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汉字

  • 2013《咬文嚼字》合订本

    作者:咬文嚼字编辑部

    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
  • 汉字通易经

    作者:萧启宏

    本书是萧启宏先生创立汉字起易说的理论著作。作者用易学的分析方法,对汉字的本源、规律及应用,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娜⒈曛尽闭庖还鄣悖亓搜芯亢鹤治拿鞯男侣纷印?
    萧启宏,云南镇沅人。现任北京大学文明汉字研究所所长。当代学者,著名汉文字学家。创立了“汉字起易说”的理论,阐明了“汉字是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的
  • 汉字字源

    作者:窦文宇/窦勇

    《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把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确认的三千五百个常用汉字的形义来源,按造字方法分六章说明。我们把象形字、示意字、指事定、记号字和由它们构成的会意字放在一起分析,这样可以互相印证,便于理解,也能增强说服力。
  • 古代字体论稿

    作者:启功

    启功先生对汉字字体进行研究已长达数十年之久。他的《古代字体论稿》于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著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在1978年再版的20年之后,1999年,启功先生再次对此书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对记者说:“随着汉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字学界越来越认识到字体问题在汉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字字体的研究。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启功先生这部《论稿》会更加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它又一次修订再版,也很好地满足了学术界研究的需求。” 谈到这本书的写作缘起,米寿老人启功先生谈兴仍浓。他说:“汉字有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其字体演变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那时,我自己在写字、看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比如大篆、小篆、籀文、隶书,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等等。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费了好大劲儿。我想把这些问题都记下来,所以1961年我开始写,在写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往往又会带出另一个问题,后来渐渐地,就形成了这本书。” “费了好大劲儿”的说法,是启功先生惯用的谦逊随和的表述,但这句话也恰恰透露了《古代字体论稿》一书的深厚功力。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该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含量极为丰富深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董琨说:“启功先生对汉字字体发展中种种缠杂不清、甚至相互抵牾的说法进行了逐一的清理,并且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套用一句老话,称得上是‘老吏断狱,铁案如山’。他是真正地把字体方面的很多问题搞清楚了。” 《古代字体论稿》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董琨指出,启功先生的“实物与文献互证”的科学方法和他辩证、发展的历史观,以及他尊重前贤而不迷信成说的治学精神都是具有启 发意义的。正因为运用了科学的方法,所以启功先生能够得出带有科学预言性质的推论。例如,在六十年代初没有出土资料可以证明的情况下,他就推论秦代有汉隶样或接近汉隶样的文字,这一预言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得到了证实。 淡泊谦逊的启功先生一再强调:“书无足论,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修订和补充,这里的材料没有什么遗漏和空白了。”的确,《古代字体论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字体发展的文献资料。书中近百帧各历史时期的字体图版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形象的历史长卷。而最令启功先生欣慰的,就是那两种新出土的材料战国中山石刻 和秦律简的补充。启功先生的字体研究和材料搜集工作成就斐然,其过程无疑是艰辛而寂寞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张恩和教授倡言:“启功先生这部书虽名《古代字体论稿》,实应正名为《古代字体论纲》。因为在这部书中,启功先生实际上已经为‘汉字字体学’架构了体系,勾画了轮廓,指出了方向。他不是静态地说明大篆、小篆、隶书、八分等字体各是什么,而是动态地解释了这些字体的形成、发展和流变。同时, 他结合时代、地域、作者、工具等诸多因素来考察字体的流变,很多问题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都可以形成专著。这明,建立汉字字体学这一学科,已经具备基本条件了。”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也指出,《古代字体论稿》是一部汉字史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书法学兼汉字学的论著。它提出了“字体”概念的多元内涵,将字体风格与字形结构一同纳入了汉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当中。她说:“字形结构是外部形式的问题,眼睛可以观察,分 析容易操作,描述可以具体;而字体风格却是内在的问题,目治未能竭尽,很多因素的把握要凭心领神会,描述起来也难以具体,非有相当的识字、写字、观字、辨字的造诣,是难以做出可信服的结论的。启功先生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是书法学家,自然兼为文字学家,他在《古代字体论稿》中所总结的字体理论,是在考察了汉字发展史上诸多字体现象后总结出来的,又是凭着他书法家的眼光观察和体验出来的。”关于启功先生字体研究的丰富内涵,王宁教授总结说:“他的字体研究阐明了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规律,可以称作‘字体历史学’;同时他还论述了汉字字体分类和命名中的诸多现象,可以发展出一门‘字体分类学’;此外,他以汉字字体描述的方法,构建一套汉字字体描述的术语系,可以称为‘字体描述学’。所以,说《古代字体论稿》中包含着一整套科学的汉字字体学,是绝对不过分的。”
  • 活字纪

