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戏剧理论

  • 劇場及其複象

    作者:翁托南·阿鐸(Antonin Artau

    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怕、最該詛咒的事,就是一味沈溺於形式,而不能像那些被活活燒死的殉道者,在焱焱柴堆中發出求救的信號。──阿鐸 本書蒐集了阿鐸1931至1937年間發表有關劇場的論述、宣言及書信。它不是系統性的理論著述,也不是一本劇場教戰手冊,而是一個生命宣言,一個投向西方傳統文化的挑戰書。 阿鐸反對以模仿與再現為目的的寫實劇場,主張找回原始儀式和神話的生命力;他破除語言的獨霸,提倡一種直接敲打感官的舞台語言;他追求巫術、超感世界,撼動了西方理性和人本傳統。 阿鐸在此書中所揭櫫的劇場觀,啟發了無數當代最傑出的劇場工作者,是當代劇場重要文獻。
  • 被壓迫者劇場

    作者:Augusto Boal

    本書作者以戲劇美學論述觀眾在劇場中的位置,積極鼓吹戲劇活動是每一個人(尤其是被壓迫的人)都可以掌握的表達工具,並藉由此書大力撻伐了影響當時主流戲劇理念甚鉅的亞里斯多德《詩學》,認為亞氏的戲劇觀念裡所提供的悲劇移情作用是服務於當時雅典政治的一套壓制系統,在戲劇活動與人民百姓之間築起一道阻絕的高牆……這是一本寫於1970年代的民眾戲劇經典,值得您細細閱讀。
  • 三角对话

    作者:陈世雄

    本书的目的,是在20世纪文明对话的大背景下,回顾中国戏剧界与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三者之间的对话,总结我国在吸收外国戏剧文化、开展文化交流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而探索若干理论课题。 本书图文并茂,以中俄两种文字撰写,分成上下两部分。书中考察了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和以中国剧作家为代表的梅兰芳、焦菊隐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所代表的戏剧观念和美学体系的交汇震荡及其深广影响。内容涉及了〝文化大革命〞中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诋毁和对话剧艺术的摧残;戏剧观争鸣与中国话剧的转向、〝布莱希特热〞及其存在问题等12章。
  • 空的空间

    作者:(英)彼得·布鲁克

    《空的空间》主要内容:戏剧理论的内涵,是对戏剧的发展规律、基本要素、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等总体性问题的认识,以及对戏剧创作各个环节的深层的探索。戏剧理论的内涵,为戏剧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法则提供了科学的阐释。囚此,理论对戏剧的发展,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不惟具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 环境戏剧

    作者:(美)理查德﹒谢克纳

  • 舞台上的智慧

    作者:罗伯特·布鲁斯汀

    美国演艺界权威专家为你指点迷津,揭示舞台表演之道。   “你所要做的就是和任何一位曾被罗伯特·布鲁斯汀影响过的人聊聊,那么你就会知道,他是演艺界最富智慧的人之一。”——美国全国联合剧场基金会   为了艺术的严谨,布鲁斯汀一直在不知疲倦地钻研着。——《纽约时报》   布鲁斯汀和美国常备剧目剧院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种说法毫不夸张。——《波士顿环球报》   我知道,布鲁斯汀从来不会投机取巧。——阿瑟·米勒(著名剧作家、《推销员之死》的作者)   我的职业生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在常备剧目剧院得到的锻炼。——切丽·琼斯(托尼奖得主、布鲁斯汀的学生)   罗伯特·布鲁斯汀在杰出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处于美国演艺界的最前沿,是众多成就卓越的演员的良师益友,他在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曾经和许多杰出的艺术天才共事过,包括梅丽尔·斯特里普、玛丽莎·托梅、切丽·琼斯、黛布拉·温格、西格妮·韦弗、凯茜·贝茨、克里斯托弗·沃肯、托尼·谢尔博等。   作为一位具有丰富阅历和非凡智慧的人,布鲁斯汀的脑海中沉淀了诸多世界顶级演员的故事,对于自己在本书中谈论的主题,他具有无可匹敌的权威,同时又做出了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解读。从为什么体验派表演方法是一项有局限性的技术,到良好的教育和科班培训的重要性,布鲁斯汀的建议清晰明了、颇具说服力,而且振奋人心,对演艺界的从业人员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指导。   《舞台上的智慧》一书融会了布鲁斯汀首次为年轻演员们提出的富有睿智的建议和至理名言,这不仅能够鼓舞那些正在苦苦奋斗、徘徊不前的演员们,而且呈现了表演艺术本身的真谛。
  • 现代悲剧

    作者:[英国]雷蒙·威廉斯

    本书是二十世纪探讨悲剧理念和悲剧思想的最重要著作。雷蒙·威廉斯从分析古典悲剧经验与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延续入手,通过分析易卜生、奥尼尔、贝克特、加缪、萨特、布莱希特等人的剧作,在悲剧与现代社会、革命、无序及个体的关系中,揭示了现代悲剧经验新的特质,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现代时代的根本信仰与冲突。
  • 西方演剧史论稿(上下) (平装)

