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屈原

  • 屈原与他的时代

    作者:赵逵夫

    本丛书不强调策划、不刻意编排,虽不成体系而又自成体系。丛书作者不分老中青,不问知名度;入选著作可百方言,短可数万字,举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上有所创获而能成一家之言、并经专家评定认为合格者,即可列入本丛书。作者将本学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希望得到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
  • 楚辞补注

    作者:洪兴祖

    《楚辞补注》作者洪兴祖,《楚辞》研究著作。17卷。宋洪兴祖(1070~1135)撰。洪兴祖,字庆善,丹阳(今属江苏)人,南宋初曾官秘书省正字。此书为补正王逸《楚辞章句》之作。其体例为先列王逸注,再标“补曰”以申述己说,既补足王逸所未详,兼纠正王逸的疏误。补注中除训诂名物而外,还大量征引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颇为详赡。另外,《楚辞章句》征引典籍,多不言书名,而此书所引,则必举出处。王逸以后的旧注,如郭璞《楚辞注》、徐邈《楚辞音》等,今多亡佚,而在此书的征引中尚可见一斑。如《七谏》补注引郭璞说:“□鹅,野鹅也。”《离骚》补注“求索”的“索”字下引徐邈读作“苏故切”等。综观全书,虽错误疏漏之处难免,但态度谨严,辨析精密,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它“于《楚辞》诸注中,特为善本”。故此书行世之后,《楚辞章句》的单行本逐渐稀少。《楚辞补注》外,洪兴祖尚撰有《楚辞考异》 1卷。
  • 屈原辞研究

    作者:金开诚

    这是关于楚辞的全面系统的评说的著作。对于楚辞的研究,一向存在着分析和综合两种学术道路。本书无疑属于后者。本书包含了《离骚》、《九歌》、《天问》三个专题的研究,对于楚辞研究的重大问题,都作了有益的综合。
  • 楚辞讲演录

    作者:周建忠

    《楚辞讲演录》主要内容:楚辞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楚辞的世界,博大精深;楚辞的世界,色彩斑斓;楚辞的世界,令人神往!屈原,仿若隐在云雾中的高峰,既令人敬仰,又令人却步!从屈原、屈平、左徒、三闾大夫到正则、灵均、美人,从湘累、楚狂、狂人、独醒客到爱祖国、爱人民的典范,从诗人、诗祖、东方诗魂到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侧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二千多年的历史,不断感受、不断震撼、不懂转述、不断诠释,就有了近千种著作,七千多篇论文。 随着周建忠教授走进色彩斑斓的楚辞世界,穿越遥远的时空,冲破历史的尘封,我们将读到屈原那声泪俱下的倾诉,有血有肉的人生,如火如荼的抗争,永恒久远的回响!
  • 离骚全图

