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文化

  • 就是爱杭州

    作者:艾莉

    《就是爱杭州》以专题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杭州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历史底蕴、标志性的城市景观、特色的生活方式等内容。书中的信息实用,文字与图片极具欣赏性,让你看过之后不由自主爱上杭州。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就是爱杭州(修订版)
  • 纵情现代

    作者:王受之

    本书经过从西方到东方的现代建筑之旅,作者从建筑史学角度,透视建筑的表面、技术层面和每个细节,而深入精神内核。
  • 小镇:精神魏玛

    作者:吕林编

    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的、文化的、童话的魏玛,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一个历史的、现实的、将来的思考:我们究竟需要的是一个桃花源呢,还是一个大都市?这就像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辩论题,只有历史能够做出回答。
  • 為當下懷舊

    作者:葉蔭聰,主編︰馬傑偉﹑吳俊雄

    「文化保育」的出現,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但絕不是「時移世易」那樣簡單,當中包括政治角力、政治經濟變動、社會及文化變革運動等。換言之,「當下」的變化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過去」,不論是集體記憶、保存歷史建築,以及保護社區文化。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以至中國與全球,「當下」正發生的一些變動,令我們與「過去」之間,出現了新的關係。本書勾劃文化保育在現代西方及中國的演變軌跡,分析「世界文化遺產」制度在中國實施的情況,並從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等保育運動經驗,以及市區重建策略的轉變,探討身份認同與香港的保育制度。
  • 城市与城市文化

    作者:德波拉·史蒂文森

    《城市与城市文化》(英文影印版)首次从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的双重视角探究了城市与城市生活。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本书展示出物质的、挣扎中的“真实”城市和经过再现的、“想象的”城市在构建城市文化的过程中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本书首先比较了乡村和城市的不同,讨论了对城市的构想和对城市文化进行概念化的路径。作者又进而考察了几种重要的城市与文化发展趋势的含义,诸如运用艺术与地方文化来构建新的城市形象,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塑造现有的环境和学术探索取向的方式。本书还考察了城市景象在电影、文学、艺术和流行文本中的“再现”如何影响了主流观点,即一些特定的城市空间——包括内城、城市滨水区以及所谓“全球城市”应当有怎样的外观和功能,应当给人怎样的“感觉”。
  • 上海往事

    作者:西坡

    豆浆是饮食店必备的常馔,只是它并不像大饼油条那样供应充足,记得要吃豆浆者必须趁早,一般在七点以前还能凑合,之后便告售罄。如果你不怕涩喉咙,也许还有一些高比例豆腐渣含在其中的豆浆,浅浅地覆在豆浆桶底上。   点心店的豆浆都是靠专门的豆浆制作供应商提供,点心店只负责兑成甜浆或成浆。甜的,在淡浆里加糖便成;成的较为复杂,里面有油条、虾皮、紫菜、辣油等。淡浆三分,甜浆四分,成浆五分,层次分明,一般不吝吃上成浆的,可看作是有钱一族。淡浆和成浆,只差两分钱,很多人就是喝不起。   怀旧,是一个人逃脱不了的人生过程,这和观念、品质、学识等等没有关系。如果说人家的怀旧还带着一点欣慰和快乐的话,作者的“怀旧”,则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否定——对那些失去理性岁月的否定。但愿读者能够看得出来。
  •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作者:单霁翔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研讨并创新了如下视点:第一章城市文化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第二章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第三章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第四章国际社会关于“城市文化”与“文化城市”的探索与实践、第五章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第六章城市文化特色重塑与文化城市建设、第七章城市文化理想升华与文化城市建设、第八章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发展路径辨析。
  • 城里

    作者:舒可文

    城市是一个活物,城市文化不是一手建设的,而是生长起来的。她的生长自有她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的土壤和气候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的魅力。——舒可文 城市乌托邦的理想,总是要丢掉社会人群,丢掉记忆,依据对并不清晰的未来图景来张望重新组织的空间、设计环境,而真实的生活价值来自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死去的亲朋邻里,因为他们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生活价值不仅来自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也来自在生老病死的日常事务中与环境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细密联系,所有这些构成了人获得情感满足与和谐安全感的重要根源。好的城市应该对这些有所回应。 新的城市给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准则和人性理解,来自以往生活的判断在流行的城市理想面前被压缩变形。城市中人们如何在自己生活的逻辑之外,重新组织自己的情感内容,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局部变化,描述了重建中的城市形态。
  • 青岛蓝调

