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导演

  • 寄生虫:电影分镜

    作者:[韩] 奉俊昊

    《杀人回忆》《雪国列车》《汉江怪物》导演奉俊昊,引发亿万观众热议的现象级电影神作

    斩获韩国影史首座戛纳金棕榈,狂揽4项大奖改写奥斯卡历史,横扫全球电影节,创造亚洲电影获奖纪录

    是枝裕和、文牧野强烈推荐,奥巴马年度最爱,《时代周刊》《纽约客》等国际媒体一致盛赞

    豆瓣8.8 高分,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破10亿

    直击阶级话题,戳中社会痛点

    CJ ENM官方授权,162幕导演亲笔手绘分镜+灵感速写

    初次引进,完整场次的电影分镜图稿

    从希区柯克般细节控导演的拍摄蓝图,见证名场面诞生历程

    每一幕都让你大为震撼、直呼过瘾!

    全彩印刷,用纸细腻,完美复刻原版高品质装帧及手绘质感

    著名海报设计师黄海操刀封面字体设计

    导演特别提供专属印签

    漫画般的阅读体验,另附独家电影行话术语表

    精心打磨,值得反复翻阅、学习,亦是影迷收藏纪念的不二之选

    影视、动漫、广告、游戏从业者的“大师级范本”

    献给所有用画面讲故事的人

    「我的电影和我画的分镜没什么两样。」

    编辑推荐

    《寄生虫》是近年来热度最高的亚洲电影,社会学系出身的奉俊昊导演以风格化的手法讲述了这一出“没有小丑的喜剧、没有恶人的悲剧”,更融入了对阶级分化、贫富差距等现实议题的深入思考,堪称艺术与娱乐的完美融合、职业生涯的集大成作。

    无论是观众的热议共鸣、媒体的争相报道,还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影史新记录、豆瓣上百万人评出的8.8高分,都足以证明《寄生虫》跨越圈层的成功。而奉俊昊作为一位“全能型”导演,往往自编自导原创故事,且亲自绘制自己电影的故事板,像希区柯克那般在筹拍阶段就开始精准控制想要呈现的电影画面。

    「我的电影和我画的分镜没什么两样。」

    这是奉俊昊在“炫耀自己如何精心地准备电影,拍摄时多么细心地控制现场”时的“自夸”之语,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就可知其言不虚。分镜图(亦称故事板)是将剧本拆解为视觉构想的图文说明,可谓电影拍摄前的镜头指南、剧本到成片之间的可视化预演。

    本书囊括了162幕导演亲笔手绘的《寄生虫》全片分镜及灵感速写,剧情、场景和角色的视听呈现方案一览无余,读者得以一窥社会派天才的脑内剧场、现象级神作的诞生历程。这些珍贵详实的一手资料,堪称一堂分享创作经验与成果的顶级大师课,是献给影视、动漫、广告、游戏等用画面讲故事的创作者的“实操教科书”,也是影迷读者不可错过的“幕后纪录片”,值得细细品读、收藏纪念。

    * * *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最孤独寂寞的那段时间的记录,是经历拍摄现场快乐的大混乱之前,静谧而私人的瞬间。”——奉俊昊

    * * *

    ◎ 初次引进,享誉国际的著名导演奉俊昊代表作之剧本与分镜

    奉俊昊是韩国电影界“四大天王”导演之一,也是改写韩国影史甚至世界影史的导演。在《寄生虫》斩获戛纳金棕榈、奉俊昊成为奥斯卡“四冠王”后,韩国总统文在寅发文道贺,“这是无上的荣耀……我深知一部电影需要导演、演员、工作人员在剧本和制作的各个环节倾注心血”,并邀请奉俊昊导演共进午餐,称赞其“逾越非英语电影面临的壁垒”。

    ◎ 官方授权,披露完整场次分镜全稿,包括成片未呈现的戏份,由细节之处看导演取舍与视听思维,展现标准的电影工业级镜头设计范例,领略从文字到画面的绝妙“转译”

    推拉摇移,摄影机要如何运动?取景机位、人物走位如何设计?“全能型”导演的场面调度全解指南,悉心规划每分每秒的视听语言,把脑内构思化为漫画般的精致手稿。

    哪几场戏有帧率变化/快慢动作?剪辑时机怎么把控?哪里用了后期特效?比照《寄生虫:原创剧本》与电影成片深度阅读,感受“作者导演”用风格化画面打造想象世界的独门技法,以及故事素材“打磨成型”的专业过程。

    ◎ 每格画面皆由导演亲笔绘制,感染力令人惊叹!

