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英国文学

  • 玛丽·巴顿

    作者:[英]盖斯凯尔夫人

    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英国棉纺中心曼彻斯特。那时正值英国经济萧条时期,棉布滞销,工厂停产,大批工人失业。棉纺厂老工人约翰·巴顿为工厂老板辛勤劳动了一生,仍在贫困线上挣扎。儿子因生活条件恶劣,被猩红热夺去了生命;妻子因其妹妹被有钱人诱拐沦为妓女而深受刺激,精神失常,在一次临产时痛苦地离开了人世;唯一的女儿玛丽·巴顿被迫进时装店铺当学徒。约翰·巴顿在生活的打击下,逐步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他积极参加工人的请愿和罢工斗争,成为宪章派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被工人们推选为代表,到伦敦向国会请愿,结果遭到英国议会的否决,请愿失败,约翰落得被解雇的厄运。这时,工人们在工会的领导下举行大罢工。以卡森父子为首的厂主们拒不接受工人的起码要求,最后,约翰满怀仇恨杀死了厂主的儿子哈利·卡森。约翰的女儿玛丽·巴顿美丽聪颖,但幼稚天真,爱慕虚荣。她认为自己长得美丽,幻想着日后做大户人家的阔太太。面对技术熟练的机工杰姆·威尔逊的求婚,她无情地拒绝了,却爱上了资本家的儿子哈利 ·卡森。当她知道小卡森并不想和她结婚,只图占有她的美色时,她如梦初醒,悔恨不忆,最后她真正爱上了爱怜着她的杰姆。因小卡森突然死亡,杰姆被当作情杀的凶手遭到逮捕。玛丽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历尽艰辛,终于在审判席上,以有力的反证洗剧了杰姆的嫌疑。最后,约翰主动自首,向老板悔罪,老卡森宽恕了约翰。待到夜尽天明,约翰闭目去世。杰姆与玛丽结婚,一起出国到加拿大。
  • 名利场

    作者:萨克雷

  • 失乐园

    作者:弥尔顿

    《失乐园》以史诗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这部长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 米德尔马契

    作者:乔治·爱略特

    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爱略特,她一生创作的主要作品是三部中篇组成的《教会生活场景》和七部长篇:《亚丹·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罗慕拉》、《费立克斯·霍尔特》、《米德尔马契》和《丹尼尔·德龙达》。《米德尔马契》一书出版后,爱略特的心理分析手法引起评论界重视。随着后人对爱略特的深入研究,她的心理分析手法得到评论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她凭借她的创新精神,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 《米德尔马契》一书有两条主线。其一是理想主义少女多萝西娅的灾难性婚姻与理想的破灭,其二是青年医生利德盖特可悲的婚姻与事业的失败。作者运用对比、对称、平行和重复等手法,把这两条主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众多人物写了进去,成功地表现了“社会挫败人”这样一个幻灭主题。
  • 妇女·疯狂·英国文化

