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联@北京*

  • 汉字论

    作者:[日]子安宣邦

    在日本,给日文中的汉字贴上异质性的标签,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看法,但这样的汉字观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究其源头,本居宣长《〈古事记〉传》中将汉字视为借来之物的观念,对后世日本的汉字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本书中,子安宣邦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和知识考古学式的分析工作,回顾了明治时代以来日本思想史中“汉字问题”的来龙去脉,选取了本居宣长、山田孝雄、太宰春台、龟井孝、武内义雄、井上哲次郎、时枝诚记等日本学者的相关论述,重现了汉字在日本是如何被打上外来标签的文化史过程。

    作者试图由此阐述这样一个批判性的观点:对于日本人来说,汉字既不是排他的、产生自我之异端性的他者,也不是接受者自身语言认识必须承受的、作为外伤之异质性的他者。汉字和汉语,其实是日文、日语得以成立和发展的“不可回避的他者”,是使日语可以不断向外部拓展的一个语言契机。

  • 巴塔哥尼亚高原上

    作者:(英) 布鲁斯·查特文

    传奇,是查特文不算长的一生最贴切的批注。拥有不安分的灵魂,随时可以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着心爱的鼹鼠皮(Moleskin)笔记本四处游历。 查特文天生是说故事的高手,把虚构故事和旅途经历编织得天衣无缝。 故事始于祖母家玻璃橱柜内的一小块“雷龙皮”。在查特文幼年的心里,这片毛皮就像一把钥匙,不经意为他打开一扇通往神秘国度巴塔哥尼亚的窗户。1972年某天,他在巴黎出席设计大师艾琳•格雷举办的沙龙时,看到一幅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图,直呼我一直想去那里。就这样,他从报社辞职了。 一个月后查特文置身巴塔哥尼亚的荒芜中,这里“一片空无……是一条各种文化在其中打转的黑巷”。巴塔哥尼亚并非地图上特定的区域,而是一片不明确的广大领域。它可以用土壤来区分,也可以用气候来形容:这儿的强风可以一路从十月吹到三月,能让《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飞机往后,而不是往前飞。查特文说,强风“可以将你生吞活剥”。 这份苍凉、孤绝的力道足以迫人回归自我,查特文也试图在此思考“孤独”这一永恒的主题。在这趟自童年即预约下来、奔向世界尽头的旅程中,查特文没有去做个人评判,而是客观地说着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旅行故事。
  • 贵州

    作者:易晓春,吴瑶瑶,董鷖

    《Lonely Planet中国旅行指南系列:贵州》主要内容简介:苍翠幽深的原始森林,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石,万千风姿的瀑布群,竭尽人类所有幻想的溶洞——这就是贵州,一个令人留连忘返的地方,一个给你意外又令人遐想的地方……也许游过之后,你会想,贵州的美,不是惊喜,而是必然。《贵州》为“中国旅行指南系列”丛书之一,带你走入贵州,领略其中的神秘与绮丽……
  • 在绿荫天使的羽翼下

    作者:郑实

    柏林,普鲁士精心打造的国都,德意志帝国腾飞的中枢,一个哲学之国的大脑和心灵,在“二战”中化为废墟,在“冷战”中被割裂,使“柏林墙”成为柏林人生离死别的记忆。 今天的柏林已从灰烬中重生,再次成为经济大国之都,欧洲绿地面积最大的环保“绿肺”、汇聚奇幻建筑设计之城,将惨痛往昔化为独具活力的创意源泉和旅游资源。 让我们通过这本书,一起分享它曾经辉煌的文化、它的高傲、挣扎和绝望以及它在重生中迸发的激情。 “因为时间与财力限制,国人往往不得已参加“欧洲十几国十几日游”的旅行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但总有更富好奇心的旅客,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匆匆游览过的景观背后的故事,成为开启下一次旅行的钥匙;也有一些勇于独行的探索者,可以从中获得详尽可靠的出行参考与在地历史文化准备。” ——郑实
  • 超社会体系

