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闻传播

  • 媒介事件/传播学名著译丛

    作者: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样式,对“历史性”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已经成为世界性仪式。按照戴扬和卡茨的观点,这种直播事件虽然一方面把世界各地的观众固定在了电视机前,另一方面却具有改变社会的潜能。本书分析了奥运会、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婚礼、约翰F·肯尼迪的葬礼、登月事件以 及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出访波兰这样一些重大事件,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了媒体事件的脚本、协疯、表现、庆祝、萨满教化以及播出效果这六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 沉默的螺旋

    作者:王少磊

  • 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

    作者:黎勇 编

    《真相再报告与18位中国知名记者对话》所采访的18位记者,都是中国内地当前活跃在新闻一线的优秀记者。他们分布在各个媒体、各条战线,以自己的陪明才智、辛勒努力和对新闻的热情,写出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报道,为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但在他们所做的这些报道背后,有多少人了解过作为事件记录者的他们个人的想法、所走的道路以及希望发展的方向?
  • 新闻调查

    作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

    著名油画家陈丹青为何辞去清华大学的教职?一个麻风病老师又是如何撑起一个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大营盘小学的?在病人去世后两天,胸腹水的化验费用依然出现在收费单上,这奇怪的现象又暴露了怎样让人瞠目结舌的天价医疗费?“风沙两千年,不埋月牙泉”的这眼圣泉在历经几十年的人为改变,已日见干涸,那么它仅仅是一个正在消失的自然景观吗?……本书是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标志性节目《新闻调查》这几年来在法制建设、公共卫生、“三农”问题、教育、环境保护这些方面的重大新闻背后的细微再现,是对社会进程的真实记录,是对我们社会人灵魂的震撼。 如果说现实生活是平面的,那么本书则是从横切面上再现生活的细节,纵深而立体,具有思想的爆发力,震撼力,值得一读。 是什么让正义来得如此艰难与沉重?在法律的明文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潜规则?“行政权力在某些时候比法还大”,事发地的公安局长笑着回答。——迟来的正义又付出怎样的巨大代价? 我们不禁担忧: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举报人、这样的法官,《中国改革》杂志社现在还存在吗?我们是否需要一部媒体法律,才能不再如此担忧? ——为什么杂志社被起诉? 其实一个教授的去留本身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我们关注的是他所提出的问题,那就是一个标准化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是否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因为毕竟张扬的个性、原创的精神才是任何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保持终身的品格。——陈丹青为何出走? ……本书是对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新闻调查》这几年来重大热点新闻的文字记录与反思,旨在为人们探寻事实真相。全书分为法制建设、公共卫生、“三农”问题、教育、环境保护这五部分,调查深入、分析入理、抽丝剥茧,为人们全方位揭开事实发生全过程及事后感想,个中现象、令人深思。
  • 调查《新闻调查》

    作者:张洁吴征

    本书是中央电视台精品栏目《闻新调查》的十年总结。书中回顾了从创办时的艰难,到今天的辉煌的历程,同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分析。你可以看到弄虚作假的官员面对镜头时的尴尬,也能体会记者们揭露事实真相的执著与艰难。书中的上百幅图片,更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 我们错了

    作者:李启瑞 主编

    向虚假报道说“不”! 古训云,正人先正己。早在2010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就由旗下的《南国早报》编印了内部“警示教材”《我们错了》。2011年初,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坚守媒体公信力,集团在内部版《我们错了》基础上,综合旗下各媒体以往搜集、整理的案例,加以扩展、整合,编成本书,公开发行。全书收录各类虚假、失实报道及其他差错90多个案例,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惩前毖后,既为自律,亦供共勉。
  • 子弟

    作者:杨潇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失重”故事,作者杨潇用非虚构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思考者、幸存者、信仰者、流浪者,他们外在的生存状态和内在的心理世界。这些苍凉悲歌而又饱含深意的瞬间,像是个体的不幸,又像是一代中国人无法躲避的命运。作者深情而又节制的文字,更能触发我们的感受与思考,这世间苦难深重,我们应该如何诚实地生存。
  • 真有意思

    作者:封新城

    《真有意思》收录的就是《新周刊》专栏的人物访谈对话。《新周刊》新开辟的《总编访谈录》,志在典藏智者思想光芒,采访系列官方、企业界、文化界和民间的重磅人物,极具时代现场感和人性深度,成为中国人物的传媒精品。
  • 新闻与社会的交响

    作者:李彬

    本书是作者在清华园读书、教书、著书之余的部分随笔文字,设计社会与新闻诸方面的原初思考,体现了一位新闻与传播学者的治学旨趣,带有鲜活而深沉的思绪。对一般读者来说不仅具有阅读趣味,而且得见一条把握新闻与社会的思路;对新闻传播学子来说,则可以作为开启专业学习的指南,循此探索自己的专业发展与人生进展之路。
  • 大人物小人物

    作者:徐泓

    本书收入44篇文章,其中有10篇是新的。6篇还是人物专访,主要补充的是作者当年对一些作家的采访。每篇的篇幅都不长,但还是有一点可读性。另外4篇是风光游记性的文章,可以视为另一个新闻品种,丰富一下本书的内容与风格吧。   本书中的25个人物加写了后记,简要勾勒了他们后来的人生与命运。   本书的照片,大多是作者采访中得到的。
  • 现场

