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俗文化

  • 女红

    作者:潘健华

    《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的女红艺术。母女、婆媳之间世代传承至今的女红(妇红)是女性群体生命情感的象征,亦是一部充满女性生命理想色彩和吉祥美好祈愿的生存艺术史。女红艺术无论从其发生、发展、艺术形态、艺术功能,以及艺术符号和艺术内涵等方面,始终与女性群体的生活休戚相关。女性在生活中创造了“针线活之类”的艺术,“针线活之类”的艺术又反过来影响、制约了女性的生活方式,积淀中形成了女性的生活情感心理与生活价值姿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女红艺术的生命价值远远超越了艺术本身,她成为女性约定俗成的习俗生活方式,成为女性表达生活、寄托情感、祈求吉祥兴盛的重要载体,成为女性向自然、向理想同时也是向自身的鸣礼祝福。可以说女红艺术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她渗透充实于女性生活的各个层面,她像镶嵌在女性生命土壤中无数艳丽多姿的明珠,透射着女性的生命光彩。
  • 湘西巫蛊

    作者:陆群

    《湘西巫蛊》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据,真实呈现湘西社会历史与现阶段巫蛊之情况,找寻巫蛊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根源及社会根源,指出巫蛊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应作社会关系调整的平衡木。《湘西巫蛊》所为,在于引起学者和社会中人对巫蛊现象的关注,并引发严肃的追问和广泛的人文反思。 巫蛊,是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神秘文化事象之一,根植于民族信仰之中,影响深远而广泛。至今在湘西民间的很多僻远村落,仍存在着大量有关巫蛊的历史“活化石”:那些被认为中蛊而死的树,因放蛊而不能饮用的水源,因有益而不能踏至的地界、必须绕过的房屋,还有那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百姓中的各种克蛊、防蛊的手诀、符、咒语,也仍有不少人被认为死于巫蛊邪术,而“蛊婆”依然是人见人怕、人见人恨的诅咒对象。
  • 中国色彩论

    作者:姜澄清

    “我们目睹高天红霞,心虽为所触动,却不知何以言表,而且,同一种色彩却能触诱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的不同感获。色彩的这种模糊性为古今中外的各色人等大加利用;它的功能是文字和图像所不能取代的。”这是《中国色彩论》的作者姜澄清对色彩的感悟,它在很多读者心中引起了共鸣。 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像色彩这样涉及深广及被遗忘的领域,实在少有。古人诚然借助手段去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感;色彩正是这种手段之一,色彩与文字的差别在于它之表情、述意是象征的、暗示的,而文字则以明确的信息诉诸读者。 《中国色彩论》是一部系统的关于中国色彩理论的专著,从中国古典文化“以色明礼”“以色证道”的儒学角度,论述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世俗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推出在中国人审美观念中色彩观形成的内在脉络,并借助西方美术中的色彩运用,脉络清晰地阐述了中国绘画以致实用领域独特的色彩规律。同时,作者的饱学与博识又引领我们感悟东方的哲学与禅思以及色彩本身带来的妙趣。 (出版者: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作者:姜澄清责任编辑:刘铁巍定价:26元) “中华文化精神书系”,在21世纪全球化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出版,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这也是出版者的责任与期待。 “中华文化精神书系”包括:《中国色彩论》《中国书法思想史》《中国绘画精神体系》《中国西部艺术论》《中国彩陶艺术论》《中国陶瓷艺术论》《中国文学原型论》《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原型批判与重释》10种图书,共计260万字,图约500幅。 丛书主要作者姜澄清和程金城两位先生都是学养深厚,著述颇丰的知名学者,他们用清晰的国学根脉,严谨的结构,高妙独到的见解,典雅的叙述为我们拨开了厚重的历史幔帐,引领读者感受蕴涵于中国文化之中的哲学、人学、美学……享受如此精彩绚烂的文化盛宴,留给我们的滋养与回味是无限深远的。正如有学者在论中国文化精神时所说:以文化艺术之清泉去涤荡世俗之尘埃,在宁静的蕴涵中包孕着对人生和世界的一往情深。既超出现实,又诗意地返回人生,这就是中国哲学美学精神的本真写照。 (《中华文化精神书系》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编辑:刘铁巍)
  • 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 1902—1937

    作者:黄育馥

    本书通过剖析京剧中的道具———跷在本世纪的兴衰过程,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成因。为运用现代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 明代衣食住行

    作者:伊永文

    本书以明代小说、戏曲等市民文学资料为基本史料,经过详细、认真地选择,并与正史记载相互参证,分28个小专题,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详实地勾画出了明朝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基本情况。
  • 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