    作者:吴光耀

    编辑推荐:本书是一部研究西方戏剧演出形式的系列论文集。作者以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功底,论述了西方演剧历史的概貌。对于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剧形式的演变,各流派的艺术特点,以及有代表性的舞台美术家的创作等都有专文论述。史料丰富翔实,理论性、知识性并重,是本书的两大优点。本书附有舞台设计等图片321幅。 本书对了解西方演剧历史极有价值,对当代中国舞台艺术创作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 后戏剧剧场

    作者:[德] 汉斯·蒂斯·雷曼

    《后戏剧剧场》是德国著名剧场学家汉斯•蒂斯•雷曼1999年的划时代力作。雷曼用“后戏剧剧场”这一术语,涵盖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欧美剧场艺术中的一种彻底的变革趋势。这种趋势反对以摹仿、情节为基础的戏剧与戏剧性,反对文本之上的剧场创作结构方式,强调剧场艺术各种手段(文本、舞台美术、音响音乐、演员身体等等)的独立性及其平等关系。雷曼列举了大量案例,系统性地总结了后现代戏剧的普遍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人们看到,在现代之后,戏剧的发展并非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循,而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该书不仅是戏剧与剧场艺术实践者、研究者的必读书目,也面向对当代艺术、美学理论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陌生化与中国戏剧

    作者:[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的剧论和文论在德语世界和英语世界已有一套7卷本《布莱希特剧论全集》,并收入30卷本的《布莱希特全集》中,在西方文论界影响很大,是研究文艺理论的常备案头书,然而,在中国却仅有一本选本《布莱希特论戏剧》。本套布莱希特作品系列即以30卷本《布莱希特全集》中的剧论和文论部分为原本,每段时期选取其最知名的文章作为书名,邀请布莱希特研究领域的两位领军人物张黎和丁扬忠担任主编,邀请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老师担任译者,并邀请本领域专家为每本书撰写序言或选取其关于本书最经典的研究论文代序,为中国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布莱希特。 1935年,布莱希特在莫斯科观看了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演出,提出了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并将中国戏曲与德国戏剧进行比照对观,得出德国史诗剧不仅通过演员产生陌生化效果,而且通过音乐和布景达到陌生化效果,以期使被表现的事件历史化的结论。本书中,布莱希特还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间离效果的产生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 敞开的门

    作者:[英]彼得•布鲁克

    作者语摘: 戏剧是一种人类根本性的需要,而剧场以及戏剧的形式、风格等等只是些暂时的盒子,完全可以被取代。 戏剧绝不能让人觉得没劲,绝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让人意想不到。戏剧通过惊讶、通过刺激、通过游戏、通过好玩,来把我们导向真理。 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的真实,只有当演员和观众完全一致的时候才会出现的绝对的信服。这时候,形式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时刻。这时候,门敞开了,我们的视界改变了。 ——彼得•布鲁克 内容简介: 从《李尔王》(King Lear)到《卡门的悲剧》(The Tragedy of Carmen),从《马拉/萨德》(Marat/Sade)到《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彼得•布鲁克再度创造了现代剧场——不是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在《敞开的门》(The Open Door)里,这位先知般的导演和理论家,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全面详尽的哲学阐释。 这是一个悖论的哲学:我们到剧场里来寻找生活,但那个生活必须迥异于我们在剧场外看到的生活;演员们必须极其刻苦地做准备,同时又要愿意放弃这些准备工作的结果;导演的最可靠的本事可能是他对乏味的承受能力。布鲁克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挑出实例来说明这些原则,这些故事还展示了他与莎士比亚、契诃夫,以及印度和伊朗的本土戏剧息息相通。这些讨论的结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视点,它同时关注台前台后,它的洞察力是新鲜的,它的文字是优雅的。 赞誉: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探索者之一。” ——安德列•格莱格雷(Andre Gregory) 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彼得•布鲁克总是不断地让我们惊讶——不是以那些普通的流行的方式,而是以古老的持久的方式,永远影响着你的心灵。” ——肯•伯恩斯(Ken Burns) “他是二十世纪戏剧界少有的真正的戏剧革新家之一。” ——克莱夫•巴恩斯(Clive Barnes)
  • 喜剧

    作者:(加)诺思罗普·弗莱 等

    《喜剧:春天的神话》中喜剧是一种重要的美的表现形态,但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活中的欢笑,也不仅仅指作为戏剧类型的喜剧。喜剧的美不在于“陈旧的生活形式”及其代表人物身上,而在于能够看出旧世界的荒废性的眼光中。
  • 西方戏剧理论史

    作者:周宁

    《西方戏剧理论史(全2册)》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度(博士点基金)项目成果。《西方戏剧理论史(全2册)》是自古希腊至当代的西方戏剧理论的通史。自20多年前余秋雨先生《戏剧理论史稿》以来,国内迄无这方面的完整专著,这部通史当可填补这一空白。
  • 法国戏剧百年