    作者:王铭铭

    所谓“超社会体系”,对应的是我们现在以“民族国家”和“世界”为两极的固化时空观和世界观,它介于社会共同体与世界之间,是一种被冠以“文明”称号的地区性体系和人文空间,这一空间凌驾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之上,但也以社会性为内涵,共同具有历史地形成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知识、制度与风俗习惯。 作者探讨了文明体系内在的文化复合性和文明的“杂糅现象”,并试着将之与清末民初以来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联系起来,将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相结合,围绕中国的历史经验,展望欧亚大陆文明动态,重新思考“夷夏之辨”,重新比较罗马王权神话与“夷夏”差序格局。
  • 红军

    作者:师永刚,刘琼雄

    在这本关于《红军》的新概念书的前言里作者这样写到,“年轻人是用好奇与神秘的思维来想象那段故事的。他们臆想中的长征,显然是用自己喜欢的自我折磨以及正在流行的小资方式——徒步行走来比对、定义。民间自发的对于那支军队的兴趣与爱好,正在成为一个潮流。在许多的网页上,以及更多的幼小的孩子们的留言以及思考中,长征正在被形式化。红军也成为某种先锋名词的代表。红军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们中间,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纪念版式。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从七十岁到十岁的人群,对于它有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这种现象就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杂乱,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这其实是一个神秘的命题。如此不同的人群为什么会如此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或者找到方法?”这就是本书要解读的全部内容。
  • 历史的误读(启明文丛)

    作者:郭世佑

    "一般说来,研究者与历史之间的时空距离越近,“还原”与感受历史场景的能力就越大,但同时抛弃主观情感解释历史的可能性与可供选择的参照系数也就越少,这就可能产生对历史的误读。 唯有真相才有可能使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事实描述、因果分析、价值评判乃至现行建议置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将夸夸其谈限制在最低程度。古往今来,许多求真的努力都不是为了赢得掌声,只是为了解答或解决问题。"
  • 五四事件回忆

    作者:陈占彪

    陈占彪编著的《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基本内容有六部分:1.“和会秘辛”通过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伍朝枢、西园寺侯爵、重光葵等巴黎和会参与者,以及当初在法国发动同胞阻止中国代表团签字的李宗侗的文章,让读者大致可以了解巴黎和会上中国所处的困境,是为北京学生五四游行的直接动因。2.“现场存真”是从当时的书信、日记、密电、呈文、报纸中将五四当时游行的现场呈现出来。3.“亲历者忆”收录了日后台湾地区“五四青年”的回忆,民国报刊中关于五四事件的叙述,这些亲历者的五四回忆,这也是本书最主要的内容。4.“日本五四”收录了关于1919年5月7日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游行示威,以及被日本警察和民众阻挠、殴打、镇压的记述,这个事件向为人忽略,但也是五四事件的一个向度。5.“五四演义”收录了蔡东藩、蔷薇园主、周瘦鹃、程生、汪静之等人数篇关于五四事件的“文艺创作”。6.“告日人书”辑录了当初各界人士,如北京学生、林长民、张继、何天炯、戴季陶、李大钊等人,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地劝说日本放弃侵略的“讲理”之辞。
  • 生逢宋代

    作者:陈峰

    北宋一代,物华繁盛,俊杰辈出,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大多从平民中崛起。历朝将相中,赵普、吕端、刘平等风格迥异,寇准、狄青名垂后世,丁谓、吕夷简权倾一时,郭进、张亢、王韶等功勋卓著却又被人淡忘。这些士林将坛人物生于宋代,适逢其时,得以施展非凡的才干,他们个人的成败沉浮也攸关北宋国运的兴衰。 本书以人物之事,记一代之史。材料取自正史、野史、文集、笔记、方志,熔裁于叙事中,不着痕迹。通过这部别裁体的宋史,宋代的君权与相权、国事与党争、内政与边防、崇文抑武与军力升降等重大关节,也能逐一领会。书中多数章节曾在《美文》杂志连载。
  • 生活和文本中的社会学

