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朱大可

  •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2005卷)

    作者:朱大可

    本书汇总了2005年文化及文化生活的各种思想、思潮、人物、事件等等,以期反映改革开放中中国文化的现状和全貌。本卷精心绘制的2005年中国文化指掌图,突出人文文化精神的现场,以独特的立场和批判精神作为本书 “文化地图”的基本坐标系。“文化事件”的经线,以年度时间区划为单位,展现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关键词”的纬线,标识出公共文化空间中各个层面的关键记号,而“批评文选”则刻录着年度文化批评的精神标高。由此描摹出来的年度文化的全息图象,可以帮助各种不同文化身份的读者,查看文化的全貌或局部。从而使人们得以全面地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定位及走向,从而更深切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脉博,寻找正确的方向。 全书之立意、构思都有独特之处,其大量的信息绝不雷同的思辩内容会令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欢迎。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是中国内地文化成果的一部“国风”式年展。每年一卷。其内容包括年度文化批评的精华文献、流行关键词及其阐释、文化事件年表等三大部分。整本书的编选立场都明显倾向于民间和自由个体,力求突破传统年鉴体例,展现出更为开放和前瞻的状态,是一本民间的重大文化采风“备忘录”。正如它的名字所示,它将成为人们巡视中国文化现状的精密地图,帮助读者按图索骥,从中发现最新文化发展轨迹和成果。 本书沿袭《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一卷之宗旨,精心绘制2005年中国文化指掌图。编者突出人文文化的现场,以独特的立场和批判精神作为本书“文化地图”的基本坐标系。“文化事件”的经线,以年度时间区划为单位,展现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
  • 乌托邦

    作者:朱大可

    2012,玛雅人宣称的历史终结之年,犹如一条乌洛波洛斯蛇(Ouroboros),头部衔住尾部,形成自我缠绕的圈环。这是时间循环的连续体,接续着死与生、绝望与希望、终结与开端的两极。它描述了世界自我更新周期的刻度。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个伟大的刻度之上…… 朱大可创作的《乌托邦》讲述了他眼中我们未曾体会到的建筑与城市! 花园:莺歌与毒药 花园是女人的乌托邦 花园是亡灵的安魂所 江南园林的折叠时空 章华宫的细腰文明 阿房宫的辞赋火焰 圆明园的奢靡幻像 迷墙:风景与哲学 墙的精神分析 长城脚下的国族叙事 哭墙上的眼泪与教义 柏林记忆:大墙、逃亡和涂鸦 世界需要一张轻柔的皮 中国建筑的母题冲突 石器文明与木器文明 三维民族与二维民族 圆形政治与矩形政治 照射中国的光线 感官饥饿的庆典疗法 火炕:人口制造业的最大机密 瓦斯灯里的忧伤气体 电灯是权力的象征 霓虹灯下的哨兵 光明城市的乌托邦 焰火影像的礼赞 权力美学与新建筑运动 赢政和朱棣的形象工程 奇迹背后“看不见的手” 高楼上的“顶戴”和“皇冠” 摩天大楼的阳具政治 混凝土暴政和城市硬化危机 十里洋场咏叹调动 情欲在上海尖叫 外滩的精神分裂 南京路的歌舞霓虹 衡山路的文化碎片 淮海路的肉身战争 空间的乌托邦 西方想象运动中的身份书写 第三世界的乌托邦面孔 谁主沉浮:两种旧天地的博弈 “新天地”:青砖和玻璃的双重神话 祈福新村:第二代建筑乌托邦运动 华夏地理牛皮书 徽州民居的权力布局 乌镇的乌托邦 丽江与大理的双城记 跋
  • 2006-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五卷

    作者:朱大可、张闳 编

    本卷《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集中展示2006年度中国大陆的文化状况。包括年度文化批评的精华文献、流行关键词及其阐释、文化事件年表诸部分。在大众文化飞速变化、转瞬即逝的今天,对抗遗忘,保护文化记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本书的基本使命。在编选方略上依然是对此前已出版的数卷的延续,继续保持第一现场的真实感和独立立场的批判性。而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则是本书的风格特征。对于有志于从事文化学习、研究、批评、探索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的是一幅高清晰度的文化资讯导航图,同时也是一份富于启示性的文化现场评判书。
  •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