    作者:符马活

    汉字是活的。 作为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汉字至今仍活跃在现代生活中,在以其象形的身姿启发着人的思维,诉说着某些哲理。 此书中,作者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观天、问道六章,选取57组使用至今的“活字”,诙谐述说其起源和演变。让读者在汉字的故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精妙所在。
  • 汉字的故事

    作者:吴东平

    历代学者都曾对汉字进行过探赜索隐的研究,但多限于对形、音、义的考释,本书则另辟蹊径,从汉字的文化底蕴角度出发,以故事为载体,对近三百个常用汉字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汉字同汉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及心理、思维习惯诸方面的关系作了阐述。该书为研究晦涩的古文字及其文化内涵开辟了一个新的向度,也使深奥的古文字从此步入寻常百姓家。   全书对近三百个常用汉字的文化底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书从酝酿到结稿,历经十载。大胆地将汉字中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与充满情趣的故事联姻,使该书既具学术性,也颇有趣味性。希望它的问世,能使深奥的古文字从此步入寻常百姓之家,也为汉字文化的开掘和发展建立一个新的向度,为汉字的研究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书中摈弃了把汉字看作是一个单体的记录符号的观点,而把它看作是与深厚的汉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融会于其中的一种文化产物。
  • 汉字中的古代建筑

    作者:陈鹤岁

    中国人发明的汉字,是人类文字的奇峰,也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中华民族的魂魄。这不仅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地契刻在甲骨背上,铸造在青铜器上,雕琢在鼓形石上,而且也写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写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上。…… 汉字的原发形态,原本就是现实景、物的直观摹写。我国古代建筑的原始形态,也都被一一凝固在每个汉字之中,解析这类汉字的奥秘,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 陈鹤岁先生用散文的文笔生动地解析了基于古代建筑知识之上的古代汉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新颖别致;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学术性于一体。是建筑、文化界人士的文化参考书,也是教师、学生、家长的教学、学习参考书。
  • 汉字密码(上下)

    作者:唐汉

    据《汉字密码》(上、下册)的“代前言”的介绍,作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是“去年(即2000年)才开始正儿八经对汉字的起源及流变进行研究”的,“这一年多,他放下了手里的所有工作和经营,一门心思研究古人的造字法,……终于提出了自己大胆的立论……”。通过这火箭速度的“研究”之后,他向汉朝到现代的文字学大师“叫板”、“说不”了!他认为过去的“古汉字研究有问题”,“许多汉字本义的解释错了”,“传统方法显然已经落后了”,应该“被推翻”;而他这本“新”的“著述”“将会在汉字研究领域产生震动”。为了扩大“震动”效果,他“琢磨”了“两年多”(请注意:前面提到他的“研究”才“一年多”),然后“建议”在奥林匹克公园“建起一座汉字博物馆”。那么,这个“博物馆”将展示些什么内容呢?作者在给北京市市长的信中漏了底儿:“我殚精竭虑……整理出一千多个基础汉字的形、音、义来源,在汉字发生和流变的学术研究上也有一些理论突破(本人可随时呈上即将付印的书稿《汉字密码——中国人的造字故事》),可为‘汉字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一个至今无人能够提供的设计平台”。 面对这前无古人、惟我独尊的豪言壮语,人们不禁要问:这《汉字密码》(上、下册)在汉字研究方面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新立论”、“新突破”呢? 笔者耐着性子,从头到尾地读完了这本“奇书”,发现它并未曾完全“推翻”文字学的“旧说”;相反地,书中不仅沿袭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把别人摹写的一些古文的字例复印过来据为己有。——但是,如果说作者没有自己的新“创造”,那也有些冤枉。他最突出的“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地用“生殖文化”和“屁文化”(请注意:这是作者的原话,而不是强加于他的话!)去肆无忌惮地曲解不少汉字的字源。 本人不准备过多地引录这本“奇书”独有的奇谈怪论,以维护报纸的纯洁性,只在不得不引录的时候才举少数的例子,因为这《汉字密码》(上、下册)中确实充斥着大量的不堪入目的描述“性”的文字。 如所周知,汉字中极少数与“性”有关的字源,自古以来早有一些文字学家揭示或论述过,例如“也”字是“女阴也”;“且”(“祖”的本字)源自男性的性器形状;“匕”、“”分别是雌、雄动物的符号(像“”、“牡”等字的偏旁)等。但是仅此而已,汉字在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生殖文化”和“屁文化”;汉字研究也不存在所谓的“受士大夫观念的影响,耻于谈性”的现象。 而《汉字密码》的作者却用了占全书分量很大的一部分篇幅,以主观想像去代替严肃的科学的学术研究,断言不少的汉字都是来源于人类甚至兽类的“性”。 作者所采用的“论述”方式是:先毫无根据地虚构出一些“符号”,然后据此“推论”出一批汉字的“字源”来。例如“倒(△)”是“女性符号”,由这个符号“孳乳”出来的汉字有“帝”、“不”、“丕”、“否”、“黄”、“同”、“才”、“在”等;“△”是“男性符号”,由它“孳乳”出“享”、“亨”、“余”、“叙”、“食”、“令”、“命”等字;“”和“△”的结合又产生出“合”、“会”、“高”、“京”、“膏”等字。其实,这些汉字的字源,有许多早有公认的定论,却被作者统统“推翻”了。 除用这个方法之外,作者又牵强附会,把更多的本来与“生殖文化”、“屁文化”无关的汉字也挂上了钩,这里只举数例: 把甲骨文“男”字的下半部、“吉”字的上半部、“父”字的竖笔等不同的形体都说成是“男性生殖器”,甚至把“酉”字倒置过来也算是一例; 把甲骨文“卑”字的上半部、“公”字的下半部、“申”和“文”的整体都说成是“女性生殖器”; 把甲骨文、金文“系”、“玄”、“率”、“胤”、“绍”、“素”、“繁”、“组”、“幼”、“绝”等字的构成部分“∞”都说成是“脐带”; 把“方”字说成“用生殖器朝向对方”;把“臾”字说成“表示男子的自慰,即双手将生殖器勃起后的手淫”;把“予”字说成“男女性交以射精为终结,……有给予之义”;“宴”字的本义是“用女人款待来客。……源自上古时期,女俘虏属大家共有,并用之招待客人的习俗”;“毋”则“表示禁止与母亲发生性关系”;而“用”字居然是“大便后用树枝、草根擦屁股”!……——够了,够了!这部“奇书”中龌龊不堪的“奇思妙想”还不止这些,不能再引述了,真是匪夷所思,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亏他想得出来! 从一些字倒可以看出这《汉字密码》(上、下册)的作者在“论述”汉字时是随意性的和自相矛盾的。例如,作者把“同”、“舍”等少数汉字下面的“口”解释为“女性生殖器”,却对包含“口”这个偏旁的大量汉字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谈得上起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吗? 据《汉字密码》的作者说,他建议筹建“汉字博物馆”的本意是“……为世界提供一处开放式的汉语教学基地,为子孙后代(每年都有二千多万孩子入学)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笔者只担心:这个设想中的“博物馆”的“设计平台”如何选对选准?如何用正确的汉字科学知识去教给下一代,而不是用胡说八道的伪科学去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这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事。
  • 其实不识字