    奉俊昊导演用笔高效、老道,且画风可爱、形象生动,颇具看点;故事板空间信息细节满满,完整丰富,针对重点场景、道具、台词,还进行了细致的颜色标注,并保留了重要修改痕迹。

    除整本分镜,另附导演的灵感速写稿,以及像豪宅派对这样复杂“大场面”调度方案的全景俯视图、站位动线图……每个细节设计皆彰显大师用心。

    ◎ 分镜图中所有手写韩文,均经过专人对照原版风貌重新用中文手写,再由排版精修调整后根据对应位置嵌入;手写英文部分,则大多保留导演本人手迹。另附独家电影行话专业术语译名表。

    ◎ 导演特别为简体中文版提供专属印签,设计大师黄海操刀封面字体设计,十分具有收藏价值;内外样式一比一复刻,完美呈现原版质感;内页选用纸质细腻厚实的118g米白色胶版纸,全彩四色印刷,搭配方便平摊的PUR胶装订,阅读体验友好;首刷限定:随书附赠明信片一枚,正反面呈现剧照与导演手绘分镜。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电影《寄生虫》的完整场次分镜图(故事板),包括162幕导演亲笔手绘分镜及十余幅灵感速写稿。

    影片讲述了出身贫寒的金基宇,以做家教为契机,打入上层社会精英朴社长家庭内部,原本失业的金家四口人继而纷纷“成功入职”朴家,由此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故事,直到一起突发事件让所有人滑向离奇的命运漩涡……

    媒体推荐

    无懈可击的演员阵容献上了令人激动的表演,他们击中了奉俊昊和韩珍元创作的多声部剧本中的每一个音符与和声共鸣。这是一场悲喜剧的大师课,会深入你的皮肤,吞噬你的电影之魂。

    ——《观察者报》(The Observer)

    电影的奇迹。奉俊昊过去的职业生涯已经成就颇高,如今他更上一层楼。一部狂欢的社会讽刺剧,它既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深具讽刺意味。

    ——《帝国》(Empire)

    凭借奉俊昊迄今为止最优秀的作品《寄生虫》,这位50岁的导演清晰地阐述了一条贯穿他之前所有作品的主线:没有战争,只有阶级战争。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奉俊昊是一个隐秘行动的热衷者。如同希区柯克一样,他就像和我们一起搜寻玩具的猫,用爪子抓挠我们,让我们与那些我们原本可能恐惧或蔑视的行为串通一气。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寄生虫》有充分的理由在全球引起共鸣。它讲述了一个你可能不用字幕或任何对话就能理解的故事;这些演员的脸清晰地展示了在一个财富和特权的世界里作为局外人的感受。

    ——《时代周刊》(Time)

    名人推荐

    向还没看的人说明这部电影的内容很无聊。只能说“去看!”,只能说“很有趣!”。总之希望你去看看。

    ——是枝裕和

    (《寄生虫》)这部电影在当下的环境非常有代表性,它在所有基础上都具备拿奖的素质。我觉得拿奖没什么问题,我也很喜欢它。它的最小化类型表达让我惊奇,这个片子看上去非常小,却把类型片的手法用到了极致。我看了四五遍了。

    ——文牧野,《我不是药神》导演

    《寄生虫》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不同的类型,并以诙谐又高效的叙事手法,在如此本土化的影片中,讲述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紧迫扎心又有全球普世性的话题。

    ——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荒野猎人》导演

    用“杰作”这个词来形容是不够的,《寄生虫》是现代电影的一个抵达目标。作为一个导演,我深感压力巨大:电影必须要有趣到这种程度吗?

    ——滨口龙介,《夜以继日》导演

    在如同蒙着眼睛于黑暗中疾驰一般的兴奋与刺激的深处,不用说教的手法就讲述了社会的不洁和人类之滑稽,我只为这般优雅描绘的力量而倾倒。明明是边笑边看的,但回过神来却被毛骨悚然的冲击吓坏了。极端变态、彻底残酷(最高的赞美之词!),而且夹杂着些微温柔的奉导演所注视的,是不加修饰的“人类的尊严”。我想今后也要继续追逐远处朦胧可见的巨大背影而前进。

    ——李相日,《怒》导演

    《寄生虫》已经不在电影的范畴内了。写作、雕塑、绘画、建筑……总是从地下放眼世界的奉俊昊导演,经过这部作品,已经是现代的米开朗琪罗了。真不甘心啊,超越他的一定只有他自己吧。

    ——阪本顺治,《北方的金丝雀》导演

    获奖记录

    ★ 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金棕榈奖

    ★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

    ★ 第77届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

    ★ 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剧本

    ★ 第72届美国编剧工会奖电影奖 最佳原创剧本

    ★ 第54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最佳剧本

    ★ 第45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

    ★ 第8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

    ★ 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最佳外语片

    ★ 第65届意大利大卫奖 最佳外语片

    ★ 第4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观众奖

    ★ 第14届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电影、最佳编剧、最佳剪辑、最佳美术指导

    ★ 第40届韩国青龙电影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美术

    ★ 第56届百想艺术大赏 最佳影片

    ★ 第56届韩国电影大钟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配角、最佳配乐

    ★ 第94届电影旬报奖 最佳外国影片、最佳外国导演

    ★ 第63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 最佳外国作品

    ★ 第4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最佳外语片

  •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

    作者:[日] 小中千昭

    《午夜凶铃》编剧、《咒怨》导演

    皆深受影响、一致推崇

    《迪迦奥特曼》《玲音》《怪化猫》编剧、日式恐怖灵魂人物小中千昭,首开「午夜讲坛」

    恐怖影史×网络怪谈×神秘民俗×都市传说

    怪奇脑洞巡游展,创作秘法大放送

    恐怖故事为何让人又爱又怕?满足你的全部好奇!