    作者:朱大可,张闳

    本卷《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集中展示2007年度中国内地的文化状况。包括年度文化批评的精华文献、流行关键词及其阐释、文化事件年表诸部分。在大众文化飞速变化、转瞬即逝的今天,对抗遗忘,保护文化记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本书的基本使命。在编选方略上依然是对此前已出版的数卷的延续,继续保持第一现场的真实感和独立立场的批判性,而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则是本书的风格特征。对于有志于从事文化学习、研究、批评、探索的读者来说,《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提供的是一幅高清晰度的文化资讯导航图,同时也是一份富于启示性的文化现场批判书。 批评文选 【文化批评文选】 1.照射中国的光线——都市照明体系的历史解读 〔朱大可〕 2.三寸金莲:远观与亵玩的精神分析 〔许晖〕 3.魔术般的物质 〔南帆〕 4.信箱分类学——日常生活的知识考古一例 〔张德明〕 5.宜家:游荡中的叙事美学〔薛征〕 6.印刷在促销广告上的“权力” 〔刘旭俊〕 【艺术批评文选】 1.足尖上的仇恨:革命芭蕾舞中的政治神话与身体困境 〔冯原〕 2.意识形态如何俘虏流浪儿三毛——论三毛形象的转型 〔顾铮〕 3.裸身,泡沫及时间的摧毁 〔汪民安〕 4.走在边缘的一对使徒——关于高氏兄弟的艺术 〔朱其〕 5.刘小东“烧耗子”的绘画:表皮的事件和生命煎熬的形象 〔夏可君〕 【影视批评文选】 1.霍乱年代的人性——关于《色•戒》及其他 〔崔卫平〕 2.女人的理想国——关于《色•戒》和《太阳照常升起》〔张念〕I 3.独立的女人活不下去——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沈睿〕 4.如花似玉的男人——评安迪•沃霍尔和崔子恩的电影 〔王小鲁〕 5.当代中国独立电影的生长空间 〔范倍〕 【文学批评文选】 1.“我就要走在老路上”——《在路上》的中国漫游记 〔张闳〕 2.城市包围农村——当代文人的欲望空间 〔王晓渔〕 3.废名与莫须有先生的遗留问题 〔吕约〕 4.一个孟浪在天上飞——论盂浪的诗 〔杨小滨 法镭〕 5.诗人地理学——论沈苇的诗 〔耿占春〕 【音乐批评文选】 1.同一战壕里的先锋、小可爱与新民歌——中国民谣的2007年 〔李皖〕 2.纽约五道口和乌托邦贼船 〔张晓舟〕 3.上海流行音乐的前世今生 〔成庆〕 4.匆匆,胡德夫的美丽歌声 〔孙孟晋〕 文化关键词 文化事件 电影事件——影片、制作、发行、放映、奖项 电视事件——节目、制作、演播、技术、观众 建筑事件——设计、房产、城规、园林、标志工程 媒体事件——媒体风云、网络文化、新闻体制、传播技术 美术事件——展览、创作、艺术奖项、艺术品市场 时尚事件——理念、服饰、美容、休闲、选美、娱乐 文学事件——小说、诗歌、散文、出版 戏剧事件——话剧、舞蹈、曲艺、相声,歌剧 音乐事件——流行音乐、专业音乐 出版后记
  •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 (第二卷)

    作者:朱大可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是中国内地文化成果的一部“国风”式年展。每年一卷。其内容包括年度文化批评的精华文献、流行关键词及其阐释、文化事件年表等三大部分。整本书的编选立场都明显倾向于民间和自由个体,力求突破传统年鉴体例,展现出更为开放和前瞻的状态,是一本民间的重大文化采风“备忘录”。正如它的名字所示,它将成为人们巡视中国文化现状的精密地图,帮助读者按图索骥,从中发现最新文化发展轨迹和成果。   建构批评者敞亮的独立叙事以及自主的话语权,正是该书编撰者的基本理念。他们希图通过一种“国风”式的文本采集作业,为那些独立叙事的声音在飞速行进的历史中存档,令其成为新叙事行动的参照文本,或是为知识者的存在提供一种新的话语选择。 本书是沿袭第一卷之宗旨,精心绘制的2003年中国内地文化指掌图。编选者突入文化精神的现场,以独立立场和批判精神作为这张“文化地图”的基本坐标系。“文化事件”的经线,以年度时间区划为单位,展现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关键词”的纬线标识出公共文化空间中各个层面的关键记号,而“批评文选”则刻录着年度文化批评的精神标高。由此描摹出来的年度文化的全息图像,可以帮助各种不同文化身份的读者,查看文化的全貌或局部,并通过它确认文化个体的“自我”方位,从而得以以更清澈的目光洞察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定位及其走向。
  •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3卷)