    作者:王占筠

    海与这个城市抱得异常紧。海岸扛着日常的开支,几进几出。城市的气氛沿海铺展开来,向东向西。自然结合人文,沧海桑田以后,海岸更加多情。   青岛蓝调,这里从前就有一座城——带着欧陆的优雅,带着历史的刻度;动静相宜,喜忧参半。 现在,更多重城市继续在它之上建造。在清晨和黄昏的一些瞬间,你偶尔瞥见往昔的痕迹;更多的时候,代可以感觉到未来图景浮动在地平线上——生活正带着你飞奔前去。 于是,你看见:事物变换凸现,永不停步;潮流相互碰撞,层出不穷;种种力量争相涌现,无数时髦持续爆炸;时间改变着速度,空间缩短了距离。 你看见了——进行式的青岛,丰盈的青岛,蓝色的青岛,时尚的青岛。
  • 潮爆中國 CHIC CHINA CHIC

    作者:李照興

    2008,A year of Chinese significance。 每個人都在期待。沒有人可預知。北京奧運,會像東京與首爾奧運一樣,從此把主辦國提升為現代世界的領軍者嗎?當「中國紀元」、「大國崛起」的說法喧鬧高揚,在宏偉的大進軍之下,城市真切的生活現況究竟如何? 2008 年所以重要,因為這國家要成為世人焦點。還因為在這急迫的巨變中,2008年像一個加速器的盡頭,過往早分飛消逝,未來卻快得不可預期。一切都要爆發了!為了捕捉這急激劇變的時代,留住不能留的時人物誌,作者李照興緊緊跟隨2004 至 2008 年這個國家最超速廣泛的城市發展。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在中國迅速發展超速膨脹的比賽中,聚焦中國,解讀中國;在這富盼望與恐懼的紛陳時代中,身體力行,試圖建立一套觀測並關注這全新國度的框架。當中的新價值、新人類、新建築、新地標、新關係、新時尚、新語言,在這片既古老又全新的國土,熟悉又陌生的山河,傳統又潮爆的國家,無以名之──作者稱之為:「新新中國」。 本書見證的,正是在這急速的洪流中,「新新中國」大城市的生死愛欲。 目錄: 推介詞(姓名以筆劃序) 岑朗天、沈旭暉、南方朔、紀曉華、馬傑偉、陳冠中、 陳智德、傅月庵、湯禎兆、潘國靈、鄧小樺、駱以軍 序 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 梁文道 序 和李照興一起看戲 廖偉棠 序 李照興,Made In Hong Kong 毛尖 緒論 新新中國後香港 01 城市.空間 惶惶的威脅──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 ‧ 建設還是拆毀中國?──穿越庫哈斯的巨環看北京 ‧ 《色,戒》的上海傳說 ‧ 老房子住得過嗎? ‧ 和平傳奇告一段落 ‧ 被禁足的《中國》 ‧ 爛尾城市爛尾樓 ‧ 史上最牛釘子戶 ‧ 中國城市平與凹 我們的時代──城市生活 ing ‧ 尋找北京城牆下的夢 ‧ 波希米亞北京 2.0 版 ‧ 下一站,南鑼鼓巷 ‧ 便利店城市的第三空間 ‧ 到廣州尋根 ‧ 中國樓盤符號學 未來的未來──城市超限戰 ‧ 2010 世博未來城 ‧ 大城的 Suburb ‧ 巨蛋.彩蛋.鹹蛋 ‧ 中國摩天大廈世代 ‧ 未來建築好話壞話 02 新新.人類 421 制──新新人類的社會現象 ‧ 新新中國新新人類 ‧ 世代大戰爭 ‧ 新中間階層 ‧ 單孩長大了 應該怎麼愛? 超級男女──新新人類系譜 ‧ 新新人類私攝影 ‧ 中國設計新勢力 ‧ 是時候用電影觀看我們的城市 ‧ 北海怪獸和創意圈子 ‧ 超級男女聲 極速教經典 ‧ 李宇春與第三性 03 時尚.潮流 生活風尚──最時髦的見聞 ‧ 單車國民 ‧ 無聖無誕過聖誕 ‧ 前進同志 ‧ 由奢侈消費開向社會責任的新富列車 ‧ 擁抱汽車文明 ‧ 中國離時尚有多遠? ‧ 中國當代藝術的大空間大市場 享樂體驗──吃喝玩樂新階段 ‧ 假日時興後園遊 ‧ 消失中的陽澄湖大閘蟹 ‧ 大國為小龍蝦狂 ‧ 秋遊,到酒莊去! ‧ 蘇州的後現代生活 媒體驚奇──時代的矛盾 ‧ 國內傳媒更開放? ‧ 中國電視節目有多 Open? ‧ 大陸雜誌 Is In ‧ 城市音樂性格 ‧ 用一個球搶 13 億眼球 ‧ 令人懷念的開放年代 04 我城.我國 跨界回望──對照的可能與不能 ‧ 打中國聯賽救香港足運 ‧ 沒有開放的電檢就沒有市場 ‧ 香港藝術地軸轉移 ‧ 尋找真正的港式茶餐廳 ‧ 香港與深圳的最終合併 後記:行者之漫步
  • 城市季风(修订本)