    (*阅读前请确定后果自负,作者概不负责)

    ..................

    编辑推荐

    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恐怖片是一种奇特的存在,怕者避之不及,爱者欲罢不能。而日本现代恐怖片则是“异色”中的“异色”,它利用人的心理、潜意识和幻想,激发出我们最本能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式恐怖片(J-Horror)一跃成为现象级热潮,这样一股席卷全球的“暗黑力量”是怎样形成的?它吸收了哪些文化养分?风格化的表现方式背后有何奥妙?日式恐怖创作理论的领军人物小中千昭在本书中为你一一揭晓。

    ◎ 编剧怪杰首开午夜讲坛,魔术揭秘般全盘托出玄妙心路

    小中千昭是在恐怖、科幻、动画、特摄领域全面开花的不世出怪才,也是享誉全球的克苏鲁神话写手。处女作《邪愿灵》为日本恐怖片创立框架,而后编剧的《毛骨悚然撞鬼经》《学校怪谈》可谓日本流行恐怖剧集的典范;《迪迦奥特曼》《数码宝贝2》等都可见其克苏鲁私货,“不可名状的未知与恐怖”为剧作注入灵魂;集趣味大成的意识流实验动画《玲音》更凭其先锋诡异的情节成为一代赛博朋克神作,引发众多解析讨论。

    ◎ 世界恐怖影史+超自然小说漫游,让恐怖迷疯狂颅内高潮

    血浆片算真正的恐怖片吗?何物能唤起人类心底的恐惧?恐怖片的黑暗力量有何迷人之处?……串联名家杰作、挖掘冷门怪片,辨析恐怖、惊悚、悬念、血浆等类型特色作用于观众心理的区别,研究日式与欧美恐怖文化的源流关系、理念异同——这场高密度的原教旨主义探索之旅,勾魂摄魄、魅力无边。

    ◎ 网络怪谈、神秘民俗、都市传说……解密暗黑养分来源

    后果自负的连锁物语、废墟探险的试胆游戏、挖眼拔发的怨灵作祟、四谷怪谈的流传演绎……围绕古典与现代的恐怖传说,发起神妙莫测的“祟咒考”,试图解答:诅咒如何通过各类媒介传播?社会事件与虚构故事怎样交缠?人类为何会有恐惧的情绪?可借本书一窥日式恐怖片瘆人表象之下深厚的学养根基。

    ◎ “小中理论”全公开,看“人类高质量恐怖”如何制造

    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名编剧,从数十年实践中萃取出“小中理论”,引领了日式恐怖片风潮。恐怖讲究刻意安排、没有逻辑才恐怖、描写恐惧中的人方能制造恐怖……从内涵到技术,倾力传授让影片细思恐极后劲大的表现方法,更有《午夜凶铃》《咒怨》诞生轶事,以及与编剧高桥洋、导演清水崇的珍贵对谈。

    ◎ 作者亲自挑选、阐释封面画作,知名设计师操刀整体装帧

    封面油画为日本著名画家金子国义的“爱丽丝”主题作品,作者小中千昭讲述了与该画“命中注定”的奇缘故事。全书封面五色印刷、内外双封,选用色彩饱和度高的工艺美术级涂布纸印彩凝;腰封选用半透明硫酸纸,用朦胧质感呼应书中“模糊虚焦的幽灵拍摄技法”。圆脊精装、版式舒适,值得珍藏。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影视创作和民俗文化角度,探索恐怖美学和人类恐惧心理的经典著作。

    作者以独具个性的奇诡视角,串联了恐怖影像的历史、日式怪谈风俗和欧美都市传说,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把“恐怖”当作娱乐?恐怖文化经历过怎样的发展演变?何物能唤起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作者亦从数十年的编剧、拍摄经验出发,分析恐怖片的叙事技巧和技术手段,进而归纳出一套极具指导意义的“小中理论”——这份制造“真正恐怖”之影像故事的方法论,曾影响过众多名家,如《午夜凶铃》编剧高桥洋、《咒怨》导演清水崇、《回路》导演黑泽清等,相信也会为同类型文学艺术创作者、喜爱恐怖作品的读者带来启发。

    ☢ 小中语录 ☢

    ▷ 恐怖,就是把画面中人物所经历的恐惧传染给观众……也就是通过人物的反应来表现恐怖。

    ▷ 经常看到有人一脸得意地给恐怖片写下“最恐怖的还是人心”的评价,那我很想问问他们:你遇到过真正恐怖的事情吗?还有,面对过那些极度离奇的事物吗?

