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陈子善

  • 张爱玲的风气

    作者:陈子善

    本书是国内著名“张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的一册,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前所未有地汇集了1949年以前社会各界,包括傅雷、胡兰成、柳存仁、李君维等知名人士,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看法和态度,文章见解独到、品评深刻。看完此书,既能深入了解这位才女及其作品在解放前的真实状况,也可感受到当时社会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重视和关爱。
  • 这些人,这些书

    作者:陈子善

    收录在这部学术随笔集中的文字,写作时间跨度很大,最早的完成于1984年,最近的则是今年的新作(其中部分篇章选自作者的旧著,但都依据新的资料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大都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回忆作者所接触过的前辈作家、学者,记录与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二是讨论作者所阅读和编选的一些书和若干相关话题,评说读书藏书的方方面面。 本书作者是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台港文学研究的,因此,在撰写本书中的文字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人、这些书置于文学史的视野之下加以考量、加以探讨,虽然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并非全面的评价;虽然可能感性的描述多了些,理性的分析少了些。事实上,本书上辑和下辑前半部分谈论的人和书,大都早已进入文学史了。尽管本书并非学术专著,并非高头讲章,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自以为还是提供了新史料,提出了新看法。于是,本书就命名为《这些人,这些书:在文学史视野下》。
  • 迪昔辰光格上海

    作者:陈子善

    《迪昔辰光格上海》是城市文化丛书系列之一。“迪昔辰光格上海”是上海话,即“那个时候的上海”,讲述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而且是文学的上海,文化的上海。书中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辨析,来把握上海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空间,来重绘上海的文学和文化地图,诱发对上海都市/社会/文化/人的未来想像和深度思考。 “迪昔辰光格上海”是异常丰富的,是十分迷人的,作者只是回顾和描述了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一小部分,远非全部;即便是文学和文化方面,也还只是一小部分,远非全部。“迪昔辰光格上海”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是可以而且应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断言说的。
  • 沉香譚屑

    作者:陳子善

    陈子善:沉香谭屑 我喜欢用“沉香”来形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2005年9月张爱玲逝世十周年纪念之际,我编选了一部她的集外散文、电影剧本选,书名就叫《沉香》。而这本《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和创作考释》是我继《说不尽的张爱玲》、《看张及其他》之后研究张爱玲的第三本书,也以“沉香谭屑”命名。 张爱玲1940年代蜚声上海文坛,到1980年代“重返”中国文坛并大获好评,其间相隔了约四十余年。这与她推崇备至的《红楼梦》从创作到被文学史家认识并肯定其不朽价值相隔整整一百二三十年比较,还真是小巫见大巫。由此可见,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不管遭受怎样的冷落和埋没,终究会被文学史家所发掘,堪称文学史上的“沉香”,而就这一点而言,张爱玲也比曹雪芹幸运。 时至今日,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已然确立,“张学”也已蔚为大观,那么,张爱玲可不可以批评呢?当然可以批评,应该批评,十分需要深入细致、鞭辟入里的有创见的分析和批评,就像对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一样。但是,需要提醒和强调的是,正因为张爱玲是文学家,对张爱玲的批评也理应在文学的层面、在学术的范围内展开,而不是其他。否则,一些问题将永远纠缠不清。这是我这些年研究张爱玲的切身感受。 从2004年到现在,发生了许多与张爱玲有关的事,电影《色,戒》的拍摄和上映,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小团圆》终于刊行,长篇小说《易经》、《雷峰塔》英文版和中译本相继问世,集外文《天地人》、《炎樱衣谱》、《郁金香》和《年画风格的<太平春>》陆续被发掘,遗稿《重返边城》、《异乡记》和张爱玲与宋淇夫妇通信选《张爱玲私语录》整理出版,几乎每一次都引起海内外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如何理解和评估张爱玲的晚期风格,更是众说纷纭。我才疏学浅,除了《小团圆》和《异乡记》推出后写过几篇不像样的考证性的评介外,还来不及对《易经》、《雷峰塔》等新“出土”的张爱玲后期作品认真研读,作出反应,但我还是希望这本《沉香谭屑》能对“张学”的拓展和深入略尽微力。 我已经很久未请前辈为拙著题签了,因为不愿给年事已高的我所尊敬的前辈增添麻烦,但这次却是例外。早在四年前,我就请“张学”研究先驱者—年届九十高龄的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家吴小如先生题写了《沉香谭屑》书名,自以为这是别有意义的。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人在北平的小如先生读到张爱玲的《传奇》和《流言》,各写了一篇书评予以推荐,可谓慧眼独具,空谷足音。他写的《传奇》评论以“少若”笔名发表于1947年5月17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四十一期,成为1940年代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重要文献,也使1946—1949年间中国北方的“张学”研究不至于一片空白。当时的《益世报·文学周刊》正是沈从文先生主编的。小如先生2007年5月13日致我的信中说: 弟初写张爱玲书评时,已是张失意之始。盖抗战一胜利,张即受歧视矣。自信当时亦二十许人,而眼力尚不差,故四五十年后,拙作书评尚未过时。此间舆论对张,始终毁誉参半,弟已不再置喙。目前文坛,与学术界、教育界、艺术界皆是非颠倒,难说真话。先生对张能锲而不舍,已极难能可贵。而自1945—1948年,以弟亲身经历,似犹以宽容兼顾态度为主流。沈从文师对张爱玲,并非正面赞誉者,而弟评《传奇》小文,即由从文先生亲自编发于《益世报》文学副刊……为先生题书名,虽是友谊情深,同时亦是一种表态也。想先生能察之也。 之所以把小如先生为《沉香谭屑》题写书名的原委公开,一则这是一段可宝贵的文坛史料:二则可以借此证实“张学”研究史的曲折进程。至于小如先生对后学的期许,我自当作为最大的鼓励和鞭策。 作者系上海知名学者
  • 捞针集