    作者:李培林

    一本充满思辨色彩同时有富有现实意义的随笔集。
  • 张家旧事

    作者:张允和口述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她们的诗意人生牵动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她们的文集和传记——《最后的闺秀》、《张家旧事》、《合肥四姊妹》都曾畅销一时。 《张家旧事》是从老照片来的,由张允和先生口述,叶稚珊女士编写。是对一个文化世家几代人老照片的解读。讲述这些故事的,是一位九十岁的才女,记录、编写这些故事的则是另一位才女———只是年龄小了一半。口述者的父亲是蔡元培的朋友;口述者的丈夫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口述者的四姊妹曾扬名上海学生界:大姐元和是校花,三妹兆和是体育健将———后来成了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二姐口述者本人则与大姐和四妹充和一样,爱好昆曲,并极有造诣,而且四姊妹都有很好的文笔……还有六兄弟的故事、四女婿的故事、儿女孙辈的故事,这些照片和故事展现了中国八十多年的历史的一个侧面,其中有苦难,有亲情,也有生活的韵味。 正如叶稚珊先生所说,“不折不扣的隔世。张先生讲的都是些上一世的故事。那时没有我,但我不觉得陌生。我喜欢那种感觉,那种情调,那种牛奶中加一匙咖啡后以淡咖啡色为基调的雅致的老照片似的风格”。绣花鞋,精致合体的滚边中式大襟小袄,独一无二的盘发,精美的脸庞,精致的鼻子,精巧的薄嘴唇,一双精明无比的眼睛,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象也不会过分。年近九十岁的白发才女张允和先生娓娓道出她自己、家人、师友的故事,尽管此时陪伴她的只有她的丈夫周有光先生了,尽管姐姐元和、妹妹兆和、充和以及许多亲人都已远离她……
  • 给四月的信

    作者:艾伦·麦克法兰 (Alan Macfar

    本书是作者、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应译者马啸女士的邀请,写给四月小友(马啸的女儿)的礼物,因此对中国读者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中国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急速变化,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对于我们周遭的世界如何去感知和理解?作者从自身求知的经验出发,以简明概略、力求浅显的语言,讲述了人类历史区分的主要四个世界观时期:神话时期、轴心时期、科学时期和后现代时期。它们是认识这个世界的高层次方法。特别是书中对中国问题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问题的有益视角。
  • 三个胡安在海边

    作者:郑宸

    继讲述印度之旅的《罗摩桥》之后,郑宸又推出南美之旅的《三个胡安在海边》,将他的旅行小说做了系列化拓展。在这部小说中,在以主人公吕伟、何光夫妇去复活节岛举行婚礼为线索,黎成、京昌、艾文、胡安、泰吉、女雕塑家、小平、德国船长……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故事与心结,在这支旅行结婚的队伍里来来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群像效果。而他们最终是否能从旅途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是否从中舒缓了各自内心深处的苦恼,还需在上海嘉兴、墨西哥、古巴、智利、南极和复活节岛这一漫漫旅途、异国风貌中进行检验。
  • 看得见风景 望不见爱情

    作者:孙小宁

    【严歌苓、童道明、冉平倾力推荐】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阅读观影文章的小辑,所读之书、所观之剧,不唯名篇经典,但求与生命相应。意不在评,而在于体悟与感受。四个篇章以禅师天童正觉之偈语“梦幻空花”四字串联,意在织就一幅生命自身成长的图景。出出入入之间,带起对人世间爱情、生活、生命与信仰的探寻与诘问。
  • 丰台湾

    作者:田定丰

    101张原汁原味的台湾美景、101首关于爱的长短句 101个闲适乐活的旅行贴士,让你体味慢游台湾的乐趣、发现台湾诗意之美! 这是由台湾知名音乐人田定丰创作的关于台湾旅行的图文集。循着从北到南的路线,走遍台湾,一路拍摄,并写下与图片相关的诗句。鉴于大陆读者的需求,本书作者认为,有必要增加一些文字,对每个地方的文化历史背景做一个交代。大陆版依然循着从北到南的路线,不同的是,每一个地点都将增加一个页面,详细介绍该地如何前往,并介绍该地的历史背景,从而将诗意台湾和旅行信息结合起来。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在于,作者田定丰是台湾种子音乐集团的CEO,他的镜头中有多位当红的艺人出境,包括吴克群、郭书瑶、戴佩妮、光良等,他们来自台湾的各个角落,于是也很自然地成为那个地方的代言人,与当地的自然风光有机地融合。
  • 渐行渐远渐无书