    ▷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尽可能地想回避令他们感到“恐惧”的局面。然而,这样的情况或许无法避免。当碰到生活中的恐怖事件时,大家都不想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我半是认真地想到,恐怖电影说不定起到的就是一种心理预演的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想看到恐怖电影的渴望,也许是生理性质的。

    ▷ 假如恐怖电影所带来的恐惧,多少能给现实中的恐惧增加一点耐受性,并能够使人迅速思考出下一步的行动,那么恐怖电影被大量制作、被大量人群观看的未来将成为理想状态。

    ☢ 日本读者评论 ☢

    ▷ 日式恐怖片界的宝贵记录。不愧是在现场工作的人,超具体的实践性很好,是深入思考“恐怖是什么”的极具逻辑的考察。揭示了J-Horror理论秘密的一本书,如果想制作恐怖作品的话,一定要读。

    ▷ 与支撑日式恐怖运动的清水崇、中田秀夫、高桥洋、黑泽清交往过的作者,仿佛在为那场恐怖电影热潮和他们想看的作品代言一般地讲述着。当然,也提到很多近年来的海外特色佳作,在“恐怖”被消费的现代,这是本多么珍贵又有趣的书啊!

    ▷ 用文字表示洋式恐怖和日式恐怖的决定性差异,这本书上写的比那些外行的分析更深刻,而且是值得学习的恐怖拆解书。文中有一句话“这本书是魔术师的揭秘书”,确实如此。与此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日本恐怖片的横向联系和《咒怨》的诞生秘闻。恐怖爱好者不可错过!

    ▷ 抓住这本书写的重点,让我有种我也能拍恐怖电影的感觉。在这种意义上,本书也可被称为优质恐怖电影的教科书。读一遍不够,反复读几次才行。

  • 希区柯克传

    作者:[英] 彼得·阿克罗伊德

    英国国宝级传记作家,《伦敦传》《莎士比亚传》《狄更斯传》作者,曾获毛姆文学奖、《卫报》小说奖的“伦敦代言人”

    深刻书写,一位伦敦郊区贩夫走卒出身的传奇导演

    处处设防、被恐惧孤独环绕的一生

    以治史的严谨、小说的笔法、克制的共情

    勘测“焦虑艺术家”希区柯克的创意水源和情感地 层

    《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名利场》《卫报》《新闻周刊》等国际权威媒体重磅推荐!

    ...................

    编辑推荐

    希区柯克,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惊悚片、悬疑片大师。其代表作《迷魂记》一直是各权威媒体榜单中影史之冠的有力竞争者。

    《伦敦传》作者、英国国宝级作家阿克罗伊德以希区作品为引线,收集、阅读、研究了大量资料,逐步探向这位伟大导演的内心深处,尝试为我们展现其作品和灵魂间的联系。

    对于理解希区柯克来说,这是一部精彩感人的“传记片”,一本精炼易读、不容错过的佳作。

    ★大家风范,以文化史视角关照个人生平

    全面展现希区柯克成长背景,深入20世纪初期伦敦社会,在狄更斯、王尔德、艾略特、卓别林等伦敦大艺术家的源流脉络中理解希区柯克,对比英美两国文化,勾连小说、戏剧、绘画、音乐,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构筑伦敦文化艺术谱系。

    ★深刻书写,剖解内心世界,勘测创意水源

    处处设防,时刻担心遇见陌生人,不苟言笑,毕生被恐惧、孤独所环绕,“焦虑艺术家”希区柯克如何将内心的不安转化为银幕上的惊悚与悬疑?

    ★跌宕起伏,出身贩夫走卒,成就传奇一生

    15岁进入电缆公司做技术员,毛遂自荐,跨行制片厂设计字幕卡,后又自告奋勇身兼数职,临危受命独挑大梁,一生马不停蹄,相时而动,锐意进取,终成家喻户晓的一代大师。希区柯克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

    ★逐一清点,全盘整合希区柯克「创作方法论」

    五十余部电影制作过程逐一复盘,探查灵感来源,回顾剧作方法,拆解导演妙诀,揭秘营销之道,阐释美学要旨,总结成败得失。(更有权力博弈奇谈、桃色八卦秘闻……)

    ★严谨「治史」,匠心独运的传记写作方法

    近百本参考书,交叉引用,大量一手资料挖掘,制片日志、人口普查、病历档案、媒体报道……采集众家说法(希区柯克本人、家人、朋友、同事、敌人),“还原事实真相”。

    ★小说笔法,表面不动声色,内里感人至深

    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恰到好处的悬念营造,从容优雅的行文笔调。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无所忌讳,褒贬由心,读罢却令人唏嘘不已。

