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农业

  • 我的幸福農莊

    作者:陳惠雯

    台灣版大長今現身說法;從自然農法找回健康自然農法治癒了女兒的皮膚炎! 處身俗世之中,汲汲營營於生計,總難知行如一,直到女兒患了異位性皮膚炎,見她抓得滿身是血,全身上下沒一塊皮膚能夠完整,他心疼之餘,在得知日本曾有人嘗試吃自然農法蔬菜而有所改善,便下定決心試試。異位性皮膚炎也可以不藥而癒,如果這是反璞歸真自然生活的緣起,那麼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女兒該是重要轉捩點,教兩人深思自己究竟要些甚麼?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 ◎幸福其實很簡單 一窩子都市人,搬遷到鄉下,褪下華服,踩進田裡,竟是那麼地讓人感到驚異。 顯然,大家離自然太遠了。如果人們追求物質,是為了得到幸福。那麼,我很想問問,你幸福嗎?當我站在田裡,望著在田埂上赤足奔跑的孩子,我難掩心中的幸福。 ◎與大自然的神奇巧遇 透過這本書,我們也得以瞥見,親近自然的生活對於黎旭瀛、陳惠雯夫婦的影響,讓在紅塵俗世載浮載沉的紅男綠女,有機會窺見生活的另一種形式,發現日子可以簡樸至此,生命其實可以成就許多不一樣的可能,端賴你想要如何揮灑和成就。 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聆聽內心的聲音,自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 齐民要术译注

    作者:缪启愉,缪桂龙

  • 农业发展

    作者:[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

    本书集中论述了技术变革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以及技术变革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者打破传统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理论对研究农业发展问题的限制,提出了技术和体制变革模式,也称诱导发展模式;通过对世界上43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了各国在农业生产率方面的差别及产生差别的根源,并主张以技术转移来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对诱导技术转移的看法,详细阐述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转移、技术贸易与农业改造等问题。
  • 日本农业150年

    作者:晖峻众三

    《日本农业150年(1850-2000年)》内容简介: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其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进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历程,对我国正在推进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具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一衣带水”已成为描述中日两国关系的流行语,但我一直认为这个流行语用在农业上更为贴切,因为中日两国农业共同点和相似点实在太多,深入研究日本农业应当成为研究国外农业的首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去日本考察农业的国人络绎不绝,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农民,几乎都对日本农业精细、农村富庶、农民富裕以及各方面的硬件与软件建设赞不绝口。在中日农业交流中我们不仅引进了诸多的农业技术,而且在政策层面上还引进了“农业多功能”及“一村一品”等不少新理念。在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始终认为应当更多地研究分析借鉴日本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十七届三中全会虽已提出强化农村基本经营、农村土地管理、农业支持保护、现代农村金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及农村民主管理等六大制度建设,但目前尚未破题。制度建设是日本的强项。我期望在读《日本农业150年》过后这方面能有新的突破。
  • 改造传统农业

    作者:西奥多·W.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内容简介:舒尔茨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农业经济隶属于农学的范围。他反对这一传统,认为农业经济学应该是一般理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他坚持按这一看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为现代农业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失窃的收成

    作者: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否水火不容? 面对国际经济霸权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围绕这些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展开论述,这本以环保和公民运动为主题的小册子甚至可以用“激进”来形容:满腔义愤,激情四溢。 作者深入剖析了农业、渔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各大领域的现状,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不容乐观的图景:跨国企业掌控了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秩序,利用转基因技术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农民,滥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破坏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和日趋贫困为代价获取暴利。 作为知名社会活动家,作者也穿插介绍了印度人民和非政府组织如何通过各种公民运动来抵制跨国集团的剥削和压迫,以争取自身权利,再造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
  • 蘋果教我的事

