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张新颖

  • 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

    作者:张新颖

    这本书主要谈三个问题:一是我对沈从文这个人和他的文学、思想、文化实践的基本理解,我希望这个理解能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和二十世纪的历史对话,也和今天的现实对话;二是谈沈从文的杂文物研究.不必讳言我是这个领域的门外汉,所以只能做门外谈,偏重在沟通他的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贯穿起他生命的内在连续性;三是通过具体的当代作品,讨论沈从文传统在当代文学中的回响,这个回响已经绵延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 栖居与游牧之地

    作者:张新颖

  • 读书这么好的事

    作者:张新颖

    本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新颖教授应报刊编辑之约专为广大中学生读者撰写的读书之作。所涉内容有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读书之乐等一系列有趣话题。作者娓娓道来,叙述庄谐并重,文字张弛有致。读后给人平易亲切之感,掩卷之余又感深受启迪。
  • 读书这么好的事

    作者:张新颖

    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书的乐趣何在?……通过阅读,您将在本书找到上述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青年评论家张新颖专门为广大中学生读者撰写的。作者腹笥宽阔,庄谐并备,文字张弛有致,娓娓道来,令青少年读者感到平易亲切,同时又深获启迪。配有插图20幅,由上海延安中学高中学生孙正夷(现已毕业)手绘,构思新异,笔触轻灵,从中可见当代中学生的青春风华和奇思妙想。谁说春天不是读书天?还等什么?快来尽情享受读书的无穷乐趣吧!
  • 春酒园蔬集

    作者:张新颖

    春酒园蔬集,ISBN:9787807371724,作者:张新颖
  •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

    作者:张新颖

    张新颖这部著作在理论上的创新与个案研究上的突出个性,无疑是对当前比较文学领域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疲软状态的一次整体性提高。著作消解传统以西方为中心的所谓“影口向研究”的方法,创立出“中国现代意识”这一概念,并整合了其与世界格局下各种现代意识的平等对话的历史,使中国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创作思潮不再被看成是西方文化的接受体或派生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思路。其行文流畅而达意,资料丰富而扎实,论述新颖而不饰,均略而不述。 ——陈思和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极少数优秀博士论文中的一部。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站在对“全球化”问题的较为透彻的分析立场上,摈弃通常所使用的“冲击一反应”模式,从文学的角度,描绘出近代以来“外来”与“本土”因素交相作用而产生的现代中国的“现代意识”的复杂状况。这样相当深入的描述,是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新文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向前又推进了一步。它的学术价值,也由此得到确立。 这部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清晰的思辨能力和敏锐细致的文学分析才能。在今天的年轻一代学人中,能这样把两方面的才能结合在一起的,并不多见。 ——王晓明 目 录 导 论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基本状况 第一章 中国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原有文化资源的考掘和重造 ——章太炎的极端性思想实验 第二章 现代意识与个体性承担 ——王国维寻求“慰藉”的精神简历 第三章 主体的确立、主体位置的降落和主体内部的分裂 ——鲁迅现代思想意识的心灵线索 第四章 中国新诗对于自身问题的现代焦虑 ——从20年代到抗战前夕 第五章 都市的感官和现代意识的“病之花” ——20年代后半期到30年代前半期上海的都市文学 第六章 日常生活的“不对”和“乱世”文明的毁坏 ——张爱玲创作中的现代“恐怖”和“虚无” 第七章 没有凭借的现代搏斗经验 ——与胡风理论紧密关联的路翎创作 第八章 学院空间、社会现实和自我内外 ——西南联大的现代主义诗群 第九章 从“抽象的抒情”到“呓语狂言” ——沈从文的40年代 附 录 论台湾《文学杂志》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介绍 主要参考书(篇)目 人名索引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 双重见证