    作者:屈原,宋玉

  • 楚辞

    作者:屈原,宋玉

    众所周知,中国先秦诗歌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是四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先民的歌唱”被周人搜集、整理,编订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以后整整三百年,中国文坛几乎被散文的光辉所笼罩,诗歌则处于沉寂时期。打破这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诗人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他们创造了一种具有楚国鲜明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就是“楚辞”。“楚辞”和《诗经》迥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而是个人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浪漫主义的;不重自然的写实,而重主观的抒情;不是表现的北国风光,而是表现的南方景象;不是单一的比兴,而是整体的象征;句式不是板滞的四言,而是灵动的杂言;篇章不是回环复沓的短章,而是结构宏大的巨制;风格不是自然质朴,而是弘博丽雅。楚辞鲜明的地方特色,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有经典的概括:“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因为楚辞这种新诗体的代表作,乃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离骚》,故后人又称其为“真骚体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风”、 “骚”并称,以“风”来指代《诗经》,以“骚”来指代楚辞。考“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载:“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楚国人屈原、宋玉所创作的骚体诗和汉代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等人所创作的拟骚诗汇编成集,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遂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东汉安帝元初初年,王逸给刘向所编的《楚辞》作注,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书为《楚辞章句》,为十七卷。刘向编的十六卷本《楚辞》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十七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这就是现存最古的《楚辞》注本。《楚辞》一书是中国文学的古老经典,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分类法,《楚辞》属于“集部”,向来被称为“集部之祖”。打开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其中“集部”类的第一部书就是《楚辞》。故四库馆臣称:“集部之目,《楚辞》最古。”由于《楚辞》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楚辞的历史绵延悠久,研究楚辞的论著汗牛充栋,并因此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楚辞学。 作为一种诗歌体式,楚辞源于“楚声”、“楚歌”。在春秋时代,楚国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风”或“南音”。 《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楚人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战国时楚国的地方乐曲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曲目,还都可以从楚辞作品中看到。屈原的《涉江》《九歌》和宋玉的《九辩》,就是借旧题写的新诗。屈原以前的楚地民歌,有刘向《说苑·善说》篇所载楚康王时代(前559年至前545年在位)翻译的越族渔家姑娘唱的那首著名的情歌《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广稍后数十年,又出现了《孟子·离娄上》所引、传为孔子所闻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两首诗歌都使用语气词“兮”,与后来的楚辞的基本形式相同,乃是楚辞的先导。但这样的民间小调犹如涓涓细流,倘若不被伟大的诗人屈原学习和采用,并创造出“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文心雕龙·辨骚》)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诗作,就不可能形成中国诗歌长河中骚体诗创作的狂潮,成就“一代之文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屈原的出现,是中国诗坛一次辉煌的日出。 然而,这位天才的诗人一生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去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感受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吧! 屈原,姓芈(mǐ米),屈氏,名平,字原,与楚王同宗共祖。西汉东方朔在他的骚体诗《七谏·初放》中说:“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这里的“国”即国都,指的是楚国的首都郢都。屈原《九章,哀郢》中也有“去故乡而就远”、“发郢都而去闾”、“去终古之所居”等诗句明确表明自己的故乡是郢都。据诗人的自述和汉人的记载,我们可以断定屈原乃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生于楚 宣王十七年(前353年)正月二十三日。
  • 屈原集校注(全二冊)

    作者: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

    《屈原集校注(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主要内容简介:屈原在九章抽思中说“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说明他的有些辞作本为“献诗陈志”而作,并不限于个人抒发感情。史记列傅说屈原“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下面又说“令尹子兰闻之大怒”。道一事实也说明屈原辞谁多有违碍之言,但在当时却并不保密,而是在社会上有所流传的。又屈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主、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进一步证明了屈原辞流传的社会性。可以想见,屈辞在楚国人士中的影响是不小的;至于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当然更会致力于屈辞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傅习。另外,还应充分估计到屈原辞通过民间渠道流传于后世的可能性。
  • 楚辞选

    作者:屈原,马茂元 选注

    《楚辞》的出现,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确实又跨进了一个完全新的阶段。它的光彩像晴空的丽日一样,照耀着从周末到汉初的诗坛。风靡一时,衣被百世。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本辞选《诗经》的十五国《国风》,所收集的基本上是北方的民歌。它的地域分布,以渭河流域为起点,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它的边缘也曾触及汉水和长江。江、汉都是楚国的领地②。《国风》里没有楚风,可以肯定为楚地民歌见于“二南”的仅有《汉广》和《江有汜》。其余像《芣莒》、《草虫》、《行露》、《野有死麕》等篇,也可能是同一地区的产物。就其风格而言,它们都有别于北方的诗歌,而独标逸韵。“二南”的时代是西周初期,当时楚国还处于草莱未辟的状态。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楚诗的一个光辉起点。
  • 楚辞

    作者:

    《楚辞》内容简介:当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战国时代的时候,我们无法不为这个时代绚丽辉煌的文化所惊叹、所倾倒。那正是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人类文明的黄金时段,那绝对是一个大动荡、大沉沦、大崛起的时代,多少动人心魄的历史妙闻,多少让后人恨不起死从之游的先贤,中国各种经典的传统文化、思想与学术均在此期间喷射而出。这期间,出现了一位凝聚中国文人精神的世界文化伟人——屈原以及让千百年来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沉醉的一种文体——“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