    作者:朱大可 张闳 主编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是中国内地文化成果的一部“国风”式年展。每年一卷。其内容包括年度文化批评的精华文献、流行关键词及其阐释、文化事件年表等三大部分。整本书的编选立场都明显倾向于民间和自由个体,力求突破传统年鉴体例,展现出更为开放和前瞻的状态,是一本民间的重大文化采风“备忘录”。正如它的名字所示,它将成为人们巡视中国文化现状的精密地图,帮助读者按图索骥,从中发现最新文化发展轨迹和成果。 建构批评者敞亮的独立叙事以及自主的话语权,正是该书编撰者的基本理念。他们希图通过一种“国风”式的文本采集作业,为那些独立叙事的声音在飞速行进的历史中存档,令其成为新叙事行动的参照文本,或是为知识者的存在提供一种新的话语选择。 本书是沿袭第一卷之宗旨,精心绘制的2003年中国内地文化指掌图。编选者突入文化精神的现场,以独立立场和批判精神作为这张“文化地图”的基本坐标系。“文化事件”的经线,以年度时间区划为单位,展现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关键词”的纬线标识出公共文化空间中各个层面的关键记号,而“批评文选”则刻录着年度文化批评的精神标高。由此描摹出来的年度文化的全息图像,可以帮助各种不同文化身份的读者,查看文化的全貌或局部,并通过它确认文化个体的“自我”方位,从而得以以更清澈的目光洞察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定位及其走向。
  • 文化批评

    作者:朱大可(主编),朱大可,张闳,张念,王晓

    本书是中国学界首部文化批评原理,描述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现状,全书涉及当代中国的文化逻辑,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符号生成与读释,神话与文化意识形态,身份、权力和文化认同,身体与性别,器物文化与生活方式,空间政治和文化地理,时间与记忆,感官文化等论题,全面阐述西方和本土文化批评的主要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分析工具。
  • 审判

    作者:朱大可

    《审判》是“朱大可守望书系”中的第二部文集,通过对文化、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电影、语言文字、文学大师等各个方面、各个团体的守望与反思,清晰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处境。大片的风起云涌,大师的风云际会,以及大众对文化事件、文化热点的广泛参与,使我们习惯性地相信,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学已走入末路,只能靠皈依影视而生存;电影除了“烧钱”的盛大场面,其内涵却苍白无力;汉字的再造和词语的创新,戏谑的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守望着这种含泪的“繁荣”,朱大可发出声音:当今社会,自我的迷失与彷徨日益严重,重塑人本主义精神才是文化发展的唯一出路。
  • 文化虫洞

    作者:朱大可

    朱大可就是安徒生笔下那个喊出“他什么也没有穿”的孩子!文字铿锵作响,思想睿智犀利,从社会伦理、小说、宗教等角度全方位地剖析了民族的精神实质。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中发现文化的“虫洞”,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针对文化热点话题,在看似繁华的表面之下发现蛀洞。 ★糅合文化术语与市井俚语,使文本产生一种奇妙的、犹如交响乐的效果。 ★闪耀着理性、激情和启示的三重光辉。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诗学、文学、话语、红颜、身体、情欲等主题,从分析屈原、弥尔顿、陶渊明、杜甫、李白、李贺、苏轼等人的诗歌着手,阐述了对古典诗学的观点;从“八零年代”诗歌运动、现代前卫诗歌、先锋诗歌、今天派、朦胧诗等诗歌界的现象或意识形态入手,对现代诗学的剖析入木三分;从对先秦文学、三言二拍、《西厢记》、《牡丹亭》等古典文学的文化内涵的审视中,拆开“神化”了的外衣,还其最本真的形态……本书涉及文学、诗学、史学、哲学、社会学等,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和观点,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编辑推荐】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伪文化”漫天飞舞的时代,这种由种种烦燥与浮华构织的虚假繁荣图景,除了给公众以浅层的愉悦,甚至满足公众的窥私欲外,精神不可能得到质的提升,反倒可能愈加堕落迷茫,至而沉缅于纸醉金迷的物质狂欢中无以自拔。 去伪,无疑是当前文化健康发展首先须直面的问题。朱大可笔下的“伪文化”很多,除了粗制滥造的网络文学,本书还主要收录了形形色色的“国学大师”,鱼目混珠、身披一文不值的假外衣的文化。 有破就有立,去伪是为了更好地存真。怎样传承真正的文化,这是个庞大的命题。朱大可却能在细腻而又清澈的文字里,尖锐之中又有幽默。嬉笑怒骂、独立成章、步步深入、入木三分、抽丝剥茧、一针见血,令阅读此书的读者,不由会心一笑,但随之却是对文化深深的忧虑。 正是因为这些独具慧眼且“不依不饶”的“去伪”,读者从中颇受启发,文化也因此洗却表象的铅华,回归本真。批评虽是一种艺术,但批评也并非为批评而批评,关键要将自己置身于文化发展现场,参透文化规律,批评才能生发出应有的驱动力,这就是朱大可在字里行间中努力呈现的文化批评观。
  • 时光