    作者:张新颖

    本书是作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的今天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的论文选集,是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和个人的批评活动的双重见证;这种见证的产生,端赖二者之间的声息相通、激荡回响。 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本书作者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敏锐踏实的问题意识,具体细致的分析能力,生动活泼的行文风格。这三个方面的结合,不仅成就了作者个人的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而且显示出批评本身所应具有的与心灵、智慧、学识密切相关的品格和魅力。
  • 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

    作者:张新颖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十二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鉴。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最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这套丛书共由10本组成,每本都是各位评论家在九十年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的精选结集,它们包括:王彬彬《一嘘三叹论文学》、王干《灌水时代》、黄发有《媒体制造》、李建军《必要的反对》、张清华《天堂的哀歌》、贺仲明《真实的尺度》、张学昕《唯美的叙述》、张新颖《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杨扬《无限的增长》、张颐武《新新中国的形象》等。作为“e时代”青年评论家的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当下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良知、正义、职责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性质、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撇开浮沫,洞入真知,再现了当下文学的本真状态与精神走向。可以说,近十年来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上的突破与收获,在这些批评家们的著作中都得到了评说和总结。
  • 矮纸斜行

    作者:张新颖

    书名出自陆放翁的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取“矮纸斜行”四个字,多少还有一点点与“高头讲章”相对的心思。 书里与书外,文本和人事,写书人及读书人——作者记下的这些,时空遥隔也好,同处置身也好,都源于一点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感受的深与浅,体会的多与少,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切身,哪怕只是一点点。 行文自由活泼,却言必有据。涉笔现代以来的中外文学,耐心细致地触探文字背后的心灵信息。
  • 有情

    作者:张新颖

    本书作者如司马迁史撰记列传般,截取现当代著名作家经历中绝句式的片断,触及他们生命中一些特别的东西。有别于单纯掌握材料完成的传记,本书始终贯穿“有情”之旨意,既是书中作家生命中荡漾的感情,亦是作者写作此书时倾注的深至体会与真情。 这本小书低回流连于其生命痕迹和精神氛围中的这些人:从陈独秀,胡适,鲁迅,到许地山,废名,林徽因,到巴金,刘西渭,胡风,到林海音,夏济安,张爱玲……我们常常说起他们,不仅仅是追怀文人旧事,沉迷文采风流,更是有意识无意识地面对今天和面对自我的一种反应。如果这种反应能够化为对我们自己的现代传统的自觉探寻,那么保存在他们身上的现代中国的文化记忆,现代中国的心灵信息,就是需要我们一遍一遍去重新激活的丰富资源。
  • 无能文学的力量

    作者:张新颖

    《无能文学的力量》,是从作者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简短发言的题目--《无能的力量》--而来,这也是对崔健一个专辑名字的直接借用。从何种意义上说,文学及文学研究是“无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又正与这种“无能”紧密相联?在困境中的沈从文曾如此深切絮说文学的“有情”:“这种‘有情’和‘事功’有时合而为一,居多却相对存在,形成一种矛盾的对峙。对人生‘有情’,就常常和在社会中‘事功’相背斥,易顾此失彼。管晏为事功,屈贾则为有情。因之有情也常是‘无能’。现在说,且不免为‘无知’!说来似奇怪,可并不奇怪!”--“有情也常是‘无能’”,则“无能文学的力量”,也可以说是“有情文学的力量”。
  • 默读的声音

    作者:张新颖

    默读的声音、只有默读者自己听得到。 但如果把其中的一部分写出来,把声音变成文字,显然就还希望能够和自己以外的人才交流。 因为生性不喜欢辩论,不愿意在别人谈得热闹的话题上接茬插嘴,人就常常显得很“闷”。 这本小册子所所文章,都是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写的,凡以前已经续集的,都没有编入。这两三年,社会发生的,人们感受的,是多么丰富和驳杂,我却常常陷在没有多少话好说的境况里。好在,生活在文学中,在心里送往迎来,时间倒也是时间,生命倒也是生命。
  • 新诗一百句

