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随笔

  • 边城凤凰

    作者:蒋子丹

    位于湖南省西部凤凰县城,是一座万山环抱的小城,在历史上由于其处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区域与东部楚汉文化交汇点,形成了它独特复杂的巫傩文化特征。又由于明清以降凤凰一直是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统治的政权机构所在,史称“边城”。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古城从建筑格局到地方人物个性都打上了军旅的印迹,楚人的浪漫情怀和游侠兵勇的骁勇气质相结合,成就了小城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走进今天的凤凰城,人们会觉得它似乎已经溶入了与中国任何小城镇一般无二的世俗生活。只是不要忘记了,凤凰是个有着丰富历史蕴藏的地方。那个叫作历史的东西,看上去仿佛沉睡在文字为它编织的眠床里,然当你顺着它的指引走近一座城池一个民族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物,并将感觉的触角深入到它们的内心时,奇迹发生了。你会听到无数你不曾经历的故事,被城过千古流淌的江水娓娓道来,故事中那些你从未谋面的人物,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行走如故,嘻笑怒骂如初,莫名的气息从旧墙头的衰草里升腾起来,伴着渐渐暗淡下去的日影飘浮在空气里。你应该知道历史复活了。 这是你与这座城的缘份。 在一座充满历史的古城里怀旧,还有什么样的旅行比这更有意韵?
  • 惊异是美丽的

    作者:铁凝

    《惊异是美丽的》收录了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60篇散文精品。铁凝的散文生活气息浓郁,文字中饱含对生活的情意、坦诚以及悲悯,而同时又时不时地能带给读者猝不及防的精彩与撞击。让人感受生活的温暖与美好的同时,又轻松地撕开生活中丑陋的一面,带给我们强烈的智性思考。 “我对世界所知甚少,却顽固地相信,当你能够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有自在,你就一定会成长。” “孤独可能需要一个人呆着,像葛丽泰·嘉宝,平生最大乐事就是一个从呆着。想必他是体味到,当心灵背对人类的时刻,要比在水银灯照耀下自如和丰富得多。”
  • 偶像的黄昏

    作者:傅国涌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份报纸或者一所大学,等等。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承载了过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历史、文化与道德的场域中充满张力,并在大众传媒的合力策划中被推上历史文化的顶峰。 我们只是怀抱着一个简单的信念:时代所给予的道德光环必然得接受时代的严正评判。在这个信念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坚强地说:“我不害怕你们剥我的皮,因为那下面,都是鲜红的血肉。”……
  • 绿天

    作者:苏雪林

    本书选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及学者苏雪林的诗歌、散文,约十万字,如《绿天》、《青春》、《林琴南先生》、《我们的秋天》、《中年》、《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编选的同时力求使今人尤其是大陆的年青一辈读者能够对苏雪林有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书另一大特色是与诗文相应生辉的是加配一些历史照片及一些写意图,同时配以相关的说明文字及背景资料,如求学北京女高师、与鲁迅的恩怨、留学法国、执教台南等,使读者对作者的生活及文学活动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相关文章也能有一个更深入的领会。
  • 石评梅散文选集

    作者:石评梅

  • 汪曾祺:文与画

    作者:汪曾祺

    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他写字、画画,也写过不少谈书画的文章, 都是本书所选。其文之冲淡隽永自不必言,而书画之飘逸也尽可从书中细细体悟。本书还兼选部分谈家事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汪曾祺之为汪曾祺,也是有其家学渊源的。
  • 各自的朝圣路

    作者:周国平

    专业从事哲学研究的周国平博士在央视《读书时间》中说,搞哲学大致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创建新的哲学学说、体系、流派,像康德、黑格尔们那样,他自认“不是这块料”;二是当作学问来搞,研究哲学中的某个小领域,某个范畴,他是吃这碗饭的,“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要做一些”;三是把哲学当作对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感悟和思考,并以合适的方式把这所悟所思表达出来。“在这方面,我觉得散文对于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印象中,周国平仅在广义上才承认自己算得上是个哲学家,言辞谨慎。倒是对“思想者”,他有过一个定义:第一,拥有既具根本性又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重要精神意义的问题;第二,拥有既具哲学性又真正属于自己的眼光。周国平不曾自诩,但他已然是一个深邃的思想者。 《各自的朝圣路》是周国平前几年发表散文的结集。关于书名,作者解释说,一是因为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几乎都是读了那些精神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二是因为自己写作时心中常怀想着那些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 周国平说,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读写对于任何一位作家乃至业余习作者来说,都是无须赘言的基本活计,但不少人对其重要性的排序及其神圣感却缺乏全面的认识,在周国平看来,读书和写作两者中,读书始终是第一位的。写作固然使他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他说,“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的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有用的书”,周国平更爱读所谓闲书,也即“无用的书”。他觉得,读“有用的书”固然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对此,他的惊骇之言―――“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真正的好书,都无一例外地真实记录了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一本好书的诞生,就是一次心灵的朝圣,这种朝圣是作者的,也是阅读者的。《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是我先于文集出版即已欣赏到的文章之一,也是文集中我最为喜欢的篇什。这篇文章就是周国平对阅读史怀泽《我的青少年时代》的感想记录,篇名即援引史怀泽的话。周在文中写到,“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正是阅读,引发了周国平与史怀泽思想的共鸣,以及精神上的“惺惺相惜”,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升华和展开;“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 作为一位散文作家,周国平是非职业的,却是出色的。对于写作,他主张“对自己说话”。他崇尚一种真正自由的写作心态,相信,不为发表而写作,是具备这种自由心态的必要条件。对时下极其流行的小散文,周国平不客气地归纳出了其模式:小故事+小情调+小哲理。模式化的小散文是最容易写的,也易于在大众报刊发表,这些泛滥的小散文们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读了很多,却无法给人留下确切的印象。周国平无意于此,并且“确信这种东西是有害的,它们会使读者的感觉和理解力趋于肤浅,丧失了领悟生活实质和社会真相的能力。”因此,他“拒绝加入今日的小散文合唱”。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占有重要一席,其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是那些急功近利、好为人师、胡乱解读和“感悟”生活的作坊匠们无法企及的。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他“不时髦的读书”观和无功利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孤独却执著的跋涉,值得我们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