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读书》

  • 启蒙之星辰

    作者:《读书》编辑部 (编)

    启蒙,来源于法语的lumière,本意就是“光亮”。三十年前,思想界上承先贤未竟事业,再开启蒙的进程。思想的风云雷电,跃然纸上;文化的古今中西,汇聚笔端。从哲学致思的趋向到社会文化的转型,都经历了理性的一一辨析。在缀满璀璨群星的中国思想天幕上,《读书》只是一颗小小的星辰,有幸躬逢其盛,却也映现出时代的明暗光晦。本书选编了《读书》杂志从1979年创刊到1994年的经典文章,如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金克木的《〈日本外交史〉读后感》、张维迎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周国平的《智慧的诞生》、倪康良的《一时与永恒》等等,这些文章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意义,即使到今天也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 一灯风雨

    作者:《读书》杂志

    读书人与读书杂志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路行来已整三十年。精选结集三十年间杂志所刊涉及古今中西、谈论书林掌故、普及版本知识、记叙书人书事的文章,既有助于文化史研究,又祈愿能以此见证和纪念这永不磨灭的书人情结。
  • 旧锦翻新样

    作者:《读书》编辑部 (编)

    旧锦翻新样,ISBN:9787108037992,作者:《读书》编辑部 编
  • 现代的悖论

    作者:《读书》编辑部 (编)

    自欧风东渐,现代性以疾风暴雨之势在中国登场,古老的东方社会发生了大变化。若自其变化而观之,古代与现代之间诚然存在断裂;而若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盈虚如彼,而卒莫消长”。或许,这就是现代悖论所在。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到底层社会的万家优乐,宏观如须弥山,微观如芥子尘,现代性的悖论,也引发了思想界的一连串悖论……本书选编了《读书》杂志1995年到2009年是思想评论经典文章,包括葛剑雄的《乱世的两难选择》、崔之元的《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温铁军的《“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吴敬琏的《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冯象的《正义的蒙眼布》、李泽厚的《课虚无以责有》、江平的《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王跃生的《全球化时代的“山寨现象”》等等,均为思想评论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文章。
  • 《读书》三十年·光盘版

    作者:读书编辑部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 亚洲的病理

    作者:《读书》杂志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已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本书从《读书》中精选了一些有关 亚洲近现代历史、亚洲的主体性、底层民众、中日关系、华人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亚洲国际政治等多方面问题文章。可供读者在思考相关领域问题时,用作参考。
  • 灵蛇之珠

    作者:《读书》杂志

    古今中外文章家都把“雅洁”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读书》创刊伊始便反对那种冗长空洞的八股文风,大力提倡写短文,写言之有物、能小中见大的文章。三十年来,先有“笔谈”的设立,后有“短长书”承接,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怀荆山之玉,发表了大量缩龙成寸、有尺幅千里之妙的短文,如今回首,岁月的尘沙,并没有湮埋这些“小文章”的光华,反似陈酒,越陈越香。萧乾先生《一封信引起的感触》,说一个使用不妥的词,反省着被冻结的思想,使人不能不对作者肃然起敬;吴福辉《京海两难》,将三十年代那场“京海论争”,写得绘声绘色,夹叙夹议之中,实在是警醒当今世人。
  • 改革:反思与推进

    作者:《读书》杂志编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迂的见证者。 本书主要反映这些年《读书》围绕中国的经济改革所作的关于三农问题、国企改革问题、经济与道德和公平与效率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与争鸣。
  • 《读书》现场

    作者:《读书》杂志编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想为已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读书》见证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同时也不断参与到各种问题——文化、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讨论之中。通过本书收集的各种专题讨论,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在变革年代的思考和论争。
  • 《读书》十年(三)

    作者:扬之水

    本书是《〈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三册,记叙作者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至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五日调离《读书》编辑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另附录关于《读书》杂志的旧文两篇.最后为全三册的人名索引,收录人名一千二百个,以方便读者检索.
  • 星斗焕文章