    作者:肖瓦爾特 (Showalter, Ela

    肖瓦尔特是美国最具权威的女权主义批评家,他代表了欧美主要的女权主义批评倾向。肖瓦尔特兼容西方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及20世纪的批评理论与方法,即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广度研究妇女的处境,又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探究女性的心理层面。 统计数字表明,英国精神病人管理制度化的比率开始下降,就在这时,埃莱恩把疯狂政治化了,与疯人院里的梅毒性精神病相似,当早发性痴呆不再那么具有毒性的时候,他似乎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疾病。1954年,英国的精神病医院的数量高达14800所,精神病人的比率是33.45%。人们相信,依赖于安眠药、吩赛嗪等这类镇定剂和抗心理药以及政府的团体性政策性为,会稳步减少受助毒化管理的病人人数。1961年,当时的卫生部长埃诺克*波威尔语言,在今后的十五年间,“精神病医院的数量......将会下降一半.....长期病人将减少到零”疯狂作为病人的主要病症从疯人院转移到一般医院的心理科,或者被释放到公民大众中间。到1971年,政府报告《对精神病的医疗服务》非常肯定的语言了“精神病医院体系的完全废除”,卫生部长凯西*约瑟夫先生宣布,由于医药的革命,心理疾病、神经病症和痴呆症的治疗已经有了彻底的改观。人们入院时精神紊乱,出院时就痊愈了,1977年,卡姆登和爱林顿卫生局的一份报告指出,弗莱恩医院应该在规模上有所缩小,变成一个收容老年长期病人的小医院。似乎慢性英国并终于结束了。 那么,妇女病的漫长历史又是如何呢?对精神病进行医学管理,是那些成千上万的妇女由于受到制度化的管理,过上了正常合理的生活,否定这方面的优点是愚蠢的。然而,对疗法充满乐观主义的早期信者,这个阶段仍然面临着难题。现在妇女变成了服心理药服的主要病人;70年代末期的研究表明,病人中21%的妇女和9.7%的男性接受了这种药物疗法。从另一方面讲,政府骤减了对精神病机构的资助,把“家庭”及“团体”照顾病人的重担转给了妇女,使他们为了残废无能的亲属,通过强化古老的性别分工来削弱精神管理机构的专职和垄断。如果妇女仍然在精神病人和家庭看护中占多数,而女性心理学家、管理者和政治家仍是寥寥无几,那么,妇女仍然无法参与的决定仍然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妇女仍然是不幸的。/ 再说,精神病的新疗法和非机构化似乎对精神病人及妇女的文化形象没什么影响。本世纪80年代,奥菲利亚仍然是一个可爱又痴呆的女孩。她服了使她耳聋的丸药。在坎贝尔的家庭中,疯子简是一个抑郁的年轻母亲,有一个私生子,没有工作,没有朋友,他经常哭泣,服用镇定剂。卢西亚是西印度群岛的一个移民,受丈夫虐待,有时还有谋杀自己孩子的念头。在当代的实践中,以血治疗只关心妇女的病痛,而无视病痛的原因。我们可以预言,如果“抑郁”被看作是一种无确定意义又可用来包容各类疾病的范畴,那么,对于下一代来说,将会出现另一种妇女病,取代“抑郁症”的位置。 未来最大的希望是女权主义的疗法运动。70年代,妇女第一次走到一起。向传统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和医学范畴发出挑战,提出了女权主义的心理疗法、妇女资助团体和政治行动注意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法。新女权主义妇女心理学已经在母女关系的分析中发现了他的起点。追述女权主义疗法运动的历史已超出了本书的范围,但他们所作的工作则是未来理解妇女、疯狂和文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心理学理论,通过赋予女性权利,提供真正改变的可能性,将这种理论付诸实践的根本。在精神病学的全部历史上,曾出现过男性解放者---皮涅尔、康诺利、查考特、弗洛伊德和莱恩。他们提出将疯女人从他们囚禁的锁链中解放出来,又是他们落入愚蠢而言女的医疗实践中,然而,当妇女被男性代言而非妇女为自己而演说时,这种解放的戏剧只能是下一场囚禁戏剧的开场。如果妇女不亲自打碎锁链,这种锁链是疯狂成为妇女病,正如布莱科所言,它是一种“心造的枷锁”,那么,仅仅将这种锁链翻新一下就可以了。
  • 毛姆短篇小说集

    作者:[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根据PENGUIN BOOKS 1979年版译。
  • 劝导

    作者:简·奥斯汀

    《劝导》内容简介:这是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但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与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退役返乡,随姐姐、姐夫当上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虽然他对安妮怨愤未消,但两人仍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作者:[英] 戴·赫·劳伦斯

    收著者序、译者序、《读劳伦斯的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郁达夫)、《谈劳伦斯》(林语堂)及小说译文。 本书应该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版的仿制品。 该书印制粗劣,有串行,错字较多。 建议对中国出版文化感兴趣的人购藏之——在今天绝对是不易得到的物证!
  • 傲慢与偏见

    作者:奥斯丁

  • 寻欢作乐

    作者:毛姆

  • 牙买加客店

    作者:[英] 达夫妮·杜·莫里叶

  • 伍尔夫

    作者:(英)奈杰尔•尼科尔森(Nigel Ni

    20世纪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女权运动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生曾令无数人着迷。本书作者是伍尔夫曾经的恋人和最亲密的朋友,他通过自己的回忆讲述了传主的一生。在日记和信件还原事实外,作者更敏锐地探究了伍尔夫对于女性问题和战争本质的态度,他以对这位无以伦比的作家的仰慕和热爱,为这位历史上最卓越不凡的女性描绘了一幅惊人的肖像。
  • The Painted Veil

