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冯友兰

  • 中国哲学史新编(上)

    作者: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内容简介:在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它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我所希望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这种企图,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就困难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要在长期生活、工作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专靠读几本书是不能懂得的,更不用说掌握和应用了。解放以后,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是怎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学到的方法是,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作为条条框框,生搬硬套。就这样对对付付,总算是写了一部分《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   到了70年代初期,我又开始工作。在这个时候,不学习苏联了。对于中国哲学史的有些问题,特别是人物评价问题,我就按照“评法批儒”的种种说法。我的工作又走入歧途。   经过这两次折腾,我得到了一些教训,增长了一些知识, 也可以说是在生活、工作、斗争中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路是要自己走的;道理是要自己认识的。学术上的结论是要靠自己的研究得来的。一个学术工作者所写的应该就是他所想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依傍什么样本摹画来的。在一个考试中间,一个学生可以照抄另外一个学生的卷子。从表面上看,两本卷子完全一样。可是稍有经验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一本卷子是自己写的,哪一本是抄别人的。   现在,我重理旧业,还想实现我原来的计划。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我还自以为有点理解,有点体会。值此旧邦新命之际,我应该把我的一点理解和体会写出来,以加入新长征的行列,跟上新长征的进程。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这也算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吧。   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我决定在继续写《新编》的时候,只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当然也有与别人相同的地方,但我是根据我自己所见到的,不是依傍,更不是抄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等于依傍马克思主义,更不是抄、写马克思主义。我的业务水平还不高、理论水平更低。我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可能是很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一个人如果要做一点事,他只能在他现有的水平上做起。
  • 贞元六书(全二册)

    作者:冯友兰

    本卷收入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时期创作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言》。这六部著作的完成,标志着冯先生“新理学”体系的确立。其中,《新理学》谈纯粹哲学,《新事论》讲文化社会问题,《新世训》论生活方法,《新原人》谈人生境界,《新原道》评新理学之地位,《新知言》讲新理学之方法。
  • 走近冯友兰

    作者:冯钟璞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一生与中国整个现代化命运相关联,其经历与著述体现了近现代中国“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冲突。 本书的作者,多为冯门弟子、冯学专家和一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对冯先生的研究、介绍,能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一代哲学大师的真是风貌和人生思考。
  • 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

    作者:金春峰

    冯友兰先生系“五四”后蜚声海内外的哲学家与中国哲学史家,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冯先生一生哲学生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经历了自我丧失和自我回归的痛苦过程,留下了丰富的哲学遗产与深刻的人生经验与启示,极其珍贵。冯先生是本书作者的研究生导师。但本书并不对先生空泛地颂扬,而是对其哲学思想进行深度的剖析,有肯定、有批评;体现的是一自由开放的学风。本书将带领读者和冯先生一起,重新经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与哲学历程,深入了解冯先生哲学思想及中国哲学的种种问题、困境和出路,极富知识性与启发性。
  • 三松堂全集

    作者:冯友兰

    本卷收一种人生观、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上)。 《一种人生观》1924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集初版、二版皆据此版本进行校勘。《人生哲学》192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集初版、二版皆据1928年商务印书馆第三版进行校勘。《中国哲学史(上)》1931年2月由神州国光社出版,1934年9月又由商务印书馆与《中国哲学史(下)》同时出版,有修改。全集初版、二版皆据商务本进行校勘。《原儒墨
  • 冯友兰自述

    作者:冯友兰

    《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冯友兰自述》是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一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本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 冯友兰追问人生

    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追问人生》内容简介:45篇文章,四大主题,囊括了人生的诸多方面。从人生真相、境界一直到道德修养以及对人生的漫谈,无不有大道至理渗透到字里行间。他谈才命、谈心性、谈功利、谈道德,博古通今,真知灼见。他谈情、谈性、谈灵魂与肉体、谈欲与好,篇幅不长,却句句点醒人生。他认为圣人不是无情,而是有情而不为情所累。 他道中庸、调情理、行忠恕、为无为、存诚敬 ,借古论今,直逼现世人生。 他谈自然、论风流、谈处事方法,世间事了然于胸,高屋建瓴、明心见性。 作为无人可以比肩的一代大家,世人公认的一大哲学高峰,他的思想体系、他的人生理念,他的“境界”学说,穿透岁月的阻隔,不需任何炒作,而自有无数人追随、仰止。书中辑录的文章,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永久经典之作。主要来自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篇篇值得反复阅读回味。文章恰好体现了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人生座右铭。 书后附录了15条人生箴言,是冯友兰关于人生哲理的精华,值得品味、值得收藏。
  • 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

    作者:冯友兰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对于关注及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常备书。   1964年6月初版。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作者:单正齐,甘会兵