    作者:何怀宏

    作者是知名的伦理学者,是三联版《沉思录》的译者。近年来先后在《南方周末》、《新京报》、《SOHO小报》等报刊上开辟专栏,本书精选了其中关涉文化与历史的文章,辑成一册,代表了作者近期对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学术等问题的思考。文章都写得很静,静的能感到自己的心跳。也正因为如此,却让人看过之后又很不平静。《有许多好人很安静》中他这样说:“他么也许没有耀眼的才华,也没有耀眼的志愿,但却总在默默地耕耘。”他们不被注意,只有当你失意的时候才可能注意他们。作者带我们在清华园里寻找着,走过自清亭,走过闻一多纪念碑亭,寻找着王国维纪念碑,并从中寻找他们为什么忧伤?他回忆骑车去当时还位于北京朝内大街的三联书店的日子,带着几分惬意,又有一丝忧郁……
  • 我们仨@1963

    作者:杨照,马家辉,胡洪侠

    依然是三位六零后、两岸三地的时空、三十个关键词,书写第二部“对照记”。 对照:和自己比时,过去是美好的食物、亲情、爱情和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和他人比时,过去是愚钝、鲁莽、梦想和逃也逃不掉的时代印记。 对照,是所有人的痴狂理想和冰冷现实的打斗,撕缠过后,重新定位自己,继续前行。
  • 往书记

    作者:张宗子 著

    往书记,顾名思义,是对过往之书的回忆。古乐府有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书无新旧之分,凡是投缘的,都是好书。这里说“往”,好比对人。所谓故,含有对在时间中流逝之事物的珍重惋惜之意。同样一本书,二十岁时读到,和四十岁时才读到,意义不一样。年轻时读到的书,影响思想,塑造人格,决定道路的选择,积偶然为必然,变不确定为确定。还有很多书,几十年里手不释卷,温故知新,它是过去经验里最可贵的部分,还将继续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张宗子
  • 金克木集(全八卷)

    作者:金克木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举世罕见的奇才。先生中学一年级就失学,但靠自学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文字。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先生的日语也很不错。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学术研究涉及诸多领域,生前也自称是"杂家"。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生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自然科学素养。他对天文学有特别的兴趣,不仅翻译过天文学的著作,还发表过天文学的专业文章。数学也一直为他所好,他曾很有兴趣地钻研过费尔马大定理,临终前写的一篇文章中还涉及高等数学的问题。 金克木先生一生笔耕不辍,3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留下学术专著三十余种,主要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等等。他的诗、文,文笔清秀,寓意深刻,有诗集《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旧巢痕》、《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天竺旧事》、《燕口拾泥》、《燕啄春泥》、《文化猎疑》、《书城独白》、《无文探隐》、《文化的解说》、《艺术科学旧谈》、《旧学新知集》、《圭笔辑》、《长短集》等。翻译作品《伐致呵利三百咏》、《云使》、《通俗天文学》、《甘地论》、《我的童年》、《印度古诗选》、《莎维德丽》、《梵语文学史》等。 本次出版《金克木集》,凡八卷,四百余万字,收录了先生迄今所能搜集到的诗文、学术专著、随笔杂感、译文等作品。
  • 在天涯

    作者:北岛

    本书精选了北岛1972~2008年间的二百首诗歌。以1989年去国为界分为上下卷,本书为下卷。北岛的诗歌冷峻、思辨,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思想能量,总是在悖论与断裂中探寻乃至拷问着人类、时代乃至自我的真理与价值。北岛三十余年的诗歌写作,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生命史,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史,是当代中国文学的见证与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