    作者:陳平原

    本書從晚清畫報入手,以五個專題研究在晚清這一特定時空中,傳統中國的「左圖右史」怎樣與西學東漸的「圖像磘事」結盟,進而匯入到以「擧蒙」為標識的中國現代化進程。 與其他學者不同,作者關注的是整個晚清畫報,不僅僅局限於《點石齋畫報》一家;不僅關注晚清畫報在傳播時事和新知方面的意義,還兼及其在新聞史、繪畫史及文化史方面的意義;關注以圖像為主體所進行的敘事,與以文字為媒介所進行的磘事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是否可以相互溝通與補充。 作者陳平原教授長期從事晚清畫報研究,從世界各地圖書館中搜尋史料,發現了諸多珍貴文獻。加上本書二百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真實地再現了晚清畫報繽紛的面目。 當中一些圖畫十分有意思,如:《女學堂演對圖》表現一群小腳尖尖的女學生在列隊演操,其畫面在今人看來滑稽不已;另一幅《新石頭記》(文明境界的飛車)畫的是賈寶玉乘氣球飛車遨遊,讓我們驚異於繪畫者的想象力;這些有趣的圖片反映的卻是五四新女性的預演及晚清人對新知的熱情。
  • 香国纪

    作者:唐明

    中国古代女性的真实人生,一直处于历史的隐秘之处,她们情感丰润的内心,以及在文化的演进中逐渐被束缚压制的个性,她们的出生、成长、婚嫁与相夫教子,所有她们在深闺中默默走过的生命历程,在该书中进行了深入的揭示。 该书还系统记述了各个历史时代,女性的服饰妆容、闺房陈设、男女性事,以及士妓风流的真实情状,第一次打开了一部被遮蔽或被忽略的闺阁与脂粉文化的简明历史。
  • 中国巫术史

    作者:高国藩

    本书为“中华本土文化丛书”之一。巫术,作为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本书主要内容是以敦煌巫术为轴心,考察和探索了我国从古到今的各类巫术流变史。中国巫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它始终伴随着各个朝代统治阶级的爱好与专宠而发展,在这部全景式的中国巫术史里,作者着重于对“巫文化”的探讨,因此,本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更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 酒牌

    作者:陈洪绶

    酒牌,又称叶子,起源于唐代的叶子戏,至明清而大盛,是古人饮酒行令以助兴的佳品。本书选《博古叶子》、《列仙酒牌》、《酣酣斋酒牌》,为现存酒牌中代表作品,与酒牌常用的《水浒》、《西厢》题材不同,其中名贤神仙故事或有生僻,故逐一解说,并将其中题铭与行酒约令一一辨明。且图文并茂,有深邃的文化内容,给饮宴融入了浓浓的文化意趣。
  • 汉族风俗史(共5册)

    作者:徐杰舜 编

    本书以叙代史的形式、大文化为背景,论述了中国汉民族风俗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从先秦到汉末,从隋唐到民初,中华大地五千年的历史,被深深地扎入汉族的血脉中,把它化成风俗民情,植藏在心里。观看汉族——这个长久居住在中华大地上庞大的民族的风俗变迁,就能大致上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进程,汉族风俗史,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泱泱大国传成五千年精神的历史长卷。
  • 小玩意

    作者:约翰·马克

    《悠享优阅图文馆:小玩意》可称为是由大英博物馆资深馆长领衔的人类探索丛书。这些著作通过对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寻常物件的研究,承接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探寻的亘古命题。透过这些常见的物品,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人类不断挣脱束缚、超越现实的执着与坚韧。
  • 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作者:朱瑞熙,张邦炜

    宋辽西夏金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此期间,中国人风俗的变化主要有四项。一是居室从席地跪坐转变为垂足而坐,引起礼仪和家具等一系列变化,女真人传入的炕在北方开始逐渐普及;二是在衣料方面开始了棉取代传统的丝麻的漫长过程;三是大量用石炭作为民用燃料;四是汉文的口语化,以及标准语开始由洛阳话向今北京话的漫长转变进程。当时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城市的发展,市民即坊郭户的壮大,造就了文娱体育生活的丰富和活跃。说唱、杂剧、舞蹈、杂技、武术、相扑、足球、斗禽虫、双陆、骰子等,呈现了万花筒般的奇幻迷离。节日的多样化和节假日消费,至宋均盛。契丹人嗜食野味,而羊肉是宋宫肉食之尊。丝织品和绵冬服是常见衣装,而棉布和棉袍反而是稀珍物品。贵妇是乘牛车出行,而不是乘马车或驴车。 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宋、辽、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交通、婚姻、宗教信仰等,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生活史专著。
  • 云缕心衣