    作者:杨无锐

    这不是一本讲述汉字历史的书,也不是识字读物,而是一本借汉字重审生活的书。作者借助对汉字的疏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汉字观:汉字不只是工具,还蕴含生活哲理。我们的汉字是耗损的汉字,我们已经失去了向汉字学习的能力。而伴随汉字耗损的,实际上是我们思维和生活的耗损。
  • 会说话的汉字

    作者:赵文竹

    汉字从远古走来,一路幻着身姿,通体闪烁着中华民族先祖的智慧灵光。 每个汉字,每个成语,都是一个生命,一个字宙,它的神奇和深奥,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会过份。 世智解读不了汉字真谛,只能参悟。参透一个汉字,天地就开了,生命就会改观。 把文化和现实、思辩和实证、艺术和禅如此圆融一体,让汉字升座说法,此前还没有先例。 发现此书,是你我的幸运。
  • 细说汉字

    作者:左民安

    这是一部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 “汉学大师”左民安穷毕生心血的精粹之作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简化字,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 一部汉字起源与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 写给大家的汉字解读书 融合古诗词、考古、语言学,重回汉字创造的最初现场,为我们找回汉字根本的思维与记忆 ---------------------------------------------------------------------------------------------------------------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 汉字全息学

    作者:孔刃非

    在人类文明史上汉字是最神奇的。汉字是一幅画,因为它象形,它以高简古奇的形态,画龙点睛的笔触,寓“神”于“形”的方法,把它那个时代的文明特征储存于点、划结构的文字创造之中,通过它能穿越千百年的时空隧道,走进那个时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汉字是一首诗,每个汉字都是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将一个或若干个形象的意蕴,通过直接、间接或模糊的逻辑组构起来,显现出画意诗情。汉字是通过客观可辨的象形的部件,进行合理的组合来显现其字义。其方法如诗,但“诗无达诂”,汉字求的是一目了然,其义易“诂”。其组接的方法,有“写实”解,有“抽象”解,有明喻,有暗喻,有拟人,有拟物,有象征手法,有朦胧意象,有意识流,有蒙太奇式的剪接。诗歌创造之法,无不咸集;汉字是妙趣横生,精确形象的谜,它通过各种内在的、外在的联系,用形象的提示显现出谜底--字义;每个汉字都是一则故事,形象地展现着文明进化的过程,表义组织的形象、细节、情节、结构一应俱全;每个汉字都是一件凝结时代信息的文物,通过对汉字全面系统意义的考证,我们能得到文字被创造那个时代的文明特征;汉字是“全息码”,是汉民族文明进化的“全息码”,①积淀着史前时期以来汉文化的一切信息。
  • 汉字的隐秘世界

