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死刑

  • 死刑论辩

    作者:(美) 欧内斯特·范·登·哈格,(美)

    对于死刑这样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从未在一本书上进行过如此有力度的针尖对麦芒的论辩。在此,著名的保守派欧内斯特。范.登.哈格与受人敬重的自由主义者约翰·P。康拉德,以两人的智识,语词的机锋和论证的力度,以及用亚瑟。金堡的话来说,“以学识,斯文的表达,以及学术的激情”,对死刑所固有的全部问题进行了一场论辩。 两位论辩者素以其严谨的学识以及截然不同却同样有说服力的文风而声名遐迩。欧内斯特·范·登·哈格是The Jewish Mystique和Punishing Criminals等著作的作者。约翰·P·康拉德的著作包括Justice and Consequences和inearofEach Other.他们的论辩将引起读者对于赞成或反对死刑的激烈的全新的看法。 除了本书话题的契合时机以外,见证两个伟大的头脑之间极具创造力的交锋所带给人的真正的启迪,则是本书价值之所在。
  • 为废除死刑而战

    作者:罗贝尔·巴丹戴尔 编

    任何一位坐下来阅读本书的人,都将为本书的故事所深深地吸引。本书作者具有三重身份及人格特征:1. 律师,辩护律师,民事案件大大超过刑事案件,然而却因数起对轰动全国的死刑案件的辩护而蜚声全国。2. 司法部长,由于他在律师方面的杰出成就和才干,以及他广博的法学知识,在密特朗担任总统期间,两度出任司法部长。3. 巴黎大学的法学教授。然而当他站在辩护席上的时候,他由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变成一个激情澎湃的辩护律师。直至最后,他站在国民议会的辩论席上,这时,他是作为共和国的司法部长。 法国是一个标榜自由、民主与博爱的国家,然而,当禁止对犯人包括未成年犯人实施死刑的条款已经被写入《欧洲人权公约》很多年时,法国仍然是西欧唯一一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作者所投入的事业是从为一个个死刑犯进行辩护,直至在法国的刑法典里消除死刑条款的事业。这一事业注定要遇到极大的阻力,然而也为作者的职业生涯和本书增添了无数扣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故事——人命关天的刑事案件、扑朔迷离的调查取证、 阻力重重的辩护之路、宣判死刑、上诉、撤消原判、总统特赦、总统竞选、总统组阁、出任部长、提出议案、国民议会辩论、参议院通宵达旦的白热化的辩论和表决…… 本书是律师、司法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的最佳业余读物,读者不仅能被作者波澜起伏的职业生涯所吸引,更会为他执着的奋斗精神和激情所感染。而且,完全不同于以往严谨枯燥的法学专著或者晦涩难懂的翻译作品,这本由外语学院和旅欧专家翻译出来的通畅之作,会使读者感到阅读的极大乐趣,相信会使读者伏案往返。
  • 死刑密码

    作者:熊红文

    《死刑密码: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作者从事死刑公诉十余年,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作者以亲自公诉的十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映了作者对我国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死刑密码: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以十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打开我国死刑的密码,引导我国民众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 死刑台前的告别

    作者:[美]大卫·道

    这是美国知名死刑辩护律师大卫•道讲述自己替死刑犯辩护经历的书,这是他用生命书写的真实故事。 他的生活充满极端的矛盾,在充满冷漠和无能法官的司法体系中,他为美国死刑犯的生命而奋战,为生命尽头就在眼前的个案,争取更多时间。 这些生死一线间的故事,提供了一种鲜明且私密的角度,直视死刑的真实样貌:无论是审判法官难以捉摸的思绪,监狱和行刑室的例行运作,到身为辩护律师、自己的日常生活被卷入;道德的追寻,终需付出代价。 面对死刑的一切,大卫•道没有激情地宣扬理念,却是低眉淡笔,陈述种种事实与挣扎,让人憾动、低回不已:原来,希望悬系于每一个字、每个行动之中,生命就在一线之隔,而去做正确的事,永远是知易行难。
  • 美国死刑悖论