    作者:潘健华

    本书跳开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仑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 该书突破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 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外衣严谨服制的一种浪漫隐秘图像。 此外,更吸引学界与艺术界眼球的是,该书汇集了大量作者与欧迪芬集团多年来收集的中国古代内衣文物图片,极其珍贵,基本都为首次面世。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作为长期被学界与艺术界所忽略的一个研究盲点,该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筚路蓝缕开创之功,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文物图片,必将引起学界与艺术界的震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写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书中所涉的诸多中国古代内衣的历史文化因子与穿越时光而不老旧的鲜活设计元素对中国服装界乃至艺术界保持其民族性与世界性,也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 中国古代巫术

    作者:胡新生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对中国古代曾经盛行的典型的巫术(即被用于直接控制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进程的那类巫术)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具体说来,本书所涉及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为中国古地揭示了每一类巫术的总体特征和内在联系;对各种巫术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作了详细的考察;对一种巫术能够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它对中国古代其他人文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作了比较系统的说明……
  • 四方五味

    作者:王祥夫

    《四方五味:中国民间饮食文化散记》内容简介:“饮食”之重要乃在于每个人要想活着就必须吃饭。所以“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最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不是为了吃而活着,但人要想活着就必须吃。 这本小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凡七十三篇都与饮食有关,而且是随记性的,大致是吃过什么而又有兴趣就记下来,竟成不薄的一本。
  • 市井博物

    作者:郭伯南

    《饭后茶余谈文化:市井博物》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传统悠久而丰富,宛如浩瀚的星空,许多文化传统的起源或神秘,或有趣,或充满传奇。“饭后茶余谈文化”丛书采撷了星空中的几颗璀璨之星,带你领略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 慈禧太后亲自监制的胭脂,是用什麽材料制成的?诸葛亮以“羽扇”指挥三军,那把 “羽扇”究竟是怎样的?人类在多久以前开始用牙签剔牙?最早出现的枕是角枕?最早的筷子是青铜制成的?最早的驿传是用甲骨文记载的?你知道王安石与走马灯的故事吗?…… 《饭后茶余谈文化:市井博物》介绍了枕头、伞、扇子、木屐、筷子、蜡烛、走马灯、胭脂、牙签、历法、邮驿、货币、度量衡等物事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 拈花

    作者:薛冰

    瓶中插花,盆中养石,虽是寻常供具,实关幽人性情。若非得趣,个中布置,何能生致。——明·陈继儒 插花、挂画二事,是诚好事者本身执役,岂可托之僮仆哉。——明·高濂 瓶花妥帖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清·龚自珍 本书主要是介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及花道。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花艺展示和技法,中国古代传统插花,又名“瓶花”,有着独特的传统和讲究,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的插花理论和插花文化史,对插花艺术的源流和意趣,都有独到和详尽的阐发。 所谓花道,其主体并非花材或插花作品,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创作。 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以求达到“静、雅、美、真、和”的意境,首先是一种道意;目的在于逐步培养插花人的身心和谐,培养插花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日本花道先后产生了多种流派,每个流派虽各有千秋,但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当代插花也认为,插花是用心来塑造花型、用花型来传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它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生遭遇插花,是极寻常事。寒舍中高矮方圆几件瓶罐,应时换季,插数枝银柳,一把野菊,不过随手摆布,顺眼即好,无所谓技艺,更惶论流派。就拈花入瓶这基本动作来看,随意插花以自娱,与任何顶尖的花艺、花道表演,并没有什么差别。差别只在于程式的有无。 插花的本旨,是各人按照自己的心意,重新安排花卉的形态与组合。人以万物之灵自居,惯欲令天下万物,皆为我所用。伟人以改造世界、改造他人世界观为己任;穷酸文人则只能改造些野草闲花,或曲折为盆景,或剪裁为瓶花。人心不同,性情各异,所爱非一,本来无所谓程式;然而正是程式的出现,完善、打破与重建,使插花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 微读节气

    作者:朱伟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随笔谈天说地,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新解读,又是在现代生活中返朴归真的新经历。 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朱伟先生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必备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上千次的转发和评论的背后,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 《微读节气》一书配以“网络最美节气图片”摄影师青简的作品,用现代的镜头画面感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美妙,使洗练、大气的文字有了水墨似的画面效果,而这些画面其实就在我们每天有滋有味的日子里。 《微读节气》是作者两年来对天气、草木变化的细心观察与亲身经历,集实用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是一本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
  • 香识

    作者:扬之水

    《香识》为京城才女扬之水的品香之作,兼论香诗与香事,分“莲花香炉和宝子”、“香合”、“两宋香炉源流”、“印香与印香炉”、“宋人的沉香”、“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琉璃瓶与蔷薇水”七篇,主题集中,考论精练,彩图丰富,香味四溢,令文人小资倾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