    作者:木村秋則

    當所有人都做錯,你是否有勇氣做對? 藉著蘋果,改變了整個地球的男人 *暢銷書《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主角木村阿公,親筆寫下第一手的真摯告白 *《商業周刊》1138期封面故事,NHK「專家的作風」、TBS「NES23」、東京電視台「rubikon的決斷」、《中國時報》、東森新聞、TVBS專題報導,感動全日本、影響全球自然農業概念的蘋果農家 蘋果樹教他傾聽大自然的訊息,也教他謙卑的面對這個世界 他證明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選擇是對的,更是留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 木村阿公相信自然農法才是對人們最好的,他奔波於日本及世界各地進行演講或農業指導,並輔導日本、韓國、歐洲、非洲等國家進行無農業、無肥料栽培,已經有十八年的光陰。 當年因為擔心妻子的健康而停用農藥,因為買下不小心弄髒的自然栽培書籍,因為爬上高山尋死而找到突破困境的契機……彷彿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敦促木村阿公走上這條打破傳統、從零開始的革命之路。木村阿公肩負大自然賦予的使命,用歲月去換取人人受用無窮的心靈禮物: ●考慮放棄的時候,大女兒反而質問:「那我們之前辛苦是為了什麼?爸爸,你做的事很了不起,你在一個沒有答案的世界,從零開始挑戰。」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安慰。 ●如果我是樹,如果我是高麗菜,如果我是番茄……當設身處地地站在農作物的立場思考時,它就會告訴你答案。 ●我每年都會四處拜託周圍的果農,「請讓我今年也可以繼續」。因為,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生活在這裡。 ●千萬不要忘記,人類的身體無法種出一粒米,結出一顆蘋果,我們只是在照顧稻子和蘋果樹而已。 ●所有新事物並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相反地,古老時代的經驗往往才是真諦,是經過實踐所證實的。 ●大自然不會說話,因此,人類必須磨練感性,去感受大自然。 ●每天接觸自己栽種的農作物,心情會變得溫柔。農業可以促進人心變得溫柔。 ●雖然我的人生出乎意料地經歷了驚濤駭浪,但我想告訴年輕人──「這樣也很快樂」。
  • 慢是美好的

    作者:伍迪·塔什

    《慢是美好的》其中《侦察》是在慢钱逐渐开始退出市场以及在对佛蒙特州进行实地调查之后发表的,它从实践的角度展现了人们对于慢钱的一些深入看法,此外还介绍了小型食品公司、土壤肥力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慢钱在社会投资历史中的地位,以及在慢钱投资基金创立之初所发挥的作用。《回到现实》则是一篇关于视觉—任务—战略的背景材料。 第二部分是“归零”,分别从个人的角度分析了食物、暴力、文化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其中,《在世贸双塔的阴影下》主要论及的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试验,是关于替代证券交易可能性的。
  • The Omnivore's Dilemma

    作者:Michael Pollan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Botany of Desire explores the ecology of eating to unveil why we consume what we consum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hat should we have for dinner?" To one degree or another this simple question assails any creature faced with a wide choice of things to eat. Anthropologists call it the omnivore's dilemma. Choosing from among the countless potential foods nature offers, humans have had to learn what is safe, and what isn't-which mushrooms should be avoided, for example, and which berries we can enjoy. Today, as America confronts what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a national eating disorder, the omnivore's dilemma has returned with an atavistic vengeance. The cornucopia of the modern American supermarket and fast-food outlet has thrown us back on a bewildering landscape where we once again have to worry about which of those tasty-looking morsels might kill us. At the same time we're realizing that our food choices also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health of our environment. The Omnivore's Dilemma is bestselling author Michael Pollan's brilliant and eye-opening exploration of these little-known but vitally important dimensions of eating in America. Pollan has divided The Omnivore's Dilemma into three parts, one for each of the food chains that sustain us: industrialized food, alternative or "organic" food, and food people obtain by dint of their own hunting, gathering, or gardening. Pollan follows each food chain literally from the ground up to the table, emphasizing our dynamic co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with the species we depend on. He concludes each section by sitting down to a meal--at McDonald's, at home with his family sharing a dinner from Whole Foods, and in a revolutionary "beyond organic" farm in Virginia. For each meal he traces the provenance of everything consumed, revealing the hidden components we unwittingly ingest and explaining how our taste for particular foods reflects our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inheritance. We are indeed what we eat-and what we eat remakes the world. A society of voracious and increasingly confused omnivores, we are just beginning to recognize the profound consequences of the simplest everyday food choices, both for ourselves and for the natural world. The Omnivore's Dilemma is a long-overdue book and one that will become known for bringing a completely fresh perspective to a question as ordinary and yet momentous as What shall we have for dinner?
  • 自然不可改良