    作者:(美)齐姆林

    《经济学家》2003年年度图书 本书将革新我们对美国死刑的理解。齐姆林问道:尽管死刑存在着难以调和的不公正性和实际错误的不可避免性,但为什么美国一直保留着死刑?这在发达民主国家中近乎绝无仅有。他给出的原创的、具有鼓动性的答案是:美国的义务警员传统。如同义务警员行为,死刑遭遇着主流社会团体的偏见以及犯罪业已确认的没有根据保证的臆测。阐明这一令人不适的比照为那些致力于终结这种美国人生活中不人道制度的人士提供了一种具有前景的途径。 富兰克林·齐姆林的新书对理解美国死刑现状以及预测其未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分析的核心部分,即其判断:斗争的根源处存在着一种“基本价值冲突”:支撑死刑实践的义务警员价值与正当程序价值遵循之间的冲突可以调和吗?这是一本以其个性化的生动风格所写就的具有鼓动性的原创著作,对捍卫和反对死刑的人来说,皆教益良多。 在其他五十余个民主发达国家已废除死刑之际,美国为何继续沿用死刑?为何死刑问题日趋严重?死刑问题的冲突如何解决呢? 富兰克林·齐姆林揭示出:围绕着死刑问题似乎不可消解的混乱折射出美国人价值观念中一种深层而久在的分裂。他预言:这种分裂将在不久的将来导致美国死刑的终结。一方面,死刑执行有违于美国至高的法律原则——公平与正当程序。这使得我们日渐脱离盟友,且实际上已经被欧洲国家视为野蛮的、极端的美国例外论的体现。另一方面,死刑代表了美国人对暴力社会司法的深层信仰,即:将刽子手视为地方控制的代理人和社区价值的捍卫者。齐姆林从私刑暴徒的角度揭示了“义务警员司法”(vigilante justice)的这一魅力中最令人困惑的表征。他指出: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死刑执行恰恰发生在那些一百多年前私刑盛行的南方各州。齐姆林认为,正是这样一种文化遗存,形成了美国对死刑与众不同的诉求,同时又构成了废除美国死刑最为醒目的理由。 完美的研究、生动的文笔,《美国死刑悖论》为美国死刑问题长久以来的纷乱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清亮的视界。
  • 死刑的文化史

    作者:赖德尔著

    内容提要: 据西村克彦的日译本编译:本书阐述了死刑的产生和发展,介绍了古代的死刑以及近代的处刑方法,论及残虐暴政的非人道行径,进行了保留或废除死刑的讨论。
  • 殺戮的艱難

    作者:張娟芬

    始於法務部長王清峰下台,2010年死刑議題自此開始延燒,媒體與大眾輿論在殺與不殺之間擺盪。作者張娟芬於此書回溯沸沸揚揚的2010年,親身採訪死刑犯,讓大眾看見死囚在罪刑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剖析台灣司法制度在執行死刑上尚存在的缺失與不健全,讓大家深思以暴制暴之下仍暗藏的問題。本書提供一個空間更寬廣的思考平台,讓社會大眾能以更多元的角度來衡量生命的重量。
  • 死刑的温度

    作者:刘仁文 著

    十余年来,刘仁文教授持续关注死刑问题。本书收入了作者历年来死刑研究的心得与洞见,围绕世界死刑废除的趋势、中国死刑改革的历史与进展、死刑核准权、执行方式、相关制度的建设以及震撼人心的死刑案例,深入探讨了减少乃至废除死刑在中国的梦想与现实。 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主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学术的人文关怀,流露出朴素、厚重的情怀。
  • 杀戮的艰难

    作者:张娟芬

    这是一本探讨死刑存废话题的书。作为台湾“废除死刑协会”积极推动者,张娟芬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不同死刑犯的犯罪成因,审判经过,以及执行经历,让人在杀戮与死神的边缘思考关于生命、公平、正义等一系列终极的命题。帮助读者对死刑制度及其残忍和不合理的地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本书对于台湾地区司法审判制度的一些探究对于中国大陆的司法审判制度建设也应能有所借镜。
  • 人类死刑大观

    作者:马丁·莫内斯蒂埃

    这部书,图文并茂,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类历史上几十类死刑行刑的方式和无数行刑的事件和细节,可谓闻所未闻,更见所未见,比任何一本光用文字记叙的图书都更能撼动人心。作者是一位严肃的人类史学家,编撰这部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给人以惊骇,更不是只为了迎合人们浅薄的好奇心。其可贵之处,在于以非凡的努力按集到一系列十分罕见的珍贵实证,系统地演示人类如何穷极想像力和创造力去翻新死刑形式之历史沿革,引发读者作一些深入的思考。
  • 死刑台前的告別