    作者:杨东平

    在初版《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的结尾,我曾写道:在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中,“京派和海派,依然是一个富有价值和魅力的义化主题吗?”今天看来,这的确已成挽歌。上海不是那个上海,北京也不是那个北京。这同样不再重要。生活仍在沸腾,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创造属于他们的文化,在《站台》,在798厂,在超级女生,发出他们粗粝的肯春冥想和尖锐的“海豚音”。
  • 三生花草梦苏州

    作者:王稼句

    《三生花草梦苏州》内容简介:去年秋冬间,薛冰与作者谈起这本书的事,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意刊印这样一套书,谈江南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每本一个城市,文字不必多,也未必有体系,并由书衣坊主人朱赢椿来做它的设计。设想先印四本,他的南京,陈子善的上海,韦明铧的扬州,苏州一本则交给作者。这正像是玩牌,几位的牌技虽然有高下,但打的路子差不多,也就玩得起来,如果“三缺一” ,实在会让别人扫兴的,因此,作者也就不避滥竽充数之嫌,答应下来。元旦以后,作者每天抽点时间做这件事,先将篇目编定,然后再将文章作了一些修改,还新写了一篇小序,前后大概用了二十天。 近六七年来,作者比较多地关心苏州的事,编了些书,也写了些书,去年还不自量力地点校、整理了一些苏州地方历史文献。做点校、整理的事,一方面,表明作者对目前苏州文化研究现状的不满意,认为应该构建一个文献基础;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更多更深地了解苏州,找到了一条途径。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越觉得过去对它的研究或描述是如何浅陋了。这也让作者感到有点畏惧,似乎应该歇一歇,好好想一想了。 本书中最早的一篇,写于一九七九年,二十五年后重读,自己也笑出声音来。故这次的修改,主要是梳理文字,核对史料,并将内容相近的“合并同类项”,编成一组,有的还重拟了篇名。这固然不是对写作应有的态度,但为了稍梢掩饰自己的幼稚,不得不取如此的下策,好在作者的写,终究不是什么“名山事业”,所以也就不在乎什么了。 本书是城市文化丛书系列之一。苏州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二千五百年来,它仍在原来的版图上巍然屹立,这是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它经济繁荣、风物清嘉、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城市风貌独特而壮观,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本书就向你描述苏州的风物人情之美。
  • 上海人活法

    作者:沈嘉禄(著),戴敦邦(图)