    ★精心设计,新锐设计师操刀封面

    护封灵感源自希区柯克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双重性”主题,局部采用丝网印刷工艺;绒面材质腰封,暖心触感;内封则复刻“群鸟”意象,由内而外呼应希区柯克的“秩序迷恋”。

    内容简介

    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希区柯克的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很残忍,他的真实面貌却始终是个谜。

    在本书中,希区柯克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日常的恐惧令他迷恋秩序。他把生活安排得如同军事行动;衣橱里的衣服剪裁必须一模一样,成对匹配;每天下午茶都会摔碎一个茶杯,以此提醒自己生命是多么脆弱;必须事先精确设计每一个镜头,不给任何人留下横加干涉的机会。电影不仅是他的事业,也是他唯一的避难所。

    当然,人来人往的片场本身也足够令人生畏,因此,他始终要求现场要保持安静、整洁、高度可控,仿佛这样方能无坚不摧。最终,他将恐惧和颤抖从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带到了银幕上,以反抗社会留给他的伤痕。

    媒体推荐

    ★希区柯克的正式传记已经出了很多本,但也许没有哪本像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作品这样令人愉悦。——《泰晤士报》

    ★关于这位导演的生活和艺术,以及两者之间的神秘互动,这是一份机智、流畅的概述。——《纽约时报》

    ★篇幅虽小但却富有洞察力……小说家的技艺指引着本书的人物刻画和语言质地。——《纽约时报书评》

    ★像饭后的交谈一样,趣闻逸事层出不穷。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希区的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很残忍。——《新闻周刊》

    ★阿克罗伊德掌握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悬念。——《名利场》

    ★出神入化,见解深刻……(一部)灵巧、动人的传记。——《卫报》

  • 一堆谎言

    作者:[意]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王家卫、贾樟柯之启蒙导师

    斯科塞斯、文德斯之美学偶像

    戛纳、威尼斯、柏林国际电影节三金大满贯纪录创造者

    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世界殿堂级艺术大师

    安东尼奥尼的故事速写

    导演目光下的独有景观,用词句演绎的纸上电影

    收录《云上的日子》《爱神》之灵感胚胎

    「我们具体的真实世界 ,有鬼魅般抽象的本质」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世界殿堂级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创作笔记,记录了他在工作、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和创意构思,33篇故事皆作为酝酿中的电影素材而写就。这位“写作的导演”以充满摄影眼自觉的视觉化笔法,对种种情境进行“速写”,组织起了意蕴万千的景观和意象,不仅有着超然的文学性,也与其执导的电影群相勾连,构建出一位大师的诗性世界。

    * * *

    ◎ 世界三大电影节三金大满贯得主的灵感速写本,安氏风格元素的集中爆发:

    暧昧疏离的情感、难以捉摸的命运、莫名暗涌的暴力、无助赤裸的内心、隐匿虚无的真实……延续《奇遇》《夜》《红色沙漠》《放大》等代表名片的现代主义内核,用词句演绎精神世界的危机和不安。不仅收录晚年经典《云上的日子》《爱神》之“文本胚胎”,更是未拍之作的“创意魂器”。

    ◎ 视觉的蒸馏精粹与主题蒙太奇,邀请读者体验名导演对世界的观察模式:

    安东尼奥尼独特的“电影眼写作”,不只是电影用语的闪现,如“眼睛摇摄”“开始淡入”,或是“声画不同步”的场景和听到的“画外音”,更是未拍成电影前,种种素材的视像化白描和蒙太奇拼贴。作者在非虚构与虚构间自由游走,透明展示了包含叙述核观念的构思过程。

    ◎ 新版封面装帧由新锐设计师操刀,尽力贴合安氏风味,更具收藏价值:

    视觉主图选用点彩派代表画家乔治·修拉的素描画《夜游》《阅读的男人》,迷幻红绿恣意渲染,一如安氏弥散意识流之书写。护封选用膜银卡覆超亮膜+逆向上光工艺,还原雾面光影感;内封选用太空梭哑粉覆触感膜,手感奇特微妙,契合细腻空灵气质。

    内容简介

    一次始于终结的邂逅

    一份引而不发的情爱

    一封自我剖白的信件

    一桩逆伦弑父的罪行

    一场动机未明的枪杀

    一段生死飘摇的航程

    …… ……

    这是安东尼奥尼的故事速写,也是他酝酿中的电影素材。

    种种情感残简和灵感片段,构筑出一位大师的超然世界。

    名人推荐

    在学生时代,我在专业上受到很多安东尼奥尼的影响,看过他很多电影,也看过他很多书。我还记得他对空间的描述,是说沉浸到一个空间里十分钟,可以与它做交流。那时,我才顿悟到空间也是有生命的,是可以触摸、可以交流的。