    作者:雷宇

    一个连续七年深入新闻一线现场记者的大事件观察侧记,地震、泥石流、溃坝、奥运……一位与汪洋、孟建柱、孟学农、李毅中、郭伯雄等众多政要名流面对面的采访者的真实感受;一位最受网友欢迎的新闻记者职业生涯的回顾和总顾。 真实的现场细节的还原、第一线材料,呈现一个公众不曾认知的真实中国,她的笔触生动、鲜活、严肃、深刻,带给我们思考和反思,为时代留下个体的注脚。 当我们翻开关于那些曾经影响无数人命运的事件的记录,看到一个个具体的人,也看到一个个事件原本的面目,我们将更深刻地理清事件与人、人与人,以及我们与国家的关系,了解我们这个国家,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崔永元说:我希望五六十年以后终于有一本被大家公认的书,不管它是宏观叙述的还是细节叙述的,大家认为它是真实的。 相信,《现场》就是这样一本书。
  •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

    作者:刘楠

    央视新闻评论部,诞生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实话实说》等名牌节目,培养了白岩松、崔永元、柴静等众多名主持人,被称作“电视延安阵地”,是中国新闻史的一段传奇。本书独家记录20年“南院江湖”里高人林立的人物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六章内容包括: 1、《拜师学艺》:以亲身交往的经历,讲述陈虻、白岩松、柴静。 2、《高人指路》:剪影记录水均益、崔永元、敬一丹、张泉灵、李小萌、董倩、王志、张羽。 3、《人海精英》:寻访刘春、王利芬、杨树鹏、李玉、石扉客、赵世龙等从评论部走出的高人。 4、《奇闻轶事》:评论部传奇年会、“猫”院长、食堂、神奇保安等 5、《我的习练》:我的南院成长记,士兵突击在《社会记录》、在《新闻1+1》解方程式 6、《南院人说南院》:汇总南院人自我感悟。
  • 新闻人的江湖

    作者:章敬平

    这是一个记者的新闻史, 这是一个过渡时代的新闻史, 这是一个记者草就的过渡时代的新闻野史。 阅读它, 你能看到记者的出路, 你能看到新闻的唐突, 你能看到意识形态的偏见, 你能看到江湖已散的叹惋, 你能看到媒体与时代的合谋, 你能看到新闻与江湖的拼斗, 你能看到放下枪炮比剑的“术” 你能看到竖起牌坊指路的“道” 你能看到且行且吟且醉的“我” 你能看到本土化对西方新闻思维的欺哄, 你能看到全球化对优秀新闻记者的反讽, 你能看到中国记者脚踏第三条道路的挣扎与彷徨, 你能看到江湖中人高喊新新闻宣言的光荣与梦想, 你能看到想象之外的江湖人的黯然神伤, 你看不到意料之中的新闻史的冠冕堂皇。
  • 传播的历史

    作者:【加】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

    《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第5版)》以媒介的历史为主线,将传播技术与载体从口语、文字、印刷,到电子、网络的发展历程与此间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探讨传播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汇集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们对不同时期的传播媒介进行研究的经典文献,对传播的历史与技术、文化、社会的互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第5版)》为人们理解媒介和传播史提供了更为冷静和专业的框架,它还有助于加强传播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新的学术关联。
  •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作者:麦奎尔

    根据最近的理论研究以及媒介本身快速变革,这个修订与扩编版本更新了前一版的内容。自上一个版本问世,尤其是在我们迈入新世纪之时,我就心存着这样的迷惑:某些大众传播的概念以及关于大众传播的思考,可能正渐渐地过时。自从媒介被创造出来以后,时代和媒介本身都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我们撰写第四版期间,大众媒介又再度被政府所援用,来支持基于不确定的判断,正义性和民众支持之上的军事行动。这些富有成效的宣传战,和许多20世纪的宣传战在性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新媒介”开始展现其经济潜力,以媒介集团形式为基础的“旧”媒介,正越来越积极地并购“新媒介”,并努力将之纳入现有的全球媒介体系之中。“大众传播”这个表述方式可能已经逐渐褪色,并具有“现代主义”的意涵,但事实上,这种现象所代表的意义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更为广泛和复杂。
  • 传媒的四种理论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

    本书作为新闻理论研究史上经典的文献之一,为研究和了解在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几种不同的传媒理论及传媒制度,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本书的作者将传媒与其所属的社会的哲学思潮、政治结构、个人和社会关系等联系起来,显示了研究传媒的一种综合视角。...
  • 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

    作者:[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

    《大众传播模式论》最适合用“经典”来评价了。这本薄薄的册子很轻松地通过述评传播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些“模式”就把一系列重要的传播理论概括出来,并勾勒了一副完整的图景。除此以外,它还把“模式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凸现出来,使其深入人心。这本书可以给你很多东西,对每个模式的述评包括补充与批评意见,恰好能够让你脱离出原理论作者的窠臼,从外部来看看该模式。 精心选取了四十八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逐一介绍其涵义、演变过程和主要优缺点,明晰如画地描绘了五十年来传播学发展的轮廓,使庞大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在人们面前一目了然。
  • 大众传播理论

    作者:刘海龙

    《21世纪传播学系列教材•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内容,主要分四个板块。对于研究生层面的阅读者来说,要求全面掌握,而对本科生,则可以有一些侧重。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介绍了传播的观念、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众传播理论的范式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八章,除了第四章中的宣传研究外,主要是客观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介绍了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第三部分从第九章到第十一章,主要是介绍批判理论。第四部分是第十二章,主要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 美国新闻史

    作者:迈克尔.埃默里,等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8版)》探讨了美国人的生活和美国的传播媒介,内容包括美国新闻界的历史遗产,殖民地时代,报刊与革命,建立新国家,向西扩张,面向大众的报业等。
  • 理解传媒经济学

    作者:(英)吉莉安·道尔(Gillian Do

    本书清晰而详细地介绍了与传媒有关的主要经济学概念,并以非经济专业人士的需求为基点,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与传媒经济学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探讨了当今传媒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联系经济理论与商业实践,论述了各种传媒行业——广告、电视、电影、印刷媒体和新媒体;审视了经济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