    上海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这个问题,一贯戴着有色眼镜看上海人的外地人有自己的一套答案:斤斤计较蝇头小利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而同样戴着有色眼镜看外地人甚至自己的上海人也理直气壮地有着一套与之截然相反的答案。而沈嘉禄,《新民周刊》主笔,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眼里的上海人活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能跳出固有的成见和框框么? 作者希望通过个人的体验与对他者的观察,加上一些有典型性的故事,表现上海人的生活智慧与进取精神,还有一种内在的集体性格,当然也包括种种为人诟病的缺憾与短处。 全书语言风格幽默诙谐,所举事例真实可信,描写上海人的集体性格公正客观,读来轻松自然。文字中所呈现的上海地域文化积淀,足以发人深省。 该书分两块对上海人进行解读。一块是锁定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人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保持一个城市人的尊严而作的种种努力。另一块放在改革开放后,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大背景下,此时的上海人,生活空间和消费能力已大有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市井文化层面的变化,秩序与观念的紊乱,让人怅然。物质与精神,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同时沉浮,这一点在城市生活中不幸得到验证。沈嘉禄从一个侧面将真实的上海人呈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不仅看到了上海人的隐秘生活和公众形象,还从人的角度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
  • 阅读城市

    作者:张钦楠

    本书是一位建筑专家介绍世界著名城市建筑的大众读物。作者主张像对小说、诗歌、绘画一样去阅读自己到过的城市,捕捉最初的印象,访问它的标志,但也不忽略它的“母体”(那些林林总总的民居),还要访问城市“灵魂”的显现者——几栋本地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本书围绕作者自己访问过并深有感触的十几个城市加以描述,穿插进国际建筑大师的故事和20世纪世界建筑的发展史。本书所采用的图文结合编排方式,又力求将建筑文化的知识、对当下城市建筑发展的思考和城市建筑风貌的欣赏融为一体,使读者尽享“阅读城市”的乐趣。 前言 捕捉城市灵魂 第一篇 识别城市的文化特征 第二篇 体验城市性格 Barcelona 1 张扬个性 取人所长——巴塞罗那 Brasilia 2 巨人的尺度——巴西利亚 Canberra 3 山水之中的都市——堪培拉 Moscow 4 从结婚蛋糕变成皮鞋盒子——莫斯科 Mexico City 5 仙人掌与麦古艾草的故事——墨西哥城 Los Angeles 6 形散而神不散——洛杉矶 Chicago 7 历史的见证——芝加哥 St.Petesburg 8 浪漫诗韵——圣彼得堡 Hong Kong 9 多面的“石林”——香港 Singapore 10 儒雅的花园——新加坡 Manhattan 11 什锦大拼盘——曼哈顿 Paris 12 宰相肚里能撑船——巴黎 Cairo 13 有序与“无序”——开罗 Istanbul 14 冲突与交融——伊斯坦布尔 Tokyo 15 极大与极小——东京 第三篇 城市感悟 1 城市气质——论城市形态 2 建筑的文化视角 3 理想的家园
  • 城市文化

    作者:[美]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一出版就获得了整个评论界的赞誉,将它评价为关于城市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优秀的文献,芒福德的照片也登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本书就好比是一座伟大的城市,蕴涵了各种能量、形象和活力,这是一部历史,是城市史的政治宣言,也是关于城市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芒福德论述的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城市的建筑和形态规划、建筑的穹顶和塔楼、宽广的大街和庭院,都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概念。芒福德用建筑和艺术展现城市的发展,首先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美学问题。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是否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城市的设计是否促进人的步行交通和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芒福德在书中并没有介绍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他揭示的是指导规划过程的社会性原则,而不是作为一名专业规划师来讨论城市问题。对芒福德来说,城市规划问题首先是价值问题。《城市文化》前四章关于历史的论述成为日后《城市发展史》的基础,许多材料甚至还原样保存下来。
  • 商人与收藏

    作者:[美] 汤姆金斯

    本书是《让木乃伊跳舞》的姊妹篇。两者承前启后,异曲同工,在讲述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故事的同时,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美国博物馆以及美国社会在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进程。《商人与收藏》是一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百年史,成书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立百年之际,为官方认可的信史。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加] 简·雅各布斯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 没有名字的城市