    作者:朱大可

    《时光》为“朱大可守望书系”的收官之作。其中关于历史器物,如美玉、宝剑、铜鼎、古镜、茶、瓷、丝的独特叙述,思想深邃,语体典雅,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文革”童年的追忆,在诗意的语词外衣下,散发着犀利的反思锋芒,穿过光与影,还原了那个沉重的“青涩岁月”。最后,是一些大众文化批判的文章,涉及网络文学、“毒奶”、“超女”,以及对节日的反思等。 文字犹如充满韵律的歌谣,将我们引向早已流逝的时光,不仅唤醒了我们对旧事物的幽思,而且让遥远的历史,成为伸手可及的感官现实。
  • 眼与耳的盛宴

    作者:朱大可

    有一种文字和思想是非主流的,或称之为另类,但绝非应世而作,它们全都是出自个人的尊贵心灵。它们以各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呈现作者对生命、存在等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眼与耳的盛宴》即属此类。
  • 逃亡者档案

    作者:朱大可

  • 孤独的大多数

    作者:朱大可

    孤独,是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本书为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关于当下中国文化反思的结集,话题兼及文化、文学、电影、建筑、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朱先生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倾情讲述了在时代变动下个体与时代的精神孤独:信仰与信义沦丧的“世态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语孤独”,浮华盛世下寻找灵魂皈依的“文化孤独”……他在行文间不时流露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关切之情,并由此创造了文化的孤独意象:孤独,也是向文明攀登的一道阶梯。
  • 神话

    作者:朱大可

    《神话》内容简介:是谁篡改了神话?是谁讹解了传说?是谁切断了我们的记忆?梁山伯真的是因错过了与祝英台的约期,而悲愤而死?妲己为什么被后世传为九尾狐精?她是残酷暴力、祸乱殷商的罪魁吗?屈原纵身一跃,沉入了汨罗江,沉入的还有他的浪漫与其对世俗的绝望,你能相信这背后隐藏了一桩政治谋杀案吗? …… 作者对中国民间神话传说的重新解读,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偏见,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显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的立场。《神话》既有浅显、生动、典雅的故事叙述,又有严格的历史依据,与当下流行的历史“戏说”截然不同,为重写“中国文化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 聒噪的时代

    作者:朱大可

  • 守望者的文化月历

    作者:朱大可

    本书收录了著名批评家朱大可1999-2004年这五年间的大部分较有影响的文学、文化和时政批评文章。所有文章均曾公开发表在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南风窗等著名媒体上,其中一些作品曾经引发广泛争议。作为中国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之一,朱大可迄今仍然保持着犀利而深刻的风格,与他的神学、神话和文化阐释学研究相比,,他的文化批评更具“杀伤力”,并因此而有“一剑封喉”的美誉。朱大可的批评方式和话语风格,对90年代以来的“愤青主义批评”产生了微妙影响。
  • 十作家批判书

    作者:朱大可,吴炫,徐江,秦巴子

    《十作家批判书》的出版已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事件。钱钟书、余秋雨、王蒙、梁晓声、王小波、苏童、贾平凹、汪曾祺、北岛、王朔,这些充斥于教科书和报刊杂志的显赫名字或人物,毫不夸张的说,是他们亲手把一大堆读者拖进了伪文化的深渊,是他们,正在糟蹋一个民族的方块文字,以及这个民族的想象力。
  • 华夏上古神系

    作者:朱大可

    《华夏上古神系》独辟蹊径地探研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的起源,发现并证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话均起源于非洲,这是继美国学者发现全球智人源于非洲、新西兰学者发现全球语言源于非洲之后,第三个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有助于修正人类文化起源的传统观点,向西方主流人文阐述体系注入“中国元素”。书中论证女娲、盘古、西王母等上古大神的“外来身份”,提出秦帝国的制度原型来自波斯等,揭示中国先秦神话是“亚洲精神共同体”的结晶。作者认为,高度开放,博采众长,继而实现超越,完成原创,是华夏文化精神的伟大特性,也是其卓立于世界文明之巅的主因。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定见,为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土历史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可视为1949年以来中国学术的重大收获。 《华夏上古神系》为朱大可耗费20多年时光的研究成果。全书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运用人类学、史学、符号学、神话学、语音学等工具,对中国上古文化的起源、尤其是神话的起源和流变,通过独辟蹊径的探索,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定见,为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土历史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
  • 燃烧的迷津

    作者:朱大可

  • 话语的闪电

    作者:朱大可

    机智的隐喻和精辟的警句层出不穷,体现了作者罕见的语言智慧:“江湖是流氓散步的花园,而宫廷才是他真正想要染指的闺房。”尤其是朱大可的时政批评和神话阐释学,颇具“杀伤力”,因而赢得了“一剑封喉”的美誉。朱大可的批评方式和独特的话语风格,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愤青主义批评”形成了鲜明的挑战。该书汇聚了朱大可的大部分文化批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