    —— 贾樟柯

    我看到好多我特喜欢的电影,就是所谓的直面世界的,像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云上的日子》,到今天他还在告诉我,告诉我们大家,他在《奇遇》里看到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生活一团糟。几十年来他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一团糟,但是实际上你能看到他有些变化,可能他会加上一句:我们的生活一团糟,但生活就是这样。

    —— 娄烨

    我被《奇遇》以及安东尼奥尼后来的电影摄去了魂魄,他直视着灵魂之谜,我希望自己能不断地去体验这些画面,并在此间漫游。

    —— 马丁·斯科塞斯

    我更倾向于从角色的主观立场去观察和思考,而米开朗基罗更冷静、更疏离,不在中间,而是讲故事的人的俯视。间离是他的主题:分离、不相容、疏远。我的电影也贴着类似标签。对我来说,疏离在影片里逐渐成形,而米开朗基罗的疏离是持久存在。

    —— 维姆·文德斯

    媒体推荐

    在世界上空虚寂静的空间中,他找到了能够照亮我们心目中寂静空间的隐喻,他还在其中找到了一种怪异可怕的美:简单质朴、优美典雅、充满神秘、萦人心头。

    —— 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这些文章,就像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一样,把明亮的风景和空灵的故事结合在一起……这些显然是他的工作笔记,无论从对导演方法的分析和文学内容本身来看,它们都很有趣。

    ——《图书馆杂志》

    余韵不绝、萦绕心头,令人耳目一新的讲求真实……本书在问的,是一些严肃、坚韧的电影人无可回避的问题——电影对于思想的欢迎,是否一如其对伟大的情节之神的热情?

    ——《纽约时报书评》

  • 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

    作者:迈克尔

    着眼于应用的超强实践性:凡属导演职责范围之事,既有理论的阐释,也有实践的解说,还有源于影视一线的个案分析和巩固练习: 放眼于创新的思想前瞻:《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对前辈学人的经验、技术和观念极其务实而富有条理地进行了厘清、界定和重新审视。一切的一切,除了传承影视精华的目的外,也是为有心致力于此者开拓影视创新之路; 别出心裁的编排:《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犹如一位引导您纵览整个影视与导演流程的老师,因为《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就是按照实际影视导演流程来安排的。
  • 电影剪辑技巧

    作者: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

    《电影剪辑技巧》对于世界各地电影界的新“学派”,对于影片剪辑方面的新方法作了研究和报道,特别是作者概括地总结了新浪潮派电影和个性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列举了特吕弗、戈达尔、雷乃和安东尼奥尼四位著名导演,并比较详尽地讨论了他们四种不同的电影风格。事实上,这四位导演所采取的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个性电影中的四类典型流派。本书不仅是提供给我们的专业剪辑工作人员使用的学习参考书,同时也可以提供给电影导演和编剧在业务的探讨中作一些有益的参考。通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电影专业知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现代电影的发展趋向。
  • 影视导演基础

    作者:王心语

    《影视导演基础:实用影视艺术丛书》是作者的倾心之作,全书对影视导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操作技巧作了全方位的阐释。
  • 让-吕克·戈达尔

    作者:董冰峰

    《让-吕克·戈达尔》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此处,“映像”替代在电影诞生之初的放映机投射影像的感知与印象。 “映像”,同时也具有某种前设的“意识形态”。 《映像馆》是系统梳理当代电影大师作品与创作的一套系列丛书。准确地说,是向“作者”导演表示敬意的文字与图片的记录。这并非涉猎浩繁的电影历史,这个范围或许对于人们通常知晓的“电影导演”是较陌生的。 所以,《映像馆》的受众群从开始就注定不会太宽泛。 《映像馆》的产生缘于少数人对电影的挚爱和持续的热情。 这里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有效的、良性的语言环境,形成对电影“娱乐功能”之外的“美学价值”的关注与审视,以及置于常规的“看”电影的接受反应之上;再者,面对影像资讯急速膨胀、缺乏分科门类更详尽的研究电影资料的当下,《映像馆》如能去繁入简,充当“认识”电影过程中的“工具书”,这当是《映像馆》的某种价值所在了。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作者:刘天舒