    作者:吴亮,陆元敏 摄影

    《没有名字的城市》内容简介:我描绘的这座城市是没有名字的,它没有实证,没有历史,没有主角,当然更没有奇闻轶事。惟其如此,没有名字的城市隐藏在一切城市的背后,它虚位以待,永不过时。 没有名字的城市是停滞的,它停滞在任何时间。它缺乏地域标志,缺乏个性、风尚和习俗,甚至找不到一张关于它的示意图。如果当年马可波罗向忽必烈讲述许多城市的故事而实际上他讲述的仅仅是一个威尼斯的话,那么我在十多年前描绘的这座城市本质上是意指许多城市。遗憾的和令人欣慰的是,那会儿没有几个人能读懂我这本书。 一本书的沉睡理应是不想被打扰的写作者的幸运。一旦人人都竞相奢谈城市时,世界就变得相当愚蠢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借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表达,许多人正在用“它自身所制造出来的种种梦想和表象去充满”城市;这个“超现象的”空虚之城“不得不满意于它所受到的这样恶劣的待遇”。 但无论如何,“城市”在逻辑上是先于那些制造梦想和表象的人们的,在人们行动之前,它已拉康式地点据了一个尚未被客体占据的位置。填补它是别人的事,我关注的却是它不可改变的空无性——城市的超人本质。
  • 打扮的基礎

    作者:光野桃

    光是看一個人手腕上的錶,就能想像這個人如何度過休閒時光。 穿上細條紋白襯衫的日子,感覺自己保有直率真實的自我,不會迷失方向。 鑲了蕾絲邊的花苞裙,使我擁有一段遠離現實的童話時間。 每個人的衣櫥都該收藏屬於自己的「必備款」:沉穩幹練的黑色西裝外套、可正式可休閒的白襯衫、童心未泯的金色芭蕾鞋、第一份薪水買下的包包、有戀愛感覺的雪紡紗裙、青春回憶的T恤 + 刷白牛仔褲…… 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正是這些散發不變之美的衣著輕輕碰觸我們的心靈,塑造富有個人色彩的生活風格。 基本款是最好的調劑。若不知怎麼搭配新衣服,加上幾樣基本款是避免失敗的好方法——但若全身上下都是基本款,反而掩蓋了主人的個性。所以,針織衫+長褲的輕便打扮,不妨披上亮眼的豹紋絲巾。又如,一般認為最容易搭配的黑色,若使用失當反而讓穿者黯淡無光;同時搭配不同質地的黑色衣物,最能突顯黑色的時尚感。 挑選了好看的衣著,還得靠穿者來詮釋衣著的美感。設計良好的服裝如同對女性軀體的讚美,也提醒穿者要保持美麗的身材曲線。此外,得體的氣質與儀態,和鮮明的自我風格,才是使你獨一無二的魅力配件。 穿衣打扮就像補充養分一樣,不僅為外表增添光彩,同時帶來自信與活力,滋潤深層的真我——這才是所有衣著搭配所要突顯的美麗核心。 就是因為享受為自己妝點生活的樂趣,你才會如此鍾情於打扮。
  • 和风禅味

    作者:伍斌

    《和风禅味:日本艺术的文化特征》主要内容:对中国人而言,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都。尽管我们同属于亚洲儒教文化体系,在传统文化上也有着同文同种的历史渊源,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日本文化艺术实际上与华夏文化是“大异小同”,或者说是“似同实异”。日本文化艺术上呈现出的“和风”,不仅反映出其民族在实际生活中的智慧与才能,也表现出其民族固有的文化精神。 作者通过对中日文化的比较,不仅察觉出各自在设计理念与审美观念_上的差异,而且感受到日本的设计艺术始终闪烁出禅宗光芒,令其设计艺术愈发显得灵性和深幽,如日本民族素以“娇小纤细”为美,反映出禅宗的谦虚品德和神道教的朴实美学;日本民族欣赏自然形成的“残缺”之美,这种“轻圆融,喜残缺”的审美习俗,也是符合禅学“物体不完整的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的主张。同时,又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这也正是禅学中简素精神的再现! 作者以一个陶艺家的独特视角、场景体验与心理感受,并凭借500多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和翔实而贴切的文字(八万多字)说明,用禅宗的美学理念,来解说现代日本的建筑、园林、陶艺、花道、茶道、书道的艺术之美。《和风禅味:日本艺术的文化特征》图文并茂,对从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陶艺设计、家具设计等相关专业的人士均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