    作者:何塞.卢芩贝格

    自然不可改良,ISBN:9787108013002,作者:[巴西]何塞·卢岑贝格著;黄凤祝译
  • 齊民要術今釋(全二冊)

    作者:[北魏] 賈思勰,石声漢 校釋

    《齐民要术》为北魏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书中记载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从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原书共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别记载了我国古代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及畜牧、酿造以至于烹调等多方面的技术经验,概括地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等方面的光辉成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石声汉先生在历史上第一次对《齐民要术》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研究,《齐民要术今释》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抄南宋绍兴龙舒本为底本,参照多种版本,将《齐民要术》全文加以校勘整理标点;对难读难懂的字句作了注解;把原著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易于今天的读者阅读理解。 注:本书文字为繁体中文。
  • 农桑辑要译注

    作者:马宗申 译注

    本书元代初年大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成书于至元十年(1273)。其时元已灭金,尚未并宋。因系官书,故不题撰者姓名。本书内容以北方农业为对象,农耕与蚕桑并重。卷一典训,记述农桑起源及文献中重农言论和事迹;卷二耕垦、播种,包括总论整地、选种和种子处理及作物栽培各论;卷三栽桑;卷四养蚕;卷五瓜菜、果实;卷六竹木、药草;卷七孳畜、禽鱼等。内容绝大部分引自《齐民要术》以及《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四时纂要》、《韩氏直说》等书,虽系摘录,但取其精华,摒弃名称训诂和迷信无稽的说法;其中也有一些文字是出于编纂人之手,都以“新添“标明。本书在继承前代农书的基础上,对北方地区精耕细作和栽桑养蚕技术有所提高和发展;对于经济作物如棉花和苎麻的栽培技术尤为重视。故此书在当时是一本实用性较强的农书。此次整理,以上海图书馆藏孤本元刊大字本为底本,不仅对原书进行了校勘,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而且用白话作了今译,从而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这部在中国科学史上有一定价值的著作。
  • 中国稻作文化史

    作者:游修龄,曾雄生

    《中国稻作文化史》主要内容简介:2007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毛志辉先生约请我写作一本《中国稻作史》的学术著作。我回答说,这个著作不用写了,因为恩师游修龄教授已有一本同名的著作出版在先,如果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原书修订出版倒是最好不过了,毕竟该书出版已经有十多年了,且市面上也已难觅此书踪迹。出版社方面表示很有兴趣。我把这个主意告诉游先生,游先生表示他不想承担此事,一是年事已高,二是最近十多年来,有关原始稻作的发掘报告很多,一些含地方色彩的论述,处理起来很困难。经我主动请缨提供协助,游先生方才答应下来。
  • 论农业

    作者:[古罗马] M. T. 瓦罗

    本书是西方古典农业文献之一,是研究罗马共和国后期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在经济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它纪录了公元前一世纪意大利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很多较真实可靠和饶有趣味的史实,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状况,当然也可用以和我国同时期的生产实践状况作一番比较,因此,无论对西方古代史的研究,还是一般经济史、农业史的研究,这部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讲农业技艺方面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在两千年前只是一部实用的科技读物。今天译它的意义主要在文献史料方面,它比我国最早的一部巨著,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篇还早将近四百年,约当西汉时期。
  • 世界历史上的农业

    作者:(美) 马克·B.陶格

    人类文明伊始,便仰赖农业获得食物、纤维物等其他生存必需物资。Mark B.Tauger所著《世界历史上的农业》着眼于农业、农民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社会关系,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自农业起源到21世纪初期的世界农业史。该书研究了包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与经济和政治挑战的复杂性、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对农业的影响等议题。该书认为农业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之间最重要的媒介,见证了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的成长壮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环境的变化和危机,该危机现已威胁到粮食生产的方式。该书从农业视角解读世界文明史,是关心研究世界文明史读者的必读物,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对解决当前世界农业和粮食危机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齐民要术