    作者:陈子善

  • 沉醉春风

    作者:陈子善

    本书稿以陈子善老师对郁达夫的研究为重心,收集了陈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郁达夫、叶灵凤等创造社诸子研究的若干篇文章,包括挖掘的新史料、交往轶事及发现的诸多佚文、信札等,不仅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而且无论从题材内容到运笔风格,可读性极强,对普通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雅俗共享的畅销书类。
  • 素描

    作者:陈子善

    这本小书是对我所认识的若干位中国文坛学界的前辈和同代人的“素描”。我的“素描”,只记下了我所感受到的他们的音容笑貌,我所体会到的他们的道德文章的某些侧面。而且,只能是某些侧面,绝不是全面评价,深入阐述,这是文学史家的论题,我则只有“素描”而已。当然,想借此发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坛史实,提供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线索,这样的野心也是有的。   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我反其意而用之,总有“书名是别人的好”之感。这本小书起名“素描”,开始还有些自鸣得意,后来才想起这书名前人早用过了。上个世纪有“钱封面”美称的新文学书刊装帧设计家钱君匋先生在1931年就出版过散文集《素描》。好在他老人家宽厚,泉下有知,当不会责怪我袭用了他的书名罢。
  • 雅集

    作者:陈子善

    《雅集》是陈子善先生最新的文集。涵盖了鲁迅、周作人、新月派、张爱玲、钱锺书、郁达夫等重要的现代作家与流派。在陈子善的研究与书写中,名人、大家不再是冷冰冰的故纸堆中人,其风貌与情趣都跃然纸上。陈子善先生所做的研究就是逐步追寻到作家与作品的面貌,恢复真实的历史,同时将使之变成一场有乐趣的体验。
  • 看张及其他

    作者:陈子善

    本书是一册精致的读书随笔小集。作者陈子善先生,是三十年来大陆研究、发掘张爱玲其人其作的第一人。他的文字,善于在史料的钩沉中生发读书之趣,一向得读者喜爱。本书中,他把最大的篇幅给了张爱玲,涉及这位深受海内外推崇的民国才女作家的生平、创作及佚作的发掘考订等。另外,亦有多篇关于叶灵凤、陈从周、周作人、金性尧、彭燕郊、谷林、季羡林等前辈学人、作家的文字,寄以深情,感慨在焉。
  • 说不尽的张爱玲