    《映像馆: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关于映像馆,电影被视为“一种(人类)幻想的现象”“映像”较之于“影像”更着重于人的心理及生理感受,它与生命共同搭筑一个完满形态。在此处,“映像”替代在电影诞生之初的放映机投射影像的感知与印象。“映像”,同时也具有某种前设的“意识形态”。《映像馆》是系统梳理当代电影大师作品与创作的一套系列丛书。准确地说,是向“作者”导演表示敬意的文字与图片的记录。这并非涉猎浩繁的电影历史,这个范围或许对于人们通常知晓的“电影导演”是较陌生的。所以,《映像馆》的受众群从开始就注定不会太宽泛。《映像馆》的产生缘于少数人对电影的挚爱和持续的热情。 这里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有效的、良性的语言环境,形成对电影“娱乐功能”之外的“美学价值”的关注与审视,以及置于常规的“看”电影的接受反应之上;再者,面对影像资讯急速膨胀、缺乏分科门类更详尽的研究电影资料的当下,《映像馆》如能去繁入简,充当“认识”电影过程中的“工具书”,这当是《映像馆》的某种价值所在了。 1912年9月29日,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费拉拉的一个中产家庭,从博洛尼亚大学毕业以后,他为《电影》杂志撰写过一些戏剧和电影评论。27岁时进入罗马实验电影中心学习了一段时间。四十年代初期,安东尼奥尼以编剧和助理导演的身份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替新现实主义的元老级大师罗西里尼写了《飞机驾驶员回来了》的剧本,广受人们的赞扬。在四十年代中后期,也就是经典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盛时期,安东尼奥尼创作了六部颇具特色的纪录短片,并以此奠定了他在新现实主义运动中的特殊地位。
  • 不要给我讲故事,我需要的是人物

    作者:彭小莲

    全方位剖析好莱坞最具个性的导演罗伯特·奥特曼 仅有的两位囊括金棕榈奖、金狮奖和金熊奖的导演之一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对象罗伯特•奥特曼是好莱坞最具个性的导演,代表作品《陆军野战医院》、《纳什维尔》、《高斯福德庄园》,是仅有的两位囊括世界三大电影节金棕榈奖、金狮奖和金 熊奖的导演之一,另一位是安东尼奥尼。 本书填补了国内出版界关于罗伯特•奥特曼的空白。 作者是著名女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届毕业生,曾经凭借《美丽上海》勇夺金鸡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作者彭小莲能导能写,代表著作有《回家路上》、《他们的岁月》、《理想主义的困惑》等。 【内容简介】 作为一位囊括了世界三大电影节金棕榈奖、金狮奖和金熊奖的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堪称美国影坛多年来屹立不倒的一面旗帜。本书由著名女导演彭小莲作向导,带我们一窥奥特曼这位电影大师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和生命旅程,探讨《陆军野战医院》《纳什维尔》《高斯福德庄园》等经典之作的幕后拍摄故事和艺术特色。 奥特曼活跃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好莱坞时期,由于经费原因长期游走于电影和电视两个领域,他广泛地借鉴电视、广播、录音带等其他媒体的视听技巧,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超越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方式以及对美国社会的冷嘲热讽。 书中还原了奥特曼的童年、婚姻、家庭和友情,这些经历与他的创作生涯交叠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性十足、有血有肉的罗伯特·奥特曼。
  • 导演学基础教程

    作者:鲍黔明

    《导演学基础教程》是为导演专业本科编写的基础理论教材。导演学基础理论讲授将与导演专业创作实践配合进行。《导演学基础教程》从方法论角度切入研究课题,虽然仅涉及到导演学的基础理论,但是导演学是一门呈螺旋形的学科,在基础理论讨论中阐述的一些专门命题,诸如“行动”、“二度创作”、“综合艺术”、“调度”、“音乐·音响”、“节奏与气氛”等等,还将在导演艺术创作论中展开更深入也更广泛的讨论。
  • 田沁鑫的戏剧场

    作者:田沁鑫

    本书是对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从事话剧10年来各佳作的一次回顾,不仅对她的代表作做了全方位的表述和总结,收录了她在各阶段的访谈和对话,还有各媒体与专业人士对她及其作品的评析与瞻望,是一本可以让读者全面了解她和她的作品的书。另外本书通过对田沁鑫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个体的透析,也可窥出中国话剧这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认识到当代中国话剧的危机与机遇。
  • 华语电影十导演