    作者:陆锡兴

    本书系统介绍了汉字的一些隐秘用法及之关联的文化现象,如字谶、女书、道教文字等。
  • 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

    作者:潘钧

    “汉字”内部蕴藏着自身特有的张力,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变异,从而与自己所处的语境相协调并展现不同的价值意义。“汉字”传入日本列岛之后,其“音读”和“训读”随着日本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样的语言状态,使得部分日语汉字脱离了“中国汉字”原本的意思和使用方法,使得学习汉语的中国人常常处在茫然之中。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以“汉字”东传日本列岛作为研究的基点,在多年研究日语汉字的基础上,以丰厚的原典文本为依据,将“日本汉字”放置于历史演进中的各个相关的时间段中,揭示了“汉字”与特定的日本文化的内在关联,并重点梳理和研究了“日文汉文”这一日本最早的“语言”记录样式。
  • 汉字王国

    作者:[瑞典] 林西莉

    《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入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 商周古文字读本

    作者:刘翔,等

    《商周古文字读本》内容简介:古文字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本身尚处于不断地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之中、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待做。关于古文字学科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古文字学要讲的内容确实很多、但是其中不无轻重缓急之分;偿若面面俱到、则教学难以从容、效果也难以保证。而古文字学无论其涉及面多宽多广、它首先是属于语言文字学的范畴的。这是因为并非任何传世的或出土的古代器物、都是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古文字学的对象、总是那些具有古文字材料的器物、甚至包括一部分原器物已经佚失而只有古文字搨本或摹本留传的材料。同时、任何传世或出土的古文字材料、都是当时语言的书面记录、都首先有一个如何释读的问题。如果文字尚且不能基本释读、语义不能明了、那么从其他角度例如器物、史实、思想、艺术等方面所进行的考证与研究、就难免不受影响、有的甚至无从进行。语言文字之学、我国传统称为“小学”。它被看作是治学的基础、历来受到重视。同样、要想入门于古文字学、释读能力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一项最基本的功夫。
  •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

    作者:陆星原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内容简介:如果说,整部西方文明史是用二十六个“拼音字母”写成的,那么,中国文明的整部历史就是用二十二个“干支密码”写成的。因为,陆星原编著的《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将证明,除了殷墟甲骨文的主题是用王亥、大乙、武丁、妣辛等无数殷商先祖先妣的干支名字组成的,中国古史中的其他关键词汇原来也都是用干支术语组成的。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以战国《楚帛书》和《尔雅·释天》记载的“隐性干支”术语为基本依据,初步考释出了一批以“隐性干支”命名的中国商代暨先商时代之神名、人名、地名和国族名,并指出所有这些干支术语和汉字创意的总源头,都来自四千八百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中国天文学知识和占星历法制度。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利用“干支密码”对古文献的辨伪能力以及对甲骨文、陶文等出土文字的释读能力,初步考证复原出中国广义先商时代的五个信史王朝之列王世系,以及十五座龙山城址或前龙山城址的原名和完整地方史,同时,还原了炎帝(夏至星神)、黄帝(冬至星神)等星座神祇乃“神话人物”而非“信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 汉字五千年

    作者:汉字五千年编委会

    《汉字五千年》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沧桑而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是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时至今日,随不同文明应运而生的各种文字,为什么只有汉字能够一帆数千载?同名电视系列片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持续热播,引发全球华人热议。历时两年制作,纵横四大洲十二个国家,专访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大国崛起》主创人员为您精彩呈现汉字的前世今生。
  • 汉字简史

    作者:李梵编著

    《汉字简史》从汉字的起源开始,讲述了汉字的造字法则、形声制的确立、汉字字体的演变等汉字发展的历史,并对21世纪汉字的前途作了积极的展望,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汉字已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书中还对如何阅读古籍、如何纠正错别字等问题,从训诂的角度进行了讲解。《汉字简史》语言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极具可读性。
  • 图说汉字的历史

    作者:阿辻哲次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汉字写真集。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汉字史通论,主要考察了新石器时代直至现代的汉字发展史,探明了汉字在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及其历史地位。第二部分重点叙述了汉字的书写史,比如书写工具史、书写材料史等。作者以“对汉字未来的思考”一文做结语,提出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推进,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微机处理语言的情况下,汉字将如何获得传承和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