的诸要素。第三章“叙事语法”,浓缩了作者另一部专著《故事的语法》的精华并加以优化,意在借鉴转换语法的思想,建构一套普遍的“叙事语法”。第四章“阅读叙事”,关注叙事的阅读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对“元叙事信号”、“易读性”等概念的提出与阐释都极有新意。第五章“叙事性”,探讨叙事之根本问题——是什么使得一个叙事成为“叙事”。这个话题贯穿于作者的整个理论生涯,也启发了晚近的很多学者。
  •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作者:Wayne C. Booth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transformed the criticism of fiction and soon became a classic in the field.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exts in fiction courses, it is a standard reference point in advanced discussions of how fictional form works, how authors make novels accessible, and how readers recreate texts, and its concepts and terms--such as "the implied author," "the postulated reader," and "the unreliable narrator"--have become part of the standard critical lexicon. For this new edition, Wayne C. Booth has written an extensive Afterword in which he clarifies misunderstandings, corrects what he now views as errors, and sets forth his own recent thinking about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The other new feature is a Supplementary Bibliography, prepared by James Phelan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author, which lists the important critical works of the past twenty years--two decades that Booth describes as "the riche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ubject."
  •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作者:Gerard Genette

  •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作者:伯格

    本书对叙事理论进行了阐释,并将其应用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传媒的通俗形式的体验之中。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性的,讨论的是各种叙事的本质;第二部分将叙事理论应用于人类发展和日常生活,这一部分的话题包括梦、童话、漫画、电视商业广告、通俗小说、广播剧、电影和交谈等。 阿瑟·阿萨·伯格的最新著作《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对叙事理论进行阐释,并将其应用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大众传媒的通俗形式的体验之中。今天,许多研究社会科学的专家都对叙事学及其能够提供的对人的深入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部独一无二的著作在帮助读者理解叙事的同时,尽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叙事进行分析。本书第一部分对重要叙事理论和叙事技巧进行了研究。第四章的术语表列出了重要术语和概念的定义。第二部分对梦、童话、连环漫画、电视、小说、广播、电影和日常生活等叙事因素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思考。伯格在书中所使用的交谈形式和他对叙事技巧的具有启发性的应用,促使读者认识到叙事是如何对传媒以及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起决定作用。
  • 叙事虚构作品

    作者:(以色列)里蒙-凯南

  • 虚构的真迹

    作者:张鹤

    前言 第一章 仿真的形态 第一节 书信体小说的文体定义与历史描述 一 定义与界限 二 书信体小说在西方的发展轨迹 三 中国的尺牍文学与白话书信体小说 第二节 书信体小说的类型特征 一 书信体的仿真性 二 多重聚焦与对话性 三 情节弱化 第二章 看与写 第一节 谁在看——书信体小说的叙事聚焦 一 视角·聚焦·声音——谁看(谁感知)与谁说 二 单向聚焦与双向聚焦——书信体小说聚焦模式及其特征 第二节 诉说与倾听——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 一 究竟谁在写故事?——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之辨 二 究竟谁在讲故事?——叙述者的类型之辨 三 究竟谁在听故事?——叙述接受者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人物作者与人物读者 一 书信体小说的叙述者类型 二 书信体小说叙述接受者类型 三 人物作者与人物读者 第三章 虚拟实况与双声话语 第一节 实况转播·即时记录·多向/次回放 ——书信体小说的叙事时间特征 一 单信式书信体小说叙事时间特征的表现形式 二 组信式书信体小说叙事时间特征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独白中的对话——书信体小说的叙事话语特征 一 故事内的双向对话 二 故事内的单向对话 三 故事外的单向对话 第四章 书写即存在 第一节 有个性的人与行动的元素 ——几种人物观的述评与比较 一 有个性的人 二 行动的元素 三 “有个性”的“行动者” 四 三维人物观 第二节 存在·交流·双重主人公 ——书信体小说人物类型特征 一 自造性人物与受造性人物——书信体小说人物的存在形态 二 交流行为模式——书信体小说的人物关系特征 三 双重主人公——书信体小说中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第五章 双重空间 第一节 双重情节与三种形态 ——书信体小说的结构特征 一 双重情节 二 三种结构形态 第二节 重合与错位——书信体小说的开头与结尾 一 从何开始与如何开始——书信体小说开头的形式与特征 二 尾在何处与如何结尾——书信体小说结尾的性质与特征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