    作者:张新颖

    新诗是指五四新言语化运动发生以来的新体诗歌,它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本书精选了一百句新诗中的经典诗句,并作了详细的解读。本书让我们轻松了解中国新诗的概貌,体味新诗与古典诗歌迥异的审美趣味,掌握有关新诗语言、意象等各方面的知识,在一种温馨的精神愉悦中感受新诗异彩纷呈的艺术魅力。
  •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

    作者:张新颖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ISBN:9787108016065,作者:张新颖著
  • 谈话录

    作者:王安忆,张新颖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作为海派文学代表、当代文学典范,王安忆的写作特色如何形成,风格怎样流变?她眼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怎样一番景象?小说家如何以独特的眼光“看”芸芸众生? 书中王安忆谈成长,谈阅读,谈创作生涯的若干个转折点,谈在小说领域里的漫漫跋涉与自我突破,谈冰心、萧军、汪曾祺等父辈作家对她的影响与认可,谈与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阿城、王朔等当代作家的交往与相惜,谈如何在传统的继承上、严肃的反叛中找寻自我创作方向。 访谈不拘一格,率性、坦诚、充满激情,喜欢王安忆、关注当代文学、热爱文学创作的读者可与作家共赴一场丰盛的文学之旅。
  • 此生

    作者:张新颖

    《此生》篇什,杂七杂八。或许生活也是这个样子吧,难以齐齐整整。都是这个世纪所写,唯有《平常心与非常心》一篇,是一九九二年的旧文,因想要与新写两篇谈史铁生的文章放在一起,就一并编在这里了。
  • 中国新诗