    作者:《读书》编辑部

    爱《读书》的作者读者称赞她有一种特别的文体,名之曰“《读书》体”,特别在哪里?解释起来似乎很难,不过,《读书》的文章读多了,大约就能领会其要义。其实,前后三十年,文体不可能没有变化,但是那些脍炙人口的美文,却会超越年代和文体,长久地刻在读者的心里,留存在世间。既是“《读书》三十年精粹”,自然就离不开书,本书分为“灯下品读”、“心香忆故”、“书里春秋”三部分。“灯下品读”是品味诗书之精妙;“心香忆故”是因书而谈人;“书里春秋”则是书海泛舟的恣肆和其乐融融。金克木《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读杨绛《洗澡》一书,属“灯下品读”;汪曾祺《又读<边城>》,是评介了沈从文因写《边城》而身背“罪名”和他的艺术见解,属“心香忆故”;资中筠《清华园里曾读书》则讲当年挑油灯夜读,却不是为了考试等等关于书的故事……即使是80年代的文章,而今读来依然亲切,依然获益匪浅。
  • 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

    作者:《读书》杂志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迂的见证者。 “全球化”在今天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但是,对于正在加快进入世界一体化过程的中国来说,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全球化的世界将向我们展示出什么样的前景?本书中关于如何看待今日和未来世界的精彩讨论,表达了作者们重新构建和影响世界图景的努力。 本书研究了今日和未来世界的“全球化”问题,表达了作者们重新构建和影响世界图景的努力,具体收录了:《起火的世界》、《数量优势下的恐惧》、《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被规制的市场》、《破除自由贸易的迷思》、《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等文章。
  • 《读书》十年(二)

    作者:扬之水

    作者曾于1986年12月15日至1996年4月15日任《读书》编辑部编辑,当时的《读书》杂志正处于黄金时期,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界动态的晴雨表,一度为国内读书界瞩目的中心。书稿以《读书》编辑部的日常事务、编著往来为中心,从作者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当时与《读书》发生往来的知识界 的种种情况。书稿以编辑部日常活动、编著往来等为主要内容,但并非简单的工作日志,而是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有叙事,亦有议论和感想。对于一些过世的老学者,本书的一些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则具有言行录的性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书中另收入人物照片、往来书札等插图近五十幅。已出版《〈读书〉十年》的第一本,本书1991年—1993年是第二本,第三本(1994年—1996年)将陆续出版。
  • 逼视的眼神

    作者:《读书》杂志 编

    《逼视的眼神》从一个有限的侧面反映了九十年代以降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认真探索。如今许多人在一种怀旧的气氛中回忆八十年代,也常常有人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加以对比,说明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思想热忱。然而,我们的“小小十年”真的那样贫乏吗?这是剧烈转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时代,但这也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真诚地投入思想探索和社会实践的时代。相较于八十年代对于西方的崇敬,这个时代的思考中渗透了新的文化自觉;相较于许多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颓败,中国的知识分子力图重整思想的旗帜,建立批判的阵地;相较于过去时代的声调相对单纯的讨论,这个时代的思想空间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声音。这套小小的精选集是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社会的大转变时代的见证,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中勤奋探索的侧影。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小小十年”埋藏着未来的种子。
  • 不仅为了纪念

    作者:《读书》杂志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迂的见证者。 知识分子——不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始终是《读书》关注的焦点之一。本书精选了十年中所发表的部分有关文章,意图展现一个世纪中知识分子的存在与社会演变的关系,既为了纪念逝者,也为了留住对历史的记忆。 本书精选了十年中《读书》所发表的部分有关知识分子的文章,具体收录了:《寂寞身后事(记梁启超)》、《蔡元培与北大》、《孤桐老影(记章士钊)》、《激情的归途(记闻一多)》、《江河万里(记黄万里)》、《后摇篮曲(记钱伟长)》、《翁文灏的六十年 》等文章。
  • 《读书》十年

    作者:扬之水

    作者曾于1986年12月15日至1996年4月15日任《读书》编辑部编辑,当时的《读书》杂志正处于黄金时期,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界动态的晴雨表,一度为国内读书界瞩目的中心。书稿以《读书》编辑部的日常事务、编著往来为中心,从作者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当时与《读书》发生往来的知识界的种种情况。书稿以编辑部日常活动、编著往来等为主要内容,但并非简单的工作日志,而是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有叙事,亦有议论和感想。对于一些过世的老学者,本书的一些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则具有言行录的性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书中另收入人物照片、往来书札等插图近五十幅。本书为《〈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一本。第二本(1991年—1993年)、第三本(1994年—1996年)将陆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