    作者:大衛.道 David, Dow

    如果不曾經歷謀殺與死刑,該怎麼理解其中的糾纏傷痛? 而今,我們聆聽,我們目睹,在哀傷中思索…… 「常人別過頭去不看的,他堅定地凝視。常人噤聲不語的,他迂迴訴說。」 --張娟芬 「當作者自敘從死刑犯的監獄回家,趴在等不到爸爸已經熟睡的小兒子床邊,彷彿幽明交界,感覺到作者無言的悸動。」 --平路 在美國死刑執行人數最多的德州擔任律師, 他代表過上百位死刑犯,每天面對開庭、處決的生死瞬間。 委託人當中只有少數可能真的無辜,阻止執刑的機會總是渺茫, 本書是他守護道德與悲憫、徘徊工作與家庭間的憂鬱告白。 大衛.道接觸的世界,是我們多數人沒有機會經歷的。身為一名律師,他曾代表超過上百位被判處死刑的囚犯。他的許多個案都已經往生,其中或許不乏無辜者。這是他用生命書寫的真實故事:關於正義、死刑以及律師生活。 他的生活充滿極端的矛盾:在見證處決過程後,他回家接受愛妻和摯子的擁抱,他們想要知道他工作的情況。在充滿冷漠和無能法官的司法體系中,他為美國死刑犯的生命而奮戰,為生命盡頭就在眼前的個案,爭取更多時間。 本書描述了形形色色的死刑犯面對審判執刑的歷程,其中最令我們動容的,是被控殺了妻子和兒女的亨利.奎格。由於前任辯護律師的無能、檢警的刻意引導,奎格殺人的證據缺乏說服力,仍被陪審團採信。大衛.道和同事發現兇嫌另有他人的線索,但無法取得任何證據;他們提出各種申請文件、特赦請願書,都不能動搖法庭死亡執行令上的日期,直到處決前十分鐘,大衛.道趕到奎格的行刑室外…… 這些生死一線間的故事,提供了一種鮮明且私密的角度,直視死刑的真實樣貌:無論是審判法官難以捉摸的思緒,監獄和行刑室的例行運作,到身為辯護律師、自己的日常生活被捲入;道德的追尋,終需付出代價。 面對死刑的一切,大衛.道沒有激情地宣揚理念,卻是低眉淡筆,陳述種種事實與掙扎,讓人憾動、低迴不已:原來,希望懸繫於每一個字、每個行動之中,生命就在一線之隔,而去做正確的事,永遠是知易行難。
  • 死刑报告

    作者:潘军

    《死刑报告》当代中国第一部关注死刑的小说。小说通过对一个叫落城的地方几宗死刑案件的解析,对当代中国的死刑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以文学的方式第一次近距离地探讨死刑问题。某种意义上,作家潘军这回是以文学的形式探讨法学的课题,但就小说文本而言,依然有着可贵的探索。小说以女警官柳青、记者陈晖和律师李志扬的视角展开故事,与之并行的是多年前美国那宗被称为[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案件的审理过程,如此的交织,形成了两种司法体系和刑罚观念的比照,同时也不得不对似恒定不变的刑罚观念和今天的死刑的适用进行深思。作家娴熟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洋溢着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而显示的思辩色彩和独特视角,更让人心灵震撼。
  • 与绝望抗争

    作者:[日]门田隆将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四日,日本山口县光市,二十三岁的本村洋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的妻女被惨遭杀害。一场为妻女讨回公道,持续九年的诉讼案由此拉开。 在这九年当中,面对保护嫌疑犯的司法体系,面对打着“保护人权”旗号的律师团,面对来自媒体的冷嘲热讽,面对着嫌疑犯注定不会被判死刑的绝望当中,本村洋孤军奋战。在这三千多个绝望的日子里,本村洋的努力震动了整个日本社会,日本连续三任首相都关注到这个案件,日本的司法体系因为此案得以修正。更重要的是,本村洋的努力使我们意识到,在这个社会里,死刑为什么需要存在。
  • 與絕望奮鬥:本村洋的3300個日子

    作者:門田隆將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四日,日本山口縣光市。二十三歲的平凡上班族本村洋一如往常地下班回家,心中充滿了對可愛妻兒的想念和思盼。 這時,他還不知道,最殘酷的悲劇即將降臨他的身上,而他,也將自此走上另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日本廣島高等法院。帶著妻兒的遺照,三十二歲的本村洋,一身西裝、神情肅穆地,在周圍人群的鼓掌聲中,步入了法院。自從妻兒遭到殘忍殺害以來,已經過了九年的歲月。頸上掛著亡妻的戒指,三千多個日子以來,本村洋走遍了日本各地,不只是為了自己亡故的家人,更為了所有的被害者家屬奮戰不懈;面對顢頇茍且的司法體系、打著「人權」旗號,無所不用其極的律師團,以及冷嘲熱諷,將「復仇者」的稱號冠在他頭上的媒體,本村洋能夠伸張正義,為妻兒討回應有的公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