    作者:杨远婴主编,罗艺军等著

  • 导演笔记

    作者:法兰克·豪瑟,罗素·瑞期

    数年前,传说中的导演法兰克·豪瑟,静静地把十二页打字出 来的笔记,拿给他当时的学生,罗素·莱克。豪瑟长期的职业 生涯所累积的经验智慧淬链而得的笔记,是他个人与一大群 剧场和电影的大人物共同分享戏剧工作的导演心得,包括亚 历克·吉尼斯爵士、理察·波顿、茱蒂·丹契女爵士,和其他许 多称呼豪瑟为他们的导演、良师益友、或导师的人。 罗素·莱克以他长期与豪瑟互动、讨论的内容及他自己的经验 为基础,把这些笔记扩充、补强成为一本书。当莱克自己出 版这本书时,宣称这是一本不受时间限制的经典,而现在终 於有平装本问世。 书里行间确实可见洋溢的才华。正如史壮克与怀特对於英文 写作与文法的贡献,豪瑟与莱克对於导演与演戏所提供的深 度见解是无可比拟的。除此之外,这本书也包含对生活和领 导力独特的指导--如何与人交际、预料问题、处理棘手的 状况,因此本书不仅在舞台上极具重要性,在舞台下也同样 有价值。 这130个「重点」涵盖的范围很广,从理解剧本到排练规 则,如何与演员交谈,如何搏得观众笑声,以及舞台的关键 元素。这些内容透露出年轻的伊恩·麦克伦和茱蒂·丹契如何开 始他们的演员生涯,也引用许多艺术家罕见的说词,诸如契 柯夫、卡山、和萧伯纳。对於投身於导演或演戏工作的学生 或专业人士,正在寻求领导方面崭新概念的专业经理人,或 是想要了解戏剧创作过程的剧场爱好者,阅读本书将会是一 段珍贵、无价的经验。 当所有的书都强调严肃性时,英国传奇舞台剧法兰克·豪瑟这 本广受好评的书,让读者可以在轻松隽永的130则短文中, 体会当一个成功导演的秘密。对年轻的学生或新进入表演的 生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生硬的理论,而是一位优秀导 演如何成功的私房密笈。不论是对舞台剧或是电视电影的剧 情片,本书都有许多值得参考的内容。 要当一位好导演,就从这本书开始。 书籍推荐人∶ 电影导演 李?宁、李康生、蔡明亮、陈正道 辅仁大学影像传播系副教授 程予诚 政治大学广电系副教授 卢非易
  • 横灾梨枣

    作者:陈翠梅

    本书内容分为五辑,辑一“电影笔记”记录了陈翠梅的电影世界与记忆;辑二“小故事” 是陈翠梅虚构的故事,也可以是剧本; 辑三“如此如此”呈现了陈翠梅既感性又俏皮的心思; 辑四“惨绿时代”收录陈翠梅于1997至2002年间写作的文章; 辑五“少不更事”则是1994至1996年中学时期的作品。 著名旅台学者张锦忠为本书作序,并推荐:“陈翠梅的文字,就像她的影片,好就好在其中自然流露的生活气息,不管里头的人物是静静地,或不静静地,生活,在凯林卡非亚,或没有夏天的关丹。”
  • 路易斯·布努艾尔

    作者:朱玉卿

    没有记忆的生活不算生活 正如没有表达力的智慧 不能称之为智慧一样 记忆是我们的理性 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情感 失去它我们什么都不是 ——路易斯·布努艾尔
  • 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

    作者:崔轶

    《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内容简介:一个导演的创作虽要依靠天赋和灵感,但创作过程中明确的构思和艺术灵感各占一半。自己总觉得在创作时常能感受到艺术的方向,却不容易捕获它,我觉得是自己对创作方向没有理解的原因。导演在大量观摩影片、阅读、感悟人生的同时是否对影像本体有过思考呢?
  • 中国电影十导演

    作者:陈墨

    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百年里,几乎是中国最为动荡的年代里,中国的电影依然在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人文的进步。   当我们惊异于自己被好莱坞大片包围的时候,中国的电影也在走向世界。从《红高粱》开始,再到《英雄》、《2046》等等中国导演拍摄的电影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的时候,我们再次证实了一句真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本书是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研究文章的结集,研究对象有张艺谋、王家卫、吴子牛、黄建新、侯孝贤、黄健中、翟俊杰、吴天明、郑君里和费穆等。   其中包括中国大陆第二、三、四、五代,及香港、台湾有代表性的优秀电影导演。通过对十位导演创作的阅读,可以看到中国的艺术电影、政治电影和商业电影的某些重要特征,若作整体观,从中亦可看到中国电影百年历程的某种轮廓或缩影。   书中文章各有特色,总体上说,是在对十位导演的电影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导演的创作历程、艺术风格、思想特征及其人文心理做出整体性研究,评价和总结。论述深入浅出,文风活泼清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适合于电脑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也适合电影爱好者阅读。
  • 退回到自由

    作者:王超

    王超导演自其成名作《安阳婴儿》以来十年拍摄四部电影作品,其剧本均为自己创作,《安阳婴儿》就是改编自其同名小说。据本书的策划耿聪透露,此次本书推出王超导演创作电影剧本《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重来》。小说如何改编成电影剧本,再结合影片《安阳婴儿》及其创作访谈,读者将全面了解一个作者电影导演如何从小说到剧本再到拍摄成电影的详尽创作过程。 作为国内有现实主义情怀、风格鲜明颇受争议的作者电影导演,本书推出王超的四个重要访谈《真正地面对真正》、《电影之外、电影之内》、《电影与中国现实》及《退回到自由》,将全面深度剖析反省他自己创作生命的经验甘苦, 展露对中国当下现实的电影人文思考。 书中推出大量精美剧照、电影海报,及王超导演电影拍摄现场工作照,均为国内首发。
  • 英格玛·伯格曼

    作者:刘天舒

    《英格玛·伯格曼》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