    作者:宫宝荣

    宫宝荣先生八十年代在法国取得戏剧学博士学位后,长期从事 法国戏剧教学,九十年代再度赴法专题考察法国现当代戏剧。本文是他积十余年潜心研究而成,资料翔实,论述精到,在法国现当代戏剧的分期及戏剧本体研究方面多有独到、创新的见解。本书的出版将填补我国迄今在法国戏剧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 现代戏剧理论

    作者:彼得·斯丛狄

    该书是德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斯丛狄(Peter Szondi)的代表作,描述了欧美现代戏剧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形式入手勾勒出一条基本线索,在文论史上得到一致的好评,迄今为止已被译成15种语言。 图书目录 译者序 从一本小书看文论的转折引言 第一章 戏剧 第二章 戏剧的危机 第一节 易卜生 第二节 契诃夫 第三节 斯特林堡 第四节 梅特林克 第五节 豪普特曼 过渡章 关于风格变化的理论 第三章 挽救的尝试 第一节 自然主义 第二节 谈话剧 第三节 独幕剧 第四节 狭小性和存在主义 第四章 解决的尝试 第一节 自我式的戏剧艺术(表现主义) 第二节 政治轻歌舞剧(皮斯卡托) 第三节 叙事剧(布莱希特) 第四节 蒙太奇(布鲁克纳) 第五节 戏剧不可能之戏(皮兰德娄) 第六节 内心独白(奥尼尔) 第七节 作为表演组织者的叙事性自我(怀尔德) 第八节 时间之戏(怀尔德) 第九节 回忆(密勒) 不是结束语关于1963年的重版 译后记
  • 剧场及其复象

    作者:[法] 翁托南·阿铎

    我们不能再糟塌戏剧了! ——翁托南•阿铎 欧美近代所有严肃剧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阿铎之前”和“阿铎之后”。 ——苏珊•桑塔格 内容简介: 本书是残酷戏剧的首倡人阿铎的代表作,它不是理论著述,也不是一本剧场实践手册,而是一个生命宣言,一部投向西方传统文化的挑战书。 阿铎在此书中所揭示的戏剧观念,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启发了无数当代最杰出的剧场工作者,是当代戏剧的重要文献。 本书译者系影剧方面的专家,译文言辞贴切、行文流畅,为难能可贵的优秀译本。
  • 编剧理论与技法

    作者:陆军

    《编剧理论与技法:从小型戏剧的文本写作切入》的研究方法与目的是:从总结、归纳、探讨小型戏剧的文本写作技法切人,进而系统地介绍戏剧的编剧理论与技法,用以指导戏剧学院学生与一切从事或爱好戏剧创作的专业与业余的剧作者学习、熟悉并掌握编剧技巧。
  • 戏剧符号学

    作者:于贝斯菲尔德

    《戏剧符号学》:尽人皆知或自以为知,戏剧不可阅读。出版商们深谙于此,惜哉!他们只出版那些在课堂里学习的剧本。教师们对此也不糊涂,他们在解释或试图解释一部戏剧作品时难以摆脱烦恼,因为钥匙另有所在。演员、导演们对此自以为比谁都要清楚,因而对任何学者的注释都有点儿不屑一顾,把它们看作是毫无用处的赘物。普通读者同样也深有体会,每当他们斗胆尝试时,便会掂量到阅读一部绝非为消闲而写的文本的困难。确实,并非人人具有演戏“技艺”的天赋,更不具有虚构一场演出所必须的特殊想象力。剧本虽然人人都读,但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这种阅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解释,其中原因我们很快就能找到。
  • 焦菊隐论导演艺术(上下册)

    作者:焦菊隐

    焦菊隐的名字是和戏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和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相依为命。他为中华民族创立了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演剧学派。 焦菊隐及其演剧学派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北京人艺自己的影响,更是十分深刻。从20世纪 80年代以来,以林兆华为代表的新一代舞台艺术家,不但继承了这一学派,而且还有新的发展。他们在焦菊隐演剧学派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创造了《绝对信号》、《狗儿爷涅》这样既植根于焦菊隐一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又富于新的时代意识的佳作。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话剧虽然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然而高举焦菊隐演剧学派旗帜的北京人艺,仍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焦菊隐一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理论体系对中国话剧“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它的重要意义。
  •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

    作者:[加] 雷内特·本森

    本书着重介绍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以恩斯特-托勒尔与格奥尔格-凯泽的作品在表现主义戏剧中的重要地位为主。由于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在人的观念上有新意,语言简练,在莱因哈特等几位著名导演支持下,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表现主义的演出风格。有位批评家将它细分为三种类型:1,精神型;2,狂喊型;3,自我型。 本书以托勒尔的《变形》和《群众与人》等的演出为基点,完美地展示了上述的不同风格。随着表现主义戏剧的诞生,新的舞台技术也应运而生,包括对新的舞台表现技巧的推动与发展。本书是研究德国当代戏剧的一部详备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