    作者:W. Somerset Maugham

    Shallow, poorly educated Kitty marries the passionate and intellectual Walter Fane and has an affair with a career politician, Charles Townsend, assistant colonial secretary of Hong Kong. When Walter discovers the relationship, he compels Kitty to accompany him to a cholera-infested region of mainland China, where she finds limited happiness working with children at a convent. But when Walter dies, she is forced to leave China and return to England. Generally abandoned, she grasps desperately for the affection of her one remaining relative, her long-ignored father. In the end, in sharp, unexamined contrast to her own behavior patterns, she asserts that her unborn daughter will grow up to be an independent woman. The Painted Veil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25 and is usually described as a strong story about a woman's spiritual journey. To more pragmatic, modern eyes, Kitty's emotional growth appears minimal. Still, if not a major feminist work, the book has literary interest. Sophie Ward's uninflected reading is competent if not compelling.
  • 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

    作者:[英]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

    1889年,白朗宁在威尼斯逝世前不久,把一个镶嵌细工的木盒交托给他的儿子,里面珍藏着他和妻子间的全部书信。1898年,两位诗人间的情书公开发表,即两卷本《白朗宁——巴莱特书信集》,这洋洋一百万字以上的来自现实生活的“情书文学”在世上绝少出现,它情深意真,诗趣盎然,受到读者的喜爱,短短十四年间再印六次。 十四行诗的故乡在意大利,它原是配合曲调的一种意大利民歌体,后来才演变为文人笔下的抒情诗,以莎士比亚成就最高,英国文学史上每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如弥尔顿、雪莱、拜伦、济慈都曾写过十四行诗。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是白朗宁夫人的代表作,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相互媲美。 这部感人的诗集就是他们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之一。其美丽动人,甚至超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 白朗宁夫人最初开始写这十四行组诗,大概是在她答应了白朗宁的求婚以后那一段时期。直到他们婚后住到了比萨,白朗宁才读到这本诗集。他不敢把这文学上的无价之宝留给他一个人享受。1850年白朗宁夫人出版了一卷诗集,把这组十四行诗也收进在内,共四十四首,还取了一个总名,叫做《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用以掩饰作者身分,因白朗宁夫人不愿意把个人情诗发表。
  • 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

    作者:Jeanette Winterson

    Innovative in style, its humour by turns punchy and tender, Jeanette Winterson’s first novel, 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 is a few days ride into the bizarre outposts of religious excess and human obsession. It’s a love story, too. Winterson’s adaptation of the novel was an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television drama awarded a BAFTA for best drama and an RTS award in the same year; the Prix Italia; FIPA D’Argent at Cannes for best script; The Golden Gate in San Francisco and an ACE Award at the Los Angeles television festival.
  • 吕蓓卡

    作者:达夫妮.杜穆里埃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此人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小说中另一女性,即以故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吕蓓卡的作用,作者这种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颇为别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刻画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与德温特的畸形婚姻,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等现象作了生动的揭露。作者还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比较成功地渲染了两种气氛: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这双重气氛互相交叠渗透,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本书成为一部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小说。
  • 戴洛維夫人

    作者:Woolf, Virginia

    《戴洛維夫人》一書,描繪戴洛維夫人從清晨為準備舉行一場宴會而外出買花,到宴會行將結束。在這一天之中,作者以克萊麗莎自己泉湧的思緒、其他人物的思維的滑移以及全知觀點的鋪陳,讓讀者藉由被割裂的片段意象中,去重拾作者企圖表達的概念及情節。這部小說以兩個部分構成:一是時間呈現定格,讀者被引導去沉思空間中種種不同但卻是在同一時間內發生的事件,所以有時作者引導讀者站在倫敦的一條街上窺視著很多人的意識;一是空間凝結,在一個人的意識中上下移動,呈現人物一生中的各個片段。
  • How To Be a Woman

    作者:Caitlin Moran

    1913 - Suffragette throws herself under the King's horse. 1969 - Feminists storm Miss World. Now - Caitlin Moran rewrites "The Female Eunuch" from a bar stool and demands to know why pants are getting smaller. There's never been a better time to be a woman: we have the vote and the Pill, and we haven't been burnt as witches since 1727. However, a few nagging questions do remain...Why are we supposed to get Brazilians? Should you get Botox? Do men secretly hate us? What should you call your vagina? Why does your bra hurt? And why does everyone ask you when you're going to have a baby? Part memoir, part rant, Caitlin Moran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 in "How To Be A Woman" - following her from her terrible 13th birthday ('I am 13 stone, have no friends, and boys throw gravel at me when they see me') through adolescence, the workplace, strip-clubs, love, fat, abortion, TopShop, motherhood and beyond.
  • 观看之道

    作者:[英] 约翰·伯格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 人性的因素

    作者: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