    本书是作者将哲学通俗化的一种尝试,试图跟着冯友兰先生的思路,以中国哲学问题为核心,来讲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新原道

    作者:冯友兰

    此书所谓道,非《新理学》中所谓道。此书所谓道,乃讲《新理学》中所谓道者。《新理学》所谓道,即是哲学。此书讲《新理学》所谓道,所以此书非哲学的书,而乃讲哲学的书。此书之作,盖欲述中国哲学主流之进展,批评其得失,以见新理学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所以先论旧学,后标新统。异同之故明,斯继开之迹显。庶几世人可知新理学之称为新,非徒然也。 近年以来,对于旧学,时有新解,亦藉此书,传之当世。故此书非惟为《新理学》之羽翼,亦旧作《中国哲学史》之补编也。书凡十章,新统居一,敝帚自珍,或贻讥焉。然孔子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孟子曰:圣人复起,必从吾言。其自信若是,即老氏之徒,濡弱谦下,亦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亦何其高自期许耶?盖学问之道,各崇所见。当仁不让,理固然也。写此书时,与沈公武有鼎先生,时相讨论。又承汤锡予用彤先生,贺自昭麟先生,先阅原稿,有所指正。
  • 人生哲学

    作者:冯友兰

    《人生哲学》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本书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西简明哲学史,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以及欧美现代哲学等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 中国哲学史新编(下)

    作者:冯友兰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 中國哲學史

    作者:馮友蘭

    中国哲学史,ISBN:9789570506891,作者:冯友兰著
  • 中国现代哲学史

    作者:冯友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儒生所发出的豪言壮语,也正是冯友兰先生以84岁高龄着手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写作的根本动力。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新见迭出,每与时论不合。这种独立思想的精神尤其表现在第七卷也就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写作当中。作者生前已经预料到是书出版会遭致多方面的阻力,他在该书的《自序》当中说:“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从是书杀青之日到去年大陆版本问世,已经过去了九个年头。作者采用静观之眼,深刻剖析戊戌变法以后中国社会实践的哲学根源,发人之未发。比如,他提到“拨乱反正”这个概念,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去阐释:“拨乱者,即拨极左思潮之乱,反正者,乃反新民主主义之正。”作者指出,毛泽东一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空想的,它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空想部分。作者认为,讲统一、讲中和,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人类是最聪明和最富理性的,不会像毛泽东认为的那样“仇必仇到底”,终将按照“仇必和而解”的方向发展下去。后面这种思想,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思想界的进程。
  • 中国哲学史(全两册)

    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将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以此全书分为上下册。子学时代主要讲先秦诸子;经学时代主要是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的时代。它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述,它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阐释中国哲学思想之实,使中国传统哲学成为现代学科。本书的基本框架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亦成为学术界的定论。
  •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

    作者: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内容简介:在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它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我所希望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这种企图,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就困难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要在长期生活、工作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专靠读几本书是不能懂得的,更不用说掌握和应用了。解放以后,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是怎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学到的方法是,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作为条条框框,生搬硬套。就这样对对付付,总算是写了一部分《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   到了70年代初期,我又开始工作。在这个时候,不学习苏联了。对于中国哲学史的有些问题,特别是人物评价问题,我就按照“评法批儒”的种种说法。我的工作又走入歧途。   经过这两次折腾,我得到了一些教训,增长了一些知识, 也可以说是在生活、工作、斗争中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路是要自己走的;道理是要自己认识的。学术上的结论是要靠自己的研究得来的。一个学术工作者所写的应该就是他所想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依傍什么样本摹画来的。在一个考试中间,一个学生可以照抄另外一个学生的卷子。从表面上看,两本卷子完全一样。可是稍有经验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一本卷子是自己写的,哪一本是抄别人的。   现在,我重理旧业,还想实现我原来的计划。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我还自以为有点理解,有点体会。值此旧邦新命之际,我应该把我的一点理解和体会写出来,以加入新长征的行列,跟上新长征的进程。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这也算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吧。   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我决定在继续写《新编》的时候,只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当然也有与别人相同的地方,但我是根据我自己所见到的,不是依傍,更不是抄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等于依傍马克思主义,更不是抄、写马克思主义。我的业务水平还不高、理论水平更低。我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可能是很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一个人如果要做一点事,他只能在他现有的水平上做起。
  •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英汉中国哲学简史》作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书,《英汉中国哲学简史》的最大特色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正如冯先生自言,“小景之中,形神自足。”学习英语的中国读者,具有英语四级水平即可对照中文读通《英汉中国哲学简史》英文,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而学习汉语的外国读者,亦可依傍《英汉中国哲学简史》英文读懂中文,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 中国哲学简史(中学图书馆文库)

    作者:冯友兰

    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本书以二十余万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
  • 理想人生

    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O),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一九二O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里奇等名师,一九二四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菩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