    作者:陈子善

  • 夏日最后一朵玫瑰

    作者:陈子善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学术史上,施蛰存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作为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编辑家,施先生在新文学进程中的众多建树完全可以用“杰出”两字来形容;作为唐诗研究家、词学研究家、金石碑版研究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施先生的学术贡献同样令人瞩目。所谓“四窗”,每一扇窗都是如此灿烂辉煌,以至今人要研究施先生,不能不感叹“北山”的博大精深,难窥堂奥。虽然近年来海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施先生的成果,包括访谈录、专著和评传等问世,但严格来说,施蛰存研究还起步不久,还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有待开拓。本书汇集了海内外各界学人纪念施蜇存先生的文章,有施先生的文友、同事、学生乃至素不相识的读者对他的音容笑貌的描绘,对他的道德文章的追述。尽管这些生动的回忆以施先生中、后期的大学教学、文学著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为主,仍提供了不少新鲜的第一手史料,将对施蛰存研究的深入会有所裨益,有所推动。 《夏日最后一朵玫瑰》收入施蛰存先生的文友、同事、学生乃至素不相识的读者对他的音容笑貌的描绘,对他的道德文章的追述,其中有些文字是专为本书而写的。尽管这些生动的回忆以施先生中、后期的大学教学、文学著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为主,仍提供了不少新鲜的第一手史料;尽管由于时间和语境的不同,书中若干回忆存在说法不一、看法各异的情形,本书对施蛰存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所裨益,有所推动,却是完全可以预期的。2003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庆祝施蛰存教授百岁华诞文集》,书中有不少深情回忆施先生的文字。限于篇幅,本书只能从中酌选个别篇章。读者如有兴趣,可进一步参阅该书。
  • 发现的愉悦

    作者:陈子善

  • 研讀張愛玲長短錄

    作者:陳子善

    導演李安拍出她筆下驚心動魄的《色,戒》; 《小團圓》的問世讓眾人揣測她的私密生活; 她曾奇裝異服,引領時尚風潮;卻對書寫下筆含蓄。 曾說「出名要趁早!」的她,用文字蠱惑讀者,安慰了眾人芳心…… 「張學」專家陳子善教授既研究又考證,意外發現張愛玲鮮為人知的另一面。除了有張愛玲生前的手稿出土,如《鬱金香》;也從中得知懂得書籍裝幀的張愛玲曾設計自己第一本書《傳奇》書封;而常德公寓裡的生活則是她寫作的養分。時尚的她與朋友炎櫻合夥開設服飾店,寫下她對時裝的獨到見解〈炎櫻衣譜〉;更有多封她與文友往來談論書寫《小團圓》遇到瓶頸的書信手稿,以及她為了答謝友人而親手選購的禮物和賀卡,呈現出張愛玲的多樣面貌。
  • 不日记

    作者:陈子善

  • 钩沉新月

    作者:陈子善

    本书稿以陈子善老师对徐志摩、梁实秋等新月派的研究为中心,收集了陈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新月诸子研究的若干篇文章,包括挖掘的新史料、交往轶事及发现的诸多佚文、信札等,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本书稿所收文章均为已经发表于海内外刊物、报纸上的短文,虽然这些文章都是严谨的学术考证文章,但文章无论从题材内容到运笔风格,可读性极强,对普通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雅俗共享的畅销书类,具有出版价值。
  • 爱黄裳

    作者:黄永玉,黄宗江,李辉,傅月庵,陈子善

    本书为2006年6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召开的“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黄永玉、邵燕祥等文章四十多篇。
  • 你一定要看董桥

    作者:陈子善

  • 张爱玲丛考

    作者:陈子善

    为纪念一代才女张爱玲逝世二十周年,著名学者、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教特别授推出张爱玲研究文集《张爱玲丛考》。该书收录作者数十年来研究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考证和研究文章近百篇,重新加以校订和增补,涉及张爱玲研究的各个方面,如张爱玲集外文、笔名发掘和考证,部分作品版本考证和文本分析,张爱玲若干生平经历和文学活动考证,她的书信、绘画作品考证,等等。
  • 作别张爱玲

    作者:陈子善

  • 文人事

    作者:陈子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