    作者:

  • 汉代农业

    作者:许倬云

    作者将中国历史所呈现的基本现象之——农业文明——作为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强调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特定历史现象,汉代则是转变的关键时期。书中立足于政治经济学式的综合视角,力图找出促使中国在两汉时期转变为农业经济的一些关键因素,强点这种转变与汉帝国的政治逻辑有密切关系,也与人口等因素有复杂勾连。作者进而勾画了当时特定的农业经济模式:汉代农业经济,是以小农户的小规模农作和劳力投入密集的精耕细作为基调;这种个体农户的精耕细作农业又与市场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重商的农业经济模式;这种商业活动与一种层级的市场体系联在一起,将个体农民编织进了一个庞大的经济网络里。
  • 江南农业的发展

    作者:李伯重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应当如何对待“西方中心论”。作者从明清江南农业的发展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涉及亩产量,农村副业、集约生产、社会制度,人口与耕地,经营方式,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像稻麦复种技术等等,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资料,对明清农业停滞说的“定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本书在1998年先以英文出版发行,被誉为“加州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次在国内翻译出版,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列表目录 中文版自序 吴承明序 斯波义信序(英文版) 鸣谢(英文版) 若干说明 第一章 导论 一、一个老问题 二、为什么选择清代前中期江南的农业作为研究对象? 三、清代以前江南农业的变化 四、本书讨论的主要问题 五、清代江南的基本农书与农业生产的重要术语 第一编 生产要素的变化 第二章 劳力、耕地与气候 第一节 劳力 第二节 耕地 第三节 气候 第三章 技术 第一节 作物品种 第二节 整地技术 第三节 肥料使用 第四节 种植制度 第二编 农业生产的变化 第四章 农业资源利用的合理化 第一节 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人力与畜力资源的利用 第五章 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第一节 主要农业部门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第二节 改变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 第六章 外向型农业的形成 第一节 丝输出的增加 第二节 棉布输出的增加 第三节 粮食输入的增加 第四节 肥料输入的增加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编 农业的发展 第七章 土地产值的增加 第一节 改种棉、桑所导致的耕地亩产值的提高 第二节 各茬作物亩产量的提高 第八章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一节 近代以前江南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 农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第三节 农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第四节 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第九章 结论 引子 1979年以来江南农业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 “脱离常轨” 第二节 西方中心论与江南经济史研究 第三节 重新认识江南经济史 第十章 附论明清江南的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江南农业的一种新经营方式 二、江南生态农业的特点 三、江南生态农业的生产率 四、生态农业在江南的普及历史意义 五、质疑与回应 征引文献目录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 四千年农夫

    作者:富兰克林.H.金

    美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就穷尽了地力,而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肥沃依旧,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原因何在? 中国农耕文化的无穷魅力让富兰克林·H·金认定,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如果向全人类推广东亚的可持续农业经验,那么各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 《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记录了东亚农业生产者真实的生活环境,讲述了东方各民族好的耕作方法。《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的作者富兰克林·H·金认为,农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东方各民族早已遇到此类问题,而且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对此,西方或许也能直接从他们的经验中获益良多。这是西方向东方学习保护自然资源的第一课。这便是富兰克林·H·金从东方带回去的重要信息。 直正的农业旅行家很少。富兰克林·H·金是这方面真正的专家。
  •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作者:何炳棣

    中國歷史很多課題之中,最基本而又最困難的一個,莫過於中國文化的起源。在中國文化起源這個異常廣泛的課題之中,中國農業的起源是一個重要的專門課題。 中國農業起源於黃土區域。為比較深刻瞭解中國農業的起源,治史者必須對黃土區域的古自然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本刊上編將近代中國科學界對黃土多方面研究的結果,作一極簡單的摘要,以充本刊中編和下編的必要科學背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