    作者:张新颖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起意编一本20世纪中国新诗选,其中一个原因,是觉得已有的一些选本为了追求全面,入选的诗人过多,有诗名的选多选少总得选吧,这样下来的一个结果,好像是点人头,追求全面差不多变成了全面照顾,漏了谁都不太好。从好的方面讲,此类的选本比较尊重文学史的实际情形,尊重尽可能多的诗人的劳动和成绩,毕竟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是有那么多的人在写诗,选本岂可轻易编排进某些人的作品,而排斥另外一些人及其作品? 但这样一来,一般的读者拿起一本诗选,就觉得不大容易找到头绪了,这么多的诗人,每人入选作品的数量没有多少差别,字面上混成一片,弄不好读着读着脑子里也混成了一片。从这样的读者立场出发,无论如何选本还是得狠点心去“选”,能够选到让读者眼亮心明的程度最好。 跟前的这本《中国新诗: 19162000》,也做不到让人心明眼亮的程度,却是把这当成一个目标的。书中共选编了六十几位诗人的二百余首作品,这样一个自控的规模,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岂止如此,选本甚至遗漏了一些曾经产生过不少影响的诗人及其作品。由此可以对这个选本进行挑剔。但是我也听到了来自相反方向的挑剔:有几位朋友看了目录之后说,还不够狠心,还可以再减少几个人,再减少一些作品,再精些。可商讨的地方当然不仅仅就这一个方面,譬如,单就入选者的作品数量来说,互相之间显然也不那么“平衡”,谁谁谁是不是选得太多了,谁谁谁选得太少了?从作品本身来考虑,是不是可以用另外一首替换下这一首更好些? 其实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这表明,每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都有一本自己心目中的诗选,它们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和分歧,甚至是根本的对立。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对眼前的这本诗选进行增删改动,乃至另起炉灶,以完成个人心目中的诗选。我倾向于用这种态度和方式来解决差异、分歧和对立,而不是大家非要达成“共识”不可。各个单独的存在之间,可以通过“对话”来沟通,但不可有以此代彼的霸道,同时也决不可屈从于统一的意志。这是我为眼前的这本诗选辩护的一个理由。 所选的诗作,无疑应该还原到它们所从中产生的时代和文学史背景里去理解;以近一个世纪为时间跨度的选本,无疑也应该通过作品反映基本的文学史情形。在这一取向上,这个选本显然也有它的追求。但是,这个追求的愿望不可太强 烈,文学史的要求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在要求今天的读者尊重文学史因素的同时,也必须尊重读者今天的欣赏趣味和判断标准。也就是说,不能仅仅要求读者走进文学史,我以为,比这更重要的,是让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走进今天的读者中。如果一定要追问这本诗选的编选宗旨的话,这当是很重要的一点。毕竟这是一部作品选,而不是文学史的作品编年一类的东西,而且,这部诗选预想的是尽可能广泛的读者,而不是要为文学史负责的专家和某些圈子内的读者。 那么,什么是判断作品本身优秀与否的标准呢?什么是今天的读者的欣赏趣味呢?显然,不可能存在一个斩钉截铁的标准和整齐划一的趣味。这个选本有意识地瓦解一段时期内所谓的诗史“主流”的观念和此一观念统摄下的作品“定位”、“排序”,同时也有意识地不以另一种单一的观念和趣味取而代之,虽然带有编选者个人的主观倾向,还是想尽可能地呈现出多元的诗观和诗作面貌。 也正是从呈现多元诗观的意图出发,选诗的同时还选录了一些相关的文字,或为他人的评论与描述,或为诗人的自我揭示与剖露。统合起来,这些文字未尝不可以看成一部扼要的诗论选。这些与诗相关联的文字,像诗作之间存在沟通、差异一样,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呼应和种种不一致,集合在一起,确有“众声喧哗”的效果。希望此种简明的选录方式,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阅读理解的参照,而且能够开拓阅读和理解的空间。这许多种声音,自然会有助于克服某一种或几种单调的声音对阅读和理解的可能性的有意无意的限制。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下选本的编排顺序:同一作者的诗作,按写作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在一起;作者的先后,对应予入选的最早一首作品的写作时间的先后。大致上,这与文学史的发生序列相符。编者曾经想标明每一首作品的写作时间,后来发现很难做到,但还是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努力。请有心的人注意作品篇末那些写作(而不是发表)的时间。 在持续时间不能算短的选编过程中,我也持续地接受着来自师友的鼓励和实际帮助,对于我,这其实早已成为日常经验中重要的部分,这一项具体的工作,又把这一重要的部分具体化了。我同时以为,如果把这仅仅看成是对我个人的支持,我就太狭隘太自以为是了,至少它是对一件事情的支持,这一件事情的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中国新诗为中心联结、汇聚起许许多多的个人,这本诗选也正是献给许许多多的个人的。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 沈从文九讲

    作者:张新颖

    把沈从文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巨大变动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理解他的文学,理解一个“得其自”的文学家,如何转变为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如何在精神的严酷磨砺下成为处于时代边缘却深入历史文化深处的实践者。 本书开篇,以对话突破既有印象,为讨论沈从文打开空间;第一至九讲,则沿着沈从文的作品展开,透过字里行间,剖析他在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想、实践,勾连成一条变化的、丰富的生命轨迹,并进而探讨他身后形成的绵延不绝的“沈从文传统”在当代的回响。
  • 读书这么好的事

    作者:张新颖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为书倾倒”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书中配有二十二幅世界经典藏书票,更增添了浓浓的书卷气。
  • 沈从文精读

    作者:张新颖

    《沈从文精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一方面把注意力引向作品本身,发掘和探讨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却并不孤立地看待作品;而是在写作活动的接续和变化中。勾勒出沈从文一生三个阶段的三种形象:“得其自”的文学家、痛苦的思想者和处在时代边缘却进入历史深处的实践者。并且通过作品的分析,揭示出这三种形象之间的过渡、转换和内在关联。 作者立意不在重复和固化已有的关于沈从文的叙述模式,而试图拓展阐释的空间,重新认识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实践,重新认识沈从文和二十世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